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笑貫長天
-
2 # 張勁逸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709--785)。不僅楷書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而且在行書上也具有很高的造詣。他的行書,如同他的楷書一樣,給人以剛健,雄厚,大氣磅礴之感。他作書彷彿不是在寫字,而是在抒發某種情感。
要論顏真卿行書,實際就是分析史上公認他最具代表性的顏體行書"顏書三稿"。分別是《祭侄稿》《爭座位帖》《告伯父文稿》。三者雖然不同時期表現的風格不盡相同,但總體藝術特點是一脈相承的。下面我們具體以這三個帖,主要以前兩稿帖為例,來大致梳理和欣賞顏體行書的特點和魅力所在。
一 情感激越,以情命筆首先我們在欣賞書法作品時,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其用筆,結構,和章法行氣。而應把書寫者的背景及書寫內容結合進行,才能全面的理解,特別是對於抒情性很強的行書體勢。
對大多數書法愛好者來說,顏體行書作品首次欣賞,給人印象書寫似乎很隨便,字型安排上歪歪斜斜,長短粗細不一; 加上隨意塗改旁白添字,顯得好像沒有章法。實際上,這正是顏體行書的一大特點。充滿了豐沛的藝術感染力和現場感。
比如《祭侄稿》,我們都知道顏真卿是一位秉性惇厚剛正之人。此稿由於是在特定的情況下臨時起意,順手拿一隻禿筆來奮筆直書,不是為書法而作,而是為了感情的需要而寫的。對大唐盛世江山的熱愛和忠心,對叛軍奸臣極憎恨。特別是對骨肉親人慘遭殺害的悲憤情感,都凝聚於筆端。隨著感情的起伏,時而飽筆重墨,盡情揮灑;時而渴筆,飛白,任意塗抹。使激切悲憤的真切情感,一古腦兒地滲透在他的作品之中,這就是顏體行書千百年來感染讀者的根源所在。也是它力壓群雄,始終穩居天下第二行書的風神所在。
這幅作品,研究作者當時的情感起伏,歷代都大有人在。
元朝的陳繹言曰:"自"爾"既至"天澤"逾五行,殊鬱怒;"吾承"至"尚嚮"沉痛切骨,天真爛漫,使人動心駭目。
當代陳振濂說:
"顏真卿《祭侄稿》作為中國書法史上一種最具有抒情意識的蓋世傑作,為我們留下了超完美的感情留注與起伏變化的珍貴痕跡"。
近年還有國外學者,運用電腦等高科技手段,如同分析《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的比對那樣。從《祭侄稿》的十幾處修改的筆跡中,詳細推測,探討當時顏魯公的意識活動的軌跡,使人們身臨其境的看當時的情感起伏和筆路,以及書寫中追求最適當筆法的措辭經過。可謂煞費苦心,用心良苦。
研究者們的分析,是否完全符合顏魯公當時的感情狀況,還待商榷。然而這幅作品在書法的字裡行間,透過完美的線條;筆法疾徐,輕重;空間的大小,疏密,與心手相應完美的融合,卻是沒有人能夠否認的。
二 筆法深得篆籀精髓,點畫沉著古樸顏真卿行書藝術的成功,更重要是建立在他精湛的藝術才能上的。顏真卿學過二王,更求教於同時代的大書家張旭。他自己曾說"頗傳長史筆法"。所謂"長法",就是張氏草書中的篆籀筆意。即以圓筆中鋒為主。
康有為這樣解釋: "圓筆主提,提筆中含,提則筋勁,中含者篆之法也。"
同時,在筆畫轉變方向之處多作圓轉,絞轉筆法。使轉角圓動自然。又剛勁有力。史上形象的稱之為"折股釵"。
前人評述最具篆籀風格的作品,是顏魯公的行書《爭座位帖》。又叫《與郭僕射書》。是顏真卿五十六歲時寫給右僕射郭英義的書。它既是顏真卿最具代表的行書三稿之一,同時與王羲之《蘭亭序》相提並論,被歷代書家譽為"行書雙壁"。
此篇和《祭侄稿》有相近之處,略感不同的是用筆更加凝重含蓄。起筆多為藏鋒,筆畫粗細較勻稱,結體上,連屬緊湊而又不失飛動姿態,篆籀筆法給人以圓勁蒼古之氣。
評價最出彩的是清代阮元:
"《爭座位稿》,如熔金出冶,隨地流走,元氣渾然,不復以姿媚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為行書之極致"。
米芾一直對顏魯公的楷書存有偏見,說來也奇,唯獨對這一行書卻推崇備至。
雲:"《爭座位帖》有篆籀氣,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於意外"。
以此為例來簡析其行書的筆法,結體特點:
1習慣性保留了顏體楷書開張寬拙的結體特點,如下圖"射", "郡","功","不朽"。都是楷行相間,用筆靈活。
2 比較明顯的是包圍型結構,十分強調向背,迎讓,疏密的藝術手段並用,並且了融合篆隸筆法,如下圖"聞"字長堅勾用筆隸法波腳,""明"字日旁用篆法結構。"地"字橫勾有出奇之古篆籀感。
3 筆法古樸豪放,沉著痛快:
如下圖"僕"字的顫筆。"跋"字的豪放。"極"字的俊俏。"百寮"字的古樸。
4.豎畫露鋒裹鋒,大都寫得遒勁有力,長豎中的懸針豎往往在尾部成弧形,曲式不等。如"悼"字。"時"字。
垂露豎較挺直剛勁,有的略微向左右斜偏,顯得靈動多姿。如圖"餘",還有下圖左行的"作","郡"字。
三 疏朗開張,輕重緩急,一氣呵成的氣勢1 連綿有致,上下呼應
在行氣佈局上,這些姿態各異的字,彷彿被一根無形的主線貫穿起來。交相輝映,共同組成一組一對的華美音符。如下圖《爭座位帖》:"天下莫與汝爭能"。參差錯落,奇正相依,讓賞析者由衷地讚歎!
2 心手雙暢,自然和諧
縱觀顏真卿行書,無論用筆,結字,行氣,章法十分和諧自然,隨著感情的起伏跌宕,行筆節奏或由慢到快,或由疾變徐,或帖中途停頓所產生的留白,與通篇的線性相互交映,讓人不感覺過分誇張和沉悶,又和區域性的行列疏密產生了律動的美。
如下面用《祭侄稿》的行書,詳細分析行氣章法出神入化之處:
從字的形態看,寫得最寬展是如上圖左行:"刺""輕""楊"字;寫得最窄長是"史","車","丹"字。處理得較扁是"都","尉"字。較小是"上"字;
從字的姿態上看,"刺"右傾,有下覆之勢,"史"左傾右拉有迎上之勢,"上"字雖小卻至關重要,如承上啟下的樞紐,"輕"字向右仰上,"車"字又向左迎上。
"都,尉,丹"三字,如上面分析所說,錯落有致的連成一片,整體貫穿在"車"的重心線上,"楊"處理較重。有頂天立地的氣勢。整行行氣章法,一氣呵成,以此類推,我們可以體會到顏體行書的巨大的藝術魅力和特點。
3 顏真卿《祭伯父文稿》行氣和用筆特點。
如下圖本帖也名《告伯父文稿》,全稱《祭伯父濠州刺史文》。是乾元元年(758年)十月顏真卿被酷吏唐誣劾, 以蒲州刺史左遷饒州刺史,途經洛陽時,倉促奠告於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此文稿與《祭侄稿》書法相同,一氣相通,而頓挫鬱勃似稍遜之。字跡比一般行書都要大,顯得雄厚,寬暢,用筆更加灑脫自如。其特點是筆法明顯多帶圓轉的豎畫,出現向內收之形。露鋒較多,特別是點和撇的的出鋒十分明顯。筆畫牽絲較多,透出一種拙秀,蒼穆。
總體來說,顏真卿行書以沉著健勁的筆力。豐腴開張的雄渾,影響著後世書壇。其書法不計工拙,看似信手揮筆,縱橫跌宕,其實筆法考究,"無一筆無來歷處",可謂巧妙絕倫,處處不失魏晉準繩,字字韻含特有筆調。
正如清.王澍對"三稿"的書贊:
"三稿皆公奇絕作,《祭侄》奇古豪巖,《告伯父》淵闊從容,至《論座》則兼得《祭侄》《告伯父》兩稿之奇。情緒不同,書隨以異。所以直入神品,足為《蘭亭》後勁也"。
可作為顏真卿行書特點的全面精煉概括。
又云:"魯公《爭座位帖》。氣格與《蘭亭》並峙,奇古豪宕,學之為難,一旦得手,即隨意所之,無往不是"。
也可以作為我們臨習顏真卿行書的法門要點。
-
3 # 韓丹嬰
顏真卿行書“三稿”即《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和《爭座位帖》,這是顏真卿的三個手稿。根據自己的臨習體會,我認為先從《祭伯父文稿》人手比較合適,因為它相對工整,易識別,手法也相對簡單。然後是《爭座位帖》,最後是《祭侄文稿》,達到一定程度後再交替進行。
