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根據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病重,宋皇后派親信王繼恩召次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宋太祖二弟趙光義早已窺伺帝位,收買王繼恩為心腹,當他得知太祖病重後,既與親信程玄德在晉王府通宵等待訊息.王繼恩奉詔後並未去召太祖的次子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趙光義.光義立即進宮,入宮後不等通報徑自進入太祖的寢殿.王繼恩回宮,宋皇后既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說:"晉王至矣."宋皇后見趙光義已到,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故,而且已經無法挽回,只得以對皇帝稱呼之一的"官家"稱呼趙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答以:"共保富貴,勿憂也!"史載,趙光義進入宋太祖寢殿後,"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以及"柱斧戳地"之聲,趙匡胤隨後去世。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改元太平興國。   這個事件由於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登基的傳說,但是無法證實,成了千古疑案。 第二種說法則是,“燭影斧聲”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趙光義調戲太祖寵姬花蕊夫人,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那麼“燭影斧聲”究竟怎麼一件事,真相是什麼?
9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中國歷史上王朝眾多,而王朝內部的疑案也如汗牛充棟。但是這其中大部分疑案的存在,又多與王朝內部權力的角逐而息息相關。北宋初期的“斧聲燭影”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筆者今天不妨來與各位探討一下。

    太后的“預言”

    眾所周知,北宋之所以能夠建立,不僅是因為趙匡胤的一群掌兵的“鐵哥們”的支援,同時享有“擁立之功”的,還有他的兄弟趙光義、趙光美與“謀士”趙普等人。趙氏弟兄們的母親杜氏把兒子們的富貴看在眼裡,但更愁在心裡。她知道,趙匡胤之所以能夠奪權成功,是與後周繼位的君主年幼有很大關係的。而一旦趙匡胤“中道崩卒”,繼位的太子又恰巧年幼,趙家江山又怎麼能守得住呢?(趙匡胤在諸將的簇擁下被“黃袍加身”)

    於是老太后在臨終前,便將“自己最壞的打算”告訴給兄弟二人:“一旦趙匡胤身遭不測,將由趙光義來繼承皇位”。後來,事情的發展果然沒有出乎太后的預料。趙匡胤在第一次親征北漢的戰役中碰了釘子,返回都城不久後便匆匆離世,皇位則順理成章的轉到了弟弟趙光義的手中。北宋政權也因此成功的避開了幼子被篡權的風險。

    但是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推開太后的遺言真假與否不說,趙匡胤雖說離世比較突然,但尚有德芳與德昭兩個孩子。而按照皇位繼承中“父亡子繼”的傳統。皇位怎麼說也輪不到趙光義的頭上。顯然,老太后的遺言是難以服眾的。而更讓人感到蹊蹺的是,傳說在趙匡胤離世當夜,趙光義曾進入其房間。不一會,有人便聽到房中傳來利斧落地所發出的聲響,而這種聲音在昏暗的燭光襯托下,愈發的讓人毛骨悚然。莫非,趙光義的即位另有隱情?(影視劇作中的宋太宗趙光義)

    中國宋史學者鄧廣銘老先生認為,發生於北宋初年的所謂“斧聲燭影”之事,實際上,是一場極為殘酷的皇位交接。而趙匡胤的亡故,顯然與他的弟弟趙光義的謀害有著脫不開的干係。但是,“斧聲燭影”的傳言由於缺少當事人,而至今難有確切定論,所以我們還應當關注於其中的另一個細節,那就是在太祖臨終之時,宦官王繼恩與趙光義之間的串通連環。

    (“斧聲燭影”想象圖)

    王繼恩的資訊傳遞與趙光義的奪權

    據相關史籍所載,就在趙匡胤病情日益加重之時,趙匡胤的皇后隨即命宦官王繼恩去迎取趙匡胤的兒子德芳前來繼位。不料,王繼恩雖領命,可是他並未前往德昭所在的府宅,反而徑直跑到晉王(趙光義)府報告此事,趙光義當即率親信趕到皇宮。皇后大驚失色,但隨即乞求趙光義的保護,趙光義也順坡下驢,假裝悲傷並表示“共保富貴”,一場本會無比殘酷的權力之爭也就此落下帷幕。趙光義即位後不久,隨即對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採取打壓態勢,促使他們一個憤而自殺、另一個在痴傻中匆匆離世。而回顧這個細節,顯然,趙光義對於北宋王朝的最高權力,是早已懷有覬覦的。因此,為了這一天的來到,趙光義在人事排程上也做了一定的準備,否則,王繼恩也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將訊息通報給他。而當我們再追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太祖除了為了控制的方便而任用一批底層寒門執掌大權外,趙光義也因他的“親屬身份”而得到信任,並在權力的盛宴上分得了一杯羹(多次“執掌機要”),這場權力的再分配,也為趙光義在朝內培植起自己的小集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趙光義登上皇位不久後,為了提升自己的威望,便匆忙發動了第二次對遼戰爭)

    在後來趙匡胤離世後不久,趙光義能夠登上皇位並迅速穩定朝政,想必也與他早些時候所做的這些準備工作,有著脫不開的關係吧。因此,即使“斧聲燭影”之事為後人的揣測與虛構,但若考慮到當時趙光義所掌握的力量與他個人愈發膨脹的權利慾望。一場圍繞權力爭奪的“血雨腥風”恐怕也是免不了的。

    參考文獻:鄧廣銘《宋史十講》 中華書局 鄧小南《祖宗之法》 三聯書店

  • 2 # 清水空流

    斧聲燭影,千古之謎。歷朝歷代的皇位繼承大都充滿了詭異的氣息。

    無論宋太宗如何洗白,他得位不正是肯定的。金匱之匣是宋太宗即位的法律基礎,所謂兄終弟繼,杜太后懿旨。三兄弟輪流做莊。但逼死三弟趙廷美,大哥的兩個兒子死的不明不白,如此過分,連自己的兒子都看不過眼,只有裝瘋洩憤,放火燒房子。

    可以說,當年杜太后也許有此語,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但太祖兩個兒子俱以成年,太祖很猶豫,所以未立太子,但太宗卻在積極培養自己的班底和嫡系。太祖有覺察,意圖遷都洛陽,但沒有成功。

    我就很納悶,太祖在世的時候,絕對掌握權力,為何不立太子,可見,他對弟弟很有感情,很猶豫,但沒有想到,弟弟如此決絕,毒死自己(從宋太宗給幾個其他被俘的帝王送毒酒的情況看,宋太祖被毒死的機率很大)。

