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一點啟發

    從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一百七十年的時間裡,中國南方以建康為政治中心,相繼出現了四個短命的封建王朝:宋(420-479

    年)、齊(479-—502年)、梁(502-557年)、陳(557-589年),歷史上總稱為南朝。

    南朝為何王朝更替頻繁?這與東晉南

    朝的政治形勢有著蜜切的聯絡,其中,最重要的是鎮將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東晉是以南遷的北方貴族、士族為骨幹,聯絡江南士族而建立起來的流亡政權,北方計程車族都是帶領自己的“部曲”來到江南的。這些“部曲”便成為士族的基本武裝力量。東晉統治者實力很薄弱,地位極不穩固,為防禦北方各族政權的進攻和鎮壓人民的反抗,統治者在長江中下游屯駐重兵,設定鎮將,這些軍事重鎮一開始使落在擁有“部曲”的幾個士族地主手裡。鎮將掌握重兵,兼任地方行政長官,逐漸形成半獨立的地方割據勢力。他們對朝廷有所不滿時,便與之對立。因而東晉時始終存在著地方鎮將與中央政權的矛盾和戰爭。

    由此可見,南朝宋、齊、梁、陳的更替實質上是強大的庶族出身的鎮將循例基奪政權而已。其次,南朝歷代皇室內部多傾軋。南朝從宋武帝劉裕開始,歷代統治者為保江山,改用皇子、宗室和心腹功臣作鎮將,而皇族內部在爭奪帝位繼承權上的矛盾與鬥爭,大大地削弱了王朝的統治力量,這就為庶族出身的鎮將在亂中奪權提供了可乘之機。

  • 2 # 陝州西

    南朝自晉室南遷,皇帝便始終沒有形成對各級官僚及軍隊的絕對權威,當時王與馬共天下便是明例,宋齊梁陳,無不由大臣篡位而來。北朝自北魏孝文帝南遷及強制漢化的政策引起了鮮卑貴族的分裂,河陰之變則徹底摧毀了北魏皇室的根基,不久便分裂為東魏與西魏,緊接著由大臣篡權奪取皇位,是北齊與北周的對峙,而在北魏建立之前,五胡皆逐鹿中原,爭奪對中原的控制,前秦符在北方尚未穩定的情況下堅統兵南下終於導致失敗,鮮卑人後來崛起,從而建立了北魏。

  • 3 # 耗電快

    我不知道題主說的南北朝是北魏統一北方後還是指得整個五胡十六國加南北朝。通常說的南北朝是指北魏統一後到隋滅陳的這150年時期。北方雖然戰亂頻繁,但是政權更迭應該不算太頻繁吧。439年北魏北方統一到分裂為東西兩魏差不多100年時間。南朝宋齊梁陳,宋和梁各有50多年,另外兩個朝代較短。

  • 4 # 陸棄

    原因有三:

    第一,南北朝從更亂的“兩晉五胡十六國”脫胎而來,從北魏統一北方開始算起。在南北朝之前,中國的南方是龜縮在東南一隅的東晉政權,而大部分地區處在五胡十六國時代。匈奴、鮮卑、氐族、羌族、羯族等在中華大地上肆虐,二十餘個不同的外來政權相互傾軋,整個中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歷史環境,一時半會很難穩定下來,所以既使到了南北朝時代,因為有這樣的基礎,朝代更替便成為自然。

    第二,南北朝時期,南朝和北朝接連發生戰爭,而南朝內部和北朝內部也矛盾重重。於是不管是南朝還是北朝,皇帝始終沒有形成對各級官僚及軍隊的絕對權威,經常發生臣子與皇帝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情況,因為戰爭頻繁,所以皇權並不穩定,相反在外征戰的將軍因為手握兵權,很容易發生兵變,一但遇到皇帝年齡小,或皇帝懦弱的情況,便會發生臣子推翻前朝取而代之的情況。南北朝的很多朝代,都是臣子推翻帝制的結果,你剛唱罷我登場。

