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諸葛瞻臨死前,其實是說了他自己的三大罪,其一是內不能除黃皓,其二是外不能制姜維,其三是進不能守國土。透過諸葛瞻的這三句話,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他這個人還是比較符合諸葛亮的判斷:“過早成熟、成不了大器”,他對內沒有看到蜀漢的真正危機,對外也不懂軍事謀略,最終戰死於綿竹。要不是諸葛瞻戰死殉國,其實他的評價會低很多。而他說到的黃皓、姜維,雖然對蜀漢滅亡也負有責任,但並不是主要責任。

    諸葛瞻

    諸葛亮46歲時才有諸葛瞻,可謂是老年得子,而由於諸葛亮軍務繁忙,其實是很少有時間親自教育諸葛瞻的。不過諸葛瞻繼承了諸葛亮優秀的基因,自小就比較聰明,倘若有良師引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成長起來的諸葛瞻必定是一位大才。可惜的是,諸葛亮去世的太早,諸葛瞻最終也並沒有成為大才。

    雖然劉禪對諸葛瞻十分看重,讓他娶蜀漢公主,授騎都尉,之後更是擔任衛將軍,和輔國大將軍董厥一同執掌尚書檯,可是由於他仕途一帆風順,從來沒有遭受過挫折,且缺乏實戰經驗,以至於他在率軍抵禦鄧艾時犯下大錯,不僅沒有據險以守,反而是主動出城和魏軍作戰,最終戰敗身死。可以說,成都平原最後一支可戰之兵,就是被諸葛瞻帶向滅亡的。

    諸葛瞻沒有實戰經驗,軍事能力一般,這沒有什麼可以解釋的,看他的戰績就知道。然而從他臨死前說的這一番話,“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其實看,可以看到,他的政治眼光,整個人的視野都是遠低於他的父親諸葛亮的,甚至於他連劉禪的眼光都不如。

    黃皓

    說起黃皓,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蜀漢的大宦官,大奸臣,正是因為他,才使得蜀漢面對魏軍進攻時,不堪一擊。而諸葛瞻的這一句“內不能除黃皓”似乎更加坐實了黃皓的罪責,然而黃皓雖然有罪,但把整個蜀漢的滅亡歸因於宦官黃皓,真的正確嗎?

    首先我們來看,黃皓的權位到底是誰給的?這不用懷疑,黃皓作為一個宦官,權力來源自然是劉禪,那麼劉禪又為何會重用黃皓而不是其他人呢?這就得說到蜀漢的朝堂了。劉禪從繼位開始,其實真實的權力就一直不大,處於被架空的狀態,說的好聽點是劉禪把權力託付給朝廷大臣,說得不好聽,很長一段時間的劉禪,其實就是一個吉祥物而已,大權都在那些大臣手中。諸葛亮、蔣琬、費禕時期,劉禪何時大權在握過?換作是你,你是願意相信這些外姓大臣,還是身邊的宦官?答案其實大家都明白。

    劉禪成年後,根本就沒有貼心之人,又無法出得深宮,所以劉禪想要多方面瞭解資訊,就只能依靠黃皓。隨著時間的推移,劉禪慢慢的拿回了大權,也給予了黃皓充分的信任與權力,為何?其實他也想從黃皓口中得到不一樣的資訊,因為單從大臣口中得來的資訊十分單一。其實這一套路,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幹過,倚仗宦官,無非就是壓制群臣。說白了,黃皓的權力來自於劉禪,如果真要說黃皓對蜀漢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話,那還不如直接說劉禪,是劉禪使得蜀漢快速滅亡的。

    黃皓的背後是劉禪,劉禪本來就是用黃皓來掌控朝政的,諸葛瞻你怎麼除黃皓?如果說黃皓對蜀漢滅亡負有責任的話,那應該是他壓下了姜維對於劉禪的建議。

    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聽聞鍾會在關中練兵,出於對戰事的警覺,姜維當即上書劉禪,希望他做好戰爭準備,並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不過黃皓目光短淺,並沒有把這個當回事,併成功說服劉禪別信姜維這一套。

    《三國志》: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知,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這其實就是黃皓犯的最大的錯誤了,把軍國大事當作兒戲,干擾劉禪的判斷。不過劉禪也是個成年人了,不是傻子,他自己難道不懂?最終他倆都沒把姜維的建議當回事,而魏軍果然殺來,鄧艾甚至從陰平小道殺入蜀漢,打了蜀漢一個措手不及。