    帝王之家無親情,宋太祖被宋太宗害死的可能性很大。等輪到自己為皇帝,卻已經是父傳子,家天下,再語,太祖皇帝錯了一次,太宗皇帝不可再錯,所以才有後世金國皇帝像太祖皇帝報復太宗一系的說法,趙構無法生一個孩子,也只有還給太祖一脈。可見當時的輿論也認為太宗得位不正。

  • 3 # 使用者50487853203風雨

    歷史總有雷同,唐太宗李世民不也發起過玄武門之變,殺死親兄弟而當上皇帝的,斧聲燭影之說,雖是一種傳聞,而不難看出在歷朝歷代的皇位更替上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歷史是勝者所寫,趙光義繼承皇位以後的所作所為,很難證明他繼承的合法性。如果太祖沒有兒可能讓弟繼承是合符情理和合法的,按歷朝歷代,一般都立長不應幼,以免造成兄弟奪權互相殘殺,何況太祖兩個以成人的兒子,什麼可能傳位弟弟,太宗為了皇位做了精心安排佈置,斧聲燭影之說也不是空穴來風,一定有它的淵源所在,只有聽之認之。

  • 4 # 秋山散人

    一、斧聲燭影

    趙匡胤究竟怎麼死的?《宋史•太祖本紀》中只有短短一句“帝崩於千歲殿,年五十”。,從《宋史》記載來看,趙匡胤是一夜暴斃。然而,無論是正史、稗史都沒有他患病以致於罷朝的記載。因此,曾有學者認為趙匡胤視酒如命,狂飲過度,導致猝死。這種說法並非毫無根據,史書中曾多次記載趙匡胤宴請群臣並多次與心腹把酒暢飲的場面。然而善於飲酒並不代表身體虛弱。趙匡胤乃是一位弓馬皇帝,多次率軍作戰,即使身體上受過傷,但身體也不至於飲酒猝死。更何況,他曾在當年的上巳節給自己選擇墓地,拉弓射箭,以箭落之地為陵墓所在地。這一箭足足有400多步的距離,可以說身體十分強壯。因此,可以說趙匡胤不太可能死於飲酒過度。

    然而,稗史的記載卻大不相同。僧文瑩的《湘山野錄》和司馬光的《涑水紀聞》分別導向了兩條不同的死因。《湘山野錄》中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內心不悅,下詔命晉王趙光義進宮,趙光義踏雪前來,兄弟兩人在寢宮一同酌酒對飲,宦官、宮女均在門外等候,只能在燭影下觀察二人動作。酒後散席,已是三鼓,因為殿外積雪過多,趙匡胤便用拄斧剷雪,並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不久,便回床休息,鼾聲如雷。當晚趙光義擔心兄長身體,便侍寢左右。

    五鼓時分,宋太祖已駕崩多時,趙光義於柩前受遺詔即位。根據這一記錄,可知當夜僅兄弟二人在場,對於宋太祖的暴斃,趙光義難逃兇手嫌疑。但在司馬光的記錄中,當晚晉王卻不在宮中。《涑水紀聞》則說,宋太祖駕崩於四更,孝章皇后命內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趙德芳即位,然而,由於宋太祖傳位其弟晉王一說廣為流傳。王繼隆便直接前往開封府伊衙門召晉王。並在府門遇到醫官賈德玄。於是,一同叩開府門,邀晉王進宮繼承帝位。趙光義起初猶豫不決,最後在二人勸說下決心前往寢殿。宋皇后聽到雜亂腳步後,忙問:是德芳來了嗎?趙光義尚未講話,王繼隆便回答說:是晉王來了。宋皇后抬頭看到趙光義,臉色無比惶恐,急忙改口說: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宋皇后身為一國之母,稱趙光義為“官家”,可見,此時的宋皇后已經知道這皇位只能由晉王趙光義繼承了。趙光義聽到後,急忙說:皇后無憂,當共保富貴。按照這一記載,宋太祖死時趙光義並不在現場,宋太祖的死亡似乎與晉王無關。

    這些記載彼此都不能結合,以便完善史料,反而引出了所謂“燭影斧聲”的爭論,即趙匡胤的死亡與趙光義是否有關。

    二、晉王仁心

    後人一向被視為正史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則綜合了《湘山野錄》和《涑水紀聞》兩則記載,其作者李燾對其進行了刪改。然而其原則著實使人迷惑,“以好事者飾說”為由刪除荒誕不經者,但對神言“晉王有仁心”之語卻照錄不疑;以因與其他史料不符為由刪去“太 宗留宿禁內”之語;對可能引起世人猜疑者不予採錄,如以“太祖既不豫”為由 ,而未載“御太清閣以望氣”、“酌酒對飲”諸事,並改太祖大聲囑咐趙光義“好做,好做”為“好為之”等。但此處李燾更為重要的改動是將太祖“夜召晉王”之事,從《續湘山野錄》所記的二十日提前至十九日。這一種種行為使造作於真宗時的“晉王有仁心”成為太宗即位合法性的重要作用,這一目的在於維護宋朝天子聖明的形象以及皇位繼承的正統性。

    那麼什麼是“晉王有仁心”呢?

    《長編》中曾經這樣記載開寶九年十月壬子日(十九日)日:有神明在縣民張守真家裡落下一盞燈,並且說‘我天之尊神,號黑殺將軍,玉帝之輔也’張守真每次沐浴淨身請求上神降臨,黑殺將軍必然降臨到屋室中,,此時風聲靜寂,上神說的話就像嬰兒一般,只有張守真能夠理解,他所說的禍福都能夠驗證。張守真於是當了道士。皇帝生病,特地徵召張守真前往宮殿。壬子年間,皇帝命令內侍王繼恩‘建隆觀設黃策醮’,讓張守真請神,上神說‘天上宮闕已成,玉鎖開。晉王有仁心。’說完之後不再降臨人間。皇上聽完之後,連夜徵召晉王入宮,吩咐後事。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楊億的《談苑》中又記載了一件事,‘太祖聞守真言,以為妖,將加誅,會晏駕。’

