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基本上清朝在佔領山海關兩年內,就已經基本上佔領全國,明朝迅速土崩瓦解,是因為山海關一過無險可守還是其他的原因,比如清軍的屠城政策使得明朝民眾無力反抗?
9
回覆列表
  • 1 # 馮導說事

    因為他們以為山海關之戰是吳三桂借虜兵打敗流寇,李自成從北京撤退後是明遼東總兵吳三桂收復了北京。全華人民對大行皇帝殉國悲憤不已,對流寇被吳三桂擊敗拍手稱快,於是剛剛被大順國佔領的北直、山東、山西各府州縣紛紛殺死大順國的“偽官”或者本來投降大順的明官員反正。剛剛從流寇狀態嘗試轉型建立地方政權的大順國在北方迅速崩潰(陝西稍堅持了久些)。河南湖廣北部的左良玉部和明地方勢力也“配合”北方攻擊流寇。

    弘光皇帝在南都繼位後,想的還是聯絡北方吳三桂,聯手消滅流寇。以及派代表同入關幫助平叛的“虜”談判,想著怎麼以較低代價把他們請出關外。

  • 2 # 手機使用者5539947807

    清軍根本不是明軍的對手,多年的交戰各有勝敗,明亡與東林黨,東林黨人滿口仁義道德,滿肚錢權自私,正宗的小人,哪狗屎大學士,在京城表完殺身成仁的決心,走了半天路到保定,一見李自成人渣就交槍了,真不要臉,

  • 3 # 傷神27818796

    個人觀點:1吳三桂投降,吳三桂手下擁有明軍中最精銳的關寧鐵騎,雖然數量不多,但是清軍幾倍也他們也無可奈何!2崇禎皇帝沒有做好北京被攻破的準備,沒有設立政治副中心,導致剩下明軍沒有主心骨,也不團結。3還有就是李自成農民軍沒有消耗清軍主力,反而被打得落花流水,雖然戰敗意料之中(畢竟以前都是被幾萬明軍追著打,這次是清軍主力,舉國之兵),但是清軍沒有多大傷亡就解決了這十幾二十萬農民軍。4本身明朝後期民生蕭條,政府腐敗,農民軍作亂多年沒有壓制住,加上天災人禍明朝雖然擁有上百萬軍隊,但也只是賬面資料罷了,可作戰的少之又少,這也是明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5還有一點就是明朝衰於嘉靖,亡於萬曆!

  • 4 # 思考的我

    更深層次的是小人與土匪佔據了一切,知識分子喪失骨氣與氣節。 抗戰的時候,知識分子透過反思南明那段歷史,意識到當一個民族特別是知識分子喪失基本的是非觀和氣節的時候,往往是不堪一擊的。明朝知識分子喪失氣節,是南明迅速滅亡的一個根本原因。與之對比的是,南宋的條件要相比較差的多,既缺少正規軍,又沒有多少地盤,面對的敵人要強大的多,卻仍存在一百多年。而南明的條件要好得多,帶甲百萬,有大批的正規軍,相當精銳,卻以摧枯拉朽般的速度滅亡,從此在滿清的統治下生活了將近300年,與西方的科技文化差距進一步加大,最終導致了近代史上的列強欺壓的歷史,不可不為深刻的歷史教訓。滿清的歷史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但歷史教訓不容忽視。誤國權奸馬士英被明史列入奸臣傳,是小心眼,動不動就要羅織罪名逮捕他人,徹底將明朝的最後生命力最徹底消滅掉,史書上有大量的有關的記載。歷史重複著,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啊。恐怖暴徒非理性地兇殘,是事實啊。

  • 5 # 修陽22376936

    盟李而攘清則賊可滅,和清而伐李則國可盛,歸根到底是臣不才,何故不才,帝之無德也。滿清無德,是以聯軍只抵京師,民國少德,焉能抗日八年,德者,民心之所向。

  • 6 # 碧海藍天81704612

    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戰已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固守北京已成了不可能,李闖只能棄城西逃,但一路上遭到吳三桂關寧鐵騎和清軍的追殺,李覆亡已是早晚的事。南明方面,朱常洵的兒子朱由崧當了皇帝,可惜此人是愛美人不愛江山之人,整日歌舞昇平不理朝政,大權旁落在奸臣馬士英之手,一年後弘光帝朱由崧兵敗被捉,被押往北京砍了頭。後來南明政府流竄江浙福建帶,內部爭權奪利,皇權被權臣架空,末帝永曆帝被吳三桂捉回用弓弦勒死。

