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調侃歷史

    是因為羅貫中從一開始就偏向劉備,以劉備為主角,這也帶動了很多觀眾喜歡劉備,當街亭失守後,蜀國就以無力北伐,註定會被吞併,但因為觀眾從一開始就被羅貫中寫的心向劉備,所以在蜀國落沒後就覺得不好看了,其實就相當於你支援的球隊一直輸,你覺得心情不好而已。

  • 2 # 悟不悟

    關於這個問題,個人覺得還不如來個投票更為妥當,因為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的答案,而是按不同的人群來分。

    首先,我們立場要端正,三國是一個歷史時期,是一個群雄爭霸的亂世。不管是魏、蜀還是吳,都沒有對錯之分。反而是各自為了疆域和利益,智謀盡出、巧用妙計、招兵買馬、以弱勝強等等令人歎為觀止的恢弘場面,更是湧現出大量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等,令後人所敬仰。

    再回到題目,我們不妨用逆向思維來想想,如果認為“揮淚斬馬謖”之後的三國不好看的人,不外乎是幾個原因:

    整個演義的劇情

    羅貫中這位施主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本身立場就是偏向劉備和蜀國,各位看官們隨著小說思路看下去,自然而然地跟隨著作者的腳步往前走。當走到“揮淚斬馬謖”的時候,狠狠地摔了一跤,這個痛啊,痛到整個蜀國滅亡為止。

    你說你一個蜀國迷,讓你看整個蜀國的滅亡的過程,你會覺得好看嗎?

    塑造的關鍵人物

    老羅這個人吧,偏向劉備和蜀國也就算了,你說這麼多的英雄人物,哪個國沒有好的,偏偏你著重寫的那幾位。都投到了劉備的賬下。劉關張就不去說他了,尤其把諸葛亮寫成了神一樣的人物。你去問問那些看三國的人,不喜歡諸葛的人佔多少比例?而“揮淚斬馬謖”的主角恰巧就是諸葛亮,這種自斷一臂的事蹟簡直就是給我們的“神”在抹黑,而且這之後,更是直線下滑,直到一命嗚呼為止。

    你說你一個諸葛粉,讓你看你的偶像是怎麼退出神壇直到翹辮子,你會覺得好看嗎?

    其他兩國被嚴重抹黑

    估計老羅也怕後人會說他偏幫的太厲害,就給曹操派了些牛人,然而,剛有起色,想爭霸天下的時候,死的死,退的退。赤壁那一戰輸的一個慘啊,要不是老羅顧忌歷史的真相,我估計他能直接把曹操給寫死,自此以後,我們的一世梟雄曹大人,還有什麼突出的豐功偉績嗎?大部分時間都在啃老本,因為他的地盤確實最大。

    相比於曹操的魏國,孫氏家族更為不堪,因為他們註定要被歷史所淹沒,所以老羅也懶得多寫,在關鍵時刻,就寫個關鍵人物,一旦事情一過,就哪涼快呆哪去吧。

    然而即使這樣的兩國,好歹也是三國之列,可是在“揮淚斬馬謖”之後,其實這兩國已經可以說是“滅亡”了。

    你說你一個三國迷,連三個國家都被人給滅了,你會覺得好看嗎?

    其實吧,不管什麼原因,三國演義就是羅貫中一手策劃的陰謀,老羅本身就是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人,這正好是小說裡蜀國的徵兆,有著無與倫比的人才,到頭來卻一場空,像我上面所說,要不是顧忌歷史真相,他都能把蜀國寫成一統天下。

    最後,還是回到問題,你的看點如果是符合上面的,估計你就會覺得揮淚斬馬謖之後的三國是不怎麼好看的。這一點我完全理解,因為我一個曹操迷,也覺得結尾那段是羅貫中為了敷衍而寫的。

    好了,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下面我想說說三國演義這本書,很多外國人,尤其是古代的日本人,都把它當做兵書,神書。難道他們看書不帶偏見嗎?難道他們沒有個人的喜好嗎?為何他們能吸取書裡的精華?能夠看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我覺得我們很有必要反思一下。

  • 3 # 快遞人生

    三國演義我覺得是從“關羽敗走麥城”開始就不好看了。

    既然是演義,我就喜歡看演義的故事性,習慣性的把人物分成“好人”和“壞人”,也希望最終的勝利屬於好人的一方,我希望是蜀國獲勝。街機遊戲的三國我就比較喜歡,選擇關羽,最終在華容道把曹操打敗

    從各種歷史資料記載,其實不難看出,赤壁之戰以後, 雖然天下三分,仍然是曹操實力最強,劉備和孫權勝算很小,所以在關羽失荊州以後,實力的天平更加傾斜,再加上劉備還倉促出擊攻打東吳,被陸遜一把火燒連營,縱使諸葛亮再神機妙算也無力迴天。此後幾次北伐,我認為其實是以攻代守,蜀中已無大將。馬謖失街亭,不過是加速了蜀國的敗亡。

