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3年開始盟軍大轟炸,德國後方已經不保44年時已經日薄西山,在傳統印象裡蘇軍應該吃著火鍋唱著歌摧枯拉朽推到柏林,但結果依然震驚,僅一個巴格拉季昂行動蘇軍居然死傷百萬,柏林戰役也死傷三十萬之具,為何到了末期蘇軍傷亡依然這麼高呢?
9
回覆列表
  • 1 # 阿里大貓

    德國人知道落在蘇聯手中的後果,對西方國家投降對蘇聯死戰,蘇聯知道德國人全部投降西方的後果,拼死也要佔領柏林。

  • 2 # cblover

    二戰後期你會發現德國人面對英美聯軍並沒有多少堅決抵抗的大型戰役,而對蘇聯則是投入了大量的精銳,蘇軍打的都是硬仗,這是其一。其二便是蘇軍的指揮從上到下都是結果導向型的,只看結果不問過程,所以士兵的傷亡往往會很大。

  • 3 # obayang159

    首先,補充兵員的素質問題。蘇聯的兵員質量一直低於德軍,面對戰爭前、中期的兵員消耗後,蘇聯的補充兵員質量更是下降的較快,而且有大量的青少年士兵。

    其次,蘇聯的裝備比較雜亂,戰爭後期在裝備上的優勢也造成了士兵操作技術兵器時的難度,因為,那時候蘇聯至少有,本國自造、美英援助、繳獲的裝備,基本上各參戰國的貨都有。

    而技術裝備這種東西,要形成戰鬥力,是比較麻煩的一個事,除了操作和保養外,兵器本身的定位和於其他兵器的搭配及配合,都會影響部隊戰鬥力。

    第三,戰爭後期,蘇聯處於進攻地位,損失大一點也可以理解,何況兵員素質也不佔優。

    第四,戰爭後期,德軍的戰鬥力其實並沒有那麼弱。假設戰爭前期,德國一個師可以進攻蘇聯一個集團軍或者一個軍,那戰爭後期,德國一個師(6-8000人,哪些殘廢師不算)至少可以抵抗蘇聯一個滿員或者基本滿員的軍(約2-30000人)。

  • 4 # fbs白水

    純屬西方和一些德粉炒作的結果,事實上從44年開始,蘇軍傷亡就小於德軍,在對比同期諾曼底登陸後盟軍傷亡,蘇聯算好的了,蘇軍面對的始終是德軍精銳

  • 5 # 島主說事

    為何蘇德戰爭到了後期,蘇軍傷亡依然居高不下?這裡面有個跟時間賽跑的問題。

    一方面,蘇德戰爭後期,從1944年開始,戰場環境不僅是蘇軍在單獨與德軍作戰,而是整個盟軍東西兩線同時展開對德反攻,因此,按照英美盟軍與蘇軍達成的協定,會師易北河,誰先達到誰就先進攻柏林。為了先於盟軍攻佔柏林,蘇軍和斯大林為此要不惜代價發動進攻,客觀上講,這是與時間賽跑,也是為了蘇軍的榮譽而戰。在東線傷亡近千萬的巨大犧牲,蘇軍不能讓攻佔柏林的最後一戰被盟軍搶了先。

    另一方面,越是到了後期,德軍仍然在困獸猶鬥。對法西斯德國來說,從戰爭打響軍隊一些高層就已經預料到結果是什麼樣的。但在希特勒的強權和擴張野心影響下,整個德軍部隊瀰漫著一種瘋狂的擴張理念,即使到了蘇德戰爭後期,無數德軍士兵仍然在為所謂的榮譽而戰。在後期多場戰役中,德軍官兵表現出了頑強的反抗精神,不僅士兵素質以一當十,連德國民眾也被動員起來,甚至成立了童子軍,所有男人幾乎都成了希特勒的炮灰。

    同時,由於德軍在蘇德戰爭中對蘇聯軍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惡,他們在內心也害怕落在蘇軍手中,因此在戰鬥中,他們與蘇軍的作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客觀上講,這種作戰是帶有仇恨心理,對蘇軍的傷亡也是巨大的。