    總得來看,黃皓僅僅是一個黃門而已,他真的到不了影響蜀漢國運的地步。蜀漢又不是亡於內亂,而是亡於外患。當鄧艾打到成都城下時,滿朝文武只想著投降或撤離,沒有幾個人想著拼死抵抗,這種情況總不能還怪黃皓吧?黃皓確實是奸臣,但他不足以致使蜀漢滅亡,蜀漢之所以快速滅亡,完全是因為劉禪沒有堅守成都,直接出城投降了!而劉禪之所以做出這種決策,除了他平庸無能外,還有一點,那就是蜀漢群臣沒有幾人有敢戰之心,大家都過慣了安逸生活,拿不出必死的決心了。

    姜維

    而說到姜維,這一點其實也是很扯的,諸葛瞻之所以有“外不能制姜維”的想法,其實就是因為姜維的後面幾次北伐,沒什麼大的功勞,反而是損兵折將了。所以當時諸葛瞻和董厥一起上書,請求奪取姜維的兵權,只不過劉禪沒有同意。事實上,到了蜀漢後期,大多數人都是不願意再打仗了,都想要姜維罷兵,唯有劉禪一直在支援。

    劉禪雖然平庸,但在北伐一事上,他還是看得比較清楚的。諸葛亮時代提出的“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其實是延長蜀漢壽命的必要條件,蜀漢的國力本來就弱於曹魏,發展速度遠遠比不上曹魏,所以諸葛亮才會不惜一戰,目的就是為了延緩魏國的發展,同時轉移蜀漢國內的矛盾。一旦停止對魏國的戰爭,不用魏國出兵,蜀漢內部的自我鬥爭就能將它拖垮,使得國力大降。

    劉禪為何堅定的支援姜維北伐,其實就是為了轉移蜀漢的內部矛盾,他用黃皓壓制群臣已經是觸犯了眾人的利益,如果沒有姜維的北伐,沒有對外戰爭,那麼蜀漢內部,將又會變成宦官和士族的爭權奪力,快速拖垮蜀漢。所以說,其實姜維在蜀漢滅亡的過程中,責任並不是很大,如果一定要說責任的話,那就是他改變了魏延的漢中防守策略,使得鍾會大軍得以長驅直入,佔領漢中。但事實上,這都不是蜀漢滅亡的關鍵因素。

    蜀漢快速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劉禪的出城投降,沒有堅守待援。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上面已經說到,那就是蜀漢朝堂出現了問題,大批蜀漢大臣已經忘了當年諸葛亮提出的“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目標,只顧於沉迷享樂,面對敵人的入侵,不敢殊死一搏,他們才是蜀漢滅亡真正的原因!

    結語

    蜀漢的衰敗,黃皓、姜維雖也有責任,但他們都是疥蘚之疾,蜀漢之所以快速滅亡,其實完全就是因為劉禪沒有堅守成都,選擇了直接投降。劉禪和他手下那一群投降派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他們應該對蜀漢滅亡負最大的責任。

  • 2 # 清風明月話歷史

    公元263年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綿竹抵禦鄧艾,最後兵敗身死。他交戰前曾說道自己“內不能除黃皓這是其一;外不能制姜維這是其二”那麼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

    黃皓專擅朝政,致使蜀漢烏煙瘴氣

    雖然諸葛瞻臨死前悔恨沒有除黃皓,但黃皓專擅朝政諸葛瞻卻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鎮軍將軍陳祗死後,黃皓開始專擅朝政。黃皓一方面對劉禪阿諛奉承,蠱惑劉禪享樂不理朝政;另一方面黨同伐異,大肆提拔自己的親信黨羽,如右將軍閻宇等,陷害忠良如離間劉永排擠姜維,搞得蜀漢一片烏煙瘴氣。作為朝中統領朝政的大臣,諸葛瞻卻對黃皓沒有阻止,對後主劉禪的過失不加勸阻以致蜀漢後期朝政混亂,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要知道董允當初在世時,對於劉禪的過失每次都是正顏厲色的匡諫,多次責備黃皓,黃皓見了董允如同老鼠見了貓一般,始終不敢造次。在匡正君主過失方面來說諸葛瞻和前輩董允相比,差得太遠了。

