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實生活中,面對朋友的傾訴,我們常常努力的開導他們,什麼道理都能講的出來,但是真正到我們自己身上,這些大道理都變得沒用了,我們還是無法快速的走出迷茫和痛苦。
9
回覆列表
  • 1 # 止談風月

    醫者難自醫和旁觀者清也是這個道理。

    道理都懂,但臣妾做不到啊。

    誰都知道減肥要邁開腿管住嘴,少吃糖多喝水,但是做起來有多難,誰試誰知道。

    誰都知道失戀沒什麼,放寬心,不斷提升撩妹(漢)技能,早晚都能找和合適的人,麼麼噠、啪啪啪,解鎖各種新姿勢,兩人一起生猴子。不過,愛情可遇不可求啊,搞不好你開導過的那幾位都找到物件了,你自己倒還單著。比如我,以前單身的時候也嚎過,世道不公啊,寫了那麼些言情小說,可是我沒有愛情啊。

    動動嘴皮子都容易,搬點雞湯過來就可以充當智者和大師,不過……換到自己身上,那可就是兩回事了。而且,那些被我們開導過的人,真的事因為我們的所謂開導才走出迷茫的嗎?我覺得不一定。

    不知道題主的年紀。但我和我們同齡的過了三十而立正往四十不惑奔走的這批人,好像已經不太願意去開導誰了。世界很大,自己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稍不留神,連自己是誰都忘了,哪有功夫再去開導別人。

    就像我以前,二十出頭那會兒,動輒“我這是為了你好”,一顆生機勃勃的聖母心,其實吧,“我這是為了你好”根本就是一句惡意滿滿的話。

    “兩個成年人,我們作為朋友,尊重他們的價值觀,遇到不同意見,我們提醒,但不插手,但我們必然在他們困難的時候提供適當援助。只能如此。”最後,以小說《歡樂頌》裡的一段話結尾吧。

  • 2 # 度芽

    因為講道理沒用,。想要解開問題需要方法。這就跟做企業一樣,經常聽到什麼創新、激情、團隊一樣,真的做到很難。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道理你都懂,但跟你毫無關係》,就是闡述了我們懂道理,但卻無法拿起來,用到自己身上。智者不是腦袋裡裝的知識多,而是參透了很多事,自己經歷時已經很平靜了。

  • 3 # 百家之言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用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來回答。我們不是當局者,置身事外來評判一件事情。不受情感、不受短暫的心態熱情來判斷。人們只有在置身其外,才能能以超脫的心態、歷史與宏觀的視角、專業與挑剔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我們懂得很多事情,同時也理解很多道理,我們不能輕易走出自己的迷茫,只是因為我們的情感困惑,這就會做出很多不理智的事情、甚至很多明知不可以為卻刻意而為之。

    為此,我們更要從心態上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理智的分析各種形勢,讓自己強大起來,讓心態不斷成熟起來。凡事能透過努力而有所改觀的,那我們務必要千倍努力,使得結果如我們所願。如果不是如此,那我們必定要學會聚散隨緣,得失安然!畢竟我們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

    良好的心態面對一切的不順,記住,過去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點綴。生死之外都是小事,所以我們都該安慰自己,讓心態迎接陽光。

  • 4 # 1藍雪兒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道理你都懂,只是你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別人迷茫時,你可以為別人指點迷津,發生在自己身上,就像失去魔法的藥水,撒一撒再也沒有了魔力。自己身處迷茫之時,就像獨自進入了迷宮,如同一隻無頭蒼蠅,惶恐害怕,即便是自己告訴自己一切都是障眼法,只要向前走,就會撥開迷霧,但依舊難免迷茫徘徊不前,這也便是人性的弱點。唯有意志堅定,才能讓自己都懂的道理派上用場,走出迷茫。

  • 5 # 呂志勇看歷史

    可以用3條來回答:

    1、醫不自治

    技藝再高超的醫生,也難以醫治自己的病。當自己生病時,會被“是藥都有副作用”嚇唬住,膽怯,而不敢放開治療。同理,當自己迷茫時,心智已經缺失,無法做出準確判斷,患得患失,所以難以實現自我救贖。

    2、旁觀者清

    去外地旅遊,看到再渾濁的河水,你也不會過於擔心。而當回到家鄉,看到一點汙染的河水時,你就會大驚小怪。這是因為,關乎你的利益、健康。同樣,當自己迷茫時,因為牽扯太多的感情、得失、恩仇,你會變得腦子裡一團漿糊,自然就難以捋順思路。

    3、保護隱私

    當別人受傷時,總有太多的自學成才的“老師”,以並不可靠的心靈經驗,來勸慰別人,指點迷津。其實,正因為你也曾遇到這樣的難題,也曾經歷同樣的迷茫,無法自知的糾結,讓你轉而尋求安慰,通過當別人的老師這個途徑,檢驗療效,滿足自己保護隱私的需要。