  • 6 # 鋥文

    蘇聯二戰對德作戰,之所以在後期仍有很高傷亡率,是多種原因造成的,首先一點,傷亡率高低的確定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只是相對而言,與對手比較,蘇聯對德反攻戰中,雙方傷亡對比的差距在不斷縮小。以庫爾斯克戰役為例,蘇軍傷亡80萬,坦克損失6000多輛,德軍傷亡50萬,坦克損失1600多輛,其它重武器損失也不少,這比開戰初期的對比要持平不少。隨著戰爭臨近結束,這一比例始終是在縮小中,換句話說,蘇軍犧牲了很多軍事力量,也同樣消滅了很多德軍有生力量,要知道,戰爭打到最後是消耗戰,德軍耗不過蘇軍。

    其次,對二戰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常規戰爭來說,大的消耗意味著戰爭態勢發生著鉅變,蘇軍在後期為了早日打到東歐,搶在西方國家前攻克柏林,投入了大批地面部隊,發動了空前規模的攻勢,為了搶佔時機,不惜採取更激進的作戰計劃和作戰手段,傷亡也自然不斷增加,比如1944年蘇軍在白俄羅斯發動的巴格拉季昂攻勢,投入了240萬兵力,4000輛坦克,6000架飛機,10000門火炮,大大超過德軍防禦總數,這也許是人類歷史上在陸地上規模最大的機械化常規戰役了,後來蘇軍的攻勢大都以這樣的規模開展,試想,人員傷亡怎麼可能會少?

    另外,面對陸地上來自蘇聯的強大攻勢,德軍幾乎把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東部戰線,對蘇聯的進攻採取了異常頑強的抵抗,這也是造成蘇軍在戰爭後期傷亡人數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相比於歐美軍隊,德國人更加仇視蘇聯人,一是對蘇維埃政權的仇恨,二是對斯拉夫人的歧視,不少德國人寧願向美軍投降,也不向蘇俄投降。比如蘇軍1945年5月攻打布拉格戰役中,德軍在沒有任何勝算的情況下,仍頑強抵抗蘇軍,抱著拖延時間向美軍投降的心態,一直困獸猶鬥,給蘇軍帶來了14萬的傷亡,自己損失了80多萬。

    最後,兵員文化素質與傷亡高低的關係門題,不能簡單下一個結論,文化素養高低肯定影響戰鬥力,也會直接帶來傷亡增加的結果,但是,蘇軍後期人員損失高並不全是這個原因,還有武器裝備質量的問題,作戰指導思想的問題,戰術方法問題。二戰初期,德軍進攻法軍,雙方士兵文化素質差不多,但由於指導思想,戰爭準備,戰術方法,武器裝備的差距,讓法軍全線崩潰,直到投降。兵員文化素質與軍事素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文化素養會主導並影響軍事素質是肯定的,但是,在軍事素質達到一定水平後,在戰場上仍能形成很強的戰鬥力。日本二戰初期的兵員軍事素質很強,打敗了東南亞的英美聯軍,給對方造成很大傷亡,難道說英美聯軍士兵的文化素質不高嗎?可以看到,文化素養只是影響傷亡的一個原因之一,不是全部原因,甚至也不是主要原因!

  • 7 # 小約翰

    1943年,隨著斯大林格勒的勝利,蘇德戰場上的形勢發生逆轉,原來不可一世的德國軍隊不得進入戰略防禦,蘇軍終於熬過了最艱苦的時期,逐漸則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從1943年底,蘇德戰場上,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蘇軍開始變成進攻方。

    可是,回顧那段歷史的時候,人們驚奇地發現,在德軍兵力銳減,蘇軍兵力激增;戰機和裝甲叢集燃油嚴重短缺,德軍失去制空權、任由蘇軍坦克橫衝直闖;前方德軍缺少補給和彈藥,蘇軍彈藥、糧食充足的情況下;蘇軍傷亡仍舊居高不下,問題出在哪裡?

    德軍困獸猶鬥,鬥志堅定

    德軍在戰爭後期出於劣勢,但是由於戰爭前期德軍勢如破竹,德軍上下普遍有一種民族自豪感。

    他們非常狂妄自大,覺得蘇聯人不可能打敗他們,德軍處於弱勢是暫時的,只要能硬挺下去,說不定會鹹魚翻身,迎來轉機。

    戰爭後期,戰爭在德國本土進行的時候,德國官兵進行戰鬥,就有了保衛國土的神聖生命感。

    失去了戰爭,他們就失去了祖國和家園,德國就等於亡國了,他們沒有退路。

    一旦德國戰敗,一戰後德國接受《凡爾賽條約》的屈辱一幕,就會重新上演,德意志就會萬劫不復。

    由於德國入侵了蘇聯,給蘇聯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在戰爭中德軍士兵都犯下了反人類罪行;因此蘇聯紅軍對德軍戰俘自然要瘋狂報復,手段野蠻、粗暴甚至殘忍。

