首頁>Club>
1940年5月10日,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進攻擁有300萬軍隊的比利時、荷蘭、法國和盧森堡。德軍指揮官採用創新戰法,令對手措手不及,制服了在人數上佔優的盟軍。德國裝甲部隊橫掃法國北部,將英法聯軍切成兩段,並把數十萬盟軍逼困在法國北部敦刻爾克一隅。此時如果德軍要拿下這數十萬盟軍可以說是易如反掌,為什麼在這緊要關頭希特勒會下令停止向敦刻爾克方向進攻
11
回覆列表
  • 1 # MikeCollion

    首先,德國兵力是兩倍於英法聯軍的。如果希特勒繼續向敦刻爾克進攻,是完全可以將英法聯軍消滅在海灘上的。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軍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以A、B兩個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國。德軍的主攻方向選在左翼的A集團軍群,指揮強大的裝甲部隊,在馬奇諾防線的北端——曾被視為是坦克無法透過的崎嶇而森林密佈的阿登山區發動進攻。這讓向比利時進軍迎戰德軍右翼B集團軍群的英法聯軍大失所料,僅十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就橫貫法國大陸,直插英吉利海峽岸邊。北部的聯軍事實上已經被包圍在法國北部的佛蘭德地區。5月27日比利時軍隊投降,40萬英法聯軍開始全部集中向敦刻爾克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峽成為聯軍絕處逢生的惟一希望。

    首先是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需要為下一步作戰行動儲存裝甲部隊實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消滅敦刻爾克的聯軍。敦刻爾克地勢遍地沼澤和低窪,不利裝甲部隊前進,沒有必要讓裝甲部隊遭受損失。德軍總司令部曾計劃由B集團軍群統一完成最後包圍的作戰。

    眾所周知,德國虎式雖然兇猛,但數量有限,德軍高階將領擔心對蘇作戰中沒有足夠的坦克拿出來進攻。希特勒痴迷於古德里安的閃電戰中,他將裝甲車部隊視為掌上明珠,戈林的空軍足以讓撤退中的英法聯軍吃上大虧。

    行動過程:

    早在5月19日,英國就預見到失敗已成定局,戰時內閣指示海軍部制定組織遠征軍撤退的計劃,代號“發電機行動”。該行動由多佛爾軍港司令海軍中將伯特倫·拉姆齊全權指揮,計劃從法國沿岸的加萊、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每天撤退一萬人,並集中了30艘渡船、12艘掃雷艦。拉姆齊同時建議加強空中掩護力量,但英國空軍戰鬥機司令部司令休·道丁上將表示只有在滿足保衛本土的前提下,才能派出戰鬥機前往敦刻爾克。

    同年5月20日,德軍主力到達英吉利海峽沿岸,英法聯軍約40個師被包圍在法、比邊境的敦刻爾克地區。

    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有助於與英國媾和。包括前線裝甲部隊指揮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應該繼續前進。不過此說和希特勒24日下達的13號指令不符,在13號指令中,希特勒下令B集團軍和空軍配合,儘快消滅包圍圈中的英法比荷軍隊。

    此時,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地區三面受敵,一面臨海,處境非常危急,唯一的生路就是從海上撤往英國。幸運的是此時古德里安以沒有接到命令為由裹足不前,整整休息了兩天,直到22日才根據A集團軍司令部的命令北上攻擊沿岸港口(古德里安《閃擊英雄》),給了英軍以逃出包圍圈的機會。

    同年5月22日,英軍2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旅在阿拉斯地區對德軍進行了反擊,這次出其不意的反擊重創了快速推進之中的德軍。

    同年5月24日,希特勒下令裝甲部隊停止追擊——這一命令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在二戰中第一個愚蠢的命令。關於這個下達這個命令的原因有很多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希特勒從政治考量,希望留下和英國談判的餘地,但是5月24日下達的第13號指令明確指出“下一個作戰目標是,透過北翼我軍實施向心突擊,殲滅在阿圖瓦和佛蘭德地區被包圍的法國、英國和比利時軍隊,迅速奪佔和守衛那裡的海岸。”,顯然這一說法猜測因素過多。

    而更多的資料都認為是由於22日英軍的反擊使得A集團軍司令部產生了誤判,主動提出了暫緩攻擊的建議。而這正符合希特勒希望將裝甲部隊保留到繼續攻擊法國這一任務的需求,於是同意了這一建議。

    “十一時三十分,希特勒來到在夏爾維爾的A集團軍群司令部,在那裡聽取了一次戰況報告,並徵詢了集團軍群司令部的意圖。倫斯德強調,步兵應在阿拉斯東部進攻,而機動部隊則停留在朗斯-貝頓-埃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一線,以便截住在B集團軍群前面撤退的敵軍。很顯然,他之所以這樣強調,是由於擔心馮·克萊斯特戰鬥力薄弱的裝甲叢集擋不住正在撤退的英國部隊。希特勒高興地發現無論是倫斯德已經做的還是他建議要做的事都很合乎他自己的想法,因此,他表示完全同意集團軍群司令的意見。希特勒一再強調他表示同意,並說為了即將採取的作戰行動,現在尤有必要節約地使用裝甲部隊。同時,如果在敦刻爾克周圍的包圍圈收得太緊,空軍的活動反而會受到妨礙。”選自《第二次大戰的決定性戰役》

