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麻醉超人鋼鐵俠
-
2 # 瘋狂小狗子
愛情和手術時的麻醉這兩個狀態彷彿是人生的兩個伊甸園”。其積極作用無法掩蓋。隨著現代科技進步如何最大程度的減少其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呢?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一直在努力。
在現代麻醉產生前,其實醫者早已認識到有些疾病切除病患就能挽救生命,但在無麻醉的前提下患者絕大多數都死亡了。醫者為減低應激反應,當時不得以採用了棍棒擊暈、放血休克等等消除意識措施的探索嘗試,但患者還是無法安全活過來。這時最早最著名的真正的麻醉出現了,那就是我們的醫聖華佗研製的麻沸散,但雖有記載但已失傳。後來直到乙醚的發明才逐步過渡到現代麻醉學,也使得外科學有了蓬勃的發展。
所以說麻醉歸根到底是一種保護作用,通俗的說就是“保命”,目前大多數醫院爭創麻醉相關死亡率1:10萬甚至1:20萬。隨著新的麻醉藥物應用及新的技術的開展,原來不敢想象的心、肺、肝、腎等等移植手術才能夠得以實施。麻醉也不再是單純的保命,而是更多參與預後的改善。麻醉醫師所管理的術中體溫的維持、適度的麻醉深度、目標液體治療方案、最小的輸血及必須輸血時輸入相對新鮮的血液等等對改善預後均已成共識。醫學無止境,臨床上還是有許多工作需要深一步研究,如麻醉藥物到底是否對小兒造成傷害?這是對我們的家長最最關心也是我們醫務人員最重視的問題。小兒缺少顯性記憶,可以簡單理解為“好了傷疤忘了疼”。因此在最初對麻醉沒有良好認識下,大多是不用或儘量減少應用麻醉下強制行手術治療,但隨訪研究顯示小兒長大雖對此無記憶,但應激所造成的傷害還是影響了其身心的成長。
圍術期患兒的安全離不開麻醉,而這些麻醉藥物在動物實驗研究顯示確實會對如小白鼠等齧齒類動物造成如細胞凋亡等傷害,臨床方面也進行了對照隨訪跟蹤調查,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對於三歲以內的小孩全麻在小兒長大後可能造成語言表達能力與抽象思維能力減退,但此研究出於倫理學等不可能完全做到隨機雙盲對照,因此存在諸多侷限如選擇偏倚等等,因此預後研究還需要做大量工作。
事物的分析需要辯證的看,都有利弊之分,總體評估利弊比,合理實施。總體來說:目前手術的安全實施顯而易見無法離開麻醉的保護,預後改善也離不開麻醉。伴隨著對複雜的人體深入研究(尤其是神經系統),更精細化與最佳化麻醉管理還需要更多探究。
-
3 # 我愛暹羅貓
麻醉藥對身體有影響是肯定的,我做過兩次手術,第一次術後用了鎮痛棒,疼了就捏一下,傷口就沒有那麼疼,第二次手術後,醫生建議不用鎮痛棒,說影響傷口癒合,好嘛,這樣我就疼了一個晚上,那滋味就像用小刀割肉,我當時跟老公說了,不是看在你對我這麼好的份上,我就從九樓跳下去,真的受不了啊,叫喚了一宿,我媽看我太痛苦,去找醫生開了一個止疼針,一針見效,再也沒疼,唉,要知道這酸爽我是說啥也不敢嘗試啊!
-
4 # 泳樂圈
“是藥三分毒”相信大家對這個俗語耳熟能詳了,所有的藥物都會有副作用,麻醉藥肯定也沒有例外,麻醉藥基本分為區域性麻醉藥,全身麻醉兩種。如果按照藥物的形態來分類,可以分為氣體麻醉劑和液體麻醉劑,區域性麻醉藥物主要作用於神經幹或神經末梢,能夠在一定時間內起到抑制或阻斷神經衝動產生和傳導的作用。而全身性的麻醉藥也是透過人體內某些物質的改變從而抑制神經衝動的傳導,從而引起全身麻醉。
而麻醉藥在起到抑制神經衝動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對人體造成了一定的損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副作用,那麼具體會出現什麼樣的副作用呢?使用麻醉藥可能引起噁心,嘔吐,以及呼吸道梗阻嚴重者甚至窒息,從而危及生命,而且有些麻醉藥會讓人產生過敏反應,在使用這類麻醉藥前人們需要做皮試。另外還有些麻醉藥有依賴性,如果使用不當很有可能有成癮性,所以在使用時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而且需要專門的監控。
隨著醫藥科技的發展進步,麻醉藥物也在不斷的更新改善,現在臨床多數在使用的是合成製劑,而類似於阿片類,可卡因類,以及大麻類的麻醉藥物因其特殊的易成癮性,已經不作為藥物使用,被視為毒品。在使用合成製劑產生麻醉效果的同時可能伴隨有暫時性的副作用,但只要控制好藥量就不會對人產生長期的傷害甚至後遺症。
-
5 # 春雨醫生
春雨君有個朋友叫小明(為什麼又要黑小明?),有一天他跟春雨君抱怨胃疼,對話如下:
小明:春春我總是胃疼吃不下飯怎麼辦?
