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50後男人

    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孫子,是打破了正常的皇權傳承的傳統的,所以被許多人質疑,最後被燕王朱棣搶了皇位,是必然的。

    先說一下朱元璋傳位孫子的過程與原因。朱元璋原來立的太子是朱標,他與大腳皇后(馬皇后,與他共甘苦的原配)的兒子,太子名正言順,可惜朱標福壽不長,未等繼承皇位就死了。本來,太子死了,朱元璋還有其他兒子,可另選太子的,但朱元璋卻對其他的幾個兒子都不滿意(事實上,他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朱棣後來做皇帝就做得不錯)。於是就選了朱標的兒子他的孫子朱允炆做了繼承人。弔詭的是,這個朱允炆居然不是朱標的嫡長子當今皇上的嫡長孫!因為朱標的長子早已死了。朱元璋竟無視其他兒子的存在,特別是有雄略野心的燕王,直接跨過一代傳位朱允炆,還不是長子,再加朱允炆儒弱的性格,出現燕王奪權的事情就不奇怪了。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會堅持傳位朱允炆呢?我想,一是他太愛朱標了,很希望為這個兒子做點什麼。二是,入朱元璋法眼的幾個兒子,都不在身邊。朱元璋平日接觸朱允炆較多,對他很瞭解,也很親近(這點很重要),朱允炆雖非絕佳的繼承人,但性格溫和。一生出生入死,見慣血腥的朱元璋希望日後的繼承者溫和一點,少點血腥是可以理解的。只可惜,他的這個美好的願望,使他死後,皇家廟宇,又多了一筆無盡的血腥……

  • 2 # 騰飛說史

    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其孫子是由明朝特殊的皇位繼承製度所決定的,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製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細節上還是有很多變化的,元、明、清三代的皇位繼承製度在細節上都是不一樣的。

    中國自秦漢以來,皇位繼承製度都是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需要秉承這樣一個原則,那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皇后生的最大的那個兒子就能繼承皇位。

    為什麼皇后的長子有時候不能繼承皇位呢?首先我們要分清“皇長子”與“嫡長子”的概念,皇長子是皇帝的第一個兒子,嫡長子是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嫡長子不一定是皇帝的長子,因為其他的嬪妃生兒子時間有可能比皇后還要早。

    立嫡長子為太子,而不立皇長子為太子,實際上就是秉持了“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因為皇后的地位最高,最尊貴。

    然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會面臨著很多的問題,正因為涉及到“貴”的問題,所以其他的嬪妃總是想方設法來搬倒皇后,皇后沒了,皇貴妃的兒子就是最“貴”的,皇貴妃沒了,貴妃的兒子就是“最貴”的,後宮之中的權力鬥爭往往是圍繞“貴”的問題而展開,“子以母貴”,誰的地位最高,誰的兒子就能當太子。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總是憂心忡忡,希望朱明王朝存在的時間能夠長一些,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還頒佈了《皇明祖訓》告誡後世子孫應該怎麼做。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為了穩定後宮,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度實行了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有嫡長子則立嫡長子,按照嫡長子、嫡二子、嫡三子……這樣的順序,如果沒有皇后,或者皇后沒有兒子,那麼就立皇長子,按照皇長子、皇二子、皇三子……這樣的順序。

    如果皇帝沒有兒子就是“兄終弟及”,兄終弟及,是按照皇大弟、皇二弟、皇三弟這樣的順序,如果皇帝沒有親兄弟,那麼就是皇帝的堂兄弟即位。

    總之,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度是按“倫序”來的,而不太注重“貴”的問題,實際上明朝後宮的皇妃們,其出身都不怎麼高貴,明朝皇帝為了預防後宮干政,故意選出身地位不高的女子來充掖後宮。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先於朱元璋而去世,所以朱元璋不得不立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為皇帝,朱允炆即位以後,又追尊其父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為興宗,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委婉的嚴格遵循了嫡長子繼承製,朱元璋這麼做是希望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度能夠穩定下來,不被打亂。

    實際上,朱棣也能當皇帝,因為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分別於1392年、1395年、1398年去世,朱棣是朱元璋的皇四子,朱元璋在逝世之前,朱棣就是朱元璋最大的兒子,在“倫序”上為諸王之首,地位甚至超過朱允炆。正因為如此,所以朱允炆即位以後,對他的皇位構成最大威脅的就是朱棣。

    (明成祖朱棣畫像)