    根據相關學者研究這源於《國史·福瑞志》,並且當時許多文獻都記載了這件事。然而,根據研究,張守真並無“建隆觀設黃策醮”一事記載。且“降神”以及“天上宮闕已成,玉鎖開。晉王有仁心。”等故事,應該都是後人日後偽造的,並逐漸成為一種廣為流傳的“真相”,或出於某種考量,被人記錄下來。然而,趙匡胤是宋朝開國之祖,如果宋太祖真是由於疾病而死,那麼御醫定會全力救治,臨時交代的遺囑也會被詳細記錄在案。《實錄》、《正史》中必有記載,然而宋史卻以短短九字交代其死亡。眾所皆知,正史是以《實錄》為寫作素材,實錄沒有記載,那麼正史中也無法書寫。可見,趙光義即位後對實錄進行了修改,為防止後人得到真相,刪去了相關記載,只留下了何地死亡的記錄。

    而所謂金匱之盟更是充滿疑點,杜太后要宋太祖立成年人為君。既然是成年人,那麼為何只讓晉王趙光義即位呢?趙匡胤一向健康,而且臨死時已經50歲了,想必子孫定有成人吧!哪怕是處於擔憂,晉王也不一定是最佳人選。且金匱之盟在第一次編寫《太祖實錄》並沒有記載。按理說,這可是繼承帝位的約定啊,怎麼可以不記載呢!實際是金匱之盟是後人加進去的。可見,趙光義早就四處製造輿論,為自己造勢了。以致後人將這些疑點重重的事情記載在史書中。這也導致了一個與“燭影斧聲”相對立的說法“晉王有仁心”的產生。

    三、真相為何

    在《涑水紀聞》中趙光義曾對宋皇后說過,皇后無憂,當共保富貴。趙光義似乎願意善待其兄的家人。然而,真實的歷史是,趙光義的親弟弟趙延美38歲抑鬱而終,親侄子趙德昭30歲被迫自殺,親侄子趙德芳23歲暴病而死,宋皇后去世後,趙光義降低了其墓禮規格。並且按照慣例皇帝駕崩之後,新皇帝依然沿用原有的年號,一年之後才會更改年號,以此表示對先皇的尊重與哀悼。然而,趙光義即位兩個月之後,就改年號為太平興國。這種行為十分罕見。且不說,《涑水紀聞》中的記載是否為真,在史書中,王繼恩與程德玄倒是有著不同一般的封賞,一個為招安使,另一個則為刺史。似乎真相已經明瞭起來?然而,由於史料記載有限,這些只能說是一種推斷而已。

  • 5 # 漫卷詩書

    “燭影斧聲”的傳說,在北宋時已經在民間流傳。因為當事人的趙匡胤駕崩,知情者只有他的弟弟趙匡義一人。但是,恰恰是因為這一撲朔迷離的事件,使得趙匡義越過了侄子,繼承了哥哥的皇位。這不得不使人懷疑。

    由於我們不是當事者,且無第三者在場。我們只能從其他相關事件推測,傳說是否為真。個人愚見以為,此事並非傳說,極有可能是趙匡義殺了趙匡胤。這可以從趙匡義即位以後,關於他的皇位繼承,以及他之後的皇位繼承人的歸宿,略窺一二。

    與這一事件相關的,還有一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匱之盟”。所謂“金匱之盟”,又作“金櫃之盟”,是說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杜太后臨終前,太祖趙匡胤在旁侍疾,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杜太后勸說趙匡胤,要以後周為戒,不能以幼主繼位。死後可傳位於其弟趙匡義、趙廷美,最後由趙廷美回傳至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這是趙匡義即位的唯一合法根據,因為趙匡胤在位時,沒有做過任何類似的表達,更沒有書面文書。但是,這個合法依據,卻是在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即趙匡義登基6年之後,才“公之於眾的”。因為當時有人舉報,說是秦王趙廷美意圖謀反。

    第一個提出公佈“金匱之盟”相關詳情的人,是趙普。而趙普在整個“金匱之盟”事件中,很讓人懷疑。

    首先,我們看一下,在此之前的幾年,趙普的大概經歷。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三月,趙普自河陽入朝,遷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請。但是,在此期間,趙普常被盧多遜詆譭。在朝廷任官幾年,鬱郁不得志。而在此時,恰遇柴禹錫、趙鎔等人告發秦王趙廷美驕奢恣肆,將會發生陰謀。趙廷美不是別人,正是趙匡胤和趙匡胤的弟弟,也是所謂“金匱之盟”中,趙匡義死後的第一繼承人。

    這時,宋太宗召問趙普,趙普表示希望在機要部門來觀察事變。但是,退朝以後,趙普專門又上書宋太宗,自陳參預知道宋太祖、昭憲皇太后臨終顧託之事。太宗感動醒悟,召趙普加以慰諭。這也就是“金匱之盟”的提出。

    接下來,我們看在宋太祖時風光一時無兩、而宋太宗初期不被重視的趙普,得到了什麼?很快,趙普被任命為司徒,且兼侍中,另封為梁國公。原先,秦王趙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此時,已經被人告發“陰謀造反”的秦王、所謂的未來皇位的“第一繼承人”趙廷美,很識趣地上了一份奏摺。大意是趙普是勳舊大臣,又任宰相,趙廷美這個親王請求位次趙普之下。宋太宗聽很高興,當即同意。

    而且,很湊巧。“金匱之盟”的情況與“燭影斧聲”相類,4個當事人,兩個已經去世。剩下兩個得益者,多少有點自說自話的意思。

    3年之後(公元984年),趙廷美還是因為被人說是謀反,而被撤去一切官職,不久被貶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一帶。不久,抑鬱而終,享年38歲。

    其實,在此之前幾年,趙匡胤的兩個成年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便在20多歲時,突然去世。趙德昭離奇去世於公元979年,時年28歲。兩年之後,也就是趙廷美被人告發謀反的981年,趙匡胤最小的兒子趙德芳,也突然辭世,年二十又三。

    至此,金匱之盟的皇位繼承人,尤其是盟約強調的後世繼承最終歸屬支系——燕王趙德昭一支,幾乎再也沒有繼承權。此時,趙匡義想正式昭告天下,立自己的長子趙元佐為太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上天跟“機關算盡”的趙匡義開了個玩笑。這個最像他、也是他最看好的兒子,在此時卻發瘋了。當然,有說趙元佐看不慣其父所作所為,精神壓力太大而發瘋;也有說是裝瘋。而趙匡義的次子趙元僖,突發暴疾去世。最終,趙匡義不得不立第三子趙元侃,這就是後來的宋真宗。

  • 6 # 君山話史

    “斧聲燭影”為宋太祖之死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歷史真相是什麼,我們無從得知,只能從現有的史料做一些合理的推測。

    宋朝的史料,較前代為豐富,史事記載也十分詳細。可是在宋太祖離奇死亡這件事上,官方的史書卻輕描淡寫,令人懷疑史官企圖在隱瞞著什麼。

    我們且來看看《宋史·太祖本紀》上只簡略的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這簡直只是流水帳,在封建王朝,皇帝之死是大到不能再大的事情了,對於宋太祖的死因,官方也無意說明。為什麼要遮遮掩掩呢?究竟是誰想要塵封這段歷史呢?揭開這段歷史,將會引起怎樣的動盪呢?

