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米君說史
-
2 # 欣然而語
從建興六年(公元228年) 至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一共進行了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北伐因為馬謖失街亭大敗退回和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之外,其餘三次都是因為糧食用完退的軍,打仗不是兒戲,作為一個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他不可能不考慮百姓的生活情況。我覺得他除了第一次北伐是準備充分,直搗黃龍,滅掉魏國之外,第二次到第四次是在練兵,在發現可以任用的人才以及怎麼樣打仗能減少國家的消耗而達到消耗魏國實力的目的。
第一次北伐人力物力財力準備充分,關中三郡響應,只因用人不當造成了大敗,這讓諸葛亮知道北伐的不易,為了報先帝的大恩,還是需要做到在不影響自身發展的前提下達到消耗魏國發展的目的。第二次北伐斬殺魏國將領王雙、第三次北伐先派陳式攻擊武都、陰平,在魏將想要攻擊陳式的時候出兵平定了武都、陰平二郡、第四次北伐運糧使用了木牛流馬這個新裝備,射殺了張郃,透過這幾次的北伐,諸葛亮找到了在不影響自身發展的前提下達到消耗魏國發展的目的的方法,所以第五次北伐叫上了孫權一次,準備大幹一場,誰知道自己病死在了五丈原,導致北伐徹底失敗。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實行分兵屯田之計對梁、益之間的百姓影響很大,哪怕在陳壽去訪問諸葛亮事蹟的時候都對諸葛亮當時的政策讚不絕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北伐絕對不是窮兵黷武、自取滅亡之道。
-
3 # 米粒閒聊
諸葛亮從公元228年春到公元234年春,五次北伐,他本人於公元234年八月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省眉縣西南)。對於諸葛亮北伐的是非利弊,在當時就有爭論,並持續至今。其中,就有如果他能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蜀漢能一統天下。這種認識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整、不全面,因為蜀漢在三國中實力(人力、物產)最弱,要想一統天下,還需要曹魏、孫吳岀現大的錯誤(內部岀現大規模的內訌),或是這兩方發生兩敗俱傷的戰爭。並且,對於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應從他的目的進行分析。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不是諸葛亮的目的,至少不是短時期的。諸葛亮北伐的真實企圖,應從政治、外交和軍事三方面來剖析。
首先從政治方面來分析。劉備稱帝就是在對外宣示,延續漢王朝。所以,諸葛亮要用北伐曹魏來表明蜀漢的正統性和曹魏政權是偽政府。在古今中外任何政府、政權,對於自身的正統、法統都很在意。
外交方面。公元223年十月,吳蜀實現了聯盟,共同對抗曹魏。在打敗曹魏後,吳蜀再一決雌雄。岀於聯盟角度,蜀漢也是要發動北伐戰爭的,何況蜀漢又以正統自居。諸葛亮的主動北伐,也帶動了孫吳對曹魏的進攻,使得曹魏在東西兩線,基本上採取了防禦態勢,避免了他針對蜀漢或是孫吳進行大規模的進攻。
軍事方面。諸葛亮是很清楚蜀漢與曹魏實力上是有較大的差距的,不可能透過一、兩次戰役就可以戰勝曹魏。所以,他想用多次的小勝,來換取大勝,並且他的主攻方向放在了曹魏的薄弱地區—隴右(甘肅)。而且,在五次北伐中諸葛亮不冒進,都是穩紮穩打的,以求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或是大的損失。還有,以攻代守,並將戰火引到對方境內。
透過以上的分析,諸葛亮的北伐是有道理的,甚至是迫不得已的因素在內。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維持三國鼎立的局面,保證蜀漢政權的穩定。
當然不是自取滅亡,不僅不是自取滅亡,諸葛亮反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諸葛亮死後29年,蜀漢才滅亡,此時滅亡完全怪不到諸葛亮頭上。
蜀漢自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實力己經大不如前,實力是三國中最弱小的,僅能自保。諸葛亮臨危受命、審時度勢,先是結盟東吳,保證東部邊境的安全。再平叛南蠻,穩定國內局勢,休養生息,積極備戰,經過諸葛亮5年的努力,國力有所恢復,但仍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
此時的諸葛亮非常明白,失去荊州,隆中對的戰略目標己無法實現,也就是說無法一統天下,那麼諸葛亮的何還要北伐呢?
