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豫S陳先生

    百里奚為政時代,推崇的是老子的無為而治。在商鞅和鍵盤俠趙良的對話中,商鞅曾問趙良如何看自己與百里奚執政的插別(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鍵盤俠趙良叭叭叭一通扯,大意是說:百里奚想見秦穆公,但太窮了一直未能成行。幾經輾轉秦穆公把他從奴隸主手裡用五張羊皮贖回,主政秦國後東伐鄭國,先後助立了晉國三個國君(包括晉文公),救了楚國(伍子胥攜吳滅楚,申包胥哭秦殿),廣施仁政以至於四海來朝,讓由余這等高人都傾心來投。伍子胥這人生活如何簡樸,一件棉襖穿10年等等,死後秦華人民都很懷念他。

    影視作品中的秦昭襄王

    事實上,從秦穆公稱霸來看,秦國的人才很多,百里奚作為其中之一,與蹇叔等人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具體到百里奚個人能力怎樣,很難量化。而春秋時期秦國面臨的局面與戰國也頗有不同,很難比較。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百里奚作為一個秦穆公求賢任能的標杆,很好地發揮了“千金市骨”的作用。

    商鞅主政,除了透過景監見秦穆公這一點被道德潔癖的人詬病外,其他事情當得起“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秦孝公的絕對支援也給了他極大的發揮空間,變法十幾年間不僅讓當年岌岌可危的秦國獲得寶貴的發展空間(逼得魏國從安邑遷到更遠離秦國的大梁,減少對秦國的威脅),還奠定了此後秦國發展的百年國策,無論秦國的六世七君如何變化,名臣將相如何如過江之鯽,秦法的底子始終沒有大改,六世餘烈的背後始終站著一位商君。作為開啟大秦帝國序列的奠基人物之一,商鞅居功至偉。至於秦法嚴苛、秦法功利之類的說法,固然有道理,但在彼時彼地,改革的攻堅與深水區,除了重典,似乎別無他法。如果商鞅懷柔,勢必造成半途而廢。我們看諸多企業,無論是海爾張瑞敏,還是華為任正非,抑或蘋果喬布斯,特斯拉馬斯克, 亞馬遜貝索斯,個個都是譭譽參半的主兒,個個都不是當時員工口裡歌功頌德的老好人。改革不需要老好人,也不能有老好人。

    商鞅

    張儀是秦國首位相邦,但是主要工作是主持秦國外交。他是個很出色的外交家,為秦國在國際上謀取了相當巨大的利益,尤其是在坑楚的事情上,於公於私都大快人心,堂堂正正的報了當年被楚相冤枉侮辱的仇:汝枉我竊楚璧,吾今竊汝國!多年後想起古龍先生的《白玉老虎》,這種偷之前給你寫封信告知,偏偏你還看不住眼睜睜看著被偷的感覺,真不要太爽!策士風骨,在張儀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當時的人景春就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張儀是我最喜歡的戰國男子,木有之一。

    張儀 一條三寸舌天下抖三抖

    張儀之後還有樗裡疾、甘茂這些人,再之後是魏冉。穰侯為秦相多年,與宣太后一起主政秦國,雖然排斥六國士子,但是在秦昭襄王前期削齊、攻魏、弱楚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他發掘了秦國第一戰神:白起。

    白起

    範睢是混進這群隊伍裡的奇怪東西。除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外,這個人基本上就是渣滓。小肚雞腸,睚眥必報,有眼無珠,有私無公。舉薦的人無不是對他有恩的人,還公然走後門,王稽做官獲得三年不考核的特權,結果吃獨食不顧手下,鄭安平這等雜碎也領軍駐守前線,結果直接投敵,造成秦國局面一度非常被動。後來范雎被賜死(史記未載,見睡虎地秦簡)也是死有餘辜。

    呂不韋是個商人,他囤積居奇,利用當時落魄的秦國質趙公子秦異人,做了一個漂亮的政治交易。客觀上說,他為相十幾年給秦國沒帶來特別的功勞。滅周(國)是一件,但當時的周國,隨便哪個列國都能滅,更不要說是強大的秦國了。這活兒是個秦國將軍都能幹,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值得注意的是,呂不韋執政期間秦國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發生了動搖。主觀方面,呂不韋算是儒家思想居多的雜家,從他編制《呂覽》的野心可以看出,他是想為秦國找出一條新道路。但是破而未立,出現了一定的真空。客觀方面,他縱容了嫪毐集團,形成了國內長信侯與文信侯對立的局面,不僅秦國朝臣要選邊,列國也要選邊,覲見的時候甚至要準備雙份禮物,以期誰也不得罪。最後也是自食其果,被嬴政相繼剿滅,落得個飲鴆而亡的下場。呂不韋也是封建社會背景下所有商人試圖干預政治的反面和終極案例。

    解讀大秦政壇雙星:呂不韋與李斯 孫立群

    李斯對秦國的功績,除了日常工作外,有兩個,一個是還在做客卿的時候上的《諫逐客令》,勸阻了因鄭國事件而上頭髮昏的嬴政驅趕六華人出秦,這一點非常重要。另一個是在一統之後的秦國朝議中,力排眾議堅持郡縣制,讓皇帝有理由堅持。當然,他是個書法家,沒少在封山勒石的時候寫字,也算一個小工作吧。

