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指動濟南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在位42年裡以管仲為相,推行改革,打造了一個強盛的齊國,九合諸侯,尊王攘夷,鄄地盟會,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了春秋霸主。不過有個問題始終糾纏著現代人,就是齊桓公到底叫什麼?目前眾多網友按各自理解,分別把齊桓公叫作:姜小白;呂小白;齊小白。這三種叫法的依據大體如下:

    1、姜小白:因為齊桓公是姜子牙的後代,是第12世孫,自然隨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姓,難道還有得選擇嗎?

    2、呂小白:姜子牙叫什麼?叫呂尚啊,人家根本不姓姜,姓呂。所以說,齊桓公應該叫呂小白。

    3、以上兩種說法都錯了,人家叫齊桓公,是齊國的君主,齊國嘛,按照古人以封地為姓的習慣,自然就叫齊小白。

    公子小白俺那齊桓公大人,你姓啥能說個明白話吧?其實,弄不清楚齊桓公姓啥叫啥真不怨我們,說到底是漢朝人的錯!為啥這樣說呢?因為在漢朝以前,“姓”與“氏”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而漢朝人把姓氏混為一體,導致我們對古人尤其是漢朝之前的人物名字陷入了茫然。

    現在我們先來看看下面5個問題:

    1、“姓”是有共同血緣、血族關係的族群符號,源自於母系社會,上古八姓中多為“女”字旁:姬、姜、姒、姚、嬴、妘、媯、妊。

    2、“氏”是父系社會的族群符號,是母系族群衍生出新族群后產生的符號。

    3、在漢朝以前,“姓”和“氏”不混用,漢朝後才合二為一,統稱為姓氏。

    4、漢朝以前一般人有“姓”,貴族才有“氏”。姓可“別婚姻”,避免近親婚姻;氏可“別貴賤”,表明身份與地位。

    5、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氏同姓不同,可以通婚;姓同氏不同,不可通婚。

    明白了以上問題後,再來看看齊桓公姓什麼。根據記載,齊國的開國之君“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這段《史記》中所記載的大體意思是:太公望呂尚,是東海之畔人。他的先祖曾經做管理四嶽的官,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舜禹時期,後世有的人被分封在呂地,有的人被封在申地,姓姜。在夏商時期,有的旁系子孫後人獲封了呂地、申地,有的後人則成為平民,呂尚就是其中一支的後裔。呂尚本姓姜,以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呂尚。

    1、透過以上記載,可知姜子牙,源自於上古八姓中的姜姓,因為先祖被分封在呂地,所以後世以呂為氏。

    2、姜子牙準確的稱呼是:姜姓、呂氏、名尚;因男子不稱“姓”,所以他叫呂尚。

    3、明確了姜子牙的姓再來說齊桓公叫什麼就很簡單了:呂小白。

    且慢!上面說到了,古人會根據封地名稱命名“氏”,既然分封到齊國,姜子牙的後世子孫應該姓“齊”。事實上,姜子牙確實是“齊”姓的得姓始祖。

    姜子牙是西周最大的開國功臣,周成王時被分封到齊,建都營丘,有“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位於各封國之上。《史記》記載:“二十六年,康公卒,呂氏遂絕其祀。田氏卒有齊國,為齊威王,彊於天下”。這裡所說的就是著名的“田氏代齊”——公元前379年(文中所寫的康公二十六年),齊康公死,呂氏後世斷絕無人。田氏終於佔有齊國,到齊威王時仍是大國。

    但是,事情並非如此!請注意這裡:齊康公,姜姓,氏呂,名貸,史書記載其叫“呂貸”。作為齊國第32任國君,他被田氏放逐於海島,"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後來“一城”被收回,齊康公挖洞為灶,卑微生存著,最終身死。如今,煙臺芝罘島的老爺頂上仍有齊康公墓。

