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對於“空城計”,大多數史學家是否認其存在的。因為疑點重重。虎嘯龍吟中,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來解釋司馬懿的撤退。非常有說服力。司馬懿為什麼能一直活著並且慢慢主導了魏國朝政?因為有諸葛亮啊。假如,司馬懿活捉諸葛亮,曹氏一族會給司馬家活路嗎?
6
回覆列表
  • 1 # 喵喵仙貝

    這個解釋很有道理。假設空城計是存在的,想想,攻城拔寨不就是想辦法進城麼,城裡肯定有防禦,我為什麼攻城,不就是我準備好打仗了麼,要是懷疑城裡有埋伏,那以後還讓人攻城不,攻城第一批人就是去送死的,要不斷的攻城,一批又一批,才有可能把城攻下,大門都打開了,司馬懿就算再小心也不至於跑了啊。司馬懿是讀書出身,不是武夫,是個人精,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肯定知道,春秋戰國,漢初的事就很能證明了,因此虎嘯龍吟用這個來解釋撤軍說的通。

  • 2 # 飲一杯白開水

    虎嘯龍吟的字首是大軍師司馬懿,整部劇就是圍繞司馬懿來的。畢竟大家對諸葛亮已經審美疲勞了吧。活的最長而且又笑到最後的司馬懿無疑是最佳人選嘍,況且司馬懿一生也是可圈可點。他前期默默發育憋大招,熬過了曹氏三代皇帝后終於為家族實現了君臨天下的至高榮耀。

    言歸正傳,問題的說法其實很早就有人提出。現在不少人大都否認空城計這一說的存在,這個暫且不談。就三國演義所述空城計當時的背景而言,良弓藏,狡兔死的悲劇確實會重演,司馬懿也會被魏帝架空。倘若諸葛被捉,西蜀定然亂做一盤,國內主降派定會主導輿論,劉禪無奈要提前幾十年出山了。這時候還需要司馬懿嗎?曹真一人搞定足矣。還有歷史上曹氏諸王也只是欣賞司馬懿的才華而已,而且對司馬懿是無時無刻不在防備。

  • 3 # 冷清先生

    沒有道理,因為空城計本身就不存在。街亭失守後,諸葛亮就沒有實施過空城計。

    假如真的有空城計,司馬懿絕對不會放過活捉諸葛亮的機會,就算司馬懿撤兵,也是因為別的突發性事件,而絕對不會因為,“飛鳥盡良弓藏”。空城計的場景,不論怎麼解釋都是解釋不通的。虛構的事情,想讓他合理,那實在太難了。

    曾國藩知道他消滅太平天國後,他和他的家族沒好日子過,曾國藩還是堅決的消滅了太平天國。而看開了的曾國藩,消除滿清猜忌和解除自己危險的方法就是交出兵權,並部分的解散了湘軍,而且一再的告誡子孫不要從政。沒有兵權的曾國藩不會對滿清江山構成威脅,滿清也就沒有必要再迫害曾國藩了。

  • 4 # 高盼明

    在三國這段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使用過空城計,自然也就不用解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但是空城計在三國的歷史上是發生過的,而且還不止一次,在三國曆史上一共有四次空城計的發生,分別是孫文臺空城退敵,曹孟德空營退呂奉先,趙子龍空營退曹軍,文聘空城退孫權。先後有四次,還都成功了,這就很真實的反應我開頭的那句話,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卻並非簡單的重複!

    而以歷史為題材的影視劇,編劇這個活確實是不容易,他不僅要保證觀眾看得爽,還要符合歷史大概的程序。而題主問的問題就非常好,以歷史影視劇的角度來看,空城計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來解釋司馬懿退兵一事,我們要縱觀整個影視劇來解釋,司馬懿面臨的是內部的猜忌,這點在影視劇中是有的,特別是到了曹睿這個皇帝,曹睿一心想要證由己出,而四個輔政大臣就是他的四道防線,把他束縛起來了,司馬懿和曹真為救郭照而談判,談判的條件就是司馬懿退出朝堂。曹睿知道後就顯得非常的生氣,在曹睿心裡,如果曹魏沒有大敵,司馬懿能不能活著還真不好說。而站在司馬懿的角度,他需要為自己的一家人負責,就算曹睿不一定會殺他家人,但是他司馬懿能忍,卻不敢拿一家人的生命來賭,所以影視劇以這個藉口來解釋,是可以說的過去的。