    既然成為戰俘也沒有好果子吃,生不如死;還不如血戰到底,垂死掙扎,保住軍人最後一點尊嚴。

    蘇軍急於求成

    在蘇德戰場蘇聯開始反攻的同時,以美國和英國為首的盟軍部隊也計劃在法國登陸,開闢西線戰場。

    由於此時納粹敗局已定,蘇聯、美國、英國等國就把眼光放到了戰後的利益劃分,都想多佔地盤,贏得話語權,多分一杯羹。

    而對蘇聯來說,多佔地方的意義,還意味著就能把這些地方變成自己的領土。

    也就是說,攻城略地帶來的好處巨大,付出再大的代價都微不足道。

    反正蘇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最不缺的就是人;他們已經在衛國戰爭中付出了巨大傷亡,再多些傷亡又算得了什麼?

    在這個指導思想指引下,蘇軍跟德軍的每一場戰鬥,都是簡單粗暴、戰術一成不變;都是窮追猛打,用人海戰術,不怕傷亡。

    面對死扛又彈盡糧絕的德國軍隊,圍困才是上策,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取勝;但由於巨大的利益驅使,蘇聯軍隊採取了急功近利、代價最大的攻堅戰術;所以傷亡率高是非常正常的。

    德軍素質依然較高

    偉人說過:一支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

    德國在普法戰爭前就普及全民教育了,1913年德國文盲率是5%, 一戰後到二戰前,德國更是世界高等教育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德國的職業教育全世界搞得最好。

    蘇聯20世紀初的文盲率是75%,比德國高了幾十倍。在二戰前,當德國已經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把目標轉向普及高等教育的時候,蘇聯政府還在全國為完成掃盲任務而努力;所以德軍士兵的受教育程度比蘇軍戰士高得多。

    曾經看過《無恥混蛋》的電影,片中一位德國軍官居然除了自己的母語外,還會說法語和極為熟練的英語。

    二戰結束後,美軍舉行了一場音樂會,其中一名戰俘在欣賞美國專業樂隊演奏柴可夫斯基樂曲的時候,居然能指出其中演奏的瑕疵,讓美國人驚訝不已。

    德軍官兵素質之高,叫人印象深刻

    希特勒出身貧寒,高中都沒有上過,但也學過音樂和繪畫,還一度在街頭賣過畫。

    士兵的受教育程度高,素質就高,這是無可爭辯的真理;在高科技時代如此,在二戰時期也同樣如此;不然各國辦那麼多軍校幹什麼,如果僅僅是為了培養將軍,一所就夠了。

    文化水平高計程車兵,不但在維修、保養武器的時候,更加輕鬆自如;在使用武器的時候,也更加老到和成熟。

    而且受教育程度高計程車兵,心理素質也高,軍事素養高,技戰術水平也高,更能領會上級的戰略意圖,臨場發揮也最好。

    他們懂得在戰鬥中如何將自己的能量發揮到最佳,如何跟戰友協調作戰、如何利用地形、如何打時間差,更有效保護自己,消滅敵人。 

    綜上所述,是蘇軍的戰術、士兵的素質和德軍的抵抗意志,讓戰爭打得依舊非常艱苦,蘇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代價,造成了他們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 8 # 大馬哈魚12

    答,

    蘇德戰爭到了後期,蘇聯人由防禦改成了進攻,而德國人由進攻改為了防禦。在這個階段,角色發生了變化,但是德國的高素質在防禦作戰中也凸顯出來了它的優質。而俄國士兵的低水平在進攻中依舊體現出來了一個弊端,就是傷亡的高居不下。

    德國的將軍們對戰爭的結果,也有預判,要不是元首的死不承認了這個結果,我估計德國的將軍們撤退的時間應該提前,明斯克會戰都不用打了。

    如果德國軍隊的提前撤退,回到它原來的防線上,俄國的軍隊死傷會更多,本來勝敗乃兵家常事。勝利就可以大踏步前進,一旦發現自己不利就該迅速的撤退。

    在這個期間德國的軍事部門,給部隊提供一系列的防禦用品,對於撤退和防守反擊起到作用。這個最好的就是叫“鐵拳”的反坦克近距離的武器,這個讓蘇聯人的坦克,一輛,輛的被打報廢,後來蘇聯專門加裝一些防護措施。並且現在的RPG就是這個武器的前身。