    那一晚,皇宮高牆深院內,到底發生什麼事,恐怕無人知曉——除了一個人外,此人便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

    我們把日曆回撥到宋朝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的十月二十日。

    那天晚上,皇帝趙匡胤登上太清閣,忽然起風了天氣陡變,雪風驟然飄落。皇帝下了太清閣,進了萬歲殿。他突然下旨:傳晉王趙光義入宮。

    皇帝召弟弟來做什麼呢?喝酒!

    這事讓人納悶狐疑之處。其一,要喝酒解悶,犯得著在一個風雪陰霾之夜把弟弟召進宮嗎?其二,皇帝讓太監、宮女全部退出去,偌大的殿裡,只有他與弟弟趙光義兩個人。若只為喝酒何必這樣呢,皇帝一定是要向皇弟說些話,而這些話,是不允許被第三者知道的。

    趙匡胤與趙光義兩人究竟密談了什麼呢?除了他們二人之外,沒有人知曉了。

    那一夜皇宮內的情形,北宋僧人文瑩在《續湘山野錄》一書中有所體現,這大概是皇宮太監們在那一晚所見所聞的紀錄了。

    當時雪花紛飛,風聲呼呼,太監們遠望著皇帝寢殿內燭火搖曳,兩個人影被燭光投射在門窗上。他們看到了晉王趙光義的身影有幾次起身離席,而後又坐了回去。

    到了三更時分(夜十一點到一點),雪還在下著,殿前的積雪已有數寸了。皇帝的酒終於喝完了,殿門打開了,只看到他手持一把柱斧,在雪地上戳了幾下,然後回頭對弟弟說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好做!好做!”說完後,晉王趙光義告辭離開,皇帝回到寢殿,解了衣服,倒頭便睡,不一會兒時間,就鼾聲如雷了。

    看上去一切都很正常。

    皇帝喝多熟睡了,太監們當然不敢馬上去把他吵醒。就這樣,到了四更天(一點至三點)時,快接近五更天了,看來皇帝也睡了有兩三個小時了,這時聽不到呼嚕聲了。幾個太監這才躡手躡腳走進去,擔心皇上著涼了。可是他們全都嚇傻了,這時的皇上全身冰涼,沒有氣息,已經駕崩了!

    喝幾杯酒就給喝死了嗎?會不會是心臟病突發?或者腦溢血?可是要知道皇帝的身體一直是很強壯的,況且就算突發性疾病,也很少有人一聲沒吭就死了。如果不是自然死亡,那會是怎麼死的呢?這一疑問令人不寒而慄,因為最後一個見到皇帝的人,正是晉王趙光義!難道皇帝竟然是給弟弟害死的嗎?

    太監們可以作證,在晉王趙光義離開後,皇帝還沒有死。

    可是即便趙光義有不在場的證明,仍然是最大的嫌疑人。倘若他偷偷在哥哥的酒裡下了毒藥,那麼致命的毒性在一兩個時辰後發作奪去皇帝的性命,這種可能性仍然是存在的。但是晉王趙光義是被召入宮,怎麼可能會預謀去毒殺皇帝呢?以犯罪心理學來說,他有什麼動機,有什麼理由作案呢?

    在歷史上,認為趙匡胤乃是死於趙光義之手的大有人在。我們且來作一個假設性的分析,假定晉王是殺害皇兄的兇手,那麼他為什麼要殺兄,又為什麼要選擇在這一晚動手呢?

    這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趙匡胤與趙光義到底在密談什麼呢?顯然這件事是非常機密的,所以沒有第三者在場。這一晚後,趙匡胤死了,趙光義成為皇帝,他也用不著向別人解釋談話內容。因此,寢殿密談的內容永遠也不為人所知了。

    可是有兩個細節一定要引起注意,一個是“燭影”,一個是“斧聲”。這是殿外之人惟一能看到的兩個特別的細節,特別在什麼地方呢?

    首先看看“燭影”。遠看過去,隱約看到的情況,是晉王趙光義在喝酒過程中,有幾次避席的舉動。避席有何含義呢?如果是權位高的人避席,是一種尊重的表示;如果是權位低的人避席,則是一種謝罪的表示。晉王數次避席,是不是意味著皇帝對他的嚴厲批評呢?

    其次再說說“斧聲”。皇帝以柱斧戳雪,趙匡胤扛著一把斧子,就是為了戳幾下雪地麼?喝酒用得著柱斧嗎?趙匡胤喝酒上操著一把斧頭,是不是動了殺心呢?

    如果皇帝對弟弟動了殺心,那只有一個理由:弟弟想奪權當皇帝!如果晉王趙光義非要在這一晚毒殺哥哥,那也只有一個理由:自己的秘密已經被哥哥知道,哥哥不死,他永無出頭之日。

    晉王趙光義是否想當皇帝,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自從他擔任開封尹後,便大量培植黨羽,結交朝中文武官員,其勢力可謂是根深葉茂。宋太祖三十三歲就當皇帝,至今五十歲,仍是年富力強,出於謹慎,他一直未立太子,這也給了趙光義更多的機會。

    我沿著這個思路,作一個大膽的假設,情景回放如下:

    皇帝趙匡胤得悉了弟弟趙光義企圖當皇帝的陰謀,十分沮喪,那一晚風雪交加,他愁緒難減,決定召弟弟前來,把話攤開來說。趙光義知道陰謀洩露,此去凶多吉少,遂攜帶毒藥前去。寢殿之上,別無他人,只兄弟倆談話。皇帝嚴厲呵斥,晉王多次避席謝罪,曾有一度皇帝幾乎想殺了弟弟,遂操起一把柱斧,但還是沒忍心砍下去。晉王心知自己就算不死,政治生命也將結束,只有冒險一拼了。他假意為哥哥盛酒,暗中把毒藥投入酒中。這種毒藥大約放了蒙汗藥,令人吃了後睏意來襲,昏昏欲睡。晉王乘機告辭,皇帝這時有點走不穩,遂柱著那把長斧出了殿門,在門口戳幾下雪地,喝了一句:“好做!好做!”這句話什麼意思,也是千古之謎,以我的理解,應該是“好自為之”的意思。

