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凡171608254
-
2 # 龍久於池
街亭之戰,在歷史上沒有細節,責任落在馬謖身上。三國演義中有失街亭的細節,大家可以重溫。從三國演義看,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現分析如下:
一、作戰部署。孔明想派魏延守街亭卻不點將,而是等魏延請令,偏偏魏延鬧情緒不接招。孔明放不下架子,只好把守街亭之重任交給馬謖。對馬謖不放心,又派王平協助,派高翔駐列柳城協防,還不放心,又派魏延於街亭之右接應。街亭五路總口,不集中本已劣勢的兵力,卻分兵三處;三處人馬各自為戰,沒有統一指揮,被司馬懿輕鬆擊破;魏兵在街亭玩了個設伏,而蜀兵卻沒有利用時間優勢設伏。(張郃追擊馬謖三十里後,魏延趕到救了馬謖,魏延再追擊張郃五十里,被張郃等包圍。街亭處有作戰空間。)
孔明街亭的作戰部署,因魏延不按配路出牌而進退失據。
二、兵力投入。蜀軍三路人馬,馬謖二萬五,高翔一萬,魏延部不明。司馬懿張郃二十萬人馬。孔明想用二萬五的兵力當道紮寨堵住魏軍二十萬,太自信。王平在街亭現場對馬謖說,者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可對手是二十萬,情報不準啊!就在馬謖王平實地察勘地勢爭論時,魏軍人馬已經到了街亭。孔明設想的、王平打算的“屯兵當道築起城垣”戰術,應該來不及的,還是情報不準啊!
孔明錯誤的估計了對手的兵力和對手的速度,即使馬謖按孔明之謀,當道屯兵,街道也守不住。二萬五人馬上山,這樣的山還可以四面包圍,說明街亭並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蜀軍有地利,但地勢優勢並不明顯。孔明應該也高估了街亭的地利。所以孔明投入兵力過少。
三、作戰意志。馬謖帶兵上山,以為置之死地而後生。魏軍圍山漫山遍野,蜀兵見之,盡皆喪膽,不敢下山。馬謖殺手下二將逼蜀兵作戰,也振作不起來。夜裡部分蜀兵下山降魏了。蜀兵這種作戰意志,說明孔明北伐的宣傳鼓動不到位,蜀兵的紀律性不到位。看看趙括被圍,還能重創秦軍,蜀兵比戰國的趙軍差遠了。馬謖久在中軍,被孔明漢賊不兩立的大義洗腦,以為蜀軍作戰紀律性多好,革命的自覺性多高,他不知道,所率蜀軍也就是烏合之眾。
以這支作戰不頑強的隊伍,二萬五對二十萬,能勝嗎?孔明和馬謖都高估了蜀兵的作戰能力。
總結!孔明的情報不準,作戰部署不對,投入兵力不足,街亭必失。馬謖當然有錯,他的錯是雪上加霜。常識告訴我們,雪後寒,有沒有霜都很冷。
-
3 # 東東一一
第一次北伐,可以說是諸葛亮的領兵和正規軍團作戰處女作,(南中打土匪不算),自從劉備去世以後魏國認為屬漢沒有了像樣的帥才,而東部吳國卻兵強馬壯,還有一個猛將陸遜,所以主要的兵力和將帥都放在東部,例如司馬懿,滿寵,曹休等等!中部的司令是曹真,副手張郃,而北部放了一個關係戶夏侯矛,總部設在長安,長安是魏國的大糧倉,而在這種情況下後勤部長諸葛亮突然領兵打了過來,確實把各位觀眾嚇了一跳,包括諸葛亮自己,隴西三郡也給嚇得馬上投降,這時一生謹慎的諸葛亮開始了他的分兵大法!趙雲一路兵出箕谷去吸引曹真的二萬兵力!馬謖去街亭防張郃,魏延,吳壹,高翔等去收編歸降的郡縣,諸葛亮自己去攻打不肯投降的郭淮,馬遵等!但是問題來了:趙雲,馬謖都是沒有獨立領兵打戰的愣頭青怎麼是張郃,曹真的對手?基本上是一觸即潰,二個缺口全部開啟,而諸葛亮自哪有本事啃得下郭淮?而猛將魏延,吳壹,等卻安排去做政治工作了!這一下子好了,諸葛亮雖然是出兵十萬,卻分兵分得七零八落!人家魏國只有二路兵:張郃五萬,曹真二萬!但基本上就高歌猛進,馬謖更是臨陣逃脫!三郡馬上反正!作出抵抗,諸葛亮派出去的兵不是潰敗就是陷入苦戰,諸葛亮一看,不對,丟了他那個小推車跑步回漢中了!
回去後以戰敗,臨陣逃跑罪殺了馬謖,張盛等人,以戰敗降級趙雲!趙雲卻是一臉無辜,雖然說後世都吹捧我是常勝將軍,但實際上我從來沒領兵打戰呀,我是愛好和平者,劉備在世就從來不叫我領兵!我這現在七十歲了你卻叫我去打架?諸葛亮自己也降三級,領丞相事,就是降官不降權!諸葛亮也納悶這打戰套路真深,我二萬精兵拿郭淮臨時拼湊的幾千人沒辦法,而馬謖二萬人卻被張郃五萬人一下子揍成狗一樣!
