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支蓮6
-
2 # 蒼梧本草
據我所知,應該是沒有的。清明節在民間固是用來祭奠祖先的,必須莊重肅默。但同時,清明這個節日,也是春和景明,適合踏青的。所以這個節日有場合界定,在祭祖掃墓時,肯定不宜相互問候。但若有三五知己踏青遊玩,見到熟人故知,禮節性的問候也再所難免的。何況,中國曆來就是禮樂之邦。
-
3 # 修心先修德
你好,
清明時節雨紛紛,既然是民俗,那當然各地習俗是不同的!
在北京,並沒有聽說互不問候的說法,清明節其實就是寄託與世長辭親人的相思,至於活著的人還是該如何生活就如何生活吧!
所以,不必忌諱那麼多,不知者無罪,不必糾結!
-
4 # 麗葉秋心
每年的清明時節都在四月4一5日前後,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清明時節是一個緬懷先烈和祭祀先人的日子,不忘先烈,不忘祖先,是一種民族傳統的習俗和禮議。人們在清明時節前後仍然上墳掃墓祭祖的習慣,燃燒紙錢或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也是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期間,問問好,不違規,不傷風敗俗,建議大家不要在意這些,迴歸理性,健康正常的生活方式也是很好的。
-
5 # 鄉村螢火蟲
今天是4月1日,再過兩天就是清明瞭。關於清明期間民間互不道早安的說法,的確是沒有聽說過,我們河北廊坊這邊也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說法。即便現在有人提出此類說法,應該也屬於最近兩三年才被某些人憑自己對清明節的錯誤理解所想象出來的一種說法。
清明是一年當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作為24節氣中的一個節氣,在每年的仲春與暮春之交,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乙位、太陽的黃經達到15°的時候,一年一度的時節也便進入了清明節氣。具體到2020年,清明節氣開始的時間是4月4日的15點38分。而清明作為一個節日,它又不單單隻有清明節這一個名字,同時還擁有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一眾節日名稱。由此也可以看出來,清明作為節日,它並不是只有掃墓祭祀一種意思,同時也是人們享受春光春景、踏青遊玩、追求春日樂趣的好時光、好時刻。在這樣一種萬物復甦,生機勃發的時節裡,親朋好友相互碰面,互道一聲“早安”或“節日快樂”也是人之常情,完全不用忌諱的。關於清明節期間不能互道“早安”的說法,只不過是有人誤把清明節錯誤地理解成了只能一味地掃墓祭祖,單純需要哀思的原因,並不恰當。
實際上,真正只能寄託哀思的民間祭祀節日應該是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中元節,因為這一節日本來就是“鬼節”,是專門為祭奠逝去的先人們而設立的。另外就是現在已經被確定為國家法定假日的“端午節”也不適合互道“節日快樂”。原因就是,中國古人設立“端午節”的初衷是為了“辟邪”。在先秦時代,農曆的五月被稱為惡月,每年的五月初五日被視為“毒日”,需要禳毒驅邪。直至後來,才有了紀念屈原一說。
作為傳統節日,清明節既有自己的來由,也有固定的說辭。傳統需要繼承,也可以創新,但是卻不能完全不顧傳統的意思,隨便加上不合實際的“新解讀”。
-
6 # HuiNanHistory
在清明節期間,確實有這種不能說“早上好”的習俗。
這個傳統可能是和清明節這個節日的氛圍有關。
如果大家是過春節、元宵節、中秋節這些喜慶的節日,早上見面時喜氣洋洋地互問早安,大家都能接受。
但是呢,清明節的氛圍不同。整個氣氛都是沉重的。
畢竟,清明節這天要緬懷祭奠逝去的先人或親人,如果互問早安,就與當天悲痛的氣氛不相符,對逝去的人似乎也有不莊重的嫌疑。
因此,很多人都不會在清明的早上問別人“早上好”。
不問早上好,倒不是說問了會有什麼禁忌。
而是站在體貼彼此的情緒的立場上,對他人的哀傷予以諒解,這是一種友善的象徵。
但是,是否一定不能問早上好呢?好像也沒有這種說法。
畢竟,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不能隔絕社會交往,問一句早安,人家也沒有惡意,沒有必要這麼窮講究。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雖然重要,但也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些講究是沒必要的。
-
7 # 提神
清明節期間不互道早安,應該說是在極小範圍內的一種“禁忌”,並非是民間大眾化的習俗,也並非有什麼來歷。
如果真的要“追本溯源”,也只能有這兩方面的原因:
清明節源自於寒食節,後來逐漸被取代。寒食節的習俗也漸漸變成了清明節的從春秋起,寒食節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寒食節本是紀念介子推的,當然完全是為了寄託哀思。清明原本是24節氣之一,屬農耕時令。後來了融合了寒食節、上已節的傳統文化內涵,而上已節已有掃墓踏青、郊遊、野炊、放風箏、盪鞦韆的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觀念和民俗的變遷,清明節如一個“接盤俠”,便將這些都“一肩擔”,扮演著多重角色,也因此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成了我們國家的一個法定節日。
清明節一般在公曆4月5日,這一天,人們便會以不同的形式,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前輩,紀念戰鬥英雄,同時禮敬祖先,寄託哀思,慎終追遠。正因為清明節顯得悲傷莊重,不適宜說開心快樂的話語。清明節期間也就不用道“早安”等問候語,大家心知肚明便是。
清明節的天氣都不是很好,特別的今年,還要防控疫情“清明時節雨紛紛”,在印象中,清明節這段時間,天氣都不是很好,往往是細雨綿綿。東來西去的,全是祭祖拜宗的,“路上行人慾斷魂”。只要是路遇了親朋或鄉鄰,也許很可能視線不好,也不一定會分辨得清楚。在這“狀況不明”的情形下,主動去道個“早上好”的機率也應該不是很大。
再說了,今年的清明節,還是防疫的“非常時期”。政府部門也有清明節期間不扎堆、不燒紙錢等“禁令”,儘可量地改變祭奠方式,如網上祭祀等。即便時清明上墳的,也沒有把口罩摘下來,既為了防控,又因為戴著口罩,還真的識人不清,因此也不敢貿然道個“早安”之類。
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說,清明是可以說清明節快樂的,這樣的說法其實已延續很長時間。不能說清明節快樂的,是近兩年才冒出的說法。看來,有爭議,還是因為對清明節內涵不甚瞭解的緣故。
-
8 # 三農堂廣訊
要說清明節不能說快樂也是和端午節類似,畢竟這樣的節日都是進行祭祀的節日,以前對於清明節也是和寒食節有關係,後來寒食節也是取消了,後來大家就是過清明節了,對於在農村裡過清明節也是一種風俗,主要就是以掃墓祭祀為主,畢竟中國作為禮儀之邦,也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國家,對於祖先來說也是比較尊重的,從古至今都是這樣的,古代的皇帝都是要到了一段時間後就要祭祀祖先,何況我們農民呢,這些都是傳下來的規矩。像清明節這樣的節日,總體來看都是有點傷悲的感覺,可能很多人在這期間由於哀悼失去的親人比較悲傷,那麼這樣一來心情就可能不好,所以說有時候打個招呼就顯得有點尷尬了,當然了,對於說農村裡清明期間不能說早安,那麼估計也是一些小眾的風俗,很多地區在清明節這段時間也是出去踏青遊玩,畢竟清明節也是法定的節日,當然了,在這期間多地也是禁止進行聚集性的祭掃活動,所以說這段時間大家還是要做好疫情防控的措施,畢竟這個時候也是比較關鍵的。
-
9 # 悠然見東山
有這樣的一種習俗,清明節不道早安,七月十五不問好,十月月一不相互問候,一年中這三個日子有所顧忌,不過都是老黃曆了,現在人不再講究這些老話了。
清明節是祭掃的日子,這一天被指定是祭拜去世的人的日子,農民會從早晨天矇矇亮時開始張羅去上墳,路上互相見了面不能問好,也不能說早安,要說:上山去嗎?或者是:上山回來了嗎?因為今天的問候只能送給墳墓裡埋著的先人。
其實這樣的說法很少有人知道,也幾乎沒有人認同,雖然是特定日子,但如果上墳路上,兩個多年未見的發小偶然相遇,互相之間怎麼可能不問個好?有些老話隨著時間流逝,基本上被大家遺忘了。
今天清明節,並沒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意境,窗外除了呼嘯不止的狂風外,還有明媚的Sunny,以前清明節這天不僅狂風大作,還經常雷閃電明,風雨交加。
我們這裡有一個關於清明節颳風下雨的傳說,傳說當年我們這裡有一條禿尾巴黑龍,為了去東北幫百姓鎮壓另一條惡龍,所以在黑龍江打敗了一條白龍,並在那條江中住下,但以後的每年清明節,黑龍都會回來祭拜母親,因此每年清明風雨交加時,村裡老人們會說:禿尾巴老李回來了。
難道今年黑龍知道我們這裡不準上墳的事情了嗎?昨晚聽到狂風大作,我還以為能下雨來著,結果今天天氣晴朗,除了有風。
清明節不問早安,其實是老人們的忌諱,認為節日是那些去世人的節日,不能問候活人,為了一切更美好,而特意忌諱的事情。
回覆列表
可以肯定地回答,清明期間沒有互道“早安”的習慣。
清明節是祭祀的日子,人們心中會有對先人的懷念、追憶之情。這時互道早安於情於理都不合適。
其實在民間互道“早安”還是現代禮儀。封建社會“禮不下庶人”,封建帝王、官僚的繁縟禮節是不通行於民間的。新社會反封建的那套,禮儀上更加簡化。見了長輩,叫一聲“二大娘”,微笑一下,就算禮畢。一句“吃飯了?”透露出的是關切與樸實。
“早上好”“晚上好”可能學習了西方的問候語“good morning”“good night”。小孩子早早就會有關的問候語,有禮貌又有教養。這算是西方文化對我們的正向影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