    李斯的過失也是致命,遠超以上諸人。沙丘行宮接受趙高的入夥邀請矯詔遞了投名狀,此後又用鮑魚掩蓋始皇帝屍臭秘不發喪,再之後放任胡亥、趙高倒行逆施,他這個丞相嚴重瀆職,客觀上也成為大秦帝國、六世七君、百萬秦人百餘年的奮鬥一朝成灰的因素之一,可謂是後果相當嚴重,身受五刑實在不值得憐憫。

    從商鞅到李斯,秦國以法家執政開始,以法家執政結束,是一個輪迴。從商鞅到李斯,從車裂到五刑,是一個輪迴。你要說誰的能力最強,我覺得:

    建設能力,商鞅、張儀、穰侯是第一梯隊。

    亡國能力,李斯獨一檔,其他人隨意。

  • 2 # 強心臟565

    商鞅:

    商鞅變法開創秦國至整個華夏首先以法學治天下的“國家”奠定了秦國強盛的基礎;但結局也為以法治天下做出了表率。(車裂)

    張儀:

    張儀的連橫之策破解了蘇秦的合縱之盟,把秦國從危亡中轉變過來了;結局因秦武王的磕磕絆絆而離開了秦國,最終在魏國病逝。

    範睢:

    範睢為秦昭襄王恢復了君權,實行遠交近攻策略,進一步為秦國統一華夏加快了步伐;結局辭掉秦國宰相職位,不久就病逝了。

    李斯:

    李斯在秦國實踐法家思想,鞏固以法治天下的決策;結局被趙高滿門抄斬,

  • 3 # 張朕瑄

    作者所提四人,兩位是法家先賢。商鞅更是我認為的法家祖先。為什麼這麼講,商鞅變法可以說貫穿了整個戰國後期的秦國法律。用秦惠文王的話:國君可以換,商君的秦法不能變。此後的張儀施展連橫之術,范雎治理內憂掃平外患,李斯大展拳腳東出函谷蕩平天下。三人都是在商君秦法為保障之上進行點點補充。

    現實貢獻,商鞅最大,法家先祖。

  • 4 # 江南無言

    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圖強,形成耕戰之國。秦惠王用張儀連衡外交,拆分楚齊之盟,破合縱,便於各個擊破。秦昭王用範睢,強王室,除外戚,遠交近攻戰術方針,東出中原,實霸王之業。秦始皇納李斯《諫逐客疏》意見,並天下。天下歸一,又採李斯收詩,書,百家之語,明法度,定律令。統一文字,以愚百姓,一統九州。

    商鞅本衛華人,現今內黃縣梁莊人。學法家。本已魏國李悝變法,魏武卒雄起三晉,奈魏地四戰之國,變法變得一勢,不長久。南韓用法家申不害用法家術派變法,但也不長久。商鞅尋戰國七國,唯有秦國能實現其抱負,又正值秦孝公失河西之地,天下求士,裂土封君。顧而商鞅奔秦國而來。

    商鞅三見秦孝公,終於和孝公明主達成變法的共識。商鞅是個聰明人,先徒木立信,豎立國家信用,才開始變法。其變法其實就兩點,打仗和種糧。打仗可以謀得功名和田宅,種糧可以升爵位,減免稅收。實行戰時制度。解決兵糧問題。鼓勵耕戰,打壓商業。嚴控秦國公民只有幹好這二樣,才有出路,其他的禁止,如果違反,要連坐。為什麼秦國子民一聽打仗,激情四射,斬殺一頭顱,那就是田地,大宅,美女什麼都有了。秦國終成虎狼之師,六國聞之戰抖,望風而逃了。商鞅不得善終,但其變法律令保持下來了。商鞅為秦國崛起,功不可沒。

    張儀和蘇秦一樣學師於鬼谷子。戰國時,各國或結盟或敵對,常常朝秦暮楚,全以國家利益為上,而這經常要外交人員進行遊說,這時期誕生許多遊說群體。縱橫家應運而生。蘇秦,張儀其中的代表人物。蘇秦要聯合山東各國組成合縱,對付秦國,封殺秦軍東出潼關,北上太行,南下武關各個道路。趙,魏,楚三國尤為重要。其中楚國又地廣將多,為合縱長。燕,韓,齊為三國後備。可須知這六國有個弱點,那就是六國面和心不和。張儀採連衡,東西先和趙,魏,韓三國同盟,從中間開啟突破口。又採取不道德手法,破壞楚齊同盟,便於秦國各個擊破。張儀為秦相,或在秦庭出謀畫策,或在六國,陰間離間六國。然張儀善終,其功不小。

