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生活中,書本中,影視劇中的都可以
8
回覆列表
  • 1 # 靜丶淨丶境

    這個問題還真不太好界定。

    舉個例子:對一種關係不同看法。

    原命題:

    好的開始,不一定有好的結局。

    壞的開始,往往結果更糟。

    否命題:

    壞的開始,不一定有壞的結局。

    好的開始,往往結果更好。

    命題的否定:

    好的開始,一定有好的結局。

    壞的開始,不常有更糟的結果。

    這六個命題都是很主觀的,真假判斷不依賴於客觀尺度,隨個人經驗和"好/壞"感受動態變化。不同境遇的人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生活中存在很多類似的觀點,現代的心靈雞湯,聽著很有道理,實際上由於沒有明確的界限以及不具備指導性,完全就是廢話。

  • 2 # 鄧倫我男神kkw

    我的這個回答,保證你們都同意

    還在繼續著題海戰術,脖子上的汗滴下來,溼透了衣裳,手裡的筆還是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烈日當頭,用袖子抹去額頭上的汗。這時候老師給我們說:“上了大學,你就輕鬆了,沒有人管你們了,翹課,戀愛都隨你們的心意。”聽起來,大學,確實是個天堂,為了這個天堂,我們共同努力著,終於,經歷了高考,到了開學的時候。步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學殿堂,可是,事實完全不是老師說的那個樣子啊。社團,學生會,第二課堂,哪裡是什麼天堂啊,簡直忙到不可開交。甚至和高三時候差不多。到了大學,你們就自由了。真的不合理啊

  • 3 # 伊沭陽

    一丶“以德報怨”,這句話最近在網路平臺上出現的比較頻繁,引起關注的焦點就是中國要不要向歐美國家提供防疫物資的援助?因為美國,英國,西班牙,法國,義大利,瑞典,丹麥等國的政客和他們的主流媒體在中國疫情發生之前,就對中國幸災樂禍,進行抵制打壓,挑起種族歧視等;在他們自己國家疫情發生後希望得到中國援助,卻又對中國援助他們防疫的行為進行惡意抹黑,無端指責。像中國這種"以德報怨”不友好國家的行為,得到的卻又是農夫與蛇的報應到底值不值得?這讓很多網友認為"以德報怨”的行為並不適合這些西方敵對國家:一個是因為雙方根深蒂固的三觀不同,很難透過一件事改變西方對中國的敵對行為;另一個是因為這樣做“何以報德"那些一開始就支援中國,尊重中國的友好國家呢?

    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在生活中會經常出現,也被很多精利和現實主義者奉為圭臬。比如這一次國外疫情非常嚴重的情況下,很多之前覺得國外比國內更好的華僑留學生都選擇回國避疫,這種哪邊好就往哪邊走的行為就是一種功利的行為,只要他(她)是中國籍的,生命當前回國也難以厚非,但是一些要礦泉水,要出去跑步不戴口罩,不想集中隔離受到限制,要免費吃住,還往防疫人員身上潑水等回華人員不配合國內防疫規則的行為,就全是自私自利無視群體利益到極致的惡劣表現,因此受到眾多華人的一致討伐。

    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這句話通常都是一個內心非常自信,有實力進行反擊,但又忠厚老實,為人誠懇友善的人說的一句話。像中國的外交風格差不多一直就是這個樣子。每一次外交部發言人的發言,都是根據美國等西方敵對國家發來的言論再進行對應回擊,很少有主動對美國提出質疑並主導輿論方向的行為出現。本次疫情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第一次針對美國不斷抹黑中國的行為,主動出擊連發五條推特,提出"可能是美軍把疫情帶到了武漢”這一病毒起源的質疑,使得美國手忙腳亂,慌亂應招。這是外交部一次漂亮的反攻,丟擲問題,有利於引導國際輿論方向,促使美國給世界一個交待,給民眾一個真相,同時也還中國一次清白。