    以上只是猜測,至於歷史真相究竟是否如此,只有趙氏兄弟兩人才真正知曉。那一夜發生的事情,太多太複雜又太蹊蹺離奇了。

    大約在凌晨兩三點時,太監們發現皇帝駕崩了。大家嚇得魂不附體,火速通知孝章皇后。從睡夢中被喚醒的孝章皇后臉色蒼白,一種巨大的恐懼感湧上心頭,嗅到了皇宮內外的血腥味,此時最重要的事,是要趕緊讓新皇帝繼位。

    趙匡胤生前沒有立太子,他曾有四個兒子,兩個早夭,剩下兩個,一為二十六歲的趙德昭,一為十八歲的趙德芳。趙德昭遠在興元府(陝西漢中),沒時間通知他回來了,留在皇城的只有趙德芳。孝章皇后果斷密令內侍總管王繼恩連夜召趙德芳進宮。

    王繼恩出了皇宮,卻沒有去找趙德芳,而是去了晉王府。我們有理由懷疑,王繼恩就是晉王在皇宮的耳目。

    當王繼恩來到晉王府門外時,又有一件怪事,府門之外居然坐著一個人。凌晨三四點鐘時,天寒地凍,是誰跑到晉王府門口呢?左押衙程德玄。據《宋史》所載,程德玄是晉王趙光義的心腹,“頗親信用事”,還有一點要留意,他“善醫術”。程德玄為何半夜三四更時跑到晉王府門口呢?

    程德玄解釋說:“半夜時有人敲我家門,說是晉王要召見我。但我開啟門時,卻看不到人影。豈料一進屋,敲門聲又響起,再去開門,還是沒人。如此三次,我心裡狐疑,遂自己來了晉王府,府門關閉著,我也不敢在這個時候敲門,只得坐等於此了。”

    這是遇到鬼嗎?這個瞎話的背後有什麼故事呢?程德玄似乎預先知道今夜有大事發生,他在晉王府外苦苦等待,一定是這個大事與自己有著切身的關係。

    我們再來發揮點想象力吧。

    如果趙匡胤真的是被毒死的,那麼這種秘製的、殺人於無形的毒藥又是從哪裡來的呢?能夠配製如此高明毒藥的人,一定是行醫高手,而被史書稱為“善醫術”的程德玄就是這樣的高手。假設程德玄真的配製這樣的藥丸交給晉王,那他與晉王就坐在一艘船上。試想想,這個晚上,程德玄哪裡睡得著呢?他急切地等待訊息,藥丸究竟有沒有用,皇帝究竟死得沒有,皇帝若死了,誰能當皇帝,會不會追查此事呢?這是生死攸關的時刻,他寧可在晉王府外等待確切的訊息。

    王繼恩與程德玄一起去敲晉王府大門。當王繼恩把皇帝之死以及皇后緊急召趙德芳入宮的訊息告訴晉王趙光義後,晉王是什麼反應呢?史書上的寫法是,“王大驚,猶豫不行”。孝章皇后明明是叫他召趙德芳,他卻跑來召晉王,他難道不知道違抗懿旨的下場嗎?他敢這樣做,不是自己比別人多出幾個腦袋,而是因為他早與晉王串通好的。

    於是晉王與王繼恩、程德玄兩人一起冒著風雪趕往皇宮。這裡請注意,程德玄跟著去了,若他只是局外人,斷然不可能一起跟著進皇宮。入宮後,王繼恩對晉王說:“大王先在此等一下,我先進去稟報。”這時程德玄跳出來說道:“直接進去就好,有什麼可等的呢?”看來他心急的程度,絕不亞於晉王。

    三人便匆匆奔向太祖寢殿,這個時候,孝章皇后已經守在宋太祖冰冷屍體之旁。當她聽到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後,一回頭看到王繼恩的身影,脫口而出道:“德芳來了嗎?”

    王繼恩面情冷漠,聲音冷酷:“是晉王來了。”

    當看到晉王的臉龐時,孝章皇后驚呆了。皇帝在深宮之內暴死,內侍總管公然違抗懿旨,明擺著要在選帝一事上插上一腳。這皇宮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一股勢力,她完全猜不出、摸不透。在晉王那銳利如箭的目光下,皇后不由得全身發抖,似乎找到丈夫死亡的原因。她屈服了,怯生生地轉向晉王道:“我們母子性命都託付給官家了。”

    這句話,無疑承認了晉王的帝位繼承權,“官家”乃是五代、宋時對皇帝的稱呼,取義於“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故名為“官家”。

    貴為皇后與皇子,竟然把身家性命交給別人。即便一千多年後,我們仍可以從這句話中感受到皇后的恐懼與無奈。雖然宋太祖離奇死亡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民間一直認為他死於趙光義的謀殺,雖然沒有鐵證,但是聯想到孝章皇后驚恐萬分的表情,這種說法恐的並非完全空穴來風。

    “斧聲燭影”的故事,在之後一千年的時間裡,為人所津津樂道,大家都試圖尋找更多的證據,解開歷史之謎。但是,想要找出確切的證據已是不太可能了。因為宋太祖生前最後一個接觸的人,正是趙光義,他若不開口,那一晚在寢殿之內發生的事情,就沒有人知曉了。再者,朝廷也沒有披露宋太祖的死因,也就是說,沒有驗屍,僅僅公佈是“猝死”而已。若是要解開宋太祖是否被毒殺之謎,恐怕只有把他的屍骨挖出來化驗了,讓死人“開口”說話,這或許是解開歷史謎團的惟一途徑了。

  • 7 # 明月山脈

    “燭影斧聲”的真相在史書的記載中雖然沒直接點明,但是趙老二實際上已經不打自招了。

    首先“金匱之盟”居然是在趙老二登基六年之後才由趙普上書提出,趙普也因此升任司徒,封梁國公。很顯然趙普是無利不起早,趙老二則是感激涕零。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金匱之盟”早就存在,那麼趙普舊事重提不過是份內之事,他憑啥就能如此高升?很顯然“金匱之盟”是站不住腳的。

    再來看看史書記錄中的破綻。

    一、根據史書記載,趙匡胤病重後招弟弟入宮喝酒。這件事本身就非常奇怪,你說趙匡胤生重病了怎能喝酒?據說還喝醉了?不要命了?那你也好歹留句話啊,可是一句都沒有。奇怪嗎?