1.《祭伯父文稿》。
此稿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字少;二是字形相對較“正”;三是字跡相對清晰,章法相對規整。在魯公“三稿”中,這一稿的藝術個性相對較弱,這正是其作為入門法帖的優勢,上手相對容易些。
2.《爭座位帖》。
此帖的特點亦有三點是字數多。有了臨習《祭伯父文稿》的經驗之後,再臨此帖會有更好的感覺,二者同屬拓本,且基本風格相對一致,這樣臨習起來比較容易上手。因為字多,因此又向創作邁進了堅實的一步。二是章法極為豐富,此前後變化較大,這樣的章法學習,對於行書創作,尤其是大字路的創作是極為有利的。三是文章可讀性強,這也是此帖極為重要的特點。它的內容是魯公寫給郭僕射的一封書信手稿,因魯公對當朝宦官當道的不滿,對郭公不敢申張禮法和不敢主持正義的不屑,雖文之前半部有讚譽之辭,然裡面依然充滿了嘲諷意味,既體現了魯公仗義執言、不屈權貴的性格,又道出了極其深刻的道理。比如“滿而不溢,所以能長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能長守貴也
行百里者半九十”等等
3.《祭侄文稿》。
此帖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從古至今無任何爭議,可見此帖在行書發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我在和書法同道聊天時曾發表過這樣的“謬論”,我說我覺得此帖應為“天下第一行書”。之所以這樣說,是從它是真跡的角度而言的。《蘭亭序》高超,可我們看到的好比是人的“照片”,而《祭侄文稿》好像是一個活蹦亂跳的真人。嚴格意義上說,此帖是我們臨習古人行書墨跡最可信、最完整的一本法帖,所以我才有上述的說法。其實這正是此帖的第一個重要特點:真跡無疑。與其他二稿相比,面對這樣的真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魯公書寫的真實過程,包括線條的內外虛實、墨色的變化等等。
清人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一文《書臨平原祭侄稿(丁西)》中說:“平原三稿,以《祭侄文》為最奇縱,定是真跡。”李宗瑋先生解釋說:“此文是包氏臨顏真卿《祭侄文稿》而自題其後的跋文。《祭侄文稿》《爭座位帖》《祭伯父文稿》,被公認為是顏真卿書法‘三絕’,而包氏又認為真卿稿書又以《祭侄文稿》最為奇縱,故列為‘三絕’之首。魯公在官場上為楊國忠所妒,張欲去之,乃出為平原太守,在平原太守任上,適逢安史之亂。真卿從兄果卿任常山太守,杲卿與季明兩人同在抗擊安史亂軍中戰死。季明只尋得首級,而屍體不見,僅以頭入棺,稱為‘首櫬’。《祭侄季明文稿》寫於乾元元年九月,真卿47歲。書寫時心情激昂,怒火中燒,悲憤齊發,不可遏止,故不思筆墨之功,不求章法規矩,筆走龍蛇,著墨斬殺而一氣呵成。這種不期然而然之書,卻又深得書之神理,體現了一種不可言喻的精神狀態,所表達的意境玻了舊有的正規化,作品那種潛在的衝擊力和緊張感,使你為之動容。這正是的真實藝術價值。”這是《祭侄文稿》的第二個重要特點。它是魯憤情緒下所書,“筆走龍蛇,著墨斬殺”成了他最重要的藝術風格和特點。
第三個重要特點是章法上富有生命韻律。開啟《祭侄文稿》,我們似乎看到魯公書寫時的“心電圖”,又像聽到了貝多芬的《生命交響曲》,情緒的波動,眼中流淚,心中流血。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下,魯公所書非書跡,乃心跡也。這樣的心跡,創造了書法史上獨一無二的章法,這樣的章法是做不出來的經典的書法作品,一定是書法家情感的傾訴,這是藝術的靈魂。這與電影、戲劇、小說等藝術門類一樣,情感的傾訴,使觀者入境,產生共鳴,隨之哭、隨之笑。