    而司馬懿為什麼能一直活著,這就要說司馬懿的性格和智慧了,司馬懿能忍大家都知道,在面對自己生死存亡的問題上,他一直表現的都是以退為進,雖然這過程中曹操和曹丕都知道司馬懿是在保命,但是司馬懿以退為進的藉口都比較聰明,而且時局和國際事態的發展都是符合時機。而司馬懿能主導朝政,還是司馬懿為首計程車族勢力在朝堂上越來越大,而曹氏宗親的勢力在後面越來越小,最有威望的就只有曹真的兒子曹爽了。

    司馬懿如果活捉諸葛亮,就算是司馬懿不死,起碼他以後是不會有任何的實權了。這一點是肯定的,也就更別談後面的代魏了。

  • 5 # 傳媒櫻桃派

    個人很喜歡《虎嘯龍吟》中對於空城計的全新開啟視角,空城計這場戲是根據戲劇監製兼主演的吳秀波在拍攝現場的創意而完成。諸葛亮獨守空城,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兵臨,兩人遙望之中來了一次神交,在戰場裡很文藝地來了一場心靈洗禮。

    劇裡的空城計是兩人相知又博弈的一次深入體現。幾乎是全形度演繹了相殺相敬的層層心理細節,折射出的不僅是職場某個階段,而是一個職場精英必須有的歷練與蛻變。

    兩人在幻境裡初見,一眼看懂諸葛亮獨守空城的司馬懿急切想要獲得這場勝利。

    諸葛亮看懂了司馬懿的急迫,更看懂了司馬懿背後的迷茫,一語道破他的危機:對抗諸葛亮是司馬懿在曹叡心目中的最大作用,涼薄的曹家第三代早已看懂司馬懿才能與其博弈抗爭。如果在西縣,司馬懿一舉擒獲諸葛亮,或許如今的故事就不再有貽笑千年的空城計,但司馬懿這支利箭就已經失去了最大的利用價值,鳥盡弓藏。

    雖然這番話是諸葛亮的緩兵之計,但其中字字中肯,字字誅心。

    這番話讓司馬懿被觸開第二層心境,他開始正視到危機。仔細看司馬懿的眼角有一滴淚,揮劍欲斬諸葛亮,他的勝負欲勝過內心的恐懼,此時成為贏家更是其最大需求。

    友情PS:其實不單單是職場,人生漫漫,勝負欲很容易蒙心,這是更可怕的迷失。對手比任何人都明白你的軟肋,當他開始找準這個痛點,能夠及時醒悟,這才算人生福音。

    司馬懿是聰明人,在決定勝負的關頭,他深切地正視諸葛亮的每一句話,如醍醐灌頂。他轉身撤兵,驚出一身冷汗。城樓之上諸葛亮亦是眼含熱淚,頭側有冷汗。

    生死一瞬,諸葛亮、司馬懿不過都只是歷史棋盤的一顆棋,各有危機而身不由己。

    司馬懿撤退時,導演很有心地拍了這樣一個鏡頭。背後陰影裡的司馬懿恰如螳螂,但他背後還有曹叡這隻黃雀,那一刻,諸葛亮是蟬。

    蟬、螳螂、黃雀的生物鏈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人生關係裡,能夠清醒自持,最難。

    利益和慾望可以讓人變得盲目的堅強,但是家人和情感一定是所有人的痛點。諸葛亮在幻境裡,一句“那你的兒子呢”擊潰了司馬懿最後的防線。這讓他開始明白奮力前進的目的,亦是逐漸被喚醒正視曾經因為保全家人而助力曹丕的初心。

    家,是司馬懿永恆的牽掛,亦是絕大多數人努力奮鬥的根本意義。

    從曹操、曹丕到曹叡,司馬懿在魏國沉浮數十年,他鮮少示人的弱點被諸葛亮看得清楚真切。盤旋在各種複雜關係裡的他逐漸卸下心防,認清內心的恐懼。

    他忌憚諸葛亮給孟達信裡“依依東望”這四個字,已入中年的他解讀為:“望的是畢其一生的抱負,畢其一生的榮耀”。此時的司馬懿就如同許多“成功人士”,他們的初心漸漸被矇蔽,將自己的動力歸咎於對榮耀的渴望。生活、生命都離他越來越遠。

