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3
回覆列表
  • 1 # 禾牧之

    第一個問題:《道德經》第五章怎麼解釋?

    原文如下所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 yuè)乎?虛而不屈(jué),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譯文如下所示:

    天地沒有偏愛,把萬事萬物就像芻狗一樣對待,全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偏愛,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百姓自己成長。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空虛而不枯竭,鼓動起來就風吹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還不如堅守空虛無為。

    第二個問題:《道德經》第五章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首先,領悟“天地不仁”,公平對待萬物

    這裡所謂的“不仁”,並不是譏諷天地沒有仁愛之心,更不是鼓勵人們彼此冷漠相待。真實含義而是指天地作為客觀的自然存在,只會按照自然規律執行,不會受到人類愛恨情仇的影響。

    因此,對於我們自身而言,就應該領悟“天地不仁”,公平對待萬物。

    比如在事業奮鬥的過程中,要堅信“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在人生失意時,不頹廢、不自暴自棄,要合理公平的看待一切。因為“自助者,天助之”,更何況“越努力越幸運”!

    其次,順應自然,尊重客觀規律

    文中寫到“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 yuè)乎?虛而不屈(jué),動而愈出。”與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二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天道執行,空虛而永不衰竭,迴圈往復永不止息;人力在大自然面前,顯得非常渺小。所以作為人類就只能夠順應自然,尊重客觀規律,唯有如此才能夠保全自身,進而才能給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否則逆天而行,很有可能滿盤皆輸!

    第三,清靜無為,平和對待他人

    由大見小,既然我們能夠平和麵對自然,那麼在生活中待人接物的時候,更應該與人為善、平和對待他人。孟子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唐代魏徵,他曾多次建言太子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非得沒有擊殺魏徵,反而對他委以重任。最終君臣合力,實現了貞觀盛世,為盛唐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根基!如何正確對待他人?李世民對待魏徵的態度,就是給我們最好的啟示!

    綜上所述,品味傳統文化,關鍵是要見賢思齊,知行合一,才能夠學以致用,進而不斷提升自我,最終化繭成蝶,收穫自我!

    參考資料:中華經典藏書《老子》饒尚寬譯註

  • 2 # 天元易命

    道德經第五章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說話怎麼這樣難聽,如何將萬物及人類都比成草做的狗呢?

    其實,老子是站在高於人類社會的宇宙法則來闡述大道的,用橐龠之空而為用,來比喻我們生活的宇宙,而一般人如何用道,老子認為,多說了也沒用,不如守中。

    如用晚於老子時代產生的五行學說是可以解釋這一宇宙法則的,萬物歸類於金木水火土五種運動形式或存在方式,該五行相生又相剋及反克,推動宇宙萬物不斷演進,只有五行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物或事的存在度才能相對長一些。

    所以老子強調守中,孔子強調中庸,但這種平衡也絕不是僵化的守中及牆頭草式的中庸,而是一種隨時空及條件不斷轉化而運動變化的,是符合橐龠的中空及氣化之道。

    宅居也在苦想,冠狀病毒傷害人們,那病毒的剋星又在哪裡,真像老子所說的那樣天地不仁嗎?

  • 3 # 彎腰拾豆豆

    《道德經》第五章獨家解析版

    言多必失、人生在世話不能說盡,事不能做絕都需留一些底線!

    春秋時期 ·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五章裡有如是說:

    【原文】

    【註釋】

    ①、芻狗:(chú gǒu)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

    ②、橐籥:【tuó】【yuè】古代生活工具之一,是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送風用的風箱

    ④、俞:等同愈,更加的意思

    ⑤、數:速度、加速

    【解析】

    譯:

    天地沒有仁愛之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聖人也並沒有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芻狗一樣。天地之間就猶如一個大風箱,內部是空的但靜止也不會變形,動作起來就會有風送出,動作越大風也越大且多,直至無窮無盡,言多必失,不如留在心中。

    白話文可譯為:

    蒼天大地是沒有仁愛之心的,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不會加以愛惜,只知道讓萬物自生自滅。世上所謂的聖人們也是沒有仁愛之心的,對待百姓也如同對待芻狗一樣的讓他們自生自滅,不會有絲毫憐愛!天與地之間就如同一個大風箱,中間雖然是空的卻不會塌陷,運作起來會產生強大無比的能量、無窮無盡生生不息。 禍是從口中說出來的,話說多了必會有失,所以有些話不如只留在心裡,不必說盡說透,那樣事事都會有迴旋的餘地,更是會妙之又妙!