    範睢為秦相,說秦昭王,秦庭最大敵人不是東方六國,而是秦國宣太后及秦王舅舅穰侯,華陽君。言之,"夫穰侯越韓,魏而攻齊納,壽,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於秦。”應先攻韓魏,蠶食兩國。為遠交近攻戰術。韓,魏為天下之樞,稱霸必先得之天下之樞,威逼趙,楚。趙強則附楚,楚強剛附趙。範睢點明統一六國大業中,應集中兵力,攻一而得一,不四面出兵,所獲利益很小。範睢謀略很高明,先打弱韓弱魏,避免過早與趙,楚,齊強敵交手。範睢聽蔡澤之言,稱病隱退。

    李斯楚人,學法家。入秦,剛好秦始皇因韓人鄭國間秦,要逐六華人出秦。李斯心想我也是外華人,把我逐出去了,怎麼能實現我個人抱負呢?不行,我得上書,這一諫逐客書,不但使秦王不逐客,又任李斯為廷尉,並千古流傳這一文章。這文章文筆生花,舉歷代秦王都用客卿,使國強。又提及秦王吃喝玩樂全是外國提供的,崑山之玉,隨,和之寶,纖離之馬,夜光璧,犀象之器,鄭,衛之女,音樂之聲都不是秦中國產的。故要海納百川,成五帝,三王之業。待秦國統一六國。李斯與商鞅一樣思想控制,玩起愚民法家之御術。焚書坑儒其實幕後真兇乃李斯。李斯被趙高滿門斬殺,玩權術者終禍已。

  • 5 # 蚊子De文

    秦國從秦孝公變法強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除了各個時期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以外,還離不開各個時期以謀略見長的丞相們。其中以商鞅、張儀、范雎、李斯為代表的四大丞相,為秦帝國的統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作為改革派,他們沒少觸動舊貴族的利益,使舊貴族對他們恨的咬牙切齒。作為改革派,他們沒少替帝王背黑鍋。作為改革派,他們確實也都實現了封王拜相的夢想。但是作為秦帝國的丞相們好似中了魔咒一般,個個結局都很慘,接下來阿文和各位朋友們聊一聊秦國四大丞相的功與過。商鞅——秦國的奠基者

    商鞅是衛華人,有人說他是屍佼的學生,有人說他是鬼谷子的學生,眾說紛紜,反正他是一個法家大才。本來準備在魏國大展拳腳,奈何不被魏惠王賞識,只有西入秦國被秦孝公拜為丞相進行變法。在秦國商鞅透過徒木立信展開了自己的變法之路,商鞅的變法目的就是推翻舊秩序,建立一個新社會,中心思想就是國強民弱、重農抑商、老百姓只能從事農業耕地與當兵殺敵才能有所作為。從戶籍制度、什伍連坐法明確軍法獎勵制度、廢除世襲制度、嚴禁私鬥、有事報官,按法律辦事,推行小家庭制度。包括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為秦國的強軍富國、集中皇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變法的過程中勢必會得罪很多人,例如秦惠文王嬴駟的老師公子虔,被稱為復仇公子。商鞅那時候就懂得了教不嚴師之惰的道理,嬴駟犯了錯,卻處罰了公子虔黥刑。當然作為酷吏的商鞅最後也沒有什麼好結果,秦惠文王上臺以後,第一避免他功高震主,第二遵循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則,第三《商君法》已經全面實施,而且效果不錯。但是老世族對於商鞅的仇恨是一點沒減,犧牲一人,成全大家的道理秦惠文王還是明白的。結果就是車裂而死,誅滅全族。其實商鞅的死,說白了就是得罪的人太多了,沒能做到左右逢源,他變的法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喜歡他的人逢他為商君,恨他的人稱他為酷吏。

    張儀——秦國的及時雨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師從鬼谷子,其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外交官,搞公關的。張儀不像商鞅一樣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規,使老百姓們有法可依。而是靠嘴吃飯,遊說趙王、燕王、韓王、齊王、尤其是戲弄楚王,把六百里土地硬說成六里,楚王竟然也信了,並且身陷楚國的時候透過枕邊夫人鄭袖的幫助,瀟灑的回到了秦國,“可謂筋斗雲在手,天下任我走。”他以連橫破了蘇秦的合縱,使秦國一次又一次的度過了難關。可惜的是後來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是一路人,張儀處處受打壓。得不到重用,只能遠逃魏國,最後鬱郁不得志,出逃秦國的第二年就死了。

    張儀的死相比較商鞅來說,幸運多了,最起碼得到了善終。但是如果要說他的功績和商鞅比來講,就和古代的農民和商人一樣,商鞅乾的是實業,而張儀乾的是網際網路。對於古代的老百姓來講還是《商鞅法》實用,但是對於當時的秦國,張儀憑藉一張嘴每每化解秦國的危機那也是和商鞅一樣重要。而且對於現在來講,張儀就是一位銷售高手。

    范雎——秦昭襄王的大救星

    范雎是魏華人,和商鞅一樣,不被魏國賞識,但是在魏國比商鞅的經歷還要慘,差點被人打死,最後經秦國鄭安平的幫助化名張祿來到秦國,被秦昭襄王拜為丞相。他最大的功績就是提出了遠交近攻,並且以利誘之,使合縱破滅,使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又向前邁了一步。而秦昭襄王聽取他的建議,把魏冄、宣太后廢除,避免了外戚長期干政的局面。並且還是一位恩怨分明的人,當年欺負他的魏國魏齊、有政治矛盾的白起,都被他使計害死,而幫助過他的鄭安平和王稽,一個安排了將軍,一個安排了郡守。當然太陽有升有落,因受鄭安平和王稽的連累,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的地位一天如一天,最後對秦昭襄王說出了人主憂慮是臣下的恥辱,人主受辱是臣下的死罪’的落幕話語,暗淡退出了秦國舞臺。