  • 7 # 一片雲7737

    這個問題別他媽的提什麼官僚腐敗等等!!那是套話!關鍵是

    1,古代資訊不通,導致北京大臣和南明諸臣還以為吳三桂真是想借兵滅寇呢?證據就是北京自從李自成撤走後敞開大門迎接太子登基,結果等來的是多爾袞!!吳三桂靠邊站了!!後來南明還派使團和滿清商討,妄想割讓山海關以外收復京城呢?2,李自成撤走後,南明沒有及時北伐,佔領河北河南山東湖北一帶!3,南明皇帝朱由崧皇位不穩,東林黨人制造南省三大案抹黑朱由崧,後來甚至勾結左良玉,試圖推翻朱由崧!導致從徐州到揚州大片土地無人抵抗!4,兵驕將橫,形成軍閥,尾大不掉,中央調不動軍隊!自從崇禎荒廢廠衛之後,文武百官就不能有效控制,軍人最後形成軍閥!如史可法調不動江北四鎮!左良玉放棄武昌擅自進攻南京等等~~

  • 8 # 書劍漂零

    明軍在幾十年戰爭中,主力沒了,名將沒了,崇禎末年,讓人能想起來的,大概只有吳三桂和左良玉了,左良玉不提也罷,吳三桂是松山帶頭逃跑的,也就那麼回事吧,當然,不跑吳三桂也沒了。北宋損失很大,但多少保留下了一批主力部隊。

    另外,李自成和南明朝廷有不共戴天之仇,這兩家合不起來,張獻忠同明朝廷的血債也有,少一些而已,南宋的時候,北方還是有不少義軍支援朝廷的。此消彼長,

    金滅宋,更像是搶劫,這給南宋留下了寶貝的喘息時機,主要原因是金滅遼快,金滅宋也快,官僚體系還沒準備好,等他有實力佔領並管理北方時,南宋政治軍事也穩定下來了

  • 9 # 腦回路歷史

    1.崇禎在位17年,幾乎一直在打,打了一代人的人間,民心思定。

    2.老生常談的問題,土地兼併。中國的土地兼併極限就是300年,所以大一統王朝,國祚無一超過300年,土地都沒了,還怎麼活?老百姓討厭異族,但沒飯吃才更是大問題。

    3.按照古代的生產力,中國廣義上的大中原地區的土地,只能養6000萬人口,而明朝末年人口一個億。所以,老百姓吃不起飯了,李自成、張獻忠等才能這麼容易的造反。清廷同理可證。

    4.明朝的主力部隊都打光了,隨著吳三桂的關寧鐵騎(NO.1)叛敵,幾乎沒了。排名第二的秦兵,也隨著孫傳庭的陣亡,土崩瓦解。第三的天雄軍也隨著盧象昇在北京保衛戰中,損失殆盡。第四的洪兵,他們的主子可是投降的洪承疇,肯定沒有了。

