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ILLSON39
-
2 # 三華里
謝謝你的邀請,也很樂意說說個人對這個話題的粗淺看法。首先想說的是本人對歷史上的百家爭鳴及其當時的主要觀點是表示認同和肯定的,其次是我對各家學說只有碎片化的知識認知,並沒有對各家學說進行系統研究,觀點純粹以自己的生活閱歷經驗對應比較作出的一些判斷。在我看來,傳統的老莊 孔孟的說法是比較普遍被認同的,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即老莊結合勝於孔孟之道,老孔單獨論之伯仲的說法更趨合理,當前德法並舉的觀點大概也是趨於這種認識吧,至於韓法 孫法僅限於經驗方法辯證更多在於其實操應用,並無終極目標的思想意義吧
-
3 # 南公懿
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孫子,這幾位先賢的學說,單從學術地位學術價值而言,都很高,韓非子則不能和他們相提並論
-
4 # 董哥說
我是書閱,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我認為孔子在學術上的價值更大。
原因如下:
孔子是華夏文明的至聖先師。他的學術成就至今對華人有很大的影響。他是中國儒學的開山鼻祖,他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主持編纂的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著作,他弟子記錄他的言行的著作《論語》至今是華人言行的規範,其中的名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言必行,行必果”“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至今仍被華人津津樂道。
孔子不僅是思想家,還是教育家。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名於世者72人,所謂桃李滿天下。他主張因材施教,注重言傳身教,在學習上,他說溫故而知新,主張學思結合,在老師與學生的關係方面,他主張師生平等。
他推行仁政,關心人民生活疾苦,在老婦人為了躲避苛政而搬到森林中生活,而丈夫和兒子被老虎吃掉後,他感嘆道:苛政猛於虎。他是中國第一個可稱之為聖人的人。
-
5 # yq101yq
這個問題好比是在問:茄子、土豆、蘿蔔、白菜,你覺得哪一樣更好吃?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習俗、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人等,可能會有不同的選擇,顯然,答案並非唯一,其根本原因在於這四種菜有各自不同的功用與口感,所以不可絕對、靜止、片面地加以看待。
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孫子、韓非子等,都是中華古之聖人,都是某種或某些思想的集大成者,中華文明自春秋戰國延續至今而未曾中斷,正是得益於聖人宏偉思想之傳承與教化。老莊之道、孔孟之儒、孫子之兵、韓非之法等思想之間是什麼關係呢?既非完全相同,亦非完全牴觸,他們之間的關係更多地體現為一種相互融合、彼此補充。這些思想都不是無源之水、憑空產生的,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根,那就是《周易》。《周易》源自於伏羲的《八卦》,《八卦》是伏羲觀天象、俯地勢,一畫開天而來的。《周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是順應自然、天人合一、陰陽辯證的思想。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在《周易》的基礎之上發展演化而來的,因為他們的關注點和側重點有所不同,而產生差異,當然不否認他們之間也存在相互影響。這一點與西方思想截然不同,西方的每一種思想經常是在否定老師和前人思想的基礎之上來成就自我的,所以西方的思想經常缺乏延續性,容易表現出衝突性。中華文化重視傳承性,我們的每一種思想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之上發展與完善而來的。
這些聖人的思想追求的是什麼呢?老子的思想是以無為求有為,莊子的思想是以無為求無為,孔子、孟子、孫子、韓非子等人的思想,都是以有為求有為。(這樣的提法是易中天教授在一個講座中總結的,我贊同這種說法,所以在此處加引用)。老子《道德經》的主要思想是順應自然、無為而治、陰陽辯證、以柔克剛,莊子的主要思想是順應自然、追求真實而自由的生活,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禮,孟子的主要思想是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論,孫子的主要思想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韓非子的主要思想是性惡論和以法治國。
