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依依寶媽
-
2 # 賢惠151688966
我非常瞭解我孩子的脾氣,性格,一舉一動。他知道要強就是我最大的心願和滿足。我對我孩子很放心。前兩天年會回來拿給我兩個先進證書和一個紅包,我跟我兒子說:媽最喜歡這個,這個證書在媽眼裡要比錢重要。加油!大兒!我沒白辛苦!公司對我兒工作的肯定就是對我最大的寬慰。我總是告誡我兒,年輕人必須努力。因為我就是這麼幹過來的。老子能力兒就是好漢。
-
3 # 小晗晗愛閱讀
您的這個問題問的太好了,的確是每個做父母的都應該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們對孩子到底瞭解多少?我們又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用於去了解他們?如果我們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的特點,又怎麼能教育好他們呢。
可現實就是很多父母真的不瞭解孩子,也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了解。昨天剛看完《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又一次深深的感受到,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必定站著優秀的父母。這些優秀的父母最大的特點就是她們願意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花時間花精力去學習,去用心的瞭解孩子,根據孩子成長特點和需求去養育她們。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大部分的父母會是另外兩種情況:
自以為很瞭解孩子,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種家長以為愛可以解決一切,自己愛孩子,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然後就憑藉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去養育孩子,結果呢,種種問題隨之而來,孩子不聽話,孩子叛逆,孩子不愛學習,孩子一身臭毛病等等,都是孩子的問題,弄的自己心力交瘁,孩子也一樣。她們很少去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是成長的必然階段還是背後有什麼其他問題?只喜歡用眼睛看到的下結論,不喜歡用心去了解深處的東西,像偵探一樣走進孩子的心理去探究。
知道要去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特點,知道應該怎麼做,可堅持不下去這類父母比起前一種有很大的進步,至少在思想意識層面知道了怎麼做是對的,她們回去學習,想教育好孩子,但最大的問題在於,知道卻做不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看了很多育兒書,仍然教育不好“熊孩子”。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很難改變自己,也不願意改變自己。而教育孩子恰恰又是一場父母的修行。育兒先育己。
育兒是一門科學,也是一場自我修行,要想教育好孩子,喚醒沉睡的巨人,我們既要學習去了解孩子,又要去改變自己,用心陪伴,才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
4 # 懶媽育兒路
我相信,每一個願意為孩子真正付出的家長,都會比其他人更瞭解自己的孩子。有些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生活了十多年,卻和孩子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這樣的家長,真的不能說,他們瞭解自己的孩子。
我一個朋友就是如此,他認為對孩子好,就是能夠保證孩子有吃好喝好,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去哪裡玩就去哪裡玩。他認為,物質保障就是對孩子最好的。他會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旅遊,遊戲等等,但卻不瞭解自己的孩子。
因為,他忽視了,他成長的經歷和孩子不一樣。他小時候家裡家裡窮,所以物質相對來說比較重要。但他的孩子,偏偏不缺少物質資料。這樣的生長環境已經變了,如果還用他自己的經歷來看待孩子,自然不可能深入孩子的內心。
於是,孩子和他總是隔著一層,不親近。他也很苦惱,不清楚原因。因為成長經歷不一樣,自然無法感同身受。而他又總是以家長自居,用自己的經歷來規範孩子,結果可想而知了。
所以,很多父母,並不瞭解自己的孩子的。儘管他們生活在一起,天天見面,卻互不瞭解。
-
5 # 平原春秋
我是一名教師,這孩子初中的時候,曾經給他寫過120封信,我自認為自己是非常瞭解孩子的,非常懂得孩子的內心的。但是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孩子讀高中的時候,孩子回家後在家裡學習,做作業,複習功課,我看著孩子在那裡非常認真的學習,就很放心。但是等到孩子高中畢業了之後,我發現在他的抽屜裡,竟有那麼厚厚的一些他自己喜歡的雜誌。也就是說,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他一直在隱瞞著我,一直在過著擁有他自己的秘密的,快樂的生活,他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喜歡,有自己的追求,可是這些我並不清楚,我只認為他很努力的去學習了,他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他是一個按照我的設想去努力的孩子,而事實上,我被欺騙了他有自己的想法兒,並且有自己的做事的原則,這種想法不一定正確,但是。他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並不完全一樣。
