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蔡昌臻Ccz

    太極拳實戰沒有固定抱架,也不需要固定抱架,見招還招,見招打招。隨心所欲!

    可先化後發,亦可化就是發,發就是化,化發合一。

  • 2 # 鳶豆

    太極拳實戰如果有固定抱架,那肯定是輸。太極拳的高階練習是亂採花,可以做到隨心所欲,碰到哪裡哪裡發勁,太極大師在與對手身體接觸時的感覺就是“打了個冷顫”,人已經發出去了。就像鋼絲彈簧,一種“脆”勁。

  • 3 # 畔山跑團

    當然有用,不然也不會傳到現在了,主要是太極拳難練,所以那些沒有得到真功夫的人,就說太極拳不能實戰,太極拳對付那種剛猛的拳是最好不過了,你的勁越大,受到的反擊也越大。所謂以柔克剛,這很難用語言解釋清楚,舉個例子吧,對方以右直拳擊我心口,我用左手手按其肘關節上方,用左手手背接他拳的外側,同時隨身體和雙手的旋轉共同使力,把對方的拳引到身體側方,左腳上步攔於對方體前,右手經過旋轉,這時已經拿住對方的手,左手也控制了對方的肘關節,這就是採法,如果你的纏法好,那這一下就可以讓對手扒在地上,如果對方反應靈敏,覺得失去平衡,而把勁迅速收回,那他的反應就是後撤,我就可以左手逆纏,右手按壓,上步發力,用肩肘手的撞擊,加大對方向後的力量,他接了這一撞,不退個三五步,

    根本站不住。

    當然,我上面說的不一定正確,畢竟文字和實際有很大差異,太極的應用需要眼身步手緊密配合,不但要有很強的纏絲勁功底,而且需要把握好時機和對方的勁路。不然捱打的就是自己。

    有句古話,太極十年不出門,可見靠學太極拳應用到實戰,不付出長年累月的汗水是不行的,另外,還需要有很高的語性,光練,不動腦筋也是不行的。

    我練的是洪傳陳式太極拳,已經二年了,雖然還不能進行散打對抗,但理論上還是有一點了解的,你如果對太極拳感興趣的話,可以交流一下。

    陳式太極拳技擊法的主要特徵

    因敵變化示神奇--陳式太極拳技擊法的主要特徵

    拳法,乃兵法。

    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是技擊法,所以有人說太極拳既是養生術,又是殺人術,只不過有其獨特的應敵之技法而已。

    太極拳技法的主要特徵之一,是自古以來兵家常說的“因敵變化示神奇”。

    孫子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林。”太極拳,就是追求這個“神勁。 ”

    《投筆膚談》的作者明·何守法雲:“虛實之機,其變生於敵,淵微之妙,鬼神莫知,然後能狃敵而成功。

    ”狃者,因襲、依襲也。故陳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庭曰:“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這個“依”字就用得非常妙,它也體現了“因敵變化而取勝”之意。上述,均說明了太極拳所遵循的應敵之法的特徵。

    其實,傳統的陳式大極拳,不論拳架、推手、散手,都體現了它固有的武術本質。

    拳架、式式招招都充滿了技擊含義,它是太極拳全部功夫的基礎,它是太極拳功夫的入手點,又是太極拳綜合功能的落腳點。它主要鍛鍊知己功夫;而推手,則是一種鍛鍊知彼功夫的方法,它是鍛鍊聽勁、懂勁、化勁的基本功,也是檢驗拳架各種勁力的試金石:散手(徒手搏擊),則是太極拳功夫的最高表現形式。

    散手功夫的提高又必須建立在拳架和推手鍛鍊的基礎之上。要提高散手技能,就必須苦練拳架、單式(拆拳)、推手,以及進行內功和力量、速度等方面的訓練。拳架、推手、散手是三位一體的太極系列功夫。

    當然,太極拳用於散打,有它自己的技擊特徵。太極拳創編者的戰略思想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強調練太極拳的人總是處於應擊者的地位。從來不主張主動去進犯他人。即所謂“我守我疆,不卑不亢”,“彼不動,己不動”。

    一旦有人與我為敵,向我進犯,無奈我只好依其變,順其勢,借其力,化其力,以陰陽互濟的、螺旋式的、松活彈抖的、化打合一的太極拳功夫對付對方的挑戰,爭取以其人之力還治其人之身,即“因敵變化示神奇”之妙技。

    因此,練太極拳的人,除了健身目的之外,如果要想全面繼承太極拳的固有功能,還必須下功夫鑽研和鍛鍊太極推手和散打等防身應敵之技擊本領。我們既要練拳架,又要練推手,既要練推手,又要練散打,從而練出一種完整應敵的高階本領。

    但不一定把它推向擂臺賽。

    關於推手的技巧,我在《誰能合,誰能贏》一文中已作過一些介紹,現在,再較系統地將陳照奎老師當年教推手技擊的一些手法和個人體悟,加以整理,做如下介紹,以供同道參考。

    (一)彼此接觸點上,都有我的“耳朵”