    失和姜維

    姜維是諸葛亮的繼承者,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然而諸葛瞻和姜維的關係並不好。諸葛瞻是姜維北伐的反對者之一。在陳祗死後,姜維在朝中就失去了靠山,北伐沒有了支持者,而諸葛瞻與董厥認為姜維北伐沒有建立功勳還導致國內民不聊生,於是向後主上表,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削掉姜維的兵權架空姜維。姜維由於在朝中沒有大臣的支援,又與黃皓交惡,最後為了避禍不得不屯田沓中。姜維去沓中屯田擁兵自保,嚴重的削弱了蜀漢的國防軍事力量。鍾會鄧艾攻蜀時,姜維來不及回援以致於漢中失守退保劍閣。

    試想如果諸葛瞻支援姜維,不說北定中原還都洛陽,最起碼進退有度保衛蜀國還是沒有問題的,蜀漢也不會在魏國進攻時沒有準備,更不會這麼輕易的就滅亡了。

    歷史沒有如果,如果把蜀漢滅亡的責任全部歸到諸葛瞻的身上是不公平的。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兒子拒絕了鄧艾的高官厚祿(封琅琊王)選擇了為蜀漢流盡最後一滴血,他的忠誠無論過了多久依舊都會被人稱讚,他的過失我們同樣不能忽視,引以為戒。

  • 3 # 歷史簡單說

    諸葛瞻生於建興五年,也就是227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還寫信給在東吳的兄長諸葛瑾,說諸葛瞻現在已八歲了,十分聰明,可愛,但是擔心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這一年,諸葛亮去世。

    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而且諸葛亮從建興六年就開始北伐,也就是諸葛瞻出世的第二年就開始北伐,諸葛亮一直沒有在諸葛瞻的身邊,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就一直在北伐,所以諸葛瞻的教育上面,顯然不能做得很好。

    諸葛亮臨死前,給諸葛瞻留了下非常著名的【誡子書】,裡面最著名的一句就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公元243年,諸葛瞻十七歲,娶了劉禪的女兒,任命為騎都尉。第二年,擔任羽林中郎將,後為侍中。

    蜀漢人是十分懷念諸葛亮的,所以朝廷每頒佈比較好的命令,老百姓都會認為這個是諸葛瞻提出來的,所以諸葛瞻確實有點名過其實。

    公元261年,諸葛瞻擔任都護,衛將軍,與董厥共理朝政,這個時候劉禪寵幸宦官,諸葛瞻也沒有出來糾正這一問題。

    公元262年,姜維北伐失敗,諸葛瞻與董厥認為姜維北伐無功,致使國內疲敝不堪,於是聯名削掉姜維的兵權。

    公元263年,魏鍾會,鄧艾,諸葛緒率領近二十萬大軍攻蜀國,姜維抵禦鍾會於劍閣,鄧艾率軍從陰平渡入內直達江油關,江油關守將投降,諸葛瞻率軍於涪城,綿竹抵擋鄧艾部隊。戰前,諸葛瞻說,我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約姜維,進軍又守不住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

    最後,諸葛瞻戰死,諸葛瞻之子諸葛尚說,我們父子受了那麼多國恩,早些時候沒有除掉黃皓,才有今天的大敗,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呢,然後就衝進了敵軍戰死。

    華陽國志的作者常璩向西蜀長老求證,陳壽因為曾經是諸葛瞻的手下,受過諸葛瞻之辱,所以就在三國志裡面詆譭諸葛瞻,把黃皓的事情歸到諸葛瞻身上,這是不公平的。而且諸葛瞻畢竟沒有打過仗,對手又是魏國名將,諸葛瞻父子戰死於沙場,無愧對諸葛亮之忠烈了。

  • 4 # 少俠看歷史

    作為諸葛亮的兒子,被人賦予了很多本不屬於他的期望。但還好諸葛瞻還是頗有才學,可惜就在於十分聰敏、不成大器。

    諸葛亮四十六歲得子取名諸葛瞻。對於諸葛瞻,諸葛亮是這樣評價的:“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

    縱觀諸葛瞻一生,確實如諸葛亮所料。確實天資聰慧繼承了諸葛家的好傳統,十八歲就出仕得到了蜀華人民的愛戴。我想這種愛戴更多是人們對於諸葛亮的思念。

    三十四歲統領國事,但當時所有權勢皆被宦官黃皓掌握,諸葛瞻裝聾作啞鮮有政績。次年姜維北伐失敗,諸葛瞻上表彈劾姜維,然而並沒有成功。

    三十六歲鄧艾前來伐蜀,諸葛瞻領兵抵抗,終是不敵兵敗身首異處。

    諸葛瞻政治生涯很長,但掌管實權的時間卻很短。作為諸葛亮唯一的兒子卻沒有收穫其教導,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實屬不易。至於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真不是他的能力所能為的。身死國滅不失氣節,正如司馬炎的評價:“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 5 # 雁雪千尋

