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凡世界的聲音
-
2 # 深度接觸
為什麼現在很多老師做著家長該做的事,而家長卻幹著老師該乾的活?!(父母、老師的界限在哪裡)
大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大家還說:老師要像父母一樣,對待每個孩子;
但是,果真是這樣的嗎?
如果,父母都成了老師,以老師的思維對待孩子,對待教育,甚至干涉學校的教育,豈不是亂了套;
如果,老師都像父母一樣,事無鉅細,事事都管,累壞了不說,還有可能混淆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界限,讓孩子、家長都沒了規矩;
其實,在教育中,“老師”和“家長”扮演著完全不同的兩種角色。父母是父母,老師是老師,雖然都要對孩子有愛,但是誰該負責什麼,界限清楚、涇渭分明!
有時候,家長不像家長
動輒投訴、要求更換老師
在中小學,家長投訴老師、學校,早已不是新鮮事,家長“炒”老師“魷魚”的理由,也五花八門。
女人懷孕生孩子,本是天經地義,人之常情。但試問家長,當你孩子班上的女老師懷孕,你們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擔憂:她是否有足夠的精力去管好學生?
早在幾年前,杭州一小學爆出了一則新聞,五年級(1)班的班主任楊老師因為懷孕被家長聯名“罷免”。楊老師雖然負責,但懷孕期間不免需要隔三差五請假多次,由於代班老師不熟悉班級,一來二去學生成績出現下滑,很多家長對此很不滿。家長們“罷師”態度堅決,甚至動用各種社會關係向學校施壓,這讓學校也很為難。
無獨有偶,不久前,廣州一小學又爆出了一則“年輕班主任被家長聯名‘罷免’的新聞”,要求“罷免”的原因是那位老師太溫柔委婉,無法管住班級紀律。
這則新聞裡被要求“罷免”的是一位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學生眼中的她特別溫柔,說話細聲細氣,從來不批評學生,會被搗蛋的學生氣得滿臉通紅說不出話來。在家長眼中,這位老師與之前雷厲風行的班主任完全不一樣,她委婉而不擅言辭,她無法管理好班級……所以家長們認為無需再溝通,直接向校長反映才能速戰速決。
對此,有老師指出,需承認的一點是,家長不斷指出學校、老師教學中的問題,說明他們對教育的關注,這有利於完善教學。可能有些老師的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好,但是不注意方式與方法,個別還存在師德缺失的問題,但是更大一部分的投訴是因為家長“維權過度”。
“現在家長維權意識特別強,覺得學校工作有失誤,就各種告狀、反映情況。”青島一所小學的校長認為,父母兩個人照顧一個孩子,經常也會犯各種錯誤,老師也不是聖人,當家長們對老師要求非常苛刻時,那隻能逼著老師從免責的角度來做事兒,就失去了教育的本意。
-
3 # 公正永生
謝你邀請。我認為當前形勢急需求才:國家需要人才、家長需要孩子出人頭地、這樣一來學校的重任加大,靠老師自己去完成的了?學校不努力教學任務完成了?家長不努力孩子能出人頭地?孩子不努力能升學?這一系列重擔壓在三者的頭上哪能不煩惱呢?要想不煩惱三者雷厲風行,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
4 # 躬耕杏壇
查詢煩惱的來源,原因有三。一是此類問題皆來源於問題學生,不做作業、沉迷遊戲,習慣不好、成績落後,家長苦惱、老師著急;二是花樣百出、譁眾取寵教育措施的使用,硬性組織或攤派遊學、參觀、踏青、晾曬作業、製作拼圖等華而不實的實踐活動過於頻繁;三是家校相互干涉滲透過深,本來孩子培養是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形成合力的事情,但因為相互介入太深,你給他攤派你的工作延續,他給你要求他家孩子的特殊。最終造成家長、孩子和老師都精疲力盡,身心交瘁!
