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漂NZ

    北韓戰爭的失敗讓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擁有巨大優良裝備的美軍和聯合國軍,卻愣是打不過小米加步槍的志願軍。這場戰爭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成為美華人永遠抹不去的陰影。

  • 2 # 小趙24小時

    北韓戰爭

    一站,二戰都美國都以勝利告終,而北韓戰爭是雙方停戰,這就意味著對我美國方面來說是一種失敗。

  • 3 # 行者JXM

    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對美國而言,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沒有任何失敗對美國是所謂,刻骨銘心地。至今擁有最領先的軍事科枝,數量最大的航母戰鬥群,戰略轟炸機,核武器,數額巨大的軍費開支。所以美國曆屆總統,都宣稱自已的強大,從未言過失敗,更談不到刻骨銘心。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了。

  • 4 # 公元前

    新中國成立以後,緊接著就爆發了一場戰爭,那就是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可以說是中國的立國之戰,為了維護中國領土主權,中國的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與當時世界最強國家美國展開了作戰。但是由於中國志願軍的武器落後,而且也沒有制空權,所以志願軍與美軍之間的戰鬥力差距非常懸殊。但是中國志願軍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仍然將美軍打敗了,讓美軍重新認識了中國,咱們今天就來看看幾場讓美軍刻骨銘心的戰役。

    第一場戰役:長津湖之戰。1950年12月,華人民志願軍的第九兵團,在零下三十度的嚴寒長津湖地區,對美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志願軍第九兵團是臨時從國內奔赴北韓戰場的,所以冬天的服裝準備的並不充分,很多士兵穿著單薄,就上了戰場,甚至連後勤糧食也跟不上。但是我們的志願軍,靠著頑強的意志,強忍著嚴寒與飢餓,仍然將裝備精良的美軍擊潰,並全殲美軍精銳部隊“北極熊團”,此戰直接打出了華人民志願軍的威風。

    第二場戰役,漢江南岸阻擊戰。1951年1月,志願軍的第50軍和第38軍接到命令,要協助東線的主力軍全殲來犯的敵軍。美軍集結了兩個集團軍在西線30公里處進行突擊戰。而我們的志願軍則在漢江南岸佈置了多層防禦,與美軍展開了激烈的陣地爭奪戰。美軍依靠強大的,對志願軍的陣地進行狂轟濫炸,將志願軍的陣地炸成了一片焦土。

    很多志願軍戰士被埋在土下,但是志願軍戰士並沒有退縮,最終將美軍擊退。漢江阻擊戰持續了大約50多天,志願軍靠著簡單的工事,抵擋住了裝備精良的美軍。此戰美軍付出了1萬多人陣亡的代價,此戰結束後,美國國內出現了大量反戰呼聲。

    第三場戰役,鐵原阻擊戰。1951年5月,美軍依靠強大的制空權,突襲志願軍的後方。志願軍第63軍集團授命在鐵原一帶阻擊美軍的進攻。軍長傅崇碧利用鐵原地區高山山地形,設計出了以山頭為支撐點式防禦陣地。傅崇碧軍長其實並沒有沒上過學,但是他與美軍交手之後,很快就摸清了美軍的作戰方式,於是針對性的制定出了讓美軍頭疼的戰鬥策略。

  • 5 # 劍秋954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南北方內戰爆發,美國悍然介入干涉,並以聯合國名義糾結多個國家出兵於1950年9月15日在仁川登陸。此前中國政府多次警告美國政府,周恩來於9月3日並發表宣告"華人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8日以金日成為首的朝共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當時戰火威脅中國東北,為了保家衛國華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赴朝與北韓人民軍並肩作戰,抗擊以美帝為首的侵略者。經歷了5次大的戰役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不得不在板門店簽署《北韓停戰協議》抗美援朝的勝利讓侵略者明白了一個站起來的華人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道理,因此在後來的抗美援越的戰爭中美華人始終不敢越過中國政府劃下的北緯17度紅線。當年美華人越過"三八""線而吞下失敗的苦果是深刻,痛入骨髓的教訓!

  • 6 # 內事外事不決問我

    抗美援朝是美華人刻骨銘心的一場戰爭!美國將軍克拉克如此評價: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我是唯一一個沒在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將軍”美國糾集了18個國家的軍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軍事裝備耗時三年,死傷俘失蹤百萬軍隊把戰爭停戰線劃定在北緯三十八附近,也就是金日成領導的北韓政府和李承晩的南韓政府在戰爭發起前的實際控制線。戰略目的不能不說是失敗的