    名過於實,遠及之父。雖聰慧,然其才能,在工書畫,強識念,不能為國之重器,以亮之子,可謂壓力之大,然亦獲無數之榮。官途無阻,一路高升,對維與群臣關係緊不相制而添油添火,致維因復北欲挽朝臣,可惜再敗。艾伐蜀,崇好歹亦能見其據險,使敵不得入成都平原,而瞻猶豫,不用,祟涕泣。臨危不從崇之言而自投死路。無其才與識非其罪,能以死報君報國,即賢者。

  • 6 # 無奈且向上

    "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本懸諸葛瞻臨戰鄧艾時的無奈之語,說明本身處境的尷尬及蜀漢政權的混亂。現在卻被很多人利用這句話,對諸葛瞻進行攻擊和詆譭。

    說法之一是,諸葛瞻身居高位,對黃皓的亂政及黨同代異視而不見,對後主劉禪的荒誕不經不能匡正。致使蜀國朝政混亂不堪,國力每況愈下。

    說法之二是,反對姜維北伐,聯合朝臣罷掉姜維兵權,迫使姜維屯兵自保,失去了回保漢中的機會。

    認真回顧蜀漢歷史,不難看出因諸葛亮在蜀威望太高,諸葛瞻做為諸葛亮的長子入朝執政,難免生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之下。蜀民對其期望過高,盼望其如諸葛亮再世,其聲望和才能有言過其實之處。同樣,我們現在的人也如同蜀民一樣,對諸葛瞻期望過高,甚至是苛求。

    首先,諸葛瞻戰死時不過四十三歲,在朝中還沒有足夠的人望,多是仰仗其父的福廕及附馬郎的名頭,尚無功德可侍。

    其次,黃皓此時羽翼已豐,加上後主的寵信,諸葛瞻對其制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對於後主劉禪,諸葛瞻更是無能為力,一無其父之才,二無其父之功德,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匡正主德只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

    其三,反對姜維北伐也是蜀漢政權的現實利益需要。諸葛亮北伐無非是以攻為守,確保蜀漢政權平安,是否可以統一天下,諸葛亮也只是盡人事而已。而此時蜀漢國力凋敝,民窮國弱已無力支撐大規模北伐,休養生息積蓄國力才是蜀漢的當務之急。

    當時的蜀民及現在的人們,對諸葛瞻期望過高,苛求其能象諸葛亮一樣,對內署理朝政國富民強,對外力抗曹魏保蜀漢國泰民安。但此一時彼一時,不說諸葛瞻並不具備諸葛亮的才智,同時,時世環境也沒有其建功立業的機會。

    但總歸其軍事才能較弱,面對魏國名將鄧艾一戰而亡,也算成全了其忠於蜀漢的名節,也不汙先父諸葛亮死而後已之高風亮節。

  • 7 # 格局論壇

    諸葛瞻戰死沙場,也算沒有辱沒諸葛亮的家風名節。

    但是,諸葛亮對諸葛瞻並不看好,其實諸葛亮的接班人是他大哥諸葛瑾過繼來的兒子諸葛喬。可惜早卒。

    諸葛瞻從小就生活的諸葛亮的光環下,無論朝廷對做了什麼好事,老百姓奔走相告把功勞都安在諸葛瞻身上。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就非常憂慮,諸葛亮出兵武功,其間寫信給諸葛謹,稱“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又在臨終前作《誡子書》與諸葛瞻。

  • 8 # 銳度何老師

    借這個話題,談談兒子對歷史的影響。讀三國,劉表給大家的印象就是不思進取。不過仔細品讀,劉表也算不上糊塗人。蔡瑁陷害劉備,在牆上題下反詩,劉表看完大怒,但走出門之後立馬反應過來:平時從來沒見過劉備寫詩,這裡面肯定有貓膩。

    而劉表的實力也是經常被低估的。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中提出了三分天下:曹操、孫權、劉備。其實在此之前江東那邊的魯肅也提出了類似的概念,但他謀劃的三家是:曹操、孫權、劉表。官渡之戰的時候,劉表的實力是千里的土地,十萬軍隊,幾乎等於袁紹,強於曹操,曹操當時才兩萬人。面對孫堅,劉表方面派出的僅僅是地方將領:黃祖,就可以予以重創。