    “說到這道著名的命令的責任問題,不管倫斯德後來怎樣辯解,他必須與希特勒分擔責任。元首在5月24 日早晨,曾到倫斯德將軍設在查理維爾的A集團軍總司令部去過,倫斯德建議在離敦刻爾克不遠的運河一線上的裝甲師應當停止前進,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隊的接應。 希特勒同意了這個建議,並且認為裝甲部隊應當儲存下來,留待進攻松姆河以南的法國軍隊時使用。他還說,如果盟軍陷入的袋形地帶縮得大小,就會妨礙空軍的活動。停止前進的命令可能是倫斯德獲得元首的批准以後立即發出的。因為據丘吉爾說,英國遠征軍曾截獲到德國那天早晨11點42分下達那個命令的無線電報。希特勒和倫斯德當時正在開會。”選自《第三帝國的興亡》同時,這一命令也得到了約德爾、倫德施泰特等人的支援,由於此時攻擊敦刻爾克的德軍共16個師,他們分別屬於2個集團軍群的4個集團軍,龍德施泰德希望在繼續攻擊前理順複雜的指揮系統。不管如何這就給了英國一個千載難逢的喘息之機,使其組織海上撤退成為可能。

    行動結果: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曆時九天,實際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個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個全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但這些部隊撤離時將重灌備全部丟棄,帶回英國只不過隨身的步槍和數百挺機槍而已,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

    在撤退中,英法聯軍有4萬餘人被俘,還有2.8萬餘人陣亡,這些傷亡人員中,有的是在抗擊德軍進攻堅守至關重要的防線時戰死的,有的是在海灘等待上船時喪生在德軍空襲和炮火下,還有的是在海上隨著被德軍擊沉的船隻而葬身大海。

  • 2 # 王志強9

    敦刻爾克已失去戰略價值,戰爭的勝負不在於傷敵多少而在於制敵多少,以當時歐洲戰場局勢希特勒在敦刻爾克方向己然達到了其戰略目的。野心澎漲的希特勒已將戰領全球視為其戰爭目的,已被其打怕的幾十萬盟軍當時已經對德軍構不成任何威脅,所以狂傲的希特勒想當然地下令停止向其進功,轉而將盟

  • 3 # 故事有始有終99

    這個問題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希特勒輕信了戈林的保證,用空軍就能消滅敦刻爾克的盟軍,沒必要再浪費寶貴的裝甲部隊 ;二是希特勒打算與英國議和,如果全殲了幾十萬英國遠征軍,英國人會感到恥辱,對議和不利,因此下令停止向敦刻爾克進軍。

  • 4 # 你楚喬啊

    希特勒雖然在軍事上有很大的造詣,他也經常閱讀有關最高統帥部的軍事論文和戰略書籍,所以他個人在軍事上應該是有很大的潛能的,但是希特勒這個人缺乏一定的軍事冒險精神。這在以後的蘇德戰爭中看的出來,這可能要在他個人本性深處去挖掘,在以後得蘇德戰爭中,希特勒始終堅持死守的戰略,不願採取彈性的戰略方式,歷史最終證明,在蘇聯這樣的國土上,德國有限的軍事資源如果用死守陣地的方式是無法面對蘇軍強大的大縱深的。我認為希特勒始終堅持死守不願採取彈性的戰略方式原因有三 第一,他可能察覺到自己實際上無法應對蘇軍強大攻勢的軍事能力。第二,他身為獨裁者,不想失去已經到手的任何地方。第三,他怕自己一旦失敗,自己的威望便不再樹立起來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方式,尤其到戰爭後期,很明顯希特勒對於東線戰局已經沒有熱情和希望了,他所希望的就是儘可能死守,拖住時間,以希望西方和他和解共同對抗蘇聯。

  • 5 # 回憶還是要忘記

    實際上,希特勒的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慮,而且不能完全歸結為他一人的責任。首先是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需要為下一步作戰行動儲存裝甲部隊實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消滅敦刻爾克的聯軍。敦刻爾克地勢遍地沼澤和低窪,不利裝甲部隊前進,沒有必要讓裝甲部隊遭受損失。德軍總司令部曾計劃由B集團軍群統一完成最後包圍的作戰。其次聯軍零碎的反擊雖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軍高階指揮官對裝甲部隊損耗的擔心,因為快速突進的裝甲部隊使步兵部隊落後很遠。希特勒在走訪了A集團軍群司令部後,認為有必要讓突前的裝甲部隊停止前進,阻擋敵軍突圍。同時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保證空軍可以擔當消滅包圍圈中聯軍的任務。另一個可能也被認為是促成希特勒下達命令的原因,擔心裝甲部隊受困於敦克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的地帶陷入陣地戰,無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隊的撤退。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有助於與英國媾和。

