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老片子。
5
回覆列表
  • 1 # 專注教育30年

    這部電影確實是表現中國家庭傳統與現代文化衝擊背景下倫理情感生活的佳作。我注意到其他人的評論中有說“埃勒克特拉情結”的,有罵“晨昏戀”違揹人情難以接受的。電影看下來,這些似乎都有吧,其中關於“埃勒克特拉情結”的劇透還不乏啟發性,但是總體而言這些評論都顯得視野小了,沒有抓住影片的主旨重點。

    首先說說所謂的“埃勒克特拉情結”,即女孩的戀父情結,這種心理學觀點可以作為觀看該影片的知識補充,對理解相關情節,比如家珍的家庭女主人心態,家倩與其母親在相貌和性格上的相似等,甚至也可以為老朱與錦榮的晨昏戀提供某種解讀視角。但是無論如何,影片講述的絕不會這麼簡單, “埃勒克特拉情結” 更像一種動物學意義上的生理和心理解剖,但人畢竟不只是動物,也並非能夠被某種所謂的“情結”所決定的。就像這部電影名之曰“飲食男女”,通篇內容大抵也不離此人慾物慾,但是不是說這就是影片想要向我們傳遞的東西呢?非也,其中貫穿著的情感主線、人物命運和抉擇才是真正的內涵:飲食男女並不在於飲食男女,而在於飲食男女背後的人生內涵;就如同人之存活並不在於有這麼一副身子骨肉,而在於這幅身子骨肉所能展現出來的人生意義。因此當雷蒙請求與家倩維持那種“朋友關係”,並且赤裸裸地提出性要求時,你是否一股噁心勁頓上心頭呢?旁觀者尚且如此,更不用提身處其中的家倩了,難怪她趕緊跑開,還忍不住在路旁嘔吐。

    事實上,“埃勒克特拉情結”的講述更多地是西方電影的手法,這是美國藝術院校出身、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李安導演或有意識為之,或無意識而難以避免的事情。然而“埃勒克特拉情結”畢竟是有限的,也絕非關鍵因素,過分強調“埃勒克特拉情結”的作用,實際上是把人“動物”化了。我們看到家珍的女主人心態更多地在於其內向壓抑的性格、母親早逝、家無男丁、身為長女等諸多因素共同造就的結果。從影片中的情節發展來看,或許性格是比較大的原因,她的性格的內向壓抑可以從她編造了與李凱的戀情、(或許大學時代是深深地暗戀李凱,後來表白被拒或其他原因,因而造成比較大的情感挫折),還有後來與明道情感宣洩般的交往過程可以看出這一點,而上面提到諸如身為長女等因素則是傳統文化影響的一面(對基督教的信仰也可以看做一種傳統的影響)。或許有人會說家珍內向壓抑的性格,難道不就是從小與被偏愛的家倩爭風吃醋的結果嗎?這難道不就是“埃勒克特拉情結”在起決定性作用嗎?好吧,如果你真是這樣想的話,那我要非常感謝你為人類性格的形成之謎找到了最終的答案而表達敬意和謝意,從此人類就可以擺脫思想的困惑,無憂無慮地去過那種業已被決定的生活了。

    因此,如果能夠立足於影片所要表達的深層文化內涵,我們也可以對影片中與家倩關係密切的兩個男人:李凱和雷蒙,進行一個比較。結論當然是:李凱其實比雷蒙好很多了。

    男才女貌、彼此有好感、同處一屋、夜色降臨,在這樣的環境烘托之下,又處於傳統貞潔觀念淡薄、現代自由婚戀這樣的大的文化背景之下,辦公室內的激情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家倩又怎麼能夠跟這位讓其姐姐心碎9年的“昔日戀人”做這種事情呢?因而竭力剋制住了自己的慾望,這是一個方面;後來在茶館,李凱面對著的是沏茶舉止從容優雅的家倩,實際上茶館以及喝茶這麼一個氛圍就寓意著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然後家倩談著她放棄升遷外調的原因,主要是希望陪她父親時,一副美國佬氣息的李凱伸出了他的手,說幸虧那天沒有做,並希望與她保持好朋友的關係。李凱是真誠的,正如家倩打算留下來陪她父親是真誠的一樣,李凱被家倩的言語和舉止所打動,他尊重她的選擇,尊重她的文化選擇:家倩選擇了傳統文化的孝道,李凱在家倩面前也選擇了對家倩雖“君子好逑”,但“求之以禮”,所以這是李凱可貴的地方。很多人是不是認為李凱聲稱的“好朋友關係”就像雷蒙對家倩維持“朋友關係”的請求,從而心裡痛罵李凱併為家倩的未來擔憂呢?放心吧,家倩那一次路旁的嘔吐,以及她為父親做出的犧牲已經告訴我們:這不可能。或許還有人感受到李凱的真誠,從而為家倩的愛情而扼腕嘆息的。我想這個也沒必要,如果李凱真的願意跟家倩在一起,那麼家倩留下來,他不是更有機會了嗎?然而從李凱的言談舉止中,似乎可以捕捉到他對於家倩的真實意圖,或許僅僅是男女之慾罷了,就像雷蒙對待家倩那樣。但是,面對這樣一個女人,既年輕漂亮、聰明能幹,又孝敬父親,還燒得一手大廚級別的好菜,實在是需要用你的一輩子去與之長相廝守的,任何輕薄的動念都應該自慚形穢,李凱自知無此“福分”,故選擇止步於朋友,也算是一個有擔當的男人吧。

