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蘇禾醬
-
2 # 田師傅19631212
謝謝,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活在世上要有骨氣有尊嚴,士可殺不可辱在真理和正義面前,寧願去犧牲自已的性命也不會去搖尾乞忴地活著。大家上學的時候都學過《囚歌》吧。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呀給爾自由,但我深知到人的軀體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但願地下火衝騰,把這活棺材和我一起燒掉,我將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
3 # 遊戲最前沿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個成語來源於《北齊書·元景安傳》:“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原指寧如珍貴之玉器被擊成支離破碎,而不作賤價之瓦器得以保全。後喻寧可保全氣節,為正義之事而死,而不願忍辱屈從,而苟且偷生,常用此語。它的近義詞:寧死不屈。反義詞:忍氣吞聲、苟且偷安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典故如下:公元550年,北朝東魏的孝靜帝被迫將帝位讓給專橫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從此,北齊代替了東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及其三個兒子,來個斬草除根。 高洋當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現了日食。他擔心這是一個不祥之兆:自己篡奪的皇位快保不住了。於是,把一個親信召來問道:“西漢末年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麼後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來?”那親信說不清這是什麼道理,隨便回答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為他沒有把劉氏宗室人員斬盡殺絕。”殘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親信的話,馬上又開了殺戒:把東魏宗室近親44家共700多人全部處死,連嬰兒也無一倖免。
訊息傳開後,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麼時候高洋的屠刀會砍到他們頭上。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准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氣憤地說:“怎麼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器得保全。我寧願死而保持氣節,不願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話報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並將他處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賜他姓高,並且升了官。
但是,殘酷的屠殺不能挽救北齊搖搖欲墜的政權。三個月後,高洋因病死去。再過18年,北齊王朝也壽終正寢了。 “逐他姓”則生,“不逐他姓”則死,最終元景皓因不易姓而被殺,表現出對自己人格尊嚴的堅決維護.後來,這一典故被抽象出來,含義也大大昇華,用以比喻寧願為高尚、正義的事業做出犧牲乃至獻身,也不為小利而苟全,千百年來一直沿用。
-
4 # 悅讀會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意思是: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寧願為正義事業犧牲,不願喪失氣節,苟且偷生。
