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想一直飛在天空
-
2 # 皖北隱士
總的說來,清政府對西方各國基本採取閉關政策,即對外貿易的限制政策,但時松時緊。隨著康熙以後農業生產的逐步恢復,工商業發展起來,清朝的對外貨易比以前更發達了。
康熙時,江,浙,閩,粵四地的開關和雍正時中俄恰克圖條約的簽訂,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在當時,中國與俄羅斯,朝鮮,越南和南洋各地以及某些資本主義國家都有頻繁的商業往來,輸出的商品一般以棉布,絲綢,鐵鍋,茶,糖為大宗,進口的商品則是呢絨,嗶嘰布,玻璃,珊瑚和各種香料,海味等奢侈品。在嘉慶以前,清朝在國際貿易上始終保持出超(貿易順差)的地位。
但是從諸多史料來看,清政府的閉關政策,是與中國比較穩定的小農經濟是適應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但清政府並非完全閉關,對外貿易有時還有照顧外商之意,乾隆皇帝給英皇敕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清朝政府施行閉關政策的目的是怕外國商人與沿海人民往來,在沿海各地滋擾生事,所以也要對外商加以種種限制。
順治時,東南沿海一帶的人民在鄭成功領導下進行抗清鬥爭。為了防範人民的反抗,清政府施行海禁,嚴禁人民下海,又禁佛郎機人不許入廣東省會,荷蘭之入貢者亦只令在館貿易。當時對外通商的囗岸只有澳門一地。
康熙時,清政府雖然開關與外國貿易,但對外國商船的活動極為注意,對逗留外國的中國人也防範極嚴。可見康熙對西方殖民者始終是懷有戒心的。隨著當時海上商業的發展,清朝政府對外貿易的限制也日益嚴格,清朝的閉關自守,最突出的表現是在乾隆,嘉慶時期。
清朝政府對外貿易的限制政策,對於殖民主義者在中國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在另一方面,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性,這是人為地削弱,封鎖商品的對外銷路,不利於商品生產與經濟的發展。
-
3 # 雲霄路_
閉關鎖國不是單指海禁政策,它的範圍還包括路上等其它外交路線。
之所以海禁常常和閉關鎖國伴隨出現,是因為在閉關鎖國裡海禁是最具代表性的,是影響最嚴重的政策。
在清王朝開海一說中。如果單指表面的話,清王朝並沒有一直開海,而是根據情況決定開海與否,且開海程度也是根據反清等危及統治地位的勢力影響程度決定開海範圍大小。
如果是深層面的理解的話,開海只是單獨對於官方,統治者只是允許官方船隊對外貿易。
所以說,開海只是有時候,並不能表示海禁的實施與否。同樣開海也不代表閉關鎖國為錯誤評價。
-
4 # a收藏陽光
首先說一下:清朝開海並不等於開放。舉個栗子:乾隆皇帝年間,外國使臣進獻的貢品有眼鏡,坐鐘等,這些東西都是清朝人從來沒見過的。還有溥儀年間的腳踏車,那時候只有皇上才見過腳踏車。而那時候的西方呢,已經開始工業革命很長時間了。清朝一直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全世界都在圍著他轉。呵呵,何其可笑。其實乾隆時就有大臣進諫要向西方學習。但乾隆皇帝根本不屑一顧,認為自己國力強大,世界第一。西方蠻夷再怎麼發展也趕不上大清。呵呵,真是鼠目寸光。直到西方列強拿著洋槍洋炮打過來了,清朝才回過味來。但為時已晚。近代侵略戰爭加速了清朝的滅亡,這也是必然的。所以說清朝一直在閉關鎖國,滅亡的命運也是在所難免的。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擁有更強的武器才有發言權!所以我輩當自強!!!