  • 7 # 閉花落雨

    二戰中,德日倆國軍力、士兵戰鬥素養、武備可以說世界領先,各有千秋:日本勝在海空軍,零式戰機、航母及海空一體化成熟指揮能力世界領先,美國戰勝日本除了國家綜合實力,中途島、瓜達爾等海戰,有幸運成份:山本五十六的大意、日本國力虧空戰線太長。決定戰爭關鍵的海空航母大戰,日本輸在空中偵察機誤判,導致艦載機掛載彈種錯誤,匆忙換彈中被美軍抓住稍縱即失戰機,一擊致命,再加上(倆枚壞男孩空投加速戰爭結束)改寫二戰史……但美日戰爭仍只能說慘勝。戰爭的目的是不求手段代價去達到,只要達到目的,勝的再慘也只是戰史,遠談不上刻骨。

    所謂的刻骨銘心,除了戰爭的慘烈,更指強勢一方(乒力、武備、國際輿論、綜合戰爭國力)全面佔壓倒性優勢的強者面對弱者的戰爭,即使弱勢方付出代價更大,但強勢方也倆敗俱傷而難達到戰爭目的,最終雙方無心再戰,以談判終結。

    北韓戰爭,美國糾集二戰世界強國(新中國對八國聯軍)的一場載入雙方及世界戰史的戰爭。美國挾二戰戰勝國之威,空海陸全面戰優的條件下與剛成立的新中國在北韓半島大戰。雖然前蘇聯派空軍參戰,但戰爭雙方仍是以美國率領的多國聯軍與華人民解放軍正面硬碰硬的大戰。

    著名的《米格走廊》也是新中國空軍以實力打出的。前後歷經五大戰役,最終使不可一世的美軍世界級戰神麥克阿瑟聲譽倒地。最終不得不與中朝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議。也是美軍第一次體驗到可以迫使日本屈服的高科技武裝面對中華民族,並非萬能。反而華人民解放軍的光腳不怕穿鞋的戰略指揮能力、軍隊的強悍戰鬥能力把美國聯軍打出心理陰影至今,因而可以說最為刻骨銘心。

    反之美越之戰,說白了也是美國及僕從國暗地裡同中國的再次戰爭,沒有中國的乒力、武器、戰爭物資的“寧可國內民眾束腰節食:,也要支援兄弟的越南”的大無畏號召及無私奉獻,越南就是現在的南韓及日本,被美國隨時蹂躪的傀儡而已。

    也正因中國參戰,讓窮盡所有現代化武器威力但仍難看到戰爭署光的美國認識到,再打下去只是泥潭,國力虛空、國內反戰情緒高漲的難以癒合的戰爭創傷……

  • 8 # 不才講史

    美國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受益者,他們正是因為發了戰爭財,而迅速走向強大的。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

    儘管說美國一直在世界各地都有挑起戰爭,但是,他們輸過的戰爭還是不多的。當然了不多並不代表沒有,要說他們對那一場戰役敗的最為刻骨銘心。

    我覺得還是抗美援朝戰爭。

    那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美國發動了侵略北韓的戰爭,中國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在美國不斷的挑釁下,中國開始發動華人民志願軍,去支援北韓。

    當時的美帝國主義,他們是十分的囂張的。畢竟那時候他們的武器都是最為尖端的,飛機、大炮、坦克應有盡有。

    可以說在武器方面,無論是北韓,還是中國,都是不能和他們相抗衡的。這就是美國比較傲慢的原因。

    可是,帶領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的將軍是彭德懷。

    要知道彭德懷可是百戰百勝的名將,儘管說美國確實十分的強大。但是,在彭德懷看來,戰勝美國也不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彭德懷打仗有一個特點,就是每一次大戰彭德懷,都能夠深入到敵人的最前線,這樣他才能更好的掌握敵情,找到敵人的弱點,然後做出迅速的變化,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

    那麼,美國的弱點是什麼呢?

    我們說了美國的武器是十分先進的,他們利用飛機,坦克和大炮,輪番不斷的進行轟炸,這樣的他們看來是無堅不摧的。

    但是,在彭德懷看來,他們的優點同樣也是他們的缺點。

    因為無論是飛機,大炮還是坦克,他們想要發揮作用只能在白天。白天視野好,他們才能夠輕易發動襲擊。

    但是,到了晚上就不一定了。

    所以,彭德懷就把戰鬥放在了晚上,然後白天休息。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戰鬥,美國的傷亡在不但的攀升。

    戰役打著打著美帝國主義就覺得受不了了。他們不得不坐在談判桌上和中國和談。最終中國和北韓贏得了抗美援朝最終的勝利。

    所以,說到讓美國最刻骨銘心的一場戰役,肯定是抗美援朝戰役中他們敗給了中國。

  • 9 # wen子哼哼

    北韓戰爭排得上號。

    美國軍事歷史學家S.L.A.馬歇爾稱之為“20世紀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區域性戰爭”。對美華人來說,北韓戰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看似永無希望,永無止境。箇中緣由,可以用以下幾個關鍵句子來概述:

    如潮水般的敵人給予準備不足的美軍一重創。

    北韓戰爭,原本是北韓半島南北民族之間的衝突。10世紀40年代的北韓,基本上是一個沒有政治制度和本土領袖的國家。北方是蘇聯人選擇的金日成,南方是美華人選中的李承晚。北方和南方的衝突,也是蘇聯和美國的政治制度的衝突。

