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謙媽媽育兒經
-
2 # 曉笛育兒分享記
您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這樣看來您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媽媽。
您想到:應該如何正確的處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矛盾,而不會憑著自己的情緒去護短或只護自己的,您是想讓孩子在經歷和處理矛盾中去成長。
在生活上,孩子與他人有衝突,是避免不了的處理得當的,卻是有助孩子成長,更好的拓展孩子社交能力。那麼當我們清晰孩子經歷矛盾是避免不了的,處理得適是會讓孩子得以成長,那我們就可以直奔主題了:
如何正確的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有以下幾個關鍵字:1看
當孩子之間有衝突,我們第一個時間是看,而且是帶著平靜的情緒去看,孩子他們的衝突大不大?需不需要我們的介入?是等還是需要馬上介入,這是由孩子衝突的情況而定的,如果孩子只是拌一下嘴,那我們選擇等讓孩子獲取更多的處理矛盾的經驗。但是如果孩子已上升到肢體語言的衝突,那我們就要介入。
2聽
如果孩子衝突不小,我們需要介入,接下要聽,聽聽兩個孩子的對整件事情的描述,而不能因為某一方年齡小,只聽一方的陳述,就開始護短。這樣不利於孩子在衝突中獲取社交解決問題的經驗。讓孩子把事情中經過講一遍,我們一孩子一起分析,也是幫助孩子理清事情經過,以免孩子情緒太過波動…
3引
聽完孩子點講完事情經過,我們就正確引導孩子,迴歸產生衝突事情的本身,想想剛才這樣做,是不是妥當的行為?如果做錯了,能接下來應該怎麼做?幫助孩子捋一下事情經過和他的行為,有助於孩子下一次遇到衝突的後能用上這一次的經驗。
4選
當事情的來龍去脈,包括兩個孩子的行為都理清楚了後,我們就要給孩子選擇:是否繼續與他剛才衝突的同伴繼續玩或結束遊戲。
相信經過我們的引導,孩子現在的情緒已經恢復平靜,一般都會選擇合同伴繼續玩。
最後有一點的是當孩子遇到衝突的時候,我們先裝作看不到,先試著讓孩子自己自己嘗試去解決一些小的衝突,在必要的情況下才介入去做一系列的引導。因為即使是小衝突,對於孩子社交來說也是自身生活的經驗,經驗需要練習得來,經驗多了,孩子就更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的技巧了。
-
3 # 才智寶貝學堂
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遇到這樣、那樣的衝突和矛盾,而孩子終將走出父母的臂彎,獨自面對生活的考驗。培養孩子獨立解決衝突和矛盾的能力,是父母給孩子一生的寶貴禮物
-
4 # 育鄰人
人是社會性的生命體,同時也是經驗至尚的動物,人們根據曾經的生產、生活經驗預判並處理當前發生的事情。期望培養孩子解決衝突和矛盾的能力,那就需要將孩子置身與群體活動之中去,讓他們在群體遊戲生活中學會相互適應。參與集體性遊戲活動是人與人之間增進了解,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生從個體走向群體的重要步驟。所以,培養孩子解決衝突和矛盾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放養”孩子,讓孩子擁有更多的朋友,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磨平自己的稜角、變得圓滑。那麼,集體性遊戲活動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有哪些益處呢?
