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頭名大咖
-
2 # 雲淡風輕15231902
二戰的最終戰敗國都是最初的侵略國,是具備了先進的生產力和戰備及思想優於其他國家時,才會膨脹其戰爭侵略野心,一旦在戰爭前期取得優勢後,就氣開始大肆掠過資源、物質、人才等等,而戰後由於政治原因又不需要賠償或賠償極少,也不用追責。其掠奪的財富和資源根本就沒有失去的可能性。雖然戰後最初幾年日德等國過了幾年艱苦樸素的日子,但隨著時間的淡忘,它們就會用掠奪的財富迅速積累資金和資源,一躍成為經濟強國。就好比某人搶劫了鄰居的家產,而法院僅判決他有罪,不僅是監外執行而且還不用歸還財產,那麼最初幾年他又怎麼好意思又怎麼敢花天酒地當富翁。等過了十幾二十幾甚至更長一點,他那時瞅準時機一躍成為大富翁,因為鄰居們都已經相信了他是做生意賺了錢。殊不知那些錢其實就是自己親爹親爺的血汗錢。
-
3 # 冰冷雨天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確實,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三個二戰的戰敗國日子過得一直都不壞,反過來五大戰勝國中除了美國無論在戰前還是戰時或者戰後日子都過得還都不錯之外,其餘的英國、法國、俄國和中國的日子過得都不如德國日本。
當然俄國的前身蘇聯有個社會制度問題,而中國則一直底子就差,開始認真搞經濟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真正翻身也還是在本世紀,也就只有十來年的功夫,不需要去糾結這個問題,但是對比一下德國日本和英國法國確實有點讓人想不通。
(東京的銀座被炸成這樣)
(德累斯頓被轟炸之後,見過絕不肯說英語的德累斯頓人)
這四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和主流意識形態都差不多,二戰之前這四個國家的發展程度除了日本在國民生活水平上比較落後之外,科技水平也都相差不太多。而二戰結束的時候,德國和日本被炸成了一片焦土,基礎設施的損失慘重,德國本土更是接連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蹂躪。另一方面的英國和法國基本上沒有經過戰火的大規模蹂躪,基礎設施基本上儲存了下來,尤其是英國,本土完全沒有發生過地面戰鬥。但戰後的結果是德國和日本迅速恢復了過來,日本還填補上了戰前和歐美髮達國家在國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在各方面都能和歐美國家平起平坐。而英國在一次大戰之前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戰勝國,本土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損害,但硬就是越贏越抽抽,最後抽抽成了一個三流國家。
順便說一句,英國是“三流國家”的說法並不是老冰我發明的,是聽來的。1997年印度獨立50週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菲利普親王在這年訪問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巴基斯坦訪問時,陪同的英國外相羅賓·庫克提出要幫助調解印巴的喀什米爾衝突,但印度首相因德爾·庫馬爾·古傑拉爾聽說之後嘀咕了一句:“一個三流國家有什麼資格來干預大國間的事物呢?”,讓曾經的“大英帝國”的君主面子好生掛不住。
(第12任印度總理,說英國是“三流國家”的因德爾·庫馬爾·古傑拉爾)
怎麼會這樣呢?