  • 4 # 紅金01

    上半截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草,芻狗:草編的狗,古時用作祭祀的祭品;聖人:道德經中的概念,聖人是指明悟道的統治者。

    現代人很容易因為狗字產生誤解。芻狗可以是人們用來拜祭天地的祭品,但天地從來沒有接受過它,不會特別愛它,也不會特別鄙視它,芻狗實際上是在人的手中成用棄敗,與天地沒有什麼關係

    要理解聖人不仁,就要先理解第38章,“上德不德……失德而後仁……”,道德經認為“仁”政是不恰當的,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讓社會自由發展,優勝劣汰。當然,這些詞彙,春秋戰國時期是沒有的,但是道德經提倡的“無為”,就是這樣的意思。

    所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就是說,芻狗自有它自己的命運,聖人是不必理會這些細技末節的。用現代白話文說是這樣的:“聖人不會特別施行仁政,會順應自然規律,讓百姓自由發展,各安天命。”

    下半截原文: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理解了上半截,下半截的比喻就容易明白了:社會就象是個風箱,似乎虛空卻不軟弱,越動風就越大;政令越多就越亂,不如靜守於中

    雖然第5章沒有“無為”二字,其實《道德經》處處可見“無為”的見解。

  • 5 #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之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二、【註釋】

    聖人:善。

    百姓:能量。聖人(善)把自己的能量看作是百姓。

    芻(chú)狗:紙紮的,草扎的,用於祭祀的替代品。

    橐(tuó)龠(yuè):古代的風箱。

    三、【句譯】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意譯:

    天地沒有仁義,萬物都是替代品與紙紮的小狗替代動物用作祭祀是一樣的道理。

    能量是善的百姓,善對待能量也是沒有仁義,善把能量當作是替代品與紙紮的小狗替代動物被用來祭祀是一樣的道理。

    原文: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之愈出。

    意譯:

    天地之間,天與地不就像是風箱的兩頭嗎?風箱越是空虛容量就越大,輸出的功率就越大。

    原文: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意譯:

    用盡天地之間的所有的語言表達,用盡天地之間的所有數字計算,所有描述與計算的結果都有一箇中心點。中心點就是天地的平衡點,莊子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裡意為“公正”是天地的中心。

    四、【評析】

    天地把萬物當成是芻狗,聖人把百姓當成是芻狗。芻狗,一種用紙紮成的小狗作為祭祀用的替代品。祭祀是一種宗教的儀式,用紙紮的芻狗代替動物完成祭祀的儀式,芻狗就會被遺棄,祭祀不是目的只是過程,祈求上天的祝福才是真正的目的。

    天地把萬物作為祭祀用的替代品,聖人把把自己的百姓作為祭祀用的替代品,其目的是為了什麼?天地的本質是真理,真理的目的是生命,所以生命是目的,天地中所產生的萬物都是生命的替代品。聖人是善的稱呼,善的本質是宇宙的能量。善把自己的百姓當成是替代品,其目的是為了得到美。美是天地萬物的所有創造與存在的終極的意義與追求目標。為了實現美中間的一切過程都是美的替代品。

    既然,天地之間的一切的存在都是替代品,沒有任何的價值與意義,唯一的價值就是為了創造價值,到達更高更美的目的地。而公正之心是唯一可以實現價值的手段。公平、公正、公義三位一體,只有公正才能使公義彰顯。在公義裡才可以看見生命之美。

  • 6 # 科普軍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啥意思?

    簡單解釋就是“道”規律和萬物與人的關係。那麼又是哪個規律呢?就是自然的叢林法則!叢林法則下,獅子吃羊,羊吃草。一物降一物,誰又能找誰喊冤去?

