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飄刀

    不會

    曹操刺殺董卓,也就是著名的孟德獻刀這個故事。

    曹操本來意圖刺殺董卓,但因為被撞破,謊稱是進獻寶刀,最後得以脫身。

    如果仔細分析這個故事本身,我們會發現一件事,也就是從頭到尾,曹操雖然想刺殺董卓,但他從來沒有想過和董卓同歸於盡。

    在曹操意圖刺殺被撞破時,曹操其實當時仍然有機會下手,而且有成功的機會,但代價就是他必死。因為他已經被撞破身份,原本的暗中刺殺董卓,變成了明著殺,而明著殺的代價就是不論董卓最終死活,曹操自己是死定了。

    而此時曹操沒有選擇繼續刺殺,而假託獻刀,這就說明了,曹操根本沒有想著和董卓同歸於盡,根本就沒有想著用自己的命為代價來換董卓的命。犧牲自己捨生取義除暴安良,這不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能幹得出來的。

    而且從曹操假託獻刀離開之後,立馬騎馬出城揚長而去,甚至連董卓起疑都追之不及。由此可見,曹操對於自己的逃亡不是沒有準備的。

    那麼結果就很簡單了,如果曹操當時刺殺董卓,並且成功。因為董卓死了,而且沒人看到,曹操就有了離開的時間。等到董卓的死亡被發現,然後必然一場大亂,等各方面穩定下來,查詢董卓的死因,尋找嫌疑人,最終懷疑到曹操頭上的時候,曹操早不知道跑去哪裡了。

    所以可見,曹操刺殺董卓,如果成功,那麼必然不會死,因為他早想好了脫身之策。

  • 2 # 凱德歷史說

    我認為不會。

    從曹操的性格可以看出,曹操的性格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性格。所以從一開始曹操就不可能打算和董卓同歸於盡。

    他只會想方設法除掉董卓,然後用此功績成為另一個權臣,最後還是會形成,協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

    從他被董卓察覺之後的舉動也可以看出,曹操根本就沒有想和董卓同歸於盡的打算。

    被董卓警覺之後,曹操謊稱來獻七星寶刀而逃過了一劫,出了董卓府之後曹操連家都沒有回,直接逃出城外。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是一個非常惜命的人,所以他指定在刺殺董卓之前就已經想好了,如果此事成功之後的一切說詞,從而得到文武百官的信任,還是會形成後來攜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成為繼董卓之後,另一個權傾朝野的權臣。

  • 3 # 中老年講壇

    應該不會。

    曹操行事謹慎,無論是否成功,肯定想好了退路。大機率自己逃走的路線都想了很多條了。如果是被抓了的話,那多半要死了。但是我覺得抓不到他。

  • 4 # 聚寶盆影視

    假如曹操刺殺董卓成功,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曹操刺殺董卓後被抓,那毫無疑問必死無疑。天下無曹公,漢末格局將又是另一番景象。首先朝廷將會一場浩劫,呂布和董卓部將李傕、郭汜都手握重兵,又有賈詡、李儒為參謀,仍可控制朝廷,王允等參與密謀刺殺董卓的重臣都會遭殺害或排斥。不久因利益和觀點不同,呂布與李傕郭汜會出現矛盾而發生內鬥,必有一方被滅。失敗的應為呂布,因他雖為溫侯,但手下軍隊不多,李傕、郭汜在賈詡、李儒協助下獲勝,獻帝只能被有勢力的一方控制。

    即便沒有了曹操,也會有人以“清君側”的名義組建聯盟,以袁紹的威望在此崛起完全不成問題。袁紹雖然不算頂級人才物,但以袁紹四世三公的基礎和影響力,加上後來追隨他的文官武將,掃平李傕、郭汜之流不是難事。如袁紹想匡扶漢室,則漢朝能得到短暫延續,如袁紹有異心想簒漢,勢必又是一場大亂,各地群雄並起,各地形成勢力割據。

    第二種可能就是曹操殺掉董卓後逃掉了。那麼天下局勢的發展與實際發展就會基本一致,因為董卓最終是被呂布所殺,與被曹操殺沒多大區別。只要曹操存在,在亂世中仍然可能發展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最終的局面還是會按照歷史的軌跡演變,最終還是會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其實,縱觀整個東漢末年的局面,我們就會看到,這就是一個群雄逐鹿的表演的時代。你方唱罷我登場,沒有了董卓也會有李卓、張卓等人登場。總之,漢室衰微,豪強軍閥已經不再受皇帝控制,彼此之間的攻伐是不能避免的。所以說天下格局的變化不是以董卓誰殺死而變化,頂多只是中間環節有所不同,最終結果仍然一樣。東漢末年的亂世形態,雖然不會因一人的成敗而被改變,但曹操存在與否則決定了整個天下局勢的變化。

    正如《三國演義》開篇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亂世到治世需要一個過程。

  • 5 # 泡沫小劇場

    ①:會被殺死,因為:董卓的乾兒子呂布雖然只是有勇無謀的一介武夫,但是他野心比較大,在加上那時候董卓對他不薄,可能會把曹操殺了,替義父報仇,自己會坐上義父的位置,這既能除掉一個強大的對手,也能獲得一個忠義的稱號,還能坐上寶座,這一箭三雕的好事不得偷著樂?