    接下來談談老朱與錦榮的晨昏戀。老朱的枯木逢春、老樹開花或許會被視為不守本分的輕薄之舉。一般人眼裡到你這把年紀了,就應該安分守己,你要續絃也應該是“黃昏戀”,又何況物件還是自家的鄰居、女兒的好友,情理上更顯難堪,令人一時難以接受。但是這並不算大錯,與人倫之大防應該明確隔開。在此前提之下,結合影片的情節和主題,我們可以對該段戀情的始末及其背後的涵義展開品讀。

    從電影開頭的通話內容、錦榮的心事重重、老朱的身體檢查等情節以及家庭聚餐上老朱最後所做的交代來看,這段晨昏戀絕非一朝一夕頭昏耳熱的貿然之舉,而是經過了長期的準備和深思熟慮的,對事情的後果以及未來所要承受的壓力都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然而儘管是如此,老朱依然還要藉著酒力、發一段長篇大論、欲言又止之後才終於壯起膽子做出宣佈。年輕的錦榮方面,當然要考慮到自己未來所要面對的尷尬局面:與丈夫的年齡差距不說,自己將成為昔日好友名義上的“母親”、姍姍口中的“阿姨”現在卻成了“姐姐”、未來所生小孩與昔日好友的關係、自己母親在這件事情上所遭遇的心理挫折以及對該婚戀的接受程度等等,但是顯然她對老朱的真情實意讓她下定了勇敢面對所有這些困難的決心,影片接近末尾錦榮一句溫柔的“愛你”勝過千言萬語,表明了一切。

    況且影片的主旨在於表現家庭面對這種傳統與現代文化的矛盾衝突中所經歷的情感波瀾以及散發出的濃濃溫情,如果說家倩選擇留下來陪父親是她對傳統文化做出的讓步,那麼老朱選擇賣掉老屋並開始新生活,以此來減輕女兒們的負擔,便是老朱對現代西方文化所做出的讓步。我們知道,有所謂西方國家是老年人的墳墓之稱,能夠像老朱這樣老樹開花去開展新生活的,作為子女那是再高興不過的事情了。這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面對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矛盾衝突(這種衝突集中體現在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濃中國味的老朱和代表現代西方文化,叛逆而聰明的家倩之間),家庭各種角色的情感波瀾,透過彼此關懷、讓步,終究化為濃濃的家庭溫情,老屋雖賣掉了,但卻似乎因此而掙脫了情感捆綁的牢獄,實質意義上的家庭關係得以維繫和彰顯。站在文化衝突和融合的高度,該影片所表達的不啻於李安導演為現代文化衝突所開出一劑溫情的藥方。當然除了消極意義上的妥協讓步,老朱對錦榮的戀情、家倩對少時夢想的依依不捨、對父親的真誠關懷(影片中老溫從住院到去世和家倩誤以為父親心臟得病後的情節,不管東方西方,哪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看了,怎能不被感動,在這一點上,人性和溫情是沒有國界的),都體現了積極意義上的文化之間的彼此互鑑學習和交融。