    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不是也如此嗎?這個無需多解釋,你品,你細品就可以了。

    因為這個終極規律,所以聖人構築了人類社會行為規範,也包括法律。法律規則真的能徹底擺脫叢林法則的制約嗎?顯然不能!因為法律本身就需要強大的力量來維護。

    所以在叢林法則下,弱者變芻狗!但天地之間,就像風箱,那是一種反覆的運動。今天的強者,明天也可能變弱。而弱者也有變強的時候。這種反覆的動作也隱含了因果規律。

    所以,當你無論為強者還是弱者,都不應把事做絕而凡事留有迴旋的餘地,這就是守中。因為強無恆強,弱無恆弱!強與弱那是可以來回變換的。

    這就是“”。

  • 7 # 蓋天宣夜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老子用地球上形成四大海洋,導致標準圓自轉軸傾斜的地球與生命萬物及人類遭受的史無前例,永遠不會再重複出現的(杞人憂天)劫難,來比喻孔丘儒家的反人類本性!“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人之初)。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無太陽)。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女)能嬰兒?滌除玄覽(上古玄天曆史文獻)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知(上古歷史知識)?天門開闔,能無雌(女)?明白四達,能無知(天下一家人的歷史)”?以及“國有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蒂固,長生久視之道”等等,只要是對儒家來鼓吹“天尊地卑,男尊女卑”邪說不利的上古歷史文獻,都被不辭勞苦來遊說列國一事無成,五十餘歲混上魯國大司寇後,就以“妖言惑眾”罪名殺掉通古今之變歷史的少正卯暴屍三天,燒燬滌除有典有冊的上古玄覽歷史文獻竹簡典籍,重新篡編(春秋)四書五經的喪家犬孔丘給絕無師法了。“朝聞道夕死可矣”?自喻“贊丘者惟春秋,罪丘者惟春秋”的宣父孔丘,是導致萬年黑,千年白人類歷史出現斷層斷腸的罪魁禍首,也是讓年輕時擔任周朝上古歷史文獻(守藏室)書吏的老子,在七十餘歲的古稀之年用竹片刻寫來(道德經)的原因!總之,真正讀懂了(道德經),就會理解老子的(道德經)是出現在“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丘毀滅滌除了上古歷史的新(春秋)四書五經之後,這一爭論的問題了。總而言之,二千五千年前的老子用,“天雨慄,鬼夜哭”的“月落烏啼霜滿天”盤古開天闢地劫難有形容比喻孔丘儒家,確實有先知先覺“往聖”的太上老君神通!孔丘儒家“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的宣父文化,是建立在滌除了夏朝之前的人首蛇身,風姓,俙氏單,上古帝,女媧娘娘居上座母統母系久久女兒紅(國)堂虞朝基礎上的!,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太言簡意賅了 ,一段話需要用上千言才能囉囉清楚,還需要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前提才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這一句,就橫跨地球與生命萬物及人類的前後兩個地理與時空!

  • 8 # 雲樵龜

    天地有愛無情公正無私;

    後面嗎?點到為止,不多說了,各自悟。

    老子這樣的緊急剎車表達風格很多,比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感覺沒對勁,一步跳躍言:三生萬物。

    再大轉折: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 衝 氣 以 為 和 。

    草草了事。

    因為再想說盡,會讓更多人普通眾生誤解,又難闡言;另外也怕狡者盜了天機。

    在《道德經》中這種點到為止說半句的很多。。

  • 9 # 陳廣逵

    第五章

      [原文]

      

    [通釋]

    天地不偏愛,把萬物當作頂禮膜拜的草狗;聖人不偏愛,把百姓當作頂禮膜拜的草狗。天地之間,大概就像個大風箱吧?虛無縹緲卻綿延不絕,越推拉風就越大。說的多行不通的就多,不如恪守中正的原則。

    [註釋]

    ①天地不仁:天地不偏愛。仁,會意字,二人相聚有親近的要求。《說文》:仁,親也。《禮記·經解》:上下相親謂之仁。本指對人親善、親近,這裡是“偏愛”的意思。

    ②以萬物為芻狗:把萬物當作頂禮膜拜的草狗。以,介詞,把。為,音wéi,動詞,當作。芻狗,古代祭祀時使用的用草紮成的狗。芻,音chú。吳澄《道德真經注》:“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④虛而不屈:虛無縹緲卻綿延不絕。虛,空虛,虛無縹緲。而,轉折連詞,這裡相當於“卻”。屈,音jué,盡,竭,綿延不絕。

    ⑤動而愈出:越推拉風量越大。動,拉動,推動。而,連詞,連線狀語和中心詞,這裡相當於“就”。愈,越……越……,更加。出,產生。

    ⑥多言數窮:說的多行不通的就多,說的多屢屢行不通。數,音shuò,屢,多次。窮,困窘,困厄,行不通。

    ⑦不如守中:不如遵守中正的原則。守,遵守,堅守,恪守。中,中正,適中的原則。

    [意義歸納]

    本章講的是無為、守中的道理。全章分為兩層。

    第一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講天地聖人無為,任憑萬物百姓自然生長。

    第二層:“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以“橐籥”作喻,告訴人們“動而愈出”的道理,進而得出“守中”的結論。

    [考辨]

