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荊棘皇冠1983

    上古五帝“唐堯”治世時期,華夏部落帝國的人皇都必須有“聖德”的精神,因為當時的社會結果是多部落聯邦模式,各個部落族群都有各自的首領,唯有聖德仁孝的所行所為才能真正被所有聯盟部落的認可和承認,“唐堯”禪讓帝位給“虞舜”確實是真實的。

    “唐堯”之子“丹朱”兇頑浮躁不堪大用。

    唐堯在治世後期其年紀越來越大,就開始考慮部落帝國繼承人的問題,但自己的兒子“丹朱”兇頑浮躁根本不堪大用,後續無人的情況下,就只有選擇賢德高才之人進行繼承,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部落聯盟可以保持有效統一共抗自然考驗。

    經部落帝國管理階層的推薦,“虞舜”進入人皇候選。

    唐堯後續無人的情況,為了整體部落帝國的穩定和向前發展,唐堯就諮詢部落帝國管理階層的意見,因“虞舜”至仁至孝的賢德之名而被推薦,“虞舜”就進入了人皇共主的候選之人。

    經“唐堯”三年多方考驗,最終禪讓其位。

    “唐堯”為了考察“舜”真正的德行,就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虞舜”,並從其治家、推德行教天下、管百官理政事、守四門待外賓、獨自自然生存等等方面進行著重考核和檢驗,而“虞舜”卻很完美的完成了考驗。

    經過對“虞舜”三年的考察,對其仁德聖行感到認可,認為其高德賢才可以為部落帝國和族人帶來進一步發展,於是就將自己的帝位禪讓給了“虞舜”,而“唐堯”自覺退居避位,“虞舜”不但獲得了人皇之位,還一舉抱得了美人歸。

    “唐堯”以部落帝國的發展和族群的強大為念,經過舉薦和考察,以禪讓方式把人皇帝位傳遞給“虞舜”,“虞舜”以“聖德”精神為指引,以“仁孝”而成人皇,開啟了華夏文明的“道德”文化的傳播和治世驗證。

  • 2 # 方言講史

     據記載,堯在三皇五帝中是第四個皇帝,姓伊祁,名放勳,號是陶唐氏,所以簡稱唐堯。舜姓姚,名重華,堯是主動把權位讓給舜的,史書上誇獎為“舉賢”,標榜其為政權交代的模範,即“堯舜禪讓”。其實,這只是遠古的傳說,並無文字記載,到春秋戰國時期才構成較成型的文字。所以它是否實在、精確,向來就有人有所置疑。  

    “舉賢”  先說“舉賢”的故事。堯很有管理全國的才幹,他任羲和掌管六合,派羲仲等4人掌管東、南、西、北四方。此外,他制訂了曆法,將一年定為366天,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並使使農牧、漁獵都按時節進行。堯在位共70年,當他86歲時,感覺到自己已年老力衰,想找個人承繼他的帝位,有人向他推薦了賢達的舜。  

    傳聞,舜是個奇人,他的眼珠裡有2個瞳仁。舜從小母親死了,只跟雙目失明的父親一同生活。後來,父親又娶了妻子,他有了繼母。繼母生了一個兒子叫象。象長大後是個好逸惡勞,桀惡劣的人,又極能鼓唇搖舌。他曾和母親暗裡密議,想方設法要將舜害死,以獨佔家產。可寬厚仁慈的舜卻一直以德報怨,善待他們,對他們的栽贓並不記仇。堯得知舜的事蹟後,對他很滿足,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舜,以便於對他進行愈加深化的瞭解和檢測。舜靠自己的美德和聲威,使歷山搶奪土地的農人懂得了互讓;使雷澤搶奪房子的漁民化干戈為玉帛;他還教河濱的陶工制的陶器的辦法,使製出的陶器更精緻。這麼多的政績,使他名聲大振,每到一處,總有許多人住隨他,然後逐步構成了村落、城鎮、城市。堯給賞賜給舜許多東西。  