    德國的技術,對於防禦工事修築的也一絲不苟,並且撤退時,他們的軍隊是有條不紊,沿途都進行了破壞,並且埋設地雷。

    蘇聯軍隊雖然在進攻中採取了重炮集中打擊,然後,集中衝鋒,並且限定時間,為了一個勝利,不惜一切代價也要人員損失慘重的原因。

  • 9 # 梨城雅士

    由於德國蓄謀已久,

    又利用佔領區資源,

    還有僕從國的支援,

    同時德軍戰力強大,

    造成東線戰場後期,

    蘇軍仍有較大損失。

    也和英美第二戰場

    沒有及時開闢有關。

    盟軍內部缺乏團結,

    有利於德國法西斯,

    從而影響戰爭程序。

    人是戰爭決定因素!

  • 10 # 使用者配配

    求勝心切,還有和美軍爭時間,打出聲勢就有更多的話語權。有時候的戰鬥就不計傷亡,還有一種復仇的心裡!事實確實如此,美英法佔領西德而俄國人獨佔東德,另外德國人也作垂死的反抗,有些是沒有理性的,所以戰爭後期俄國人傷亡是比較大。

  • 11 # 務本道生9920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從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庫爾斯克戰役之後,德軍基本喪失了對蘇軍主動進攻的能力。

    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蘇軍也是傷亡慘重,補充的新兵與老兵相比,無論是經驗還是能力都欠缺很多,傷亡越來越大。

    隨著德軍轉入戰略防禦,特別是戰火燒到德國,德軍心中保衛家園的鬥志會再次燃起,一直到蘇軍攻克柏林,和西線盟軍諾曼底登陸後進入德國,德軍基本每仗打到巷戰。其西線防禦部隊前期損失較小,因此部分精銳部隊得以儲存。

    因此蘇軍面對的是寸土必爭的德軍,西線撤退回來的德軍。而蘇軍隨著千里進攻,新兵補充越來越多,進攻方本來就傷亡大。因此戰場上蘇軍的傷亡也很慘重。特別是攻克柏林,一條街道一座大樓的爭奪,完全是巷戰爭奪,德軍到最後歇斯底里的頑強防禦,使蘇聯勝利的代價非常之大。三十萬蘇軍在攻克柏林的戰鬥中犧牲,可見戰爭之慘烈。

  • 12 # 大熊爸爸2

    烏拉!烏拉!集團衝鋒戰術,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柏林希特勒,與美英盟軍的西線不同的是蘇軍帶著強烈的復仇願望,要將德軍的侵略燒殺加倍的還給德軍和百姓!傷亡數字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與西線盟軍搶時間,搶地盤,搶做勝利者,做佔領者。人如草芥,命似沙灰!

  • 13 # 歷史扒糞機

    先看這個數字吧。西線盟軍(不含義大利戰場)自6月6日登陸到9月11日損失22萬,到戰爭結束共計76萬,大部分54萬的傷亡是在普通人認為德國日薄西山兵敗如山倒情況下發生的。德軍最後階段頑抗程度沒常人想象的那麼弱!

    東線的戰役規模、殘酷慘烈程度遠超西線,無論對蘇軍還是德軍而言,傷亡數字巨大。44年後蘇軍大部分進攻戰役傷亡數都大過德軍,也有遠低於的情況發生如敖德薩—克里木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維斯瓦河一奧得河行動等等。但重要一點,蘇軍的不可彌補損失(死亡、失蹤)從1944年起低於德軍:44年蘇軍141萬、德軍190萬;45年蘇軍63萬、德軍270萬。也就是說蘇軍的技戰術水平比前期有所提升,開始超越德軍。

    具體分析下提到的巴格拉季昂行動,蘇軍死亡失蹤18萬、傷病59萬,沒什麼百萬之說。要知道白俄羅斯遍佈森林沼澤,道路稀少,不適合大規模坦克進攻,蘇軍前期的傷亡集中在維捷布斯克、奧爾沙、莫吉廖夫、博布魯伊斯克德軍主要的築壘地域,明斯克、考納斯、維爾紐斯傷亡都不大。再看德軍死亡23萬,被俘17萬,傷14萬,不可彌補損失完敗於蘇軍。僅僅看雙方的傷亡數字是得不出事實真相的。