    四、“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句話體現了中國幾千年沉澱下來的大國民思想。但所謂"鬥米恩升米仇",別人一個順水的人情,真的需要你以命相抵嗎?有沒有考慮別人受不受得了你的"湧泉相報”呢。首先他會不會懷疑你如此回報的目的不純?像這一次得到中國大量防疫物資援助的英法等國,就有異類聲音發出:如歐洲事務部長德蒙查林29日聲稱,中國和俄羅斯為宣傳對義大利等方面的疫情援助而“作秀”。如英國廣播公司(BBC)將中國對他國的援助誣衊為“施恩式外交”等就是對善意的扭曲;其次你的"湧泉相報",會不會讓對方放棄自力更生,轉而依賴或者訛詐上你的善意呢?比如這次疫情,義大利希望中國除了提供防疫物資,醫療人員的援助之外,還希望把他們的ICU一線重病房全部交由中國來接手,這就是一種依賴,一種不想自己承擔責任的行為。

    相信生活中應該還有很多類似的,看起來非常有道理,實則一想不太對的道理存在的。以上這些只是拋磚引玉,根據這一次疫情所羅列出來的,更多的還需要大家踴躍分享。

  • 4 # 馮志林講故事

    題主的問題讓我想起蕭亞軒的一首歌,叫做“最熟悉的陌生人”。“既熟悉又陌生”,矛盾著並共生著,這不就是題主的問題“既有道理又相悖”嗎?

    生活中有這樣五句話,讓我歡喜讓我憂:

    第一句話:你比他大,讓著他點兒

    這句話經常被我們聽到,甚至會伴隨一生。不管你比對方大多少,哪怕大一個月、大一天,大幾個小時、大幾分鐘,大人都會說這樣的話,讓哥哥讓著弟弟,讓姐姐讓著妹妹,代代相傳,無限迴圈。

    這句話聽起來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你細細地琢磨琢磨:憑什麼我大我就得讓著你啊?我大是父母生我的時間早與我自己有什麼關係啊?與我自己沒有關係的事,非得讓我去讓著出生比較晚的人,越琢磨,越覺得不太對。

    在一個家庭裡,如果老大是姐姐,老二是弟弟,加上華人重男輕女的思想,姐姐就是那個倒黴蛋。更有甚者,只要是女孩,都得讓著家裡的男孩,像去年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裡的蘇明玉,雖然她是妹妹,但是她必須時時刻刻在方方面面讓著他那兩個哥哥。

    記得有人說,女權主義的倡導者是女孩的父親,因為父親最疼女兒。有一個影片,好像是美國的,父親來到女兒家,女兒一手拿電話一手去做飯,還要去打理家裡的各種事務,而他的丈夫在旁邊拿著手機玩兒。父親非常憤怒,覺得我閨女在家裡我都捨不得讓她幹什麼,嫁給你這個臭男人,把我閨女當成了保姆。

    再說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次碰到一位企業家帶著他7歲的兒子,我們在一起聊天。他給我顯擺說:“我兒子雖然7歲,但是特別懂事兒,特別善良。”

    接著他講了一個故事,他說:“有一次,我閨女和他打架,我過來之後要打我閨女。結果呢,我兒子就護著他姐姐,說爸爸你不要打我姐姐。”我問:“你閨女和你兒子打架,你過來之後就要打你閨女,是你閨女錯了,還是因為她是姐姐?”

    企業家很坦蕩地說:“因為她是姐姐。”我說:“因為她是姐姐,她就該捱打嗎?她是姐姐,是她自己造成的嗎?不是你們兩口子先把她生出來的嘛。把她先生出來,她成了姐姐,就成了捱打的原因?還在這裡誇你兒子善良,你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必定又是一個是非不分重男輕女的傢伙,這個社會又多了一個有可能家暴的潛伏者”。

    企業家聽完之後愣了一下,隨後說:“對呀,我好像是做的不對。”我說:“OK,你真的是一個優秀的男人。”他說為什麼呀?我說你知錯就改呀。

    第二句話:吃虧是福

    這句話也是高頻詞彙,而且很多人將其奉為“經典傳說”。

    你細琢磨一下,吃虧是福,為什麼那麼多人不吃虧啊?如果作為一種心理平衡,一種阿q精神,這樣說是可以的。華人講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總是想感動別人,感化別人。其實這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道德綁架。我認為在人際交往當中,只要遵守規則,按規則去辦事兒,就可以了。胡適先生說過:一個只講道德不講規則的社會,將變得道德淪喪。吃虧是福,是給那些想佔便宜的人,增加了一個藉口,多了一塊遮羞布,這是萬萬不可取的。

    第三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這句話經常出現在孩子反駁家長的時候,有一些願意當和事佬的長輩對小輩說出的話。意思就是說,父母這麼做都是為你好,都是對的,即使父母錯了,因為他們是父母,他們也是對的。既然父母都是對的,那是不是所有父母的能力水平都要比孩子高呢?如果是這樣,社會不應該是越來越落後嗎?那為什麼還有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的說法呢?