-
5 # 無法迴避的歷史
能夠問出這個問題,說明歷史真的還有太多解不開的東西。清朝是距離我們當代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當然也是最後一個。而它在很多國人眼睛裡最特別的不是它離我們很近,而是這個王朝是以滿族這個少數民族為統治集團的,這個現實從多爾袞入關開始,就讓傳統的一切以大漢民族唯上的明朝遺老遺少耿耿於懷,認為滿清當政,就是國破家亡。同時,這些迂腐的華夏觀還被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而晚清時節,西方的堅船利炮敲開了本來徹底遵守和秉承儒家文化為主要國策的大清朝,更是讓諸如康有為,孫中山這些改革和革命的先鋒有了徹底否定清朝的藉口,所以,儘管大清朝基本上從未關閉貿易大門,卻遭到了完全的否定。那些人的理由就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認命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向世界敞開了帝國的大門,而晚明隆慶開關也是再一次的改革開放,但這些都被清朝毀了!是這樣嗎?所有的歷史檔案都證明,鄭和下西洋不過是二個目的,一個就是尋找建文皇帝,另一個就是宣示新的皇權正統,炫耀國威。只要你認同自己是天朝上國的屬國,就會給你冊封進爵。本質上,這個行為不僅不是開放國門,不是海上貿易,甚至可以說是打擊商人自由活動的空間,打擊陳祖義就是典型的不聽話就收拾你。而所謂的朝貢貿易,完全是劉備摔孩子刁買人心,市場上極其便宜的東西,如蘇木,花椒,咖哩等,一輛銀子可以買好幾斤,而只要進獻給皇帝,就是好幾兩一斤,一把倭寇指揮刀,二百文的價格,天朝會以十倍的價格送給人家,這一切,都是在彰顯天朝的富有和風範。然而,這種二百五的生意最後實在做不下去了,朝廷官員連工資都用這些上貢的東西支付,令他們苦不堪言。也正因為此,當有人鼓動成化皇帝再一次下西洋時,劉大夏一氣之下把鄭和寶船資料付之一炬!再說隆慶開關,哪裡是什麼全面開放,不過就是在漳州月港開了一條縫隙,進行極其嚴格的貿易,從而緩解日趨嚴重的走私。清朝從一開始就有海上貿易,只是在三藩之亂時康熙進行過海禁。後來的廣州十三行在國家經濟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實很多人說的清朝閉關鎖國不是指這個,而是說沒有全面開放,很多人都知道英國人馬格爾尼來天朝給皇帝過生日這件事,都認為乾隆皇帝昏聵老邁,錯開了英國的工業革命如果不是他這樣,哪來後面的鴉片戰爭?設想很豐滿,歷史很骨感,一旦讓你穿越回到二百多年前,你就會發現這是你的一廂情願。因為整個清朝秉承的中華文化,不僅僅在清朝,在所有的朝代,都自認為是世界第一!就是朱元璋活到1840年照樣被人家打的屁滾尿流!不要再抹黑清朝了,抹黑清朝就是抹黑中華傳統文化。請停止這種讓人笑話的民族內鬥吧!
-
6 # Cat無名之輩
清朝的衰敗分水嶺在乾隆時期開始:
1.康熙和雍正給乾隆造就了很好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閉關鎖國也和“吃的”的太飽,對外來事物需求量不大,所以沒有危機感稍有關係。清朝後期的洋務運動就是很好的例子,不得不對外開放,吸收外來先進武器,因為中國沒有水平製造,只能對外開放。
2.另外,華夏幾千年來的封建階級統治有關係。
-
7 # 風中小草59
清朝沒有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本身英國或者說西方按在清朝頭上的
簡單幾句話說,清朝康熙時期主要處於封鎖臺灣的鄭氏的目的,另外一個主要乾隆時期,所謂一口通商
康熙即使封鎖臺灣時期也沒有完全斷絕貿易,統一之後很快恢復了對外貿易
說清朝閉關鎖國主要是馬嘎爾尼,這個使團是1792年10月從倫敦出發的,大家還記得我們上學歷史課本里面一個使者跪著給乾隆的畫像嗎,這幅畫出版時間是1792年9月14日
在看另一個時間乾隆一口通商釋出是1757年,所有人不清楚之所以人認定清朝閉關鎖國就是很多所謂專家發文章說乾隆關閉了江,浙,閩,三個海關,僅僅留下廣州
這些所謂學者大多數早年的,後世學者查閱故宮檔案,比如上喻檔,清高宗實錄等,發現了當時的聖旨,沒有閉關喻令
清朝四個海關,粵海關管理西洋南洋貿易,其餘三個海關管理人員日本,朝鮮,琉球東洋貿易
這三個海關在乾隆,嘉慶道光時期一直有序運轉,貨物進出正常有序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茶葉全部來自中國南方,運到波士頓之前在倫敦庫房裡囤積了兩三年,這時候已經是一口通商之後,所以清朝和全球貿易聯絡緊密有序
網路上出現的清朝不允許中國商人出去貿易,也是錯誤的
乾隆嘉慶時期蘇商出國採購,出船十三艘年採購銅九十八萬斤,採購銅礦既賣官方也賣給民間,同樣閩商也允許採購銅回國交易
清朝所謂的一口通商實際上是中國的特色
清朝不存在閉關鎖國,但是可以對比宋朝
宋太宗興平元年設立榷易院,外貿全部收歸政府專賣,全國只設立廣州,明州也就是寧波,杭州三個市舶司,所有外貿都在市舶司進行
宋徽宗時期市舶司全部收歸中央
還有宋朝對於遠洋出口嚴格控制,清朝確實允許商人出外貿易,不過有限制,比如三年不歸,不準在回原籍,只許承載五百石一下船隻往來行走,對商品進出口有限制禁止大米出口,鼓勵大米進口等
最後清朝實際限制只允許在廣州貿易的可能就是英國,因為乾隆一口通商到道光二十年,六十年時間,南洋地區也允許在閩海關貿易,南洋地區實際上等於允許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