    世人更常嘲笑蘇軍柏林戰役的死亡8.1萬、傷28萬的數字驚人。德軍呢?德華人自己統計第9集團軍和柏林衛戍部隊死亡9.2萬,算上第3、4裝甲集團軍、第12、 17集團軍的數字應超過10萬,受傷者不僅僅包括在48萬俘虜中,另一部分如6000傷員被第12集團軍救走,第3、4裝甲集團軍、第12、17集團軍根本沒傷員統計數流出。這真值得沒眼力的愚人鄙視嗎?作為納粹德國的首都,一場城市攻堅戰,蘇軍的傷亡數還說得過去。

    可以這樣說只要進攻德軍堅固預設陣地,蘇軍傷亡數都大過德軍,但不可彌補數都低於德軍,這才能保證44年後蘇軍不因缺乏人力失去勝利。

    從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到1945年5月戰爭結束,蘇德軍人死亡數對比:

    1941年蘇299萬、德30萬、9.9:1

    1942年蘇299萬、德50萬、5.91:1

    1943年蘇197萬、德70萬、2.82:1

    1944年蘇141萬、德123萬、1.15:1

    1945年蘇63萬、德142萬、1:2.26

    蘇聯人真正從戰爭中學習戰爭!

  • 14 # 當下的悟空

    雙方都是大規模的交火戰。蘇聯反攻並不具備像開戰當初德國那種閃電戰大包抄的威力,並不具備戰略的隱蔽性和突然性。所以兩軍高強度的交火,勢必也會造成一定的傷亡。

  • 15 # 楓丹白露211735932

    主要原因如下:

    一,雖說敗局已定,納粹政治宣傳依然強勢: 布林什維克是日爾曼人的宿敵,一定會對德國瘋狂報復,即使投降也會被殺,這種觀念在徳華人心裡根深蒂固,從而增強了德軍拼死不降的決心。除此以外,還有一層拼死抵抗的意義是誓死保衛家園。

    二,當戰爭已深入德國境內時,德軍在國內仍有約二百萬裝備齊全的戰鬥部隊。由於先期幾乎不存在運輸補給問題,儘管盟軍大規模的持久空襲,許多軍事工業被摧毀,但對前線的供應基本能滿足,因而可層層防禦,交替掩護,保衛國土,逐步消耗蘇軍兵力。

    三,德國熟悉本土地形及山川河流,防禦輕車熟路,防線收縮,集中兵力,再加上對重要橋樑及交通樞紐全部破壞,並拆除許多建築及民房作為雷區、明堡、暗壘及障礙物,給蘇軍以大量殺傷,以滯止蘇軍進攻的速度。而蘇軍障礙叢生,毎前進一步都必須付出生命的代價。

    四,出於政治上的考慮,蘇軍必須儘快攻克柏林,以便獲得戰後更多的補償和利益,因而不惜血本,死拼硬打,造成十分重大的傷亡。此外,被盟軍轟炸過的徳國城市廢墟,不利於大兵團作戰,蘇軍大量重炮、重型坦克的展開受到限制,很多時候只能使用步兵集團攻擊,因此傷亡更大。

  • 16 # 袁載譽

    二戰後期,蘇軍打已強弩之末的德軍,卻為何依舊傷亡慘重?

    經過1940年1月-1942年12月你死我活的空中角逐,美國牽頭的盟軍空軍,逐漸掌握了西歐的制空權,德國空軍從主動攻擊對手,淪為只能被動挨打。

    該方針簡而言之為“削弱德國的軍事、經濟和工業實力,摧毀德華人的鬥志,使其喪失軍事抵抗能力”。

    然而在該如何進行轟炸的實操中,英國、美國出現了較大的分歧,英國考慮到避開德國主要防空力量的需要,主張在夜間進行地毯式的轟炸。

    美國則想著每一次轟炸一定要解決一個增加德國戰鬥力的核心物件,所以強調日間進行精準轟炸,因而英美在轟炸的實操中幾乎很難有大規模的合作。

    但也“因不和而得福”,美國、英國的差異化轟炸方式,無意間做到了“面面俱到”,迫使德國防空力量無時無刻都得繃緊一根弦,摧殘德國上下繼續戰鬥下去的鬥志。

    戰後統計截止1945年歐洲戰場基本結束,英美在自1940年開始的對德國勢力轟炸中,共出動轟炸機144萬餘架次,戰鬥機268萬餘架次,投彈270萬噸。

    正是因為英美的這一轟炸,直接促使德華人無法開足馬力造飛機大炮,軍需陷入匱乏狀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德國一下子損失80餘萬。

