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襄陽祖海
-
2 # 格律詩名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漸漸把寫書法當作需要天分才能做得到的事,這很奇怪。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我們都把用毛筆寫字看作一種藝術行為,但如此大張旗鼓的結果是很多新兵還沒上戰場就陣亡。
此言非虛,許多人只因覺得自己沒有“藝術天分”便放棄了學習書法。其實,書法的原始意義是用毛筆寫字,在使用毛筆的古代,那是一項基本技術,和有沒有天分無關,既然是許多古人都要會的事,現代人沒有理由學不會。
寫書法要先有用毛筆寫字的態度,要恢復到這個原始的功能,如此用毛筆寫字才不會顯得太高深,對很多動不動就說寫毛筆字一定要如何如何的嚇人觀念才能免疫。
關於書家天分與學書功夫的關係問題,《書譜》中這樣描述道:“子敬以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運。自矜者將窮性域,絕於誘進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夫!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斷可明焉。”
從這段論述可見,書體貴乎自然,這種自然便是筆法、技法“精熟”基礎之上的“自然而然”的狀態。那種強努為力、標誌體格的做法是“工用”不夠的表現,只會讓書法的神采情韻相去甚遠。過高看重自己作品的人,是在自毀前進之途;虛心謙抑好學之人,必定成功在望。只有學而未成者,而無不學就能取得成功的。
學習書法“天分”是次要的,“勤奮”才是基石。
孔子少年時就飽讀詩書,十五歲"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所以博學多才,“勤奮”就是他成為"聖人"的根基。
縱觀歷代書法名家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等,他們誠然擁有天資,但更為人樂道的是其“筆山墨池”“入木三分”的勤奮故事。
有了天資,不加善引亦是無用。他們的書法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為他們傾注了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時間在古人的經典作品、經典名著裡鑽研,豐富了知識、擴充套件了視野、提高了境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讀多了,書法境界也提高了——這是一個喜聞樂見的“副作用”。
行萬里路,遊覽名勝古蹟,山水風光,讀懂大地風雲經,觀察大自然的運轉法則;在大自然這本無字天書中探索真理實相,尋覓生命真諦,體道悟道,身心對焦,達到天下之至柔,“精、氣、神”自然就會在書法作品中流露出來。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要我們見賢思齊,向“天地”學習看齊,向“道”“德”學習看齊,向“自然”學習看齊;
只有這樣,才不會浪費與生俱來的天資才氣,不會惋惜後天付出的辛勞勤奮,寫出具備精、氣、神的書法作品,留於後代傳賞。
-
3 # 青年書法愛好者
我認為不管學習什麼都是會有一點天分成分,但是天分佔的比例幾乎很小。
有句名言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再舉個例子,就拿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學寫字來說,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在父親的影響和培養之下,從小也熱愛書法。王羲之對兒子要求一絲不苟,極為嚴格。為了讓兒子鍛鍊指力,腕力和臂力,他要兒子在筆桿的頂端頂著一塊磚頭寫字。有一天王羲之在牆上寫了一個“鵝”字,就出門拜訪朋友去了,王獻之就偷偷的用粉漿把字塗掉,按照原來字型的大小和筆畫的粗細重新寫了一個“鵝”字,想來個以假亂真。然後他請來了自己的母親過來看,然後他的母親看過後,覺得運筆的功夫跟丈夫的相比差的實在太遠了,整個“鵝”字也就一“點”像是丈夫的筆法,然後他對兒子說,:“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王獻之聽後羞愧難當,也恍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在書法上真正有所成就,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於是他主動向母親承認了錯誤,表示以後再也不驕傲了,一定要像父親那樣勤學苦練。
幾年後,王獻之的字練的也越來越好了,可是父親還說他的功夫不到家。然後他就問:“父親練字有沒有什麼秘訣呢?”王羲之意味深長的對兒子說:“你把這十口水缸裡的水寫完以後,自然就知道寫字的秘訣了。”王謝之終於認識到練字的秘訣就是勤學苦練和持之以恆,從此他再也不去找什麼捷徑了。又經過多年的苦練,王獻之終於成為與父親齊名的著名書法家,父子二人被人們並稱為“二王”。