  • 6 # 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之間,近34萬英法軍隊從敦刻爾克搭船穿越英吉利海峽,撤退到英國本土,史稱“敦刻爾克大撤退”,該事件甚至被一些人稱為“20世紀曆史的轉折點”。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下令停止向敦刻爾克方向的進攻。這一持續60小時的命令為盟軍在敦刻爾克組織防禦並準備撤退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同盟國方面對當時局面的預期相當悲觀,英國甚至已經做好向德國有條件投降的準備。於5月26日啟動的“發電機行動”(OperationDynamo)的敦刻爾克撤退計劃,原本預計只能撤出最多4.5萬士兵,但最終的實際數字是33.8萬。

    盟軍的撤退獲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針對希特勒下達停止進攻命令背後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沒有形成共識。

    軍事史學界的主流看法是,自5月10日起,德軍已連續作戰兩週而沒有進行任何休整。德國裝甲部隊行進之迅速超過預期,大大領先步兵和補給部隊,已出現燃料和彈藥短缺。

    A集團軍坦克部隊司令馮·克萊斯特(EwaldvonKleist)報告稱,其部隊中的坦克已有一半在兩週的惡戰中報廢,而這正是德國最高層決定停止前進的最關鍵原因。

    5月24日,A集團軍總司令馮·倫德施泰特(GerdvonRundstedt)想要儲存他的坦克部隊,讓拉得過長的戰鬥縱隊趕上前線先頭部隊,以完整的陣型作戰,並把擊潰南方的法軍視為更需要做的事。

    希特勒只是同意了馮·倫德施泰特的建議。

    就在先頭部隊前方25公里的敦刻爾克地區,其地面條件並不適合坦克的行動,那裡的沼澤和溝渠早在一戰時就給德國軍隊帶來過麻煩。

    在當時複雜的戰局中,德軍坦克沒有開到海邊,沒有開向海灘。一旦德軍坦克確定進攻,比起正在撤退的英軍,德軍將遭受更大的傷亡。

    當時的坦克部隊戰地指揮官古德里安(HeinzGuderian)在來到正向敦刻爾克挺進的他的先頭部隊後,認為坦克部隊穿越溼地將為其王牌部隊帶來不必要的犧牲。

    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Hermann Wilhelm Gring)主動請纓,向希特勒保證,動用空軍就能把敦刻爾克的英軍掃蕩乾淨。希特勒自然樂得讓與其關係密切的戈林一試。由於天氣不適合飛行,在英法軍隊撤離行動中,奉命對敦刻爾克實施轟炸的德國空軍大多數時間都無法出動。

    當兩天後希特勒意識到這個錯誤,並開始走回頭路時,一切已經太晚。英國已經開始組織撤退。5月26日晚,德軍重啟進攻後,優先目標已轉向南方仍有大批法軍駐守的巴黎以及法國心臟地帶的其他地區,而這時的敦刻爾克已成為次要目標。

  • 7 # 點綴凡塵

    戰爭講究的是戰略,任何決策對錯與否要看得失。按照正常眼光看,消滅這一隻重灌備的英法殘軍,可以有效殺傷其有生力量,免得日後作為抗擊德軍的力量,這無疑大多數人認為是希特勒停止進攻的敗筆之處。(小時候其實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

    但是我們把眼光拉遠一點再看一下這個問題,首先看德國,雖然依靠優勢裝甲兵團的閃電戰和迂迴比利時繞過馬奇諾防線獲得初期勝利,但是可以說德國經過將近20年的壓制,本身底蘊很薄,戰略物資也是極度匱乏的,如果拼命去死磕這部分精銳的殘軍,由於地方太小,坦克沒有太大機動空間,裝甲部隊雖然能獲勝但是也會有不小的損失,這對於德國繼續進攻法國本土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德國一戰吃盡了雙線作戰的虧,所以二戰一直避免雙線同時開戰,在消滅法國後,德國鐵甲雄獅在薄弱的海軍掩護下是不可能輕易登陸英倫三島的,也就是說,英國只能壓制和打擊,卻不能佔領,因為德國不能陷入一個方向的僵局苦戰,後面有個臭不要臉的毛子眼巴巴瞅著的。而且蘇聯當時也確實已經著手準備攻擊德國,只是被元首搶了先手,然後就差點崩盤了。而由於德國沒有殲滅敦刻爾克的那隻英法軍隊,所以二戰英國也沒有像一戰那麼積極的和德國拼命,而後期,這幾十萬人,說實話也沒發揮多大作用,都是數百萬級的較量這點有生力量真不算什麼,所以從長遠看,不去消滅這部分殘軍對德國儲存裝甲軍團實力以及後期戰略方向轉移都有利,並不完全是昏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語云:“瘟疫始於大雪,衰於驚蟄”,真的這樣嗎?今年驚蟄該如何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