    二、趙廣義在“燭影斧聲”及趙匡胤死亡發生時明明就留在宮內(趙匡胤讓他留宿宮中),皇后得知趙匡胤死後馬上派太監王繼恩去找二皇子,王繼恩卻跑到趙光義府中去找他,豈不是前後矛盾?

    三、太監王繼恩是受皇后之命找二皇子,他怎麼就敢有恃無恐地違抗皇后之命另找趙光義呢?這一條足以判他死罪!顯然事實並非如此,如果趙廣義沒出宮,而是在宮裡派兵截住王繼恩,這就可以說得通了。

    四、按史書所寫趙光義未聽宣就進入皇宮中憑什麼?皇宮內就這麼容易進?皇后以私闖宮門殺他有何不可?最大的可能是他根本沒出過宮門或者用兵攻入皇宮!皇后為何又屈服於他?唯一可能就是趙光義的手下闖進皇宮控制了皇后!

    五、有人說是皇后害死了趙匡胤,很顯然此事對她沒任何好處,她不可能幹這事。另外真有金匱之盟的話,趙匡胤病重的情況下,趙普都知道的事情皇后豈能不知?她怎麼可能另找二皇子來商量即位之事?

    六、皇后屈服後,趙光義說“共保富貴,勿憂也”之言不僅大逆不道而且有調戲之意,很明顯是他掌控全域性才敢這麼說的!

    七、趙光義做皇帝后,短短三四年時間裡,所有趙匡胤擁有繼承權嫡系成年子孫,全部非正常死亡。連趙延美這個“金匱之盟”下一個受益者也因“謀逆”被害死,請問大家接下來就要當皇帝的他又吃錯了什麼藥非得去謀逆呢?真是可笑至極。

    八、趙匡胤的皇后受到趙光義的非前皇后禮遇,生活淒涼,更不給任何照顧。而且皇后死後,趙光義不允許皇后與趙匡胤合葬。此事更加可疑,對照趙光義對皇后說的“共保富貴,勿憂也”的話,瞎子能猜得出發生了什麼。

    九、趙光義反對兄長遷都,根本原因是東京早已在他的掌控中,而一旦遷都,就不可能如他所願了。所以那天晚上發生了啥大夥都心知肚明!

    當然趙光義當上了皇帝,史書不可能寫他殺兄篡位。所以關於這一段公案,不可能有什麼真實的記錄留存於世,大家也就別指望有什麼真相大白的一天了。

    套一句古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8 # 帝國的臉譜

    一個本來清白的人,由於皇帝當得久了,腦子裡想法多了,自私心重了,所作所為狠了,結果導致從前的清白也不見了。這就是宋太宗趙光義給人的印象,本來沒有殺兄奪位,但由於後來逼死了弟弟和侄子,反而如同此地無銀三百兩一樣,佐證了當年得位不正,“燭影斧聲”的真相,就是這麼一件事。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宋太祖在位17年,不到50歲就去世了,由於他死得太突然,趙匡胤將皇帝大位傳於趙光義這件事又極詭秘,給當時和後世的人增加了無限遐想和猜測,趙匡胤的死遂成千古疑案。

    北宋僧人文瑩在《湘山野錄》一書中,便借當時的傳說,對此疑案進行了現場版敘述。趙匡胤在沒當皇帝之前,有一個道士朋友,自稱“真無”,曾經在一次酒後,手舞足蹈,說趙匡胤將是下一個一統天下的皇帝,後來果然。之後,趙匡胤一直未再見過真無。直到976年,趙匡胤到洛陽巡視,再次偶遇真無,便把他召進行宮,請他喝酒,酒後,趙匡胤便向道士請問自己的年壽,真無毫不隱諱,直截了當地說:“今年10月20夜,如果晴,則可延一紀,否則壽終。”

    到了10月20晚,開始星光燦爛,似乎晴天,但不久即陰雲密佈,瞬間下起了大雪和冰雹。趙匡胤想起真無的話,立即命人召來弟弟趙光義,二人對飲,邊飲邊交待後事。侍衛們遠遠看見寢宮一角,燭影下趙光義數次離席,做出拒絕的樣子。二人後來又出宮門觀雪,雪很厚,趙匡胤拿著柱斧柄戳雪,大聲說:“好做,好做!”隨後入宮就寢,轉瞬鼾聲如雷。

    當夜,趙光義留宿於宮中,五更左右,趙匡胤去世,趙光義靈柩前繼位,是為宋太宗。這就是“燭影斧聲”的歷史記載,此記載懷疑趙匡胤為弟弟所害,趙光義得位不正。

    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趙光義之所以能夠順利繼位,是諸多因素累積的結果,而非殺兄篡奪。首先,趙光義在後周世宗時就曾從軍南征,出道很早。趙匡胤上位,是他和趙普一起策劃的“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後,他因功封殿前都虞侯,接著任開封府尹,趙匡胤去世前三年,封為晉王,地位在宰相之上,是當仁不讓的“二號首長”,權力如日中天。因此,趙光義如果不繼位,別人繼位這個皇位也坐不穩。

    再者,趙匡胤生前確實作了以趙光義為繼承人的安排。開封府是北宋首都所在地,開封府尹是開封最高行政長官,任此職的人,要麼是皇太子,要麼是相當於皇太子的儲君,後周時,柴榮繼位前,就擔任過開封府尹,後來趙光義的兒子宋真宗為太子時,也任過此職,這是一個儲君鍛鍊的崗位,也是證明儲君身份的一個崗位。但其他人如果任此職,便不叫開封府尹,而叫權開封府。所以,趙匡胤去世前,儲君安排的是趙光義。

    同時,趙匡胤在去世之前的許多年裡,他對自己的兒子,無論趙德昭也好,趙德芳也好,都沒安排任過開封府尹,而且都沒封過王,所以他生前並沒有將皇位傳給兒子的打算。但是,趙光義後來為了不履行“金匱之盟”,流放了自己的弟弟,逼死了趙匡胤的兒子,結果貽人口實,好像本來得位不正一樣,這就是“燭影斧聲”的真相。

  • 9 #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要講斧聲燭影首先要了解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是杜太后也就是趙匡胤和趙光義的生母病重,趙匡胤在旁邊服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的遺言。交代了未來皇位繼承的問題,勸說趙匡胤百年之後講皇位交給趙光義。這份遺囑放在了金匱裡面因此稱為金匱之盟。