至少有三個原因:
1、緩解曹魏對東吳的軍事壓力,維持三國鼎立。當時的曹魏一直壓著東吳打,只要東吳不敗,曹魏就無法統一天下,那麼蜀漢就不會滅亡。
2、緩和蜀漢內部矛盾,只要開戰,軍政大權都在諸葛亮手裡,保證蜀漢政權穩定。
3、為了劉備、為了漢室、為了自己當初的理想。諸葛亮是忠於劉備和漢室的,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為了劉備的蜀漢政權,同時為了自己的理想,於公元228年到234年,歷經5次北伐。
諸葛一生唯謹慎,北伐並未對蜀漢造成多大的損失,反而讓曹魏疲於應付,消耗曹魏大量的精力,以致於諸葛亮死後,劉禪還能當29年皇帝,應該說諸葛亮功不可沒。
-
5 # 落葉小軒軒
諸葛亮於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集大權於一身,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統籌蜀漢一切大小事物。這就說明諸葛亮要完成劉備的遺志就是興復大漢,還於舊都。舊都被篡漢的魏國所佔領,所以就要北伐消滅魏國。這是北伐的政治原因。其次是軍事原因,蜀漢是三國之中實力最弱的。劉備去世之後實力更是大減,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拼死一搏。這是其軍事原因,主動出擊是正確的,諸葛亮在北伐中也奪得了幾座州郡,這說明北伐有其一定的效果。雖然經濟,軍事,人口,地盤,等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堅持北伐,但是前期蜀漢處於攻勢,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使魏國處於防守的狀態,無法進攻。佔據主動權,雖然也勞民傷財,死傷無數。但是沒有因為北伐導致亡國,短期效果是明顯的。蜀漢的滅亡是多種原因的,並不是有一些人所說的就是北伐所造成的。所以說並不是自取滅亡,只是多種原因導致諸葛亮必須北伐。北伐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
6 # 小白看影視2010812
小白和您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諸葛亮的一生,一直在盡心竭力北伐,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不可能看不透天下大勢,卻為何還要明知不可違而為之呢?
小白以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有理想信念的支撐。這個信念就是"匡扶漢室‘’。這個信念也是把劉備集團凝聚到一起的精神支柱。三國演義第一回,劉備在看到朝廷釋出的招兵剿滅黃巾軍的榜文時,嘆息漢室江山的衰落。張飛責備他,大丈夫當為國家效力。當關張得知劉備匡扶漢室的偉大理想時,毅然決定跟隨劉備,並至死不渝。這就是信念的力量。諸葛亮隱居隆中,既不去投靠曹操,也不投靠孫權,認準了劉皇叔,也是有這個信念的緣故,這是古代知識分子樸素的忠君報國思想,也就是所謂的忠。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但只有兩個人,在後來的歷史演化中,被人們敬為神明。一個是關羽,一個是諸葛亮。他們被神化的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忠義。關二爺身在曹營心在漢,千里走單騎,諸葛武侯就是為了克復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杜甫詩為證,"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其次是為了報恩。眾所周知,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以後更是對其無比信賴,不僅言聽計從,而且把所有軍政大權全部交個諸葛亮。古語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劉備就是諸葛亮的伯樂。諸葛亮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六出祁山,克復中原,正是為了“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
