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清心照人

    世上本無事,庸人當自擾;所謂煩惱,只是記憶太好;昨天的太陽曬不幹今天的衣裳,明天很美好,今天要奔跑,成功要努力,學習要趁早。有的人演繹著人生遊戲,有的人遊戲著人生!有的人活在別人的眼睛裡,有的人活著在自己的世界!

  • 2 # 搬故事的人

    在這個時代,貌似會讀書已經成為一個貶義詞,尤其是在成年人的世界。經常有人鄙視別人,就來一句“讀書讀傻了”或者“只會讀書”,似乎不讀書是萬萬正確的事情,否則的話,某某某的事例擺在眼前。只是,讀書多,層次高的人,似乎煩惱遠比學歷低的農民工、保安要多。知名傳媒人&創始人梁冬老師在直播中曾說,他身邊的那些高層級的人,基本沒一個不抑鬱的,所以抑鬱根本不是病。月薪兩三千的體力勞動者,每天活的開開心心。工地上的農民工,就算被人喝斥,也不會心生不滿,反而有可能毫不介意嘻嘻哈哈。有句名言說:“事情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對這件事的看法。”所以,思想是痛苦之源。想的越少,越不會憂慮;想的越多,煩惱越多。讀書的人,需要思考的問題自然更多,面前的世界也更加寬廣,煩惱也就隨之而來了。層次高的人,如果不是走的讀書這條路子,沒有高學歷所帶來的背書,他本人必須是相當善於冒險和抓住機會的人。這樣的人,腦子必然活泛,方方面面都需要考慮周全,否則可能會出大問題,尤其是到了公司一把手這樣的級別。事情太多,豈能不煩惱,豈能放開一切無所顧慮?很多較低層級的人,不需要考慮太多問題,抱著“人不求人一般高”的心態,就算得罪了領導,大不了換一份工作。現在勞動力緊缺,只要想做事還怕找不到工作?而高層次的人,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聚沙成塔辛辛苦苦匯聚而成的。任何事情任性為之,後果可能就會毀掉之前辛苦創造的一切。在這樣的壓力下,怎能不煩惱?讀書而導致想法多,一般指的是非學歷要求讀人文類的書,而非為了學歷在學校讀書的那種情況。但是為學歷而讀書,一樣不容易。在學校的讀書,讀到頂點沒過於博士。而非文史專業的人讀到博士主要是做科研,看的是文獻資料。這樣的讀書,最苦的地方在於花費在科研中的大量精力。這其實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集合。例如讀醫的研究生,實習加讀書,要到夜裡一兩點才能睡,而且精神長期緊張,做事一點錯誤也犯不得,遠比一般工人更加辛苦。當工人們下了工在打牌刷抖音的時候,他們還在刻苦鑽書。當工人們做事只是勞累而沒有巨大責任所要擔負的時候,他們卻要承擔著萬一做錯判斷造成嚴重後果的壓力。2.讀書的最高境界再說非學歷讀書這類人的情況。真正讀書思考的人之所以比普通人痛苦,是因為還未到一定的層次。網上有一張廣泛流傳的圖片。一個人站在地上,看到的是春暖花開Sunny燦爛的世界;一個人站在一堆書上,看到的則是烏雲密佈前途艱險的世界;第三個人站在超高的書上,則突出了烏雲的限制,見到了更光明更廣闊的世界。真正思想能達到聖人的階段,就會快樂,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只能在追求學問的路上艱難的行進,很少有人能最終達到孔子、王陽明之類聖人的層次。讀書能給這樣的普通讀書人快樂,能引領他們到另一個世界,但是同時也讓他們感覺曲高和寡,和周圍格格不入,甚至受到排擠和鄙視。曾見過一位很接地氣的導師比較鄙視成年人讀書,認為這樣會使人成為書呆子,無法適應社會的潛規則。但是這位導師自己在讀《資治通鑑》。其實不管《資治通鑑》還是《國富論》,又或者《論語》、《莊子》,差別只在於讀的那個人的吸收分辨的能力如何。沒學歷的Ayawawa還從一點點心理學理論中就找到了日進斗金的商機。不過,思考問題多,與眾不同,並非是痛苦最根源的部分。最讓人痛苦的莫過於,能力已及,卻無法獲得自認為可以得到的東西。3.看的到得不到,比完全沒念頭更痛苦一個房地產公司的老總,和他手下的一個建築工人,哪個更辛苦?哪個錢更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只在於社會再分配方式的緣故。讀書較多,層次較高的人,能夠很清晰的看到賺錢的整個套路和法門,並且認為自己有足夠的實力應該得到回報,但卻參與不到這樣的利益分配中,不免心中憤懣。例如讀美國建國史,看到那幾個出身不錯、博學多才、品格高尚的人不停的戰鬥、商議、解決問題,透過偉大的妥協,最終締造了美國,真的讓人感到很熱血沸騰。這些人就成為了美國的始創人,受到億萬人景仰。如果熟讀這段歷史的人,覺得自己又頗有能力,卻沒有生在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不免暗自憤懣。古今中外的史書和雞湯文,總愛寫偉人如何透過努力而獲得勝利。這種文章很勵志,但是卻有意無意的掩蓋了太多成功背後的痛苦和犧牲。變革時期,是普通人逆襲的最佳時期,但是變革卻意味著無數的危險和犧牲。“一將功成萬骨枯。”每個人都只看到勝利者的榮光,沒人會去理會失敗者的血淚。所以,好好分析一下失敗者的經歷,或者成功者曾經經歷過的真實危難(不要輕描淡寫),這些對於看清事物的本質會更有作用。始創人在創始過程中,所遇到各種艱辛,並非普通人心理所能承受。於是他們可能會制定一些利於他們的規則。普通人看到他們輕鬆瀟灑的一面,卻難以看到他們曾承受的巨大痛苦,於是難免心中不平。這是痛苦最大的根源。一般平凡的普通人,要求不高,長期培養的自我安慰能力能讓他們過的更快樂,他們會自動遮蔽需求更多的想法,並將之作為不切實際的想法予以鄙視,這種自我保護功能十分完善,能在極大程度上保他一生寧靜,但同時,以犧牲自我晉升的機會和抵禦外界傷害的能力為代價。4.痛苦是因為被人排擠?不少讀書多,層次高的人,在現實中和一些低層次的人交往的時候,都會有一定的難受感覺。而和同類人或者高層次人交往,卻會感到如沐春風十分投契。很多人會認為,這種情況是因為他們在現實社會因為曲高和寡與環境格格不入受到排擠而造成的。嫉妒和自卑之心,人皆有之。文化層次低的人有不少樂衷於妖魔化博士,甚至妖魔化大學生,以此來滿足自己潛意識深處對未能擁有較高學歷而產生的遺憾和自卑心理。但是,這並不是全部的原因。真正會讀書的人,和層次高的人,是善於讓和自己交往的人感到舒服的。這是一種能力,也正是他們優秀和有素質的證明。讀書多的人,往往花費了太多時間在讀書上。讀書和社會化無法兩全,最大的問題不一定是其人個性外向還是沉靜,而是所擁有的時間的限制。因此精力旺盛的人,有效支配時間更多,可以兼顧社交和讀書,成功機率就遠比普通人要高的多。所以,因為讀書多而痛苦,不是因為不該讀書,而是因為讀的還不夠多,沒有到達最終的狀態。因為層次高而痛苦,是因為還未最終看透世事的本源,又或者,這是人要成功所必須做出的犧牲。中國古代最深奧的經書,其實一直在教人這些道理,只是人的思想和閱歷不積累到一定的程度無法讀懂。這方面西方的書要好很多,它們將每一個艱深的道理都分拆成一個個小原理小步驟來教人,如同機械化生產的螺絲釘一樣,這樣普及知識就摒除了讀者讀不懂的可能,給思維減負。不過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最深奧的道理還是需要個人在有相當的閱歷之後自己去想,去領悟,這才有可能悟出人生的真諦。就如同近年來很受推崇的心學創始人陽明先生在龍場悟道一般。所以,就算是想讀好書,社會實踐也是最好的方法。只是,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時間積累。思想在積累中,才能從量變到質變。