    舜的父親和弟弟象都很眼紅,想出更多暴虐的手法來害舜。一次,父親讓舜到糧倉頂上去幹活,而他在下面將梯子撤掉,然後放了一把火想把舜燒死。幸虧妻子娥皇、女英事前發現了這個詭計,通知舜上糧倉頂時帶上兩頂斗笠。假如下面起火,讓舜兩手各舉一頂斗笠。這樣,起火時舜拿著斗笠的如同翅膀,是他從房上飄落下來,安然無恙。  還有一次,父親讓舜去淘井,又想趁機將井填死,想活埋舜。沒想到的是,舜卻在井壁上鑿了一個洞,從周圍斜道爬出來了。過後,舜依舊沒有計較,也不見怪他們。  堯傳聞舜胸懷廣大到如此程度,對他愈加定心了,所以,就定心把治國大權交給了他,自己到各地去巡視。舜就就這樣掌權了20年,他把政事處理得很好,得到大眾的支援。這時,堯現已100多歲了,觀察全國歸來,就把悉數權利都交給了舜,自己回家養老。又過了8年,堯去世了,舜自始自終得把全國管理得很好,這就是“堯舜禪讓”的故事。  禪讓、篡位仍是擁戴?  

    此外還有一個“插曲”:舜晚年時也像堯相同到處觀察,不幸在蒼梧區域生沉痾去世。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很牽掛他,經常扶著門前的竹子流下懷念的淚水,點點淚珠滴在竹子上,凝聚成了斑斑點點的紋,人們稱此竹為“湘妃竹”或“斑竹”。  

    關於“堯舜禪讓”有人以為這個傳說是編造的,他們的帝位承繼底子不是“禪讓”,而是“奪取”,並且從史猜中找許多依據。《史記》中記載,舜把握政權後,為了穩固自己的控制位置,迅速許多拔擢親信,排除異己,就是歷史上所稱的“舉十六相”,“去四凶”。  

    “舉十六相”就是啟用堯本來長時間排除在權利中心之外的“八愷”、“八元”。“去四凶”就是把堯正在寵信的渾飩、窮奇、符杌、貪吃一起除掉了。這樣,就將堯的實力掏空。然後,舜又將堯幽禁了起來,禁止他與兒子、親朋見面,強逼他讓位。最終,他為除後患,把堯的兒子放逐到了丹水。堯讓位之後能夠安享天年,由於他畢竟是舜的岳父。  

    傳說舜南巡,死在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聽到舜的死訊,娥皇、女英跑到那裡,抱竹痛哭,兩人投水自殺。想想看,幾千年前,蒼梧之野,人煙稀少,不是政治經濟中心,也不是邊關,舜幹嘛去南巡到那兒?他其時現已是百歲高齡的白叟,哪能走到數千裡之遙的蒼梧?這麼大年紀出遠門,為何沒有家人照應?已然不帶家眷,為什麼後來2個妃子又如何為他投水而死?據此,臺灣的柏楊先生得出結論:要不是由裝備押送,不得不往,就是追兵在後,盲目逃生至此。二者必居其一,是耶?非也?  

    別的有人以為,他們並非“禪讓”,而是“擁戴”。  

    孟子、荀子等就持這種觀念:皇帝職位最高、權勢最大,不可能捨得把全國給人。那麼,他們是怎樣得到全國的呢?《孟子·萬章篇》記載:堯死之後,舜跑到南河之南,避堯之子丹朱。但諸侯都跑來朝見舜,人們打官司的也來找舜,歌謠也是歌頌舜。所以舜就承受了公民的推重,登上了帝位。也就是說,不論堯是否禪讓,諸侯和民眾一致“擁戴”,全國就是舜的了。到了禹的時候,也應如此。這種“擁戴”,與幾千年後宋太祖陳橋叛亂,黃袍加身,毫無兩樣。  

    此外,還有較為風趣的一說說法,是“畏勞”說,禪讓沒那麼嚴厲和神聖,只不過人們不想擔任這份苦差事。《莊子》說,堯本想把全國給許由,許由不受;又要給州支父子,州支父子也找託言不受。究竟他們為什麼都不情願承受帝位呢?韓非子說,堯在位時,他自己屋頂的茅草都不規整,房子的椽梁都無雕飾,他和家人吃粗糧、咽野菜,冬季裡只能裹著獸皮,夏天也只是披著葛布。即便一個守城門的人,也比他收入高。誰情願自己辛勞了終身,還把這份辛勞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讓他們也遭這份罪呢?  