    范雎是即張儀之後又一位得以善終的丞相,他在職期間並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來,但是他做的事就像綿綿細雨般慢慢的滋潤著你的心窩。當帝王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有朝一日,掌握生殺大權,自己說了算。范雎幫助他罷魏冄、廢太后,使皇權高度的集中,所以他是秦昭襄王的得力助手。

    李斯——秦朝的掘墓人

    李斯是上蔡人,師從荀子,看到老鼠因環境的不同,所處的遭遇也不同,不甘心碌碌無為,經呂不韋介紹慢慢達到了權利的頂峰,丞相的位置。他在職期間,用計離間各國君臣、進上《諫逐客書》,避免秦華人才的流失、並且制定了民間不能擁有“槍支”的規定、反對分封制,提倡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制度都是李斯優秀的傑作,對後世帝王治國的方略有著巨大的影響。只是李斯在秦始皇病死沙丘宮以後,向左走,向右走的步伐出現了偏差。向左走就是扶蘇,完全與自己的治國方略不同,還能按照自己的方法來嗎?自己還能留名千秋嗎?就像佛教裡面說的小乘佛教度自己,大乘佛教度世人一樣,他李斯私慾太重。向右走是胡亥,本以為是個青銅,好控制,沒想到是個王者,發展到最後不僅沒有控制住,而且自己也被腰斬,誅滅三族。並且因為自己政治上的不清明、思想上的不理智、內心上的不堅定,使大秦帝國滅在了自己的手中,李斯也做了秦朝的最後一位亡國丞相。

    “外來的和尚好唸經,但外來的和尚沒有好下場”,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皇權高度的集中,丞相如果做得好,那就是帝王的代言人,說的任何話都可以說是帝王的旨意。如果做的不好,那就是帝王的背鍋俠,做的任何事都和帝王沒有關係。眼前的風光,是背後的滄桑,在任何時候,都要和領導的思想保持高度的一致,否則那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了。秦孝公死都沒想到,秦國興於丞相,亡也於丞相。

    我是阿文,是一位歷史愛好者,並不是歷史大咖,碼字不易。希望大家多多支援,多多關注,一起探討歷史的奧妙!

  • 6 # 尋夢路上綻放青春

    先說說商鞅吧。商鞅,原名衛鞅,戰國時期衛華人。衛鞅入秦之時正值秦國危難之際。秦國自秦獻公嬴師隰繼任國君以來,征戰不斷,華人同仇敵愾,雖說打了不少勝仗,卻也使國力消耗殆盡。少梁之戰,更是慘勝,雖然秦國銳士滿懷報國之心,更是發出“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誓言。然則軍需物質緊缺,甚至達到了民無糧可徵的地步。更重要的是嬴師隰也在該戰中身中魏國狼毒箭不治身亡。嬴渠梁即國君位,史稱秦孝公。此時的秦國是以戰養戰,已經不起戰敗,否則就有亡國之危。秦孝公即位後割地以求和,才得到片刻喘息的機會。為了使秦國強大,秦孝公釋出了名動天下的《求賢令》,吸引天下名士赴秦,強秦。當此之時,衛鞅本心事魏,卻不得重用,秦國《求賢令》應時而生,衛鞅入秦。入秦後衛鞅歷時三個月,遍訪秦國大山名川,深入秦國鄉野,瞭解秦人習俗,經過深思熟慮,得出治秦言論。後幾經引薦,對秦孝公提出以“法家”思想治秦,深得秦孝公讚賞。自此,衛鞅以南門徙木立信,樹立官府的威信,變法拉開序幕,其中土地法,軍功法等深入人心,大大激發了老秦人的滿腔熱血,也使之前“民有功無賞”的狀況變為“人人可按軍功封官賞爵”,激發了老秦人的鬥志。經過數十年的變法圖強,秦國國力得以大大增強,國都也從櫟陽遷至堪比魏國都城大梁的咸陽。與此同時,秦國還秘密訓練了一批足以令山東六國望而生畏的精銳之師。自此以後,秦國不再是位居西隅的荒蠻小國,而成為了令山東六國不敢小視的強大戰國。衛鞅以其封地被封位商君。可以說正是由於商鞅變法,秦國才得以國富民強,由此可見商鞅功勞之大。當然,商鞅變法之始就得罪了老世族,甚至得罪了太子,太子太傅公子虔,導致太子幼年被罷黜,流浪山野;公子虔被劓鼻,從此不問國事。這也暗示了商鞅的最終結局。只嘆“自古紅顏多薄命,不留壯士到白頭”,秦孝公的英年早逝,使得商鞅失去了最堅實的後盾。秦孝公之後,其子嬴駟繼位,史稱秦惠文王,此時老世族藉機發難,直言變法之弊端,要求恢復祖制,為平息事端,秦惠文王車裂商鞅。自此,使秦國強大的功臣商鞅就此消逝。令人欣慰的是車裂商鞅之後,惠文王仍以商鞅之法為大秦萬世之法,也算是對商鞅的告慰吧!