話歸正題失街亭的責任在諸葛亮,而殺馬謖的主要原因是臨陣脫逃,另一個就是撫平益州內部的反對聲音!
-
4 # 璀璨的雙子星
用現在的責任制來劃分就是。馬謖是直接責任人,諸葛亮是第一責任人。而且諸葛亮派馬謖去包含了自己的一部分私心,所以諸葛亮還應付主要責任。畢竟馬謖屬於自己的嫡系心腹,而魏延和王平都不是。
-
5 # 幸運138108668
看完《三國演義》,最終蜀漢還是滅亡了。諸葛亮是能人,而非完人,他有個致命弱點,無耐力,而且愛取巧,不會苦戰。其實蜀漢奪天下就是劉邦奪天下的翻版。外部條件幾乎一樣,出川僅是第一步,諸葛亮都沒做到,當年劉邦佔有了關中,和項羽爭奪,還幾次差點全軍覆沒。諸葛亮即使出了川,苦戰硬戰還更多,統一中原,他也未必做得到。
諸葛亮幾次討伐都無功而返,這跟他性格有關,智商高,計劃縝密,無耐性,無吃苦精神。比如丟街亭這次,打仗如打架,都知道直攻要害,保護兵力就是保持戰鬥力,更要護命門。諸葛亮領主力已距長安不遠,持久穩妥的作法是保持後方糧道通暢,街亭是重點,雙方都清楚。諸葛亮派馬謖去守,守不住。主要是估計不足,司馬懿是領兵二十萬,派誰也守不住。按諸葛亮的駐紮有長期駐紮與好撤退的好處,馬謖的駐紮是必守和滅亡。當時那種情況,如果當道駐紮,也會失敗,但不至於全軍覆設。司馬懿奪取街亭不僅是截糧道,更有分兵合擊各個擊破的意思,失敗的原因是雙方戰略重點的嚴重失衡。從戰略上司馬懿與諸葛亮是相反的。司馬懿是合兵直進,諸葛亮是分兵防守。
街亭失守,錯不在馬謖。即使街亭失守了,也不代表失敗,如果諸葛亮馬上作重新戰略部署,奪回街亭,孰勝孰敗,還未可知。諸葛亮卻就此罷兵,可以看出諸葛亮太謹慎了。如果單從軍事推演來看,丟失街亭以後還是可以繼續作戰的。第一種方法是重新由諸葛亮領主力奪回街亭,並消滅司馬懿主力,一戰決勝負。第二種方法是,不要退路,直取長安,佔領長安再圖後計。就如當年關羽攻襄樊時丟荊州一樣的情況,就乾脆不救荊州,就當不知道,荊州丟了就丟了。急攻襄樊,拿下了就是生路。清軍入關時始終攻不下袁崇煥,後繞道攻下北京,才統一華夏的。
在戰略上,地利固然重要,但是總兵力的多少才是軍事致勝的先決條件。從這次丟街亭這件事來看,馬謖只錯在不執行命令,丟街亭無過錯,缺乏靈活,當時那種敵強我弱情況下,馬謖的作戰部隊馬上轉變成先頭部隊,儲存實力才是上策。然後諸葛亮領主力決戰,這次主戰場就在街亭,如果消滅了司馬懿的主力,長安就唾手可得。
-
6 # 張博力
僅僅打敗了一場戰爭,便要被斬,諸葛亮的軍法是否太過嚴厲呢?但馬謖被斬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僅僅是因為失街亭嗎?
馬謖在戰前便趾高氣昂,他吹噓自己說自己“熟讀兵書,頗知兵法”,到了戰時,他驕傲輕敵,觀察地形,不顧阻勸,讓軍隊駐紮在沒有水源的山上,這樣就捨棄了有利地形,他稱之為“置之死地而後生”,實在可笑,副將王平多次勸說他,他卻痛罵王平,直到戰爭失利,大勢已去。
馬謖這個危險人物根本不是“傑出將才”。因而對陣的司馬懿聽說諸葛亮派馬謖來時,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耶!”
當然,這裡面也有諸葛亮的責任,其實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守街亭之時,諸葛亮只考慮到曹魏會派張邰攻打街亭,但他可能也沒有想到司馬懿會親自帶兵來攻,對陣司馬懿,馬謖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而且既然是司馬懿親自出徵,區區幾萬蜀軍又如何抵擋曹軍的來襲?即使馬謖在當道下寨,也只能起到緩解曹軍進攻的作用.而馬謖在關鍵的時候又偏偏犯了致命的錯誤,使得戰爭的程序大大縮短,超出了諸葛亮的預計範圍。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馬謖舉動失宜,違亮節度,大意為所破。”
街亭的失守,不是一個小的錯誤,而是在戰爭最關鍵的時刻,馬謖自作主張一手造成這個嚴重後果,按軍紀應斬馬謖。正像諸葛亮回答蔣琬時所說:“若不按軍法斬馬謖,誰還會服從指揮,如何能‘討賊’呢?”
