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豐鎬遺子
-
2 # 南方鵬
開漢三傑張良韓信蕭何,韓信被誅,蕭何屢受猜忌,只有張良自始至終平安無事,一直受到劉邦呂后的敬重,這與他深得黃老三昧,淡泊名利有關。
劉邦稱帝后封賞功臣時,張良謝絕了劉邦要他從最肥沃的齊地“自擇齊三萬戶”的封賞,選擇與劉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留”地,被封留侯。他表示,布衣得到封萬戶侯的待遇,已是高位。能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更無他求。
據說張良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太史公自序》中寫到“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堪足為張良一生寫照,“無知名無勇功”六個字,深得黃老精髓,也是免禍關鍵。
-
3 # 山村小星星
因為張良沒錢。不斂財,不接受御賜豪宅,田地,小心翼翼,潔身自好的,讓劉邦很放心。沒有謀反的資本。自古伴君如伴虎,最怕功高蓋主。所以研究懂得一些歷史的,都不願當官從政…
-
4 # 獨立團的李雲龍
張良只是和高階參謀,沒有實權,對劉邦沒有威脅。而蕭何韓信不同,一個主政,一個治軍,對皇權是大大的威脅。諸侯王是封土裂疆的草頭王,對中央更是威脅。有這麼多活靶子在前,劉邦一時也想不到張良,再加上張良會明哲保身,劉邦也就不殺張良了。
-
5 # 月望與東山
在中國歷史上,張良的確是一個傳奇。在劉邦的團隊之中,疑心甚重的劉邦都懷疑過韓信,蕭何,樊噲等人,但是,他從未懷疑過張良對他的忠誠。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張良是劉邦的人生知已,倆人結下了深刻的政治友誼。
陳勝吳廣造反時,張良率領一百多人本來是南下跟隨景駒王的,不料半道遇見劉邦。倆人一聊,張良決定放棄景駒王,改跟隨劉邦。張良之所以做出這個偉大的人生決策,是因為他跟過很多人講兵法,可是從來沒人聽懂,唯有劉邦,一聽就懂。
所以,連張良自己都倍覺驚奇,認為劉邦的智慧是老天授予的。
倆人這種深刻的政治友誼,自此之後,都無比牢固的貫穿至尾。
劉邦王關中時,因為漢中蜀地為溼地,張良身體又不好,劉邦沒有讓張良跟隨,反而送他回南韓。張良回國後,輔佐韓王成,後來韓王成被項羽誅殺,張良逃跑後,逃奔的人仍然是劉邦。劉邦也毫不猶豫地拜他為成信侯。從此,倆人如膠似漆,互相纏綿,從未離開過對方。
其次,張良是劉邦身邊最得力的助手,是漢朝立國的戰略大師。
司馬遷曾在《留侯世家》裡說,張良為劉邦建立奇偉功業,以為他是一個槐梧高大的男人,不料看到畫像時,他竟然長得如一個美麗的女子。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講,如果說呂雉是劉邦的人生伴侶,那麼張良就是劉邦的政治伴侶及賢內助。
這個政治賢內助,幫助劉邦成功進入咸陽,當劉邦迷戀權色,準備稱王時,又是張良及時喚醒劉邦,讓他還軍霸上等待項羽。後來, 鴻門宴事件時,項伯本來是隻救張良的,但是張良沒有棄劉邦而走,反而是借項伯之力,解救劉邦於水火之中。
張良因為長年跟隨劉邦左右,所以劉邦的每一次人生及政治危機,都是張良首謀,替他化解。
再次,張良儘管謀策能夠通天入地,但他從未給劉邦構成任何威脅。
在漢初三傑中,韓信心懷不軌,被劉邦猜忌殺掉,實屬正常。然而,劉邦竟然還曾懷疑過蕭何。當時蕭何對漢朝的建立功德無量,漢朝人對他推崇至加,而劉邦又長年征戰在外,所以他對蕭何如此兢兢業業地工作態度有所猜疑,認為他有可能借威德,而趁劉邦征戰在外之機,推翻劉氏政權。還好,蕭何最後採取一個自汙法,才化危為夷。
相對張良來說,劉邦根本沒想過懷疑他。主要是沒有懷疑他的任何條件。張良長期跟隨劉邦左右,而且張良因為身體不好,從未帶兵,即使他造反,他拿什麼反呢?
