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關寧鐵騎不保衛明朝?
31
回覆列表
  • 1 # 環球小新666

    關寧鐵騎都剪了辮子啦,一路從北京打到雲南,殺了永曆皇帝。可以這麼說,關寧鐵騎要是不投清,南北分治那是一定的

  • 2 # 沉140769451

    關寧鐵騎的前身是祖家軍的一部分,是由俘虜的蒙古部族組成的。它最終掌握在吳三桂手中,隨吳三桂降清,在與前來討伐的闖軍交戰時,幾乎消耗殆盡。

  • 3 # 安平144796971

    關寧鐵騎是袁崇煥專門組建,以對付清軍八旗騎兵野戰的騎兵。所謂鐵騎,是專指重灌騎兵,“鐵”不是指精銳,而是指“重灌”,己巳之變,袁督師親率四千鐵騎,縱橫於北京城外,清軍望而疲憊,督師身中七箭而無傷,可見,鐵騎在冷兵器時代,相當於現在的裝甲車。現在許多人把關寧軍都說成是關寧鐵騎,是錯誤的。

    袁崇煥在己巳之變前,僅練出關寧鐵騎九千騎,尚不足萬。崇禎在己巳之變扣捕袁崇煥後,怕鐵騎為害,也把鐵騎扣下。後見關寧大將祖大壽不滿,乃把鐵騎一分為三。一部歸朝廷,一部歸桂滿(後桂滿追擊清軍中伏,大多戰死),一部歸祖大壽,帶還關寧。也就是說,隨著袁督師被捕,關寧鐵騎實質上已解體滅亡。

    鐵騎訓練極難,人馬俱披重甲,人馬訓練至合一,一人帶三馬(兩戰馬一馱馬),耗費甚巨,故袁督師費一年僅訓練出九千。鐵騎的優點是衝擊力強,集團衝鋒挺著長槊衝向敵陣,中槊者死,而重灌甲能抵禦一般的刀箭。缺點是重灌,轉移轉向難,不夠靈活。袁督師根據實際情況,把唐時的長槊縮短,以加強作戰的靈活性。

  • 4 # 蓑衣閒客

    “鐵騎”兩個字用在關寧軍身上有點名不符實,尤其在袁崇煥死了之後,關寧軍的戰力就嚴重打折,甚至和後滿清時代腐敗的八旗軍有得一拼。這樣的軍隊,配得上“鐵騎”稱號嗎?

    看一下關寧軍的歷程你就明白:

    一、建軍後,關寧軍只消極守土,從未主動出擊,使皇太極得以從容地取北韓、平蒙古,入長城擄掠。

    為了組建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平息邊患,明朝可謂下了血本。為此,向全國徵收“遼餉”,每年高達七、八百萬兩,這筆巨資投到關寧軍身上,所以修築了寧遠,錦州,松山,塔山等城,使關寧軍有堅城可依。又購置了紅夷大炮、三眼銃等火器,使之裝備精良,在當時算是武裝到了牙齒。

    關寧軍依靠著一個國家的物資財力,與八旗兵對戰,可是他們又取得了什麼戰績呢?寧遠之戰,主要是憑藉寧遠堅城和新式火炮才得以不破,所以袁崇煥才提出了“憑堅城,用巨炮”的守邊策略。後來的寧錦大捷,錦州那邊基本上是憑堅城用巨炮的守城,清軍只是為避免損失大,所以沒有繼續攻打。

    最為讓人詬病的是,關寧軍從未主動出擊騷擾後金。毛文龍在皮島,隔三差五的上岸打打秋風,讓後金不得安寧。可關寧軍這邊,有著強大的兵力和精良的裝備,卻呆在堅城裡,消極應付。騎兵的優勢是襲擾和主動出擊,可是關寧軍沒有這麼做,他們憑什麼稱之為鐵騎?要是關寧軍每年不定時的遊擊騷擾,向八旗兵對明朝那樣,那麼,皇太極還敢放心大膽的進入長城擄掠嗎?正是因為關寧軍消極守城,袁崇煥又殺了毛文龍,皇太極沒有了後顧之憂,所以才能屢次入長城擄掠。

    皇太極即位初期,東有北韓,西有蒙古,可謂四面受敵。他在攻擊北韓,平定蒙古時,關寧軍基本上是坐壁上觀。即使是清軍主力入長城,在關內橫行無忌,關寧軍也是在堅固的關寧防線內當縮頭烏龜,要是他們敢乘虛直搗遼東,在後金境內也燒殺擄掠一番,那皇太極還不焦頭爛額。

