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觀察室
-
2 # 相如來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35歲以後,我們必須不斷學習新科技的基本原理和延伸其生活用途,並儘量體驗,才是起碼立於不敗之地。
-
3 # 領略宇宙之美
新技術湧如潮流,發展日新月異,作為程式設計師的我們該如何跟上腳步,搶得先機不被淘汰呢。 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期間可能會遇到挫折。面對新生事物,殘酷市場競爭會幫我們篩選,能夠存活下來的大都會發展得很好。 思路決定出路,思想決定行動。 要反對保守,落後的思想可能成為致命的桎梏。兩年前,跟著一個部門經理做的時候,他的思想給我樹了典型的反面教材。專案開始的時候,我建議他使用ssh最流行的架構,因為這個架構已經是經過市場考驗獲得大多人認可的了。但是他思想相對陳舊,認為這麼做他無法控制專案,故而採用了jsp+javabean的方式。要知道把程式碼都編寫到了頁面上面,故而修改繁瑣,維護耗時耗力,也是這樣的原因催生了Structs這樣的表現層框架。設計資料庫的那幫人又是非常不給力,讓從來沒有寫過程式碼的人去設計資料庫,也只有他們幹得出來了。慢慢問題就出來了,資料庫不斷修改,頁面邏輯不斷修改,加班成了家常便飯,漸漸就成了死迴圈。Jsp+javaBean大約是2000年的技術了,採用該技術架構等於在技術上被甩了十年,而中國改革開放也才不過30年。結果東西推到市場,試用的公司都反饋產品差,除非是管理層用行政手段強推,否則無人樂意用! 要反對保守,同時不能太過冒進。技術發展很快,市場可供選擇的東西非常多。很多公司為了節約成本都使用了開源的工具和技術。這些開源的東西有些太新了,不穩定,要好好甄別。要等他們成為了市場的寵兒的時候,咱們才出手。Flash Builder4 測試版出來的時候,自己並不需要馬上嚐鮮,而是等到穩定版出來的時候,才一頭扎進去猛學。 要跟上潮流不被淘汰,光有思想不夠,還得落到實處。首先,要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類似於CSDN和JavaEye等技術入口網站可以多上去逛逛,他們是花了錢去編輯和收集資訊的,在一定程度還是有用的。其次,要盯著大公司技術發展,例如微軟,IBM,Oracle,Adobe等巨頭,他們是這個時代技術發展最有力的源泉。Adobe已經表態將擁護Html5,自己的flash player將推向高階遊戲客戶,因此html5是未來發展趨勢。微軟也大力發展銀光技術,微軟是一家老牌技術公司了,產品一直在全世界暢銷,其產業鏈也不知道養活了多少人。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要先精通一門再觸類旁通,並且注重積累知識。大而不專,廣而不精是非常致命的,有人誇誇其談,胸中雖有無語,下筆時卻毫無一物!大樹盤根亦是如此:根是先往下扎,最後才是散開生長,唯有這樣,大風大雨打過來的時候才能屹立不倒!
-
4 # 溫天武
35歲是人生的分水嶺 如果你沒有在35歲之前獲得成功基本上35歲以後你難行走在科技圈,如果你去工作很多公司可能不會要你,如果你35歲之前有了資本比如:技術上和資金上的資本,那麼你行走科技圈是相對於容易的事情,。
35歲以後你要學會的不止是技術方面的,因為技術是35歲以前你應該累積的,過了35歲你應該憑藉自己35歲以前的經驗在學習新的技術那麼你會很成功,你也知道現代的科技都是日新月異的,所以需要保持不斷的學習而且這個學習是有含量的,起碼是能保持這個行業5年以上的新技術,你需要每天有固定的時間看看書上網瀏覽行業內的新知識給自己充充電,一定要不間斷的和行業的人士多溝通多交流,向同行多汲取經驗保持對科技行業的熱愛的資訊的補充,要學會和年輕人多溝通多交流,因為科技的改變都是年輕人第一時間得到,對於科技公司的技術人員來說要不停地奮鬥,如果失去了奮鬥精神,在科技公司就無立足之地了,所以35歲以後一定要懂得奮鬥,奮鬥包括了安分守己的在公司打工也包括了自己出去創業邊摸索,無論是哪一種對於大齡的35歲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無論結局是如何35歲的人都處於精力充沛的壯年,如同初生的太陽
科技圈很神奇,致力於科技圈的人都是偉大的,因為科技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我們向偉大的科技人致敬
-
5 # 星空e劇