所以就不要再給馬謖洗白了,這是必然失敗的一仗。
-
7 # 明明的意思
不請自到關鍵看某些發言心癢了。諸葛北伐失敗其實是戰略錯誤,用人反而是諸葛軍事生涯中少有的亮點。
蜀漢自夷陵之敗後,大批的中生代將領和官員戰死或投敵,蜀漢面臨嚴重的人才斷檔局面。諸葛在一伐時的用人反而是值得稱道的,大膽使用新人,培養新人。但問題是一伐失敗了,很多軍盲看不懂局勢,把失敗的責任歸結於用了不靠譜的新人。當然這也是受諸葛的影響,諸葛始終沒有意識到戰略的問題。始終認為是細節問題,於是變得不再相信任何人。凡事事必躬親,活活把自己累死也沒有成功。
為什麼說一伐唯一的亮點是用人?因為蜀漢由於夷陵之戰造成人才斷檔,培養人才成了當前的第一要務。北伐打敗曹魏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後備人才梯隊的建設甚至比北伐的勝利還要迫切。諸葛作為政務專才卻奪了李嚴的軍權,但是在軍中毫無根基。要掌控軍權只能空降和拉攏軍中失意的將領,而諸葛口袋裡的班子基本都是政經系的,唯一有可能在軍事方面有所建樹的只有一個馬謖。大力提拔重用馬謖就成了必然,軍中沒有任何根基和後臺的曹魏降將王平、姜維得到諸葛青眼就是必然的事情。如果一伐勝利了,自然要對諸葛的用人不遺餘力的吹噓。可惜失敗了,而且把一伐失敗的責任全部強加到了馬謖頭上。從此諸葛的用人更加的保守,事無鉅細事必躬親然而又如何?
-
8 # 清水空流
公元228年,諸葛亮起兵討伐曹魏,由於出其不意,諸葛亮的軍事行動很是順利,接連佔領三郡,曹魏關中震動,魏明帝曹睿派宗室曹真領兵禦敵,魏蜀兩國開始主力對決。諸葛亮不派主力戰將擔任先鋒,由馬謖為先鋒,實際上當時馬謖僅僅是個參軍,是個幕僚而已,擔任前敵主將實在是不恰當。缺乏實際作戰經驗是馬謖的致命傷。
諸葛亮讓馬謖駐守街亭抵禦曹魏第一名將張頜,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對等的作戰狀態,馬謖的最大錯誤就是,諸葛亮讓馬謖守住街亭,而馬謖的意圖是擊敗張頜,這個戰略性錯誤就導致了馬謖的失敗。也證明了馬謖的剛愎自用和獨斷專行。不聽從諸葛亮的要求靠山近水當道下寨。而是屯兵山上,被張頜抓住時機。立即掐斷水源。然後沿山放火。不到一天,街亭易主。由於街亭的迅速失手,諸葛亮進退不得,險先全軍覆沒。諸葛亮只有退兵,三郡得而復失。第一次北伐失敗。
退回漢中以後,要處死馬謖,蔣琬多次求情,諸葛亮不許。最終處死馬謖。而實際上馬謖罪不致死,之所以要處死就是諸葛亮為了自己。在蜀漢諸葛亮是把馬謖當接班人培養,而擔任軍隊主將既是培養馬謖的軍事能力,也是給馬謖積累人脈和軍功,但諸葛亮把馬謖放在了一個不恰當的位置上,也最終害死了馬謖。
-
9 # 品味老劇
失街亭責任我覺得都是雙方面的,主要責任確實是諸葛亮。
從三國演義的角度看,馬謖是當事者,諸葛亮安排馬謖是守街亭,而馬謖是違背諸葛亮的部署,將部隊駐紮在山上,張郃斷絕了水源,以至於大敗。
但是,由於諸葛亮太過信任馬謖,讓一個沒有打過仗的人去統領大軍,而沒有使用像魏延、趙雲那樣的老將去做先鋒,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
馬謖的責任是自以為是,不聽諸葛亮安排,更不聽王平的建議,沒有在適當的時候下山攻擊,所以導致失敗。
其實可以想象一下當時馬謖的心理:第一次出征做先鋒,而且又立了軍令狀,更不想讓諸葛亮失望,更想證明自己比你諸葛亮還厲害,不按你的部署我一樣能打贏,結果是太想贏,反而會輸。
對我們後世也是有很深的教訓,保持平常心,認真做事即可。
回覆列表
諸葛亮是被三國演義神話了,雖然六出祁山也有其可以後世稱道之處,但其用人方面謹小慎微,魏嚴不被重用,反用馬謖,使其咽喉要道斷送,如果是劉備也許不會殺馬謖,誰沒有失誤之處,但大局而言,不能把成敗押在別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