學習魯公的“三稿”,必須透過研究歷史,瞭解魯公人格的偉大,這樣才能與之產生共鳴。他在書寫《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時,心裡是何等滋味?有失去親人的徹骨悲痛,有對奸賊當道的憤恨,有空懷報國之志,卻不能為民解難的遺憾與無奈……瞭解了這樣的歷史,用心去感悟魯公的精神世界,才能讀懂這“三稿”。
-
4 # 李明友書法
顏真卿,字清臣。由於被封為魯郡公和做過平原太守,故人稱顏魯公、顏平原。他是唐代繼晉以後最有成就的書法家之一。
他的行書特色是,在結體俊秀的基礎上,筆法圓勁,線條渾厚,常使中鋒使轉,線條厚重流動,中宮緊密,四肢開張,線條粗壯勁道,提按轉折迅捷,形成一種渾強挺秀的風格。
他的行書代表作有《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爭座位貼》等。
下面是我臨寫的顏真卿的行書,請朋友們批評指正!非常感謝!
-
5 # 智慧書法
《祭侄稿》率性、隨意、粗放、移情、偏草,敘事明顯。《爭座位銘》法度謹嚴、風格卓約:矯鍵、挺拔、奔放、多姿,示範明顯。
-
6 # 葉之秋109460676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通俗的說,古人學書,筆法技術是一脈相承的,然而能做到寄情於書,就完全超越了單純的技術層面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歡暢悠閒之餘慨嘆人生的,純屬閒情雅緻。顏真卿的書法大多是悲憤激昂,一腔熱血,充滿廟堂之氣。蘇東坡的寒食帖又是淒涼寂寞的。雖說文以載道道有異,然而寄情於書亦相通,能從古人書法作品中尋情探道,才是現代人傳承藝術的意義所在,而單純的探討書家的技法未免狹隘。
-
7 # 阿燚黃南開
顏體行書特點:
化篆隸高古之法入行書,創造了與盛唐相應的新書風及新體勢。自然雄健,博大壯美,氣骨森然、奔放挺拔,真情流露。其中的《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乃顏真卿悲憤交加、情難自禁時作的祭侄文,雖作品中錯桀之處不少,時見塗抹。但通篇凝重峻澀、神采飛揚,筆法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粹自然,妙處連連。其中情感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真真是一篇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故元人鮮于樞認為:此帖僅次於王羲之《蘭亭集序》,評為“天下第二行書”,這一評論,也為歷代書家公舉。顏真卿行書還有《潮州帖》,乃顏公任湖州刺史時,湖州遭水災平靜後所作。《潮州帖》筆法側媚多姿,字法圓轉連綿、豐麗靈動,墨色華潤光亮,由章法井然紙上可見顏公當時的安然心境矣!再看他的《劉中使帖》,此帖又稱《瀛州帖》,約寫於唐大曆十年(775),為顏真卿得到打敗安祿山叛軍的訊息後,(因其侄顏季明皆因安史之亂而慘死,而悲憤作《祭侄文》)大喜若狂(箇中當有與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所描述的“漫卷詩書喜欲狂”一樣的狂喜情狀。),於是奮筆疾書而成這《劉中使帖》。該帖:運筆古勁酣暢而不露鋒芒,結字跌宕多姿而熟合規矩。帖中“耳”字結束那筆拖長竟佔了一行,其欣慰之情,由此溢於筆端矣!後面21字線條遒逸聯綿,更見激情不絕。故明代書家董其昌稱《瀛州帖》:鬱屈瑰奇,於“二王”法外別生異趣。
總之,顏真卿行書就如他的顏楷一樣,以“筋”取勝,兼收漢隸及魏碑筆勢,再以篆籀行書,化瘦硬入豐腴,改“二王”陰柔秀美轉雄渾寬博而氣勢更為恢宏,骨力更為遒勁,風格凜然氣概,終成萬世典範!
