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i歷史的小學生
-
2 # 棒槌襖襖
古人很講究避忌尊長者的名諱。有權有勢者是不肯讓下人隨便觸犯自己的避諱的。如果在下者的名字與在上者出現重複,那麼在下者就要改名以示避諱。十六國的後趙在石虎當皇帝時,把虎稱作“王猛”;五代後梁朱全忠在位時,把鍾稱作“大聖銅”;武則天的父親名叫武士彠,所以把華州改名秦州;唐朝章憲太后之父名字叫通,就改通州為同州;五代吳國的楊行密,其父名叫楊怤,與夫同音,所以凡是御史大夫、光祿大夫,都把這個“夫”字去掉。有人會問了,這都不是改人名啊?是的,都是改的地名和物名。但是,哪個人膽敢用這些避諱字取名字,輕則要坐牢,重則是會殺頭的。明朝的袁師德,是給事中袁高的兒子。客人來拜訪他,他擺出糕點招待客人,可他自己堅決不肯吃,就為“糕”和“高”同音,怕犯了父親的名諱;《後漢書》作者范曄的父親叫範泰,所以范曄不當太子詹事之職;宋朝呂希純的父親叫呂公著,所以他就辭去了著作郎的官職;劉溫叟的父親叫劉嶽,所以劉溫叟一輩子不聽音樂、不遊覽五嶽名山;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父親叫王正,所以他寫字時總把正月寫成初月。南宋的大詩人楊萬里任監察御史的時候,出外巡視來到某郡,該郡的郡守設宴款待。郡守召來一名官妓唱《賀新郎》詞以祝酒興。詞中有一句“萬里雲帆何時到。” 楊萬里見犯了自己的名諱,就不高興了,說:“萬里昨天剛到。” 郡守看到觸怒了御史,萬分惶恐,連忙道歉,最後就把這名官妓監禁了起來。
-
3 # 梓元小維
首先,古人起名不同於現在,有很多忌諱。
《左轉》中就記載了一個相關故事。魯桓公六年九月二十四日,太子出生,桓公很高興,不僅為其舉行了出生禮,還向申儒請教了取名的忌諱。申儒回覆,取名字一般是需要遵循“信,義,像,假,類”這五個規則。基於出生時的特定情況取名叫“信”,用吉祥字眼叫“義”,用類似字眼叫“像”,以物名為人名叫“假”,而借用與父親相關的字眼則叫“類”。另外,取名最好不要用國名,官職名,山川名,疾病名和牲畜,物品禮品等的名字。最終,由於太子與桓公正好同屬同一天干,所以桓公就給他起名為“姬同”。
《左傳•桓公》記載【公問名於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 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其次,在古代,作為下級和後輩也會有意的去避諱長輩,尊長或者上級的名諱。
據說宋代大觀年間,朝廷曾要求民間避孔子諱,所以一個叫瑕丘縣的地方就被改成了瑕縣,而姓“丘”的人也從那時候開始,被要求增加一個耳朵,改姓為“邱”。
《紅樓夢》裡也有類似的例子。林之孝的女兒原來叫紅玉,因為“玉”字犯了寶玉的諱,就被改成了小紅。薜蟠的老婆夏金桂就更誇張了,在家做姑娘的時候是絕對不許別人帶出“金桂”二字的,如有下人不小心說了哪怕一個字,都會被嚴懲不貸。
之前還聽說過一個笑話,很有意思,也應屬此例。說南宋的錢良臣的小兒子從小就非常聰明,小小年紀就知道避其父的名諱,讀書時只要有“良臣”二字,就以“爸爸”代替。有一天讀《孟子》,就把“今之所謂良臣,古之謂民賊”讀成了“今之所謂爸爸,古之謂民賊”。被人引為笑談。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闢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志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但是,雖然古人起名儘量避諱,有時候還是會莫名其妙的撞在槍口上,遭受無妄之災。
