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後”,一種解釋是後輩應盡的責任和禮數。另外一種解釋是後代子孫的意思。到底哪一種說法是正解?如果是第一種解釋的話,是不是說這兩千年來我們中國人都誤解了孟子的意思?都是傻子?
45
回覆列表
  • 1 # 文粹讀書

    原文及正解如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這樣的“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我們分析原文不難發現,孟子的本意並非是我們平常瞭解到的含義。我認為更中肯的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做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舜取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百度百科

    分析原文會發現,“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後”應該是“後輩”,而“無後”更多的應該理解為“沒有長幼尊卑”“後輩對長輩沒有尊敬”等意思。而現代人認為的“無後”卻是“沒有後代”之意。所以現代人公認的解釋卻是一種“誤解”,但這種誤解卻也指導了華人幾千年的繁衍生息,也算是一種有用的“誤解”吧!

    當然雖然孟子的話被曲解了,但存在文化上的必然性。在東方文化中社會的基本社會秩序是由氏族家長制所維繫的,因此家族血脈的延續關係到財產的繼承和關係的穩定,如果無後,這一系列的家族秩序就會被打亂。而孟子這句話只是被人誤用(借用)來勸導子女的。

  • 2 # 崢嶸歲月55513391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原意為二層意思,一是無後輩,無子孫,無法傳種接代,斷了香火。二種是傳承優秀家風,所謂"忠厚傳家,書香繼世"。二者缺一不可,當今看來,此思想亦然是正能量!目前各種思潮氾濫,同性戀,獨身主義,克丁家庭都是反人類。必須予以批判!

  • 3 # b19690701

    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一個遵從孝道的人,一定是個有仁德的人,一個沒有仁德的人一定不會遵從孝道,由此可知,一個內心失之仁德的人,其無論對父母和先人表現得多麼孝敬,如給父母拜壽,祭祖等等,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孔子說,遵從孝道在於使自己成為有道德,被後人所學習和效仿的聖賢,這才是孝的最終目的,一個人如果敗道傷德,臭名昭著,其無論把父母照顧和奉養得多麼好,給先人的墳墓修得多麼豪華,也不能算作孝。但因為每個人的心志不同其孝的境界和層次也不盡相同,孔子在《孝經》中將孝道分為四種,即“天子之孝”,“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對於天子之孝,孔子是這樣講的,人們能夠以天下為家,視天下民眾如同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一樣,加以恭敬和愛戴,而不敢怨恨和輕慢,透過仁德教化百姓,併成為天下所有人學習的典範,這就是天子之孝,也就是說,聖人之孝是以仁慈博愛,造福天下所有眾生為孝道的。對於普通百姓之孝,孔子是這樣講的,作為普通百姓,做事要合乎天理,恪守本分,不能有貪心和非分之舉,要勤儉持家孝養父母,這就是庶人之孝,庶人之孝是以一身,一家之安樂,以養父母為孝道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如果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詮釋,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騙子無賴,只要給他父母生個娃,就算是大孝子,這顯然與孔子的精神思想相違背,也是說不通的,因此說,後人以訛傳訛,將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是對聖人理論思想的歪曲和誤讀,如果人們非要依文解義,從形式上解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不能(孝養父母,愛護家人)一不孝,不能(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所尊重,學習和效仿。

  • 4 # 言勸

    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經查資料考證,這段話的正確理解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區別的。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其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好處。

    文中明明寫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經過後人斷章取義,無視後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將“無後為大"曲解為"無子嗣,而大不孝"。二、為什麼把“無後"說成“沒有子嗣",而且誤傳了兩千多年?

    經查閱史料,是漢代人趙岐所做的《十三經注》中,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進行了曲解。文為“於禮有不幸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也,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意思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他們,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其中把“無後"解釋為“不娶無子",有人誤認為這是孟子說的話,說孟子沒人情。實質上這是趙歧個人的理解,而讓孟子為其無端背上了兩千多年的黑鍋。正因為這種誤傳,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三、我對“無後"的理解為“無後德"。

    以上,張岐這種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詮釋,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兒子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殺人惡魔,只要給他父母生個兒子,就算是大孝了嗎?這顯然與孔夫子"除人慾,順乎天意"、“三綱五常"的精神思想相違背的,也是說不通的。

    如果我們非要依文解義的話,從形式上解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第一不孝,是不能事親。指不孝養父母、愛護家人;第二不孝,是不能事君。指不能恪守本分、忠義行事;第三不孝,是指不能立身行道、成為道德的賢人君子。所以說"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人所尊重、學習和效法。

  • 5 # 唐不聞

    不要被假文化騙了,“無後為大”的“無後”絕對不是“沒盡到後代責任”。

    孟子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古代有沒有爭議呢? 答案是有的。

    但是古代的爭議,都是在除了無後,還有哪些行為算是不孝。 也就是說歷朝歷代,從來沒有人認為“無後”有釋義上的爭議,“無後”就是指沒有後代。

    但是到了現代,突然有人說,“無後”指的是沒有盡到後代責任,甚至這一曲解已經動搖了許多平時不怎麼讀書的人的觀念。包括孟非在節目上,以及眾多知名媒體也都這麼說。

    誠然,我們用現代的眼光,生育是一種自由選擇的權利,不應該和“孝”捆綁在一起。但有必要曲解孟子的原意,來為你現代的觀念來站臺嗎?幾千年前的孟子支不支援你的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

    好,下面我們來說一說為什麼“無後”就是指的沒有後代。

    孟子的原話是這麼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什麼意思呢?這句是說: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其中以沒有後代奉祀最嚴重。舜沒有告知父母就娶妻,因為沒有後代奉祀。君子認為這就等同於已經告知父母了。

    要證明和理解上述的意思,只需要幾個背景知識就可以了:

    1、舜是公認的孝子。孟子這裡是在肯定舜,而不是批評他。所以那些解釋成“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盡到後代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這不是在批評舜不孝了嗎,明眼人一讀就知道是瞎說了。

    2、舜為什麼娶妻不告訴父母啊。是因為他的父親和後媽虐待他,想要弄死他。這個典故稍微瞭解點歷史也很容易知道。所以他要提前告知,則一定得不到父母的同意,因此只能不告而娶。

    3、祭祀在古代有著重大意義。沒有香火是被認為非常糟糕的,因此古人即便生不了孩子,也會想辦法從同族中過繼,為的就是奉祀。而這正是舜不告而娶的原因:為無後也(怕沒有後代奉祀)。

    為什麼古人對“無後”沒什麼爭議呢? 因為古代讀書人《孟子》這種書肯定要通讀的,只要通讀了就一定不會有疑問,畢竟《孟子》一書裡其他地方對此有關照式的詳細解釋。

    《孟子·萬章上》:萬章問曰:“《詩》雲,‘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所以非要把“無後”曲解成“沒有盡到後代責任”,只能說真的就是既不讀書又好做驚人之語的典型。 (結論:這是個非常普通的學術問題,沒必要強扭古人三觀和你一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年的4月23號是世界讀書日,提倡全民閱讀的今天,你有讀書計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