春雨君:你去做個胃鏡吧。
小明:納尼?!胃鏡太痛苦了,我不做!
春雨君:現在有無痛胃鏡的,推一針麻藥睡一覺醒來就做完了。
小明:納尼??!!做個胃鏡還要打麻藥?傷腦子怎麼辦!我還是忍著吧,就算做胃鏡也堅決不打麻藥!
春雨君:……
我們周圍,小明這樣的人並不少。大家的普遍觀念是:醫療處理最好不做,做了也最好忍忍不麻醉,忍不了也最好是局麻,最差才是全麻。
為什麼會有這種觀念?主要的擔心是——麻藥傷腦子。
一部分來自於想當然--藥物作用於大腦,肯定損傷大腦;
另一部分來自於例項--手術後一部分患者出現頭痛、嘔吐等症狀,過段時間才會緩過來。
我們的解讀也分兩個層次:第一,麻藥本身會不會傷害大腦?
第二,麻醉後會不會因為血壓、呼吸、手術操作等風險造成大腦損傷?
第一,麻藥本身會不會傷害大腦?麻藥的作用機制常用的麻醉藥可以分以下幾種:
區域性麻醉藥:外傷縫針、拔牙等簡單的外科處理,會用阻滯外周神經的局麻藥;剖腹產等下半身手術,會用到部分阻斷脊神經傳導功能的腰麻藥。
全身麻醉藥:可以分為吸入性麻醉藥和靜脈性麻醉藥。它們的作用機制都是進入體內後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從而讓人“睡覺”。
全麻輔佐藥:全麻手術的時候,還會用到肌肉鬆弛藥(肌松藥)和鎮痛藥。
麻藥是否傷腦瞭解機制後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了,暫時阻斷神經傳導功能的區域性麻醉藥,是不會損傷大腦的。
而對於抑制中樞神經的全身麻醉藥對大腦是否有損傷,目前尚無定論。但醫學界的普遍共識是,一次性的適量的全身麻醉,對大腦的影響微乎其微。
正如喝酒傷肝大家都知道,但小酌一杯未嘗不可,偶爾大醉一場也無大礙。
第二,麻醉後會不會因為血壓、呼吸、手術操作等風險造成大腦損傷?與藥物相比,更常見的大腦損傷來自缺氧。麻醉藥物過量、血壓不穩、呼吸機引數設定不當等風險,都有可能造成呼吸、心跳抑制,導致大腦缺氧,進而造成腦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一個著名的例子是邁克爾·傑克遜,他的死因是私人醫生為他注射了過量的全麻藥丙泊酚。丙泊酚是臨床麻醉的常用藥物,無痛胃鏡、無痛人流等都會用到它。靜脈注射後,患者會迅速進入睡眠狀態,睡眠長度跟劑量有關。傑克遜就是為了幫助睡眠,而注射過量的丙泊酚導致呼吸抑制、心跳驟停,身邊也沒有搶救裝置,釀成了悲劇。
所以,醫學界更重視麻醉風險帶來的大腦損傷。全麻手術中,麻醉醫師會給患者做氣管插管輔助呼吸,並密切監控心跳、血壓等資料。而在胃鏡、人流的過程中,雖然不插管,但也會在旁邊準備好呼吸機、除顫儀等搶救工具,以備在風險發生時第一時間救治。
對兒童、孕婦的影響2015年發表在《兒科學》的一篇文獻,對比了53對是否在4歲前經歷全麻手術的兒童,結果顯示4歲前接受全麻的兒童,語言理解能力和操作性智商不如沒有接受過全麻的兒童。
但文章也表示:樣本量有限,同時對外界影響因素太多,無法得出全身麻醉一定會對兒童智力發育造成影響。
文章末尾還寫道:絕大多數必須在生命早期實施的兒科手術可以挽救生命、避免嚴重併發症、或提高生活質量,這些手術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能輕易被推遲。
而對於孕婦,很多麻藥說明書上寫明“慎用”,反覆使用可能會造成胎兒畸形。
因此春雨君建議,兒童與孕婦不要輕易做全麻手術,但遇到危急關頭不做不行的情況,也不能因為麻藥有可能有副作用而拒絕治療。
除了傷大腦,我們對麻醉還有以下兩種誤解:麻藥會成癮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從小我們受到的教育是:英雄都是忍得了疼痛的。什麼關羽刮骨療毒啊,什麼抗日英雄沒有麻藥直接做手術啊,都被傳為佳話。而忍不了痛的,最後都會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成為漢奸賣國賊。
在沒有麻藥的條件下忍痛做手術,確實是英雄。而明明有麻藥偏偏不用非要忍著的,春雨君只能覺得你有點二了。現代醫學講究人文關懷,讓患者更有尊嚴,無痛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手段。