    也就是說,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後,姜子牙的後世子孫才以國名為姓。作為齊國的第16任君主,公子小白在位是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因此他只能叫“呂小白”而不是“齊小白”。

  • 2 # 奔流到海不停留

    當然是叫“齊小白”。首先,當時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不能叫“姜小白”,包括“姜太公”的叫法也不是當時的稱呼,而是後人根據後世的習慣叫的。其次,他也不能叫“呂小白”,呂尚是“呂氏”,但呂尚的後代不一定是“呂氏”,“姓不可變而氏可變”。另外,“國君無氏”,所以,他只能用國名稱呼。

  • 3 # 磻溪氏

    太公望呂尚,後人稱姜太公,姓姜,氏呂,名望,又名涓,字尚父(父為古代加在男子名字後的美稱,亦作甫),簡尚,號子牙,單呼牙。

    按三代之制,惟天子稱姓,女稱姓,男稱氏不稱姓,貴族男子方有氏,庶人無氏有名,所以,商未時,太公僅以呂氏而稱。如先秦典籍《戰國策》,《荀子》,《鬼谷子》,《離騷》中稱呂望,《鬼谷子.忤合篇》稱呂尚,《孫子》稱呂牙,《呂氏春秋》稱呂太公望等。

    至春秋時,姓氏混用,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漢後多數文人沿用了司馬遷《史記》中“本姓姜氏”之說,將太公以姜姓而稱。凡姜尚,姜望,姜太公,姜子牙,姜齊等皆漢後所稱。故漢後典籍,太公便有姜呂二姓氏之稱,實為一人。商未,太公本以呂氏而稱。建齊後,齊四世前,仍按前商制命諡,子孫也仍以呂氏而稱,齊桓公小白當然稱呂小白,可,參見《史記》。

    齊傳二十世,三十二君康公貸(呂貸)為其臣田氏陰謀篡位。齊宣公(康公父)卒至康公失國期間,齊宣公的部分子孫為避田氏之禍流亡他國,或以祖姓姜為姓,即今姜姓之源,或以祖氏呂為姓,為今呂姓之源。參見《華夏呂姓四千年》,《中華呂姓通譜》。

  • 4 # 智鬥手扶拖拉機

    對現代人的姓名結構和用法來說這幾個小白都沒問題,有理有據而且指代準確。但對於那個年代的人來說,尤其是小白這種王公貴族的名字就要看誰用?在什麼場合用?

    首先桓公這個是諡號,小白活著時在哪也不可能被叫齊桓公。

    小白見周天子時有一點點可能會自稱:齊國小白參見天子。而周天子也有一點點可能會說:咦,齊王恁咋才來捏!

    諸侯見面時,但凡出現"小白"二字可以視作罵街,打死再報警,多熟的人包括長輩也不會在公開場合直呼其名。稱氏時這裡也只有一種叫法,稱"齊",齊王、齊國公。

    仇人見面或者戰場上對罵有可能會出現:齊小白,拿命來。

    還有史官修史時會提及王公的名,但一般不會和姓氏連用,通常寫成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

  • 5 # 林屋公子

    第一,姜小白肯定不對的,雖然有江小白,但不等於有姜小白,雖然不少資料這樣叫,但都是錯誤的稱呼,把周代的姓和氏混同了。大概來說,姓表示血緣出身,一般女子稱呼用;氏表示社會集團,一般男子稱呼用。齊國是姜姓不是姜氏,所以齊國女子可以稱齊姜、莊姜、文姜,宣姜等,但男子並不能稱姜某某,姜子牙的稱呼也是錯的。

    第二,呂小白也是不對的,雖然姜子牙正式稱呼是“呂尚”,呂尚還有個兒子齊丁公“呂伋”,但呂伋之後的齊國國君就不稱呂某某了。因為呂尚和呂伋可能之前是呂華人,所以還保留了呂氏的稱呼,但是在他們封齊後,子孫就不再稱呂氏了。因為氏代表的是社會集團,是可以變化的。他們到了齊國,就應該以齊為氏,不再稱呂氏。