    名利是永恆的春藥,可以讓人瘋狂。司馬懿在幻境裡再度欲殺諸葛亮奪得勝利。

    他這一次殺心是虛妄的。回頭一瞬,諸葛亮已經成了老年的司馬懿,這何嘗不是說兩人如同鏡子,照射著對方。

    年輕的司馬懿與老年的司馬懿相逢同框。與諸葛亮的對話裡,喚醒了司馬懿最心底的自我認知,他看懂了生活與生命的本意並非只為榮耀而生,而是不被各種慾望矇蔽,按照自己的初心過好一生。這是迷惘後對於人生的大徹大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惑。

    這番神交裡,諸葛亮不止以空城計贏得了勝利,其實更大程度扭轉了司馬懿的後半生之路。沒有硝煙的幻境之中,是相知也是對戰,他們對生活、職場、生命有了新的理解。

    一位好的對手不只是敵人,還亦師亦友,還提示你目標在此,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忘記初心。

    此處無限次表白吳秀波的演技,諸葛亮的點撥對於司馬懿是人性的一次洗禮,內心戲佔據極大比例。他的眼神從最初的享受勝利

    到清醒而恐懼,

    再到怨憤。人處於無奈的險境,心情已經完全刻畫,滿額頭的冷汗和顫抖的睫毛都是戲。

    看完全新視角的空城計,終於明白為什麼吳秀波在片頭署名“戲劇監製”了,因為整部戲裡有他的戲劇態度。

    《軍師聯盟》中,司馬懿是因為要保全父親而助力曹丕,從一開始就為家人安危而活的他如今已有兒孫牽掛,一出空城計會成千古笑話,但並不是他最在意的痛點。

    《三國演義》裡對於空城計的描述,司馬懿並未派出一名偵察兵,其所帶領的魏國大軍被諸葛亮安排在山谷裡的幾千人用回聲原理製造的陣仗嚇退。這對於標榜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很有用,但對於已經在魏國起伏半生的司馬懿來說,未免過於欠缺基本的常識理論。

    So,個人更認可避開諸葛亮主角光環,這一版的思維邏輯。對手,許多時候在職場也是相互依存的。

  • 6 # 我若是王你定為後

    羅貫中刻畫了一個幾近完美的精神世界,諸葛亮有心態以天下為重 這就是為什麼他好兵卻無權心。此人並非高深莫測 而是天人之智只是執著罷了。司馬懿靠對諸葛亮的瞭解 加上他本身就是非常優秀的軍師 才擊敗諸葛亮。雖然司馬懿擊退孔明。但畢竟諸葛亮是有遠大志向的人。無論怎麼講 司馬懿都比不上諸葛亮……不是比不過,是諸葛亮實乃天人。現實中也有這樣的人,不過大都被現實擊敗。但諸葛亮沒有 還依然位極人臣。實數奇才 我等不可及。羅貫中可能想要告訴我們的也許是更重要的東西……去討論空城計是不是真實的,就太沒格調了。

  • 7 # TOone

    老闆的什麼都不作解釋,讓人更有遐想的空間!同時也體現久遠的事物飄渺無法踹度。

    新版把什麼都交待的明明白白,像讀白話文,吃別人嚼過的東西,索然無味。

    所以,我個人還是喜歡老闆的演繹,透過背景音樂和演員的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將各自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於無聲處聽驚雷!

  • 8 # 搖滾吸血大魔王

    我個人感覺這一段就是編劇導演過度解讀。

    大家都知道,空城計在正史中並不存在,因為這一計Bug太多,根本不用進城,找幾個弓箭手就能輕鬆試探出諸葛的兵力。我記得似乎是呂布還是趙雲來著,用過類似的計策(實在記不清了),然後被各種結合玄化,成了所謂的空城計。(之前在一本書上看的)

    那麼空城計既然是虛構的,他的目的是什麼呢?翻開《三國演義》可以發現,對於空城計的描寫筆墨其實並不多,而這段情節一方面是體現諸葛的多謀冷靜,另一方面則是體現司馬的過於謹慎與多疑。我個人理解,這是這個計謀的本意。當然了,這也只是我個人的理解而已。

    回到劇裡面。司馬並非不知道城中無兵,而是為了養寇自保,免得被鳥盡弓藏。關於這一點,從我個人理解,其實不太能說的過去。首先,這種說法就已經限定了,只有諸葛才是司馬的目標和對手,司馬的任務就是為了搞諸葛。但這種說法未免太不把東吳放在眼裡了。當然,從我對劇的理解,我們就算不說東吳,但司馬的職責卻遠不止對抗諸葛。