據說永樂二十二年時,有一個叫孫日恭的考生,在順利透過鄉試和會試後,卻在殿試時折戟沉沙。究其原因是因為“日恭”二字連起來是個“暴”字,而朱棣很忌諱別人說他他殘暴寡情,看到他的名字後直接讓他有多遠滾多遠。而庚子年的王國軍就更可憐了,本來一個好好狀元郎,卻因為趕上慈禧心氣不順,看到他的名字竟然取諧音,認為是罵她是亡國之君,直接把王國軍殺了。
唐太宗晚年的時候,民間突然有了“唐三代而亡,女主武氏代之”的說法。雖然李淳風告訴唐太宗最終政權還是會回到他子孫手中,這只是他後代的一個劫數,並勸說他不要動殺機,否則違背天意,後果會更嚴重。但是一名叫李君羨的將軍還是因為名字犯了忌諱而被殺害。只因為宮宴時,話趕話,李君羨隨口說出他的小名叫“五娘子”。怕是李君羨到死都沒有意識到是他的這個小名字犯了太宗的忌諱吧。
說起名字,自覺良好即可,如果想面面俱到,實在是不現實。而且,誰又知道你此生會不會碰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那麼矯情的人呢。就算存心避諱,哪個又能知道這輩子會跟誰有交集呢?
-
4 # 歪史
自從商周以來,華夏族文化逐漸成型之後,形成了嚴格的禮樂文化,上下禮節尊卑自有一套制度。建立在復古周禮的儒家學派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及以後發展壯大,並且儒家系統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的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系統成了王國檯面上官方認可的顯學。
經過董仲舒的改造,三綱五常成了儒家核心理想之一,自孔子開始的為尊者諱這時候以近乎法令的形式確立。於是出現了避諱一說,也正是這個時候,如果下屬或者臣民的名字甚至地名和自己犯衝突都有改名。有極少的自己改名字,如漢宣帝劉病已改名劉洵。這一現象在春秋戰國以前是沒有的。
絕大多數在人名、地名中有和皇帝等相同或者同音,就要改名字,王昭君在晉朝時候因為,司馬昭的緣故改成明君,清朝時期玄武門因為和康熙玄燁一樣改成神武門。也有極個別的帝王不會改名字避諱,如李世民、順治帝福臨都沒有讓避諱。主要是他們名字很常見,不方便避諱。
在帝王中流行開之後,一度風行全國,這一避諱的風氣很快就下傳,逐步發展成了為宗族長者,父母甚至上級一起避諱,為了避免犯尊者諱,很多人在起名字時候絞盡腦汁,尤其王莽時代,為了避諱方便,流行起了一字名,如東漢三國魏晉時期人名幾乎都是一個字。這樣就大大的減少了名字犯忌諱的可能。
但是,有時候,防不勝防,三國時代就有兩個故事,曹操在做夢的時候夢見三馬同槽,於是聯想到西涼的馬超、馬騰、馬岱等人,於是起兵誅殺了馬騰,趕跑了馬超、馬岱。結果沒防住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等人。
司馬懿時期一個更加離譜,意外的聽到一句讖語:牛繼馬後。於是疑心病上頭,找個事由將大將牛金處死,以為萬無一失,在這裡出現兩個故事分節,第一個,琅玡王妃子和家中牛姓僕人私通,生下了後來的司馬睿,在衣冠南渡以後建立東晉。另外一說,拓跋氏族人認為牛繼馬後的牛是拓跋部落的拓跋什翼犍。
這兩個故事可以反應出,部下的名字有時候可能成為他們赴死的催命符,看起來荒誕不經,可是就是有人信。有時候有的同僚也會借名字來做題,故意捏造事實,出於防患於未然的態度,這一些事情很難查證,往往會被採信。
經歷魏晉門閥制度,避諱制度逐漸遍及全國各階層,也發展的更加嚴格,完全成了華人文化中的重要象徵。不僅自己不能犯諱,甚至別人也不能犯諱,譬如別人當面呼喊父母名字是認為大不敬不禮貌的表現,這一風氣到現在都仍然存在。
-
5 # 執笑臨風