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我們很瞭解孩子了,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並不一定認同,或者說孩子完全按著你的想法去做了,他不一定能夠做的非常好。一花一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孩子,他願意按著自己的想法去過他自己的生活,只要他不走彎路,只要他不走錯路,只要他能夠做到不後悔,那就讓他按著自己的想法去做就可以了。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會越來越強,他們的獨立意識會越來越強,他們更加喜歡過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這時候我們作為家長只能是給他們提供參考,給以指導,而不能代替孩子做決定,而且你想代替孩子的話,孩子也不答應。可你就會感覺你就像獅群當中的那隻失去威風的雄獅,到了該交出自己權利的時候了。
想想人生也不過如此。江山代有才人進,一代新人換舊人啊。
-
6 # 青少年夢想教育
雖然孩子是父母所生,但是,孩子畢竟和你不是同一個人。他(她)會與你們父母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有的孩子說話遲像父親,有的孩子記性好像父親,有的孩子脾氣大也像母親。但也有很多地方與你們完全不一樣。所以,孩子即使出生了,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還很不瞭解。為了教育好孩子,父母一定要花時間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一些方式來了解你的孩子,第一,透過和孩子一起做遊戲、玩耍來認識孩子;第二,透過和孩子聊天談心來認識他;第三,透過和你孩子一起做專案、解決問題來了解他。如做拼圖、玩魔方、做手工等。
作為父母,應該在哪些方面瞭解孩子呢?
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的個性性格,他是慢性子還是急性子?是老實,還是頭腦靈活?是勤快還是惰性?是性格隨和還是性格倔強?等等。
第二,瞭解他的能力,可以從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動作模仿能力、動作協調能力、注意力、記憶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等方面瞭解孩子的現狀。當然,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的很多能力都會發生變化。比如數學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小時候不行,長大以後不見得就差。
第三,瞭解孩子的興趣、特長、潛能等。孩子的興趣是孩子先天的心理傾向,當他嘗試了多種興趣以後,他就會知道哪一個是他的最愛,特長也許就通往他的潛在能力所在吧。讓孩子幹他喜歡的事情,就是發展他的潛能,發揮他的天賦,孩子會感到很快樂,學習就會更有效,將來也會更成功。
第四,瞭解孩子的想法和願望,支援他追求夢想。雖然孩子的夢想會經常變化,但孩子的夢想帶有巨大的學習動力,支援好孩子的夢想,會讓他學習更有效、發展更迅速。
因此,為了瞭解孩子,父母就應該多和孩子待在一起,一起玩、一起活動。不要認為你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辦。其實,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多和孩子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從教育效果來看,從培養親子感情來看,多與孩子在一起具有事半功倍倍的價值和功效。
-
7 # 小李滔滔
這個問題問得好。
教育是我的主業,我來回答這個眾多家長苦惱的問題。
所謂:知子莫若父。但事實上,有多少父母瞭解自己的孩子?很少!
現在家庭教育最大是問題是——父母無法理解孩子,不願瞭解孩子,不懂了解孩子。
從孩子呱呱墜地起,父母就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拉扯大。
然而,等孩子慢慢長大了,卻突然發覺,孩子居然變成連自己都不瞭解的陌生人。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代溝”?這是當今家庭教育最大的困惑。
儘管父母看著孩子長大,自以為了解孩子的性格脾氣,然而卻走不進孩子的心靈世界。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1、父母無法瞭解孩子。
現在的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
據2014年調查統計顯示,中國留守兒童達6000多萬,至今這數字應該是有增無減。
留守兒童一年到頭才和父母見面一兩次,父母談何瞭解孩子?
也許,很多家長都希望留在孩子身邊,但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這是無奈的現實。
2、父母不願瞭解孩子。
有的家長雖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不願意和孩子交流。
有的父母真的很懶,除了上班,懶得和孩子說話、懶得和孩子玩。
只給了孩子物質的生活保障,卻從來不顧及孩子的精神需求。
家長下班回家只顧玩手機、打麻將、喝酒應酬,也不願意和孩子聊聊天。
等孩子出問題了,父母滿臉懵逼:我的孩子咋會這樣啊?
3、父母不懂了解孩子。
瞭解孩子是一門學問。
很多父母不會換位思考,總以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和孩子相處,家長不是打罵就是嘮叨。
父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和孩子交流,孩子只能憋住心裡話。
這樣的家長怎能開啟孩子的心門呢?
