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雁知

    白話詩

    白話詩是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後興起的一種文學體裁,它不用像舊體詩那麼講究格律,字句長短隨意、更接近生活化語言而寫的詩,與之相反,傳統格律詩一般稱為舊體詩。

    早期的白話詩,為了表達與舊體詩的不同,非常的淺顯易懂,現在我們看來像兒歌,但意蘊深遠。

    比如,胡適1921年寫的《希望》

    我從山中來,

    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開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時過;

    急壞看花人,

    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

    祝汝滿盆花!

    我第一次讀到這首詩時,我沒有把它和文學大師聯絡起來,我更認為是一首兒歌童謠,那麼的朗朗上口,一直把這首詩名叫做蘭花草,除了最後一句文鄒鄒的。直到多年以後,才瞭解為什麼這首詩叫《希望》。

    冰心的詩,更加的簡單,明瞭,平淡卻又充滿意境。記得小時候想在她的詩裡摘抄一些所謂的名言名句,竟然抄不出來,但還是非常的喜歡她的詩。

    《繁星》節選

    一六

    青年人呵!

    為了後來的回憶

    小心著意的描你現在的圖畫

    九零

    坐久了

    推窗看海罷!

    將無邊的感慨

    都付與天際微波。

    徐志摩的詩我一直不喜歡,雖然詩句很美,也很適合朗讀,但我就是不喜歡。代表作《再別康橋》。

    戴望舒的《雨巷》曾經很喜歡,但覺得多讀幾遍,會有一些失落,惆悵,迷惘或者頹廢,不過,在江南旅遊,還是非常想在雨中小巷漫步的。

    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

    卞之琳的詩非常的有哲理,很美,讀了讓人浮想聯翩,但也有一點怕讀,所以,還是不喜歡吧。

    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賀敬之的詩,有人說是民歌,但我堅持說賀敬之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把韻律詩和民歌結合的非常好,他的《回延安》,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每每讀到都會讓人心潮澎湃。

    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這麼厲害地跳,

    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

    手抓黃土我不放,

    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

    ……

    詩人舒婷的詩有時熱烈,有時深沉,非常的讓人感動,名作《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我覺得,寫的出這樣的詩句,一生無憾。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燻黑的礦燈,

    照你在歷史的隧洞裡蝸行摸索

    我是乾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灘上的駁船

    把纖繩深深

    勒進你的肩膊,

    ——祖國啊!

    ·

    我是貧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輩輩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飛天”袖間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國啊!

    ·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剛從神話的蛛網裡掙脫;

    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

    是緋紅的黎明

    正在噴薄;

    —— 祖國啊!

    ·

    我是你的十億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

    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

    餵養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 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 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

    散文詩是像散文的詩,是詩和散文的結合體,有時,更能直抒胸懷,表達的更清楚。

    我以我喜歡的詩人流沙河的散文詩結束這篇文章。

    在姐姐妹妹裡,她的愛情來得最遲。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誘蝴蝶的時候,她卻把自己悄悄的許給了冬天的白雪。輕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別的花不配被白雪撫愛一樣。在姐姐妹妹裡,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麗。

  • 2 # 真相666真意

    現代不多用“白話詩”這個名稱,只稱“詩”,把傳統格律詩稱為舊體詩。白話詩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韻律。據說清末,一些從西方引進的詩作已開始用白話進行翻譯(這麼說,是洋鬼子攪和的?)。

    胡適的《兩隻蝴蝶》,是著名的白話詩。好像順口溜啊,我奶奶很快都會背了。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這還算好哎,至少字數韻律還可。有的啊啊嗚嗚幾句,字數韻律完全不是味,那隻能算“嘆文”吧。雖說文化多元化,你能不能不要跟人家重名,你別叫“詩”行不行?

    詩,必須有華麗的內容,華麗的格式,才顯得有內韻有魅力,才顯得高大上。

  • 3 # 謙和須人

    一篇作品,我們為什麼會認為這是一首詩?難道僅僅是因為這篇作品是押韻的嗎?當然不是,詩歌有著它自己的特徵。

    我們說的押韻是詩歌音樂性特徵裡的一個小分支,而詩歌的音樂性在古代和現代又有著差別,在古代詩歌的音樂性是透過分行、對仗、平仄、音步(節奏)和押韻構成的,而現代詩歌的音樂性是由節奏(分行、空格、標點、重複)、押韻構成的,現代詩其實也有押韻,不過要求沒那麼嚴格,很自由,可壓可不壓,也可以換韻。在音樂性這方面,現代詩歌其實注重的是節奏,而節奏是由三個要素所應發的,1、意思之間的關係 2、語言要素的結構 3、作者情感的變化。

    我們並不是因為這篇作品的押韻才認為它一首詩,押韻不是成為現代詩的必要條件。

  • 4 # 高粱179816305

    是詩,都是有韻的,無韻怎能稱之為詩?