    再來看斧聲燭影。

    開寶九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見得燭光下趙光義時而離席,有避讓之狀,又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然後在看當時的皇儲,當時五代的皇儲基本上是親王+京尹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基本上只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並沒有實權也沒有參與過國家政務。那麼親王+京尹是誰呢?正是趙光義。趙光義是完全具備繼承皇位的身份,相反趙匡胤兩個兒子卻沒有資格。

    所以趙光義繼位不是行謀權篡位之事。畢竟有金匱之盟和皇儲的身份。在法統上是合理的。

  • 10 # 熱血方圓

    斧聲燭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謎團,很多小夥伴都聽說過。不過很多人聽到“斧聲燭影”很可能就會想到這樣的情景:趙光義拿著斧頭砍向趙匡胤,燭光正好把這個影子映到了窗戶上。甚至一些小說也是這般描寫,但實際上事情並不是這樣的。

    《宋史》對此事諱莫如深,只簡單的寫了一句“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要了解事情經過還得看別的記載,《宋史紀事本末》就有此事的經過: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斧聲並不是趙光義拿斧頭髮出的聲音,而是趙匡胤拿柱斧戳地的聲音。柱斧是啥玩意?有人說是拂塵,有人說是柺杖,也有說法說是儀式用的水晶柱,反正不是行兇的武器。燭影才是講的趙光義,燭影下趙光義有離席退避的樣子。

    所以“斧聲燭影”的經過就是趙匡胤召趙光義議事,因為只有他們兩個人在場,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看到趙光義有離席退避的情景,還聽到趙匡胤用柱斧戳地後大聲對趙光義說“好為之”,之後趙匡胤就駕崩了。

    那怎麼傳出的趙光義弒兄篡位的說法呢?因為趙匡胤死後的樣子像是毒殺,《續湘山野錄》記載“玉色瑩然如出湯沐”。而更糟糕的是趙光義有用毒的前科,孟昶的暴病身亡,李煜的離奇逝世,吳越國王錢俶的突然辭世,都有著趙光義用毒的影子。

    但也有一種可能,趙光義並沒有毒光趙匡胤,因為他們老趙家可能有什麼遺傳病,因為了除了趙構之外,宋朝14位成年皇帝沒一個能活過60的,趙匡胤50歲突然暴斃似乎也挺正常。但趙光義的繼位是不是合法呢?也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說趙光義不合法,因為趙匡胤在死之前已經有了太子,並且開始大力培養太子趙德芳,看這樣子,顯然是不會把皇位傳給趙光義的。那趙光義的上位當然是篡位。

    還有一種說法是存在著金匱之盟,也就是趙家兩兄弟的母親,杜太后死前立下約定建議趙匡胤死後要傳位給趙光義。雖然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也不是沒有原因。為什麼呢?主要還是五代十國中的亂象留下的記憶太深刻,武將叛亂太過頻繁了。

    雖然趙匡胤懷酒釋兵權,但又哪能確保萬無一失呢,所以在削弱其它武將的權力時,並沒有削弱趙光義,這就是給他們宋家留的後手,防止他的突然暴斃導致主少國疑,又冒出一個陳橋兵變取代宋家江山。不過等到趙德芳成年國體無憂之後,趙光義也已經尾大不掉,最終登上了皇位。

    “斧聲燭影”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事情的經過已經泯滅在歷史之中,真相到底是怎麼只能任人猜測了。

  • 11 # 工作生活智多星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有人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當夜,太祖駕崩,宋皇后讓王繼恩去叫秦王趙德芳來。但在這時,王繼恩忽然叫道“晉王來了!”宋皇后見趙光義,大吃一驚!對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哭著回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改元太平興國。後人對此事評論不一,有人認為是趙光義謀殺太祖皇帝,有人則認為無足夠證據,後不了了亡。現多用斧聲燭影指代似是而非的事情。

  • 12 # 兵卒在江湖

    先說結論——

    1、沒有明確的證據說明趙匡胤死於謀殺;趙光義有不在場證明,謀殺他的動機也不足。

    2、有研究顯示趙氏皇族有心腦疾病家族遺傳病史,有學者推測趙匡胤的死因在此。

    首先,燭影斧聲的故事最早的出處是南宋史學家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這是宋史的基本史料。但李燾只是引用(並且在引用中註明了部分懷疑態度)。真正的出處是北宋僧文瑩的《續湘山野錄》。

    首先看原文——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後苑。苑吏或見宿於木末鳥巢中,或數日不見。上常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閣以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之前還有大段無關論述省略,簡單總結一下,文瑩的記載是這麼個邏輯——

    1、宋太祖身體不適,有個道士預言他壽數某月某日,如天晴可能延命)。

    2、當天突降大雪,太祖預感道士預言應驗,緊急召趙光義(當時的儲君)入宮。

    3、燭影——兄弟兩人獨飲對談,有內侍隔窗看見燭影下,趙光義有推辭的動作。

    4、斧聲——飲完太祖送趙光義出門,太祖手持柱斧戳雪,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好好幹!)”

    (柱斧,又名“柱拂子”,就是武俠片中公公們常用的拂塵。拂塵能殺人,還要從“一條杆棒打下四百座軍州”的趙匡胤手中搶過來,這武功想必要接近東方不敗的水準)

    5、太祖回寢宮睡覺,趙光義留宿宮中其他房間(東方不敗的話,不驚動大內高手的情況下要重新潛回寢宮也不是難事?)

    6、太祖當夜鼾聲如雷,等到內侍聽不見響聲去檢視,發現已駕崩;趙光義繼位。

    首先,對於這個記述,李燾引用的時候是抱有懷疑態度的。他在引用之後,做了幾點批駁:第一點是道士預言部分過於怪力亂神;第二點根據李燾之前的記載,太祖駕崩當夜,趙光義是在宮外的王府中的——包括司馬光等人的筆記也是這麼記載的。但是李燾為什麼還要引用這個與自己原文相矛盾的史料呢?李燾的理由是這樣的——

    太祖英武,其達生知命,蓋有如此者。換句話說,“這雖然是扯淡,但很符合太祖皇帝豁達的人生態度啊”——至少在南宋時,燭影斧聲這個故事是作為主旋律小故事來宣揚的。

    而這個名詞轉變為現在大多數人熟知的“趙光義弒兄篡位”,是在清代以後!代表作品有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是不嚴肅的演義小說。在這類小說中,透過曲解、重組文瑩的故事,大致變成了以下這個模樣——

    1、宋太祖身體強壯,某日請趙光義喝酒

    2、內侍在屋外隔著窗,看到燭影搖動、聽到斧聲(更誇張的乾脆說燭光斧影,這個詞是從刀光劍影來的麼?兩大高手決戰紫禁之巔麼?)