更讓劉邦敬佩的是,張良的一生,似乎都是為他劉邦獻身而活的。當時項羽定天下時,本來項羽準備要把劉邦遷往蜀地,但是張良將自己得到的諸多財物珍寶,通通送給了項伯,讓項伯替劉邦說情,給他一塊好地。項伯收了錢,也辦了事,最後項羽同意將漢中封給劉邦,這才為後來劉邦東出留出了一條生道。等到劉邦定天下時,諸將都在爭功封侯,唯有張良,激流勇退,閉門不出,學道逍遙去了。
當年,范蠡與文種輔佐越王勾踐平吳國時,文種是怎麼死的?太戀權,高估自己在勾踐心中的地位。其實,臣子跟君王戀愛,猶如美女事君。美女色衰而愛馳;臣子猶如甘蔗,其剩餘價值被榨完後,自然就被人家扔了。
但是,張良不是文種,他是范蠡。他知道何時進,何時該退。
請問,對於劉邦來說,一個如此痴情,而從不戀財貪權,且手中無兵力的賢內助,換成你是劉邦,有殺他的必要麼?
-
6 # 野叟雜談
漢高祖劉邦以屠殺功臣而聞名,當然不是說,漢高祖的功臣都被他殺了。事實上,漢高祖十分倚重自己的功臣。西漢前期的功臣集團,成為穩定政局的重要力量。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劉邦身後,多虧了他的那些功臣才挽救了大漢王朝的危局。
之所以給人們的印象,劉邦屠殺功臣,主要是劉邦對待韓信、蕭何、英布、彭越等人,的確是有失公允。劉邦自己也承認韓信是人傑,自己奪取天下得益於韓信。但是,韓信居功至偉,卻是所有的功臣之中第一個被拿下的。劉邦封韓信為楚王,不久後就以謀反為名把他廢為淮陰侯。後來再次以謀反的罪名將韓信滅族。英布、彭越等人也是劉邦奪取天下的重要盟友,但是彭越無罪被殺,還被剁成肉醬。彭越的肉醬被劉邦送給英布,英布當然知道自己可能的結果是什麼。乾脆英布和劉邦打了一仗,英布兵敗被殺。蕭何號稱是西漢第一功臣,可是蕭何還曾經被漢高祖劉邦投進監獄裡去。
之所以劉邦要如此對待韓信和蕭何,就是因為劉邦並不完全信任韓信和蕭何。相對而言,張良則是劉邦比較信任的。尤其是在奪取天下之後,張良主動表示自己不願意接受過多的封賞,一個留侯就足夠了。接著,張良主動提出自己要修仙辟穀,連飯都不吃了。其實是在給劉邦做一個表態,我已經無意於人間的是是非非,陛下對我大可以放心。劉邦也的確對張良比較放心。而且張良在天下安定之後,基本上就閉門養病不出,不再參與到國家大事之中。無論是劉邦還是呂后,都對張良敬重有加。劉邦封張良為太子少傅,說即便是朝廷大事我不再麻煩你,但是培養太子害需要你的幫忙。呂后也一再去勸張良,還是不要辟穀了,就這樣張良才接受了太子少傅的職務。
一直等到漢高祖去世十年後,張良才去世。死後被諡為文成侯。
-
7 # 帝國的臉譜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為鞏權固位,對那些同自己一起流血拼命打江山的功臣進行了大清洗,誅臧荼、殺韓信、剁彭越、斬英布,可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其實,在西擊秦朝以及楚漢戰爭之間,劉邦曾經那麼的仁慈、寬厚、豁達、包容,他留張良、拜韓信、識陳平、招英布,使“天下英雄盡入彀中”。後來為什麼大殺功臣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彼時有一個項羽,項羽在時,天下未定,他劉邦只是個“草頭王”,前途未卜,他得與大家和衷共濟,共同對抗強敵項羽。一旦項羽命喪烏江,天下一統,劉邦面對的敵人就由項羽變成了對其皇位構成威脅的文臣武將了,所以,卸磨殺驢,自是題中之義。那麼,誅殺功臣的同時,他為何未對張良痛下殺手呢?