    既是因敵變化而變化,那麼首先要了解敵人的意圖,一句話要了解敵情,正如孫子兵法講的一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太極拳則特別強調這一點。

    和對方一接觸,就要做到“知彼”。所以學習太極拳推手,首要任務是練習“聽勁”。我一隻手上有9個力點(五指、大小魚際、掌心、掌背),雙手18個力點:對方雙手一旦接觸到我身上,也有18個接觸點,這些接觸點,加上我的眼睛觀察、加上上下肢的接觸,這所有的接觸點上(當然同一個時間不一定點點都接觸),都有我的“耳朵”,都有我的“偵察兵”。

    鍛鍊推手時,在全身放鬆的前提下,時時刻刻想到這些接觸點,以高度的敏感性,充分發揮這些“偵察兵”的作用,仔細聽真看清對方力量的動向和變化,以便迅速運用相應的戰術以應敵。陳照奎老師常講:“十個手指頭都得幹活,象彈鋼琴一樣,非常靈敏地幹活。

    ”所以說,“聽勁”是太極交手的第一項基本功。

    (二)搭手即棚,八法相主

    棚勁,是太極拳各種勁的共性特徵。太極拳用於交手時,它不主張硬衝、硬拼、硬抗、硬頂,也不許丟,不許逃跑,而是先用一種彈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韌性的、螺旋式的外撐勁,即棚勁,來接應對方的來力。

    所以,人們把棚勁作為太極功夫的接手法。 這種棚勁,不只是表現在手上,而周身處處都有這種棚勁。即陳鑫公說的“無處不彈簧”。周身如同充足了氣的球體和輪胎,處處皆有彈性外棚勁。

    因此,捋、擠、按、採、例、時、靠七種勁,都是棚勁的延伸,或是使用的角度不同,或使用的部位不同而已。這八種勁,相生相剋,都是因敵變化而變化無窮。 例如雙人推手時,對方進攻來力偏高,我即上棚之。

    如果從接觸點上感到對方力弱,我即將來力向外棚之或隨勢拿之(如金剛搗碓動作一);如果來力較猛,而偏右,我即順勢向右捋之;偏左即向左捋之。如來力偏下,我即用下采法;如當我捋或採時,敵人變肘、變擠,我則按之;敵近身,我則走大捋;我捋敵,敵靠我,我則轉腰走按勁。

    同樣,敵人若採或捋我時,我也可以走肘、走靠諸法,八種方法相生相剋,反覆鍛鍊,以丹田內轉的離心力帶動全身,練得自己感到腳下有根,丹田氣壯,內氣鼓盪,周身皮毛向外膨脹,感到處處可以引化、處處可以爆發出松活彈抖之太極勁,才算初步“勁上身”了。

    所以棚勁是太極勁的基本特徵。

    (三)從鍛鍊能容、能吞、能引、能化人手

    一般人練推手時,往往是想把對方拒之門外,尤其力氣比較大的人,更是恃力而不願讓對方來力近己圈內,或急於將對方發出。

    ”“能吞、能吐,肚量大,胸懷要寬”。意思就是能把對方的來力放進來,當對方前傾了,失重了,要往回“撤兵”了,我則順勢發化(其中之要,在於機勢)。即陳老師講的:“來,則順勢捋;去,則順勢發。”都是一個“順”字。

    做起來,確很難。要做到身前容量大,平時就必須下功夫練引化。這就要求你能含胸塌腰,能松胯、屈膝後坐(而不是前跪),勢子能高能低,把胸前的容量盡力加大,不論對方是按、是擠、是棚、是肘、是靠,我都敢放進來。

    對方兩臂無非是那麼長,不要怕,即使吃幾次虧,輸幾次,也無所謂。 練習能吞能容之後,再練能吐、能放、能發就容易了。他來多少,我要多少,一點也不多要;他要多少,即給他多少,一點也不多給。

    儘量多練習大捋、大開大合,把身肢放長、放展,練習順勢而引,順勢而發的功能。

    (四)誰先合,誰能贏

    陳照奎老師講合,實際上是講拿。“拿”者“合手”也。 不一定是靠一隻手去拿住對方,而是從總體上控制對方、包住對方、籠住對方。

    或用一手、或用雙手、或用雙臂、或用雙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彎裡側夾住對方、或上下配合別住對方……總之,凡是使對方處於背勢者,都屬於拿,都屬於合。他還強調一個“先”字,誰能先合,誰能贏。即要主動,首先要從精神上控制他、包圍他、藐視他,使他處於我的包圍圈之內。

    合住他的目的,是使我雙手、或手肘、或手加腿,把力量合到對方的重心線上(即搶奪“大本營”),或是合在他力量的走向上(力點動向)。然後,隨他的動向而合力發之,以破壞他的平衡。