    第三,南北朝很少出現雄才大略的皇帝,出現為數不多的幾個比較好的皇帝和良相,又天不假年。上天不給他們相對長的壽命,早早去世。因此基本上各方勢力相對平衡,很難實現南朝滅掉北朝,或北朝滅掉南朝的結果。最有希望實現統一的劉裕和苻堅,最後都功虧一簣。最有希望幫助苻堅實現統一的良相王猛,和諸葛亮一樣出師未捷身先死。直到等到楊堅橫空出世,才等來了實現大統一的機會。

  • 5 # 庫充村人

    南方的政權更迭,主要的原因

    1緊張的南北關係,促使南方軍隊需要常年保持戒備和作戰狀態,軍隊戰鬥力強,擁有軍隊指揮權的將領,成為軍隊士兵信賴的領導和利益代表,也成為國家的保衛者庇護者,可以直接威脅政府。

    2朝廷的其他勢力,主要貴族,腐敗軟弱,一方面仰仗軍隊保護,一方面又鄙視軍人,高談老莊,酗酒服散,沒有心情也沒有能力改變進取。

    3北朝由於內亂,無暇南侵,南方外部壓力減少,凝聚力降低,內部矛盾突顯。

    這種情況下,軍隊將領如劉裕可以比較輕鬆更迭政權,抵抗較少。

  • 6 # 一曲殤離別

    東漢末年以前,在“三綱五常”這種傳統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之下,劉氏宗親被認為是唯一可以承天命的人,也就是說無論哪家政治勢力多麼強大,你可以左右朝政,但是必須尊漢天子為國家的代言人,不然你就是不合法的政權。即使到今天,歐洲一些國家還保留著皇室,雖然皇室已不掌握實權,但他們依然是國家的象徵,尤其是英國的皇室,他不僅代表著英國,更代表著英聯邦,象徵著大英帝國昔日的輝煌。所以說,在那樣一種傳統思想的束縛下,誰敢造反那必然會引來天下人(主要還是原來那些掌握實權的漢朝貴族和劉氏宗親)的討伐,王莽和袁術就屬於那種比較頭鐵的,他們的下場如何就不需要我說了吧。所以董卓也好,曹操也好,至死都沒有敢邁出那一步。

    但是為什麼曹丕就成功了呢?這裡的根源就在於統治階級內部思想、文化的變革。特別是在陳群推出九品中正制以後,傳統的貴族政治開始收到衝擊,士大夫這一階層開始有機會接觸到核心的權利(當時的司馬氏就是北方士族的領袖),他們開始取代原來的劉氏宗親和像袁紹這樣“四世三公”的貴族。他們不但自己做上了高官,還想讓自己的子子孫孫都能如此,如果繼續延續漢朝的貴族政治,這顯然沒有他們的機會。這個時候,陳群在魏國推行九品中正制就正合他們的心意。按照九品中正制,只要他們自己能做到上三品的大官,他們的後代就算再無用,那也不會低於三品,這自然很好的維護了這些人的利益。所以可以看到那些擁護曹丕稱帝的,就是昔日站在朝堂上大罵董卓、曹操是國賊的人。

    這麼一來,曹氏取代了延續四百多年的劉漢,而且好像也沒有遭到什麼天譴,這給天下人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大家開始有樣學樣,此時恰好司馬昭代表司馬氏死死地控制了朝政,司馬炎也就學著曹丕的樣子,代魏自立。以至於後來司馬氏自己人都覺得皇帝輪流做合情合理,人人都想過一把皇帝癮,這才導致了西晉的混亂。正是司馬氏內部爭鬥不斷,北方士族死傷殆盡。才有了“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儘管東晉延續了晉朝血脈,但此時把持朝政的已經變成了琅琊的王氏家族,以及支援他們的南方士族,因此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至於南朝政權交替頻繁,不過是後世有樣學樣罷了。