    明朝末年,明朝軍隊兩線作戰,必然打光,打光了,必然就沒什麼國防力量了。

    5.清廷採取的一系列高壓政策,各種屠殺,肯定不是蠻幹的,是有深刻目的的,就在於瓦解明朝殘餘力量與百姓的抵抗之心。

  • 10 # 歷史研習社

    關於政治和社會原因肯定有很多人會寫,我就寫個不大被人注意到的: 因為八旗在入關前後在攻城技術上獲得了突破,具備了金朝騎兵們不具備的重型火器優勢,在1643年的松錦戰役後,清軍在關鍵性軍事技術-重型火炮方面徹底超越了明軍,所以他們辦成了金朝女真人沒幹成的事情。在引進紅夷大炮以前,中國的傳統火炮威力有限,多限於震懾敵人或者殺傷人員,對城池整體造不成太大破壞,但紅夷大炮的出現改變了戰場規則,如北韓國王曾慨嘆曰:“自古胡兵不習炮事, 而今番則馬、步、矢、炮, 無不皆備… …中原雖有大炮, 而未聞壞城, 今始見之” 。 典型的就是在1631年的大淩河之戰中,清軍攻擊大淩河城外圍堡壘“於子章臺”的表現。 《清實錄》記此役:“是臺峙立邊界, 垣牆堅固, 我軍連攻三日, 發紅衣大將軍炮, 擊壞臺垛, 中炮死者五十七人, 臺內明兵惶擾不能支, 乃出降。 是臺既下, 其餘各臺聞風惴恐, 近者歸降, 遠者棄走, 所遺糧糗充積, 足供我士馬一月之餉。 至紅衣大炮, 中國創造後, 攜載攻城自此始, 若非用紅衣大炮擊攻, 則於子章臺必不易克, 此臺不克, 則其餘各臺不逃、不降, 必且固守, 各臺固守, 則糧無由得, 即欲運自瀋陽, 又路遠不易致。 今因攻克於子章臺, 而周圍百餘臺聞之, 或逃、或降, 得以資我糧糗, 士馬飽騰, 以是久圍大淩河, 克成厥功者, 皆因上創造紅衣大將軍炮故也。 大淩河之戰清軍的策略是“圍城破堡、毀臺打援”,而這個策略之所以能成功,清實錄坦言是因為紅夷炮攻下了原先很難攻下的於子章臺,驚恐的明軍放棄了大淩河城防線外圍堡壘,清軍於是獲得了其中的糧食,士氣大漲。 其實到這個時候,清軍在紅夷炮的數量,質量和使用上都遠遠談不上完善,但到了1633年,在山東的孔有德部明軍攜幾十門由葡萄牙人指導鑄造的新式紅夷大炮渡海叛降清軍,這支明軍是當時唯一接受過歐式火炮瞄準技術培訓的明軍,於是大大加強了清軍的火炮力量。 以至於皇太極用“天助軍”來為這支明朝叛軍命名,真是“天助大清”。 然後清軍攻城開始頻繁的利用紅夷大炮攻城,如1642年松錦戰役,上午開始用23門紅夷大炮轟擊松山城,到下午2點,城牆上一切城垛和防禦工事已經全部被毀。松山城最終被攻破,洪承疇被俘。後來被說服投降,向清軍提供了大量明朝戰略情報。 而在1644年山海關不戰而降後,攻取明朝內地的各傳統城池時,紅夷大炮也一樣表現出色,例如在攻打重鎮太原時,清軍在沒有紅夷大炮時候毫無進展,只有休戰等待,而等到大炮一到,集中在城西北發炮,很快城牆有十幾丈被轟塌,清軍大舉湧入破城。 清軍攻打揚州時也是如此:“令大炮專攻城西北隅,崩聲如雷”。 《鎮虔奏疏》卷下《續祈皇恩俯查前勞以勵後效疏》中說:“攻打揚州,臣帶領甲喇紅衣大炮打破城池,功居頭等。” 還有攻打由李自成防守的潼關:初九日,清軍的紅衣大炮運至,進逼潼關口。大順軍鑿重壕,立堅壁,堵截清軍。十一日,清軍先用紅衣炮轟擊,接著大舉進攻,十二日,清護軍統領尼堪等領兵佔潼關。 紅夷大炮使得關內各個漢族政權依附堅城固守的策略變得無用,大大加快了清軍進攻的節奏,一城被破,十城奪志。新型火器最後卻轉成為清朝得以吞併大明的利器。 裝備有大量火槍火炮的清軍而在明軍投降清軍以後,由於入關之初八旗在行政管理上效率更高,也更少貪汙(後來很快也腐敗了),這些前明軍又恢復了戰鬥力。在清朝征服南方的戰役中,這些前明軍是攻擊主力,甚至很多屠城行為就是他們乾的,在戰鬥中有很高的積極性,而八旗往往只是起到督戰隊或者預備隊的作用。