-
5 # 快樂者
儘管國家早就提倡素質教育,但沒有系統性的改革,高考中考仍是以分數錄取學生,這一提倡是蒼白無力的。於是,社會以錄取率論學校,學校以升學率評老師,老師以分數看學生,由此帶來了教育的煩惱。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時刻讓學生在學,作業就是教學的延伸,家長在家庭中也扮演了老師的角色,配合學校讓孩子學。老師不佈置作業行嗎?恐怕很多家長會指責老師不負責的。家長不配合老師行嗎?那就等於自己放棄了孩子的教育。進退兩難,煩惱之源。
事實上,優秀的學生永遠是少數,錄取的人數從來不是全部。在分數這把尚方寶劍之下,人人都在爭當優秀,爭取考學,沒有煩惱才不正常呢。
-
6 # 糊老師
家校共育,老師煩惱,家長煩惱,是目前一個普遍存在的現狀,我覺得出現這種問題主要是一個原因……責任。
比如說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作業不做或學生的作業做得一塌糊塗,完成質量不高,老師就會把責任推給家長,是學生回家做作業,家長輔導不到位,監督不到位,造成這樣的結果。學生的作業沒帶,上學遲到,丟三落四,這種情況在學生身上很常見。往往老是把這種責任推給家長,家長沒有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第二個家長有時也把責任推給老師,比如說,輔導孩子作業,列印試卷或者完成老師佈置的一些其他的任務,有些家長覺得這個不是他有義務去做的。我把孩子交給你老師,我孩子的學習習慣不好,作業完成不了,上課不認真,那跟你老師有很大的關係,我把孩子交給你,你就應該對我孩子負責。
其實家校共育的目的就是一句話,一切為了孩子。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矛盾的產生,往往是讓人忽略了這句話。學校要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教書育人。家長更要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配合學校和老師,協同合作心往一處走,勁往一處使。不要背道而馳。這樣才會將家校共育的效果最佳化。
-
7 # 你若盛開1981
現在特殊情況只能網上直播授課,剛開始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新生事物,平時咱們都是反對孩子玩手機的,現在每個小朋友都是天天抱著手機電腦,整天看,老師發愁怎麼提高授課質量講好課,學生忙著應付諸多老師佈置的任務,不知不覺中看壞了眼睛,損壞了健康,這些神獸們先是讓家長崩潰了,慢慢的還會讓老師們崩潰,一切都太難了!
-
8 # 渴望藍忝
現在有這樣的現象,我覺得有以下的幾個原因:
一、社會對於老師職業的態度
以前的老師都會受到尊敬,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都是如此。特別家長說的那句:老師我的孩子就教給你了,不聽話你順便打。導致孩子完全聽老師的話。現在的老師不敢說,不敢罰。家長維權意識越來越高,稍微有一點就是到校長、教育局哪裡說,更有甚者,到學校門口鬧。導致學生越來越不好教。
二、社會對於老師職業的定位
現在有一部分家長認為,老師就是服務員。我的孩子到了學校,老師就應該時時刻刻看著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也是老師沒有教好。孩子調皮搗蛋幹壞事,也是老師沒有教育好。
學校下午放假,孩子到晚上才到家,也是因為老師。週六周天放假,孩子和其他同學玩,找不到人,也是老師的問題。
三、家庭教育的嚴重缺乏
現在好多家長因為工作的原因,沒辦法照顧孩子。把孩子送到學校,也不知道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更有甚者,都不知道學生在那個班級。孩子每天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都一無所知。等孩子大一點,家長和孩子的溝通越來越少。還有部分家長,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不會去引導孩子。
-
9 # 王先生和他的朋友們
一般家校配合不協調的情況來源於以下情況:第一種,家長有家校共育的想法,但不知道如何去做。在學校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品格培養時,沒有使上勁兒。第二種,家長對家校共育沒概念,無知、無視,也就無為。家長不知道孩子班級,沒參加過班級活動。第三種,家長對學校教育不信任,質疑、越俎代庖,甚至反對。消解學校教育力量,讓孩子的價值觀產生混亂。如何提高家長的配合度,首先,定位要準確。有對孩子的定位,也有對老師、家長自身的定位。第二,是責任要明確。幼兒園、小學和中學的孩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佔的比重應不一樣。哪些事是該家長做好的,哪些事情是該老師做好,責任明確了,才能形成合力。最後,要學會期待。家長和老師對孩子有期盼,但要等待,因為成長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關係到國家人才培養,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家校之間,不應該成為“我給錢,你教孩子”的交換關係,也不應該成為家長和學校相互抱怨的關係,或者家長插手過多學校教育、學校管孩子戀愛和生活的互克關係。而是應該追求互享、互補和互生的關係,家長和學校資源共享,家庭補上學校教育因各種限制難以做好的道德觀、人生觀、幸福觀等教育,從而形成家校互相滋潤,互相創造,互相聯絡的互生關係,產生一種全新的教育體系。最後總結一下 : 家長和學校都應該跳出各自的立場,將目光指向“培養什麼樣的人”。美國人曾發起全社會的討論:21世紀的公民應該掌握什麼樣的能力和知識?得出的結論是,要掌握一些人工智慧不能取代的能力。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類有9種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能力:同理心、溝通能力、想象力、選擇能力、道德心、自控力、感染力、召喚力和追求力。教育的未來在哪裡,家校共育的未來就在哪裡,家校共育的未來在於形成互享、互補和互生的關係,共同讓孩子接受優質的家校形成合力的教育,這樣才能讓孩子在國際競爭中擁有競爭力。