第三,這是一種迫不得已之舉。當時的天下大勢是魏強蜀弱,魏國佔據中原富庶地帶,人口眾多,國力強勝。而蜀國偏居一隅,人力匱乏。對這一點,諸葛亮認識非常清楚。《後出師表》中說,“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 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 都。”況且,諸葛亮也明白,如果不趁著自己在世時北伐,恐怕生存都是問題。所以,才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爭取戰略主動。
-
7 # 紅塵孤燈客
說出此言者,不過人云亦云罷了!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不是神機妙算的軍事家,這個很難確定,但卻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在對外戰略上,絕對不會盲目的,也不會做那種自取滅亡的事……
要是說一個狂妄自大的人,做自取滅亡的舉動是可信的,諸葛生平謹慎,絕對不會如此不知輕重的。
其實,諸葛亮北伐,原因是很好理解的,我認為有這些原因:
1、以攻為守
劉備不聽勸阻,舉兵徵孫吳,在夷陵之戰火燒連營,打敗而逃,損失慘重。夷陵之戰一舉消耗了蜀漢的大部分主力兵馬。使得蜀漢成為三分天下中最虛弱的一個政權。
經過諸葛亮幾年的苦心經營、休養生息,才慢慢恢復了部分元氣,但是也已經不能與巔峰時期的蜀漢相比,而曹魏和孫吳卻如日中天,特別是曹魏看蜀漢勢弱,蠢蠢欲動。在此情形下,主動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當然,有人會說為什麼不進攻孫吳。這一點很好理解;一是孫吳據守長江天險,需要強大的水軍支援才能有所圖;二是,諸葛亮平生的主張都是聯孫抗曹,並且夷陵之戰後,好不容易修復的和好關係,怎能輕易打破。
所以,北伐進攻,才是最佳選擇。
2、蜀中人才貧瘠,人口不足
蜀中因地形原因,導致對外溝通交流不足,在人才的培養和發展上,有著先天不足。劉備入蜀時,帶來的人才和劉璋留下的可用人才,病逝、老去、戰死等等,已經嚴重不足了。
人才,在一個政權的發展和建設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誰有了人才,誰就有資本。
而在漢魏時期,關中地區是人才最為豐富和聚集的地區。舉兵北伐,一方面可以獲得大量土地和人口,另一方面,也可以獲得更多人才。
3、轉移內部矛盾
蜀漢政權,自劉備入蜀,就存在巨大的矛盾衝突。最為突出的就是派系鬥爭。
劉備早年間的追隨者,這可以是元舊派,這個派系在諸葛亮北伐時,已經沒啥人了,並且這個派系基本上屬於荊州派系。
劉備居荊州時,籠絡和收服了許多荊楚人才,稱為荊州派。這個派系是劉備的主要支撐,包括諸葛亮都是屬於荊州派系。
劉備入蜀時歸附的西川派系,這個派系也可以稱之為本土派,這個派系包括劉璋主益州時外來帶來的和蜀中本地的。
而在蜀漢的內部矛盾中,荊州派和西川派的派系矛盾,日益突出,甚至一度影響到蜀漢政權的穩定和發展。
諸葛亮發動北伐,其實也是轉移矛盾衝突點,緩解內部的矛盾壓力。
不過事實上,派系鬥爭最後還是葬送了蜀漢的基業。西川派主降,使得後主劉禪在成都開城投降,瓦解了蜀漢各地的抗爭,迫使蜀漢迅速滅亡。
諸葛亮的北伐,雖然失敗了,但是這個失敗是多方面的原因,不是戰略上的失誤,更不是自尋死路。
事實上,北伐期間的蜀漢,一度恢復到一個相當強盛的狀態,一度威逼曹魏政權。
只是可惜了,天命不佑蜀漢!
-
8 # ba八道dao
諸葛亮先後五次舉全國之兵伐魏,行為上是符合窮兵黷武這個詞的。某種程度上講雖也是在自取滅亡,但卻不是愚蠢,而是悲壯與無奈。