在劉邦眾多的開國功臣中,張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居功至偉。劉邦先後誅殺彭越、韓信、英布後,卻並未清算張良,這是因為,一方面,張良對劉邦忠心耿耿,另一方面,張良有謙讓之風,懂得功成身退。
那些謀臣武將,對劉邦死鐵的人,一為樊噲,二為蕭何,另外,就算張良了。這三個人,無論情勢多危險,情況多複雜,都始終如一,緊跟劉邦,從無二心。比如,項羽擺鴻門宴之前,劉邦與項羽明為戰友,實為勁敵,項羽因劉邦拒之關外而誓言發兵攻打劉邦。項伯為了報張良救命之恩,連夜送信,助張良出逃。
然而,此時的張良,完全不顧自己的安危,他想到的是如何讓劉邦安然度過這次危機,於是,硬拉著項伯,為劉邦出謀劃策,最後不僅使項伯與劉邦結成兒女親家,而且讓項伯做他侄兒項羽的工作,讓他放棄攻打劉邦。同時,在刀光劍影的鴻門宴上,張良隨劉邦赴湯蹈火,面對殺氣騰騰的范增、項莊,護衛前後,從容措置,最後終於使劉邦轉危為安,他對劉邦的忠心可謂日月共鑑,這樣一個忠臣,劉邦怎麼會捨得殺他呢?
劉邦統一天下後,為分封功臣,群臣爭功,歲餘不決,大家吵吵鬧鬧爭執了一年多,只有張良,與世無爭。為了分封,劉邦單獨召見了張良,讓他自己選擇齊地三萬戶,要封他個萬戶侯。然而,張良不但不爭,對於特殊關愛,還推辭不受。他說:“陛下用臣之謀,幸而偶有成功,功勞不過如此,封三萬戶,實不敢當,封臣留侯足矣。”劉邦還想說服張良,但張良堅決推辭,劉邦只好封他為留侯。
正因為張良不貪戀權位,不在乎利祿,所以,劉邦對他十分放心,最後張良才得以善終。
-
8 # 史之旅
劉邦並不是一個嗜血的人,實際上,他殺的人都是有必殺的理由的。楚漢戰爭隨著劉邦的勝利,劉邦的成功使戰國傳統貴族的統治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並由此產生了新的貴族,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彭越等人成為了新興貴族。而他們的功勞很大,大到必須封王的地步。劉邦經歷了秦王朝統治,信奉的是中央集權,異性王極大的威脅了中央集權。劉邦剛登基時需要異姓諸侯的支援,但這不過是暫時的妥協。張良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的道理,拒絕了劉邦對他的封地封賞,這告訴了劉邦一個政治訊號,即他對權勢沒有野心,讓劉邦認為張良對自己沒有威脅。張良也因此逃過一劫。
-
9 # 聽戲聽戲
劉邦坐穩天下後,便大肆殺害功臣。韓信被誅,蕭何屢受猜忌,“漢初三傑”只有張良自始至終平安無事,不能不說是一個傳奇。
對於這件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張良的出身
關於張良一身本事的由來,有一個“拾履得書”的傳說,而在古代,人們大多是相信天命的,皇帝也不例外。因此劉邦相信張良是神仙派來輔佐自己的。那既然他是神仙選中來輔佐自己的,劉邦又怎麼能殺他呢?
二、張良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
在劉邦對功臣進行封賞時,給張良的封賞條件是“自擇齊三萬戶”,也就是說齊地富庶的地方可以你儘管隨便挑。可是張良卻沒有這麼做,他只是選中了“留”這個小地方,從而避免了劉邦的猜忌。
三、與呂后有關
張良之所以能夠功成身退,呂后在中間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曾經有段時間,劉邦想要廢掉呂后兒子的太子之位,呂后為了保住兒子的太子之位,便去向張良求救。張良給呂后出主意說:“當今天下有四位大賢之人(即“商山四皓”:周術、吳實、崔廣、唐秉),皇上想見卻見不到。太子若能請他們為上賓,皇上看見了肯定會對太子刮目相看,就不會廢掉太子了。”呂后按照張良的主意,花重金請出了四位賢人來輔佐太子,劉邦因而對太子的能耐刮目相看,之後就再也不提廢太子的事了。因為這件事,呂后對張良感激萬分,自然會對張良有所照顧,等於說張良在朝裡又多了個靠山。這下,只要不是犯下謀反重罪,張良的一生理所當然會順風順水了!