    以上是個人愚見,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各位前輩批評指正!

  • 7 # 安若凡

    商鞅變法,張儀連橫,範睢遠交近攻,李斯統一改革。秦國從秦獻公到秦始皇為止的連續8代明君,這8代明君都有著“老秦人愛才”的特點。這些人才當中,就包括商鞅、張儀、範睢、李斯。這四個人還有個共同點,都先在大魏國受到排擠後投奔秦國。

    一、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根本原因。就對整個中國歷史而言,“商鞅變法”和“科舉制”是底層百姓進入統治階層僅有的兩次變革因此商鞅變法的功績不言而喻,後世除“科舉制”之外,沒有任何功績能夠玉之相提並論。不幸的是,商鞅“作法自斃”,因法而死。據說商鞅變法的條律中有一條,住店需個人證件,類似於住酒店要身份證;逃亡中的商鞅沒有身份證,被告官。官差來後,發現果然是逃犯商鞅。

    《史記·商君列傳》原文如下:

    “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最後商鞅被秦惠文王五馬分屍,車裂而死。

    二、張儀連橫,為秦國取得了崛起的基礎條件。土地是人類生存最基礎的條件。張儀和秦惠文王君臣二人惺惺相惜,演繹了戰國後期最激動人心的場景。山東六國連續多次合縱攻秦,都被張儀破解;與此同時,秦國在東、西、南、北這四個方向均取得不朽的成績,東出函谷、西破巴蜀、南下商於、北掃義渠,秦國的疆域翻了三倍多。

    張儀的結局算是好的。秦惠文王逝世後,張儀受到繼任者秦武王的排擠,去往魏國任相,第二年去世,算是正常死亡。

    三、遠交近攻,範睢為秦國定下戰略藍圖。個人以為,這四個人當中,範睢是排在最後面的。雖然範睢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但顯然是對張儀“連橫”進行了改進。在範睢以前,秦國在宣太后、魏冉等人執政下獲得了很大優勢,並在山東取得了一片飛地,戰國時期最繁華的大都市——陶邑。範睢來之後,輔佐秦昭襄王迫使宣太后、魏冉交權。

    後來在長平之戰後又慫恿秦王賜死武安君白起。以範睢為主導的“邯鄲之戰”以失利告終,秦軍損失數十萬。範睢舉薦的鄭安平、王稽兩人史無前例地投降敵國,使得秦國“一戰回到解放前”,大片土地被六國重新奪走。

    整體來說,範睢在秦國是失敗的,功難抵過,因個人的“睚眥必報”,將國家當成私器,逢迎君主,卻沒有對國家做出貢獻。

    但是範睢的結局卻還不錯,他舉薦蔡澤接替自己,自己藉機辭歸封地,後病死。

    四、統一改革,李斯獻祭出不可磨滅的功績。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統一戰爭過程中,李斯就為秦始皇定下了滅國的先後順序,並寫下千秋不朽的《諫逐客書》,為秦國挽留大批人才。天下統一之後,李斯又主導了統一改革,廢分封變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同樣不可替代

    李斯在跟隨秦始皇巡遊途中,秦始皇駕崩,李斯在趙高逼迫下實施“沙丘之謀”,廢扶蘇、立胡亥,後又被趙高陷害,被誅族。

    論功績,商鞅 > 李斯 > 張儀 > 範睢;論結局則剛好相反,商鞅最慘,其次李斯,其次張儀,最好的反而是範睢。

  • 8 # 積翠古亭

    商鞅,張儀、范雎、李斯,此四人是秦統一中國的歷史程序中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都做過秦國的丞相或者相當於丞相的職位,都為秦國的強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大處論:

    商鞅強力推行變法,奠定了秦的法治根基。

    張儀推行連橫戰略,使秦突破合縱封鎖,大出山東。

    范雎提出遠交近攻戰略,使秦紮實地拓展了領土。

    李斯提出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戰略長策,秦最終統一中國。統一中國之後,又協助始皇帝創制了秦帝國統一文明。

    下面順著歷史的脈絡逐個說一說。

    秦孝公初期,由於秦獻公連年對外征戰,孝公接手的秦國實際上是一副爛攤子——地理上被包圍、政治上被孤立,國內一窮二白。面對如此險境,秦孝公沒有坐以待斃。一方面推行新政穩定危局,具體方略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史記.秦本紀》)。另一方面,是向天下發出“求賢令”,宣示濃烈的強國願望——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史記.秦本紀》)。

    求賢令發出後,商鞅入秦。商鞅決定在秦國施展抱負之前,與孝公之間還有一個試探的過程,最終兩人達成一致。之後,商鞅向孝公提出了一系列強秦主張,孝公深表贊同,並任用商鞅擔任左庶長,在秦國強力推行變法。