競技與合作集體性童年遊戲活動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人生的成長行為是社會性的,一方面我們需要從社會中獲取成長所需的養料,另一方面我們需要融入集體才能知道自己身處的位置與價值。人類社會是分工與協作的團體,每個人的成長活動都需要或的外界的幫助,同時也在幫助他人的成長活動中找尋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定位。孩子的成長需要向長輩和比自己大的同伴兒學習,同時也需要透過遊戲將自己所能完成的技能傳遞給弟弟或妹妹,也就是成長活動中需要不會的能夠找尋到幫助者、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
1.群體性遊戲能夠促進孩子身體機能協調發展。遊戲活動的基本動作是跑、跳、爬、滾,這些動作是人生成長活動中最基本的運動形式,是保障個體身體健康和獲取成長資源的基本生活行為。遊戲能夠自自然的條件下透過孩子自主意識完成各項綜合運動,能夠促進孩子全身血液迴圈,鍛鍊心肺功能,增加身體運動控制能力和動作靈活性,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2.遊戲活動能夠提升人體的統合感知功能。遊戲不僅僅是孩子自己完成動作,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完成動作,動作不達標或者靈活性不夠都將影響孩子完成任務的質量,進而影響孩子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為了獲得相對於同伴的遊戲優勢,很多孩子都會刻意表現的更加優秀,他們會增強自己對外界的感知能力,注意力會更加集中。遊戲不僅僅需要身體完成規定的動作,同時需要使用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身體重力、身體動覺和嗅覺等綜合生命系統感知外部環境,根據這些綜合資訊作出最準確有利的行為反應,比如孩子之間的追逐遊戲,孩子就需要靈活掌握自己與對方之間的距離、判斷最有利的前進路線。所以,遊戲能夠從根本上統合孩子感知系統的平衡發展。
孩子們遊戲互動3.遊戲活動是最自然的語言練習場。遊戲是最基礎的社交活動,遊戲中需要做到遊戲規則、指令等資訊溝通與理解完美的結合,遊戲中的每個個體即需要將自己的感受傳遞給彼此,同時也需要準確理解同伴所表達的遊戲資訊。這就要求孩子在語言表達與資訊接收、分析、理解能力得到足夠的發展,這也就是生活中時常能看見孩子更願意與比自己大一些的同伴而或者講話更流暢孩子一起玩而的根本原因,而那些語言發育相對遲緩的孩子往往只能作為跟班。孩子們在彼此互動性遊戲中,能夠將自己最優勢的行為展示給同伴兒,同時從對方學習到最具“童理心”的行為教導,孩子【同齡人】之間的資訊溝通更為流暢。
4、遊戲促進孩子形成基本社交能力
人類成長活動的基礎是社會性的,沒有人能夠脫離社會獨自存活。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
社交是人生成長活動中的必備技能,童年遊戲為孩子之間彼此感知對方的興趣、需求,建立最基本的你、我、他的對立與合作極具現實意義。精神病學家斯圖爾特·布朗用42年時間採訪了6,000受眾,瞭解他們的童年生活。資料顯示,如果在兒童時代不能無拘無束地玩耍,孩子長大後可能會不快樂,難以適應新的群居環境。“自由玩耍”對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化解衝突的能力都至關重要。童年遊戲中的孩子們能夠在無金錢、禮儀、地位等的束縛下自由自在的體驗“合縱與連橫”帶來的分合紅利,能夠完全根據自己的主觀意願選擇與誰合作結盟、與誰競爭......童年遊戲時光是孩子最開心快樂、充滿自信的時刻,遊戲中的孩子沒有禮儀、尊卑、地位等級的約束,能夠完全按照個人興趣、需要與人合作,而不必考慮那些世俗的眼光。遊戲中的孩子身心完全放鬆,可放下戒備毫無畏懼的置身於快樂的世界之中,快樂的遊戲甚至可以克服部分孩子膽小退縮、不自信的小毛病。遊戲中的孩子既可以是多才多藝的才子、足智多謀的功臣、賢惠善良的公主,遊戲能夠讓孩子更加全面的體驗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感知不同身份的人物身心活動與所需承擔的社會職責。
遊戲中的孩子互為“玩具”遊戲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
期望自己能夠做的更好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石,也是每個孩子成長進步的階梯。遊戲為各路“素未謀面”的人們便利溝通交流創造了條件,遊戲者並不一定以追求特定的商業目的為前提,彼此間的地位與訴求都有且僅有快樂。
童年遊戲無拘束,可讓孩子在自由的世界之中“天馬行空”,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遊戲都是構造出來的,想象性遊戲可以用模仿和想象去再現兒童的生活經驗,相反,也會在遊戲中對過去的經驗進行重建、改造、變化和新的創造,兒童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玩出各不相同的花樣;建構性遊戲中,兒童可以提高視覺空間能力,學習數量概念,在社會溝通遊戲中可以學習新的知識與概念。另外,在遊戲中兒童要不斷地觀察事物,進行分析與判斷,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透過反覆的遊戲過程,孩子的認知能力將得到不斷提高。