    ②:當時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非常時期,面對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居然讓曹操一個人給辦了,那可是為曹操自己冠上了殺國賊反清復明大英雄(這裡是比喻句),各路英雄好漢會不惜一切代價把他救出來。

    然而事實是沒有殺的了,反而自己成了和董卓一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代梟雄(奸雄),這兩個詞你們喜歡哪個用哪個。

    答的不好請多多指教,期待您的寶貴意見,小弟在此謝過了。有粉必互,有贊必回,有回必應!!!

  • 6 # 發哥電影

    我認為不會,從曹操的性格可以看出,曹操的性格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性格。所以從一開始曹操就不可能打算和董卓同歸於盡。

    他只會想方設法除掉董卓,然後用此功績成為另一個權臣,最後還是會形成,協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

    從他被董卓察覺之後的舉動也可以看出,曹操根本就沒有想和董卓同歸於盡的打算。

    被董卓警覺之後,曹操謊稱來獻七星寶刀而逃過了一劫,出了董卓府之後曹操連家都沒有回,直接逃出城外。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是一個非常惜命的人,所以他指定在刺殺董卓之前就已經想好了,如果此事成功之後的一切說詞,從而得到文武百官的信任,還是會形成後來攜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成為繼董卓之後,另一個權傾朝野的權臣。

  • 7 # 阿瑞影視框

    歷史上

    曹操沒有刺殺過董卓。董卓看重曹操的才幹,想要“收編”他,來為自己服務。曹操早已看透董卓,所以改了名字,逃走了。不過歷史上曹操確實有過類似的舉動。曹操隻身刺殺張讓,被護衛發現,曹操手武長戟而退,竟無人能靠近他,這件事可能就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的原版。。《三國志》寫道:“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就是說,曹操不願意加入董卓集團,自己逃跑了。這以前,並沒有殺董卓的行動

    三國演義裡

    曹操與董卓談話,董卓不耐久坐,“轉身而臥,轉面向內”,曹操於是拔刀,結果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喝問“孟德何為”,曹操假裝獻刀。呂布回,曹操借試馬離開。呂布提醒,董卓半信半疑。

    如果能夠成功,那麼應該他不會被殺,朝廷之上會擁立新主,畢竟當時董卓不沒有在朝廷都是自己的人

  • 8 # 不訴離觴

    如果我們非要按命題來講,曹操當時真把董卓弄死了,那他自己絕對也會死。

    我們先看下原文:

    操又思曰:“此賊當休矣!”急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為?”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

    如果當初曹操直接刺死董卓,而呂布就在門外,那絕對是還沒出門就被呂布秒了,哪裡來的生路。

    其實在我看來,曹操行刺董卓更像是一次自導自演自我炒作。

    我們試分析一下諸多疑點:

    曹操在王允的宴會上公然表示要去刺殺董卓。

    刺殺當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安全,而曹操公然宣稱要行刺董卓,這極不符合一個刺客的心理,除非他想讓眾人都知道他在行大義之舉。

    2.曹操向王允借七星寶刀。

    真要行刺一個人隨便找把匕首就可以,為何非要借寶刀?除非他早已計劃好拿寶刀去董卓面前表演一番然後可以借獻刀之名脫身。

    3.挑選了一個呂布在董卓身邊的時間段去行 刺。

    雖然中間董卓遣呂布去牽馬,但這一來一回的時間內要完成刺殺並安全脫身似乎也不太可能。

    下面一段文字就是他炒作的目的

    縣令曰:“孟德此行,將欲何往?”操曰:“吾將歸鄉里,發矯詔,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卓,吾之願也。”

    看看,大義有了,招兵買馬起來號召力強多了,還順帶撿了個陳宮。

    所以,個人認為曹操行刺董卓不過是一出自我炒作的戲而已。

  • 9 # 雨哥有料

    不會被殺,原因如下:

    1.一代梟雄曹操,非常惜命

    做任何事之前已經想好退路,他沒有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心態。

    2.刺殺董卓是為了正統

    曹操原本是比較維護正統的,刺殺董卓來成全自己的美名,是為了獲取以後的政治資本。

    如果殺死董卓,會收到正義的扶持,最大的好處就是提高名聲。

    3.董卓已失去民心

    當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說明他已臭名昭著,無人支援,如果曹操殺死他,不僅不會被殺,還會受保護,得到大家擁護。

  • 10 # 煮茶道史

    如果曹操刺殺董卓得手,曹操必死無疑。

    大多數人都不會苛同我的看法。在他們的印象裡,曹操可是亂世之奸雄,他怎麼會做出和別人同歸於盡的傻事出來呢?