這些思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歷史條件和領域,都發揮著他們各自的重要作用。比如說在社會動亂時期,戰爭頻發,《孫子兵法》的思想就能夠大行其道,當然只要是戰爭,想要打勝仗就離不開它,而實際上在今天,《孫子兵法》的思想在所有的競爭領域都得到廣泛運用。在王朝初立時,國弱民貧,百廢待興,這個時候的國家和老百姓都需要休養生息,輕徭薄賦,需要用到老子的無為而治,就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國家度過了初創的艱難,步入正常發展之後,這個時候驅動王朝進步的思想主要有兩個,一手是法家思想,要以法治國;另一手就是儒家思想,要以德治國。德與法兼用,不可偏廢;過分重法,國家易陷入暴政,秦朝就是榜樣;過分重儒,因無強大的軍事保障,國家易陷入內亂與外患,宋朝就是楷模。在亂世和暗世,作為一個君子,寧可有志難伸,也不要助紂為虐,在這個時候,莊子的思想是可以適當一用的。
所以對於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思想文化,我們都要倍加珍惜,深感自豪,學習它,瞭解它,把它正確地應用於實踐生活,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對國家,都是有莫大助益的。在今天的時代,不同的思想,它的應用重點和應用程度都會有所不同,所以我們應當抱著辯證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靈活地加以正確合理的應用,不要在自己不瞭解不懂的情況下,人云亦云,盲目地加以批判,甚至詆譭,這是西方國家和所有敵對勢力最願意看到的。欲滅其國,先毀其文化,就是從精神上打垮一個國家最為有效的方法。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靈魂不存,國將安在?
-
6 # 文藻巧翁
老子———西漢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旨》稱之為道德家,《漢書-藝文志》始稱道家,列為“九流”之一。道家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天道自然無為,“道法自然”,人效法道,提倡清淨無為,順其自然。主張“齊物”論,認為“萬物一體”,無是無非,物我兩忘,即逍遙自在,並主張“絕仁棄義”,故與儒、墨兩家相對立。春秋未年的老子(李耳)是道家的創始人。
孔子———《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春秋末孔丘首創。後被歷代封建帝王尊崇為正宗的一個學派。首先秦諸子百家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深遠。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儒家思想被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奉為正宗。
孫子———《漢書-藝文志》把兵家分為“心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的兵權謀家;“變化無常,從輕疾制敵”的兵形勢家;“順時而發,推刑德,隨鬥擊”為主的兵陰陽家;以及重視武藝訓練和體育鍛煉的兵技巧家四類。代表人物孫武著有《孫子兵法》一書傳世。
孟子———《荀子-非十二子》將子思、孟子列為一派。。孟子是孔子的再傳弟子。該派注重求索天人心性關係修養方法。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把儒家道德觀念“誠”說成世界的本質,且以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作為最高道德標準。主張“盡其心,和其性”,發揮仁、義、禮、知四德,“養浩然之氣”,即達到“萬物皆備於我”的天人一體境界。這些觀點對宋明理學影響甚大。
韓非子———戰國時期主張以法治國的學派,是百家爭鳴重要的一家。戰國未期,韓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論。法家主張廢井田,開阡陌,確立封建士地私有制,執行重農抑商和獎勵墾戰的政策。主張思想教育方面廢文學、止儒墨,“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當時諸侯國多所採用,特別是秦國。西漢武帝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武帝和後來的封建統治者,多數仍採取外儒內法、儒法兼行的政策。
除孫子兵法外,道(老子)、儒(孔孟)、法(韓非子)都為各朝帝王所尊崇,在各歷史階段起到工具的作用,在歷史的長河中,產生過深刻影響。其中孔孟的儒家思想則延續二千多年,影響廣泛和深遠。
-
7 # 墨香飛筆
在學朮方面,當數韓非子更高一些,因為老子,孔孑,孟子都是以教論理,而韓非子則是以學朮著稱,而不是以教派分爭。'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老子的學術成就更大,學術價值也更高。
如果說孔子、孫子、韓非子、孟子的思想是經世之學的話,那麼老子、莊子的思想是自然哲學,是除了經世之外,更是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思維方式,在層次上高於實用技術,猶如科學理論與實用技術一樣。
就比如,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可以用於解釋和創造很多與電磁相關的技術,而電話只能是電話,電磁炮只能是電磁炮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