    官渡之戰前,袁紹天下第一,劉表第二。官渡之戰後,曹操天下第一,劉表第二。

    劉表窩囊的最大證據就是在官渡之戰的時候與袁紹結盟,但沒有出兵切斷曹操後路,而是選擇了觀望,無所作為。

    其實道理和形勢劉表也不是不懂,只不過他也有自己的無奈。

    劉備到荊州,劉表就有託孤的意思,而沒多久就病死了。所以劉表其實是身體不好,有病在身,導致他沒精力、沒銳氣進取。不過其身體素質糟糕,也是自己作的:嗜酒。

    更主要的,攘外必先安內,劉表的內部矛盾近到床榻。蔡夫人喜愛小兒子劉琮,孃家還掌握荊州的大權,不住的攛掇劉表廢長立幼。而以劉表才學,自然知道這裡面的危險,他本人還是希望立長子。可惜,這個長子身體也是一塌糊塗,能力幾近窩囊。立小兒子,犯忌,立大兒子,老婆軟磨硬泡的鬧,大兒子自己本身實力還不夠。

    劉琦幾次求助劉備、諸葛亮,幾次哭鼻子,下跪,求救。可見當時其家庭矛盾已經激化到了相當危險的程度。

    試問,在家裡亂成這樣的情況下,劉表哪來的心思去爭天下?家和萬事興!

    再看看他那倆兒子,明知道給這倆寶貝留下江山也是守不住的,爭天下有什麼用呢?所以也就選擇了混吃等死。

    身體不好、兒子不行、家庭不睦,就是劉表的無奈,喝吧,喝死拉倒。

    而司馬懿以70歲的高齡還能發動高平陵之變,奮鬥奪權,為什麼?因為他有很多兒子,有很多能幹的兒子,當然,最著名的是司馬昭和司馬師。在司馬懿的眼裡,即便是100歲,奮鬥也是值得的,後繼有人。

    袁紹也是要爭雄天下的,因為他的兒子也是一堆。他的這些兒子雖然被曹操嘲諷為豬崽子,能力不行,但野心還是有的。

    曹操為什麼專權,非得要當個魏王,他的兒子是相當優秀的:曹丕、曹彰、曹植。這個家業是有人能接住的。如果把他的兒子換成劉琦劉琮,估計老曹也得喝個醉生夢死,但我估計會為後世留下更多的詩詞佳作。

    繞了這麼大一圈,終於快說到諸葛瞻了,不過在說他之前,還得先說說他父親:諸葛亮。

    在能力上,諸葛亮是有缺陷的,在工作上,他也是犯過很多錯誤的,而所有錯誤中,最大的一個,也是最要命的一個就是:培養人才!

    諸葛亮確實是在努力工作,但他沒有為蜀國培養出一個精英的領導團隊。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誰能拿上臺面?在位那麼多年,沒舉薦賢才,也沒延攬名將,哦,有一個姜維。更沒有培養出自己的合格接班人。

    但是這些都是次要的,他最大的失敗是沒有好好的培養他最該培養的人:劉禪。

    我一直認為劉禪不是小說裡描述的那麼缺心眼,恰恰相反,還是很機智的。但問題是,在那個時代,當一國之君,僅有點保命的小聰明有用嗎?正是諸葛亮,在長期掌權的過程中,把劉禪死死的困在宮內,把他養成了無所事事的庸人。不培養屬下,不教育君主,全自己來。結局就是把自己累死,蜀國滅亡。

    諸葛亮才是三國裡最大的權臣,太專權了,太貪權了,一絲一毫都捨不得放。曹操不把權給漢獻帝,好歹他給手下,要麼是聽取意見,要麼是把事情分給手下的能人去處理。這老諸,是死死的抱著不鬆手。

    同樣為相,同樣是輔佐幼主,呂不韋把嬴政培養成了豺狼,諸葛亮把劉禪培養成了綿羊。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失敗。

    當然,這也不能簡單的歸結為諸葛亮能力有問題,沒看出來自己的錯誤。諸葛亮在中國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誠恭謹的化身,他專權到如此程度卻沒有取代劉禪自立為王,才成就了他幾千年的美名。

    我們再做個假設:如果諸葛亮有:曹丕、曹彰、司馬昭這樣三個兒子,他會不會當曹操?必然會的!