    劇中,曹丕臨死前告訴曹睿,要利用司馬和曹氏的矛盾進行互相牽制和制衡,因為他怕士族和宗親任何一方一家獨大,這對於他們的統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司馬和曹氏都得存在,平衡士族和宗親勢力。這在曹睿剛登基處理矛盾的時候有很好的體現。曹休死了之後,只有曹真一個人可以掣肘司馬(其實就算是曹休沒死,也基本上是靠曹真自己拼了命的跟司馬對抗),士族和宗親的對決,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司馬和曹真的對決。

    接下來,轉到兩人矛盾。曹真對於司馬最大的憤恨點,我認為,莫過於司馬新法的推行大大壓制了宗親。曹丕知道對於宗親勢力必須壓制,但是又不能把整個國家命運完全交給曹姓以外計程車族,所以只能進行制衡。但曹真就不一樣了,他恨不得司馬法立刻停止,恢復以前的法制。在這一點上,他和曹丕產生了政治衝突。其實,哪怕到曹睿,這種政治衝突還是存在。

    那麼回到空城計上面。按照虎嘯龍吟的解讀,司馬殺了諸葛就會鳥盡弓藏。但按照劇中的思路,實際真的會嗎?我認為不然。如前所講,司馬的作用不只是為了對抗諸葛,更重要的,是制衡曹真。一旦被藏了,曹真的勢力就會做大,那麼司馬法還能否保住就是個問題。司馬法一旦失效,那對魏國的震動可想而知。曹丕在,還能鎮住曹真,但曹睿有沒有這個實力真不好說。畢竟“商君雖死,秦法不敗”的駟兒不是說做就能做的。曹睿需要司馬來制衡曹真,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司馬即使犯錯背鍋也沒有將他大辦的原因。曹睿必須兩個都倚仗,但兩個都不能幹掉。所以,藏司馬我認為,並不合理。

    另外,司馬在劇中越來越明朗的體現出,他不僅僅是軍師,更是政客。那麼作為一個政客,並且是謹慎的政客,聰明的政客,也是識時務的政客。就算是功高震主,過於做大,他也懂得以退為進,這在劇中多次體現。曹睿怕司馬懿嗎?怕個屁。他怕的是司馬懿的權力和勢力。只要司馬懿退步,司馬家也不會像諸葛和昭兒說的那樣“完了”。從人物性格上來講,也說不通。

    所以,在我膚淺的理解下,這段劇情有被過度解讀之嫌。空城計本就是提現司馬懿多疑和謹慎的,反而變成了兩個戲精儀式對話。而且,對話到後面還有點挨不上。

    當然了,也有一種可能,所謂鳥盡弓藏,也不過是諸葛亮詐司馬懿,司馬多疑,覺得的確會被藏,就趕緊跑路了。這也是體現司馬的多疑。不過這個就隱藏的太深了。

    最後,歷史是歷史,劇是劇。拿歷史去揣測劇,不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也是對劇的不尊重。在劇言劇。

    以上是我一些膚淺的見解。

  • 9 # 夜月下鳴蟬

    我感覺還是有點道理的。

    第一,說他有道理是因為司馬懿能夠被任命為大都督、大將軍率軍隊抵抗諸葛亮的北伐,也是因為在三國後期曹魏能夠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人也就只有司馬懿了,正是因為有諸葛亮這個完美的敵人,所以才需要一個掌握軍權的司馬懿。如果沒有諸葛亮,或者蜀國的北伐沒有到諸葛亮這個層級和難度,也就輪不到司馬懿出頭了。無論英雄或者梟雄,總是惺惺相惜的!

    第二,至於說它只是有點道理呢,則是因為一來空城計只是演義中杜撰的,為了描寫司馬懿為人多疑謹慎的片段,用杜撰的場景去看歷史人物的性格,總是會有些對不上馬嘴。二來,回到演義中,司馬懿撤軍也是因為之前被自己的疑神疑鬼耽誤了時間,導致趙雲的援軍趕到,沒有可乘之機,所以才無功而返。我想如果能有個機會除去諸葛亮,想必司馬懿還是很樂意的,為什麼呢,因為曹真。在曹魏政權內部,宗室和外臣之間的鬥爭可以說白熱化了,司馬懿作為外臣的代表,要想壓倒宗室曹真,滅國之功足以!