    朱元璋不立朱棣為太子,是因為朱棣已經當上藩王了,以藩王的身份即位有點不太好,傳位給朱允炆也有一些不妥之處,隔代傳位給皇太孫本身就不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所以朱允炆即位以後,首先追尊其父朱標為孝康皇帝,表示自己繼承的是朱標的皇位,而朱棣當了皇帝以後,首先複稱朱標為懿文太子,表示自己繼承的是朱元璋的皇位。

    無論是朱棣即位,還是朱允炆即位實際上都沒有違反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度,所以即便有朱棣篡位在前的先列,明王朝後世的皇位繼承製度依然比較穩定,並且嚴格遵循了嫡長子繼承製。

  • 3 # 漢周讀書

    現在看來,朱元璋的孫子都沒有當皇帝的命~

    朱元璋有多少個孫子呢?有好事者統計為一百一十二人,可是這些人有資格成為皇帝的,理論上講共有九人。

    而這九個孫子都時運不濟,基本上都是死於非命。

    按照嫡庶有別,長幼為序的立儲原則,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沒有選擇其他那些年富力強的十幾個兒子,而是把皇位留給長子朱標一系。

    朱標一共有五個兒子,長子朱雄英早夭,次子朱允炆,即後來的建文帝,三子朱允熥後來被廢為庶人遭囚禁,不久暴亡,四子朱允熞被廢為庶人遭囚禁,死在監獄,五子朱允熙死於大火。

    朱允炆以皇太孫身份繼承了皇位,可是即位伊始,四叔燕王朱棣就開始了靖難之役,朱允炆幾乎沒過上一天舒心安穩的日子,戰爭持續了四年,最終被叔叔趕下臺不知所終。

    燕王朱棣取代侄子當了皇帝,他去世後,原則上四個兒子都有機會,他的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朱高熾,即後來的明仁宗、次子朱高煦死於非命,三子朱高燧算是善終,四子朱高爔早夭。

    長子朱高熾早在靖難之役中,就表現出過人的軍事才能,曾以五萬人擊退大將軍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保衛了北京城。

    朱高熾身體不是太好,朱棣就讓他在後方留守,把次子朱高煦推向前臺。

    朱高煦和他爹朱棣一樣勇猛善戰,在軍中威信也很高,朱棣曾暗示他:“你小子好好表現,你哥他身體不好。”那意思還有機會成為接班人。

    朱高煦如同打了雞血,在靖難之役立下赫赫戰功。

    朱棣成功奪位當了皇帝,立儲問題讓他很糾結,長子儒雅而仁弱,次子善戰但太過剛烈,都有缺點,也都有優點,至於三子,想都沒想。

    永樂二年(1404年)某一日,大臣解縉拿皇長孫朱瞻基說事兒,他一句“好聖孫!”令朱棣最終下定決心,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朱高煦則一直耿耿於懷,經常在父親面前惡意誹謗長兄朱高熾,以至於朱高熾的兩個顧問——大學士楊溥、黃淮遭到幽禁,大臣解縉被貶官。朱高煦遲遲不願去封國,總想留在北京伺機而動。

    經楊士奇、徐皇后勸說,朱棣撤除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其到樂安就藩。

    長子、次子之爭貌似暫停的時候,皇三子朱高燧坐不住了。在明成祖朱棣生病的時候,朱高燧密謀要毒殺老爹,矯詔奪取皇位。

    朱高燧的計劃最終因被告密而流產,幸好有太子朱高熾為他求情,才沒有被老爹懲處,宣德六年病逝,次子朱瞻塙[què]繼承了爵位。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明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繼位,史稱明仁宗,這位本來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位只有十個月就去世了,時年僅四十七歲。

    太子朱瞻基繼位,史稱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做為朱元璋皇孫的核心人物,朱高煦揭竿而起,拉起造反大旗,想重複昨天的故事。

    可惜,朱高煦沒有老爹的運氣好,也沒有人願意跟著他蹚這趟渾水,大明將士早已厭倦了朱家叔侄的老調重彈。明宣宗御駕親征,朱高煦最終選擇了投降。

    明宣宗對二叔還算仁慈,誅殺、流放了兩千餘人,而主犯——叔叔朱高煦只是廢除了爵位。

    某一天,明宣宗去探視二叔,朱高煦故意把侄子絆倒在地,表現一下自己有多牛掰,這下子把明宣宗徹底激怒。

    明宣宗命人用一口大缸把朱高煦扣起來,不成想,力大無比的朱高煦竟然把大缸頂了起來,明宣宗命人按下去,找來炭火,圍在大缸周圍。

    過了一段時間,朱高煦不吭聲了,開始吱吱冒油,成了掛爐烤鴨。盛怒之下,明宣宗把二叔的幾個兒子也都斬草除根了。

  • 4 # 歷史八卦社

    這個問題問得好。

    要弄懂朱元璋究竟為何會里朱允炆為皇太孫,我們就得先來梳理下懿文太子朱標去世後,有較大繼承機會幾位親王。這裡只算秦、晉、燕、週四位,其它親王由於是庶子,違背《祖訓錄》裡“有嫡立嫡”的原則,即位機率近乎於無。