閉關鎖國提法就有問題,在中國的貿易歷史中,基本上都是以官方貿易,或者稱呼是在官方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中國比如唐朝,大家說開放,是開放非洲阿拉伯可以過來唐朝,唐朝也是官方貿易,但是唐朝是不允許私人出海或者透過陸路貿易的,天寶二年更是禁止陸路貿易,也就是鼎鼎有名的絲綢之路
宋朝也是鼓勵海外過來貿易,不鼓勵和限制宋朝出海貿易,特別是遠洋貿易
明朝不說了,更嚴
清朝對比唐朝,宋朝,明朝,不管是什麼人身束縛更輕,對外出海也不如這些朝代嚴厲
乾隆五十三年,修改法律若農民佃戶僱請耕種耕作之人,並店鋪小郎之類,平時做其進食,彼此平等相稱
一句話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認為大唐開放嗎,你認為宋朝開放嗎
真實歷史上這麼開放的唐宋之所以那麼顧忌民眾出海或者陸路到海外,就是忌憚,其忌憚之心,明朝如此,清朝如此
一個國家閉關鎖國不僅僅指的是貨物,還有文化
清朝有兩點,第一韃虜或者類似提法不許
第二反清的詩詞文章不行
清朝出現過罵帝王無事的文章都沒事
回到正題,不管是天工開物,幾何原本,還是你學習西洋學問,清朝不限制的,而且清朝民間武器實際上擁有量高於以前朝代,比如槍支
這裡面提一個朝代,元朝恐怕是唯一一個鼓勵而不限制出海貿易特別是遠洋貿易的,而且出臺了鼓勵政策
回覆列表
近年來,科技不斷髮展,世界經濟也不斷髮展。我們國家也積極對外交流,與很多個國家建交,同樣獲得了大豐收,各方面實力都是有目共睹的。順應時代潮流,國與國合作的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當年清政府一再閉關鎖國使的中國,落後了世界很多年,之後還經歷了近百年的屈辱歷史!在皇帝的眼裡,中國版圖大,人口眾多,自給自足,不需要與外國過多來往。同時也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朝統治,於是盲目排外,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導致國家落後,還被炮火開啟國家大門!
明朝以前,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經濟、科學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到了之後,尤其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我們國家已經落後世界超級多了。糧食產量和別國相比差劇十分的明顯。各方面都落後一大截。我們國家的航海事業和造船業一直以來都是最發達的,然而卻也在清代的時候慢慢衰落,最後竟然比不上別國,還被取代。科學技術也在在閉關鎖國之中,全面落後於西方。優勢慢慢轉為劣勢。
閉關鎖國原本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隔絕大陸人民與鄭氏抗清力量交流,防止人民集聚海上;以後則著重防禁“民夷交錯”,針對外國商人,以條規立法形式,嚴加限制對外貿易。在順治、康熙年間,雖然禁海,但是沿海官名仍然和西方進行著交易,清朝在海外貿易中的優勢地位是十分明顯的。但是由於貿易中很多人留居海外,清政府害怕海外勢力過於強大,再度南洋海禁。本來繁榮的景象再度萎縮。
到了乾隆統治的時候,清政府再度限制海外的一切貿易。到了乾隆22年,清廷下令:“(夷船)將來只許在廣州收泊貿易,不得再赴寧波,如或再來,必令原船返棹至廣,不準入浙江海口。”這是清廷對外貿易政策的一大轉折,即針對外國資本主義勢力而厲行閉關政策,只准在廣州一口貿易。這一年是1757年,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這一命令,標誌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閉關鎖國的政策。而乾隆的這道聖旨常被視為是導致近代落後於世界的原因之一。
閉關鎖國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重創。導致了中國之後很多年都處處被西方國家勢力壓制,各方面都十分的落後,局面一度十分的窘迫。明朝海禁和清朝閉關鎖國,都是為了保護朝廷和國家的勢力。再者就是中國經濟一度十分繁榮,國力旺盛,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得國家首領盲目自大,一直有“天朝上國”的觀念。過於自信,清朝統治者期望維護極權統治的心理觀念是“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 。
閉關鎖國是一種地方保護主義。雖然一定程度上保護國家,但是也逐漸落後於別國,西方不斷探索,尋求新資源,而清朝卻故步自封,原地鎖國,少有來往。由此阻礙了經濟交流和發展,更加阻礙了中國社會的前進。雖然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弊大於利,別國都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中國卻不願意和世界接軌,導致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之一!
清朝政府沒有追隨發展潮流,失去發展交流的好機會。就是想要維護自己的統治王朝勢力。但是最後卻被炮火轟開大門,國家衰落,一片狼藉。之後經歷了近百年的屈辱歷史。與世界接軌,順應潮流發展才是最好的保護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