所以說,王獻之這麼有天分的孩子,都是靠勤學苦練和持之以恆才成為了著名的書法家。
另外,我自認為自己的天分成都也不高,我相信透過自己的堅持苦練,一定能過將書法學好。
本人純屬個人見解,望採納。
-
4 # 裝修鑫理說
這個問題必須客觀看待和論證:
1、天分肯定是有的,天分有先天的和後天的;因為每個人的遺傳基因不同,出生環境不同,學習環境不同,天分的基礎也有一定的不同。但要在書法這條路上,發展,僅僅靠天分是成不了書法家的。
2、學習書法要必須端正學習態度,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馬馬虎虎的對待學習。必須勤奮學習,堅持學習,要持之以恆,滴水穿石的學習精神。
3、要從內心深處熱愛書法,多練習、多觀察、多思考、多領悟歷代名家名作的精髓。
4、翻閱歷代書法名家大家,沒有一個是僅僅依靠天分成名的,都是透過後天持之以恆的奮鬥才有收穫的。在中國書法發展程序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初唐書法家虞世南和歐陽詢,見到索靖書的草書《出師頌》真跡後,席地而坐三天三夜,細品研究作品的精髓記在心裡。
5、在《書譜》中這樣描述道“子敬以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運。自矜者將窮性域,絕於誘進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夬!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斷可明焉”。這經典的書法界的古名言教育我們後生輩,學習書法要達到人與書法自然表現的境界,要達到書寫自然,真情留露,寫出自己的風格。前提是要把基本功練紮實,熟練字的結構、筆法、技法、章法;從入門到入道,才能創作出經典的作品。
-
5 # 夢花小院
首先了解下天分是指:一指天資、天賦,二指天命,三指天定的名分。各個領域都有天賦異稟的人物,與生俱來的在某個方面有特長。天分就是比一般人領悟或者進步快一點,我覺得天分是先天,努力才是後天,不努力先天再好也沒用,後天的努力加上點天分就很容易把書法寫好,也進步的很快,那我們沒有天分的人,只是進步慢了一點,但是透過正確的方法和無數次的重複,同樣可以把書法練成功!總結一句話:最好的天分就是興趣愛好,功夫不負有心人!愛上書法,一起進步!(共勉)下方是我自學兩年的書法,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
6 # MSJ筆墨硯臺
關於學習書有天分一說
我個人覺得是:天分,是成功者給失敗者說的謊言。
有的學得快,是因為他做到了學習書法的每一步。如遇到了一個好老師,自己很自覺、很努力做好每一次的學習要求,自己能聽懂老師的講解和試範,並透過自己的手中筆寫出來。這種學習書法的態度進步就會快。
前提是有一個好老師和一個努力堅持的自己。
如果遇到一個糊塗老師,自己怎麼努力和堅持,進步明顯不如前者快,反知還會消滅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如果遇到一個糊塗老師和一個不爭氣的自己,那就更糟糕了。
綜合以上幾個條件
學習書法有天分一說有片面性和主觀性。
學習書法有兩個階段
第一是學習階段:即是基礎筆畫、筆法、臨帖、章法等的系統學習。
第二是創作階段:這階段是第一階段昇華,就是把寫字昇華為書法藝術。
第二階段中:名師指點加上努力堅持的自己,那寫的作品欣賞價值肯定一年比一年好,進步快,反知則一無所獲。
所以我個人認為,天分,是成功者給失敗者說的謊言。如果自己不努力,即使有在好的條件,也是一事不成。
-
7 # 覺智師兄
我覺得學習書法沒有天分一說。學習書法講究的是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多年如一日的努力。正所謂“勤奮者方可成大業也”,天才出於勤奮,成功是由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構成的,沒有勤奮即使是天資聰穎的仲永也逃不過泯然眾人也的命運!有的人在同一技法和同一位老師指導之下,又有同樣的勤奮,各人進步實際上也有快慢,因此就被認為天賦有高低,其實不然,而是由於後天的基礎有深淺。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是質變的必然要求,沒有天長日久的積累要想達到優異的效果勢必會出現漏洞。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要想練好書法,離不開墨池精神,離不開寫黑十八缸水的精神。書法講究的是勁道和力量以及起筆落筆能否專心致志,收視返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需要不斷的揣摩加之以堅持不懈的努力,否則再高的模仿技能也是枉然。