    秦王朱樉:朱樉和朱標一樣,同樣為孝慈高皇后所出,而且只比朱標小一歲出頭,當時正值壯年,貌似是一個很好的人選。但秦王性格殘暴,沉溺酒色,行事輕佻,經常被朱元璋斥責為沒有親王之尊,對待身邊人又太殘忍,是被朱元璋罵的最多的兒子,“爾不曉人事,蠢如禽獸”,這樣的人顯然不適合當皇帝,所以無論從哪方面考慮,朱元璋也不大可能立朱樉為太子。

    晉王朱棡:從《太祖皇帝欽錄》裡來看,朱棡絕對是朱元璋最滿意的兒子之一,也是收到朱元璋家書最多的親王,家書內容充滿提點教導之意思,可見朱元璋對朱棡的看重。按說朱棡在朱標死後可以展望一下儲位的,所以朱標死後他讓自己兒子長期滯留在京城觀望風向“爾不聽父訓,留世子於京師”,但朱棡的做法註定是徒勞的,因為他與自己四弟,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不和,以至於需要身為父親的朱元璋的專門調解,後來朱棣即位後,在《奉天靖難記》裡也對朱棡多加黑化。所以為了避免兄弟鬩牆,朱元璋也透過委婉的方式把朱棡從繼承人的列表裡PASS掉“今秋涼,若不取世子歸,直貶你到雲南”。

    燕王朱棣:朱棣也是朱元璋不多的比較安分的兒子之一,而且身為塞王,長期鎮守北平。雖然《明實錄》對朱棣極力粉飾,但真實歷史上朱棣被立為太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則他的二位兄長尚在,怎麼也輪不到他,二則,也就是他和朱標及晉王的關係不怎麼好。

    周王朱橚:朱橚身為朱元璋最小的嫡子,無論從資歷還是人望上都無法與三位兄長媲美。再加上朱橚也幹出過奪人妻子的荒唐事,所以,可能性最小。

    從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十七日朱標去世到九月十三日正式確立朱允炆為繼承人,期間朱元璋肯定是經過多方權衡斟酌,最終為了避免兄弟相殘,選擇了年輕的朱允炆為繼承人。

  • 5 # 歷史的餘光

    朱元璋為什麼要將皇位傳給孫子,這是一個問題

    本來朱明王朝的第二任帝王是定了的,那就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話說朱標生而聰慧,朱元璋在他小時候就對其抱有很大期望,聘請了宋濂等一批大儒作為朱標的老師。朱標也不負眾望,長大後溫文爾雅,甚得民心,頗有帝王之風,可惜天不假年,朱標中年早逝,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悲痛不已,可是朝廷不可無儲君,大明太子之位的人選又成為了朱元璋心中的一個難題。

    選誰呢?是時太子之後有秦王,晉王,燕王,還有太子的遺孤朱允炆,這些都是太子之位的競爭者,從法理上來說,封建王朝應該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但是朱元璋可不是一般的君主,儲君的歸屬還是要看他自己的想法

    所以很顯然,朱允炆更得朱元璋的偏心,那麼朱元璋為何不讓朱棣即位呢?

    其一:朱棣上面還有人

     朱棣身為皇四子,太子朱標雖死,但上邊還有兄長朱樉、朱棡二人,雖然他們的文韜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將皇位傳給朱棣,他憂慮朱樉、朱棡不服,怕他們聯合其他幾個弟弟,一同反對朱棣當皇帝,引發內戰。   

    其二,朱棣過於專斷

    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執政看的是清楚的,說白了,朱元璋知道自己執法太過嚴苛,百姓有著累了,需要一位仁君當政,使得百姓休養生息,朱允炆的性格顯然更能做一個如宋仁宗一樣的仁君,而朱棣的性格暴躁,動不動就誅別人十族,更像是漢武帝一樣的強君,但是不適合當時的明朝百姓謝謝大家的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潤滑油該如何去提高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