    美國、中國、蘇聯捲入這場內戰以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韓軍共投入120萬,其中美國44萬;中國、蘇聯、北韓共投入188萬,其中華人民志願軍140萬。總兵力並非天壤之別,但戰爭的不同階段,美軍數次面臨如潮水般的敵軍進攻那種絕望。

    比如,雲山伏擊戰的時候。

    1950年11月1日,華人民志願軍第39軍(約3萬人)對被包圍於雲山的美軍發起攻擊。激戰至11月3日,以劣勢裝備殲滅具有現代化裝備的美軍騎兵第1師第8團(約4500人)大部及南北韓(南韓)第1師第15團一部,予美軍戰鬥力最強的騎兵第1師以重創。此戰,共殲敵2000人(其中美軍1800餘人),繳獲飛機4架,擊落3架,擊毀與繳獲坦克28輛、汽車170佘輛、火炮119門。

    美國大兵戴維斯後來回憶道:

    戴維斯很少見到這樣的情形。美軍發射訊號彈以後,從小在紐約州北部一個農場長大的他看到漫山遍野的敵軍時,不由想起家鄉麥浪翻滾的景象。現在這種景象令人不寒而慄,成千上萬的敵軍士兵朝他們撲將而來。就算你撂倒一個,還會有下一個;就算你撂倒一百個,還會有另外一百個。

    北韓和美國遠隔重洋,調動軍隊本來就不如中國和蘇聯等國方便,再加上杜魯門總統遲遲不願派兵,這使得美軍在一開始就面臨了數倍於自己的對手。這在美軍心理上就是一個重創。

    惡劣的地理環境更讓人絕望。

    美軍第2師第23團某營營長喬治·羅素中校曾經寫道,北韓戰爭最糟糕的地方,“正是北韓本身”。美軍一向過於依賴其發達的工業生產與先進的軍事裝備,尤其是離不開坦克,然而這裡的地形卻讓他們難以施展身手。雖然西班牙與瑞士也都地勢陡峭、群山連綿,但是山區過後很快就是一馬平川,讓強國的坦克可以長驅直入。然而,北韓的地形卻是“過了一山又一山”。

    舉個例子,在逼近清川江的過程中,美軍第2師第38坦克連的連長吉姆·辛頓後來回憶說:

    越逼近清川江,呈現在眼前的景象就越像是戰爭的地域。這裡層巒疊嶂,狂風怒號,溫度一直在下降,唯一可以預見的是,明天比今天更冷,這不禁會讓你懷念昨天。在如此惡劣的天氣裡,即使保證坦克正常行駛也變成了一項異常艱難的工作。辛頓非常擔心寒冷的天氣會“凍死”自己的坦克,擔心在最需要它的時候發動機突然拒絕工作。

    和作戰力量的懸殊相比,地理環境的惡劣不僅抵消了美軍在武器裝備上的所有優勢,還為中蘇朝的軍隊提供了眾多棲身之所和天然屏障。這是真正讓人絕望的劣勢。

    正是美軍遠東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對警兆的麻痺大意,一場小規模戰役才會最終演變為一場大規模戰爭。

    當北韓人把南韓人打得潰不成軍的時候,麥克阿瑟正在參加一個私人晚宴。當前線的潰敗如潮水般湧入華盛頓時,還是國務院顧問杜勒斯打電話問這位美軍司令他的後院到底發生了什麼,然而麥克阿瑟竟然回答說他要先了解一下情況,這種情況在美國曆史上都是屈指可數的。

    正如同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麥克阿瑟的司令部低估了日本的打擊能力一樣,在北韓戰場開始之初,麥克阿瑟同樣是狂妄自大又準備不足。

    當美軍在戰場上被中蘇朝軍隊碾壓的時候,憤怒的美國大兵往往想到的就是,這位在北韓連一個晚上都沒有待過總司令,把小夥子們送到北韓而自己端坐在東京,以為他們過得是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的舒服日子,完全不關心他們有多麼艱苦、多麼沮喪。

    “為平局而死”,為世人遺忘。

    “二戰”時期,美華人民萬眾一心、同心同德,戰場上的將士被華人奉為美國民主精神與優秀價值觀的傳承者而備受崇敬。

    然而,北韓戰爭,歷時三年之久,打得如此煎熬、如此艱難,參站的美國士兵卻無法讓自己的同胞對他們的犧牲感到一絲感激,甚至還被譴責為一場毫無益處的戰爭。這讓參加過北韓戰爭的美國士兵感到,他們總是次人一等。這種一種無可名狀的、難以磨滅的痛苦,也讓北韓戰爭成為了美國曆史上最煎熬的一場“失敗”戰役。

    我是“wen”子哼哼,喜好歷史掌故、文學經典,喜歡我請關注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文和故事哪個好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