裡面的原因挺多。
首先是人心問題。戰敗國的國民無話可說,只能認輸,都已經跌到了谷底,誰也救不了自己,只能自救。佔領軍不搞大屠殺就要感謝時代在進步了,還有什麼好說,擼起袖子拼命幹唄。到了那種地步,誰都牛不起來了,大家只能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反思,發現有不合理的法律或者規矩,毫不猶豫毫不費力地就能改過來。
但戰勝國那邊就不一樣了,戰勝華人人都是功臣,都了不起,人人都認為“沒老子還贏個屁”,都要國家的犒勞。英國這邊仗還沒有打完,就把領著打仗的丘吉爾給踹到了一邊,選了一位社會主義者艾德禮來帶著大家建設“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於是幹活的人少了,享福挑刺的人多了,到後來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有個挺有名的名詞叫“英國病”,就是指英華人的好逸惡勞。和戰敗國肯認真改革不同,戰勝國這邊是遍地利益集團,想找個沒有利益集團的地方放個屁都不可能,大家都知道不合理也就只能將就的地方多了去了。其實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拿此地來說,79年改革的時候遇到的抵抗比現在就要少多了。
另外,因為接受了納粹在德國之所以上臺的教訓,二戰後美國自己就放棄了要求戰爭賠償,也不讓其他國家過度請求戰爭賠償。雖然二戰中的大部分物資和軍火是美國供應的,但英國自己也付出了不少,這些付出的無法透過戰爭賠償收回,這是一筆很大的負擔。
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在一戰失敗之後就全被剝奪了,日本和義大利在二戰失敗之後也被剝奪了全部殖民地。這三個戰敗國不但沒有了殖民地,連自己國家都被戰勝國佔領了,這樣就不需要自己的軍隊來保衛國家,很長一段時間不需要軍事開支,而且在重整軍備之後基本上也都保持了最小武力配置的狀態,這樣就可以向經濟建設投放更多的資金和勞力。
但戰勝國的英國和法國就不一樣了,這兩個國家都是老牌殖民主義大國,除了本土保衛要軍隊之外,大量的海外殖民地的防衛費用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二戰剛剛結束,萬業凋零,從殖民地弄錢很難,本來進入20世紀之後經營殖民地就很困難了,只有出的,沒有進的。加上二戰時美華人又弄出了個《大西洋憲章》,要消滅殖民主義,直接和英法過不去。這樣二戰結束之後英法首先面臨的就是各殖民地人民要求獨立的壓力。一開始英法還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採用強硬手段鎮壓,甚至還為了殖民地的獨立問題打仗,像法國在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英國在埃及為了蘇伊士運河也打過仗,這些戰費也是要國民負擔的。
不要說打仗,就光在殖民地駐軍一事對宗主國就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比如從1914年一戰開始到1945年二戰結束這30年中,英國支出的軍費總額達到了408.5億英鎊,而同時期的國民收入只有1585億英鎊,就是說這30年中英國把國民收入的25%花在軍費上了。而同樣經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的軍費開銷只有英國的1/4。這是因為德國在平時沒有龐大的殖民帝國防護費用。
這麼一來,被剝奪了殖民地的德意日三國在非殖民化的世代就比英法這種殖民大國又少了一大筆開銷,英國在1968年撤出在蘇伊士以東的全部軍事存在就是為了沒錢,養不起海外駐軍。
最後,還有一件很邪門的事情使得戰敗國沒有負擔。
打仗要錢,一般國家在戰爭期間都以發行戰爭公債作為籌集軍費的一種手段。
英國和法國光榮地打贏了戰爭,接下來政府就要向全力支援政府的國民們還債。
但是戰敗國呢?開戰的政府高官全是戰犯被押上了審判臺,戰爭政策是錯誤的,國家都被外國佔領了,政府換了,過去的一切全錯,從頭開始。新政府不認那筆戰爭公債的帳,德意日戰後的政府都不需要償還前政府借的戰爭公債。
其實就是德國和日本就是還債也沒什麼了不起,戰後德國和日本的通貨膨脹非常嚴重,但英國的通貨膨脹率就要低很多,那可是一筆天文數字的戰爭公債加上外債,把英華人快壓死了。知道英華人到什麼時候才清算完了因為二戰而欠下的債嗎?到2006年的年底!那年的12月29日英國向美國付出了最後一張8330萬美元的支票。要知道美國還是挺大方,已經免除了英華人6.5億美元(相當於2017年的90億美元)的租借法案債權。