    看來,環繞“禪讓”說,各種千奇百怪的傳說有許多。假使堯舜禪讓確有其事,那時候他們的崇高行為是足以讓後世的帝王們汗顏的。  

    一說到大禹治水,現在一般人都以為是黃河水;還有傳說中的龍門,是在陝西的韓城和山西的河津之間,此地,黃河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被人們稱禹門口。  

    可是,試想依照夏代施工技能的水平,大禹能完結這麼大的工程嗎?還有傳說是大禹依據不水系的不同,把全國(全國)劃分為九州,事實上夏初的邊境是肯定不會有那麼大。所以說許多神話傳說是互相矛盾的,很難無懈可擊。之所以這些傳說有誇張之處,實際上是由於它們把1000多年中許許多多的人治水的功勞都歸功到大禹一人身上,對史實作了無限的誇張。  考證發現,大禹治水,治的並非滔滔的黃河之水也非長江之水。那時的洪水事實上是海侵,也就是海平面上升後,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種災禍是世界性的,許多民族都有這種遭洪水所淹的傳說。當洪水退避之後,地上留下一片淤泥,假如不論理,就不能進行播種。因而看來大禹的功勞,應該就是這種洪水後對田間水渠的管理。這樣才和和孔子所說的“極力乎溝洫”大致契合。

  • 3 # 史潭新說

    “堯舜禪讓”可能並不是歷史書中寫的那麼美好。禪讓制,只有對部落有重大貢獻或者名望極高,這樣的人才有資格獲得提名,然後順利透過考核後才能獲得首領位置。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某個人有資格獲得首領位置,卻沒有獲得提名,那會出現一種什麼樣的情況?

    堯在晚年的時候,本來是想傳位給許由(又稱許繇),許由堅決不接受,然後逃到了箕山(今河南太康北)。後來堯又想請他出山,委任他為九州長,沒想到他竟然跑到河邊用水洗耳朵,藉此表達對堯的不屑。這就很尷尬了,也不知道舜知道後有什麼感想。

    舜本來是有虞氏部落的部落長,後來擔任炎黃聯盟的首領,史稱虞舜。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在舜接位的前後,他消滅了“四凶”。這四凶中有個人叫做鯀。這個鯀是什麼人呢?堯在位的時候因為洪水氾濫,曾經派他去治過洪水。這裡面可能就有點貓膩了。

    我們再看看堯的兒子,堯的兒子叫做丹朱,因為住在丹水旁邊,所以取名丹朱。這個人性格狠辣,而且傲氣,還喜歡四處漫遊。據傳,在堯傳為給舜後,把丹朱一直住在丹水,不讓他和堯見面,並將堯囚禁起來。

    由此可見,舜接替堯的位置,並不是一帆風順,可能經過了及其激烈的鬥爭啊。

  • 4 # 拉片貓

    關於堯舜禪讓,堯是否真的願意讓位給舜?

    關於堯舜禪讓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五帝本紀當中。首先我們看一下史記是如何描繪這件事的。

    有一天堯覺得自己年級已大,想找一個人接替自己的位置。便問手下的人“誰可順此事”。手下一個放齊回答說:嗣子丹朱開明。堯:籲!頑兇,不用。

    說明堯是思考過把自己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的,可惜丹朱為人品質不好,被堯給放棄了。

    於是大家便開始推薦身邊的貴族大臣,不過也都被堯一一否決了。這時候堯又說了: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民間有什麼推薦的賢才之人)眾:有矜(單身漢)在民間,曰虞舜。