同齡人具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孩子與同伴而一起自由玩耍,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由社交能力。 佩萊格里尼說:“你可以從老師那裡學會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但你無法因此變成社交強人,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會變得越來越強。透過與同齡人互動,孩子們逐漸會知道哪些東西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被大夥兒接受的。”他們會在彼此的遊戲活動中懂得,和同伴公平交往並進行角色輪換——不能總要求扮演警察、醫生、老師等正面角色,還得有人扮演壞蛋、病人和學生才能與同伴長期保持良好的遊戲關係,否則過於自我將很快失去玩伴兒。
遊戲之所以無比有人、受人愛戴,其主要特點就在於遊戲的勝負會時而歸你、時而歸他,勝負會均分,每個遊戲者都能從中體會到勝利和喜悅。“好勝心強”不懂如何解決衝突和矛盾的根源就在於參與集體遊戲的次數少,缺乏與同齡朋友間的互動、過度關注自我興趣需求而不考慮同伴兒。人們常說:“物以稀為貴”,對於難以獲得的東西,人們都會格外珍惜,而對於“稀鬆平常”的事情人們往往一笑而過。孩子在成長活動中的體驗同樣如此,那些朋友多的孩子往往顯得“皮實”,而缺乏朋友的孩子就會顯得特別“矯情”“好鬥”,而且動不動就和同伴起衝突、鬧矛盾。
-
5 # 可愛的嚶嚶醬
學會遵守規則。
我們應該教會孩子遵守規則,首先就是讓孩子懂得什麼是規則,如何孩子經常與別的孩子發生衝突,就應該從自身找原因,小孩子對規則可能不是很懂,理解有誤。
家長不要干涉。
我們應該注意,如果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家長儘量不要去幹涉,這種矛盾可能孩子自己會解決,而且,家長也最好是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不要過分溺愛或者干涉孩子。
注重性格培養。
不要糾纏家長。
我們應該讓自己的孩子多出去和小朋友接觸,透過和年紀相仿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家長可以看出自己孩子的不住,不要讓孩子每天總是一味的纏著家長玩,容易行為成人化。
主動出面和解。
我們的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比如和別的小朋友發生了衝突,就要學會去主動和解,我們一定要孩子學會這一點,和別人發生了衝突和矛盾,採取措施化解,而不要記仇。
勇敢面對衝突。
孩子應該培養的大膽一些,如果別的孩子欺負我們的孩子,我們就要讓孩子作出適當的反擊,相反,孩子如果只是一味逃避,害怕別人的侵犯,就不會保護好自己。
不要太過強勢。我們不讓別的小朋友欺負,當然也不能欺負別的小朋友,要做到性格不卑不亢,既不要太強勢,這樣容易給別人帶來傷害,也不能太軟弱,被別人欺負也是不能接受的。
-
6 # 餃子爸有話說
抱怨是本能,解決問題是本領。為了在孩子長大後具備面對問題的勇氣,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事業的發展,家庭的和諧相處。這個本領應該是從小就練習。
情緒和感受沒有對錯之分,因為每個人的經歷,價值觀都不一樣,所以才會產生那麼多的意想不到的創意。所以,情緒不分好壞,當孩子面對問題、衝突有情緒的時候,比如哭泣,委屈,嫉妒,抱怨,家長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很多家長受不了孩子哭泣,因覺得孩子哭泣的時機不對,也許當時有很多人在,也許當時你有急事要做,也許你已經和他解釋過了,可是他還是在哭鬧。
這個時候,不適合去威脅孩子或者嚇唬孩子,因為當你威脅或者嚇唬之後,孩子會更加害怕,照哭不誤。這個時候,家長要給予孩子正面的指令。比如:我知道你說的了,現在快點把眼淚擦乾,停止哭泣。我們一會等媽媽把這件事做完,就解決你的事情。類似於這樣的話語。
這句話裡包含兩層意思:1、你說的話,你的感受媽媽聽到了。2、媽媽希望你現在做什麼。
因為恐嚇,威脅,孩子會接受你的正面話語。
當家長表達你關注到孩子的情緒,並且孩子不再哭泣時,就需要家長找個合適的場合去解決這件事情。千萬不要以為孩子不哭,這件事情就過去了。一旦你說到,沒有做到,你將不會被信任。下次,你使用這個方法,就會失效。
當解決問題的時候,家長要做的是多提問,多傾聽,多確認孩子的內容是不是你理解的那樣。這樣不僅不會造成家長先入為主的誤會,還有助於幫助孩子理清他思路。
孩子像家長描述完事情的經過,家長也有了自己的判斷。但是,家長不可以直接把判斷告訴孩子。為了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需要提問孩子:這個問題你怎麼看?你的想法是什麼?那你打算如何去做?什麼時候去做?需要我提供哪些幫助?