這個成語還有一個典故。話說北齊的文宣帝高洋。他這個人一生都是傳奇。他母親懷他時,每夜都有紅光籠照在房間,那這可是祥瑞之兆。但讓人失望的是,他從娘肚子出來時,長得奇醜無比,連生他的母親都看不下去。而他小時候,不怎麼愛說話,看上去像似痴傻,常被自己的哥哥們嘲笑與耍弄。
後來跟他靠著大丞相哥哥高澄的關係成為東魏的尚書令、中書監、京畿大都督。兩兄弟成為東魏一人下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那高澄肯定想成為那個人上人,但想取代皇帝他卻東魏皇帝孝靜帝先發制人,派了一個做飯的保姆將高澄刺殺了。保姆很危險,僱傭得謹慎啊。當時文武百官以為這個高澄一死,那高家肯定得垮臺,畢竟高洋平時也沒啥突出表現,完全是沒啥能力的關係戶嘛。但是高洋卻表現出比他哥哥還高的管理才能,很快因為他哥哥死引發動亂被平息。而且他還成功逼迫孝靜帝禪位於自己,併成為北齊開國皇帝文宣帝。
高洋上位後,也為百姓謀了不少的福利,如改革官制,減少官吏,使臃腫的政府機關來了次大瘦身,那就減少了政府支出,農民的負擔就輕了。
但雖說他稱文宣帝,但實則他為人特別的暴虐。他侄女回孃家說了句,婆婆不喜歡我。高洋就親自提著劍,跑到侄女婆家,將她婆婆給殺了。
有天,北齊發生了日全食,這在古時可是不祥之兆。他就問旁邊的親信,當年王莽篡奪了劉家的天下,後來為什麼又被光武帝劉秀奪了回來。不知道那個親信是不懂裝懂,還是也是個愛打殺的人。那親信回答到,那是因為王莽沒有斬草除根。就因為這句話,高洋將東魏的宗室近親全部都殺了,就連在襁褓中的嬰兒也沒有放過。那一些東魏宗室的遠親,也有點擔心害怕了,那皇帝說不定哪天不高興會拿自己開刀。於是他們就在一起商量對策。有一個叫元景安的縣令他想了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就是改姓。不姓元了,改姓高。這跟皇帝姓,一來可以表決心,與東魏一刀兩段,二來又表示了對皇帝的臣服。不得不說是個妙計。
其實歷史上,曾發生過許多姓氏為了避免被追殺,而改姓的事情。如孔子的學生端木賜的後人,為避仇改“木”姓或“沐”姓了。南宋時宰相呂蒙正被陷害,為了躲避追殺,他將幾個兒子改為高、盧、江等姓。
所以元景安這個方法其實還是不錯的,不過他的堂兄元景皓就不這樣認為了,他覺得大丈夫頂天立地,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他寧願被作為玉器被打碎,也不想做為瓦片被保全下來。這不間接說元姓是高貴,高姓低賤嘛,那他的堂弟元景安,立馬藉此機會向皇帝告密。那元景皓自然是落得被處死的下場。
後來,這一典故被抽象出來,含義也大大昇華,用以比喻寧願為高尚、正義的事業做出犧牲乃至獻身,也不為小利而苟全,千百年來一直沿用。
-
5 # 人假包換lihanmin李懷
玉是潔白之石,故有純潔之稱。在生活之中。人們把一個人的品格。尊嚴,用玉碎來詮釋它的高尚與美德。一個人如果在受到侮辱時。也不願別人幫忙。就在剛剛的前天。有一個小男孩。還是一名學生。因他媽和他爹離婚。大概在16歲左右。被他爹打了,跑出來。是四川人,她從四川跑到了廣東。來到了東莞的黃江鎮。其實身上以身無分文她想來做署期工。沒有哪裡要他,在餓了兩三天之後。在我們公司的保安室。那保安煮的一點粥冷著,趁保安出去之時,他進去把它吃了。吃了,之後他沒走,還坐在保安室。待那保安回來之後一看,重重的給了那小男孩兩耳光,叫他滾出去。但是小男孩一聲不吭。在出來之後就大哭起來。我問他是什麼情況。他也不說。後來我叫他打電話給他家裡。他就說手機也沒電,家裡是不會管他的。他寧願死在外面。我看他也確實可憐安慰著他,並給他兩百塊錢。他還拒絕不要,之後在我一通說服下他要了。並還說以後要還我。我說不要了,這是給你的。雖然錢不多,節約著一點用。只好咬著嘴唇就離開了。這無疑不說明了。小男孩是個有志氣的人。當下此類情況也很多。這無疑不說明了。小男孩在被打時。寧為玉碎的一個道理嗎?那我說話多了。讓關注我的網友們理解,
-
6 # 來去的修行
這句話的意思大家都說的很明白了,我只是想說,有些流傳下來的話,涉嫌三觀不正。就比如這句話,玉有玉的價值,瓦有瓦的用途,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難道不是歧視嗎?古代老百姓幾個會識字的,不都是文人墨客自詡清高嗎?
再說,這句話本身就目光短淺,玉就一定比瓦值錢?地攤上10塊錢隨便挑的也是玉,博物館中珍藏的秦磚漢瓦也是瓦,哪一個貴來,哪一個便宜?