一家之言,出錯之處,望請指正,不勝感激!
-
10 # 逸聞軼事
劉邦和他眾多大臣之間的故事,一直都饒有趣味,跟隨劉邦的開國功臣都被他和呂后一起殺掉了,唯獨張良善終,張良做了很大的事所以劉邦不殺他?那也不見得,畢竟連韓信他們都死了,小逸認為,有這三個原因。
第一,張良不貪戀權利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說的就是張良,張良雖然很有計謀,但始終沒有在劉邦手下做官,他幫助劉邦的目的就是為了復仇,當年南韓覆滅,張良一直在尋找機會報仇,在秦始皇東巡時候找刺客砸車子,卻砸中了副車。
最後張良才遇到劉邦,幫劉邦打天下,秦朝已不在,張良的心願已經了,況且張良本身就不貪戀權利,繼續在朝中已經沒有意義,所以張良後期大多是閉門不出,極少參與政治謀劃。
第二,張良雖功勞高,但沒有實權
張良是自願不要權利的,在劉邦身邊就是充當一個謀士,韓信手握重兵,丞相蕭何權利過大,他們兩人任何一人造反都能一呼百應,韓信能引起地區叛亂,蕭何能引發朝政動盪,這都不是劉邦想看到的,所以韓信和蕭何必須要死,但是蕭何卻自毀其名逃過了一劫。
反觀張良,劉邦坐擁天下之後,張良只封了一個“留侯”,意思是希望劉邦記住兩人的第一次見面。況且張良也沒有什麼實權,怎麼能號令別人造反?鴻門宴張良還救過劉邦,感恩之心是個好人都會有,所以劉邦對他放心。
第三,幫呂后保住太子之位
這個原因說的是呂后為何不殺張良。劉邦對戚夫人寵幸有加,呂后很怕劉邦廢掉太子劉盈,一段時日後劉邦果然要廢掉劉盈,想要立劉如意為太子,夫妻倆在如此激烈的鬥爭下,最終呂后請張良幫忙,張良請出商山四皓去勸說劉邦,劉邦見這麼優秀的人才都幫劉盈說話,就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從此劉盈這太子之位穩如泰山,呂后對張良也是頗為感激。
-
11 # 歷史簡單說
我覺得,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劉邦殺了很多功臣,但其實劉邦殺的主要是異性王,而像漢初的那些功臣,劉邦一個都沒有殺,比如蕭何,張良,曹參,樊噲,曹參,灌嬰,夏侯嬰。
甚至連勸說韓信造反的蒯通,謀反的趙相貫高,項羽大將英布都沒有殺,而那些異性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是諸侯王,與劉邦是合作關係,劉邦開始的時候,也是諸侯王之一,他們是合力一起打敗了項羽,劉邦不得不封他們為諸侯王。
劉邦要建立的是一個帝國,不是像項羽那樣自封西楚霸王,另封十八個諸侯王,也不像周朝那樣的分封制。這些異性諸侯王對漢朝的根基是很危險的,劉邦分封諸侯王,只是第一步,那麼他還得繼續往下走,解決異性諸侯王的問題。
再加上後來的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漢武帝的推恩令,大漢才算是穩定了。否則諸侯勢力太大,對於朝廷來說,是極為不利的。所以不管異性諸侯王,主動的,還是被迫的謀反,都是劉邦要去解決的。
當然,這些異性諸侯王,有兩個是特例,趙王張敖是劉邦與呂后的女婿,魯元公主的丈夫,但他確實是沒有參與趙相貫高的謀反,所以也只是降為宣平侯而已。
而長沙王吳芮,因為封地比較偏遠,又聽了張良的意見,將自己的封地獻出一部份交給劉氏宗親,所以沒事。
劉邦在天下平定的時候,曾經讓張良在齊地任選三萬戶,做為封邑,就可以看出劉邦對張良的感激之情,要知道蕭何與曹參也才萬戶侯,但是張良給拒絕了,他說,他第一次跟劉邦見面的地方是留縣,他只要那個小小的留縣就好了,所以張良也叫留侯。