    正是曹丕率先衝破了這種傳統觀念,使得大家突然意識到,好像皇權也不是那麼聖神不可侵犯,傳統的文人感覺自己的信仰受到了衝擊,開始變得無所適從,放蕩不羈。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天下大亂,人們的信仰也開始混亂,這才導致統治者開始借用佛教維護統治,造就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況,楊炫之有本《洛陽伽藍記》對這一現象有非常細緻的描寫,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

    所以思想和秩序上的混亂才是導致這一時期政權不穩的根本原因吧。就像春秋時期,西周建立起來的禮樂制度遭到破壞,才引發了戰國時期的諸侯兼併吧,以至於秦王朝不得不開闢一條不同於周制的法家思想才得以重新統一全國。

  • 7 # 道中道道而道

    東晉後期,各地貴族大肆兼併土地,農民賦稅沉重,導致爆發了以孫恩、盧循為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堅持打擊東晉政權達12年之久,最終被劉裕鎮壓,而軟弱的東晉政權也被這位戰功顯赫的戰將一腳踢開。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除了晉恭帝司馬德文,自己當上了皇帝,國號宋。由於南朝的皇帝大都將兵權交於自己的皇子,因而,過高的權利慾望使得皇子之間開始相互殘殺,在兩敗倶傷之後,手握重兵的大將便因襲前朝皇帝,把別家天下更名為自家的江山。

    公元479年,蕭道成就是利用宋孝武帝、宋明帝兄弟間相互殘殺,政治一度混亂之際而形成了較強的勢力。劉宋末年,掌握禁軍的蕭道成奪了帝位,改國號齊。同樣,齊武帝死後,齊國也走上了宋滅亡的老路,皇室兄弟叔侄刀兵相見,劍拔弩張。至東昏侯時,因其疑心過重,幾乎將朝內大臣全部處死,嚴重動搖了自己的統治。

    公元501年,雍州刺史蕭衍起兵攻入建康,奪了帝位,改國號梁。梁的末年,大將陳霸先又奪了帝位,改國號陳。此期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均建都建康,歷史上總稱南朝。公元589年,更迭頻繁的南朝統治再一次大權旁落,只知道吟詩賦詞的陳後主最終拱手讓位於隋。

    造成南朝政府更換頻繁的原因,我認為東漢以來光武帝劉秀善待功臣,並且廢除郡國之兵,豪強地主的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小農經濟遭到了破壞,九品中正制的形成更是助長了這種趨勢,所以自那以後豪強地主、世家大族們有地、有錢、有糧、有望還有私人部曲,天下大亂時完全可以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軍事力量,三國曹孫劉三家無不如此,司馬家族也是河北名門大族,東晉四大門閥及蘭陵蕭氏也是如此,當然劉裕陳霸先是靠自己的軍功得以奪天下,但是他們不過是成為軍閥集團新的代理人,割據的基礎沒有變化,

  • 8 # 郭晨曦GCX

    1.最主要的是手握兵權的大將權利過重,導致爭權篡位情況的出現

    2.階級矛盾的不斷惡化、民族矛盾的不斷爆發和政治統治的腐敗也是重要原因。

  • 9 # 我被歷史撞了一下腰

    筆者認為:南朝政權的更迭頻繁有以下原因:

    一是士族門閥勢力壯大。經過西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之後,各士族大家實力在南方朝堂進一步壯大,如王與馬共天下便是明證,甚至皇帝的廢立都由門閥妥協決定。

    二是北方軍事壓力使然。在南北朝對立的絕大部分時間內,北朝的軍事實力處於優勢,並不斷進行南下征討,進而激化了南朝的內部矛盾,導致政變。

    三是土客雙方鬥爭導致。在北方士族南下並掌握了南方政權的大部分權利的情況下,南方土著士族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南北士族對立嚴重,並不斷進行鬥爭,激化了統治階級矛盾,導致政權更迭。

    四是繼承人選昏庸無能。通觀南朝歷史,除了宋武帝的接班人宋文帝尚可稱道外,其餘各朝的接班人無不能力低下,理政不善,直接導致王朝的覆滅。

    五是長江中游藩帥威脅。在與南朝的對抗中,長江中游的荊州揚州因地理位置重要,處於對抗一線,其軍政地位不斷提升,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不斷增強,無論是宗室還是士族人士鎮守於此,都產生了較多野心家,並屢次舉兵攻擊下游的建康,動搖各朝根基。