汪曾祺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很有啟迪意義。中國的父子關係比較微妙,父子之間是很難溝通的。
只有建立親近、溫馨、平等的關係,人間親情才能更和諧,更融洽。
總之,家長對孩子真正的深入瞭解,可以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
-
8 # 蔚藍fun
你的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武志紅的《家為何會傷人》。這本書第一次讓我看到家的另一面,也讓我不再矛盾了。我在沒有看過這本書之前,事實是有些時候在父母身上看不到愛,但是頭腦卻會告訴你,他們這麼做都是愛。在那個時候的我就會痛苦萬分!家不是港灣嗎?為什麼我在外面受到傷害回到家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諷刺、挖苦、辱罵呢?
所以父母的行為表現出來是不是愛,不是口頭上說是就是的。也就是說,父母以愛的名義去打罵孩子,孩子是不會接收到“愛”的,寫在他們心裡的是傷害。傷害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激發孩子滅親的慾望。
之前看過一個孩子才十幾歲,他這樣描述他殺死父母的心裡變化。他第一次要對父母下手時,腦海中浮現了幾個父母曾經對自己友好的畫面,所以他淚流滿面,沒有成功。但是經過一些時日,他再一次被激發了這個想法,為了不再被虐待。他關閉了所有的人性聯絡之後才成功的殺死了父母。
不是父母不瞭解孩子,而是父母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古話說殺雞儆猴,但是現代有這樣一句迴應:猴看多,猴也學會了殺雞!
所以當你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是在告訴他: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是正確的。
前幾天,同事說他家娃兩歲多總是一言不合就會打太奶奶。他被兒子的這個行為激怒了,拉起他兒子也是一頓打。我反問了一句:“你打他,不就是在告訴他,他打太奶奶是正確的嗎?”他說他這麼打完孩子,要求孩子認錯,孩子倔得很,堅定地說自己沒有錯!我說:“你應該把他拉到房間,陪著他靜坐,然後告訴他,讓他好好反省5分鐘。時間到才放他去客廳。”當天晚上他回家就這樣實施了,第二天跟我說這個方法真有效,他認錯了。
這件事更讓我清楚看到,父母的初心是好的,方法用錯了就不見的能夠得到想要的效果。所以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不是都是自己方法不當培養出來的,因此父母要多多的審視自己育兒過程,發現孩子身上有問題不是第一時間問責孩子,而是要反省自己都做了些什麼。努力的排查自己的問題才能真正修正孩子的行為。
-
9 # 樂觀佰愛
很多父母其實並不真正瞭解孩子。
很早之前寫過一個話題“問題孩子真的有問題嗎?”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真的有問題,而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自身出現了問題。有認知問題,更多的是不瞭解孩子所產生的問題。
同事Z的弟弟在家人眼中是個有“多動症”的孩子,因為他做任何事都無法好好集中注意力,學習成績更是令父母頭疼,於是父母對孩子逐漸失去信心,並給自己的孩子貼上了“多動症”的標籤。
沒想到,一年後,孩子回饋給父母的驚喜竟然是,在郎朗琴童選拔大賽中獲得了第一名的成績。之後的成績更是一路高升,原本還擔心孩子因為成績差沒有好學校可以讀,結果這個孩子最後以優秀的成績被星海音樂學院附中錄取。
而父母之前之所以會給孩子貼上“多動症”的標籤,就是因為父母並沒有真正去了解孩子自身,僅僅以“學習成績”好壞和在校表現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評價孩子。我們說讀書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在孩子讀書的年齡,不要僅僅用學習成績去衡量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成績不好,可以幫助孩子一起找原因,可以先培養孩子某一方面的優勢,從而讓孩子變得自信,自信是帶動所有弱勢智慧的前提。
-
10 # 輕鬆育兒嘛
不管是家長也好,還是老師也罷,瞭解孩子非常的重要,瞭解了孩子,家長老師就會少糾結煩惱,孩子也會少流很多淚。