    商鞅不愧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深知一場改變國民整體生存方式的深刻變革,如果不能取得民眾的信任,無異於空中樓閣。於是,就在第一批法令頒佈之前,商鞅做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空前絕後的行動——徙木立信,取信於民。緊接著,商鞅開始第一次變法,頒佈第一批法令,主要有:

    獎勵軍功法。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斬首記功,然後獲得相應的爵位。從總體上說,就是一個目標:“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而無所芬華。”

    獎勵農耕法。其核心是與軍功同等的農爵制,也就是如果不能上陣殺敵,也可以多向國家繳納糧食,超過一定的數量,也可以獲得相應的爵位。

    實行重刑制度。在商鞅的法治理論中,這叫作“以刑去刑”。

    實行連坐法。

    整飭吏治與禁絕政治謠言的法令。

    禁止私鬥法。

    秦國第一批法令推行之後,國民精神迅速改觀,國家實力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在此期間,秦國以攻為守,相繼對魏國、南韓打了五仗。結果,四勝一敗,證實了秦國變法的初步成功。

    由於定陽之戰的失敗,事實上證明了秦國的國力還不夠強大。應該說,這一次軍事上的挫折,是秦國開始第二次變法的直接動力,於是商鞅開始了第二次深度變法,主要方向是深度整合社會,主要內容為:

    廢除井田制,全面實現農耕經濟私田化。

    全面推行縣制,實現新的國家治理模式。

    統一度量衡。

    改田賦為戶賦。

    革除夷狄風俗,整合秦國文明。

    遷都咸陽,確立面向天下的秦國新中心。

    歷經兩次連續深度變法,秦國發生了深刻鉅變,到公元前340年,也就是秦孝公二十二年,秦國已經是煥然一新,實力強勁的新型國家了。這一年,秦國一舉收復河西高原,迫使魏國勢力退出關東東部,退出崤山地帶。

    從此,秦國走上了穩步強大的道路。

    然而商鞅的個人命運還是無法擺脫變法家的宿命——不死於公法,必死於私劍,關於商鞅之死,《史記》中關於商鞅造反事實的記載疑點重重,太過離奇並且不符合邏輯,所以這一記載的真實性是值得懷疑的。相反《戰國策.秦策》中的記載則更可能符合真相,商鞅根本就沒有造反,而且商鞅也是被秦惠王無端殺害的。

    雖然秦惠文王車裂了商鞅,但是仍然沿用商鞅之法。秦惠文王即位後,秦國面臨一個比較大的困局,就是山東六國在蘇秦的鼓動下,決意聯合起來,合縱攻秦。恰在此時,張儀向秦惠文王提出了連橫戰略。

    張儀認為:六國為南北,是為合縱。秦與六國為東西,是為連橫。連橫之意,便是秦國東出函谷關,與中原六國展開邦交斡旋,分化合縱,而後各個擊破。連橫之要:在於秦將六國看成一個可變同盟,不斷選擇其中之薄弱環節滲透,瓦解其盟約鏈條,與一國或兩三國結成哪怕暫時之盟友,孤立攻擊最仇視秦國之死敵。同時,秦國不能對六國抱任何幻想,實施連橫必須無所不用其極,以求最大限度之分化敵國。力行連橫,合縱必破!

    秦惠文王採納了張儀的連橫戰略,並任命張儀為丞相。之後,張儀奉命出行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使各國親善秦國,使秦國成功突破山東六國的合縱封鎖,大出山東,投身到天下大爭的歷史洪流。

    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即位,張儀失去信任,出逃魏國,擔任相國,次年去世。

    秦武王是個性情比較暴烈的君主,在洛陽舉鼎不幸身亡,之後其庶出弟嬴稷從燕國回國即位,是為秦昭王。秦昭王前期,由宣太后和外戚魏冉把持朝政,秦昭王無所作為。後在范雎的幫助下,奪取了宣太后和魏冉的權柄,正式親政。

    秦昭王親政之後,拜范雎為丞相,范雎向他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范雎認為:相鄰之國為近,相隔之國為遠。攻遠而不能治,何如安撫?攻鄰而爭地,得寸為秦之寸,得尺為秦之尺,融入本土,一體而治。步步延伸,我盈彼縮。倏幾一日,天下必將化入秦制也!此乃遠交近攻之實利也。以大秦之國威,交遠則遠喜,必不敢背秦之交而援手他國。攻近則近克,必不能賴遠援而保全。遠交近攻,相輔相成,鄰邦不能獨支,遠邦不敢救援。如此做去,則天下之地四海之民,數十年內必入大秦國之疆域矣!