-
8 # 興平南郊竇文海
謝謝邀請。顏真卿的行書,總體上的感覺,是大氣厚重,,用筆沉穩,富有思想,充滿感情。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在悲憤之下,焦墨渴筆,如泣似訴,聲音都沙啞了,還在控訴安祿山的罪行。、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此稿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顏真卿爭座位碑同樣在用筆、結體、佈局上率意自然而富於變化的,加上用筆具有篆書的特點,以中鋒、藏鋒為主,很少露鋒,線條圓轉遒勁,在渾厚雄偉中又帶有靈巧,顯出一種“沉鬱頓挫”的鬱勃之氣來。湖州貼雖然有人說是米黼所作,從湖字,常字看的確與米黼特點相似,但從湊字,年字等看,米書中似乎找不到類似的筆意,因此我還是覺得屬於顏真卿所作,米黼中的一些筆法或許正是出自魯公。這幅字如大江奔流,氣勢磅礴,用筆仍然是以中鋒為主,在環繞的筆畫裡調鋒自然生動,不激不厲,富有揉勁,趣味橫生。總之顏真卿的行書以沉穩厚重,樸拙大方為主基調,具有篆籀味。結體佈局自然富有變化。
-
9 # 蒼鍾
謝謝邀請!在這裡就不對顏真卿的生平簡介再重複了,大家可以直接去百度科普。顏真卿的書法以雄強為主,曾學法於張旭,但並未得張旭草書的精髓。其中以楷書為主,楷書中的許多法帖也被奉為圭臬,例如《顏勤禮碑》、《麻姑山仙壇記》等。在行書方面,顏魯公以篆籀入行書,筆畫中常有屋漏痕的感覺,但傳世作品較少,其中以三稿《祭侄文稿》、《祭伯父稿》、《爭座位帖》最具代表性。至於《湖州帖》、《劉中使帖》中無論是用筆、字形都完全和三稿不同,卻和南宋米芾的書風有很多契合之處,因此被歷代書家鑑為米芾偽託魯公之名而作。
單論顏真卿三稿之中,又以《祭侄文稿》和《爭座位帖》最有特點,《祭伯父稿》在用筆上也有點脫離魯公的筆法,不推薦作為學習的範本。
《爭座位帖》又稱《與郭僕射書》,在用筆上有強烈的篆籀筆意,多中鋒,筆法勁挺有力,也是非常典型的“屋漏痕”。字數較多,可以作為創作的集字工具。但與《祭侄文稿》相比,其中的筆法變化較少,較為單一,顯得整篇字帖都略為平穩,給人的感覺就是厚重。
而《祭侄文稿》被奉為天下第二行書,無論是章法,還是用筆,亦或是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那種悲痛之情,可以和學習者產生跨時代的共鳴,這也是此稿被推到這個高度的原因。在用筆上變化豐富,顧盼生姿,全是顏魯公書寫時的真情流露,沒有刻意,信手拈來,多了一份古樸和自然。而在筆畫上,用筆渾強,力透紙背,篆籀筆法也體現的淋漓盡致。章法上變化豐富,雖有刪改,都是也正是這種隨意的改動,卻打破了章法的平齊,顯得更為自然,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
10 # 國教童蒙學堂一、顏真卿所處時代的書法流變
唐代的行書和草書,均看齊二王的風骨,以二王為正格,歐陽詢、虞世南都勤於臨摹和學習,《聖教序》斂入規矩。
到了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學王右軍行法,擺脫舊習,《李思訓碑》以行作楷,趨於平實。
到了開元、天寶年間,崇尚隸書,一改行草筆勢,張旭更是將草書的用筆由清健演變為圓勁。
顏真卿真草兼通,用筆從母親啟蒙時的清健,到《顏勤禮碑》時期的圓勁,行草書,則以《祭侄文稿》和《爭座位帖》為傑作。
顏真卿書法的主要特徵是雄健而外拓,創造出盛唐渾厚豐腴的書法新風,後人將顏真卿的書法、杜甫的詩句和韓愈的文章,並稱為“唐代文化三絕”。