諸葛亮對當時三國的形勢是非常的瞭解的。他在《出師表》中說:“天下三分,益州疲弊”,這說明諸葛亮知道當時天下雖已三分,但魏蜀吳中,蜀國最弱。那以諸葛亮的才能,應該不會不懂得休養生息之道。既如此,那為什麼還要北伐呢?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回答了這個問題:“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不伐賊,王業亦亡。”
我們可以看出創業之君劉備的立場:有魏無漢,有漢無魏。我蜀漢是大漢正統,不可以偏安一隅,劉備至死都深深的憂慮蜀漢君臣在他死後會忘記這一根本宗旨,所以將此事託付給了他最信任的諸葛亮。
諸葛亮與劉備相交多年,自然是深刻理解劉備的抱負與期望,所以諸葛亮說:“不伐賊,王業亦亡”。在諸葛亮的觀念裡,蜀漢存在的意義就伐魏以光復漢室,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蜀漢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所以,雖然諸葛亮深知“益州疲弊”,不適合連年發動戰爭,但劉備對他前有知遇之恩,後有臨終重託,諸葛亮怎肯負他。所以雖身處矛盾之中,也只能砥礪前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了。
所以,個人認為諸葛亮雖是在窮兵黷武,但卻不是因為喜歡;雖在自取滅亡,但卻不是因為愚蠢。如果非要以現在人的角度總結一點教訓的話,我覺得用愚忠可能更為合適吧。個人觀點,歡迎斧正。圖片來自網路。 -
9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小編你黑諸葛亮,諸葛亮就不是歷史上的名人了嗎?魏國雄兵百萬,戰將千員。你可以把諸葛亮直接斬殺,或者擒獲嘛,小小的蜀國每次都到魏國的家中來搶糧,殺人,搶人口。魏國那麼那麼那麼強大,幹嘛還要把頭藏在肚子裡?小小的劉禪也當皇帝四十二年,曹家子孫哪一個超過了四十二年嘛?曹操英雄了得又怎麼樣,司馬師三千死士就給他滅了。蜀國那麼弱小,也要你動用三路大軍才滅得了!姜維嘛,一個搞後勤的人的徒弟,臨死的時候,也拉上了鄧艾父子和鍾會。傻乎乎的劉禪,也能要了司馬昭的命。
-
10 # 哈哈太優秀
諸葛亮北伐一定也認識到消耗國力這一點,他這樣做的原因,在他的後出師表裡說過。蜀國在三國中是最弱的,無論是人口還是土地,作為一個弱國,只有乘著魏國剛建立不幾年,國力尚不強大和蜀華人才尚未消耗殆盡時進攻,才能有成功的希望,否則隨著時間的推遲,魏國國力將越來越強大,與蜀國的國力差將會越來越大,蜀國最後也必定是滅亡。這其實就像是一場手術,不動手術,病人必死無疑,動手術,還有一絲成功的希望。不過,北伐成功的希望也很小,諸葛亮本身也不是一個優秀的將才,北伐的路線要越過秦嶺,後勤十分困難,魏蜀兩國軍事力量相差很大。
-
11 # 大相無形
有關三國的人物和話題我歷來很喜歡看,只是一直很少去說。關於諸葛亮是否屬於窮兵黷武,我想換一種視角來說,或許能讓您有一些對比和啟發。
冷兵器時期的戰爭,尤其像三國時代這樣的國家勢力間的體系性對抗,究其根本是“成軍人口、冶金製造、農耕規模、訓練水平、軍政人才、物資儲備、外交手段”等幾項關鍵領域交匯編織成的、呈現在戰略與戰術上的綜合對抗,這是對抗本身基本的事物特徵或規律。
諸葛亮當初為劉備策劃在川蜀建立蜀國,也只是諸葛亮PPT正文的第一頁,且有著濃烈的“守弱”背景,畢竟劉備是弱勢一方,一直面臨的是“圖存”的困擾。川蜀之地蜀道之難、易守難攻乃世人皆知,換而言之,別人不好進來,自己北伐也不好出去。這種地理客觀條件將直接造成硬性成本與時間成本飆升,正所謂能量守恆,有利,必然會有弊。試想,三軍屢次由校軍場時的昂揚鬥志,經歷千里崎嶇道路的顛簸勞累到達前線,狀態的保持性肯定不如主場優勢的曹魏軍,以逸待勞而獲勝絲毫不奇怪。
時之川蜀的成都和後來的漢中,比之曹操疆域內的長安、南皮、洛陽、許昌、鄴城等等無論在人口規模、經濟總量都相去甚遠,尤其事關軍事的礦產、冶金、製造等領域的工匠水平也是當時天下最好、最集中之地。加之以漢獻帝為虎皮的曹魏勢力,對軍政人才的吸納和儲備也遠勝吳蜀,這就使得曹魏勢力在整體綜合實力的“蓄能”能力和恢復能力都遠超吳蜀,最終勝出只是時間問題。