    之後秦國一直貫徹這一戰略,不斷蠶食六國的土地,秦國的土地紮紮實實地得到了拓展。同時在長平大戰中,范雎在邦交分化這條戰線上,助力白起取得長平之戰的重大勝利,一舉摧毀了趙國的強大軍事勢力,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至於范雎的個人結局則完全是後果自負,且不說長平之戰後,嫉妒白起軍功,最終導致白起被逼自殺,就他向秦昭王所舉薦的兩位人才,完全是出於個人報恩,一個王稽,被舉薦為河東郡守,但與其它諸侯相勾結,通敵被誅;一個鄭安平,邯鄲之戰爆發後,率軍攻趙被圍困,最後投降趙國,實乃秦軍自商鞅變法以來之最大恥辱。按照秦國法令,被舉薦的官員如果犯了罪,那麼舉薦人也要以這個罪名被治罪。但是,秦昭王仍然沒有誅殺范雎,而最終還是讓他辭歸封地了,不久之後病死,這應該算是非常好的結局了。

    及至李斯擔任丞相,已經到了秦始皇時代。

    李斯早年在荀子的門下學習帝王之術。所謂帝王之術,就是輔佐帝王成就帝業、治理天下的學問。而當時的天下形勢是:山東六國衰弱,秦國一強獨大,而少年秦王嬴政也是意氣風發,心懷一統天下之志,所以李斯的帝王之術,自然很符合秦王嬴政的口味。

    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學成帝王之術後,覺得楚國成不了什麼氣候(度楚王不足事),而其它山東五國都比較疲弱,於是“西說秦王”,以謀求功業之路。李斯到了秦國之後,正好趕上秦莊襄王去世,呂不韋領政,秦王嬴政尚在虛位之期。於是,李斯投到呂不韋門下,當了一個“門客舍人”。呂不韋認為李斯很有才能,任命他為丞相府的“郎官”。由此,李斯得以晉見秦王嬴政,提出了他的戰略長策——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這很暗合秦王的心意,秦王很是激賞,拜李斯為長史。

    之後李斯又向秦王提出,派遣謀士持金玉遊說山東六國,離間六國君臣。李斯在秦統一六國的事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秦統一中國之後,李斯又制定秦國禮儀制度,反對封建制,支援郡縣制,同時又參與制定法律,統一文字、車軌和度量衡。李斯的政治主張,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後,李斯擔心扶蘇即位對自己不利,在幽幽性惡之私慾的驅使下,放棄原則,與趙高、胡亥勾結,篡改始皇帝遺詔,逼迫扶蘇自殺。

    胡亥簡直就是個政治白痴,即位之後,殺大臣,殺兄弟姐妹,其行徑令人髮指。而趙高也不斷玩弄陰謀之術,把李斯一步步逼到死角,但李斯終未能恢復法家名士當有的烈烈雄風,而對下作昏聵的君主始終存有無盡的奢望,對奸險陰毒的兇徒始終沒有清醒的決斷,以致最終以最屈辱的非刑被殺戮。作為大政治家的正義原則,作為奮爭者的性惡底蘊,並存於李斯一身,最終淹沒了李斯為之奮爭的帝國大業,也留下了放行陰謀並與之同流合汙的劣跡,更屈辱的毀滅了自己的生命,此,李斯之悲劇所在也。

  • 9 # 如果說情感

    秦國最早只是一個邊陲小國,而後一步步的強大起來,與諸侯並列為戰國七雄,最終統一中國,主要得力於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秦始皇四代君王的雄才大略和持續努力,其成就是離不開他們的左膀右臂的,秦孝公時代的衛鞅,秦惠王時代的張儀,秦昭王時代的範睢,以及秦始皇時代的李斯。

    第一,他們的歷史功績如何。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實行變法,富國強兵,讓秦國一躍成為戰國軍事強國,為秦國的統一之路掃清了舊制度的障礙。

    張儀是惠文王時代的縱橫家,瓦解蘇秦建立的反秦聯盟,縱約,分化離間,讓諸侯彼此孤立,從而建立起親附秦國的陣營。

    範睢幫助昭襄王強宮室,杜私門,廢穰侯,結束外戚干政,加強中央集權,並且提出應對諸侯的遠交近攻的指導戰略,逐步蠶食諸侯。

    李斯是在秦始皇滅六國後成為大秦帝國第一任丞相,尊嬴政為皇帝,焚書坑儒,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專制的基本格局。

    第二,他們是如何輝煌騰達的?

    五個人都生在戰國時期,士子周遊列國謀求前途成為一種常態,諸侯們對於人才的選擇就很多了,需要自己主動出擊,毛遂自薦了,商鞅,張儀,範睢,李斯都不是秦華人,透過遊說的方式得到秦王的器重,得以重用。

    衛鞅是跟秦孝公提出稱霸的戰略,切中秦王和秦華人當時的心態,一直備受鄰國魏國的欺辱,失了西河之地,急於富國強兵來報仇雪恥;秦國位置偏遠,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較小,反而收到西戎的影響大,沒有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的束縛,變法的阻力相比中原國家小很多。這也是衛鞅得以被重用,變法得以順利推進的主要原因。

    張儀是藉助蘇秦的力量的在秦國獲得重用的,蘇秦當時正值組建合縱聯盟的關鍵時期,害怕秦國出兵趙國,這樣很可能讓剛剛建立起的脆弱聯盟瓦解,就激怒張儀到秦國把持朝政,希望他能夠在這一點上左右秦王。果然,秦惠王正在悔恨當時沒有重用蘇秦,讓絕世奇才跑到敵人的陣營裡了,知道張儀跟蘇秦是師出同門,非常器重,幾乎是言聽計從。