這幾個因素加起來,戰勝國的英法在發展上趕不上戰敗國的德日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一般來說,隨著事態的發展變化,當初成功的原因會是以後失敗的原因,反過來當初失敗的原因也會是以後成功的原因。
-
4 # 清風知水
其實很簡單,二戰戰敗國,沒有一個是被動參戰的(相比之下一戰戰敗國奧斯曼土耳其就有點搞笑了,剛參戰就捱揍)。德意日三國能侵略別國,都是因為自身能力夠強,經濟夠發達。二戰戰敗之後,雖然三國都被打成廢墟,但仍然擁有大量人才,重新致富是非常正常的事(菲律賓和緬甸變窮就是因為人才缺乏)
-
5 # 木杉羽
我看到第一個答案說的挺好的,戰敗國是在戰後利益階級重組,新的主導階層是為擠進上層社會,努力發展,整個社會在進行著良性的發展,上層社會的重組,更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正所謂,不破不立,就是這個理吧。
而戰爭國的利益集團並沒有發生變化,仍舊是原先既得利益者執政,而這群利益集團已經失去了進取的銳氣,更多的是享樂主義盛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上層社會新鮮血液的流入,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
6 # 夢幻55637100
不打碎一箇舊世界,就不能建設一個新世界!因為戰敗,阻礙新事物發展的舊事物和鐐銬也被打破了!這就好比一輛車能開多快,並不主要取決於其動力有多強,而主要取決於它遇到的阻力!戰敗國的發展之路雖然坑坑窪窪,但不堵,還是能開起來!戰勝國的發展之路雖然寬闊平直,但堵車啊!另外,戰敗國的德華人和日本人的確基因優良,且因為戰敗,建立起先進的政治體制。另外,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對西歐,特別是對西德的復甦哈繁榮,作用很大。抗美援朝則救了小日本!
-
7 # 靜說歷史
時至今日,德國和日本已經成世界頭號強國,在各項指標上,都要高於曾經的戰勝國英國、法國,甚至美國也在日本的經濟騰飛面前相形見絀。
二戰結束後不久,美國成了最大的債務國,很多重要指標被日本超過,技術領域被日本逼得節節敗退,“日本威脅論”在美國興起。
德國的生產總值早就超過了英法的綜合,在國際社會上也有了話語權,由“合作伙伴”升入“領導層”。
二戰結束後,德、日的城市被炸燬,經濟瀕臨崩潰,主權喪失,地盤縮小,在“四D計劃”(非軍事化、非納粹劃、非工業化、民主化)的限制下,他們跟著戰勝國的指揮棒活動,一度十分悲慘。
西德、日本最重要的任務是擺脫控制,爭取經濟獨立發展,冷戰幫了他們。戰後德國透過一系列條約,比如透過加入“歐洲煤鋼聯營”,取得了經濟上與歐洲其他國家平等的權利。然而他們仍然是“政治的矮子”,戰爭剝奪了西德和日本的政治話語權,卻給他們經濟的發展帶來機遇。
對於戰敗國,美國是既打壓又扶持的,比如北韓戰爭,美國向日本大批次訂貨,特需訂貨對於日本是一針強心劑,客觀上促進了日本的經濟發展。既然日本肯當美國的“小弟”,大哥自然有好處先想著小弟,而小弟也能在大哥身上揩油。
關於戰敗國為何最終走向強國地位,我們分四個方面來闡述:
一、國際因素
在二戰開始之前,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就非常發達,超過其他國家,二戰結束後,由於戰勝國的干預,“經濟民主化”剷除了兩國之前的前資本主義因素,而軍事“四D”又讓他們被迫放棄軍事發展,而將所有資金投入到經濟中來。
同時期的英法卻因為殖民地依然存在,而花費大量金錢看守殖民地,軍隊每天吃的銀子不計其數,殖民地爭取獨立的戰爭,又讓英法浪費了很多錢。二戰時,為了維持戰爭所需要的龐大開支,英國曾向美國借錢,這筆借貸也壓垮了英國經濟的發展。
戰爭結束後,美國和蘇聯陷入冷戰,這種局面為戰敗國提供喘息的機會,美國對戰敗國的態度也必然緩和,先是降低懲處標準,再是對經濟上也大力扶持,美國需要養一群“小弟”,對美國的經濟而言並非好事。
再次,德國日本因為無權發展軍備,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日本的軍費不到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一,是世界軍費負擔最輕的國家之一。