作為川蜀政權的實際運營者,繼承先帝遺志恢復漢室固然是個永久而宏大的命題,但事實上諸葛亮顯然揹負了更多的是道德和輿論負擔,以致對蜀魏的真實實力對比缺乏全面和深刻認識,好像若不立即北伐就面臨紅旗還能打多久的問題。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每次北伐失利都是對蜀國剛剛成長起來的“蓄能”與恢復能力的一種嚴重傷害和透支,致使蜀國中後期後勁乏力,尤其對軍政人才的培養和吸納嚴重不足,這些是蜀國最終必然滅亡的根本原因。從這一層面說,諸葛亮屬於窮兵黷武並不為過。
我們無法得知諸葛亮當年PPT的後面幾頁寫的是啥,但依我個人愚見,劉備集團在完成“守弱”策略建立蜀國後,就應清醒認識到,三國之間的對抗是全面、系統而持久的,守弱之後應繼續“守拙”!加強軍備力量建設的同時,應儘早注意培養能讓蜀中國產生持久抗衡的相關能力。自己的蓄水池足夠深、足夠大,才能澆滅殃及自身的戰火,否則,真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遠水、死水。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12 # Aman詹興奎
謝邀。諸葛亮接手後的蜀國,內外部的環境都極其不利。外部,失去荊州這個原先的大本營,偏於益州一遇,戰略縱深銳減,人口土地最少,如果按兵不動安心發展的話,與曹魏和東吳實力差距,只會越來越大,俗稱等不得了。內部,西川本土派系和外來荊楚派系矛盾日益尖銳,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也便於把各方勢力統一起來,去一致對外,減少了不必要的內耗。
今天大家看到的多是戰爭帶來的種種惡果,諸如勞民傷財、窮兵黷武等等,但其有利的一面也不容忽視。有人說,戰爭對於一個國家的作用,很像一個人做運動的效果。大家知道一個不運動的正常成年人,通常會變得安逸、虛弱、暮氣沉沉,體力下降,身形走樣等等。國家太久不打戰爭也是一樣,沒有任何一個幾十年不打仗還能有兵強馬壯一說,戰爭是國家活血化瘀、提神醒腦最佳手段之一。另外,戰爭是專業程度很高的事情,必須要一群從上至下都精於此道的人才能勝任的,這需要透過實戰系統培訓的。
大家看個例子,美國目前是公認最強大的軍事強國,他們有個約定俗成的習慣,幾乎是每個總統上任後都會發動一場戰爭。細數下近二三十年,前後有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與敘利亞代理戰爭等等,平均下來與諸葛亮當年差不多了,看看人家美國變弱了嗎?非但沒有,而且越來越強了。拋開政治經濟影響不談,單說武力方面,這一場又一場的戰爭,客觀上為美國打造出了一群以此為業、精於戰爭的軍官和士兵,也為美國的軍備發展帶來了有效的促進。公平的說,除去核武這樣的大殺器,美國的常規海軍和空軍武力,應該可以PK除美國外的所有國家總和,而且還是碾壓。
回過頭來說,諸葛亮也許在戰爭頻率和強度方面有些過頭了,但也確實透過連年戰爭將蜀國打造成了一個不容輕視的軍事強國,可能有些人說這是飲鴆止渴,但這樣做的結果起碼使蜀國屹立數十年不倒,不這麼做,可能五年或十年就被曹丕滅了。別不信,大家可曾記得在元末明初,群雄並起的時候,遠在四川還有過一個毫無存在感的政權“大夏”,這個政權的建立者明玉珍很低調,與東方三雄: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完全沒有可比性,為什麼呢?看看歷史對他的評價“無遠略、仁義、節儉、好學、安民”,是不是感覺這樣一個熱愛和平的政治人物建立的“不攻”國家應該是上下同心、舉國同欲呢?恰恰相反,這個政權後來分分鐘就被洪武皇帝滅了,毫無反抗力可言。可以負責任地說,這個大夏政權就是諸葛亮的當時“以攻代守”戰略的反面教材,清晰無比。
所以,以今日自以為領先時代的聰明獨到的見解,妄議古人,可不就是一種愚蠢。
-
13 # 每日趣評
諸葛亮北伐是逆天而行,強行取之。但是還達不到窮兵黷武,自取滅亡的境地。為什麼這樣說呢?