    然而奸雄可不是一日就可練成的。我們翻看曹操早年的生活經歷,你會發現,青少年時期的曹操也曾是為國為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忠義志士。

    十八歲的曹操笫一次做官,為了維護地方治安,不畏權貴,將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用五色大棒杖死。以致"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公元180年,二十四歲的曹操被朝廷徵召為議郎,無懼當權者的威勢,屢次上書進諫,直言朝中充斥奸邪之徒,而忠良義士卻得不到重用的弊政,言辭懇切,倘若不是出於愛國忠君的那份赤誠,又有誰會願意滿朝樹敵?

    公元184年,二十八歲的曹操因大破黃巾軍而遷任濟南相,面對濟南各縣長吏依附權貴,貪贓枉法,他重拳出擊,大力整飭,使得濟南轄地"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以上種種表明,曹操的忠義勿庸置疑。真有如《三國演義》中曹操獻刀的故事存在,那麼我們可以想見,孤身一人獨闖相府的曹操,必是抱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置個人安危於不顧,而欲求手刃國賊而後快。

  • 11 # 履和齋史話

    我是履和齋主,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曹操刺殺董卓成功,曹操會不會被殺?我的答案,曹操應該難逃一死。

    曹操去刺殺董卓,沒有相應保護措施和軍事手段。在曹操身後有沒有保護措施?沒有。曹操是孤身一人跑出城的,沒有隨從,沒有接應。刺殺董卓事發之後,也沒有挖出幕後指使和相關人員。這都說明,曹操刺殺董卓,並沒有全盤計劃。

    行刺完成後不可能脫身。刺殺董卓有兩種可能:第一,在董卓睡夢將其刺死;第二種情況,董卓驚醒,曹操與董卓纏鬥並殺死董卓。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董卓不聲不響地死去。似乎人不知鬼不覺。其實不然,身著作案的衣服,上邊少不了血跡,能逃脫嗎?要想逃脫必須換一身乾淨衣服,曹操在董卓的府邸如何能攜帶一包袱衣裳進去呢?顯然不能。

    假如第二種情況,董卓和曹操打在一起,董卓大叫一聲,警衛馬上就會出現,曹操必素手就擒。

    曹操自以為是英雄所為,實際是莽漢行為。想一想,董卓之後,如何處理呂布?如何處理董卓部將?誰的軍事力量可以穩定局面?

    所以,王允只給了曹操一把小刀,其他都沒有策劃好。

    如同荊軻刺秦一般,“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又如同汪精衛刺殺載灃,“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只是把自己做為整個戰略的一個棋子。

    刺殺董卓的戰略意圖。這種刺殺只能透過殺死對方首領,以延緩對方程序,打亂對方節奏。近身刺殺鮮有逃脫者,所以都有必死的信念。而此刻的背後,作為弱勢群體,都是想求得喘息機會,或者期望亂中尋求戰機。

    王允保護不了曹操。即使曹操能從董卓官邸逃出來,兇殺案後很難逃出城。最大的依靠可能就是王允家裡。那麼,曹操能逃脫呂布、李榷、郭汜等人的追殺嗎?

    試看呂布殺死董卓之後的結局:雖有王允有呂布支援,遇到李榷郭汜等董卓餘黨反撲時王允連自己和家人都保護不了。他拿什麼保護曹操?王允也救不了曹操,曹操還是一死。

    突出曹操的奸雄本色。現實當中,曹操並沒有刺殺董卓的事。之所以《三國演義》寫曹操刺殺董卓環節,還是突出曹操的奸雄的本色——奸與雄。有雄心壯志,但是又見風使舵,把刺殺改成獻刀,壯志稍遜而奸詐有餘。

    正常情況下,曹操既然拔出刀來,面對董卓何以又跪下獻刀呢?分明是怕死了。如果稍微膽氣壯一點,刀子往前進一尺,董卓也許就死了,行刺董卓就大功告成了。因此,刺殺董卓是寫對曹操奸雄性格的突出描寫。如果執意行刺,必死無疑。這正是曹操臨時變卦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T真的是靠青春吃飯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