孩子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但有些規律性的東西可以把握。
1 孩子越小越好教,越聽話:所以在孩子越小的時候越要抓住機會,這就是抓住教育的時機,給予孩子良好的胎早教,培養好習慣等。所以有“十月胎教定一生”,“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所以三歲之前的教育非常重要,而這個階段,教育的責任就落在家長身上,孩子的未來在家長手裡。
另外,家長的未來也在孩子手裡,尤其是中國。一旦我們家長沒有把孩子教育好,我們就不得不接受這個結果,一輩子操心難受,也就沒有所謂的晚年幸福可言。
2 孩子越小,吸收能力越強,且不管好壞全盤吸收。所以我們無意間的好的壞的言談舉止,只要孩子看到、聽到,感覺到,都像攝像機一樣錄在了孩子心裡,將來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要給孩子看美的,聽美的,讀有智慧的書。
3 孩子越小記憶力越強,且具有一心多用的能力,但理解力很差。所以在我們家裡,一般會給孩子同時聽三種經典的聲音,一種是中外經典名曲做背景音樂,一種是聽中國經典書(比如《論語》《孟子》等),還有一種是外文經典書(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不斷給孩子聽,現在已經能背很多內容了。而且TA吃飯玩鬧都放著聲音,都不影響。就是想抓住孩子小時候記憶力好的天性,讓她不費勁的記住很多經典。孩子沒壓力,家長也輕鬆。
4 孩子越小脾胃越虛弱,所以我們儘量不要孩子吃寒涼食物,吃飯不要過飽,多鍛鍊身體等,保護孩子身體健康。
5 趁孩子小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慈而嚴。一是讓孩子知道必須尊重、孝敬父母師長,該嚴厲時一定要嚴厲。二是儘量減少孩子的心裡創傷,有不良情緒、心理障礙及時清除,用愛去溫暖關心TA。如果小時沒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長大了,就困難了,而且會有各種矛盾。
還有一些想法,就先分享到這裡吧,感恩閱讀!
-
11 # 斌媽在荷蘭
如果你有時間,那一定要多陪陪孩子,因為他在你不知不覺中長大,也在你不知不覺中有他自己的很多想法了。就像我自己孩子被吧,在他1歲半之前,你看他就是一個可愛小天使。2歲,自己的意識開始慢慢長大,知道喜歡和不喜歡。知道你的情緒,是真的在生氣還是假裝生氣。他會和你鬧,比如他想要買某個玩具,而你不給。總之,孩子多陪伴,也要教育,一定要教他做人的道理。因為這個時候,他學的很快,以後長大習慣就會養成
-
12 # 陳妍媽媽
不瞭解,也沒必要了解,不光是不瞭解孩子,很多人可能連自己都不瞭解。何況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人會真正瞭解,但這又怎麼樣呢?父母不瞭解孩子,也不會妨礙他們真心地疼愛孩子,不妨礙他們真誠地溝通交流。本來人與人之間就是要透過溝通和交流才能達到共識的。
-
13 # 日有所學伴成長
我的孩子還只有3歲半,雖然不像大孩子一樣懂得很多,但也有自己的夢想了哦~
在這個時間點,很自信自己瞭解孩子的小心思,知道他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作為家長,足夠了解孩子,需要不斷付出努力,讓孩子信任自己。
希望孩子長大以後,也能跟我聊他的理想,有什麼心事都願意跟我講~
我願意,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愛他,理解他,尊重他~
-
14 # 使用者藍天翱翔
題主的這個話題很切實際,特別是當今時代的發展,讓人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作為新生時代的孩子來說,就不一樣,他(她)們的成長環境是網際網路的時代,有的地方孩子要跟上時代的節奏,對守舊的家長來說確實是難以理解。
我作為一個守舊觀的老人,也是一個從現實中走過來的,經歷過很多風風雨雨,洞察了很多微妙的變化。
我認為要了解孩子,就要對孩子作深入的觀察。瞭解百分之七——八十的面,再和孩勾通了解孩子的深度變化,乘下的百分之二——三十的點就掌握在家長手中,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瞭解到孩子。
瞭解到孩子的實質,就要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去培養孩子,這樣才不會出現太大的誤差!