    所以,躲在堅城內,怎能稱之為鐵騎?任敵騎橫行,大明江河日下,關寧防線成為擺設,從大處說,他們守邊衛土了嗎?只是守住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吧。長期以來的消極應戰,註定了他們日後投降的結局。

    二、所謂的關寧鐵騎人員混雜,為一已私利而戰,多次敗在八旗兵的手下,空費朝廷餉銀,有養寇自重的嫌疑。

    關寧軍人員混雜,首先是騎兵中有很多蒙古人,關寧軍裡的蒙古人是僱傭軍,當然是拿錢辦事了。其次是大部分關寧軍幾乎都是以家丁形式存在。這些人在戰爭中是最容易妥協的一類,他們眼裡只有自己的利益。可以說,關寧軍隊雖然拿了國家的俸祿,實際上是在為自己謀私利。所以在歷次作戰中,總有奸細出現,總有人臨陣脫逃。比如在松錦決戰中,正是蒙古人叛變,所以錦州外城不保,祖大壽退據內城,以至於崇貞舉明軍最後的精銳力量全力一擊,洪承疇領十萬明軍解錦州之圍。關鍵時刻,吳三桂帶領他的家丁部隊吳家軍率先脫逃,使戰場形勢直轉,釀成了明軍慘敗,洪承疇被俘。

    至於戰績,關寧軍更是多次敗在八旗兵之下。遵化之戰,趙率教4000援軍全部覆沒。北京保衛戰,只是一場平局的遭遇戰,皇太極戰力不損,仍然在北京不走。而關寧軍則以袁崇煥被抓為藉口,逃回山海關。一年後的大淩河之戰,關寧軍更是慘敗,何可綱戰死,祖大壽第一次被俘。

    為什麼關寧軍打不過後金部隊呢,裝備不精,保障不力嗎?還是人數太少?根本原因是後金軍隊是為了自己作戰,而關寧軍是為了北京的朝廷的餉銀作戰。

    後金軍每戰都會出死力,關寧軍每戰都會考慮儲存實力,沒錢就不願意打仗。 每年的遼餉數百萬兩,那是全國的民脂民血。可他們拿錢都幹了什麼?袁崇煥死後,關寧軍就徹底成了趴在明政府身上的吸血鬼,光拿錢不打後金兵。可以說,關寧軍已不再忠於明朝,而是一個獨立的甚至對明朝有敵意的藩鎮,更可怕的是,這個藩鎮還拿著明朝大部分的稅銀,可以說,明朝要年年向這樣的軍隊納供。這麼好的局面,關寧軍當然不願意和後金真刀真槍幹。

    三、關寧軍最後投降大清。

    投降大清的明軍眾多,後來不乏反水者。如大同總兵姜瓖,江西巡撫金聲垣,總兵李成棟等。他們代表前明軍的各個派系。如姜瓖陝西榆林人,代表秦軍;李成棟代表明朝招安的農民軍,金聲垣代表南方的明軍。 反水的明軍當中,唯獨沒有關寧系的。既然說他們與八旗有仇,又為何降後死心跟隨大清呢?唯一的解釋是後金與關寧軍早有關係,並且在一定時期達成了互不交戰的默契。

    關寧軍來源是遼東駐防的衛所部隊,因為200年來不停歇的跟東北少數民族作戰,所以一直保持著戰鬥力。它的組成很複雜,與其說是一支明朝軍隊,不如說是,明朝領導下的,遼東邊民軍隊。 遼東大帥李成梁是北韓人,滿桂是蒙古人,李永芳是女真人。關寧軍本身就是一支居住在遼東的多民族混合部隊。入關時候的大清部隊,說是滿洲軍,實際包括遼東軍。它以滿洲人為核心,包括了遼東的漢人軍隊(就是關寧軍餘部),以及遼東的蒙古人。 實際即便是所謂滿洲人,裡面也不只是女真人,同樣有很多女真化的漢人和漢化的女真人。

    看看後來關寧軍為什麼入關後滅起義軍戰鬥力顯示的那麼強?戰果比比滿洲八旗軍也不差?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時候他們是為了自己而戰了。他們的統帥是是自己人了。吳三桂在明朝,不是實在沒有文人願意出關,能統帥遼東麼?他即使出死力作戰,能當上王爺麼?但是跟著滿洲人他就能。從民族大義講,關寧軍不應該這樣。但是從小集團的利益講。和滿洲人合作征服關內,才是關寧集團最優的選擇。這種情況下,指望他們和後金拼命,現實麼?