    有學者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乃老子抨擊儒家之仁。實際上,此“不仁”不存在抨擊儒家的問題,老子之時儒家尚未成形。且“天地”乃自然,非人之所為。我們在解讀《道德經》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拿它與儒家思想拴對。

    [解讀與點評]

    《莊子·天運篇》介紹了芻狗。芻狗只是人們祭神時製作的憑藉物,對它沒有愛憎,使用時對它頂禮膜拜,不需要時就任憑它自生自成,自作自息,由於客觀條件的變化而受到尊重或遭到拋棄。天地把萬物、聖人把百姓都當作頂禮膜拜的偶像,又都採取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其實這正是一種無為的態度。

    天地養育萬物,但它卻“不仁”,這實際就是“天道無親”(第七十九章);聖人境界高深,他也“不仁”。天地聖人在“無為”,即“不刻意而為”。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這個比喻意在闡述這樣的道理:天地就像個大風箱,推拉頻率越高,產生的風就越多;推拉的力度越大,產生的風越就大。

    再分析一下“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幾句話的邏輯關係。“風箱”中間是空的,“動”而成風,越動越有風;風多成災,多言因做不到而屢屢困窘。窮,困窘之狀也。“多言”正與“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的天地之道相背。天地這個大風箱,“虛而不屈”,沒必要“動而愈出”。“多言數窮”有兩種情況:一是說得多,辦不到必受窘;二是言多必失,會招致災禍。所謂“守中”即動而不頻,言而不多。“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實際是本章要表達的最後意思。本章意在勸誡人們順應自然而“無為”。天地聖人是正面的榜樣,他們不多為;“多言數窮”,多言、多做是為自己找麻煩,這是反面的道理;結論是“不如守中”。守中就是堅守適中適度的原則;“守中”就是不該做的堅決不做,必須做的才做;該做的不做也不是“守中”。“守中”就是守道。《道德經》中的“守中”與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出一轍,都強調做事要把握好度。當然,“中庸”思想源於《尚書》,這是明智的古人推崇的思想方法。

    本章產生成語“多言數窮”。

  • 10 # 頁線442

    大抵意思是:如果天地不作美,如干旱,水災地震等惡劣氣候,則萬物遭罪遭殃,萬物皆賤。如果統治者暴虐,施苛政暴政,則民遭罪遭殃,萬民皆賤。

  • 11 # 山澗一清泉

    一、原文解釋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意思是:天地對待萬物是無所謂仁愛的,就像人們對待芻狗一樣。所謂芻狗就是古時祭祀時用稻草編制的狗。芻狗作為祭祀之物時是神聖的,祭祀完了,也就變成原來的稻草。

    2.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意思是:聖人對待天下百姓是無所謂仁愛的,就如人們對待芻狗一樣。

    3.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意思是:天地之間,就像一個古時鍊鐵用的風箱一樣。中間雖然是空的,但卻越動風越大多。

    4.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意思是:統治者不要亂出政令,讓百姓無所適從。就如2000年前的王莽一樣,違背社會發展規律,實行“社會主義”,今天發出政令發現不行明天又改,名目繁多違背自然規律不但治不好國家反而會加速國家的瓦解滅亡,這樣的話不如始終持守虛靜。

    守中,即是中和之道,不過亦無不及

    這一章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這一章主要是闡述統治者應該怎麼治國。人間的王也好,皇帝總統也罷,都是天地的兒子,只不過是天地在人間的代言人、化身,所以說聖人無心以天地為心。統治者不能按自己的意思來治理國家臣民,而要學天地對待萬物一樣治理國家。不要亂加干涉百姓的生活,亦不要亂出政令,只要引導百姓按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就好了,這樣百姓就會安居樂業,天下太平而後長治久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2 # 一路走過一路感悟

    天地平等萬物!

    聖人平等人人!

    大道特性:清靜!平等!正覺!無為!

    一個人的思想活動自成一天地,猶如風箱乎!要想個人成道得大智慧,先向內明白你自己的風箱!你自己的風箱弄不好何以管天地之間大風箱?向外管風箱的不得真我,也管不好也會失去自我!

    人的一身心為主!心統帥一切!

    人心為一身天地主,為一身之聖人!把自己整明白透徹了,你這一身天地乾淨了,方才明外天地本來!

    自己整不明白自己,向外整的都用錯了心!那可真變成了儒家之道!