    第三,齊小白是正確的,雖然很少這樣的稱呼,但並不是沒有。比如《左傳》寫晉國大夫中行偃說:“齊環怙恃其險,負其眾庶,棄好背盟,陵虐神主。”齊環指導的就是齊靈公,名環。同理齊桓公小白也可以稱齊小白。不過在國內一般不會這樣叫,而是稱為齊侯小白或者齊公子小白,只有對外的時候會經常以國為氏相稱。

  • 6 # 先道而後術

    齊桓公應該叫姜小白還是齊小白

    齊桓公應該叫呂小白。

    想搞清楚是否叫呂小白,先要搞清楚姜子牙應該叫什麼。搞定姜子牙後,小白的稱呼就迎刃而解了,順下來就行了。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或牙,號飛熊。

    姜子牙的稱呼很多。太公望、師尚父、姜子牙、子牙、牙、姜尚、呂尚、飛熊等等。姜子牙和周文王姬昌是親家關係。姜子牙的女兒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媳婦,是周武王姬發的王后。姜子牙是周武王姬發的老岳父、老泰山。

    太公望是周文王姬昌對姜子牙的稱呼。太公是爺爺的意思。當時,姬昌見到姜子牙後,透過面試認為姜子牙就是姬昌的太公希望得到的人才的型別。稱為太公望。後來的人也跟著喊太公望,把姬昌的爺爺當成自己的爺爺。

    師尚父是周武王姬發的稱呼。師是太師,官職名稱,尚是姜子牙的名,也可以理解為和上同義,父是父親,爸爸的意思。師尚父就是位居太師職位的叫尚的爸爸,也可以理解為位居太師職位的大爸爸。姜子牙是姬發的岳父,喊爸爸沒錯。

    姜子牙的先祖被封到呂地,以呂為氏。正式稱呼是呂尚。姜子牙是民間稱呼,和《封神演義》有關係。氏的作用是別貴賤,表示自己的先祖相當的牛,被天子分封到某個地方,很有自豪感,也是對自己的先祖的崇拜,引以為傲。

    姜子牙被分封到齊地,如果姜子牙以前沒氏,完全可以以齊為氏,成為齊氏的開山祖師爺。但是,已經有氏了,就不能再改變了,否則,數典忘祖,是對祖宗的否定,為世人不齒。

    齊是什麼意思呢?周武王初定天下,把老岳父姜子牙分封到齊地營丘,幫助自己看守東方大門,希望老岳父的後人長長久久與天齊,所以稱為齊。

    姜是姓,主要功能是別婚姻。遠古時期,已經注重優生優育了。近親結婚是不允許的,因為那樣會生出弱智。一些隱性遺傳的致病基因也會變成顯性,要麼弱智、要麼殘疾、要麼既弱智又殘疾。古人對遺傳學不懂,但是,根據黑箱理論結合實踐,如何避免還是有方法的,那就是避免近親結婚。避免近親結婚的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是不準同姓結婚。姓的功能不適用男性。

    綜上所述,小白不能叫做姜小白,因為姜的功能更側重於女性;不能叫齊小白,因為在齊之前已經有氏了。更不能叫太小白、太公小白、師小白等等。只能叫呂小白。

    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天子應該叫什麼呢?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全天下都是他的,不存在封地的問題。商湯,祖先被分封到商地,子姓,商氏。正式稱呼叫湯(商湯)、帝辛(商紂王)等等,只稱呼名,不冠以氏。周的祖先名棄,分封在邰地,姬姓。周文王、周武王一直用姬姓,而不以封地邰為氏,所以叫姬昌、姬發。到了秦始皇,天下一統,廢除分封制,改用郡縣制,氏慢慢淡出視野。到劉邦建立漢朝,統一中央集權,氏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只留下姓了。