首先古人常以名字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劉備給兒子起“封禪永理” 也有根據當時的流行文化起名如:張飛,字翼德,劉備,字玄德,曹操,字孟德
所以古人一般都用名字表達自己的情感,古人也常因名字忌禪他人 避諱起於東周春秋,成型於秦漢,在唐宋時代逐漸發展,而清代盛行的"文字獄"更是將"避諱"推向極致!在封建時代,為了表示對君王聖賢或是尊親的尊重,人們在平時說話時會避免直呼姓名,或者在書寫行文時避免寫其名字,往往會用其他字代替。如
李淳風為李世民做預言說,帝傳三世,武代李興。這個武代李興就很明顯的指出了,武姓將會替代李姓。所以李世民就非常忌憚“武”姓,為了鞏固他的國家,於是他殺了很多無辜的武姓人,就連李君羨被稱為“武連縣公”,李世民也沒有放過他。而武則天是女子,也深得唐太宗的喜歡,武則天更是機智,用了8字保住了性命(青燈古佛,了此餘生。)
東漢時,為了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將“秀才”改為“茂才”,後來有時也稱“秀才”為“茂才”。
-
6 # 司文郎中
會,而且還會到不光忌憚,會到直接下殺手,這本質上古代避諱文化的極端表現。唐初的李君羨就是這麼死的。
小名招來殺身之禍李君羨先後歸附瓦崗寨和王世充,後投靠李淵,先後參加了對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突厥和吐谷渾的作戰,是為唐朝的建立和其統治的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元老級將領。
不過李君羨的下場並不好,他是因自己的小名被冤殺的。
當時,史官夜觀天象,認為將有女皇登基,民間又有女皇武氏代李的傳言,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對“wu”非常忌憚。
公元648年,李世民設宴款待諸位武將,席間讓大家說自己的小名。李君羨說自己小名叫“五娘子”,而且李君羨生於武安縣,時任左武衛將軍,受封武連縣公,加起來一個四個“wu”,李世民對此頗為不滿。
不久後李君羨就被革除軍職,貶到地方,後又被以謀反罪彈劾,於公元648年8月7日處死。
對部下名字的忌諱是避諱文化的極端表現《公羊傳》有“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敘述,表明避諱的物件是地位崇高的人,在帝制時代避諱物件就是皇帝,皇帝的名字除姓之外都是獨一無二的,所有人甚至是事物都要避諱。
例如,為避漢武帝劉徹諱,徹侯改為列侯;為避漢光武帝劉秀諱,秀才改為茂才。理論上說,只要不使用這些字,隨便取什麼名都可以。但皇帝們對自家江山看得是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就算部下沒有取自己名字中的字,他們對部下名字的寓意也是比較在意的。
像五娘子這種涉嫌推翻皇帝的名字,自然會讓名字所有者成為被清算物件。
都說古人給兒子起名字會顯示自己志向,比如劉備兒子們的:封禪永魯;李淵兒子們:建成,世民!從中都可以看出作為父親們的壯志雄心。那麼他們的領導會不會因為他們給自己兒子起的名字包含大志,而有所忌憚?
回覆列表
名字是一個時代審美觀的象徵,有些字雖然好聽也好看,可是使用的人多了,也就俗氣了起來。相比之下,古人雖然也有名字相同的,但是卻沒有今天這樣嚴重。
古人起名字很講究。古代有一種對知識的崇拜,知識分子家庭讓長者給孩子起名字,沒文化的人會請自己能接觸到的最有文化的人給孩子起名字(比如村裡的教書先生)。而且他們的名與字之間通常都有聯絡,讀起來很有意思。況且古人迷信色彩較重,更講究風水禁忌,所以應該是會的。僅代表本人觀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