-
7 # 喬鞅人物誌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您是怎麼理解的?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出處及典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一句成語。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意思為寧願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瓦器而得到保全。比喻寧願為正義事業犧牲,不願喪失氣節,苟且偷生。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句成語來自一個典故。
北朝東魏的丞相高洋逼迫孝靜帝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北齊。高洋心狠手辣,為了不留後患,在公元551年又把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都殺死了。可是做了壞事以後,他心裡很害怕。
一天,天空出現了日食,他擔心這是個不祥的兆頭(古人認為天有異象是因為人的行為違背了天意)。於是,他就問元室宗室元韶,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劉家的天下而光武帝劉秀又能奪回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元韶回答是因為王莽沒有斬草除根,沒有把劉氏宗室的人殺乾淨。高洋對這個說法深以為然,於是把東魏的宗室近親全部殺掉,連小孩也不放過。高洋的殘忍行為使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感到很害怕,擔心他們自己什麼時候也會被殺掉,於是聚在一起商量對策。
有的人主張改姓高,不再姓元。出主意的這個人是一個縣令,叫元景安。他的堂兄元景皓斷然拒絕了這種建議。他說,採用改姓的方法無論如何是不能接受的。他認為大丈夫寧願作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為瓦片而保全下來。他寧願高貴地死去,也不願屈辱地活著。後來,元景皓因元景安的告密而被處死。但高洋也於三個月後病死。十八年後,北齊宣告滅亡。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彰顯的是一個人的不屈氣節中國歷史上從來就不缺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種氣節的人,有著這種氣節的人,往往寧願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是生命),也堅決不向強權或者惡勢力屈服。比如東漢時期的李膺。
桓帝、靈帝時期的東漢王朝,宦官的勢力尤其龐大,權勢熏天,尤其是到了靈帝時期,基本上把靈帝給架空了,朝政大權實際上都掌握在了王甫、曹節等宦官手中。而朝堂之上只有李膺等少數幾個忠直的大臣敢於和這些宦官作鬥爭。天下讀書計程車人把能夠被李膺容納或接見的,都稱之為“登龍門”。這麼一來,李膺自然就成為宦官的頭號敵人,於是,他們藉著打擊“黨人”的機會陷害李膺。操縱只有14歲的漢靈帝,汙衊李膺“打算推翻朝廷”,並以此罪名要拘捕李膺。有人勸說李膺:“你應該逃了。”李膺說:“侍奉君王不辭艱難,犯罪不逃避刑罰,這是臣屬的節操。我年已六十,生死有命,逃向何方?”便主動前往詔獄報到,不久就被酷刑拷打而死。李膺就是典型的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種氣節的人。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屈的氣節的確值得人們稱頌和學習,但有的時候,未嘗不可以換一種思維方式,考慮到對敵鬥爭的需要,假如詐降比英勇就義有更大的意義和實際作用,就沒必要非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比如《說岳全傳》中的岳家軍將領王佐就是一個極為典型的例子。