    六是人才遴選體制落後。南朝承繼東漢、西晉的九品中正制,最終政府的高位歸於士族,而伴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制度的弊端日益顯現,高位士族的無能,極大的刺激了地主階級中下層的寒門人士,在複雜的軍事政治鬥爭中,寒門人士逐步崛起,並同士族產生了矛盾鬥爭,進而造成了政權更迭,出身貧寒的宋武帝劉裕便是在同一些士族的鬥爭中上位的。

  • 10 # 必讀歷史

    整個南朝的歷史就是在“改朝換代——皇帝革新——經濟發展——皇帝變得奢靡——經濟衰退——改朝換代”這個圈子裡一次次地迴圈。

    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被認為是一代明主,他打擊地方豪族勢力,試圖使皇朝的財政正規化,從寒門中選拔官員,整理全國戶籍,這一切使社會經濟進入了一個上升期,也使得劉宋的皇帝都可以在較為寬裕的財政狀況下執政。

    劉裕死後,王朝的財政在文帝劉義隆時期還能支撐起王朝大規模的北伐活動,這是在整個東晉南朝期間少有的新氣象。

    但文帝的北伐由於連年征戰不斷,到了下一位皇帝孝武帝時期又缺錢了,於是又有了新一輪的整頓吏治和整理財政。不過,這時劉宋的皇帝已經迅速墮落了,他們變得荒淫無度,貪圖享受,劉宋一朝迅速進入了衰退期。

    南齊高帝蕭道成篡權建立南齊王朝之後,首先做的又是整理財政。他的財政措施從節約開始,提倡將宮廷裡的金銀銅玉全部都取消,換成鐵器,希望用這種方法來節省開支。之後,又大規模整理戶籍。他的措施被兒子武帝所繼承,形成了另一個繁榮期。

    前兩任皇帝的節儉帶來的繁榮,到了南齊的後幾位皇帝那兒,又成為他們享樂的基礎,很快,皇帝的揮霍讓剛剛豐盈的國庫再次扁了下去。

    梁武帝蕭衍篡位之後,又開始新一輪的厲行節約。但梁武帝的厲行節約又經常讓位於他對佛教的寵愛,由於在佛教上花了太多的錢,梁朝的財政一直不健康。加上樑武帝任人不當,發生了影響巨大的“侯景之亂”。這次叛亂也標誌著南朝的好時光過去了。南梁後期,南朝丟掉了四川和江陵一帶最富庶的地區,實力大打折扣。

    到了陳霸先建立陳朝之後,南朝在實力上已經遠遠落後於北朝,縮小成為一個地方政權。它計程車族始終活得那麼優雅,但它的財政和政治制度已經過於僵化,無法與北朝對抗了。

    從秦到南朝,帝國的財政系統一直保持著延續性。秦代和漢代初期是試驗期,幾位皇帝在試著建立一種新式的龐大帝國。在以前,人們甚至不敢想象能在這麼大的疆域內維持統一和繁榮。但經過幾代人的嘗試,到漢景帝時期,帝國不僅存在,而且繁榮。

    然而武帝卻發現了一個大一統帝國的巨大缺陷:當產生戰爭等大的開支專案時,帝國的財政無法支援如此龐大的開銷。他試圖引入一套國有壟斷體系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辦法奏效了,卻給帝國帶來了更致命的新問題。由於壟斷體系的約束,社會永遠不可能得到健康的發展,而官僚體系在參與了經濟的具體執行後,社會經濟變得龐雜和混亂。當權力與經濟勾結時,社會的結塊和硬化再次損害了帝國的財政。