    一般人都認為,必須有聲韻,才能叫詩,如古詩詞都是很講究的,有聲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韻味是不是,沒錯,它是一門很高階的語言藝術。

    但,並非語句押了韻就是詩呀,它還得講究情懷吧,還得講究意境吧,還得講語言的創新吧,還得講藝術與人品吧,多了去了。所以,唐詩記載的不少,可真正流傳於世,眾口皆碑的詩作並沒有多少呀,聽明白沒有。

    白話詩呢,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歷史的必然。它的特點是甩掉了以往詩歌創作的鐐銬,趨向於更加自由,更加奔放,猶如一匹奔馬,一溪春水,無所拘束,更加適合當代人思想和情緒的表達,所以受到大眾的喜愛。

    但它,並非是不講語言韻律的,否則它的語言不可能流暢和具有畫面感,乃至有流泉般的音樂聲響?

    這叫什麼韻呢,叫內在的韻,或叫意韻,它的句與句,段與段都是意韻相聯,一氣呵成的,不妨你把舒婷的《致橡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再重讀幾遍,韻味保證就出來了。當然,最重要的是,詩中必須有好的形象,好的語言,好的意境及好的情懷,給人以力量和啟迪才行。

    歸納一句話,不論古詩或白話詩,韻只是形,是皮毛,而情懷和表達的思想高度才是魂、是魄,才是作品流傳於世甚至千古的不二真理。

    否則,是搬家家,玩尿泥,哄自己玩呢!

    多讀讀好作品,你自然會明白的,明兒見!

  • 5 # 萬事不求人

      說到這個話題,我想到了“雲對雨,雪對風,夜對晴空”三尺劍,六君弓,脊北至山東”這是道法的啟示。格律詩開始出現在南朝,並根據永明體,發展,然後迅速發展。然而,後來人們發現了一些弊端,如沈約四聲八病理論(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側扣和正扣),進而發展了永明的聲調和節奏理論。  根據這些理論,同位律逐漸發展,然後出現了平仄律。這一吐為槽,古人的這種智慧,都用在這上面了。根據這些規則,五言律詩在唐代定型,然後七言律詩定型。自此,中國格律詩的節奏規則基本形成。  如果它們都不能稱之為詩歌,那麼我們國家就不會有文人。根據詩歌的分類,徐志摩句是一首新詩。清末,中國開始了文體改革,分為三個階段:“新文體”、“白話”和“通俗語言”。新詩出現在五四運動之後,是胡適等人倡導的一種新的詩歌形式。與傳統的節奏詩相比,它摒棄了單調乏味的聲音和節奏規則,用口語來梳理情感和表達事物。因此,在現代,押韻不再是詩歌的標準,意境是第一位的。

  • 6 # 梧桐樹邊羽

    現在許多白話詩都不押韻,不押韻的詩還能叫詩嗎?

    白話詩指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後打破舊詩格律,不拘字句長短、用白話寫的詩,也稱“語體詩”、“白話韻文”。

    所以我們現在一般稱現代詩,又分為近代詩和當代詩,用來和格律古詩詞作出區分。

    也就是說,白話詩就是指現代詩。

    白話詩還是詩,白話只是這個偏正片語的定語,意思就是這首詩是用白話寫的而已。

    不過不押韻就不叫詩,所以不押韻的東西也不能叫作白話詩。能被稱作“詩”、能被稱作“白話詩”的文字作品,自然是押韻的。

    這麼解釋清楚了麼?

    那麼如何判斷一件文字作品是不是“詩”呢?