    堯:然,朕聞之。其何如?嶽: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

    堯曰:吾其試哉。

    於是便有人推薦舜。因為舜在父母兄弟都是“爛人”的情況下,還可以很好的維繫家庭關係。於是堯決定測試一下舜。

    第一關:協調家庭關係(這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舜飭下二女於媯汭,如婦禮。

    堯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舜讓堯的兩個女兒去鄉下老家侍奉公婆,堯的兩個女兒表現的恭恭敬敬,恪守婦道。

    第二關:倫常教育(倫理道德,父子,夫婦,君臣,兄弟,朋友,也稱五典)

    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

    “慎和五典”,制訂和實行五典,五典:也稱五常,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典能從”,天下百姓都能服從。

    第三關:管理百官(管理人員下屬的能力)

    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

    百官因此各居其位,各司其職,井井有條。

    第四關:管理外交(與各部落之間的交流能力)

    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

    讓舜接待四方使臣,各地諸侯和使者都很尊敬他。

    第五關:磨鍊意志(個人生存能力)

    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

    堯把舜一個人丟在荒山野嶺,看看舜在一無所有,在各種困境面對生死時,心性是否堅定,能否面對困難承受痛苦和挑戰。(單從這點看荒野求生的貝爺肯定是最佳人選)結果“舜入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

    堯以為聖,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

    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終於舜在經過了層層考驗之後,才被堯任命為自己的接班人。說明堯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確實經過深思熟慮的。很明顯舜完成了堯的所有考驗。

    另一個佐證是堯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並非只考慮了舜一個人,當年堯在位時曾經在今天的行唐許由村一帶活動,見到了賢人許由,覺得許由非常有能力便想傳位於許由。結果許由卻認為這是對他的一種羞辱,便到潁水河洗他的耳朵。(這世上不僅有不把皇位傳給自己子孫後代的,還有直接拒絕不想當皇上的)

    這也說明堯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最看重的還是對方的能力,而不是血緣關係。所以說堯是真的讓位給舜。

  • 5 # 苦茶庵

    唐堯與虞舜均為中國上古時期的帝王,他們是“五帝”中的兩位。關於唐堯,《史記·五帝本紀》載:“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也就是說唐堯是帝嚳之子、帝摯之弟,帝嚳死後,帝摯繼位,帝摯死後,唐堯才得以即位。通常認為堯本姓伊祁名放勳,因為封於唐,故稱唐堯。所謂封唐,實際上就是說他是陶唐氏的部落首領,所謂在帝摯之後即位,實即當上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說:“虞舜者,名曰重華。”相傳他姓姚因為其眼中有重瞳,故名重華。因為他是有氏部落的首領,故又稱虞舜。舜生於社會下層。他的父親叫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瞽叟又娶了一個妻子,繼母生的兒子名叫象。其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象又兇頑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要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為子之道,十分孝順,對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他還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種過地,打過魚,制過陶器,經營過生意,顛沛流離,為養家餬口而到處奔波。正因為舜具備了這些美德,得到了人們的廣泛稱讚才被唐堯所器重,得以統治天下。

    有關唐堯的傳說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相傳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兇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嶽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嶽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當,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唐堯遂把他的兩個女兒娥和女英嫁給了舜,透過這兩個女兒來考察舜。他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他又命舜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得很好,使得諸侯們之間和睦友好,所有諸侯都很敬重他。經過三年的考察,唐堯認為舜的確是一個合適的人選,於是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的地位。這就是中國古代所津津樂道的禪讓故事,實際上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領由各部落民主推舉的制度的一種反映。