  • 10 # 泊圖泊途

    當然有道理。

    歷史上的《空城計》似乎是不存在的,但是電視劇的情節安排當然是以《三國演義》為模板。所以只說電視劇。

    司馬懿生活的魏國是險象環生,敵人多而朋黨少,誰不像曹氏親貴靠攏呢?司馬懿一日和兒子司馬昭對話中說,記住,我司馬懿在朝中沒有任何敵人,是他韜光養晦的體現,老謀深算的印證,那也說明了他的敵人是多麼的強大。

    曹操重用族人那是眾所周知,曹丕、、曹叡逐漸淡化但也未改變其根本,用司馬懿雖然是一險招,但是能有效限制過於強勢的宗親,保證皇權的延續性,因此這樣的人也不可少。

    所以什麼樣結局是曹氏當權者最想看到的呢?曹氏宗族壓著司馬懿,司馬懿迫於政治壓力要好好賣命,下野未必是曹丕、曹叡想看到的,曹芳時期,司馬懿裝病,曹爽大權獨攬,小皇帝的命運可想而知。

    司馬懿這一點也會知道,他在劇中連兒子都騙,還有什麼不能騙的,心中所想或許正是養著諸葛亮,司馬懿也想壓著諸葛亮但是卻又不讓諸葛亮死,保證自己戰功的同時細水長流。

    何其的相似!

  • 11 # 我是趙帥鍋

    當時司馬懿所面對的,不過是諸葛亮和一些老弱殘兵而已,而並不是蜀漢的軍事主力,司馬懿就算衝進城裡將諸葛亮給殺死,對於蜀漢而言也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因為蜀漢的軍事主力依然存在,而且蜀漢建國多年,自有一套非常完善的軍事和政治制度,他們並不會因為諸葛亮突然去世而不戰自潰或土崩瓦解。相反,他們會在魏延等人的帶領下繼續和司馬懿對抗。

    而且,也沒有任何證據表面,魏延等人在軍事上就一定會比諸葛亮做的差,而蜀漢這個國家也並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維繫運轉的。如果司馬懿不能夠殲滅蜀漢的軍事主力,談滅亡蜀漢恐怕實在有點言辭過早。更不用說,即便僥倖殲滅蜀漢的軍事主力,就一定能夠順利滅亡蜀漢嗎?更何況東南還有東吳存在,北邊還有遼東蠢蠢欲動,現在就談鳥盡弓藏和兔死狗烹恐怕實在有點不合時宜。

    事實上,和諸葛亮對峙時期的司馬懿,還遠遠談不上有多麼的權傾朝野,甚至而言,他對軍隊的掌控力都非常有限。司馬懿真正實現對全國軍隊的掌控,是在剿滅遼東叛亂和主持淮南軍務以後,後面再加上曹睿的英年早逝,才給了司馬懿權傾朝野的機會。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司馬懿所謂的因為鳥盡弓藏而撤軍,完全是站不住腳的,至少對於當時的司馬懿而言。換句話說,如果當時的司馬懿真有這種大好機會抓住甚至殺死諸葛亮,我想司馬懿從夢中都會笑醒的,因為這對他而言,不僅僅是權力和地位進一步提升的好機會,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次青史留名的好機會。

    因為,在兩軍對陣中,能夠活捉對方主帥,而且還是諸葛亮這種神級的人物,這足以讓司馬懿的軍事生涯達到前無古人的巔峰,那個時候的司馬懿恐怕真要成為和白韓衛霍李並肩的創奇名將。當時的司馬懿距離篡位還差十萬八七里遠,他會放過這樣的大好機會嗎?

    更不用說,如果司馬懿真犯下這種錯誤,被區區空城計給嚇退,你覺得他後面還有機會統領大軍嗎?因為就憑這種軍事水平,還有什麼資格在軍隊中混?難道不知道可以先派一支突襲部隊進軍城看一看嗎?事實上,大家都不是傻子,曹睿不是傻子,司馬懿的政敵也不是傻子,他要敢這樣做,大家真認真起來,他要麼就是通敵,要麼就是白痴。但不管是哪條,司馬懿的軍事生涯基本上都算是走到盡頭。

  • 12 # 北門猿

    沒道理。

    論歷史的話,歷史上就沒有空城計這回事。也就談不上有沒有道理。

    論演義的話,作者說了算。羅貫中說司馬懿沒看穿,他就是沒看穿。

    畢竟,羅貫中能寫《三國演義》,其他人當然也有同等的權力把三國曆史改編成文學作品。

    不過從《虎嘯龍吟》本身來看,這個做法也是不合理的。

    電視劇中司馬懿的想法是:如果消滅了諸葛亮,鳥盡弓藏,自己也有被皇帝收拾的危險。這個想法如果成立,需要滿足兩點:

    諸葛亮死了,魏國就沒有強敵威脅存在

    如果我們沒有外敵威脅,皇帝就會對自己下手

    第二條也算說得過去。就算皇帝不這麼想,做臣子的出於自保,也未必不這麼想。雖說司馬懿其實和曹睿關係不錯,但作為一個內心深沉,老謀深算的人,有自保的想法也是合理的。

    關鍵是第一條,諸葛亮死了,魏國就真的沒有強敵了嗎?