如果孩子回答不出來,家長需要的是引導:對這個問題,媽媽是這樣看的。說的時候看著孩子。說完這些停頓一些。問孩子,你知道為什麼媽媽會這樣認為嗎?因為。當家長說完自己的判斷,很多的孩子會不理解。所以,家長需要耐心解釋。
最後,孩子就需要按照她說的去做。要教會孩子不要逃避問題,要面對問題。有些孩子需要在實踐的時候需要家長的支援,家長可以陪同或者遠遠的觀看。但是不可以替孩子做孩子應該做的事情。
最後,我們要相信孩子本身就很棒,他們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需要家長的指導,需要多多練習。
-
7 # 司徒龍嘟
個人認為首先是家長的言傳身教,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教師。家長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和孩子去溝通。讓他在溝通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案。還有就是加強孩子身體素質的鍛鍊,不光是鍛鍊體能還有心裡素質。這樣在面對衝突時,不至於慌張的連腿都邁不開,那還怎麼解決衝突。心裡素質的培養要從小抓起,誇大的孩子和打罵長大的孩子,不管是在自信心還是心裡素質方面都要強一些。不要總是罵孩子,打孩子。這樣只會讓他越來越懦弱,教育孩子在於引導。以上個人見解。
回覆列表
在生活中、工作中我們都知道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重要。
記得之前曾經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大學生每天早上都會讓爸爸媽媽叫他起床,如果有一天他遲到了,他就會把這個責任推給爸爸媽媽。
看似是這個大學生的問題,其實仔細追究的話,還是父母的問題。父母一味地替孩子做一些事情,導致孩子失去了自己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會習慣性的叫你來幫忙,當有一天他長大,需要自己獨自面對問題時,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去解決。
不管是在面臨家庭的問題,還是工作中的人際關係,或者工作中的一些事情,倘若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這個人一生都會過不好。
那如何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呢?1、懶一點,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
記得之前帶謙寶去遊樂園玩,他因為無法爬上滑梯,就讓我抱著他上去。我看了一下別的小朋友都可以爬上去,就對他說,寶貝自己想想辦法,你可以的。謙寶想了想,把旁邊的一個小凳子搬過來,然後自己站上去。就這樣問題解決了。
生活中我們可以把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雖然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會長一些,但他們也從中總結了一些經驗,獲得了一些成就感,這不僅能夠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增加孩子自信心的一個辦法。
2、父母做好腳手架
如果只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他可能毫無頭緒,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還會因此受產生自卑情結。
因此父母還要適當的去充當“腳手架”的角色。在問題出現的時候,為孩子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框架,然後讓孩子自己去動腦筋,想辦法解決。比如孩子在玩拼圖的時候,他可能就是毫無頭緒,不知道怎麼開始,這個時候就可以給寶寶直接示範或者告訴孩子玩拼圖的一些技巧。
也就是說在我們給孩子提供幫助的時候,還需要給孩子留一塊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去想想,去動腦筋。
3、讓孩子多積累一些經驗
我們就知道,有經驗的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還是不會解決問題,其實也是與他的人生閱歷少的緣故有關。
因此我們在平時可以喝,孩子多溝通,說一些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者陪孩子多看一些書。讓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他就會在大量的知識中積累一些東西,從而轉化成他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束語: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我們不可能幫孩子有一輩子,能做的就只有讓孩子自己學會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