二、體制因素
二戰前日本雖然自由市場型別,但國家干預過重,影響市場發展的活力。
而戰後一切都重新洗牌,“經濟民主化”弱化了壟斷對經濟的阻礙,日本市場經濟有很大的活力,通商的產業也各具特色。
西德在幣制改革後取消了物價控制,過渡到自由市場模式,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三、精神因素
德、日都比較注重精神力量,都是有軍國主義傳統的國家,而英國法國則傾向於安逸,人們不愛打仗,只想享受生活,尤其是戰勝後,他們覺得已經沒什麼奮鬥的必要了,仗都打贏了。
日本軍人尚武全天下皆知,而新興的資產階級又是從武士階層分化出來的,所以日本整個社會都是好戰的。在好戰精神的指揮下,他們上進、肯努力、能吃苦,有統一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失敗不但不影響他們,反而激勵了他們,讓他們變得更好。
日本民族近代以來就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對國家的忠誠也讓日本內耗少,比較團結,民族凝聚力強。
德國重教育,善於總結失敗經驗教訓,對工作精益求精,以及殘存的軍國主義思想,都是他們能夠在逆境中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日本不斷衝擊因戰敗而設立的禁區,突破“無核三原則”,這種非和平的傾向,也值得我們深思,二戰結束後,到底誰是歷史真正的贏家?
參考文獻:《二戰戰敗國名譽恢復》《四大戰勝國對德態度的轉變》
-
8 # 靜夜史
羅馬尼亞:“誰說戰敗國都富有的,站出來,我絕對不打死他!”
二戰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波及人口最多的戰爭,深刻影響了國際歷史的發展,並主導了戰後的世界秩序直到今天。
而二戰結束後,為二戰浴血奮戰,做出巨大貢獻的戰勝國獲得了主導國際秩序的資格,而戰敗國則受到了嚴厲的制裁!比如德國被分割佔領,日本被禁止保留軍隊!
然而,這些受到制裁的戰敗國,特別是德國和日本,在戰後卻在經濟上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已然成為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強國。
1、先天底子厚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美德等國崛起的最重要契機,尤其是德國。
伴隨著德國的統一,第二次工業革命也進行得如火如荼,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不僅為德國培養了如克虜伯這樣的大資本家,還為德國攢下了海量的財富,大規模的熟練工人,大批次的高素質人才,這些是德國崛起的關鍵!
日本也同樣如此,倒幕運動成功後,日本明治維新也迅速鋪開,終於讓日本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流。日本的西化改革取得很大成就,雖然還有大量的封建殘餘,但是從天皇到平民,觀念已然改變,這是同時期其他亞洲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到二戰前期,雖然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但是日本已經有了高麗半島等國際公認的殖民地,有了大量的實力範圍,有了強大的軍工製造能力,這是日本敢於挑戰世界強國的重要基礎!
因為有雄厚的工業底子,加上在戰爭中倖存的技術工人和高素質人才,德國和日本的崛起水到渠成!
可以說,正是由於德國和日本等這樣的國家跟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班車,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是他們能夠擺脫被殖民命運,最終站上世界列強的舞臺,最終被擊敗的最重要原因。
試想,如果和三哥一樣,幾百年殖民地從未被超越,你連被列強擊敗的資格都沒有!
2、戰爭獲利大
今天的很多人,以世界和平為己任,千方百計呼籲不要戰爭,這種“泛和平主義”思潮正在消滅所有人的鬥志!
戰爭真的如此不堪?