陸文龍本是宋朝潞安州節度使陸登之子,金兀朮攻陷潞安州陸登夫妻雙雙殉國。金兀朮將還是嬰兒的陸文龍和奶孃擄至金營,並將其收為養子,陸文龍是書中前期僅次於高寵和金彈子的一員猛將。起初陸文龍對自己的身世完全不知,曾與岳家軍對壘,秒殺呼天寶、不上十合殺呼天慶,曾一人面對岳雲、張憲、何元慶、嚴成方等幾員猛將的車輪戰而毫不畏懼,成了岳家軍的心腹大患,岳飛為此還無奈掛起了免戰牌。岳家軍將領王佐為了規勸陸文龍歸降,施展苦肉計詐降金兀朮,王佐告知陸文龍真實的身世,陸文龍知道自己的身世後,決心為父母報仇,誅殺金賊,並說服同是漢人的曹寧歸宋。猛將陸文龍回到宋朝後,立下不少戰功。可以說,王佐的詐降意義重大,才把陸文龍變成了己方的一員猛將。
-
8 # 中國美男相簿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意思是:寧可像玉那樣被打碎,不肯像瓦那樣得保全。比喻寧願為正義事業而犧牲,不願喪失氣節,苟且偷生。
-
9 # 經石之花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歷史故事能在一件上千億年的玉石上表達出來,實為難得,非常罕見,這以是自然界之傑作!所以願了一句話,只有想不到的,而沒有做不到的道理!從古致今每個時代都造就了無數英雄人物,有為了新中國的安寧,他們在朝鮮戰場用自己的英雄之舉為世界和平和保家為國獻出了保貴的生命!這種為國之舉之美德,就如同這件玉石之美德,古時把君子和聖人比作玉之美德,今時把英雄之精神,比作寧為玉碎,之美德!留傳幹古。
-
10 # 漢周讀書
南北朝的北齊是個短暫的帝國,只存在了二十八年,其前身是東魏。
東魏權臣——大丞相高歡死後,由其長子高澄繼續獨攬大權,高澄還沒有來得及篡位的時候,就被家奴刺殺了。
高澄死後,他的弟弟高洋承襲了丞相之位。
天保元年(公元550年)五月,高洋廢掉傀儡皇帝——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篡位稱帝,建立了北齊帝國,次年毒死了元善見。
高洋這個人“內雖明敏、貌若不足”,如果不是高澄早死,這個長相違章的醜男不可能有當皇帝的狗屎運。
這貨可能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當上皇帝后,動不動就殺人取樂,還喜歡狂喝濫飲,不分晨昏晝夜,喝完了耍酒瘋,跑到城外裸奔。
古時候的人大多數都迷信,尤其是帝王,高洋就很迷信,他曾測字“天保”年號,認為是“一大人只十”,自己只能當十年皇帝。
事實上這個預測很神奇,高洋的確坐了十年皇位就死翹翹了。
天保十年(560年)六月某天,北齊境內發生日食天象,高洋認為是不祥之兆,他擔心自己的帝國可能會發生什麼變故,於是就向身邊的東魏宗室元韶提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問題。
高洋問他:“漢光武何故中興?”——言外之意是王莽奪取了劉家人的天下,為啥後來又被劉家後人劉秀奪回了江山呢?
元韶的腦袋可能被驢踢了,聽不出這句話殺氣騰騰,他隨口回答:“為誅諸劉不盡。”——還不是因為王莽缺心眼兒,沒有把劉家人殺乾淨!
高洋發現這個傻缺元韶果然中招,成功掉進自己早已挖好的大坑,當即下令,將元世哲、元景武等近支皇族全部逮捕,關進地牢。
元韶本人被幽禁,“絕食,啖衣袖而死。”
當年七月,高洋再次下令,對東魏元氏宗室四十四家殘酷屠殺,連嬰兒也不放過,拋向天空,“承之以槊”。
這次大屠殺造成七百二十一人慘死,屍體被投入漳水中。後來人們在漳水捕魚,剖開魚腹發現有人的指甲,很長時間,沒人敢吃漳水裡的魚。
當時,有一部分漏網的東魏宗室為了自保,紛紛改姓高氏。
東魏遠支宗室元景安害怕高洋進一步擴大化,就建議堂兄元景皓改姓高氏,元景皓誓死不從,他的回答擲地有聲:“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為玉碎,不能瓦全。”
——做人怎能夠放棄自己的宗族姓氏,為苟活改稱他姓呢?
大丈夫寧肯像玉一樣被打碎,也不能如同瓦一樣得以保全,我為了氣節寧肯死去,也不會忍受屈辱苟且偷生。
元景安把這些話說給高洋聽,高洋暴怒,元景皓被誅殺,家族發配彭城。
元景安被高洋賜姓高氏,靠著出賣堂兄,成功苟活下來。
三個月後,殺人狂高洋死掉了,十八年後,北齊帝國覆滅。
-
11 # 上海韻立書畫院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代表是一種氣概,一種思想,一種氣節。不為利益失去氣節,不為屈辱失去尊嚴。人固有一失,可大可小,底線保持,節氣猶存!不為了眼前的小利而失去最後的尊嚴!