張良跟從劉邦到長安之後,就退隱了,閉門不見客。但是在呂后因太子之事向張良求計的時候,張良還是給呂后出了一個計策,只要請出商山四皓即可,最後劉邦看到劉盈有商山四皓幫助,就斷了換太子的想法了。
-
12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劉邦戰勝強勁對手項羽建立漢朝後,為了劉氏萬世江山流傳,開始大肆屠殺功臣。其中包括韓信、英布、彭越一個個蓋世英雄相繼被屠殺,天下為之譁然。
張良做為"漢初三傑",他在楚漢爭霸中,積極獻言獻策,為漢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建國後之所以放過張良一馬,主要原因是有兩點。一方面,張良和蕭何一樣,是最早追隨劉邦鬧革命的人士之一,他屬於劉邦核心集團的班底,和韓信等"半路出家"的有天壤之別,更容易獲得劉邦的信任。
同時,張良是個"識時務"的人,他懂隱忍、藏鋒、淡薄名利,劉邦建國後,他便以身體有羌為由,拖病閒呆在家,不要參與和過問朝中之事。也正是這種清心寡慾的主動歸隱之舉,徹底消除了劉邦對其的猜忌,使他得已保全性命。
另外,張良懂得處理好與呂后的關係,他既不公開支援呂后,也不悍然得罪呂后,比如說呂后向他求教保全太子之術,他向呂后推薦了"商山四皓",最終保全了呂后兒子的太子之位。正是這種"不得罪",使得呂后對他也格外"開恩",最終使得張良得己善終。
-
13 # 我是越關
與其說劉邦屠殺功臣,不如說劉邦屠殺權臣,同理後世帝王大多數屠戮的也是權臣。被屠殺的大多數功臣都掌握了相當一部分權利。
劉邦先後殺了臧荼、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等人。唯獨張良的以善終。歸結起來有以下
第一;張良不貪戀權利,沒有謀反之心。劉邦殺得都是手握一方軍政大權的諸侯王。他們封邦建國,極為不穩定。而且天下剛剛安定時就有臧荼謀反。韓王信叛漢投匈奴,釀成了白登之圍。還有韓信教導陳豨叛變。種種的情況讓劉邦不得不殺權臣。而張良只要了一個留侯。沒有任何權利。而且多次示意劉邦無心權力,自請告退,信封黃老之學。明哲保身。所以劉邦對張良極為信任。
第二:張良是劉盈的老師,所以得到了呂后的照顧,劉邦欲改立太子,當時也是呂后求救欲張良,後來由張良出謀劃策保下了太子。因此也得到了呂后的敬重。
總結來說劉邦所殺都是權臣,都掌握了一方軍政大權,有能力也有實力叛漢謀反的人,而張良功成之後不貪戀權利,告訴了劉邦自己沒有叛漢的實力,也沒叛漢的心思。而且為呂后出謀劃策,根本就不能也不需要殺他。
-
14 # 關山明月779
張良,字子房,與蕭何,韓信稱為“漢初三傑”。他原本南韓貴族,秦始皇滅六國後,張良沒落,為報滅國之仇,張良曾僱傭一位勇士拿著一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只可惜,沒砸中秦始皇坐的那輛車。秦始皇通緝張良,張良浪跡天涯,師從黃石公,終成大才。後來在留這個地方,結識了劉邦,自此跟隨劉邦出謀劃策,終得天下。
張良這個人不貪戀權貴。高祖五年,劉邦大封功臣,讓張良在齊國自己選個地方作為封地,要有三萬戶人。張良辭官不做,對劉邦說,此生最大的心願是報滅國之仇,如今,大仇已報,天下安定,此生無戀,只選了留這個地方,做了個留侯。希望劉邦記住他們相遇的地方,不忘初心,不要忘了兄弟之間的情意。劉邦心知肚明。