    第四句話:他非要跟我借錢,不借咋辦呢?

    這句話什麼地方不對呢?本句話強調的是“他非要和我借錢”,難道你不會說不借嗎?這又涉及到了中國的傳統。對方有求於你,你如果不答應,大家就認為你這個人人品有問題。一連串的詰問就形成了一個鏈條:因為我向你借錢,你有錢,你不借給我,你就是個壞人。

    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作為債權人,在借給別人錢的時候,從利益的角度要考慮兩個問題:第一,你借給他錢有沒有好處?第二,你不借給他錢,有沒有壞處?如果兩個答案都是否定的,直接拒絕。這就是80後90後年輕人所持的金錢觀,我高度認可。

    第五句話: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你不聽我的聽誰的?

    這是典型的倚老賣老。這個世界上什麼都值錢,唯有年齡不值錢。老意味著醜,老意味著偏執,老意味著失敗了很難重新再來。像褚時健,70歲開始創業的人,在中國才有幾個?記得王朔說過一句話,年輕有什麼了不起的,你老過嗎?這句話有點兒強詞奪理,似乎有點對年輕人的羨慕嫉妒恨。“

    老”都這麼多缺點了,還拿著“老”說事兒,真是自不量力。如果“老”是好的,要那麼多美容院幹什麼?年齡是唯一一種不需要任何努力而自然增長的東西。人老了,你安享晚年就行了,不要對年輕人指手畫腳,討人嫌。我非常討厭倚老賣老的人,我堅決不做這樣的老人,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看完以上五句話,你是否覺得既熟悉又陌生?這五句話,離我們很近,但是離我們又很遠。離我們近的時候,就是我們沒想明白的時候;離我們遠的時候,就是我們最智慧和理性的時候。

    如何避免和“熟悉的陌生人”為伍呢?那就是多讀書、多好書,增強判斷是非的能力。哪些可以做,就堅決去做;哪些不可以做,就立刻拒絕;剛開始沒想清楚,做錯了沒關係,錯了馬上停止這叫及時止損。與大家共勉!

  • 5 # 舒晗讀書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舒晗覺得那些雞湯文裡就常常有這樣的現象存在,看上去挺有道理,但仔細品卻發現根本就是忽悠……以至於最後雞湯文也就是一口興奮劑罷了,對認知提升沒什麼好處。

    舉幾個例子吧:

    1.人生就像一口鍋,當你到了鍋底,往哪個方向走都是往上的!

    看上去是不是很勵志?如果人生已經糟得不能再糟了,總有一天會好起來的。拿來自我安慰特別管用。但仔細想想,其實你根本不知道人生的“鍋底”在哪裡。

    就和股票一樣,每次以為自己在抄底,結果發現都還在半山腰上。

    所謂“沒有最糟,只有更糟”,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好起來,這句話對於改善自己的處境也毫無意義。

    認清現實處境,作出積極改變,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而不是期望滑到鍋底以後順其自然。

    2.神父帶孩子的故事有一個神父帶孩子,為了讓孩子能安靜地自己玩,就隨手拿了一幅世界地圖撕成碎片給孩子拼,沒想到孩子很快就拼完了。孩子告訴他,“地圖的另一面是一個人的照片,把這個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後把它翻過來就對了。”神父很感動地說,“謝謝你,你教會了我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是正確的,他的世界就會是正確的。”

    是不是聽上去很有道理?但其實這完全是很牽強地強行解釋。如果背面是一條狗呢?道理就成了“如果一條狗是正確的,它的世界就會是正確的”了嗎?

    這個故事其實充其量只能告訴我們,要解決複雜問題,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思考。

    而不是那種邏輯混亂的看似有道理的雞湯。

    類似的“雞湯”有很多,所以獨立思考很重要,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也挺沒意思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超體》裡女主最後到底有多強?誰能打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