-
12 # 一家之長357
我好抬槓,一個女同事經常罵那些被強姦的女人不反抗到底,如果是她就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我問她;你現在的兒子在他手上,也敢這麼說嗎?。。。她以後不再罵了。
-
13 # 街趣時光
類比在古代是通常的修辭方法,究竟延續了多少代多少年?似乎沒有人認真考察過。類比的用意無外乎就是要把事情說清楚。類比的原意是用普遍的事物為自己獨特的觀點,角度,主張,態度做註解,但也內含說服對方的技巧。類比在文學上有諸多好處,能夠增加思維意向,豐富我們的文化語言和創作語言。不過類比很多時候也是為了移情換景,減輕主題的正面壓力。就拿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來說,如果有人堅持用這樣的類比化解咄咄逼人的追問,你千萬要繞過類比,直接逼向主體。比如·朕問你,如果大奮國就要攻打進來使我們的江山變色,你準備怎麼辦?這時候如果你回答說:陛下,為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那你別怪朕繼續逼問:少廢話,正面回答!你是打算領兵抗擊敵寇,還是找三尺白綾上吊以示忠誠隨朕而去……我為江山感動幸運的是,白話文出現以後,那種狡黠的類比已無處藏身了,只剩下米狗日狗的赤裸裸……
-
14 # 猛禽950
這句話的含意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只有、有信仰的人才能做到,
但也要分什麼場合,
如果是在戰場上,只要有熱血的男兒,基本都能做到,活就幹,死了就算,沒什麼!
可是,如果被捕了,經過殘酷的刑法手段,寧死不屈……
這才真正體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趙一曼,江姐,許雲峰,陳然……
就是真正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人物。
-
15 # 廣州一海浪
……
形容一個人應有的: 傲然正氣! 氣節!
一個人應該頂天立地:_____
…應:有所所為!!
…或:有所不為!!
-
16 # 安薇薇安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出自唐代李百藥的《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為玉碎,不能瓦全”.其義為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罐而保全.比喻寧願壯烈地死去,不願苟且偷生.這個成語多用來形容戰爭年代有著崇高氣節的人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我認為這句話是遵循自身原則價值觀的一種正氣的體現。 但是不是從某些層面上來講也是固執的表現,不願變通的表現,現在的社會人與人的交往和互通都需要多溝通和理解,切不可固執己見哦
-
17 # 老哥聊生活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它的意思是,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寧願為正義事業犧牲,也不願喪失氣節,苟且偷生。
公元550年,東魏的孝靜帝被迫讓位給丞相高洋後被毒死。高洋同時還殺害他的兒子及所有親屬,以斬草除根。後揚言殺他的遠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願被殺頭也不願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殺害。
-
18 # 徐國華
有朋友問:在當今社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還有用嗎?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讓我陷入深深思考,不知何時回答,在我腦海中並不豐富的歷史知識中搜尋答案。
今天我們把歷史中出現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事蹟初步進行整理了把這些事蹟大概劃分了下,整理出三種情況:
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如抗日戰爭時期的"狼牙山五壯士","八女投江",還有《紅巖》中的"江姐“等等的革命英雄事蹟,這些革命先烈讓我們後人緬懷。
在古代的如"史可法血戰揚州城,誓死不渝"。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之後,從廣東押送到元大都,元朝的統治者為了讓文天祥歸降,利用金錢,高官,美女來誘惑文天祥,然後文天祥"寧為玉碎"之心始終如一,最後英勇就義。正如他的詩中寫到的那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寧為玉碎而沒有碎,且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輝煌"。