    3、還有人聽到太祖臨死前大喊“好做!好做!”——被理解為“你做的好事!你做的好事!”(被斧頭砍了還這麼生龍活虎?你有力氣喊,你特麼不會叫救命麼?還有趴牆角那個,你聽到這個都沒有喊人沒問題?)

    4、趙光義走出房間,宋太祖駕崩(多麼有畫面感!李白贊曰: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補充了一下學界對趙匡胤死因的病理分析:

    《帝王的健康與政治——宋代皇帝疾病問題研究》

    和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皇帝家族具有的肥胖、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遺傳基因,及壓抑的宮廷生活等環境因素影響,使腦血管疾病成為宋代皇帝們最常見的疾病,且具有言語障礙、行動不便等共同特徵。

    咱們一般人想想,宋太祖的皇位沒有傳給兒子、而是讓弟弟繼位,這很蹊蹺啊。

    但是宋史學者談到這個問題,往往一句“宋太祖平生傳光義之意原甚明顯”就一筆帶過去了(即使是曾經懷疑太宗謀殺太祖的學者,一般也不否認這一點)。剛接觸學術情報的遇到這種一筆帶過就很崩潰了——我想破腦袋搞不清楚的東西,乃們不要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好不好?多說幾個字會死嗎?這就是知識積累的差距。

    宋承五代,而五代對於繼位是一個什麼概念?

    1、父子相傳的傳統被打破:後晉高祖立成年之侄而不立幼子為繼位人;吳兩世皆兄終弟及;楚馬殷“遺命諸子兄弟相繼”,故此後二十年間傳立和爭國者悉為第二代同輩兄弟,而第三代眾多成年宗室,竟無一人按“父死子繼”的原則被立為或挺身爭奪繼位人;吳越國主錢元環以子年幼(14歲)而欲擇宗室長者為儲君;吳越國主錢佐以子年幼“而以其弟倧襲位”;南平保融三子均成年而立其弟保勖為繼位人,保勖襲位後又傳立保融之子;南漢劉隱傳弟而不傳子;後漢太后立叔立侄而不立子。

    2、不立太子,以親王+京尹為皇儲

    五代宋初,以親王+京尹為標誌的儲君,共有朱友文、李從榮、李從厚、石重貴、劉承訓、柴榮;宋朝有趙光義、趙廷美、趙恆,共九人。而成年人中,未做過京尹,和平繼位為皇帝的(即不包括篡位、自立),只有劉承佑一人而已,這是因為他的兄長皇儲開封尹劉承訓死了才兩個月,其父劉知遠來不及建儲就已駕崩。

    趙光義封親王+開封尹,正是宋太祖母親昭憲太后去世後一個月,這其實從側面證明了金匱約傳說中,宋太祖與昭憲太后商定以趙光義繼位的說法。

    而在趙匡胤生前,為了確保趙光義的儲君權威,甚至將與趙光義不和的趙普罷相。史載趙普曾經是反對趙光義繼位的(雖然太宗即位後,又倒向他了)。

    最後,如果宋太祖有意父子相傳,兒子還年幼或許還好說,成年之後總應該給個說法吧?

    可當他的長子趙德昭成年時,甚至沒有封親王——“故事,皇子出閣即封王。太祖以德昭沖年,欲其由漸而進,授貴州防禦”

    原因其實很現實,太宗算是宋太祖的半個創業夥伴,在朝中軍中根基深厚。為了確保王朝的長治久安,第一避免重蹈後周孤兒寡母亡國的覆轍;第二也避免強行扶植兒子繼位會引來叔侄的敵對乃至分裂,立趙光義繼位就成為了最現實、也是唯一的選擇。

  • 13 # 嶽劍

    據記載: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夜,大雪紛飛,太祖召晉王趙匡義進宮,趙匡義進宮後,趙匡胤屏退左右,與晉王趙匡義酌酒對飲,商議國家大事。不久之後在室外的宮女和宦官看到窗子上燭影搖晃中,模模糊糊地看到趙匡義時而離席,擺手後退,似乎在躲避什麼,而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 與此同時,這些宮女和宦官還聽到太祖大聲 喊道:“好為之,好為之。”之後,二人飲酒至深夜,趙匡義告辭,太祖解衣就寢。 凌晨,太祖就駕崩,沒有按照中國傳統兒子,而是傳位於弟弟趙光義,這一歷史事件就是這就是“斧聲燭影”事件。

    根據歷史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病重,宋皇后派親信王繼恩召次子趙德芳進宮,安排太宗後事。而趙光義覬覦帝位久已,便收買王繼恩為自己傳遞訊息,當他得知太祖病重後的訊息後, 立即進宮,而宋皇后見到趙光義,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故,而且已無法挽回,只是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答以:"共保富貴,勿憂也!"

    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改元太平興國。

  • 14 # 賣萌的肉丸子

    我來回答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寒風凜冽大雪紛飛,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趙光義趕到後,宋太祖讓身邊的宮女和侍從退下,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席間二人暢談國家大事,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宮女遠遠看見殿內燭火搖晃不定,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不久,便聽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同時大聲喊道:好為之,好為之。兄弟二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告辭兄長出去後,宋太祖才解衣就寢,次日凌晨,宋太祖駕崩,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趙德芳入宮,而王繼恩卻去了開封府請趙光義,趙光義並未就寢,他聽說兄長趙匡胤暴亡,立刻做驚異狀,猶豫著不肯前往皇宮,提出要和家人商議,這時候王繼恩著急了,他說了一句話:“時間久了,恐怕被別人搶了。”在王繼恩的催促下,趙光義等三人冒著風雪趕往宮中。到了皇宮殿門外,王繼恩請趙光義在外稍候,自己去通報。程德玄卻主張直接進去,不用等候。說完就與趙光義一同闖入殿內。宋皇后得知王繼恩回來了,開口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稟:“晉王到了。”她哭著對趙光義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於官家了。”宋皇后這樣說,就是承認趙光義做皇帝了。趙光義什麼反應呢,他故作悲傷,淚流滿面地說:“共保富貴,不用擔心。”後晉王趙光義繼位,這就是燭影斧聲的典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當年十五歲的鞏曉彬不轉到籃球專案上,一直踢足球,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