-
15 # 正氣凜然幸福明天
瞭解百分之九十九。孩子愛玩什麼玩什麼,人生難得有愛好。愛什麼說明他需要什麼,再好的東西如果每天給他的己經足夠他需要的,他則不再稀罕。我三個孩子愛玩什麼玩什麼,只要沒危險,不害人。我從來不管,但一旦我說了話個個都很聽話。因為我己經盡力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他們也會滿足我的要求。不然我也會不讓他們滿足他們的需求。都是互相的。
-
16 # EDU筆記本
作為兩枚化骨龍的爸爸,真的不敢說了解孩子。他們每時每刻都在以光速成長,前一秒我還懂他的孩子,下一秒感覺自己懷疑人生。舉幾個例子:
1. 3歲女娃,平時講話都不算流暢,一次被我揍,她跟機關槍似的“突突突”懟我一臉懵,懟的我怒氣全消,真心懷疑自己,也從那一刻開始我發現,我並不瞭解孩子,我已經被她拋在了身後,從此開始在育兒的路上追趕孩子成長的腳步;
2. 3歲男娃,看到媽媽在針灸,不時搗亂還掰斷針。被舅舅一罵,哭得不行,然後平靜下來後跟為父說:“爸爸,我怕媽媽扎針疼,我不想媽媽疼,那麼多針。”然後又哭了起來。那一刻,我又發現,我不瞭解孩子,他的腦回路那麼清新。
3. 老師在期末總結上,寫了孩子會給同學蓋被子。悄悄的翻看家裡的錄影,原來……我午睡的時候,被子掉了是她給我蓋上的,還包括弟弟的被子……那一刻,我發現我不瞭解孩子,那時她四歲……
這些事情,或許很暖心,但掩蓋不了自己為人父母的失敗:跟不上孩子的腦回路。以此為例作逆向思考:孩子耍脾氣的時候,他的想法又是怎麼樣的?他真的是為了那個玩具在鬧嗎?
-
17 # 熊娃大變身
俗話說知子莫若父,有點片面,比如說孩子有那些壞毛病可能家長真的知道,但如果說孩子有情緒,比如喜歡一個人,比如說孩子什麼都不說把自己關在房間,父母通常是不知道孩子到底怎麼了,之所以這樣說知子莫若父,是因說相處時間多,瞭解孩子的習性,大方向
我覺得自己是不算關
-
18 # 系統心理知識學習問答
孩子的思維來自母親,孩子的行為就是母親的內心體現。看到孩子有的母親反思自己與上級領導的關係。跟領導的位置擺正了孩子的問題就沒有了。
-
19 # 晨霧161338627
作為父母,孩子是末來的希望,是父母親的生命的接力棒,因此,在物質上應滿足他們的需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關心他們如何做人,告訴他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使他們在日常生活的好習慣!長大後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
20 # 洪志1234
現在的孩子,聽活的還好,不聽活的真是父母頭痛,我家兩個男孩,大的總是不聽話,調皮_,父母用了好多心,現在二十幾了才有點放心。小的個聽話,從小學到大學父母沒操多少心。
回覆列表
各位寶爸寶媽們,你瞭解你家寶寶嗎?
高需求寶寶與低需求寶寶
“為什麼我們的寶寶如此不同?別的寶寶都能睡整覺了,也可以讓任何人抱,為什麼我的孩子那麼累人?” “我的孩子放不下,必須抱著才開心,放下就大哭。”“我的寶寶拒絕躺在床上入睡,掙扎、大哭,每次睡覺都要經歷艱難的哄睡大戰。”“爸媽平時也都說我的寶寶不能離人,等待一分鐘都會焦慮,急了就大聲喊,只能抱睡,對環境的變化異常敏感......”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有些耳熟?那麼這時候你的寶寶有可能就是高需求寶寶。
高需求寶寶(high need infants)的概念最早由美國西爾斯博士提出,以下是高需求寶寶的特徵:
很敏感。高需求的寶寶對環境特別敏感,她們喜歡熟悉的環境,很容易因為環境的變化而不安,不願意接受變化,在白天容易受到驚嚇,晚上也睡得不安穩。這種敏感的性格會讓她們對信賴的、不變的看護人產生很深的依戀,在早期父母可能會照顧得精疲力竭,但是長大後這種敏感的個性會給寶寶帶來益處,讓寶寶更容易懂得和人相處。
