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美映椒房

    明太祖朱元璋繼位之後,為了確立後宮的婦官制度、明確妻妾之間的等級劃分,使後宮尊卑有別、上下有序,參考了唐朝和宋朝兩個朝代的後宮制度,並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宮中按照秦漢以來的慣例以皇后為尊,妃嬪之間也有明確的品級:貴妃和諸妃為正一品,昭儀和諸嬪為正二品,婕妤和貴人為正三品,美人為正四品,才人為正五品。

    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六年冊封的李賢妃、葛麗妃、劉惠妃先前的位分都是美人:冊美人李氏為賢妃葛氏為麗妃劉氏為惠妃。徐皇后在位時朱棣的後宮沒有任何有正式名分的妃嬪,在徐皇后一年喪期過後,朱棣首次冊封妃嬪,靖難第一功臣張玉之女張氏為後宮之首的貴妃,蘇州女子王氏為昭容,北韓女權氏為賢妃、任氏為順妃、李氏為昭儀、呂氏為婕妤、崔氏為美人。

    明朝貴妃和唐宋的貴妃(唐宋的四妃雖是同級,但有位次先後之分,可以內部晉升,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燕氏由賢妃晉升為德妃,宋徽宗的大劉皇后從賢妃升為淑妃再升為貴妃)意義完全相同,雖然為諸妃之首,但本質還是正一品的皇妃,她的意義並沒有超出皇妃的範疇凌駕於皇妃之上。所以明朝貴妃不僅禮服規格和其他皇妃一樣,就連儀仗規格、金冊規格、車轎規格也完全等同其他皇妃。朱元璋對馬皇后感情非常深厚,在她去世之後決定不再立皇后,於是在喪期過後冊封李氏為皇淑妃來統率六宮,皇淑妃去世後又將寧妃郭氏晉升為皇寧妃成為新的後宮領袖。

    宣德年間,明宣宗偏寵孫貴妃欲立為皇后,於是別出心裁特別賜予她皇后規格的金寶,並立立後典禮的規格為了舉辦了隆重的授寶典禮,但後面的皇帝並沒有引以為故事。景泰年間,明代宗寵愛皇妃唐氏,當時後宮也沒有皇后在位,於是效仿朱元璋封皇淑妃、皇寧妃,在貴妃前面加皇字,為皇貴妃,表示對唐氏的恩寵。後面的皇帝紛紛冊封皇貴妃,但皇貴妃本質也只是貴妃的強化版。

    明朝的皇貴妃、貴妃是低於清朝的皇貴妃、貴妃的,清朝的皇貴妃和貴妃是完全凌駕於皇妃之上的全新存在,不僅擁有不同的位階、俸祿、車轎、禮服、金冊,甚至皇貴妃待遇無限接近皇后,是事實上的副後。根據崇禎年間的一份膳單可以看出,明朝皇貴妃和貴妃的伙食待遇是完全一樣的。皇貴妃的家族待遇也是根據皇帝的意志決定的,比如萬曆的鄭皇貴妃家族待遇最終為正二品都督僉事,而周端妃家最終卻封了從一品都督同知。

    後來經過嘉靖皇帝的修改和整合,後宮才擁有了完整的婦官體制,後宮除了皇后之外,只有皇妃(分為皇貴妃、貴妃、妃三種)和嬪兩個位階。嘉靖九年的時候,因為皇嗣未生,於是在民間選擇賢淑的淑女充入後宮,其中九個都被冊封為嬪,並制定了冊封九嬪的儀注和銀冊。壬寅宮變之後,嘉靖專心在西內研究道教,因此掖庭體例和在大內時大有不同。吃了太多的丹藥熱劑導致嘉靖性慾旺盛,經常看上了哪個宮女便就地寵幸,並不會全部給予正式封號,於是產生未封妃嬪的稱號。

  • 2 # 歷史研習社

    后妃是中國古代歷史中一個特殊的階層,她們雖身處後宮,卻也和前朝政治密切相關。明朝對后妃的管理和控制堪稱典範,因為明朝幾乎沒有出現后妃和外戚干政專權的現象。這不禁令人好奇,明朝的后妃制度是什麼樣的?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借鑑了前朝後妃干政、外戚亂權的經驗教訓,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制度。從后妃的選拔條件設定,到具體的禮儀制度都進行明確的約束和管制:

    我們先來看后妃的來源。明初為鞏固政權,明朝皇室時常與功臣、勳貴聯姻。明宣宗之後便不再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從低階官員和軍民之家選拔后妃的選秀女之制,這是避免后妃和外戚干政的重要一步。選秀女的流程複雜,篩選條件嚴格。欲被選入宮,至少滿足以下幾點:出自良民之家,父母俱在,家法嚴整;年齡合適;才德兼備;身體健康;未曾有過性生活。總而言之,選秀女幾乎是百裡挑一的事。

    一入宮門深似海,女子入宮並不等於從此享盡榮華富貴,也可能意味著一輩子都被幽禁於深宮中,失去自由,生活悲慘。所以,古代民眾對選秀女之事大多是敬而遠之。一旦有采選秀女的風聲傳來,當地的童男童女便紛紛嫁娶。所以,明朝皇室為了不驚擾百姓,便將選秀的地域範圍進行劃定,側重於京師附近。