    舜在即位之後,任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釋出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根據三次考察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透過這樣的整頓,各種事務都出現了新面貌,整個社會秩序井井有條,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在舜的這些部下中,禹的成就最大,他治理水患,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於是舜便效法堯,把天下讓給了禹。舜自己在百歲那年到南方巡視,不幸死在了蒼梧,後來葬在九嶷山。毛澤東曾揮筆寫下了“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的壯麗詩篇。詩中的帝就是指舜。舜南巡以後,他的妻子娥皇和女英十分思念,於是便南下尋找他。當她們來到洞庭湖中的君山時,得到了舜已經死亡的訊息,娥皇、女英十分悲傷哭幹了眼淚,一滴一滴的鮮血從眼中流出來,灑在了洞庭湖君山的翠竹上,於是便形成了今天的斑竹。娥皇與女英決心追隨舜而去,於是她們投湖而死,當地人懷著敬畏的心情將她們葬在君山,並修建了湘夫人廟以紀念她們。至今君山上還有二妃墓,墓周圍斑竹環繞,風景如畫。

    有關堯舜的故事和傳說還有許多,情節內容各不相同,以上所述僅為其中一部分。唐堯和虞舜都是古代傑出的賢人、聖人,也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化身和典範。儘管商周以前的歷史,沒有文字記載屬於傳說時代,但是這些傳說由來已久,有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此還是有相當的可信度,當然也有一些是人們理想化的描寫,與信史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 6 # 歷史照妖鏡one

    我是歷史照妖鏡,我來回答:

    傳說五帝時期,黃帝禪讓於顓頊,顓頊禪讓於帝嚳,之後堯,舜也一直延續這個傳統。據說堯年老時,因為舜治水有功加上民主推舉和自己長期考察,確認舜才德出眾,將首領位置讓給舜;舜老時,如法炮製,傳位於禹.禪讓制實際上是以傳賢為宗旨的民主選舉首領制度.後被禹的兒子夏啟破壞,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襲制.但是真如傳說中那樣?

    中國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最早記載於《尚書》之中,但其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議。其實在許多歌頌禪讓制美好和堯舜禹時代聖明的文獻並非那麼真實,期間有許多漏洞,甚至是錯誤。小編認為,因為在封建時期,儒家占主導地位,仁義道德是儒家的立身之本,吹噓堯舜禹是為儒家取得統治者支援的重要原因。

    在部落聯盟時代,爭權奪利其實是常態,從東夷與華夏,華夏與三苗之戰中,鯀奪權被堯殺死到啟破除禪讓建立夏開啟甲天下,這些過程無不適充滿爭鬥和血腥。

    堯舜時代以前已形成子傳父業的傳統,不可能到了堯舜突然來個“禪讓”,據記載,黃帝之後傳位給其孫顓頊,顓頊之後傳給其侄帝嚳,帝嚳之後傳給其子摯,摯不仁,諸候立摯的弟弟堯為帝。從以上帝傳譜系來看,基本上是子傳父業,堯也是黃帝的後代,因其兄摯昏庸無道才被諸侯立為君主的。而禹以後,就是公認的“家天下”,因此,歷史上出現這樣一個“禪讓”的真空時期,也不於理不通的。

    大禹在治水中的豐功偉績,同時也一直掌控著當時政權,大大提高了他在部落聯盟首領中的威信和權力。

    禹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裡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為他怠慢了命令,下令把防風氏殺了。各部落的首領們見大禹把防風氏殺了,竟然面面相覷,都不敢多說什麼。

    經過這次事件後,大禹事實上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副其實的國王了。由於舜本是東夷部落領袖,鯀和大禹其實屬於華夏部落,雖說在堯時期就聯合了,但是內部鬥爭依然存在。在大禹奪得政權後將舜殺死,並追娥皇女英兩位妃子,一直追到南方,才有了淚灑斑竹這一幕。之後大禹制九鼎將天下分為九州,徹底接管政權。

    正如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於他,並築起禪讓臺。在禪讓大禮完成時,曹丕說了一句話:“孤終於知道古代的禪讓是怎麼回事了。”

    在古代權利的轉移都伴生著血腥。這世界真正的聖人只在傳說之中,誰也沒見過。

  • 7 # 勝而後再戰

    小生推斷,真實的歷史,恐怕是被勝利者舜帝篡改了。在這樣暴虐的家庭裡,舜很可能會變成一個暴徒(現代醫學也有相關的研究,認為犯罪這種事可能也有遺傳的因素),他推翻了堯帝的統治,霸佔了堯帝的女兒,統治了部落。至於瞽瞍和象害舜帝的那些手段,搞不好是舜帝報復他們用的手法(這一條純屬猜測)。