  • 6 # 丁徵宇

    現實生活中,面對朋友的傾訴,我們常常努力的開導他們,什麼道理都能講的出來,但是真正到我們自己身上,這些大道理都變得沒用了,我們還是無法快速的走出迷茫和痛苦。

    這樣的現象其實很普遍,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著名的情感專家趙格羽,在情感答疑中她以智者身份規勸別人,但在現實中她卻在情感中迷失了自己。對於這類現象,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別人的情感是以結果論過程,而自己的情感是以過程推結果。朋友的傾訴,你知道了事物的本質,尤其是事物的結果,所以,對於已知的結果,我們可以附會出太多的原因,因為從結果推理過程,在情感漩渦中的人,我們知道了事物發展的最終過程,所以,你可以告訴對方你們的過程中有哪些問題。然而,對於自己,你正身處其中,你並不知道未來的走向在何方,也關不知道你們的情感會以什麼方式結束,即使過程與別人類似,但人與人不同,過程雖然類似,但結果不同相同,這就是所謂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

    二是別人的情感你能冷靜旁觀,自己的情感你卻無法做到冷靜。別人的情感,你作為旁觀者,對方的情感歷程你沒有經歷,所以你很冷靜,看待事務更全面,能夠作出冷靜的分析。而作為你自己的情感,你身處其中,有太多的情感夾雜其中,你無法分辨,所以,你不可能冷靜,也不可能理清頭緒,這其中就是所謂的“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三是別人的情感你能全面瞭解,而自己的情感你並不一定了解。在現實中,我們或許知道同學、朋友、同事的情感出了什麼問題,也知道他們情感癥結在哪裡,但是,作為你自己的情感,或許全天下都知道你們之間有哪些問題,但唯獨你自己不知道,例如情感中的一方出軌,就是最現實的事例。所以,對於別人的傾訴,你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更知道問題的癥結,唯獨自己的情感,你卻有可能矇在鼓裡,你又怎麼知道的情感有些什麼問題呢?

    四是所有情感案例都有兩面性,你對自己的情感心存僥倖。所有情感問題最終都能從情感案例中有答案,所以,面對別人的傾訴,你能從情感案例中信手粘來,但是,對於自己的情感你卻心存僥倖,正如誰都知道出軌一旦暴露後的結果,但出軌為何總不絕,根本原因就是自信,而這種自信其實只是僥倖,另外,任何事物總有兩面性,你不肯面對現實,以為自己的情感是朝著好的方向在行進,正如過去全力資助老公(妻子)上進,一旦資助成功,但既有負心漢(婆),也有全心呵護糟糠之妻(夫)者,過程雖然類似,人不同,所以,結局也會有不同,為什麼歷朝歷代都有類似的經典案例,那是因為你認為你或者你的愛人與別人不同。

    五是你也許瞭解天下人,但唯獨不瞭解你自己。無論古今,總有那麼一批人,論別人,論天下之道,談古論今,那是侃侃而談,而且往往能夠切正要害,往往成為人之英傑,成為大家膜拜的物件。然而,這樣的人似乎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夠看清別人的內心,唯獨不能看清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也是有人難免料定別人的榮華和生死,卻算不準自己的未來和以什麼方式告別世界,所以,無論感情,還是感情之外,古今中外,概莫如此,正如三國時期的楊修,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 7 # 山哥聊情感

    很多時候,常常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勸導別人是一回事,說服自己又是另一回事。正所謂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還因為說和做本是兩碼事的,有些困惑和問題,只有在輪到誰頭上時誰才知道其有多煎熬。為此,可能需要我們擁有一種聽別人的故事,想自己人生的情懷,方可在幫別人答疑解惑的同時,也讓自己在迷茫當中辨清方向!

  • 8 # 健康哥吳少峰

    人都是自私的,無論做什麼都是先從自己的角度考慮的,那碰到事,就會由於自身的經驗、閱歷和周糟人物事的影響。在潛意識中就會認死理,就會產生鑽牛角。

    做為外人,站著說話不腰痛,又能顯才能,能多全面就要發揮多大,考慮事就會更全面和細緻。但如果沒了解所有的細節,也沒用啊,這就是所謂的清官難斷家物事。

    你認為呢?