    看水滸,看到108將齊聚梁山就好了,看三國,看到赤壁之戰以後,天下三分就好了,以後的故事就比較窩心了。

  • 4 # 海納百川233699882

    《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髮賺曹休

    謖自縛跪於帳前。孔明變色曰:“汝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吾累次丁寧告誡: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汝若早聽王平之言,豈有此禍?今敗軍折將,失地陷城,皆汝之過也!若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汝今犯法,修得怨吾。汝死之後,汝之家小,吾按月給與祿糧,汝不必掛心。”叱左右退出斬之。謖泣曰:“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微服。某之死罪,實自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言訖大哭。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左右推出馬謖於轅門之外,將斬。參軍蔣琬自成都至,見武士欲斬馬謖,大驚,高叫:“留人!”入見孔明曰:“昔楚殺得臣而文公喜。今天未定,而戮智謀之臣,豈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孫武所以能致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紛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須臾,武士獻馬謖首級於階下。孔明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

    作為讀者的我,在觀看此會,被諸葛亮的感情描寫所感到,也為之流淚。為諸葛亮錯用一人失去街亭而感到惋惜。也為他深明大義,揮淚斬馬謖而叫好。因人而已,我看到此回後,更想看下幾回,諸葛亮後幾次的北伐是否勝利。因為,我此時完全被作者羅貫中同化了,自己的觀念也是傾向蜀漢,希望諸葛亮能力挽狂瀾,戰勝強敵取得北伐的勝利。所以我沒有感到《三國演義》揮淚斬馬謖後就不好看了。而是懷著迫切的心情往下看。其實後面更好看,為什麼?因為諸葛亮此時面對第一次北伐失敗,受到來此蜀漢內部的強烈的質疑,但是諸葛亮自貶三等,以督闕咎。臣不勝慚愧,俯伏待命!為諸葛亮的精神而感到。

    其實九十六回後期,更好看,那是到了魏國和蜀國,兩國的主帥直接見面,鬥智鬥勇,戲眼更多,場面更精彩,你會看到蜀國從小做大,又從大做小,直到蜀國滅亡,那一回不精彩。

    “空城計”,“火燒上方谷”,“司馬懿免戰,諸葛亮羞辱司馬懿”等那一回都精彩。特別是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實現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試問有哪一位讀者看到這裡眼淚會不往下流。

    而蜀國由盛到衰的轉折點正是從諸葛亮大義

  • 5 # 悅悅攝剪

    三國演義再揮淚斬馬謖以後並不是不好看了而是人們普遍的觀點,由於主角色都已經相繼離世,人們觀看的慾望有所降低造成的。但是這個也是分時期與不同的人群的

    比如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看過三國演義,那個時候正熱播呢。我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去看。但是再劉關張三兄弟相繼離世以後我就基本不怎麼看了,因為我年齡小主要看的是人物的特點跟打鬥的場面,至於內容似懂非懂。所以從這個方面考慮是有一個年齡的原因的。

    那麼還有一個情況就是有的成年人也是再看完劉關張離世後也觀看熱情下降了,這一類觀眾也是比較單純的去觀看罷了,並沒有深入到人物角色裡面。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是繼劉關張離世以後有一段時間了,馬謖很有軍事天分,曾經在輔佐諸葛亮南下打敗蠻夷的戰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所以諸葛孔明一直很器重他。說到這裡其實我長大之後也經常觀看三國,但是我觀看的是內涵,而不是單單的人物與熱情的打鬥之類。所以會很完善的觀看完畢三國,我認為大概很多人跟我想法一樣吧。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你認為呢?

  • 6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只有二十左右歲,那時沒有什麼分辨能力,思想觀點是跟著作者的觀點走下去的,認為只有劉備的蜀國是好的,曹魏、孫吳都是壞的,當看到曹操吃了敗仗,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可高興了……當看到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心情沉重,擔心諸葛亮的空城計被司馬懿識破……從這裡再往下讀,確實不好看了,就好像讀“梁山英雄排座次”以後的情節一樣,越讀心情越不好受,當看到蜀國滅亡萬分痛心,以後就不想讀了。現在才明白,三個國家沒有好壞之分。那些英雄事蹟是可歌可泣的,他們為國家的統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值得讚美!但他們為了爭奪底盤,勾心鬥角,發動戰爭,是不好的。因為戰爭將會給勞動人民帶來苦難。現在若再讀《三國演義》,認識就改變了,看到三國歸晉,還是滿開心的,因為看到國家統一了,人民不受戰爭之苦了,可以安居樂業了!