  • 13 # 道和經易

    這篇講的天地執行的規律及萬物在這種規律下的發展規律。人作為萬物的一種發展規律應該順應天道的規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孕育出自己的法測但對萬物來說都是一視同仁,天地法測對萬物來說公平的,天地不會干預法測做到絕對公平而萬物有弱肉強食,弱小者被強大者吃掉這只是你物種的發展之道,大家都在天道中生存為什麼有強有弱只是自己的原因。天地不會因為你弱小就同情你,不會因為你的強大而嫉妒你,如果這樣做了就失去了公平。所以天地不仁是大仁。聖人也一樣,國家制定的法律不要因為自己的感情進行干預這樣就失去了公平也不會長久。天地沒有七情六慾所以制定的規則不會破壞公平所以長久,聖人因為有七情六慾制定的法律會破壞公平所以古代王朝不會長久。所以作為帝王如果做到無情維護自己的規則看似不仁實為大仁!

  • 14 # 隨緣而顯

    天,地,各自為一,平等萬事萬物。聖人為一,眾生平等。天地之間,就像我們的呼吸,吸氣往向衝,呼氣往下來。相互交換,變化。沒有呼吸,就死了,天地也就沒有了。

  • 15 # 洛書圖解周易

    《道德經》第五章是老子對《需卦》感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yuè)乎?虛而不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水天需:天為剛愎自用,聖意孤行;水為號令天下,多言必失,故需卦的主旨講的是是君王如何治國平天下,並非前人所謂待時而動或者飲食之道。

    多言數窮:政令妄出,自掘墳墓(坎中滿,以智治國)。不如守中:晉之以法,無為而治(離中虛,以禮服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興亡禍福,其猶橐龠起伏不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又曰:“聖人立象以盡意。”今吾以洛書解易,一正視聽!

    本卦與反卦、反錯卦關係見 《易經》如何復興?-我的回答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44456089184108807/

  • 16 # 老喬218152046

    第五章目錄名稱:道本無情有規律。

    原文:略。

    解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有兩種關係:萬物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天地不仁。天地即宇宙世界是沒有仁愛的,和萬物一樣只有其固有的規律性。萬物與天地之間,各司其職各守其位,各按自己的規律性執行,相互依存互不干涉,物競無擇班蘭多彩發展變化。天地按照自己的規律執行,春夏秋冬、雨雪風霜,無愛無憎,無恩無怨,公平對待萬物。天若有情天亦老,規律行事是蒼。而這些內容就叫做以萬物為芻狗。芻狗者:以草紮成祭品,它是非生物。卻又有生物性,它攜帶著人的情感,肩負著祭祀的使命,完成與所有物一樣的“有無相生”過程。具有萬物的代表性。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懂道理的人,效法天地不仁有規律,尊重規律使百姓完成其情感和使命的雙重任務。

    天地之間其憂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欲出。橐籥者即風箱,上世紀五十年代農村打鐵家庭燒火做飯還在使用風箱,(其結構略)其長方形箱體空而不屈,抽動風板就能鼓出風來。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記錄風板抽動次數可計算風量。但意義不大。不如守中。是說將風板置於中間不再柚動就能收到風平浪靜靜的效果。寓意掌握規律性是非常重要的。

    譯文:天地沒有仁愛情感之類的東西,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只是按照自己固有的規律性執行。這就是其展示給萬物的環境。萬物在這亇環境中,各按物自己固有的規律性執行,各守其位各司其職,形成有序化系統化的宇宙世界。芻狗是萬物的一個代表,最能代表萬物的特徵。萬物者:是一個一個的存在著具有可數性。物物間是有距離的;現在世界上最精確的測量時間的方法,是用能量撞擊銫原子使它震動然後計算出來。這就說明再小的物體之間都存在距離或空間。(量子也一樣)

    每一物都是“有無同一”“有無相生”的過程產物,過程具有過程象。

    空間是容物的空間,空間是能量㘯(或能量容納㘯)

    聖人要效法天地,尊重規律利用規律,對百姓要一視同仁,不搞那種等差的仁愛,使百姓自然而然的完成其情感和使命的雙重任務。

    天地之間不就像一個風箱嗎?鼓動起來風吹不止,就像天地之間的兩種關係:萬物之間的關係,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千頭萬緒另人費解,不要報怨,再複雜不過像個風箱它是有規律的。只要尋求規律,掌握規律,運用適應規律,不被規律所迷惑。就像鼓風機的鼓風板置於中部不再抽動,隨即風平浪靜,一切向題就會迎刃而解。

  • 17 # 儒佛神道

    古月,日月,再古月。

    一口,二舌,千十口,

    老子,孝子,考教宗。

    一人,二人,一大人!

    唯,唯,帷,難誰讎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工者跟創業者最突出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