    影片的末尾可以說對此主旨做了最後的點題和昇華。

    影片最後,開始新生活後的老朱像是做客一樣回到老屋赴宴。我們要注意到,圍繞這次赴宴,老朱原來是主,是有著濃濃中國味的傳統,現在卻是客,一身的西裝革履、洋氣十足;家倩原來是客,平時一身漂亮的白領正裝,現在卻是主(當然房子已經賣出,所以只是形式上的主),殷勤地準備著晚餐。兩種文化身份似乎調了個個,這象徵著文化換位互諒,是文化的“同”;當然,老朱仍然惦記著懷胎的妻子和姍姍,家倩在電話中還談著她的阿姆斯特丹,這象徵著文化的獨立特質,是文化的“異”。我們還看到,最終的結果實際上是皆大歡喜、各得其所,老朱開始了“飲食男女”的新生活,沒有拖累女兒們,並透過家倩理解了子女對自己的愛;家倩可以無牽無掛地去她的阿姆斯特丹,經歷過這一段時間的感情波瀾,她也更好地認識到父親、父愛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故事的結尾,環境依舊是原來的老屋,晚宴依舊是平日的晚宴,但經過這麼一番情感波折,經過這麼一番文化的互融和妥協,老朱的味覺恢復預示著一種中西文化和家庭倫理的嶄新局面。我們注意到,開始家倩給父親開門時不是叫“爸”,而是“嗨”,老朱對家倩亦然。而伴隨這一種嶄新局面,家庭親情或者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一個更高的文化平臺上得到互相的體認——最後的臺詞是:女兒!爸!

  • 2 # 優優飛揚

    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

    如果非要挑毛病,就是影片匠氣。

    《飲食男女》講解的是一個家庭解構和家庭重組的故事。老朱三個女兒的名字家珍、家倩、家寧也是刻意為之的結果,像《紅樓夢》中人物一樣,名字是服務於作品內容表達的。

    大女兒家珍經過大齡剩女階段之後終於成家,三女兒也有了自己的家庭。而二女兒也會組建自己的家庭,影片中已經有暗示。

    在第105分鐘的時候,梁伯母說了一句話:“嘴巴那麼毒,將來一定嫁很遠”——下一個鏡頭給了家珍夫婦,然後又給了家倩。

    事實上,家珍不毒舌,毒舌的只是家倩,這個鏡頭暗示家倩要嫁很遠。結尾家倩和家寧的老公通話中,我們也知道家倩為了工作還是去了阿姆斯特丹,按照梁伯母的話產生的戲劇場景來看,家倩的未婚夫會在阿姆斯特丹找到。

    為什麼說家倩毒舌,影片有直接顯示。

    老朱會早晨起床叫女兒起床,家倩趴在桌子上睡覺,老朱說對身體不好,家倩反唇相譏,說“跑步對你背不好,你還跑”——然後緊接著老吳就跑步了,從上下內容中,我們還以為老朱有晨練的習慣,但是緊急的音樂,老朱那種一點都不像老年人鍛鍊身體的勁頭,接下來我們才發現,他跑得如此之快,根本不是鍛鍊,而是要和姍姍假裝“偶遇”,對於姍姍的關心,也是老朱和姍姍媽錦榮感情做暗線。

    當然,戲中對於老朱和錦榮感情的鋪墊,埋得太深了。至少在對話中很難讓人發覺。而理智與情感向來是李安津津樂道的主題,而且情感的大錘必定會打碎理智的桎梏。《飲食男女》的精妙之處就是善於埋伏筆,顯示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藝術效果。

    那麼,影片是怎樣巧妙展現老朱和錦榮情感的呢?

    錦榮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就是在老朱家第一次全家宴結束之後,老朱臨時有事情去酒店掌控大局,錦榮帶著姍姍過來。兩方家庭進行親密而友好的交談,從談話中,我們已經感受到,錦榮知道今天是老朱家的家宴,如果僅僅是朋友關係,選擇這個時間去明顯不湊趣。

    從這裡也可以明白雙方對彼此的認可,認為對是家人的。其中家珍說了一句,“你就是我爸爸的第四個女兒,姍姍就是朱爺爺的外孫女”之類的話——事情的結果是,姍姍成了老朱的第四個女兒。家珍和錦榮交流用中景構圖,這是我那個哥們兒的構圖,對此表示感謝。

    家珍說了自己的心裡話,反正將來老朱會跟著自己,用這麼溫馨的中景構圖,天啊,分明也可以家珍和錦榮角色的互換啊。錦榮和老朱走在一起,分明是老朱會跟著錦榮嘛。而家珍有了耶穌這個男朋友——不要那宗教開玩笑,好吧,就此打住。

    兩個人同時處於一個畫面交流在《飲食男女》中並不多見,除了老朱和老溫喝酒,家倩和李凱最後一次交流,倆人從地下情人正式轉變為君子之交淡如水,老朱和家倩最後一次吃飯,剩下的也並不多了。為了造成影片的疏離感,全片運用大量正反打鏡頭,這方面就毋庸贅言了。