  • 7 # 君山話史

    關於春秋姓氏問題,很多人都迷糊不知。像齊桓公,究竟該怎麼稱呼其名字。我下一番苦功,在《春秋》、《左傳》、《史記》等史料裡,找出了對齊桓公的四種叫法,略述於下:

    1、直接叫“小白”

    《史記》的《齊太公世家》:

    次弟小白奔莒,鮑叔傅之。小白母,衛女也,有寵於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招小白於莒。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勾。小白詳死,管仲使人馳報魯。魯送糾者行益遲,六日至齊,則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為桓公。

    《左傳·僖公九年》,齊恆公自稱“小白”:

    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餘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於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

    2、在齊桓公繼位前,稱“公子小白”

    《左傳·莊公八年》:

    初、襄公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亂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來奔。

    3、在齊桓公繼位後,稱“齊侯小白”

    《春秋·僖公十七年》:

    十有七年春,齊人、徐人伐英氏。夏,滅項。秋,夫人姜氏會齊侯於卞。九月,會至自會。冬十有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

    4、關於“齊小白”叫法的辨析:

    《春秋·莊公九年》

    九年春,齊人殺無知。公及齊大夫盟於既。夏,公伐齊納子糾。齊小白入於齊。秋七月丁酉,葬齊襄公。八月庚申,及齊師戰於乾時,我師敗績。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冬,浚洙。

    這裡出現“齊小白”的叫法,既可以理解是齊桓公的稱呼,也可以把第一個“齊”字理解為齊國。我個人認為,“齊小白”的叫法也是對的。

    5、為什麼不能叫“姜小白”與“呂小白”

    齊桓公是“姜”姓,但是在先秦,男子的名字是不與姓合用的。顧炎武在《日知錄》說:“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翻遍春秋左傳,從沒有一個男子的稱呼裡有“姓”,所以“姜小白”的叫法是錯的。

    在先秦,男子的名字是與氏合用。齊國開國者姜太公(這個叫法也不對)是呂氏,那麼齊桓公是不是叫“呂小白”呢?也不是。

    先秦姓氏學是很複雜的。除了姓不與名同用之外,還有一種今天看起來很奇怪的規則:“天子無氏”、“國君無氏”、“公子無氏”。

    周天子是沒有氏的,諸侯是沒有氏的,諸侯的公子們也沒有氏。顧炎武有一篇《原姓》,我節錄一部分:“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次則公子,公子無氏,不稱氏,稱公子,……諸候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

    明白這個後,一切迎刃而解了。齊桓公名字是“小白”,不能與姓同用,故不能稱“姜小白”;當國君前是公子,公子無氏,故不能稱“呂小白”,而是稱“公子小白”;當國君後,國君無氏,不稱氏而稱國,故稱“齊侯小白”或“齊小白”。

  • 8 # 歷史有知社

    我們今天對姓與氏並不作區分,但在先秦時期,姓與氏卻有嚴格的區分。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殷周制度論》中寫道: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姓用以別婚姻,而氏用以別貴賤。故而,貴族男子稱氏而不稱姓。春秋時期的齊國為姜姓,故其公女常稱為“某姜”,如:莊姜、文姜、東郭姜、哀姜等等,皆源於齊國公室。故而,稱齊桓公為姜小白,不符合先秦時期對貴族男子的稱謂習慣。

    姜姓齊國,最為後人熟知的氏為呂。而關於姜姓齊國之所以為呂氏?最為通行的說法是:因姜子牙的先祖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又因其名為“尚”,而世稱“呂尚”。另一名為“望”(周文王,認為姜子牙是其太公(公亶父)期望的賢臣,故稱其為太公望),於是,姜子牙也稱“呂望”或“太公望”。但是,大禹乃上古時期的人物,其事蹟很難考證。