顏真卿幼時受家學影響,非常注重文字的規範,受褚遂良時風影響,可以說褚遂良是他的老師。之後,顏真卿又師從張旭,盡得其楷書筆法,有意思的是,同時期的懷素,吸收了張旭的草書筆法,也自成一家,宋人董逌認為:“魯公受法得盡於楷,懷素受法得盡於草”。顏真卿存世的楷書作品,風格也是變化很大的。
顏真卿書法中有篆籀氣,楷書結體中常常參有篆書結體,而且不使巧勁,不求妍媚,也不趨於簡便,獨守拙氣。顏真卿一生仕途起伏,被貶謫近十年後又升遷,最後以忠骨報國,為人盡忠職守,正氣凜然,天性如此,他的書法也自然剛勁獨立,因為整體結字非常端莊,初見顏體的人有些難以入帖,然而越看越是可愛敦厚,後世也廣為取法流傳。
二、《祭侄文稿》公元758年,顏真卿49歲,書寫的原因,是正當英年的侄子,慘遭殺戮,而且身首異處,歸葬時,僅有頭顱,沒了身軀。
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最終“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季明是顏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訊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
顏真卿看到侄子的頭顱時,悲憤交加,寫字用筆頓挫縱橫,情緒注入筆端,收放頓挫激昂,能感受到行筆速度極快,下筆也是狠重猛烈,為書法史留下“天下第二行書”的千古絕唱。
從整篇的氣息,可以看出縱筆浩放,遒勁又不失流麗,篆籀筆意,或者像鐫刻,筆意自然,書寫速度極快,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透過文字的書寫,來表達自己當時的情感,沒有過多注意到章法和佈局,所以筆畫非常天然,沒有半點刻意。
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祭侄文稿》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
文稿墨色濃重而枯澀,書寫工具可能是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蘸取濃墨,使用麻紙,所有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一致,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從情感表達來看,顏真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
字與字之間,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疏可走馬,密不透風。
行與行之間,如同過橋之擔翁,左衝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
最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到了第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彷彿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彷彿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所以《祭侄文稿》有天下第二行書的美譽,人們以為《蘭亭序》之後,惟此最高。
三、《爭座位帖》《爭座位帖》書於廣德二年,也就是公元764年,距離《祭侄文稿》已過去6年,顏真卿55歲了。
顏真卿與尚書右僕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書信手稿。相傳有七頁紙,大約64行。信中直指謫郭英乂在兩次隆重的集會上藐視禮儀,諂媚宦官魚朝恩,以致禮遇高於六部尚書之事,抬高宦官的座次。