  • 3 # 稻穀與小麥

    這是我最愛的華語電影之一,甚至都可以把這個之一去掉。如果用一句話形容這部電影,大概應該是“出人意料,但又情理之中,且恰到好處。”

    李安實在是太聰明瞭,他很清楚觀眾關心什麼,究竟想看什麼。觀眾需要豐富的劇情,需要戲劇性衝突。因此他設定了足夠複雜但又不至於狗血的劇情,以滿足觀眾的需要。作為一個有追求的導演,他當然還希望電影可以達到更高的標準。

    李安異常巧妙的將中國食文化搬進了電影,搬進了當代人生活。但正當觀眾以為準備接受傳統文化洗禮時,李安開始出招了。電影中的幾個主要女性角色的經歷可謂是個個出人意料,令人瞠目結舌:大女兒這個大齡老處女突然發情,無可救藥上了機車男;二女兒吳倩蓮眉清目秀個性出挑,卻遭遇渣男;三女兒王渝文一副少女乖乖女的打扮,卻竟然問婚先孕,嫁入豪門。然而這還都不是最令人難以置信的,三個女兒的父親,年過七旬的郎雄,竟然戀上了小他兩三輪的單身媽媽張艾嘉。另外,扮演張艾嘉母親的歸亞蕾雖然在片中戲份不多,卻憑著滿口湖南方言搶足了鏡頭。

    影片最後,重新找到幸福和性福的朱爸,以及大女兒和三女兒前後腳搬離了老屋。留守老屋的,倒是變成了那個各方面最出眾,條件最好,最有夢想的二女兒。

    但仔細想想,二女兒又確實是是做菜天賦最強,她的廚藝最接近甚至超過父親的人。相比其他人而言,二女兒更加看慣了人海沉浮,也習慣了爾虞我詐的世界。因此她決定轉身離開浮躁的世界,迴歸傳統的生活也變得理所當然。

    #李安# #飲食男女# #華語電影# #張艾嘉# #吳倩蓮#

  • 4 # 妖怪説

    “食色兩個基本慾望裡,只要有任何一個還強烈,人就還不算衰老。”

    用錢鍾書這句話來概括李安的《飲食男女》再合適不過,對於美食和帥哥美女的追求,是再基本不過的慾望了。其他的,諸如對金錢、權利以及詩腹才華,算是更高階的追求了。《飲食男女》講的就是老朱一家對於美食的琢磨,以及每個人自己的性。