  • 7 # 雙夾

    最後一張牌被諸葛亮發了,再也沒牌發了,具體分析如下:

    卻說孔明到了漢中,各部都有不少損失,接著馬謖,王平,魏延,高翔到了,孔明叫王平進賬,並責怪說:我讓你同馬謖守街亭,你為何不告訴他,導致街亭失手。王平說:我再三相勸,要建造土城牆,安營扎房,,馬參軍不聽我說,因此我自己只好帶了五千軍隊離山十里下寨,這時魏兵突然來到。把山周圍圍住了,因此我引兵衝殺十餘次,都不能入。第二天兵敗,我孤軍難當,找魏文長求救,途中又被魏兵困在山谷中,我拼死殺出,快到寨中,早被魏兵佔領,又去投列柳城時,只見魏延 ,高翔被魏兵圍住。我殺出重圍,救出二將,就同馬參軍在一起,我怕失陽平關,急忙去固守,不是我不告訴他,如果丞相不相信,可問各個將校。孔明喝叫馬謖進賬。馬謖跪在帳前,孔明變色說,你自幼飽讀兵法,我多次告訴你,街亭是我的根本,你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你早聽王平之言,何有此禍,現在敗軍折將,休的怨我,你死後,你的家小,我會按月給予糧草,命左右推出斬首。

    你看看說來說去,孔明無將可用,越用越少,少了就沒了,後續沒新人怎的好看。

  • 8 # TheSim

    我們所熟知的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是東漢末年,湧現出一大批絕世高手,像趙雲,呂布,關羽等。這段時期作者也非常喜歡,極力塑造,為我們展現了異彩紛呈的世界,這短短的36年,作者用了80回來撰寫,不可謂份量不重,到了公元220年,三國正式成立,曹操去世,一大批名人逝去,那個群雄併力的時代早已經過去,好多人都在公元220年前後逝去,即使有長壽的高手,也已經白髮蒼蒼,垂垂老矣,連大帥哥趙雲都白髮蒼蒼。那個時代的絕頂高手到正式三國時代已經所剩無幾。

    三國趙雲老了,五虎上將幾乎都逝去,魏延才最大限度的發揮了他的價值,東吳輪到昔日的小將丁奉,徐盛登上歷史舞臺,大放異彩。曾經被趙雲,馬超打敗,被張飛追著打的張郃成為天下第一,無人能敵,即使是蜀國最厲害的魏延也不能有十足把握。看到這裡,可想而知真正三國時代武力到了何種地步吧。東漢末年,還能講講曹劉孫三家的事情,到了三國時代,東吳純粹打醬油,過多的描寫魏蜀鬥志,蜀漢只有諸葛亮一人苦撐,對付曹魏司馬懿和曹真,真不容易。沒有了高手過招,沒有了亂世紛爭的驚心動魄,沒有了那種東漢末年亂世爭霸的緊張感。不能說這段時期故事不精彩,只能說相比於前面,確實精彩程度大打折扣。這段歷史14年,從曹丕篡漢到諸葛亮去世,一共花費了28回,用的章回也還算可以。

    到了最後兩個時期,可以一起說。一共46年,作者只用了15回,看來作者對最後那一段歷史沒有多大耐心了。那已經是三國末世,還主要是魏蜀的決戰,可能是作者看東吳太久沒有存在感了。偶爾穿插東吳的事情設定獨立章回來講一下。那個時代就更不容易了,蜀國姜維九伐中原,而十五回九次都講了,確實不容易。

    而姜維能用的人都是以前時代剩下的,都成為老頭的廖化,張翼。三國後期的絕對主角可以說是姜維了,說白了後三國是姜維一人的表演秀。東吳的事情基本上是老將丁奉擺平,描寫東吳就是為了寫丁奉的。魏國倒是人才很多,鄧艾,鍾會等出類拔萃。還有文鴦這種少有的在三國後期給人眼前一亮。十五回要講四十多年的東西,雖然沒有耐心,但是畢竟還是要完結的,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筆力,十五回講46年的事件,竟然沒有寫崩掉。還能寫的相對精彩,確實挺厲害。當然作者很多事情都是一帶而過或者不重要的事情干脆不寫。我估計《三國演義》最後一個字寫完,作者也是長舒一口氣:終於寫完了。

    而且我說了,最後46年只寫了15回,給人明顯感覺進度相對前面快了很多,那麼和前面東漢末年相比較,一個80回講36年的事,一個15回講46年的事,給誰看都會覺得有點爛尾。

    但是說了這麼多,不可否認《三國演義》仍然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著作,像《封神演義》等其他作品是比不了的,在大浪淘沙的歷史中,《三國演義》能成為古代四大奇書,現代四大名著,在幾百年來屹立不倒,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一種無可取代。它能成為古代小說不可多得的精品實至名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男性穿搭有什麼需要注意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