當時的天下大勢是曹操佔據六州之地,雄霸天下。孫權佔據荊州、揚州之地虎踞東南,劉備佔據益州之地龍盤西南。從實力上來看,曹操明顯佔據更大的優勢,但是想要吞併其他兩家也是很困難的。
曹操佔據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佔據地利,漢中、益州皆為生死之地,易守難攻。孫權據長江天險,世代蔭庇江東,主上賢明,將士用命,佔據人和之勢。三國鼎立,勢均力敵。
劉備死後,諸葛亮面臨一個問題,是攻還是守。諸葛亮選擇了攻,理由是坐以待斃是亡,只有進攻才有存活的希望。這樣的說法對嗎?未必,我認為有點牽強。
在三國鼎立時期,拼的是什麼?其實還是實力問題,實力的後面是什麼?是治理能力問題。如果按照諸葛亮的思路,蜀國坐以待斃,遲早要亡。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
蜀國什麼時候亡的呢?黃皓專權,姜維滯留沓中時期。也就是說在蜀國朝政最混亂時期,魏國乘虛而入,最後顛覆了蜀漢政權。在這之前,雖然沒有了諸葛亮,但是不管是蔣琬執政,還是費禕執政,還是董允執政,蜀漢都很安全。靠的是什麼呢?
一是漢中的天險,關中入漢中的棧道異常崎嶇難行,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當年曹操攻取漢中,在陽平關死磕了半年都沒有拿下漢中,後來因為一場誤會,張魯之弟張衛的營寨被一大群麋鹿闖入,曹軍撤軍時正好誤入張衛的營寨,張衛以為曹軍主力來攻,於是便投降了。如果按照正常情況開展,曹操是拿不下漢中的。漢中都拿不下,更別說進入成都了。
二是政務能力,只要蜀漢勤於理政,保境安民,善待蜀中百姓,蜀中百姓對於保家衛國的熱情還是非常巨大的。再加上川蜀的地理優勢,蜀漢首先滅亡的機率是很小的。
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曹魏多次派兵攻擊東吳,幾乎不敢進犯蜀漢,原因就是當年曹操有切實體會,漢中太難攻取,魏國計程車兵都不願意入漢中作戰。東吳就稍微好一點,魏軍可以從容操練水軍,然後水陸並進進攻東吳,至少在長江天險上,魏國和東吳是共享的。
但是諸葛亮還是選擇了進攻,以攻為守。那麼為什麼不能說諸葛亮窮兵黷武,自取滅亡呢?因為諸葛亮做的足夠好。
諸葛亮心裡很明白,蜀地之民,向來樂於安逸,反感戰爭。保衛家園免受入侵可以,但是如果主動出蜀作戰則一百個不願意。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諸葛亮煞費苦心,聰明用到了極致。
首先組織足夠的兵力,諸葛亮幾乎每次北伐都要帶十萬兵力,其實潛臺詞是我們實力強大,大家不要怕,我們人多。
其次諸葛亮每次都能夠保證足夠的糧草,讓士兵有飯吃。而一旦糧草不繼,立馬撤軍。不強行堅守,不強行進攻。因此,諸葛亮帶兵打仗,幾乎沒有大敗過。這樣的話士兵就樂於效命,但是也有弊端,用兵太謹慎,不會取得大的戰果。因此才出現了諸葛亮多次北伐,模式都是一樣,進攻,受挫,糧盡,撤軍。雖然自己沒有損失,但是也是寸土未進,空耗財力。
三是諸葛亮每次進軍都要與東吳打招呼,東西聯合進軍。潛臺詞是我們有幫手,大家不要怕,我們必勝。
因此,諸葛亮每次出兵,士兵都沒有什麼怨言,雖然沒有攻取多少魏國土地,但是自己兵力也損失不大。雖然諸葛亮出兵不對,但是說他窮兵黷武就有點冤枉他了。如果諸葛亮真的窮兵黷武,他在川蜀的名聲也不會那麼好。
其實諸葛亮可以選擇保境安民,富國強兵,等待魏國朝政混亂時再出兵,這樣的話勝算機率大一點。可惜的是諸葛亮自從接受託孤以來,壓力巨大,逆天而行,強行用兵,雖然自己做的足夠好,但是仍然改變不了大局勢,沒有尺寸之功,最後自己也累死於任上,可悲可嘆!
-
14 # 中上行
孔明伐魏,有三種可能,一,的確想伐魏,認為時機己成熟。二,讓蜀國時刻保持戰備狀態,以些強軍。良馬逐。把軍隊看成良馬不時拉出來溜溜。三,為保住自己位置,不時發動戰爭,讓軍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實際全國都受自己的意識而調動。
第二種可能很大。因為姜維最後也這麼做了,也許這是蜀國當時的國策。
-
15 # 海平838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履行自己承諾,為實現理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華人捨身取義的品德,自此以後,以為榜樣,湧現出辛棄疾、文天祥…等等,令人敬仰,雖赴湯蹈火,而在所不辭。另外,從當時蜀弱魏強的現狀看,魏遲早也要滅掉蜀,不如拼死一搏,也許還有希望,亮劍不畏死。
-
16 # 澈月藍凌
一條狗老想去咬老虎身上的一塊肉,就是自取滅亡!