    電影的開篇便是老朱這位美食家在表演,各式各樣的美食他都能手到擒來。

    老朱是臺北最了不起的大廚,妻子去世之後,他獨自撫養三個女兒長大,美食是老朱和三個女兒聯絡感情的紐帶。

    故事從他們家每週日晚照例的家庭聚餐說起,故事也從這聚餐裡結束。

    老朱的三個女兒性格各異,大女兒朱家珍是個化學教師,畢業九年至今尚未婚嫁,作為虔誠的基督教徒,一直為想象中美好的愛情守護自己的處女地。

    吳倩蓮扮演的二女兒朱家倩是個高管白領,典型的女強人,由於父親早年阻止她從事大廚這行業,雖說他繼承了父親的廚藝,但是兩人之間隔閡頗深。

    小女兒朱家寧是個大學生,課餘時間在快餐店兼職,是三人中最懵懂、最單純的。

    三個女兒各懷心事,都想早早的搬出去自己住,週日晚的團圓飯成了這一家溝通的主要途徑。

    二女兒首先提出來自己要搬出去住,她用自己攢的錢買了個房子,這也讓另外兩個女兒把搬出去住提上了日程。

    三女兒家寧誤打誤撞認識了叫國倫的男生,兩人偷嚐禁果,家寧意外懷孕,因此便在家宴上提出——自己懷孕了,要搬出去和國倫住。

    年級最小的、最懵懂的,反倒成了最早搬出去的。

    信奉基督教的大女兒家珍,不能夠進行婚前性行為,晚上聽到貓發情的聲音都會莫名惱火。

    一群學生惡搞,每天早上都會在他們的化學老師桌子上放上情書,家珍以為是學校的體育老師明道對自己暗送秋波,心生漣漪。

    家珍知道是學生調戲她之後,感覺自己的自尊完全被踐踏了,這時候明道站了出來主持公道,兩個人水到渠成,最後結婚同居。

    二女兒家倩有著固定的異性關係,但她卻是這三個人中最可悲的。

    自己辛苦攢的錢全投到了房產裡,結果交房之前開發商跑路了,家倩的積蓄也就打了水漂,最先要搬出去的,卻成了唯一一個沒搬出去的。

    她的那些異性關係,也讓她成了全劇中最悲情的角色。

    家倩的異性朋友雷蒙,是個畫家,家倩心裡會把開心不開心的事情告訴他,沒事就會躲到雷蒙家過一過二人世界。

    但有一天,雷蒙告訴家倩,他要結婚了,家倩被拋棄了,兩人最後一次見面發生瞭如下對話。

    其實,我還有兩個鐘頭沒事。那麼,我們的“朋友關係”是不是還是維持跟過去一樣?我這裡後面有個辦公室,你知道的。

    家倩的另外一個異性朋友叫李凱,是自己的公司同事,兩個人心心相惜,一直在曖昧的邊緣試探。

    在經歷了姐妹以及雷蒙結婚,父親老朱身體日漸衰弱,李凱成了家倩唯一的傾訴物件,但兩人最後的對話是這樣的。

    我沒有做,也不是說以後我就不會再想了。我真的覺著,我們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吳倩蓮這時候的演技我覺著恰到好處,一臉心酸無奈,但還是要微笑著贊同李凱的好朋友一說。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還是缺少戲劇性,後面的劇情才是李安被稱作大師的原因。

    當大女兒家珍和小女兒家寧未來已經落定,老朱在家宴上宣佈了自己的人生大事。

    我這一輩子怎麼做,也不能像做菜一樣,把所有材料都集中起來了才下鍋。當然,吃到嘴裡是酸甜苦辣,各嘗各的味。

    老朱最後把老房子賣了,娶了自己大女兒家珍的同學錦榮,也算讓自己的人生了無遺憾。

    這也照應了老朱和老友在全劇開頭酒後亂侃的幾句話: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哎!忙碌一輩子,就為這個......想了氣人,好滋味誰嘗過了?

    老朱最後也算是嚐到了好滋味,並且錦榮最後還懷了老朱的孩子。民以食為天,其一食飯,其二食色。

    故事的最後,老朱重返青春。

  • 5 # 毒藥君

    相信看過《飲食男女》的人,都會被打動。

    這種動人的力量,來自豐沛的細節。

    作為廚師,朱師傅工作地點就是臺灣圓山大飯店。

    作為臺北知名的地理座標,在現實中,圓山飯店也曾被美國財星雜誌評選為“世界十大飯店之一”。

    這個飯店就點名朱師傅廚藝高超,當之無愧的名廚。

    作為廚師,朱師傅有個很大的缺點,味覺退化,需要同事溫師傅品嚐味道。

    當溫師傅去世後,朱師傅不想喝茶,只喝水,說了句,我的味覺死了。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 ,一種是對自己味覺現狀的哀悼,嘗不出茶水的味道,也是對溫師傅的哀悼。

    朱師傅家有三美,每個閨女都有自己的故事。

    就以三妹為例。

    她挖閨蜜牆角,與富二代鍾國倫(他爸媽去內地炒房)在一起。兩個人一起去鍾國倫家,影片並沒有展現兩個人的床戲。

    沒有展現並不代表沒有,影片用一個很好的細節展示出來。

    三妹後來坐公交車,她見到一個孕婦上車,無人讓座,她主動站起來讓座。

    三妹主動為孕婦讓座更多的是,她發現自己已經有孕在身,孕婦的就明天就是她的明天。

    果不其然,三妹後來宣佈,自己有孕在身。

    這種細節的魅力,在《飲食男女》中俯拾即是,只要用心觀看,就能夠了解。

    以上。

  • 6 # GJIANMING

    電影名稱《飲食男女》

    作品型別 都市 親情 劇情

    執手導演 李安

    上映年份 1994(臺灣)

    曾獲獎項 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1995)  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個人評價 整部電影下來 最好玩的是每一次大家一起吃飯就會發生不得了的劇情轉變 鏡頭還是很成熟的 作為李安導演的父親三部曲的第三部 印象最深的是老溫悄然無聲的去世了朱爸悲哀的說了句 “我的味覺死了”這句雙關語 讓我記憶猶新 看過的人都清楚這句話的意思 兩個女兒的不捨離開 剩下二女兒在守候著這個家 1994年出了不少好電影 這部也算是部非常經典的電影 搞笑的元素也有許多 世事難料 腦洞是有點大 劇情很容易就拐了個彎 會突然感覺 噫 怎麼會是這樣 反應過來又是哭笑不得 人之大欲 飲食男女.

    經典語句“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

    “順應天命者悲,抗逆天命者死。”

    “其實一家人,住在一個屋簷下,照樣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從心裡產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耐玩的單機電腦遊戲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