張良不問朝政。天下初定,張良急流勇退,要麼煉丹,要麼講學,從不過問朝政。劉邦認識了戚姬,生了劉如意,性格很像自己,劉邦打心眼裡喜歡,就想廢了劉盈,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呂后知道後,大驚失色,急忙求助張良,張良讓劉盈三顧茅廬,請來了殤山四皓輔佐自己,劉邦一看,朝中大臣的意見不可違,再說有張良輔佐劉盈,呂后壓住那幫弟兄,即使劉盈在懦弱,漢朝江山也不會差到哪裡,於是換太子的事也就沒再提。這樣呂后對張良那是感激涕零。
歸根結底,是張良自己救了自己,高祖死後十年,惠帝元年,張良病死,終得善終。
-
15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劉邦並不是職業殺人犯,他是為了劉氏江山萬萬年而被迫殺人。其臨朝執政十三年,所殺者絕大多數是異姓諸侯王,其他元老大臣只殺了趙國丞相陳豨等區區數人,諸侯王之外的大臣被殺,均有造反的證據,陳豨造反是板上釘釘的事實,臨死前讓陳平斬樊噲是為了防止呂氏家族坐大。
劉邦誅殺各諸侯王是因為他們給漢家江山構成了威脅。以楚王韓信為例,韓信點兵一多多益善是寫進歷史的成語,韓信拜將後,平關中,滅趙、滅魏、招降燕國、滅齊,打敗項王手下名將龍且、最終以十面埋伏陣滅掉西楚霸王項羽,劉邦只能率區區十萬大軍而已,就軍事能力而言,劉邦給韓信拎靴都不配。韓信又收留了項羽手下名將鍾離味,韓信封楚王,手上有人有地,給劉邦天下造成最大威脅,劉邦才用陳平之計,借巡遊雲夢澤召見楚王為名,智擒韓信,貶其為淮陰侯,軟禁在長安,後來才以勾結陳豨造反為名,在未央宮擒殺韓信,夷三族。
二、張良是厚黑專家,深通帝王術,劉邦怎會殺他?
A張良的祖父、父親做過五代韓王相,後南韓被秦所滅,張良最大的願望就是為南韓報仇,滅掉暴秦,從未有做帝王的念頭。
韓滅國時,張良家有奴僕三百人,貴族人家,但弟弟死了不厚葬,變賣全部家產找刺客殺秦王,張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襲擊秦始皇,誤擊副車,從此到下邳隱藏起來,後遇黃石老人授他《太公兵法》,後隨沛公造反,沛公對他言聽計從:張良幫助劉邦攜珠寶收降嶢關守將,守將請降,張良又建議劉邦趁秦軍懈怠,發動進攻,在藍田全殲秦軍,進咸陽,降秦王子嬰。滅了大秦帝國。
B、張良對劉邦極為忠誠,立下汗馬功勞。
鴻門宴上張良與項羽、範繒鬥智鬥勇,劉邦才能全身而退,漢元年正月,劉邦封漢王,轄巴蜀地區。張良把漢王所賜百鎰黃金、二斗珍珠送給項伯,劉邦也一起賄賂項伯,他們透過項伯向項羽求得漢中地區。張良又勸漢王燒燬所經過的棧道,向項王顯示永不返回之心,瞞天過海。後漢王用韓信暗渡陳倉、平定三秦。張良又勸劉邦拿出函谷關以東封地,收買九江王黥布、彭越、齊王,為打敗項羽找到了可靠所同盟軍。漢三年,項羽圍漢王於滎陽,酈食其主張分封六國後代,被張良成功阻止。漢四年,韓信攻佔齊國想自立為假王,漢王被項羽擊敗,漢王大怒,張良又說服漢王,封韓信為齊王,最終韓信發重兵,與劉邦一起在垓下幹掉項王。張良和劉敬一起說服劉邦定都關中。
C、張良建國後尾巴夾緊得不要不要。
漢六年,劉邦認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讓他選齊國三萬戶為封邑,張良婉辭,說我和陛下相會在留縣,這是天把我授陛下,願封在留縣,不敢授三萬戶。開國後,他以修道為名,不管人間事,從赤松子去遨遊。這等超凡脫俗、遠離朝廷權利中心、與世無爭之人,劉邦無意殺他!