    這段歷史,或許也有另一種可能:舜帝暴虐,殺了大禹的父親,大禹為了復仇,推翻了舜帝的統治,然後臨死前傳位給兒子。為了表示大禹是個聖君,舜帝不可以被推翻,所以當時大家就宣稱舜帝禪位給大禹。禪位這件事,一般是聖君才會做,所以把舜帝渲染成一個聖君的形象。

    當然了,這一切都只是猜測。

    說這麼多,小生只是想說:在閱讀上古歷史,或者其他歷史的時候,要記得: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是,勝利者通常不會完全胡謅。因此,在歷史故事中,我們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才可以看到被史學家用春秋筆法記錄的歷史背後,究竟有怎樣的真相

  • 8 # 溫室建造

    傳說

    傳說黃帝以後,在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出現了堯、舜、禹三個著名的領袖。關於他們"禪讓"的故事,古書有不少的記載。

    堯,號陶唐氏,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居住在西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堯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作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禦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老百姓擁護他,如愛"父母日月"一般。

    堯在位七十年後,年紀老了。他的兒子丹朱很粗野,好鬧事。有人推薦丹朱繼位,堯不同意。後來堯又召開部落聯盟議事會議,討論繼承人的人選問題。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德才兼備、很能幹的人物。堯很高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並考驗了二十八年才將帝位禪讓給舜。

    舜,號有虞氏,傳說是顓頊的七世孫,距黃帝九世,生於諸馮 (在今山東省境內)。舜接位後,親自耕田、打漁、製陶,深受大家愛戴。他透過部落聯盟會議,讓八元管土地,八愷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澤,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會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堯的樣子召開繼位人選會議,民主討論。大家推舉禹來做繼承人。舜到晚年身體不好,依舊到南方各地去巡視,竟病死在蒼梧(今湖南境內)的途中。舜死後,禹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 9 # 匹夫有擇762

    回答:堯舜佳話:派色情間諜考察接班人!堯老了,他想找個接班人,誰好呢?有人推薦舜,堯不放心,要派人去考察,於是把兩個女兒嫁給舜,帶著領導重任,前去臥底。

    舜當時生活在媯(音歸)水,在今河北境內,兩隻燕子飛入舜家,身份漯藏不露,孝敬公婆,愛護異母幼弟。舜的父親雙目失明,聽信後老婆壞話,他讓舜挖並,讓小兒子往裡扔石頭,落並下石,舜沒被砸死,父親又讓舜去給谷倉抹頂,讓小兒子放火,舜跳下谷倉逃生,孝順父母,愛護弟弟,一如當初。情報傳給堯,堯大喜:傳位!(注:中國還有一條媯水,位水新疆。)

  • 10 # 上古世界文明

    上古時代,帝位的傳承就跟今天動物界的傳承,比如獅子老虎狼狗猴子之類一樣。

    在年輕時候,透過爭鬥上位,過幾年年輕的又來挑戰,贏則上。跟後世的太子奪權多是血流成河不一樣,這時期的規則更類似於體育中拳擊比賽,點到為止,很少有你死我殘的情況,所以感覺有點像禪讓。

    古籍中,史記記載的是禪讓,但是,史記中大多記載也是道聽途說之言,準確性難以定論;

    綜合各種已知證據和當時社會情況來說,禪讓是不存在的。

  • 11 # 詠歌裁文

    司馬遷在《史記》裡是說堯禪讓帝位給舜的,但是據成書於春秋的《竹書紀事》裡記載,舜是囚禁了堯之後謀權篡位,奪取帝位的。根據人類文明的進化規律和人性的綜合判斷,我相信後者是真的,況且從舜謀殺禹父鰥進而設計殺禹,禹又委曲求全上了舜的女兒又奪了舜的帝位的史實來看,後者的可信度為99.9999%。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護士這個職業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