    諸葛亮之所以不篡權,是因為他家沒有接班人。諸葛亮是把所有的路都鋪好了,最後發現他那個兒子諸葛瞻還不如劉禪呢,所以也就選擇了放棄。

    而諸葛瞻後來的作為和顯示出來的能力缺陷,證明諸葛亮是沒看錯他這個兒子的:水平太次!

    諸葛瞻的人生起點是相當的高:他爹是諸葛亮。他在蜀國是很有群眾基礎的,老百姓都很愛戴諸葛一家。而諸葛亮把持朝政一輩子,為諸葛瞻留下的政治資源肯定也是極其豐富的。他在蜀國的起點甚至比司馬家在曹魏要高,畢竟司馬家名聲是不咋地的。

    而就這樣一個起點,諸葛瞻除了臨死一戰,他人生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可以稱為:碌碌無為。

    不論讀歷史還是經歷我們的人生,我覺得知識和聰明都不是決定性因素,真正能決定歷史和人生走向的是:堅強的決心,果敢的氣魄。

    而這樣的品質是劉琦、劉琮、諸葛瞻、曹植這些人不具備的。

    即便我朝開國副領袖,不也是因為有個野心勃勃的兒子急於奪權,最後才落得個叛逃身死下場嗎。

  • 9 # 葦說歷史

    刀叔導讀:有血性的官二代和官三代,三國時期特別多。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在各自的戰略思想上都其獨到之處。曹操擁有百萬大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天時,孫權父子佔據江東已歷三世,地勢險要而佔據地利,而劉備則羅致英雄,思慕賢才而擁有人和。

    所以,雖然蜀漢於三國之中最先滅亡,但在滅亡之時卻仍有眾多的官二代、官三代為其捨身赴死。

    劉諶(?~263),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孫,蜀漢後主劉禪第五子,當鄧艾的大軍兵臨成都時,其父劉禪決定開城投降,劉諶在苦勸無效之後,自殺於昭烈廟。

    景耀六年(263年)冬,鄧艾偷渡而兵臨成都,劉禪準備向鄧艾投降,劉諶憤怒地說道"國家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自然會有亡國之災,這時候應該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後的努力,為蜀漢的江山而死,這樣也可以去見先帝了!"然而劉禪不聽其言,仍然向鄧艾投降。於是劉諶悲憤的來到祭祀劉備的昭烈廟中仰天痛哭,在將妻子、兒女子全部殺死之後,劉諶憤而拔劍自刎。

    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遠,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在與鄧艾的決戰時陣亡。

    諸葛瞻作為蜀漢的官二代,他十七歲便娶了蜀漢的公主為妻,被授為騎都尉,在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之後,諸葛瞻承襲其爵。鄧艾奇襲陰平之後,諸葛瞻退守錦竹,鄧艾遣使送信誘降諸葛瞻:"你如果願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琅邪王。"諸葛瞻大怒,斬殺鄧艾使者,繼而率軍出戰。戰前諸葛瞻悲憤地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最終他與其子諸葛尚一同戰死。

    諸葛尚(244年2月-263年11月),諸葛亮之孫、諸葛瞻長子,諸葛尚博覽兵書且精通武藝,在與其父戰死於綿竹時,年僅十九歲。

    鄧艾攻入蜀中由江油南下時,身為蜀軍先鋒的諸葛尚兩番衝鋒陷陣,獨自殺退鄧忠、師纂二將而重創魏軍,後不幸與其父中了鄧艾的埋伏,於是諸葛尚再次策馬衝入魏軍陣中血戰,在寡不敵眾後悲憤的嘆道"我父子受到國家重恩,不能早日斬殺黃皓,讓國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導致今天的失敗,還活著幹什麼!"隨後拔劍自刎而亡,實現了諸葛丞相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張遵(?-263年),蜀漢名將張飛之孫、張苞之子,官至蜀尚書,後與鄧艾軍力戰而死。

    張遵的爺爺張飛是蜀漢昭烈帝劉備的義弟,父親張苞更是諸葛丞相的愛將,而他則身為皇室的外戚,官至蜀漢尚書。在魏將鄧艾攻入蜀國之後,張遵在行都護衛將軍諸葛瞻的麾下鎮守綿竹關,當諸葛瞻父子雙雙陣亡之後,張遵繼續與鄧艾軍血戰,最終戰死沙場。張遵作為蜀漢的官三代,他的武藝比不上爺爺張飛,名氣也比不上父親張苞,但卻能死戰不退,總算沒有辱沒“燕人張翼德”的威名。