  • 9 # 作者海菱

    最暖和最薄涼的都是人心,越成長對越在乎的人,越有規矩分寸,並且保持距離,說話做事想清楚後果,不想失去一個人最好的方式不要去以你認為愛的方式傷害他,一旦傷害能夠原諒是大度,不能是自作孽。人心很脆弱的,傷不起的,不是人人都能夠一直愛你喜歡你的,不要去踐踏底線,有的底線一踏就意味著失去。真正智者是對在乎的人,保著尊重和平和的感恩之心,不索取不強求更不會把自己態度強加他人頭上

  • 10 # 尼奇窩窩

    當事不關己時,我們總是能保持清醒理智對待,而一旦自己碰上些事,就會急躁不安,如果這樣也能淡定下來,我們是達到了心如止水呢還是對所有事情都漠不關心了。這就是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而且事情本身也有這麼一個規律,那就是,說起來往往覺得很容易,做起來卻出現很多難題。另外,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會更高,這在無形中會給自己壓力,壓力就自然會形成折磨之感,其實,在相信自己的基礎上,有時候放鬆自己,不必過於苛求,則會更好。

  • 11 # 無及-兜兜

    利益和價值觀直接聯絡,所以不闊論。你的理解和以為,我不參與。自己的角度,自己懂就好。字要承受得住意外壓力即可。

  • 12 # 老爸的修行

    事情總有兩個三個層面的認識,一個是身體感受上的感性認識。一個是邏輯判斷上的理性認識,還有一個是人生感悟上的悟性認識。

    大部分人在感性和理性間徘徊,智者因為沒有身體感受上的束縛,所以可以把道理說的很清楚,科學有序的分析問題。

    當事人因為有切身的感受,感性認識必然導致感性思維,更多的感受到事情帶來的情緒困擾。

    所以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山上的老道清又清。

  • 13 # 妹刊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總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去開導別人,自己遇到事情時往往高估這件事的困難程度,認為沒有人幫得了自己,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只有時間能安撫。

  • 14 # 微易管家

    簡單,開導別人,用頭腦中儲存的大道理就足夠了,然而,走出迷茫,需要真正的生活智慧。我們的頭腦往往懂得的知識多,但獲得的智慧少。

  • 15 # 婚姻情感隨錄

    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就是我們所謂的大道理,其實都是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因為沒有機會實踐。而身邊的出現這種機會時,一定會抓住機會實踐一下,來印證我們的大道理。這就是創業界現在很流行的說法,試錯。說白了,就是拿別人的事來試錯,這樣成本最輕。正如同有一個腦筋急轉彎的題:痘痘長在什麼位置自己不痛苦一樣?長在別人的身上。

    而自己無法輕易讓自己走出迷茫,就是因為試錯成本太高。而自己本身可能會因為患得患失,所以就容易自已束縛住自己。如果當你有一天能真正的懂得捨得,甚至看破生死時,我想,很多道理,你也就自明瞭!

  • 16 # 妖精院長

    我是一名非專業的情感諮詢師。

    雖然非專業,但是我特別走心,一年時間我的個人號積累了16w粉絲,這說明大家對我的回答十分認同。

    下面來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看法,所謂給別人開導工作,並不代表當他遇到相同的問題就會很輕鬆的解決,或者有準確的預判能力。比如,夫妻吵架這種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當我們有過開導別人的經驗,就可以有效把傷害最小化,比如我可以在和男友吵架之後,有效調整心態,並及時會反過來開導他。這種心態調整不屬於自我療傷,而是在理是非,因為吵架這種事情已經不會讓我受到傷害了。

  • 17 # 老爸的早餐

    這是其實很簡單,都某一個人罵另外一個人二貨的時候,你肯定沒啥感覺,關心都不關心。當別人罵你的時候,肯定不是這樣。說白了,就是你在其中是情感和理智同時作用判斷。而往往顯示情感就判斷了。

  • 18 # 子無怒

    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為何總以智者的姿態開導別人,卻無法輕易的讓自己走出迷茫?”

    我想,這說明了,我們不是智者。真正的智者不僅開導別人,而且自己根本不會迷茫。

    為什麼我們能以智者的姿態出現在別人的面前,因為我們是自以為是智者,而朋友相信我們。其實我們不是智者。

    我們覺得開導朋友了,我們所講的所開導的就是真理嗎?我們不能評判我們的言行是否是真理。朋友也不能,但出於友誼,就相信了,我們也自以為自己會開導他人了。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聖經裡,亞當夏娃偷吃智慧果的事了,一個智慧果為什麼讓上帝把他們趕出伊甸園?是因為亞當開始自己判斷是非了,本來判斷——審判是神的事,人類想要替代神來判斷——審判事,人的智慧怎麼可以和造物主比呢?就像我們操作遊戲裡的人物,我們要讓瑪麗跳進下水道里去,瑪麗突然自己有了判斷,認為它自己應該繼續走,我們就認為遊戲裡出了BUG,肯定要讓遊戲中的瑪麗執行玩家的意志。

    人,往往會自以為是,把自己擺到智者上罷了,真正的智者,是不會迷茫的。

    我也在犯自以為是的錯誤,比如說以上所講,是我自己的自以為是,並不代表這個問題的真象。

  • 19 # 風挺好

    很多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道理都懂,但“說別人”光說就行,而“自己來”需要付諸實際,可就難多了。所以還是動動嘴皮子教育別人來得輕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區每晚都有廣場舞,廣場舞聲音太大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