  • 3 # 拾友記

    因為你每次在考慮事情的時候,總是在想怎麼去做這件事,怎麼去解決這件事,怎麼能完美的符合所有人要求的去解決這件事,你品,你細品。

    所以每次你想的很多,就會覺得這不如你的意,這還差點意思。總是在想這些事情的時候給自己添加了很多的煩惱。

    有些時候做事情差不多就行了,可能更重要的是你的實踐。在做的同時去思考可能會更好一點。

  • 4 # 冰湖水

    最近一直都很忙。

    那天老公說,你最近都沒時間寫你那一大段一大段的話了。

    我這個人,心情一低落,就會亂七八糟的寫一堆有用沒用發神經的話。

    其實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性格,有的人神經大條有的人敏感脆弱。生來如此。

    所以考慮的多是一個人生性比較優柔的表現,這也沒法控制。但我們可以學著去向相反的方向走,這是一種自我的性格錘鍊。還有就是讓你自己忙起來,去做事,實實在在的做事情,不論苦難對錯,從實踐裡得到的真知不是你考慮能考慮出來的,而且那是有血肉的經驗積累,只會帶給你智慧,沒有煩惱。還有考慮多不見得壞,看你考慮的是什麼,做一件大事深思熟慮總好過莽撞行事。

    你的煩惱不應該來自考慮多。應該來自你只停在了考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與“退一步海闊天空”,相似之處是否還有區別,請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