什麼意思呢?
在德國和日本開啟戰爭機器,瘋狂對外擴張,成為戰爭的策源地時,國內矛盾被轉移出來,那些掙扎在經濟危機大潮中的人們開始忘卻痛苦,投身戰爭;
戰爭不僅僅是轉移注意力,戰爭需要大量軍隊,於是大量的失業人口光榮地成為“炮灰”,失業率迅速下降;
前期戰爭的順利為本國獲得了海量的資源和市場,彌補了因經濟危機帶來的創傷,國內經濟危機出現緩解,經濟開始好轉,戰爭獲得更多人的支援;
當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共同絞殺法西斯時,法西斯出現大量傷亡,為緩解本國的人地矛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戰爭獨木難支,難以堅持時,法西斯選擇投降,戰勝國的報復戛然而止。法西斯奪得的財富遠遠大於戰爭中的消耗!
這就是德國和日本能夠崛起的最寶貴基礎!
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本質上是需要不斷向外掠奪的,德國和日本深諳其道,並進行了瘋狂的掠奪,終於讓自己迅速膨脹。
雖然戰敗了,但是財富並沒有清零,崛起的基礎還在,這就為德國和日本的崛起裝上了翅膀!
3、大哥的有力扶持
其實二戰時期的軸心國不只是德國、日本和義大利,包括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都是希特勒的忠實小粉絲。
但是從今日的發展來看,羅馬尼亞發展遠遠不及德日,這說明並不是所有的戰敗國都很發達。
而造成這一差距的最大原因,就是他們身後的靠山,簡稱大哥!
二戰結束後,形成兩極格局,為了對抗蘇聯集團,美國在歐洲推行扶植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對英法德意等國進行經濟援助,使其迅速擺脫戰後經濟困境,重新成為發達國家。
日本也同樣如此,因為中國的局勢發展,以及半島戰爭的爆發,美國逐漸轉變態度,從打壓日本到開始扶持日本,日本獲得經濟起飛。
50年代,聯邦德國就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世界第二;1968年,日本取代聯邦德國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世界第二。
可以說,美國大哥的支援,是德國和日本能夠迅速起飛的重要因素。
然而,跟著蘇聯混的東歐國家卻不怎麼樂觀。特別是羅馬尼亞等國,因為蘇聯扶持親蘇政權,走蘇聯的計劃經濟路線,導致戰後的羅馬尼亞長期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發展,80年代之後,資本主義國家繼續發展,而羅馬尼亞卻陷入停滯,這導致羅馬尼亞陷入困境!
不過相比於非洲很多國家,羅馬尼亞還是很富有的!
所以二戰戰敗國大部分如此富有並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9 # 凌亂64144
德日敢發動征服世界的戰爭,可想而知當時的工業基礎國力都領先地位。那麼戰敗後就算削弱一些,知識基礎,社會形態也還在。恢復的自然快。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感冒兩天就好。一個體弱多病的感冒幾個星期都好不全。
-
10 # duh23333
這些國家戰前就很富有。戰後在美國的幫助下恢復的生產力,再透過自己的苦幹才換來了財富,就又回到富裕的軌道上來了。
回覆列表
本來就有基礎,人家的國家和政府戰敗了但是人員素質和教育並沒有戰敗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這個是靠高素質人口和教育來支撐得,所以儘管基礎沒了但他們很快就知道自己缺什麼,從哪裡開始,按那些步驟順序進行。而我們這邊老蔣一邊在動腦筋怎麼騙美元,一邊在想著怎麼剷除異己,放著日本的油水就是不知道撈點真值錢的,結果弄兩條破船回來!其實當時那麼多日本企業,隨便撿點三菱,大阪造船企業回來,本田川崎雅馬哈之類的回來,都是國之根本!結果他利令智昏搞兩條破船還得意的不行,鼠目寸光啊!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他放著鎮國寶不拿撿破爛,他不吃敗仗天理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