比較一下當時的蜀漢和魏國,蜀漢2州之地,魏國有9個州,無論從人口、糧草還是戰略縱深,魏國都是蜀漢的5倍之多。加上當時北卒驍勇,且騎兵作為最先進的兵種,魏國無疑強大的多!
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居然選擇北伐,純粹是自不量力,空耗國力!果不其然,最後把國力耗盡,蜀國也滅國了!
-
17 # 夢春24
可以這麼說,他之所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用他自已的話說是為了報劉備知遇之恩,為了報一己之恩而賠上蜀地幾十萬生靈顯然值得商量。蜀國經歷關羽和劉備雙敗之後,已無力統-全國。當然,諸葛亮不會投降也不會等死,只要有一絲希望就會全力而為,最後死於北伐。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人格也有很多缺陷,最後蜀國朝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
18 # fedboy
並不是,當初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感激不盡,自己這匹千里馬終於遇到了伯樂。光復漢室,統一天下一直是劉備的心願,諸葛亮也一生為了這個心願而努力。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也已年過半百,他深知如果自己不能完成這個心願,恐怕蜀漢日後也不能有人替他完成心願,因此,他必須要在有生之年實現這個願望,以此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他必須北伐,哪怕不能成功,也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19 # 鐵木真165163663
為什麼諸葛亮明知道北伐不能成功,而又強行用兵呢。如果大家耐心的讀一下諸葛亮的出師表,你就能明白諸葛亮的心境。諸葛亮是不是窮兵黷武了?我想按我個人的觀點來說,諸葛亮是化被動為主動。因為作為弱國的蜀國在三國當中實力最弱。如果一直處於防守地位,離滅亡也不遠了。因為人家會步步緊逼。諸葛亮只能把劣勢化成優勢來用。因為諸葛亮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明白一個道理。假如你不進攻別人處處處於防守地位。人家明眼人就看穿了蜀國專看不專用。諸葛亮還怎麼完成劉備託孤囑託恢復漢室。都讓對手看穿了底牌。接下去還怎麼玩?只能使用障眼法或者虛張聲勢來為蜀華人民打氣。不然蜀國劉備死候元氣大傷,蜀國有滅亡的危機。此時的諸葛亮臨危受命。他最好的辦法就是化被動為主動,收攏失散蜀華人心。才能讓蜀國國家機器繼續運轉下去。假如此時的諸葛亮表現出悲觀的情緒或者膽小怕事的樣子。我想蜀國,可能無法繼續維持下去,有散夥的危機。此時的諸葛亮接手的蜀國已經不是劉備在的時候的精銳之師。因為劉備在伐吳戰爭當中差不多把家底都敗的光了。此時的諸葛亮不僅要收拾人心,還要整理軍隊,提高蜀國再戰勇氣,怎樣才能鹹魚翻身?可能諸葛亮都想破了腦袋。最後才想出的絕招。以守為攻,還不如以攻為守,來麻痺敵人。不讓敵人看穿蜀國的底線。好讓蜀國這艘破爛不堪的大船,繼續行駛下去。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當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之後,司馬懿馬上獻策魏明帝曹睿,出五路大軍要滅蜀國。可見劉備夷陵之敗給蜀國帶來的傷害是多麼嚴重,不僅元氣大傷,蜀國的精銳盡失。此時的諸葛亮在有經天緯地之才,也無法讓奄奄一息的蜀國重振雄風。此時的諸葛亮能怎麼辦呢?首先是重新恢復與東吳的聯盟關係,然後是重整河山,退的司馬懿五路大軍的圍攻蜀國的計策,為了不讓曹魏看穿蜀國無力反擊。三年之後,諸葛亮主動請示後主劉禪掛帥討伐曹魏。因為諸葛亮明白,此時的蜀國只能積極擴充套件地盤才能維持三國鼎立的局面,不然蜀國就會遭受曹魏的攻擊或者吳國的攻擊。這可能是諸葛亮一生當中最艱難的選擇。不明白的人還以為諸葛亮窮兵黷把蜀國搞的窮的叮噹響。其實大家都錯怪了諸葛亮,諸葛亮只想讓蜀國繼續維持三國鼎立的局面,讓蜀國存活下去。