    王莽試圖解決社會的結塊問題,他想利用皇家權力,強行擊碎社會結塊,卻只擊碎了他自己的皇位和腦袋。

    東漢一代,皇帝都只能承認現實,採取修修補補的做法。然而由於社會的板結,東漢一直無法有效組織財政,經過官僚的侵蝕和外族入侵引起的財政超支,政權最終分崩離析。

    三國時期,各個地方政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盡一切辦法發展財政,試圖成為最終的勝利者。而作為勝利者,晉武帝卻發現,他仍然敵不過慣性這個隱形的殺手,他雄心勃勃的改革可以有藍圖,卻永遠沒有結果。

    在更加板結的社會中,東晉和南朝繼續騰挪著最後的資源,他們在財政的緊箍咒下掙扎著,每一次都指望著放鬆一點。到最後,八百年的試驗終於結束。

    東晉南朝之所以能夠維持長久,並不是因為它們的強大,而是因為北方的虛弱。對於北方來說,這是一個蠻荒的時代,從遊牧蠻族的部落制起,他們一點一點地學習和改造,在前秦時期第一次接受了系統的漢化,在北魏時期,鞏固了漢化的成果,到了北周時期,才建立了更加成熟的制度,並傳給了隋唐。

    這是一個從懷胎到分娩的過程,時間持續了兩百多年,漫長得令人絕望,但是,由於這套制度是全新的,沒有盤根錯節的利益衝突,也沒有無法化解的社會結塊,立刻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最終,北方的颶風席捲了南方,將自秦漢以來積累了八百年的垃圾全都掃入了風中捲走,中國大地步入了第二次社會重建。

  • 11 # 賀拔嶽

    從公元420~589的一百七年間,以建康為政治中心建立了四個短命的南方政權。劉宋420~479、蕭齊479~520、蕭梁520~557、陳557~889。南朝政權更迭為何如此頻繁?這與東晉至南朝的政治生態有密切的關係。

    地方鎮將與中央政府的利益爭鬥是其中的癥結所在。東晉是以南遷的北方貴族、聯合南方士族建立的流亡政權。北方計程車族都是帶著自己的部曲來到江南的。這些部曲既是士族們的私人武裝力量,也是他們操控朝廷的政治資本。東晉皇權極弱,地位極不穩固,為了抵禦北方胡人的南下和鎮壓南方本土豪強的起事,東晉一朝便在長江中下游屯駐重兵,設定鎮將(如荊州、揚州)。這些個軍事重鎮從來都被握有諸多部曲之士族把持,如王敦、謝玄等。鎮將手握重兵,兼任地方行政長官,形成半獨立之地方割據勢力。他們和晉廷中央發生摩擦時便與之對立。因而,東晉時期始終存在著地方鎮將與中央政權間的博弈、戰爭。

    東晉末至南朝的歷代統治者開始啟用建有戰功的寒人庶族為鎮將,這就為寒人庶族鎮將的崛起提供了機遇。南朝歷代開國皇帝都出自寒門庶族,他們都是走掌控軍權後再奪取國家政權的路子。

    北府軍將領劉裕於402年討平孫恩、盧循、徐道覆之亂,404年平定桓玄之亂積此軍功逐漸掌控了東晉末年之軍政大權,409、417又先後率軍北伐滅南燕、後秦,隨後又剪除了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積功封為宋王。後又逼晉恭帝禪位於已,建立劉宋政權。

    劉宋末年出身於布衣素族的蕭道成於文帝時即從軍經武,474年他平定了劉休範的叛亂官至南袞州刺史,479年他羽翼豐滿就廢宋順帝,建立南齊。

    502年鎮守襄陽的雍州刺史蕭洐在江州刺史陳伯之的支援下趁齊皇室內亂,領兵攻入建康,後稱帝建立梁朝。

    梁武帝晚年用人、決策失誤,東魏降將侯景發動太清之難,出身寒門的本土豪強揚州刺史陳霸先在消滅了侯景、王僧辯一方梟雄後亦攬梁之大權,557年廢梁敬帝而自立,建立陳朝。

    凡此可見,南朝諸政權之更替,實質上是實力強大的庶族出身的鎮將循例篡奪政權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究竟要歷經多少折磨,才能真正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