    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一時間讓德國軍需生產部門難以補上損失的軍備,部分新招募計程車兵,甚至不能第一時間拿到自己標配主戰武器,德國軍隊開始向強弩之末狀態滑行。

    按理說打已經快“強弩之末”的德軍,此時在美國、英國協助下正風頭正勁的蘇聯,完全可以打出“秋風掃落葉”的狀態。

    但是蘇聯人的反攻並不輕鬆,尤其是在傷亡上居高不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44年的巴格拉季昂行動,蘇聯人為了收復白俄羅斯“故土”而發動的攻擊。

    6月22日約240萬蘇軍向白俄羅斯方向的約100萬德國駐軍發起猛攻,戰後統計雖然蘇聯人打贏了,但是付出的代價是約80萬人的傷亡。

    至於為什麼德國在自己快要完了的時刻,依舊能讓蘇聯付出如此巨大的傷亡。小袁總結起來就2個點,第一點是德華人有抵抗意志。

    此時的德華人跟1941年的蘇聯人一樣,當對手坦克開進自己家園之時,在保家衛國的民族情緒渲染之下,打到底的決心越發堅定,每個士兵在戰場上都玩命拼。

    第二點則為蘇聯人太著急,由於為了搶奪滅掉德國的政治地位,蘇聯人在戰場上放棄了最小傷亡的“圍而不打”,逼迫對手投降的上上策。

    選擇用成千上萬計程車兵、鋪天蓋地的炮彈“橫衝直撞”,在硬碰硬的狀態下,傷亡不得不直線上升。

  • 17 # AATONY523

    很簡單,在整個二戰中,德軍的單兵素質一直處於上升狀態。單就從戰術上講,仗越打越精,越打越活。末期的庫爾蘭戰役就是最好例子,諸如此類的戰例在東線尤多。其中原因是蘇聯的兵員素質下降厲害,並且始終沒有恢復過來。自邊境戰役後,蘇聯損失了戰前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後,其龐大的人力資源使得兵員能及時補充,新的師團可以不斷組建,但新兵的訓練是根不上的,很多新兵在學會放槍後就被送上前線,打戰術什麼是指望不上了,連個人的基本戰術動作都沒學全。這也是蘇聯二戰期間大規模裝備衝鋒槍的一個原因,一個合格的步槍手要訓練一年,精度不高,全憑射速的衝鋒槍手只要幾天。瞄不準,打個幾十發總能打中點什麼。另一個原因是波波莎便宜,大量使用衝壓件,生產工時比步槍少,這在戰時當軍隊的主力是由戰前的老師、學生、工人、農民、舞蹈家組成的時候,就有決定性的意義了。縱觀整個二戰,蘇軍的武器都是簡單,粗暴,易於掌握和大規模生產。但精度不高,易消耗。這和德軍的武器裝備思想天差地別,結果嘛,大家都知道。因為普通士兵的素養不高,所以傷亡是很大的,最後在戰鬥崗位上服役的蘇聯女性達到了數十萬人。

    綜上所述,一支素質高超,裝備精良的部隊和一支素質低下,裝備夠用的軍隊作戰。儘管後者可以用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取得勝利。但傷亡率和交換比,也是被前者遠遠拉開差距的。

  • 18 # 地理地圖106

    總的感覺是,很少提德軍人數、裝備的損失情況,只提蘇軍的損失怎麼怎麼大,儘管都知道蘇軍的損失大,但應該將戰死的和被俘屠殺的分開啊。否則,德軍損失都不值得提,怎麼能戰敗吶?

  • 19 # 誓言無他

    二戰時期的蘇軍戰術其實跟小鬼子差不多,先是飛機轟炸然後炮兵接著轟炮火延伸後坦克掩護步兵衝鋒,蘇軍比較有意思的戰術是每輛坦克都會搭載幾個步兵到了地方把他們放下來用來清理戰壕或者是地堡中的敵軍防止被人爆了菊花陰溝翻船,而蘇軍把他們稱為坦克騎士

  • 20 # 黑山0老妖

    蘇聯將軍什麼時候把士兵當人看?紅色政權的傳統,為了偉大的事業,個人就是用來犧牲的,建國60幾年拍了無數的影片,繼續給老百姓洗腦,命不值錢,像美軍那樣打不過可以投降簡直就是恥辱,質疑上級命令更是大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皮褲怎麼搭配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