我認為應該培養一種不斷學習的能力。35歲之後,雖說時間精力都有限,但並不會影響你抽出一點時間來學習科技,關注科技。35歲之後人生經歷、社會閱歷都有一定的積累,這些都是自己寶貴的財富,學習新知識,新科技並不是完全的從零開始,以前自己的很多經驗都是可以用的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最難得可貴的是這種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強的從事任何領域上手都快,新知識的點點滴滴積累會匯聚成大海,潛移默化的改變的認知、思想。
以前在大學裡認知一位老教授,80多歲了依然每天學習到晚上11點,知識面之廣令人折服。
-
6 # 慧視角
現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大部分都是35歲以後的人創造出來的,其實人生35歲正是黃金年齡,如果說自己跟不上的話,那可能我們20多歲的時候,就已經被落下了。
其實社會變化一直是比較快的,就像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說,在一期《對白》節目裡說的一樣,真不是隻有現在的時代才變化快的,其實以前的時代變化也很快的,只是我們沒趕上那個時代而已,所以人生要想不被社會時代落下,是一直需要不斷學習進步的。
人在20到30歲更多的是,需要做體力勞動相關的。20歲是古人說的弱冠之年,放到現在社會,一般是初出茅廬,渾身是力氣,但是缺少工作經驗,生活上一般也沒太大壓力。這個年齡段的人最適合,以體力換經驗,因為一般也沒太大生活上的壓力,就可以在工作或者創業中試錯了,可以儘量多的接觸不同的行業,為將來打下良好的基礎,儘量明白將來自己想要往那個方向發展。
35到50歲的年齡段正是社會的脊樑。在很多行業,很多領域裡,我們的社會建設正是這個年齡段的人在做的。你可以看一下身邊的人和事,一些公司重要的管理崗位上,平均年齡都在這個年齡段的。如果說題主35歲就感覺有點被社會落下的感覺,那真的是隻有努力學習去面對,只能說你的學習讀可能不夠。
30而立的說法,其實是從古人延續下來的,中國的古代處在農業社會,大部分家庭,最大的收入就是從事農業生產,而30歲正好是一個家庭裡最強壯的人,基本一家人都得靠這個壯勞力來勞作。
現在社會,大部分人都是百歲人生,相對於古人的70者稀,我們平均至少多活了30多年。而且,現在大家大多數都是從事腦力勞動,我們到40歲左右的時候,自己的社會經驗、人生閱歷才能夠達到一定的積累。
很多人50歲以後就真慢慢的開始自我退休了,慢慢的淡出人們的視野,當然也有不少人會逆流而上,才剛剛開啟了人生,這樣的人其實一生都是在學習的,一生都是不會被社會落下的。
比如我們熟悉的姜淑梅老奶奶,60歲了學識字,75歲開始學寫作,後來成功的出版5本書,每一部書的出版發行量都很大,書也是非常的受我們歡迎。姜淑梅老奶奶閱歷太豐富了,經歷過戰亂,饑荒年代,當然她筆下的故事也是非常的精彩,人物也是非常的飽滿。
再比如我們的金庸老爺子,八十多歲能活出我們二十多歲的樣子,他八十歲的時候選擇做了一名學生,繼續學習。
金庸已經寫了十五部武俠小說。都非常經典。當時金庸的名氣已經非常大,而且在我們看來非常的博學,但他卻依然覺得自己學問不夠。因此即使是在獲得劍橋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後,金庸堅持選擇作為普通學生申請就讀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那時的他已經是81歲高齡。
記得一位國外的一位百歲老人藝術家,發表一場演講的時候,說自己在60歲的時候,想學習小提琴,但是當時覺得自己年齡大了,可能學不了了,就沒學,現在自己特別後悔,要是當時學習小提琴的話,現在自己已經有40年的演奏經驗了。
以上的三為人都是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的人,用一生的時間告訴我們,人只要持續學習,是不會被社會落下的。
所以題主:以百歲人生看的話,對35歲的我們來說,人生才剛剛開始,我們經過了前面幾十年的打磨,現在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閱歷,而且未來的我們,也應該像一位我舉例的三位老人一樣,持續學習,絕對不會被社會落下,其實有時候只是我們自己把自己丟了,真不是社會把我們落下了。
回覆列表
在這個資料滿天飛真假難辨的時代,首先要保證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最省錢最省事的方法就是多讀書。其次是擁抱一些,你所陌生的實物或行業!不要抗拒,去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