-
10 # 花果山之鄉的一顆小樹
培養好一個孩子,需要家長、社會、學校三位一體的配合。
首先,作為家長,平時工作就比較忙,而回到家還得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尤為表現的更突出,由於老師網路授課後,無法監控學生,互動幾乎沒有,而且也無法顧及所有孩子,因此,只能靠家長的督促和檢查,在外面忙了一天已經很累,回家後還得配合老師,所以,時間長了,的確會感到煩惱。上班族還好一些,而要是生意人,那就另當別論了,有的家長几乎沒有時間來關注孩子,甚至,個別的還不太配合學校和老師,這一段時間,聽到好多因在家時間長,學生與家長產生髮生衝突,還有跳樓等走向極端的事例,這不僅僅是家長煩惱的事,反而成為一種家庭的無奈和痛苦。
而作為老師,除了完成學校佈置的影片講課,還得檢查學生作業情況,瞭解學生學習的效果,另外,還得提前備課,收集資料,做課件,特別是年紀比較大的老師,網上做這些工作,的確不容易。如果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自己的家庭負擔就比較重,疫情防控下,要做到事業家庭兩不誤,也是有點困難;如果是年輕人,自己的孩子也要照顧,學校佈置的任務,孩子的作業,都得兼顧。而老師佈置一些作業,也是對學生的一種負責任,不佈置又不行,只能依靠家長來督促,所以,即使家長有些怨言也是可以理解的。真正家長一點也不配合學校的工作,那作為一名老師,也是一種無奈的事。
家校共育,不是隻有在疫情防控下才需要,正常生活期間也是十分重要的。學校只有在家長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做到動態管理,結合學生的平時表現,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這樣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預期目標。
-
11 # 密斯張的米特劉
首先學校老師和學校家長對教育孩子來說,都各有不同的煩惱,老師為學生的成長負責,掏心掏肺的教育學生,都希望孩子們都能成才,未來的人生之路走的更輝煌一些。但是,現實中因為教育資源有限,不可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只能優中選優。老師更希望家庭也能夠為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多貢獻一些時間和精力,多多和學校溝通,保持聯絡,為孩子的成長共同努力。
然而,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把對孩子的教育基本全都寄託於學校和老師!家長只關心孩子的成績,經常性的會忽略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同時,缺少和孩子的溝通交流,總是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卻很少做出表率。時間長了就導致孩子任性,不聽父母話,致使家長非常頭疼。
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和學校共同促使的結果,有些研究表明,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場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培養人。孩子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根據家庭日常生活而養成,對日後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老師和家長的煩惱有共同點的基本都是微盤孩子來產生,只有配合好,多溝通交流才能產生積極的作用,促使孩子快速成長。
回覆列表
兜兜兒爸回答:
學校老師、學生家長為啥都煩惱呢?
我們來梳理一下吧。
1、瞭解下什麼是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就是充分發揮好家庭、學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養好教育好,提升教育的土壤基礎。
2、家庭、學校的責任關係是怎樣的呢?
首先,家庭和學校教育目標一致的,這毋庸置疑。可兩者的責任與義務卻不相同。
家庭的職責是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陪伴孩子健康成長並配合學校及老師完成對孩子的教育;
學校、老師的主要職責是側重於確保孩子在學校接受良好文化教育、養成良好品格。
3、理清了學校老師和家長的責任,那麼這個問題就很好解決啦!就能從根本上釐清“家校共育”的邊界。簡單的說,就是明確家庭、學校擔負的責任和做事的邊界,讓家庭學校在教育互動中擔負起各自責任,不缺位不越位。給家長佈置作業、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均是被異化了的關係。
知道了家校共育的真正責任義務,還需要職能部門給予督導、培訓、傳達;也需要家庭能積極配合學校老師管理培養學生併為學生提供良好、健康的家庭環境。
路漫漫其修遠兮!一起配合做好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