    他一旦失去平衡再如何收拾就好辦了。所以,既要順著他,又要控制他。正如《孫子兵法》中所云:“致人而不致於人”。 就是說他應敵時,千方百計讓他落入我的包圍圈之內,用引誘之法也好,用聲東擊西之法也好,或在同他旋磨打轉過程中也好,趁他尚未知所措之時,儘快控制住他,使他不得勁,然後再順勢借他之力將他消化之。

    陳老師推手時,主張儘量控制對方肩部和大臂(肘關節以上),這樣便於將合力加到對方的重心線(又稱軸心線)上,便於破壞其平衡。 郝月如先生也講過,推手一搭手即要“以手指敵人中心,手不能用,肩時指之,肩時不能用,意指之。

    ”總之,意氣力,都要想法合到對方重心線上,當然,如果無預定的死規則,允許用腿,上下合力則更易奏效。如所謂“小鬼推磨”之法。當然,敵人往往也是千方百計合住你,你就要靠自己的“聽勁”本事,當他欲合未合住之時,迅速用螺旋式的棚勁破之。

    決不能讓他合住我。為此,平時練拳必須注意聚精會神的合力之法,做到能開又能合。

    (五)化打合一,引進合一,點線合一

    太極拳往往講求引化為先,先引化而後發放,其實這是初級功夫。

    高階功夫應該是化打合一,引進合一,化就是打,打就是化,使引化與進擊同步化,統一行動,方為妙術:第一種功法(或第一種手法)是先引後發。 即待對方來勁被我引化落空之後,我再將內勁外力合而為一(意氣力三結合),合力發之,即所謂“引勁落空合即出”者也。

    例如執行一個圈中,有時半

  • 4 # 通達無我-如勇

    太極拳實戰時有抱架的、話說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雙手抱架有如城門不能輕易為敵方破門而入、拒敵於城門之外、有堅固的功架為第一要素、太極拳的整體力膨脹勁在實戰中發揮了城池的功能、招式技術螺旋勁、變化通達勁力順達作用以對方身上、以點選、連續攻擊重手搏殺、腳下變化多端莫測、如水無常形隨曲就伸、神意駕馭形體、做到意到力到、取敵於意識範圍之內、一擊必中。

  • 5 # 生命太極拳

    練習特定太極拳套路的人,基本上在實戰時,會有固定抱架的習慣,做為鍛練身心是有好處的,對於實戰會缺乏靈活應變的能力。

  • 6 # 太極清風0532

    太極拳實戰時,有固定抱架嗎?

    這樣的問題提出來,恐怕大都是一些嘴把式想到的。真正練過拳或有過實戰的人,是不會提這樣的問題的。

    一,凡是人,都有自已生活中的習慣。一是左撇子,二是右撇子。無論練不練,兩人對陣,本能的都是側身而站,按習慣一腳朝前,一腳在後。拳頭也是一前一後隨腳出。前拳既探又打,後拳時刻準備大力突擊。

    二,胳膊隨拳低於肩,隨左右腳的移動而放鬆的小幅波動……視對方動而動,左右轉換。偶爾在臉部,偶爾在胸部,並無定式,也只能稱為預備式。(預備進攻或防守)

    三,老話說:“能打能架是力霸,能躲能閃是行家。”“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已先動。”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要求打架選手:快、準、狠、靈,多變,決不能一成不變的“固定”一個架子。

    最後,太極拳也好,其他拳種也好,大都講究“意”,意在拳先,這很重要!這需要長時間的專門修煉。這並不是“氣功”,而是一種意念與心理上的訓練。能達到放鬆自己,使自己進入一個“心平氣和”的意境與狀態。那麼,你的智慧也有了,你面前的對手也沒有了…… 這正是:

    有意莫帶形,帶形必不贏。

    此是拳中訣,松凈通虛靈。

  • 7 # 九五太極養生

    沒有!實戰中多數是本能的一種表現,無論你是練太極的,還是其它拳種,也就是那種姿勢能打倒對手能ko對手,就是正確的!

    現在的格鬥絕對不是過去傳統影視作品裡的樣子,還得擺個姿勢,什麼白鶴亮翅才能證明你是練太極的,千萬不要讓這些給誤導了!

    現代的格鬥首先要保護的是你的腦袋,這裡是最脆弱的部位了,另外就是步法,沒有弓步馬步什麼的了,都是四六開的技擊步法,能夠迅速作出反應,進退自如!否則,都是捱打的姿勢!

    無論何種姿勢,至少要做到這三點才可以在實戰中左右逢源有效打擊!一是便於移動,二是便於進攻,三是便於防守!

  • 8 # 壯哥三月三

    沒有定勢的。如果有,一定是守中用中,保護好中心線。像雷雷那種門戶大開的,舉手聳肩的(除非誘惑),只有捱打的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既然力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那麼生活中箱子為啥不推它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