    趙廣(?-263年),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趙雲之次子,趙統之弟, 官拜牙門將,曹魏的五路大軍伐蜀時,趙廣隨大將軍姜維與魏兵戰於疆川口,後為掩護姜維退守劍閣,趙廣於沓中戰死。

    在《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記載:"(趙雲)次子廣,牙門將,隨姜維沓中,臨陣戰死。"而《蜀漢本末》中也有:"大將軍姜維與魏兵戰於疆川口,敗績還守劍閣,牙門將趙廣戰死。"的記載。當姜維在沓中被鄧艾擊敗潰退的時候,為了掩護姜維撤退、保衛父輩們打下的蜀漢基業,趙廣雖沒有其父趙雲的“七出七入”,打遍曹營無敵手那般勇武,卻也如同趙子龍的一身是膽。

    黃崇(?-263年)三國時巴西閬中(今四川閬中西)人,蜀漢名臣黃權之子,官拜蜀漢尚書郎,最終戰死於鄧艾的亂軍之中。

    公元263年,黃崇跟隨諸葛瞻抗擊鄧艾,當大軍到達涪縣後,諸葛瞻猶豫不前,黃崇數次勸諸葛瞻迅速佔領有利地形,否則將被敵軍所取。而諸葛瞻則擔心成都的安危猶豫不決,黃崇因此痛哭流涕,鄧艾也正是因此得以長驅直入。諸葛瞻在退守綿竹之後,黃崇激勵部下將士,使部下將士都抱有必死的決心,但因為寡不敵眾,黃崇最終戰死於鄧艾軍中。

    傅僉(?--263年),蜀漢名將傅彤之子,蜀漢後期大將,官至關中都督,是大將軍姜維的愛將,魏國攻伐蜀漢時,傅僉兵敗戰死於陽安關。

    傅彤父子是蜀漢的中堅人物,傅彤為蜀漢將軍,領劉備的中軍護衛,隨劉備伐吳。劉備在被陸遜火燒連營之後,傅彤為保護劉備而領軍斷後,吳軍曾令傅彤投降,傅彤則罵道“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最終因精疲力竭吐血而亡。而傅僉繼承了其父的忠勇,他追隨姜維九伐中原,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傅僉斬殺過魏國大將李鵬,活捉過太守王真。傅僉其父一樣忠勇,後人有詩嘆曰:“一日抒忠憤,千秋仰義名。寧為傅僉死,不作蔣舒生。”

    "考蜀之亡也,關氏後彝一門,殲於龐賊之手。外更得八人焉,北地王諶、武侯子瞻、孫尚、張飛孫遵、趙雲子廣、傅彤子僉、李恢侄球,皆所謂不愧其先者也。"

    這些蜀國的官二代、官三代真的令人肅然起敬,然而他們卻碰上了一位“樂不思蜀”的後主劉禪,這也難怪連司馬昭都會感嘆道:“人的無情,竟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讓諸葛亮在世,也不能輔佐他長久安全無事,何況是姜維呢?”

  • 10 # 一個人的歷史

    年少聰慧,難成大器

    諸葛瞻,字思遠。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出兵到達武功水,給他的哥哥諸葛瑾寫信說:“瞻今年已經八歲,聰慧可愛,但我不滿意他過早的表現出非凡的智力,恐怕將來成不了大器呀!”對於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年少聰慧,諸葛亮表現得非常擔憂,因為他自己沒有時間教導兒子。

    仕途平穩,難副其實

    十七歲,諸葛瞻娶公主,任騎都尉,第二年任羽林中郎將,此後多次升遷為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授軍師將軍。諸葛瞻擅長書畫,記憶力很強,蜀地人懷念諸葛亮,都喜歡諸葛瞻的才能和聰慧。每當朝廷有一個好的措施或做了一件好事,雖然不是諸葛瞻所建議和倡導的,但百姓都互相傳告說:“這是諸葛瞻所做的決定。”所以諸葛瞻享受的美好聲譽,超過了實際的情況。

    忠勇可嘉,後繼乏人

    景耀四年,擔任衛將軍,代理中都護職務,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共同處理尚書檯的機要公務。景耀六年,曹魏徵西將軍伐蜀,從陰平經過景谷道旁邊的小路進入蜀漢。諸葛瞻都統各路軍馬來到涪縣駐紮,前鋒被曹魏軍攻破,往回撤退,駐紮在綿竹。鄧艾送來書信引誘諸葛瞻投降說:“如果投降,我一定上表朝廷,請求封你為琅邪王。”諸葛瞻大怒,斬殺鄧艾信使。於是雙方大戰,蜀軍大敗,諸葛瞻臨陣而死時,年三十七歲。部眾全都離散,鄧艾長驅直入到達成都。諸葛瞻的長子諸葛尚與諸葛瞻一起陣亡。次子諸葛京以及諸葛攀的兒子諸葛顯等人,在鹹熙元年內遷到了河東郡。