魚朝恩在當時大權在握、驕橫跋扈,是讓朝野為之側目的人物,顏真卿痛斥責他囂張氣焰,奮筆直書,通篇剛烈之氣躍然紙上。 迄今一千餘年,讀之莫不令人肅然起敬。全文內容大義凜然,維護朝廷綱紀,鏗鏘有力,忠義之氣貫穿字裡行間。
蘇軾曾於北宋長安氏處見真跡贊曰:“此比公他書猶為奇特,信手自書,動有姿態。”
全篇書意不在字句,完全跳脫出法度之約束,肅然之氣出於繩墨之外,有著魏晉以來風流氣骨,被推為神品。
總之,兩篇行書作品,都得筆神妙,是顏魯公直抒胸臆之神品,從其中能獲得不同的養分,今天的回答就到這,下次見。
-
11 # 李文志書法工作室
端莊。顏真卿和褚遂良,張旭都學習過,吸取長處,對二王的書法也有研究,真正是集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書法上也有顏筋柳骨之說。
-
12 # 麓風軒
顏體行書是“二王”行書系統以外的風格流派,成就了非常多的書家。學顏真卿行書,就要把握它的風格特徵。顏體行書的特徵可以總結很多,但最為核心的我認為就是三條,對照千差萬別的顏體行書,都脫離不了這三條特徵:
一、第一大特點:裹鋒用筆為主王羲之行書多用骨法用筆,切金斷玉,起筆收筆多見鋒芒(如圖《蘭亭序》清字)。而顏體行書的用筆多用裹鋒,運筆時將筆尖裹藏於筆腹之中,入紙鈍而無芒角,行進如推磨,如圓錐體一般在紙面上滾動,筆勢潛轉,不見筆尖。如下圖《祭侄文稿》清字:
再與下圖骨法用筆的《從天竺歸隱溪之南岡詩》中“清”字相比,則更能說明問題:
二、第二大特點:圓轉多於方折在顏體行書的轉折當中,更多地化方為圓,而方筆常常只用來作為點綴。如下圖《唐 · 顏真卿 · 祭侄文稿》“祭”字、“毒”字,方折筆畫全部寫成了圓轉:
三、第三大特點:字形向兩邊“鼓”顏體行書沿襲了顏體楷書結體寬博的結構特徵,字形不同於王羲之的往內收,也不同於黃庭堅的長槍大戟,而是像“鼓”的形狀,往兩邊凸出。
如《唐 · 顏真卿 · 祭侄文稿》中的“刺”字(見上圖),與《唐 · 李邕 · 李思訓碑》中的“刺”字(見下圖)對比就很明顯:
-
13 # 翰墨今香
說起顏真卿的書法,很多人對他的印象主要是他的楷書,顏真卿的楷書與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合稱為“楷書四大家”。但在書法史上,其實顏真卿的行書的影響力要大於他的楷書。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就曾經給予顏楷差評,而給到顏氏行書於好評。米芾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大抵顏柳挑剔,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顏魯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米芾對顏真卿的行草書是認可的,而對楷書則是否定態度。雖然米芾對顏楷的評價要客觀看待,但顏真卿的行書對後世的影響力確實是很大的。顏真卿的行書主要有以下特點:
筆法上的特點魏晉時期,王羲之的書法主要成就還是在於他的行草書,而王羲之的行草書主要筆法是使轉。到了唐代之後,特別是歐陽詢的楷書開始,便出現了一些筆法上的變革。這時使轉不再佔有主導地位,再使轉的同時增加了提按筆法的運用。特別是歐楷在起筆、收筆、轉折明顯地運用提按筆法。
顏真卿則把這種提按筆法在他的楷書當中進一步完善,而這種筆法也自然應用到了他的行書作品中。顏真卿行書的代表作是《爭座位帖》和《祭侄文稿》,從《爭座位帖》中能看到這種提按筆法的運用還是比較多的。