-
20 # 蕭湘居士
我看有三個不同點:一報備知遇之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至盡之死。二是蜀內有異派,內部不安寧,外徵分散注意力。三有窮兵之味帶一己之私,苦透天府之民。在上述三點劉禪能穩定蜀局有非常之量非常之能,別太小看阿斗哥了。
回覆列表
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蜀漢400萬人口可以支撐得起諸葛亮北伐
他以一己之力壓制強大的曹魏做被動防禦,可謂是治理軍政的奇才。然而,無論是《三國志》作者陳壽還有一些後世之人,評價諸葛亮都是窮兵黷武。
他們的理由是:當時曹魏有443萬人口,孫吳230萬。蜀漢滅亡時,蜀漢是當時三國中國力最小的國家。蜀漢人口只有90萬,士兵卻有10萬,百姓負擔太重,導致蜀漢滅亡。
但是歷史證明這個觀點是嚴重錯誤的。
華人口歷史的專家葛劍雄教授的著作《華人口發展史》就非常詳細地分析過三國時期中國的人口規模。
三國時期是從220年-280年的60年時間。當時曹魏的領土和人口是最多的,其次東吳,最後是蜀漢,這是歷史公認的。
根據葛劍雄主編的《華人口史》、《華人口發展史》,由於門閥制度的存在,許多戶口被隱藏,西晉的實際戶口為在冊戶口的2倍多,最高時大約是公元300年前後,有約3500萬人,其中北方2450萬人,南方1050萬人。而西晉統一中國時,根據《晉書》記載,全國有2,495,804戶,1616萬人。這其中曹魏人口占七分之四,東吳佔七分之二,蜀漢佔七分之一。
然而《晉書》的記載有很大的邏輯問題。東漢末年公元157年(漢桓帝永壽三年),漢朝總人口5648萬。以曹魏的地盤為界,曹魏地盤上共有3138萬。經過戰亂是肯定減半的,但不可能銳減到700萬的人口。公元280年,全國1600萬人,不可能在公元300年的時候,20年時間直接翻倍為3500萬人口。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很多人口被隱藏了。但這些數字,實際上是官方所能控制的人口,地方豪強地主所擁有的人口,是不計算的。
而《華人口史》給出的公元220年天下的總人口為2361萬。按照三華人口比例計算,曹操管理下的人口超過1300萬,而孫權方面人口應該有600萬以上,而蜀漢的人口約在300萬-400萬之間。
蜀漢90萬人供養10萬部隊的說法很不科學,諸葛亮也並非窮兵黷武
除此以外,我們可以用現代國家來判斷下蜀漢90萬人是否合理。
美國有3.2億人口,美軍現役的陸軍、陸戰隊、海軍與空軍共134萬人,軍人佔國民的比例為0.4%,也就是1千人中4個兵。要知道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才能夠支撐龐大的兵力。在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近200萬,當時日本7000萬人口,軍人佔國民的比例為2%,也就是50個人中有一個兵,即使這樣日本也幾乎只支撐了8年。
可見在將近2000年前,最弱小的蜀漢不可能在90萬人口的基礎上培訓出10萬大軍。而結合《華人口史》的資料,400萬人口是可以支撐10萬部隊的。
既然蜀漢的人口不止90萬,也就意味著說諸葛亮窮兵黷武的人完全是誣賴。四川自古以來易守難攻,正所謂“天下已治蜀未治,天下未亂蜀先亂”。這是優勢也是最大的劣勢。如果諸葛亮像劉璋一樣只知道在益州貪圖享樂,那麼蜀漢衰亡得更早。
也正是諸葛亮六出祁山,才使得曹魏不僅不敢侵略蜀漢,甚至還屢次被動挨打。這就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只不過諸葛亮面對的局面實在有點糟糕,關於丟了錦州,劉備夷陵之戰又把蜀漢最後的精銳破壞殆盡,雖然孔明有經天緯地之才,卻沒有實現統一天下的客觀條件,遺憾終身,病死在五丈原。可惜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