西漢時期的史罵家司馬遷就是這樣,因為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在漢武帝面前說了李陵的好話,觸怒了漢武帝,將司馬遷判了死刑,按理司馬遷要為正義直言而死,但是司馬遷用錢贖罪,受到宮刑,作為男人來說是奇廠址大辱。正如司馬遷在他的自傳中寫的那樣,要留下有用之身,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業。最終完成了自已的宏偉歷史鉅著《史記》,魯迅先生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還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北宋抗金名將楊業,原本是北漢劉崇的將領,宋太宗攻打北漢時,已將北漢的都城太原打下,但是楊業誓死不降,守衛城池一角拼死抵抗。此時劉崇都已歸降了宋太宗,宋太宗讓劉崇招降了楊業。楊業歸宋後,在與遼的戰爭中英勇殺敵,衝鋒陷陣,勇往直前,獲得了"楊無敵“的雅號,直到最後被俘絕食而亡。從楊業開始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三,寧為玉碎而沒有碎,最後將自己定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明朝時的薊遼總督洪承疇,領兵抗清被俘,準備絕食而亡,為國盡忠。但是被皇太極的妃子,以一杯茶勸降,充當清朝攻打明朝的先鋒官,有人拿洪承疇和史可法相比寫了一副對聯"史鑑流傳可法,洪恩未報反成仇",洪承疇也因他的所做所為而載入了"二臣傳"中。
還有大家所熟悉的汪精衛,年輕時也是一腔熱血青年,進京行刺攝政王被俘入獄,在獄中做好就義準備,還寫下了"高歌燕市,慷慨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何須少年頭"。慷慨詩篇,結果後來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漢奸,賣國賊。永遠將自己針在了歷史上的恥辱柱上。
-
19 # 劍秋954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此語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意喻寧作玉器被打碎而不願為陶罐而保全。引申於人即在危難之際面臨大事大非時絕不能喪失氣節,苟且偷生。古人云:士可殺,不可辱,皆是同理。縱觀華夏五千年的歷史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正義的事業及崇高的理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卻未屈膝喪節,可謂數不勝數。現今我們身處和平年代也需知榮辱,守道義,不負為人之稱謂。
-
20 # 飛天巨龍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此句選自《北齊書.元景安傳》: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表明不能為了求生向敵人屈服。頭可斷,血可流,鬥爭的意志不能丟寧可站著死,不能跪著生。
表明不屈服,不怕死的精神。
回覆列表
這個成語故事發生在北朝之後的北齊時代,講述一位叫元景皓的人寧可被殺死也不願意更改自己的姓名的故事。古代有株連宗室的陋習,尤其是作君主的人為了鞏固自己的統制,大肆消滅一切對他構成威脅的人。甚至他們的子女親屬都不例外,所有關聯的宗室都會被處死。早在公元550年,北朝東魏的丞相高洋逼迫孝靜帝退位,建立了北齊。高洋這個人心狠手辣,為了不留後患,緊接著就把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都殺死了。可是做了這樣的壞事後,他心裡也很害怕。有一天,天空出現了日食,他便擔心這是個不祥的兆頭。於是他問自己的親信,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劉家的天下而光武帝劉秀又能奪回天下的原因是什麼。這名親信說不清楚,就隨意應付說是因為王莽沒有斬草除根,沒有把劉氏宗室的人殺乾淨。高洋信以為真,於是把東魏的宗室近親全部殺掉,連小孩也不放過。 高洋的殘忍行為使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感到很害怕,擔心他們自己什麼時候也會被殺掉,於是聚在一起商量對策。有的人主張改姓高,不再姓元。出主意的這個人是一個縣令,叫元景安。他的堂兄元景皓斷然拒絕了這種建議。他說,採用改姓的方法無論如何是不能接受的。他認為大丈夫應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該成語的意思是寧願作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為瓦片而保全下來)。他寧願高貴地死去,也不願屈辱地活著。後來,元景皓因元景安的告密而被處死。但高洋也於三個月後病死。十八年後,北齊宣告滅亡。
這個成語是比喻寧願為正義守大節而死,也不願苟且偷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處於絕境之下毅然為了大義而獻出自己的生命的悲壯場面和崇高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