    範睢也是攻心的高手,覲見秦昭王的時候,抓住他的軟肋予以刺痛,關於外戚干政,穰侯和太后權勢太盛,提出廢穰侯逐華陽杜私門的主張,深得秦昭王的信任。

    李斯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跟隨荀卿學習帝王之術,可是後來一生把法家的思想踐行到極致,獲得了榮華富貴,唯一的一次“不守法”(立胡亥為帝)讓他斷送了秦國的萬世江山。李斯跟嬴政的第一次面談也很切中對方的心思,直接提出秦國已經具備滅掉六國的實力,統一天下的時機已經到了,跟秦王當時的野心是不謀而合的。

    衛鞅,李斯,張儀和範睢分別是法家和縱橫家的代表人物,非常善於揣摩抓住君王的心理,直擊要害,提出切實的戰略思想,以此求取晉升。

    第三,最終的結局如何呢?

    商鞅被車裂,李斯被滿門抄斬,張儀託詞逃到魏國避難,眾叛親離,範睢引薦蔡澤頂替自己急流勇退,窮困潦倒中死去。

    五個人結局或身首異處,家破人亡,或深陷猜忌,消極避禍,除了範睢之外,最直接的原因是君王的換代更替,一朝天子一朝臣,繼任的的秦王不再親信甚至猜忌,君臣生出間隙,舊日得罪的宗室或者政敵自然落井下石,結果可想而知。五人的悲劇產生大抵源於此,但是彼此有不同之處。

    商鞅之死,一是強力推行變法,絕不容許徇私,觸犯了很多宗室貴族的根本利益,也得罪了太子;二是為人刻薄寡恩,刑罰太嚴酷苛刻,不得人心,因此,上得不到官僚階層的支援,下得不到底層百姓的擁護,唯一依靠的是一位握有實權且鼎力支援的秦孝公,變法才得以推行下去,他的高官厚祿才得以維持,但是孝公一死,也就意味著他的末日到了。

    範睢晚景淒涼,跟他人品有很大關係,秦昭王一直對他言聽計從,可他身居高位,以權謀私,安排親信到重要的軍事要塞,結果兩人都喪城失地,叛國投敵。為了自己的地位穩固破壞了白起的滅趙大計,而後又進讒言終於逼死白起,秦王最終醒悟範睢一直把個人利益置於國家之上,因此才對他疏遠。李斯的下場完全是自作孽不可活,以他的功勞和地位,本來在世榮華富貴,身後名垂青史,因為一己私心,被趙高蠱惑,立了殘暴昏庸的少子胡亥,斷送了大秦帝國的萬世江山,也落得家破人亡,身敗名裂的下場。

    上面三位都是不得善終,張儀和範睢相比起來,雖然晚景淒涼,還算是得以壽終正寢,這個跟兩人的圓滑性格有很大關係,在他們眼裡,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跟秦王只是做生意而已,用才華謀略換取富貴功名,談不上什麼忠誠,像諸葛亮那樣報”三顧之恩”,有奶吃便是娘,一旦等到秦王不信任了就果斷溜走。

    縱觀歷史,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寥寥無幾,身居高位者權重,騎虎難下,而且貪戀權利的魔力,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急流勇退的,所以功高而被殺的功臣數不勝數。且不談人品道德,張儀和範睢的明哲保身之道還是很值得後世學習的。

    秦國曆史上功高且得以善終的丞相,只有一人堪稱楷模,秦穆公時期的百里奚,曾經幫助秦穆公內修國政,外拓土地,稱霸諸侯。百里奚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完人形象,功勳卓著,品行高潔,他的死因史書上面找不到線索,但是也沒有負面的野史傳言,可以推斷是壽終正寢。生前既受秦穆公的信任,又受百姓們的愛戴,才華卓越,為官清廉,死的時候全國的老百姓都為他哭泣哀悼,小孩子停止娛樂遊戲,幹活的農夫停下手裡的工具,舉國哀悼,為官一任,上得君心,下得民心如此,千古難逢。

    伴君如伴虎,這個虎不只是君王,更是權利,以上秦國五位最牛的丞相論才華舉世無雙,論功績青史留名,可是沒有一個人有好的結局,身居高位,難免有私慾,衛鞅貪戀權利不能急流勇退,範睢以公濟私,破壞滅趙大計,還讒言害死白起;李斯為了家族利益篡改秦始皇的立儲遺志。

    相比百里奚,以上諸位少了無欲則剛的淡薄,位高權重者,需要更多的謹慎和謙退,後世的曾國藩總結的很好,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是明哲保身之道,所以他能夠在朝廷當權者時刻提防猜忌下穩如泰山,拜相封侯,子孫官運綿長。

  • 10 # 國故學

    商鞅:改變生產關係,鼓勵全民參與種田和殺敵。

    張儀:改變對外關係,外交手段為主,軍事手段為輔。

    範睢:進一步明確對外關係,結盟遠處,蠶食近處。

    李斯:君主專制國家制度的設計者和實踐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美好的愛情應該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