總結麻醉學作為醫學的一個重要學科,目前的發展遠沒有達到完美,藥物的副作用和風險仍然存在,但已經被控制在了可以接受的範圍。在治療中需要使用麻藥時,我們大可不必猶豫,放心地使用。
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近幾十年來麻藥的副作用和風險迅速降低,未來,人們一定會找到更安全、更有效的麻醉藥物和手段,來為患者減輕痛苦。
回覆列表
患者做手術,一般都需要在麻醉狀態下完成。
麻醉,有區域性麻醉,全身麻醉之分,區域性麻醉需要使用局麻藥,而全身麻醉用到的麻藥種類繁多,各藥物間相互影響,對人體的影響各不相同。
局麻藥,按結構分類,可分為脂類和醯胺類,前者如普魯卡因,丁卡因,後者如利多卡因,步比卡因,等等。酯類局麻藥因為它所含的對氨基化合物可形成半抗原,容易引起變態反應,產生過敏,因此,在使用普魯卡因之前要做皮試,而醯胺類不形成半抗原,引起變態反應極為罕見,一般不需要做皮試。
酯類和醯胺類局麻藥,前者的代謝在血漿透過生物轉化清除,屬肝外性代謝,而醯胺類則在肝臟代謝,代謝產物經吸收後從尿液排出體外。
從他們的代謝途徑可以看出,局麻藥的代謝,清除,與人體肝臟有關,即,與人體肝功能有關。因此,對於那些有嚴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大量的局麻藥會對本身已經是肝功能不全的患者造成損害。而,正常肝功能患者,局麻藥對患者是沒有影響的,所以,麻醉醫生在術前隨訪一定會了解患者的肝功能,對於那些有嚴重肝功能障礙的患者,麻醉醫生會建議推遲手術,等肝功能有改善再考慮手術麻醉。
而全身麻醉,麻醉藥種類最多,也最複雜,對人體的影響各有不同。
全身麻醉要用到的麻醉藥,簡單分為,吸入全身麻醉藥,鎮靜安定藥,麻醉性鎮痛藥,肌松藥,等等,下面一一說明。
吸入麻醉藥,說一個大家熟悉的,笑氣,也就是氧化亞氮,最早用於拔牙,當今仍然廣泛運用。吸入麻醉藥的生物轉化(代謝)方式,大部分經原形排出體外,極少數也在體內發生生物轉化,也是在肝臟。
因此,吸入麻醉藥對人體的健康,影響微乎其微。
巴比妥類與非巴比妥類麻醉藥
這類藥物主要使中樞抑制,輕者鎮靜,中度者催眠,深度者麻醉。
大家可能聽說的,異丙酚,也就是常用於無痛人流手術的麻醉藥。
絕大部分的這類藥物在肝臟被微粒體酶所代謝,代謝產物是水溶性化合物經腎排出體外,不良反應主要有呼吸抑制,影響迴圈系統髒的平穩,噁心,嘔吐,這些都是一過性的,只要麻醉醫生處理及時,完全不會有什麼後遺症。對身體健康沒有影響。
當然比如鎮靜安定藥,會有依賴性,這也是藥物本身具有的副作用。
鎮痛藥,同樣的,具有依賴性,成癮性,比如那些吸毒的癮君子,那對身體的危害可就大了(這個問題需要一篇文章詳細說明)。
鎮痛藥的副作用有噁心,嘔吐,呼吸抑制,血壓升高,心率增快,需要說明的一點,芬太尼有一個副作用,可在用藥以後出現延遲性呼吸抑制,這是很威脅的,因此,目前臨床上很多的運用了新的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避免這個副作用。
肌松藥的特點,就是讓肌肉鬆弛,全麻插管患者,插管的時候需要肌肉鬆弛,維持的時候需要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在腹部,胸部手術中對肌肉鬆弛度要求很高,肌松藥就是起這樣的作用。過去常用的去極化肌松藥,如氯化琥珀膽鹼,副作用很多,減緩心率,高鉀血癥,眼內壓增高,顱內壓增高,胃內壓增高,等等,因此,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新型的非去極化肌松藥,副作用小,效果確切,已經取代了去極化肌松藥的運用。
總之,臨床上使用的麻醉藥,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對人體的影響,都是一過性的,停止使用麻醉藥以後這些副作用就會在一定時間內消失,基本上不會對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大家不可不必對此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