  • 11 # 蕭武

    清軍入關之前,李自成已經把華北攪得大亂,要麼被擊潰,要麼投降,成建制的部隊基本上都在江淮一線,山西保留下來的也就是宣府大同的守軍,是投降了李自成的。

    李自成在山海關和吳三桂大戰,雙方都筋疲力竭的時候,清軍突然加入戰鬥,戰爭的天平直接向吳三桂一方傾斜。李自成一路潰逃,之前在北京搜刮的金銀財寶啥的,早都運回陝西去了,所以在北京也沒怎麼停留,就直接一路往陝西跑了。

    到清軍入關的時候,明朝在華北早已經不存在駐防軍隊了,只有一部分投降了李自成的軍隊,清軍來了,再投降一次就完了,也不用打仗。

    李自成一戰而潰,南明初立,還想著要和清軍夾擊李自成,對清軍還沒有明確政策,自己就先忙內都去了。最後是清軍到了江淮一線的時候,四鎮餘部二話不說就直接投降了。

    守江必守淮,這大家都懂。江淮失守,明軍僅剩的殘餘軍事力量也基本上就完蛋了。所以,過江之前,清軍基本上就是跑步接收的狀態,很少遇到成規模的抵抗。

    過了江之後,雖然有此起披伏的零星反抗,大都無濟於事。規模最大的反而是幾個原本早已降清的將領突然倒戈反清。因為這時候只有他們還保留著成建制的部隊。

    所以說,清朝是摘了李自成的果子,前面在華北和中原地區該打的仗,李自成都替他們打完了,清軍就是跑過來接盤就完了。等到了和明軍接觸的時候,明軍自己內部早已混亂不堪,新立的南明朝廷內鬥不斷,也沒什麼凝聚力,前線的軍隊也不知道為什麼而戰,為誰而戰,就直接投降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說大明王朝是一堵牆,前面推牆這個工作是由清軍和李自成從內外兩個方向長期推,才完成的。但最後一擊是李自成來幹。李自成自己不成氣候,一戰而潰,清軍就接過了李自成的接力棒。

    所以說,毛主席和粟裕有遠見,透過淮海戰役把敵人主力消滅在江淮,後面過了江,主要就是跑步接收。

  • 12 # 使用者6772435869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

    小康熙8歲登基,殺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打蒙古西藏新疆葛爾丹、黑龍江沙俄彼得大帝尼布楚北侵,全打下來也沒幾年。

  • 13 # 懷疑探索者

    解答這個提問的歷史學家很多,都歸納的很好,我沒有必要重複他們的話。我就從一個細節說說,看看明朝官員的昏聵。話說多爾袞帶領後金兵將入關以後,和吳三桂達成了交易,然後一舉殲滅了李自成在北方的軍隊。李自成兵力不夠,之後從北京城撤退,向陝西方向逃竄。這樣,趕跑了李自成大順軍的多爾袞,就帶著八旗精兵大搖大擺的進了北京城。不久,原本大明的在京官員,大概一二百人,就跑到多爾袞面前磕頭,說要對大金忠心耿耿。之後,這些大明的官員又派出幾個代表,到皇宮前面跪下,幹什麼呢?原來是“勸進”多爾袞。他們說,多爾袞老爺您太偉大了,堪比當年的曹操,現在我們要勸您做我們的皇帝,沒有您,我們一天都活不下去。什麼是勸進,就是勸沒有做過皇帝的人去做皇帝。這些大明官員根本不知道順治已經在一年前登基了。後金的大學士范文程當時也有點懵逼,對“勸進”的幾個大明官員說,我們的順治爺早就登基了,你們不知道嗎?沒想到,那些大明官員也是一臉懵逼,你看我,我看你,都說不知道。要是曾經和後金浴血奮戰多年的吳三桂聽到這話,恐怕會口吐獻血。吳三桂一定會想,老子在前線和別人打了這麼多年,可謂九死一生,而大明帝國滿朝的文武官員們,居然對金國的情況一無所知,連順治登基這樣大的事情都是一問三不知。不體恤民間疾苦,不通國家大事,早就是大明官場的常態。只要可以榮華富貴,管你洪水滔天,什麼國情敵情,與我何干?大明官員集體昏聵無知至此境地,大明帝國再不亡就沒有天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十個半月便秘,舌苔厚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