不過要想在書法上有所建樹,不僅僅是透學古人,還要寫出自己的風格,開拓新景,在自身努力的基礎上,還需要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和積累,因為書法是文化的載體,也是藝術的載體,它有傳遞資訊的作用,也有審美功能,為什麼透過一人的字能感受到一個人的精氣神,就是因為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會用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方式影響到一個人的字,使看到這字,就彷彿能看到這個人的精氣神。因此一人的文花底蘊和藝術修養,會融入到一個人的字中 。
-
8 # 翰墨寫朝暉
天分,是否可理解為天下萬事萬物的分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是王羲之蘭亭序經典詩句,做為萬物之靈的人當然有天分可言,每個人各有各的個性,各有名的精彩,有人喜歡天,有人歡喜地,從認識到感悟不一樣,喜好各有不同。
對書法有天分的人也一樣存在,但不一定對其它方面也有天分,這就是先天的分別,對線條敏感,能感受書法韻律之美,對書法特別有興趣,能領悟到其中的精妙之處。
天分也包括後天的區分,好的種子只能遇上合適的土壤才能生根發芽,每日勤學苦練,臨帖不止,大都都能寫出一手漂亮的書法來,天才等於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分,然而大部分人都是九十九的那部分,那百分之一有天分的人才能達到九十九達不到的高度和深度,為後人留下經典名帖,古往今來,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熱愛書法的人。
-
9 # 天一居主人
許多人只因覺得自己沒有“藝術天分”便放棄了學習書法。其實,書法的原始意義是用毛筆寫字,在使用毛筆的古代,那是一項基本技術,和有沒有天分無關,既然是許多古人都要會的事,現代人沒有理由學不會。
關於書家天分與學書功夫的關係問題,《書譜》中這樣描述道:“子敬以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運。自矜者將窮性域,絕於誘進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夫!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斷可明焉。”
從這段論述可見,書體貴乎自然,這種自然便是筆法、技法“精熟”基礎之上的“自然而然”的狀態。那種強努為力、標誌體格的做法是“工用”不夠的表現,只會讓書法的神采情韻相去甚遠。過高看重自己作品的人,是在自毀前進之途;虛心謙抑好學之人,必定成功在望。只有學而未成者,而無不學就能取得成功的。
學習書法“天分”是次要的“勤奮”才是基礎,
縱觀歷代書法名家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等,他們誠然擁有天資,但更為人樂道的是其“筆山墨池”、“退筆成冢”的勤奮故事。
有了天資,不加善引亦是無用。他們的書法作品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為他們傾注了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時間在古人的經典作品、經典名著裡鑽研,豐富了知識、擴充套件了視野、提高了境界。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要我們見賢思齊,向“天地”學習看齊,向“道”“德”學習看齊,向“自然”學習看齊;只有這樣,才不會浪費與生俱來的天資才氣,不會惋惜後天付出的辛勞勤奮,寫出具備精、氣、神的書法作品,留於後代傳賞。
書法天分,來自勤奮!
-
10 # 薛根元書法
愛迪生說:成功=1%天分+99%努力,但是後邊還有一句話,然而1%的天分比99%的努力更重要。
我認為學習書法是有天分一說的,並且這天分還是很重要的,兩個人付出相同的時間學習書法,有天分的或者天分高的肯定進步的快。我認為天分其實就是興趣和學習方法,雖然這部分能力對比長時間的練習(所謂的努力)顯得那麼渺小,那麼顯眼,但是在成功的過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長時間的練習在書法上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要取得非凡成就,天分就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實際生活當中能發現自己的天分,並付出那99%努力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說能取得顯著成就的人古之少有。
回覆列表
學習書法,應該有天分吧,但只佔一小部分,大部分還是要靠後天的努力學習,才會有所成就。大書法家,哪一個不是刻苦學成的呢?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歐陽詢……哪一個是透過刻苦練習,虛心求教,細心琢磨才能在書法上留下高價值的藝術品。
而想透過投機取巧,光靠天分,不勤加練習,想成為書法大師的幾乎沒有。
做什麼事情都要刻苦學習才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