    其實,姜氏齊國為呂氏,還有另外一種可能要更可信。那就是姜子牙的最早封國為“呂”,故以“呂”為氏。據北宋呂通的墓誌銘上記載:..(其祖)姜(呂)尚,因封地於汲郡(今河南衛輝市),國號為“呂”,故又名呂尚。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根據《國語》:齊、許、申、呂由大姜的記載,而許、申、呂三國皆位於今河南,推測齊國的初封地,亦應與三國近(則齊國的初封地,在今河南南陽附近),認為呂國或許就是齊國。

    既然,姜姓齊國的始封君為呂氏。那麼,齊桓公被稱為呂小白,也當然不會有錯。

    但是,“氏”卻比“姓”要複雜的多,而並非一成不變。先秦時期的貴族,會隨著其家族勢力的發展,衍生出多個“氏”。所以,氏又有大宗、小宗之分,即是說:貴族男子可以有好幾個氏。比如,晉國的執政正卿--士會,因被封於隨邑,為隨氏之祖,又封於範邑,立範氏,為範氏始祖,士會還有一支子孫滯留秦國,復其先祖劉氏。晉國最後一任執政正卿--智瑤,也被稱為荀瑤(智氏源於荀氏)。明末思想家顧炎武也說道: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

    再據顧炎武的《原姓》中所述:..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次則公子,公子無氏,不稱氏稱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無氏,不稱氏稱名…

    顧炎武的觀點是符合先秦史籍中的姓氏稱謂的,比如諸侯國君的兒子都通稱為公子某某,嫡長子可稱為世子某某,如公子重耳、公子小白、世子忽等等。在國與國之間交往,為了區分彼此,再把“某國”冠在前面,如晉公子重耳、齊公子小白、鄭世子忽等等,便一目瞭然。

    故而,按照先秦時期的稱謂習慣,齊桓公可以稱呂小白,也可以稱齊小白。

    參考書籍:《左傳》等等

  • 9 # 大秦鐵鷹劍士

    先秦時代姓氏分離,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女子用姓,男子用氏。漢朝開始後姓氏合一,先秦八大古姓皆變為氏,為了後世方便記憶,秦國的嬴姓趙氏被稱為嬴氏,齊國的姜姓呂氏被稱為姜姓。所以趙政被稱為嬴政,呂小白被稱為姜小白,楚國本為羋姓熊氏,但楚懷王被稱為羋槐!

    齊桓公名字為小白,姓姜,氏呂,國齊,故在先秦當稱他為呂小白,後世可稱他為姜小白,用國號稱呼他,也可以叫齊小白。春秋時代的齊國首任國君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呂尚,他在輔助周武王滅商後,受封於齊國,爵位侯爵,他受封后就到齊國治國理政了。齊桓公能成功,離不開一代名相管仲,管仲為姬姓管氏,本為周王室後裔,世人稱之為管仲而不是稱之為姬仲,就是因為先秦男子用氏不用姓。

    姜姓齊國盛產美女,有管仲治齊,呂小白就可以披頭散髮以御夫人天下卻垂拱而治了。齊國的公室多出美女,是春秋時期的一個桃色國度,比如大名鼎鼎的莊姜、文姜、宣姜、哀姜都是齊國宗室公主,女子用姓,故她們都用姜命名。宣姜的妹妹文姜是一朵美麗的奇葩,還沒出嫁時就和哥哥齊襄公通姦,過後嫁給魯恆公後還和哥哥舊情復燃,最後放縱自己的哥哥害死了自己的丈夫魯恆公,文姜可謂春秋時代的潘金蓮。

    姜姓齊國後來被田氏取代了,田氏出於陳氏而源於舜帝的媯姓。因此戰國時代的齊威王名字為田因齊,齊宣王名字為田闢疆,他們用田氏而不用媯姓。前段時間風靡一時的《羋月傳》中的女主角羋月是楚國公主,楚國羋姓熊氏,因為羋月是女子,故用姓不用氏,稱為羋八子而不是熊八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挽回失去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