    詩不同於散文,不同於其他文體,被稱作文學的CROWN,是有其固有特色的。總結起來就是三點:一,高低起伏,音律清朗。二,富有節奏感。三,押韻。

    古詩詞因為有格律,所以這三點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從白話上發展出來得自由體現代詩,雖然在體式上站在格律詩的對面,以打破古詩限制為生存基礎,但是其實兩種詩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在語言中提煉出來更高階、更精煉的感情表達方式。

    白話詩(現代詩)和古代詩詞(舊體詩)真正的區別並不是音律的叛變,而是生髮它們的語言基礎,一個是現代漢語,一個是古代文言文。

    所以,即使是現代詩歌,也是在明裡暗裡遵守著詩的三大原則。我們說討厭格律,但是我們的詩必然是要朗誦出來的,如果一首現代詩讀出來不通順,那就是所謂的“啞巴詩”,就是垃圾。而要朗讀通順,聽起來音節清脆,繞樑三日,實際上就必然遵守了漢字音調和諧的規則,自然高低起伏,音律清朗。

    節奏感也是詩最重要的特色,包括最後一條必須押韻也是節奏感的前提之一。因為押韻會讓一個句子完結,在古代沒有標點符號,押韻甚至成為一個句子的停頓、結尾的標誌。在今天,我們不需要押韻作為斷句使用,所以現代白話詩的押韻就不再是隔句韻、排韻,而是相當寬鬆的押韻,可能幾句才押,也可能平仄通押,這都是可行的——但是,必須有押韻——因為需要保證詩歌的節奏感。而沒有節奏感的作品,我們一般就俗稱“和尚唸經”,死氣沉沉。

    沒有節奏感的文字,如果只是文字作品,還無所謂,但是如果需要吟誦的詩,是絕對不能接受的。而且很多看上去沒有節奏感的詩,讀者念起來會根據詩意和自己的理解自行斷句——自行新增節奏感——那麼他念出來的有節奏感、有押韻、有高低起伏的文字,又可以稱之為“詩”。

    你看,寫白話詩的規則多麼寬鬆,甚至都不需要作者去想,讀者都可以幫助完成。

    我們寫白話詩,如果不是故意搞得晦澀難懂,那麼遵守詩的三大基本特質創作出來的作品必然是最好流通、最容易激發讀者共鳴的“詩”。

    以最寬泛的韻律要求,以意象的構建為手段的文體,仍然可以叫做“詩”。也就是說,現代詩目前的主流狀態,仍在詩的範疇。任何“詩”,都是要押韻的——雖然韻可以押的非常寬,可以隨時轉韻,可以雙句押,可以隔句押,甚至可以亂押,但是,押韻還是需要的。

    不押韻的就不是詩。我們可以稱其為金句、段子、俳句、散文詩(散文詩不是詩)、小品文,不管它是用文言文寫的,還是白話文寫的,都已經不再是詩。

  • 7 # 永書101

    白話詩沒什麼明確、嚴格的平仄、韻律要求,差不多得了!

    中國古代詩詞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的燦爛明珠,甚至是全人類的寶貴遺產。古體詩詞的確在韻律、平仄關係等等方面具有嚴格的要求,雖然也常常有人不按照這些要求創作。

    但古體詩詞已經遠去了,明清以後古體詩詞就已經逐漸死去。古體詩是那一段歷史時代的產物,好比初戀雖然美好,但已經過去了,只能成為記憶永存。

    近、現代人的生活環境、知識結構、語言、修為、觀念等等都與古人有巨大差異,勉為其難地寫出來的古體詩詞通常都像白開水一般膚淺無味。

    白話詩就是在這樣的創作環境下應運而生的,我實在是覺得白話詩算不得什麼詩,不過是一些五穀不分之人的無病呻吟。如果只從韻腳上看,白話詩還不如打油詩。

    白話詩押不押韻,實在是一件雞毛蒜皮的事情,只要讀起來順溜,有一定的實質內容,最好還能讓人引發一點思考,我看就足夠了。

  • 8 # 學無止境Mxc

    那是從外國引進又被一些成名人物玩弄出來的,中華民族無論先秦文學,漢樂府,魏晉文學,唐詩宋詞長短句,元曲明雜劇都很在意你所指。而從清未民國至今流行的大多是連作者也不怎麼懂的新詩詞,又讓很多附庸風雅的文化人鼓吹成風,流傳更廣的一種文學,反而冷落了廣受喜歡的古代遺風詩詞!

  • 9 # 塗之人995

    不押韻的,詩味厚,哲理深,也被人喜愛。——“紅燭啊/這樣紅的燭/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有這般顏色”(聞一多)沒押韻,也是名句。

  • 10 # 抑鬱症破譯者

    你認為是詩它就叫詩,你認為不是詩它就不叫詩。現在的白話詩已經有些邊緣化、模糊化了,處於萎縮狀態。也沒有一個權威的規定什麼樣的結構和韻律就是白話詩,否則就不是。所以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憑自己的喜好了。(題主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龍像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