反應強烈。高需求寶寶的哭鬧是一種迫切的要求,喜怒哀樂等情緒特別強烈,若是她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會出現很強烈的抵抗,在感受到挫折的時候也會有更激動的反應。這樣的寶寶雖然讓父母疲於奔命,卻也激發出她們豐富的創造力。
需要大人抱。別指望高需求的寶寶能安靜地躺在床上,高需求的寶寶是個“放不下”的寶寶,喜歡時刻在大人懷裡,特別是和媽媽頻繁的身體接觸,她們對於“和媽媽融為一體”無比著迷,特別不喜歡嬰兒床,晚上睡覺都要靠著媽媽的乳房。
需求多。高需求的寶寶自然需求多,而且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有強烈的渴求,一定要滿足。尿布溼了馬上要換,發現晚了就哭鬧;餓了馬上要吃,餵奶晚了就哭鬧.....需求不斷,而且要馬上給予滿足。比如要求父母抱抱,如果父母沒有注意這個訊號,溫和的寶寶可能會放棄,但是高需求的寶寶會大吵大鬧,繼續要求,直到父母把她抱起來。
極度活躍,精力充沛。高需求的寶寶每時每刻都在興奮,身體總是扭來扭去,活像一條大鯉魚。做每件事都會投入很多精力,笑的時候很開心熱烈,哭的時候異常高亢,使勁全身力氣,分分鐘就要背過氣去,沒有得到滿足時會激烈抗議。因為她們的感受比較深,交流比較強,所以能與他人建立深沉持久的關係,這種寶寶長大後可能是很熱心的人。
吃奶次數多,奶量需求大。高需求的寶寶不存在所謂的就餐時間,她們每兩三個小時就會來一次長長的吃奶行動,吃奶對於高需求寶寶來說不光是獲得“食物”這麼簡單,吃奶滿足了她們和媽媽的親暱需求、身體接觸需求、溝通需求。高需求寶寶有著旺盛的精力,自然也就吃得多,根本不遵循3-4小時餵奶的普遍規律。
入睡難,容易醒。高需求的寶寶什麼都需要比別人多,唯獨睡覺不是。這類寶寶很難自己入睡,喜歡被抱睡或者奶睡,日間小睡時間非常短,大概僅僅30分鐘到1小時,醒了就哭鬧;夜間睡眠較日間好一些,但是餵奶次數較多,睡覺期間容易被聲音吵醒,任何微小的環境刺激都可以對她造成干擾,彷彿在身體裡裝了發條,永遠有充沛的精力。
難以預期。高需求寶寶的情緒與需求難以捉摸,當天有效的安撫方法,隔天卻不管用了,照顧這樣的寶寶讓生活充滿變數,也會激發父母的創意天分。我老公就曾經為了哄睡在分離焦慮期頻繁夜醒的依依寶寶自創了一門哄睡手法(具體可參看之前寫的一篇文章:分離焦慮期,新一輪的頻繁夜醒如何應對),經過檢驗,短期內確實有效,但是很快就失去效用了。
極度粘人。很多寶寶可以自己玩了,小小玩具就能滿足她,但是高需求寶寶不行,她們對玩具興趣不大,最喜歡的是被大人圍著,熟悉的面孔和人聲是她們的最愛。
不會自我安撫。高需求寶寶無法接受替代方案,她們需要不斷地和父母互動,安撫巾、奶嘴等起不了用處,雖然會讓父母筋疲力竭,卻能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分離焦慮。分離焦慮幾乎是每一個寶寶都要經歷的過程,7-11月大的寶寶就會表現出害怕和媽媽分離的特徵,高需求寶寶的分離焦慮要比一般的寶寶來的早、去的晚,而且程度更加劇烈。
下面來看看高需求寶寶在嬰兒時期的特徵是如何隨著她們長大而發生變化的:
嬰兒時期特徵 青少年時期特徵
警覺 熱情
敏感 深沉
榨取精力 富有激情
高需求 機智
哭鬧 有支配力
大聲喊叫 有主見
無法安慰 有決策力
極度敏感 有毅力
身體接觸需求 富有洞察力
低需求寶寶:就是大家口中好帶的天使寶寶,很少哭鬧,就算是鬧腸脹氣,也是哼哧吭哧的一邊扭一邊睡,不是特難受了都不會醒。平時可以沒事就乖乖睡覺,吃飽睡、睡飽吃,醒來會自己玩手指或發呆,別人看到就微笑以對,誰抱都可以,愛熱鬧,特別容易滿足快樂,如果你理她,她就咯咯笑,不理她就自己玩自己的,安靜得沒有存在感。這類寶寶學齡前,可以自己坐在沙發上一整個下午,可以自己看著書乖乖的坐在旁邊玩幾個小時,所以大家都說,你看低需求寶寶多好養,應是來報恩的吧。
面對高需求寶寶,爸媽更要放輕鬆
只有經歷過狂風暴雨,才能體會真正的寧謐。其實沒有標準的育兒方法,媽媽應最瞭解孩子適合哪種方式,起初可能無法準確瞭解孩子的需求,久而久之就會與寶寶培養出默契,知道她想睡覺時會有哪些行為、肚子餓時會有什麼表現。教養孩子本來就需要時間磨合,照顧高需求寶寶尤甚。那麼面對高需求寶寶怎麼放輕鬆?