    我們再來看明代后妃等級。如果不包括皇太后和太皇太后,那麼後宮級別最高的五等分別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嘉靖年間,明仿唐制復設九嬪。嬪妃之下還有才人、選侍等等。嬪以上為主,嬪以下為僕,但是又並非不可逾越。後宮中的宮女和女官雖不是妃嬪,但也可供皇帝御幸,若承眷於皇帝或者誕育皇子皇女,便有晉升的可能。

    后妃的等級體現著其地位,關係著其在宮中的待遇,不同的等級之間不可逾越。等級所致的差別大抵有以下幾個表現:冊封禮規模不同,分為冊後儀、冊妃儀、冊嬪儀三類;出行規格不同,按著等級配備不同的車輿、儀杖;冠服、常服不同;寶冊不同,按照明代禮制僅皇后有寶(印璽)、有冊(冊書),貴妃及以下有冊無寶,但後來皇貴妃和貴妃也有寶有冊,只是形制稍遜;后妃們死後的喪禮、陵寢、祭祀也會因生前等級而形成差異。

    參考文獻:

    1、崔靖:《明朝後妃研究》,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2、徐斌:《明代后妃制度初探》,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 3 # 老照片

    傳統社會奉行“一夫一妻多妾制”,這種婚姻關係反映在宮廷中表現為一後多妃,“妻”為中宮皇后,“妾”為妃嬪。明朝的后妃制度既因循前朝之制,又有所創新。明朝後妃共分五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嬪以下還設有昭容、昭儀、婕妤、美人等。

    (神宗王皇后)

    皇后為帝王的嫡妻,後宮之主,掌管六宮,有處置妃嬪和宮人的權利。有明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上,共有二十位皇后(排除後世追封的):太祖馬皇后、惠帝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張皇后、宣宗胡皇后、宣宗孫皇后、英宗錢皇后、景帝汪皇后、景帝杭皇后、憲宗吳皇后、憲宗王皇后、孝宗張皇后、武宗夏皇后、世宗陳皇后、世宗張皇后、世宗方皇后、穆宗陳皇后、神宗王皇后、熹宗張皇后、思宗周皇后。

    皇貴妃在後宮中列第二等,地位僅次於皇后,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輔佐皇后治理後宮。明代皇貴妃這一等級正式設立於景帝景泰年間。整個明朝晉封皇貴妃者十一人,她們或是深受皇帝寵愛並生育皇子,或是皇太子生母。貴妃次於皇貴妃,明朝一共冊封了十五位貴妃。

    妃位於后妃第四等,也是後宮設立最多的。妃子又被稱為“娘娘”,除了生育子嗣外,還要協助皇后治理六宮,參加祭祀活動。嬪位於妃之下,處於后妃中的第五等。明朝之處並未設立嬪位,直至明世宗即嘉靖帝十年,才正式設立嬪位。嘉靖十年(1531),冊德嬪方氏、康嬪杜氏、麗嬪閻氏、莊嬪王氏等九人。

  • 4 # 聾王異史

    三宮六院是古代帝王的特權,可謂數量多,質量精,大量精品集中在一個人的被窩裡,真是資源浪費。

    明朝後宮皇后是形式上的後宮老大,下設皇貴妃、貴妃、妃、嬪,除了這些外,還設有美女秘書——才人,這是從唐朝抄襲來的,供皇帝工作時調情。

    後宮制度問題已經被大V說透徹了,只能八卦一下,和大家聊聊——變態的嬪妃選拔。

    雖說一入後宮深似海,一年可能也排不上和皇帝雲雨的機會,但當時的女孩子們還是爭取這個上位機會,每年海選時趨之若鶩。

    第一輪:“海選”。

    評委——地方官員。首先要求“嫩”,十三到十六歲之間的未成年少女才有資格參加,名額:5000人,選中後就有機會免費的京城遊。

    第二輪:比基尼淘汰賽。

    評委——宦官。觀察參選少女的儀態、五官、頭髮、面板以及音色,步姿與風韻很重要,還會測量少女的手足,五分之四的人會被淘汰,但過了這一關的少女已經取得了宮廷服務生——宮女的資格。 

     

    第三輪:脫光了驗身。

    評委——宮娥。將入選者引入密室這工作有點變態:一摸,乳房發育是否良好、對稱;二聞,咯吱窩有沒有異味,有沒有臭腳,嘔······三撫,一面板一片一片的撫摸,有疤痕不行,不細膩不行,少光澤不行;四察貞潔,這個嘛,就是看膜吧,當年還沒有造假修復技術,可信度大。這輪結束,有300人入選。

    第四輪實習。

    評委——資深宦官。一個月內,觀察入選少女的有沒有性格缺陷,是否溫柔賢淑,會不會亂講話,腦子夠不夠用。這輪下來只剩下的五十,晉級嬪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亞迪王朝系列怎麼沒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