    入關後,關寧軍成了大清的急先鋒,南明朝的永曆皇帝,本來已經逃到緬甸,連多爾袞都不想追了,想就此罷手。吳三桂不幹,一直追擊到緬甸,將永曆親手用弓弦勒死。

    總而言之,關寧軍組建之初,一度起到了守邊衛土的作用。自袁崇煥死後便急劇轉變,享受著明朝最優厚的待遇,卻消極怠戰,有通敵之嫌疑。最後更是棄暗投明,投降大清。這樣的軍隊,即使有一定的戰鬥力,能算是所謂十大常勝軍團嗎?

  • 5 # 庭州行者

    明朝末年,面對後金(清)在遼東地區咄咄逼人的態勢,大明帝國節節敗退。為了守住遼東,明朝的統治者想到了“以遼人守遼土”的方式,即徵發遼東本地的居民進入軍隊之中,使之保衛自己的家鄉。同時,明朝對於這支隊伍重金投入,配備優良武器,同時軍餉儘量不拖欠——為了支付龐大的遼東軍餉,從魏公公開始便預支數年的稅收,此舉使得明朝內部的農民起義之火愈演愈烈。

    但這支部隊,終究是沒有能夠保住大明王朝,隨著李自成的農民軍進入北京,統治華夏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宣告滅亡。那麼,明朝滅亡時,這支關寧軍在哪裡?在明朝滅亡之後,這支明朝的精銳部隊,又有著怎樣的命運?

    明朝對於關寧軍投入巨大,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成本收益是嚴重失衡的。關寧軍幾乎沒有對遼東的局勢起到太大作用,雖然這支軍隊的裝備在明朝的戰鬥序列中最為精良,但這支部隊卻是以被動防禦為主,幾乎不主動進攻——因為其戰鬥力相比後金(清)而言還是遜色太多。以關寧軍的“神器”三眼火銃為例,在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中,將之描繪為可在馬上發射彈藥,也可作為近戰“狼牙棒”的多功能兵器,但實際上,三眼火銃的射程非常近,大約只有五十米;另外,三眼火銃的發射,需要支架,否則根本無法擊中目標——因此其根本難以在馬上發射。同時,關寧軍的火銃如三眼銃,根本無法穿透後金(清)重灌騎兵的裝甲。所以,關寧軍愛面對兇悍的女真時,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其更多的是依託關寧錦防線上的城市和堡壘,進行防禦。

    然而,明清之間,不可能一直保持相持,遼東的絕對歸屬權,終有一天是要清晰地確認的,於是,歷時將近三年的松錦之戰,於1640年正式爆發。此役的開端是皇太極圍攻祖大壽駐守的錦州,明朝派遣洪承疇,率領關寧軍全部主力十三萬人救援。經過將近三年的較量,1642年,這場明清之間的大決戰以明軍慘敗落下帷幕。此役,關寧軍的主力損失殆盡,八萬關寧軍被殲滅,主帥洪承疇被俘,大將祖大壽亦被俘虜,名將曹變蛟戰死遼東,吳三桂率領殘餘部隊三萬人退守山海關,自此,明朝的勢力完全退出了遼東地區。

    經過鬆錦之戰,關寧軍可以說是戰鬥力全失,最為精銳的部分全部葬身在清軍的鐵蹄之下,剩下的三萬人不過是殘兵敗將,驚弓之鳥,蜷縮在山海關。後來,吳三桂陸續接收殘兵,將部隊擴充到五萬。

    1644年,明朝滅亡之時,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放清軍入關。清軍一路勢如破竹,僅用兩個月便清除了李自成所謂的百萬大軍。此時的關寧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已經成為了清軍統一的箭頭,他們作為清朝武裝力量,南下江南,為清軍攻城拔寨,掃除南方的明朝殘餘勢力。這支由明朝重金打造的精銳之師,最終成為了消滅明王朝最後火種的先鋒部隊,說來也的確是無比諷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買了正版遊戲室友說下盜版就行了還嘲笑是我敗家子,我該如何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