    顯然不是。

    當時魏國的形勢,除了蜀國之後,還有吳國。北方還有公孫淵。其實西北鮮卑也是個威脅,但這方面一直都不由司馬懿負責,所以不提他了。

    四川地勢險要,就算諸葛亮死了,想要打下來也不是件容易事。後來鍾會鄧艾伐蜀,在漢中折騰了很長時間,都打算退兵了。多虧鄧艾偷渡陰平,直接打到成都城下,後主劉禪投降,這才成功。

    可見就算解決諸葛亮,蜀國也很難打。也就是說,沒有諸葛亮的蜀國,是一個強敵。

    東吳不用說了。陸遜是當世人傑,未必就比司馬懿差,而且實打實地擊敗過曹魏的大舉進攻。這也是一個強敵。

    公孫家割據遼東多年,一直不服曹魏統治。後來徵遼東,就是司馬懿親自去的。這個雖然不算特別的強敵,但也絕對是值得司馬懿對付的敵人。

    也就是說,就算司馬懿面對空城大舉進兵,幹掉了諸葛亮。魏國至少還剩下三個敵人。雖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可也沒有兔子還沒死就把狗殺了的道理。這種腦殘事,天底下除了趙構,誰幹得出來……

    我們已經證明了,幹掉諸葛亮對司馬懿並沒有壞處。那麼從相反角度看,不幹掉諸葛亮,對司馬懿有壞處嗎?有啊。

    在《虎嘯龍吟》裡,至少明面上承認諸葛亮是司馬懿的強敵(實際怎麼表現的是另一回事)。

    養寇自重的事常見,但哪有養諸葛亮這種檔次敵人的?不怕將來哪一天,自己栽諸葛亮手裡嗎?

    要知道,就算是《虎嘯龍吟》這部劇當中,也是有上方谷的。司馬懿放了諸葛亮一馬,結果若干年後險些把自己作死了。這不是玩火自焚,自作自受嗎……

    所以為司馬懿考慮,如果是想避免鳥盡弓藏的局面,可以解決諸葛亮後,向蜀中進軍,然後象徵性地打幾仗意思意思,最後藉口四川地勢險要,糧草不濟退兵。

    這情形很合理,若干年後,鍾會差一點就這麼幹。姜維死守劍閣,鍾會不能攻破,已經開始商議退兵了。

    列營守險。(鍾)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就算打下蜀地,攻打東吳的事,也可以往後再拖。這也有例子,滅蜀之後,鄧艾給司馬昭上書,說大戰之後,軍隊需要休息。應當留兵在蜀地,建造戰船,

    (鄧)艾言司馬文王曰:“……然大舉之後,將士疲勞,不可便用,且徐緩之;留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煮鹽興冶,為軍農要用,並作舟船,豫順流之事……須來年秋冬,比爾吳亦足平。”

  • 13 # 歷史鹹談

    在《虎嘯龍吟》中,備受信任的馬謖丟了街亭。導致前方戰線吃緊,面對兵臨城下的司馬懿大軍,諸葛亮下令大開城門。自己則端坐城樓,怡然自得的彈起琴來。

    司馬懿兵臨城下,望著諸葛亮以及大開的城門,居然說出了這樣的話“這諸葛亮用兵一向謹慎,今日事出反常必有妖,今日不戰,退兵”。

    然而,最瞭解自己父親的司馬昭,並不相信自己的父親是怕了諸葛亮的計謀,事後一直追問退兵的真正原因,而司馬懿總是避而不答。直到司馬懿病危的時候,才向自己的兒子解釋到:那會,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諸葛亮,而是曹氏家族啊!

    原來,司馬懿之所以不攻城,是怕戰勝蜀國以後,司馬家族會遭到“兔死狗烹”的結局。故而選擇放過蜀國。只要三國戰事一日不平,他就還能存活一日,如果一切都結束了,那他司馬懿也就結束了。所以“空城計”不止是放過諸葛亮,也是放過了他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民國時期一頭牛值多少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