魏晉行草書筆法上是中鋒和側鋒兼有,方筆較多。而顏氏行書改變了這種用筆,以中鋒用筆為主,用中鋒來體現圓勁之勢,突出一個“筋”字,即“顏筋”。這樣顏真卿的書法就給人一種“力透紙背”的小姑偶,表現出書法藝術的“力量”美。
蘇東坡對此評價非常貼切:“魯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
結字和章法上的特點魏晉書法的結體茂密,字形稍長,給人一種娟秀飄逸之風。而顏真卿的行書則是一種開張的體勢,大部分字左衝右突、忽正忽斜、變化莫測,顏真卿的行書俯仰變化之大在之前的行書作品中很少看到。點畫集結的地方不擁擠,而開闊疏朗的地方也不空泛。字與字之間,上下緊密相連、氣勢流動,給人動感十足的感覺。
魏晉時期的行草書基本都是些簡短手札,篇幅短小,就是親朋好友之間的書信。因此書寫的時候自由揮灑,但畢竟篇幅有限,書家很難淋漓盡致地揮發內心的情感。也並沒有刻意作為書法藝術作品來創作或者欣賞。
顏真卿的行書作品,更多地是為了抒情達意,很少刻意工拙。例如《祭侄文稿》開始幾行字的大小變化不大,節奏比較緩慢、沉著。到了中間之後,隨著書家思緒與文章內容的引導,作者的情緒開始有了較大的起伏。這種情緒、情感上的變化,表現在書法作品上面就是字的大小、輕重對比開始加大,字行開始傾斜,並且有大面積的塗改。
從“賊臣不死”至“誰為荼毒”時,字形和行距忽大忽小、字字鬱結。到了最後面幾乎完全不顧書法法度的束縛,書寫速度加快,由行書變為行草書。這種情感,透過書法作品傳導給觀賞者,即使歷經千年,今天我們看來還是能體會到顏真卿那無法平復的悲憤之情,情緒的波動成為了這件作品的節奏轉折的支點。
所以該文雖然有所處塗改,但這些塗改不是敗筆,而是真摯情感的體現,同時也成為了文稿中的一種點綴。也讓後世的人們對顏真卿當時的情感變化更好地理解,增加了這幅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書聖王羲之可謂是開宗立派的人物,雖然後世書法人才層出不窮,但真正能達到與王羲之並駕齊驅的也只有顏真卿一人。
-
14 # 千年蘭亭
王羲之與顏真卿,中國書法史上的兩座高峰,他們共同創造了行書發展的兩條主線。
如果說王羲之開創了妍美秀雅、俊朗飄逸的行書創作潮流,那麼,顏真卿則開創了雄強沉厚、寬博端莊的行書創作格局。
顏真卿在書法史上能夠與王羲之分庭抗禮,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顏真卿實現了對王羲之的超越,在於他早年深受“二王”影響,後深悟大令外拓筆法,同時大量借鑑民間書法的“自然形態”,更重要的是唐代審美風尚與其書法特點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顏體行書體系。
顏的《祭侄文稿》也好,《爭座位帖》也罷,其特點在於:
一、將篆隸筆法融入行書,用筆圓勁雄媚,突破二王流暢丶靈麗丶灑脫的特點。
二、吸收民間書法的特點,去媚增雄,朴茂厚重,完全不同於二王的飄逸溫雅。
與王羲之比較,王書纖瘦而妍媚,顏書肥腴且雄強;王書墨色溫潤,顏書墨色蒼澀。
顏真卿的這兩件行書,自然隨意,毫不做作,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震撼力。
回覆列表
顏真卿的行書的特點是渾厚,剛健!
相對於王羲之的筆法來說,顏真卿的筆法要簡單得多,所以學習顏真卿的書法比王羲之要容易一些,可是這個容易也是相對的!
就拿《祭侄文稿》為例,滿紙的屋漏痕,誰也不敢說學之輕鬆,因為顏真卿的屋漏痕,真的需要深厚的功力與強健的筆力才成!
所以,學習顏真卿的行書不可以用那種慢騰騰的筆觸去學習,去書寫,它的用筆需要迅捷,需要帶情緒,這樣才是學到顏真卿行書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