1.記得你自己的需求
很多新手媽媽都害怕沒把孩子照顧好。在前三個月無數個不眠之夜裡,都拿著手機瘋狂地看別人的育兒手記,想找出自己的方法那裡有錯誤,雖然身邊有好多親戚同事媽媽級的朋友,而且個個都自命是育兒高手,但是卻不見得了解如何照顧高需求寶寶。每個媽媽回憶那時的辛苦狼狽,都會有無語問蒼天的感覺,其實,教養孩子本來就需要時間磨合,照顧高需求寶寶尤甚,孩子固然非常需要你,但你更需要保持充沛的戰鬥力,所以,找個機會放鬆一下,抽空把自己的需求規劃規劃:有的媽媽也許想要一個星期能夠溜出去跟朋友聊聊天;也可能只想好好的睡一大覺;或者有機會就給自己放個假,和老公計劃出外旅遊。帶娃的平時媽媽可以諮詢有育兒經驗的親友做為心理支援,互相分享與支援能減輕心理負擔,因為當家長的身心不佳,而對孩子束手無策時,常會因盛怒之下,做出錯誤的抉擇,建立舒壓的管道,就顯得非常重要。
2.讓他受點挫折吧
“別急著老是滿足孩子的需求 ”,這個建議聽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蠻困難的,除了自己這一關之外,還有身邊的家人與親戚,大家都有不一樣的主見。有的長輩聽不得孩子一聲哭;有的長輩見不得寶寶有一點髒,很多時候,依媽覺得該瞭解育兒方法的不該只有媽媽,應該是所有身邊的人都要一起被教育。
孩子也跟大人一樣,他們自有求生的本能,能察言觀色、能妥協,你必須讓他知道你的極限。例如哭一陣子,讓他了解他也要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不然高需求寶寶會被你慣的更難以被滿足。另外有一個小地方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肯定的語氣跟他說話,不然他會比你還要焦躁。
3.正面思考
寶寶的天性很難被改變,所以正面思考的能量對於媽媽們其實非常重要。試試看,念頭一轉,前途立刻寬廣,世界馬上變得不一樣。寶媽們可在你精疲力盡充滿挫折感的時候在腦海裡提醒自己:孩子是這樣的天真可愛,還有很多可取的優點;會這樣黏著媽媽,就只有這幾年了。年輕寶媽們別太緊張太擔心,放鬆心態接受寶寶的一切要求,寶寶會給你應有的回報。
4.相信你的直覺
高需求寶寶的父母常被指責,是因為太寵愛孩子或是把孩子抱成了習慣。寶爸寶媽們,閉上你的耳朵,相信你的直覺,不用聽別人的批評或指責,但是要不停的接收新的資訊,不斷地學習、付出與反省,媽媽應最瞭解孩子適合哪種方式,起初可能無法準確瞭解孩子的需求,久而久之就會與寶寶培養出默契,知道他想睡覺時會有哪些行為、肚子餓時會有什麼表現。教養孩子本來就需要時間磨合,照顧高需求寶寶尤甚,寶媽們要以正向心態面對,思考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是什麼?如果期待孩子只要乖乖聽話、不要有自己的意見,即使不是高需求寶寶,一般嬰兒也不太可能符合這樣的期待。假如認為孩子是上天給予的寶貝,想辦法瞭解他的需求與特質,磨合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相處模式,一定會漸入佳境,並在育兒生活中找到許多樂趣。
高需求寶寶固然讓人生無可戀,你以為低需求寶寶就省心了嗎?
號稱特別容易滿足快樂的低需求天使寶寶,養起來是不是爽到不行吶?事實是——並!沒!有!