D、張良又暗中幫助呂后設計請出商山四皓,震住劉邦,保住劉盈太子之位。無疑又為自己多了一個保護傘。
-
16 # 史學達人
劉邦是有殺功臣,但是,他殺的那些人都是可能會對自己造成威脅的武將,像彭越、英布、藏荼之流,很多人以為韓信也是劉邦殺的。
說實話若是把韓信的死歸結給劉邦,是有點冤枉劉邦的。
因為韓信死的時候,劉邦沒有在都城。他是去代地平叛陳豨的叛亂去了,韓信是被呂后和蕭何算計並且加以殺害的。
所以說他的死和劉邦的關係不大。
劉邦也只是殺了一些不安分的武將而已,文臣他可是一個沒有動呀,你像蕭何、陳平、陸賈等人都是有安享了晚年的。
文臣裡面張良的功勞最大了,所以,他就更不可能殺害張良了。
況且張良還是劉邦一生最為敬重的一個人。
這從劉邦對張良的稱呼上,就可以看出張良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不一般。
劉邦叫張良的時候,都是叫子房,子房是張良的“字”,古代一般為了表示對人的尊重都是叫他的字,而不是像現在一樣直呼其名。
在劉邦那裡只有張良才享受這種待遇,劉邦對其他人都是直呼其名。
劉邦為何獨獨對張良情有獨鍾呢?
因為張良曾經多次救過劉邦的命。
鴻門宴前夕,項羽想要第二天去滅掉劉邦。
項伯走漏了訊息,把這件事告訴了張良,張良就把這個軍事機密給劉邦說了。
劉邦知道此事之後,趕緊給項伯解釋,讓項伯給項羽說說好話,別來滅劉邦了。
項伯答應了,才有了第二天的鴻門宴。
在鴻門宴上范增想要殺劉邦,又是張良把樊噲叫進來,給劉邦解了圍。
後來劉邦藉著不勝酒力逃跑了,張良獨自一人留下來,為劉邦斷後。
劉邦成功逃脫,這都是張良功勞呀。
還有劉邦和項羽爭霸的時候,張良多次為劉邦出謀劃策,幫助劉邦解決各種棘手的困難。
到了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後,張良更是選擇了與世無爭。
劉邦讓他在齊地自擇三萬戶,作為自己的封地。
張良拒絕了劉邦的好意,他沒有選擇富甲一方的齊地,而是在貧窮的留縣選了一萬戶,作為自己的食邑。
張良之所以選留縣,是因為他和劉邦第一次相遇就是在這裡。選這裡做食邑,具有紀念意義。
這樣的張良,不居功自傲,處處謹小慎微的張良,劉邦就更加不會殺害他了。
在劉邦稱帝之後,張良選擇了隱居山林,他也不再朝中當官了,以身體有病為由,遠離了複雜多變的政治圈,去過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了。
離開了政壇的張良,就更不可能和劉邦有任何利益衝突了。所以,張良也就更加的安全了。
回覆列表
張良為劉邦立下蓋世奇功,被稱為西漢三傑之一,在劉邦和呂后手中能全身而退,自有它的道理。
其一,張良立下大功。張良這個人懂兵法,有謀略,很有計謀,遇到劉邦,智鬥鴻門宴、暗度陳倉出關中、楚漢相爭定天下最後協助劉邦完成開國大業,連劉邦都說他“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其二,張良不戀權。劉邦建漢後,張良被封為留侯,爵位與漢初三傑其它比起來明顯偏低。張良的定位是謀士,不像蕭何為丞相掌握政權,韓信為大將軍掌握兵權。張良淡泊名利,不攬權,可以說對皇帝劉邦來說,毫無威脅。
其三,張良留後路。劉邦寵幸戚夫人,要立劉如意為太子,張良幫呂后請出商山四皓,劉邦一見這麼優秀的人才都為劉盈說情,自己覺得劉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動,於是打消了立劉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從此,劉盈的太子之位穩如泰山。張良是大功臣,自然呂后對他很感激。劉盈繼位,張良也是一等一的大功臣,運籌帷幄之能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