  • 11 # 古今之言

    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兒子,也遺傳了父親的基因,聰慧異常,博聞強識,才思敏捷。諸葛瞻不但遺傳了諸葛亮的優秀基因,也繼承了諸葛亮的政治財富。蜀華人當初有多愛戴諸葛亮,後來就有多愛戴諸葛瞻。

    “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將,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

    諸葛瞻這個官二代在諸葛亮的餘蔭下平步青雲,還繼承了諸葛亮曾經的職位軍師將軍。這個職位自劉備設立開始到蜀國滅亡,只有諸葛亮和諸葛瞻父子擔任過,可見蜀國上下對諸葛瞻寄予了多大的厚望。

    但諸葛瞻雖然基因優秀,也有上進心,卻是溫室裡的花朵,並沒有經歷多少磨鍊,在蜀國也沒有多大的政績。諸葛瞻掌權後,最想做的大事就是制約姜維,阻止姜維北伐,但也沒有做成,被姜維一個自請沓中種麥就輕鬆破解了。當時姜維在成都,諸葛瞻聯絡了張翼、廖化、閻宇等反對北伐的大臣,想趁姜維脫離軍隊的時機解除姜維兵權。但還沒發動就被黃皓差了一腳,姜維自請到沓中種麥,害怕姜維的黃皓立刻慫恿劉禪同意了。於是姜維又回到軍隊,等於龍歸大海,再也制不住他了。

    第二件想做的大事就是除黃皓。蜀國後期有兩大害,一是姜維北伐不止,空耗國力,二就是黃皓擅權,禍亂朝政。諸葛瞻有心除害,但依然是沒有實施成功,因為魏國終於主動進攻了,諸葛瞻受命領兵抵擋抄小路抵達江油的鄧艾。

    諸葛瞻聯合執政時間極為短暫,兩件大業終成虛話,站在他的角度看,未免是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了。但事實上,諸葛瞻雖然聰明,卻有紙上談兵的嫌疑,像第二個馬謖。

    鄧艾帶兵翻山越嶺,直接抵達了江油城下,江油城守將馬邈不戰而降。本想率軍到江油支援的諸葛瞻聽說鄧艾已經佔領江油,就在培城停駐不前,想要在培城據城而守。黃權的兒子黃崇死命勸諸葛瞻趕緊向前行軍,佔據險要的地方防守,別讓鄧艾進入平原地帶,但諸葛瞻猶豫不決。放著天險不守,這簡直又是個馬謖式的“舍水上山,不下據城”的錯誤。

    《資質通鑑·魏紀十》“崇再三言之,至於泫涕,瞻不能從。艾遂長驅而前擊破瞻前鋒,瞻退往綿竹”

    諸葛瞻退守綿竹後,鄧艾寫信給諸葛瞻勸降,諸葛瞻大怒,斬了使者,並與鄧艾約戰。為了表示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也為了讓蜀軍決死不退,諸葛瞻下令讓所有蜀軍半隻腳埋進土裡,寸步不退。這種方法雖然看起來壯烈,卻不實用,等於是綁著士兵的腳和魏軍打仗。鄧艾帶兵一陣猛衝,把移動不便的蜀軍全部砍翻,攻破綿竹,諸葛瞻也在城破之前戰死。

    諸葛瞻雖然做到了忠君愛國,死得壯烈,但終究沒能擋住鄧艾,保住蜀國。而諸葛瞻帶兵阻攔鄧艾的過程也暴露了他沒有實戰經驗,在巨大壓力面前不能做出有效決斷的缺陷,比諸葛亮差的實在太遠。後人評價諸葛瞻“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也算中肯了。

  • 12 # 守道進道出道道道相通

    人在臨死之前都會對自己的一生做一個客觀評價,這種評價會在自己的認知架構裡完成。同時也讓其他人,有一個對其人評價的理論基礎!

    不管是有能為或無能力,人都會為自己的失敗人生找一個理由藉口,好讓自已體面地離開人世。說一千道一萬隻有重名利的人才在乎這些。不為名利所困的人就灑脫的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父母的你們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