1.低需求的娃更容易受傷害
首先,低需求寶寶的感受能力相對遲鈍,容易受到傷害
對於高需求的寶寶來說,他稍有不適,一定會大哭大叫的告訴你,聽見聲音再做反應完全來得及。而低需求的寶寶就不一樣了,不知是特別能忍還是真的感覺不到疼,受傷了都沒動靜,讓家長很難察覺,寶寶有時候神經太大條,讓家長更容易疏忽犯錯。
有個朋友的寶寶就是這樣的低需求寶寶,她給她寶寶剪指甲沒看清,一下剪到肉上,嘩嘩流血寶寶也沒哭,如果寶寶一疼就躲就哭,家長還能早點剎住,不至於剪那麼深。
低需求寶寶往往摔跤如同家常便飯,好像摔了也不疼似的,走路特別不認真,經常亂跑亂跳,一定要緊緊盯著,常常是一夏天膝蓋都血糊糊沒好過。所以低需求寶寶受傷,很多是因為家長的疏忽和錯誤,這讓家長們內心更加內疚與煎熬。
其次,低需求寶寶一般對安全感要求也低,對危險容易不自知
低需求寶寶天生彷彿自帶安全感,不粘人,特別好帶,但是也是增加了許多安全問題。高需求寶寶往往在外面跟著媽媽簡直像是連體人一樣,拽著媽媽的手、衣角、包包,一刻都不鬆開,媽媽一秒鐘不在他視線裡都不行,別說被人拐走了,媽媽就算有意扔他都扔不掉。
可是低需求寶寶就太讓人擔心了,經常一個分神人就不見了,看見什麼好玩的就跑去看了,根本也不會和家長打招呼,很久看不到媽媽都不知道害怕,帶這類寶寶出門真是讓家長膽戰心驚的,恨不得拿繩子把她捆起來。
還是之前那個朋友,聽她說過有一次她送寶寶去上學,把寶寶從車上弄下來後,轉身拿個書包的幾秒鐘,寶寶就一下子衝到大道上了,可真的把她嚇得魂飛天外,萬幸的是當時沒車,要不然後果都不敢想。這類寶寶又不能每天把她栓在腰上,整天擔心她安全,寶媽們也是心好累。
再次,低需求寶寶太聽話,特別容易對權威屈服
你可能疑惑了,太聽話也是毛病嗎?當然是了,低需求寶寶因為對自己的感受不太在乎,也懶得堅持自己的想法,也就特別容易犧牲自己利益去討好別人。
低需求寶寶都有這個太聽話的問題。即便是最鬧騰的時候,她的哭鬧也要比高需求的寶寶少很多,再不願意的事情,哭個幾分鐘也就乖乖招辦了,讓她聽話的代價很小,所以家長總是不自覺的想要控制她們,因為她太好控制了,而控制孩子是會上癮的,特別是為人父母,尤其要警惕。
2.低需求的天使娃需要更多關注
對待低需求的寶寶,很容易被她的溫柔慣壞了,她就像一個不會報警的彈簧拉力器,好像你用力多猛都能承受,但是過了臨界點終究會拉壞的,所以寶媽們得集中十二萬分的注意力剋制自己控制她的衝動才行,一不小心,就會培養出一個萬事依賴,毫無主見,不會維護自己利益的窩囊包子,想到這裡每個寶媽肩上彷彿就有千斤重擔。
3.孩子無論怎樣都是獨一無二的
沒有一個孩子是不讓人操心的,你覺得別人家孩子好,只是用別人家孩子身上的好處,來比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但是別人家孩子讓人操心的地方,你往往是不知道的啊!
自來熟、活潑愛說話的孩子,常常會不分場合不合時宜的插嘴
整天自推,愛看書的學霸孩子,往往不會和人打交道
運動能力強、體力好的孩子,容易渾身精力無處發洩喜歡搞破壞
想象力豐富,創造力強大的孩子,最愛的可能就是惡作劇
……
孩子的個性其實沒有缺點或者優點,只有特點,一個性格特點,永遠都是一體兩面,就像有光就有影。家長們不要整天想著怎麼讓孩子像“別人家孩子那樣”,事實上你只是和別人一樣“葉公好龍”。我們要做的是更多的瞭解孩子,接納孩子,針對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給他最適合的管教方式。無論淘孩子還是乖孩子,養起來都有講究,有熱情羨慕“別人家孩子”,還不如靜下心來,嘗試弄懂一下自己家孩子吧,他可能很多地方讓你不滿意,但他一定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