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哲111

    《水滸》多草莽英雄,義氣用事,殺人如草芥,蔑視社會規則,但那是動亂年代亦有小說誇張成份。少年人正是熱血衝動的年齡,以水滸英雄為榜樣,很容易衝動是魔鬼,人不怕犯錯,但有些錯是可以彌補的,有些錯卻註定無法彌補的。

    《三國》盡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之事,以老者的閱歷若效三國之謀,有失天和。須知,中國老人是講積陰德、堂堂正正做人、力求中庸不走極端的,若為老者受三國影響以己閱歷算計謀求己利,縱不會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卿卿性命,亦可能報在子孫。正者才能無敵,這才符合中國一向中正中庸的思想。

  • 2 # 宋律師法說水滸

    首先,我們來看看《水滸》當初是怎麼成為禁書的。可以誇張的說,那個時代的人,認為《水滸》和《三國》導致明朝的滅亡。

    據說,努爾哈赤、皇太極和多爾袞喜歡看《三國演義》,“滿腹韜略”都是從小說中學來的,結果幾十年間從錦州打到寧遠,從關外達到關內,從中原打到江南,奪下了明朝的萬里江山……其中更是關鍵性用反間計殺了袁崇煥。這個傳說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那麼《水滸》又和明朝的滅亡有什麼關係呢?

    按明朝士大夫的說法,明朝的滅亡,有兩大禍根——邊患和流賊。邊患們“傳說”熟讀了《三國》,而“流賊”們卻有不少是亦步亦趨的模仿《水滸》中梁山的操作。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曾佔據了“梁山泊”的李青山。此人因為失手打死人——打死了誰說法有幾個,起因有說幫饑民買糧有說替貧民還債,可見是在低層挺有民望的一個人——乾脆聚眾數千人起義,自稱“渠魁”,封東平秀才王鄰臣為軍師,技藝師艾雙雙為當家大元帥,整頓軍容,加強武訓,隊伍迅速發展到三萬餘人——這個陣容眼熟吧?更眼熟的還在後面:當年秋天,李青山在當時的“奸臣”首輔周延儒乘船北上的時候,登上週延儒的船,“以門生名刺來謁”,自稱“非敢作亂”,心裡是打算為朝廷保護漕運的;周延儒當場承諾,只要保證朝廷的漕糧無損,會向朝廷請示封他們官職,授權他們保衛漕船——這可好,把宋江加宿太尉加高俅加蔡京的戲碼一併做了——然而周延儒不像宿太尉,回到京城定下的計劃是誘捕李青山。而李青山為了脅迫朝廷招安,塞安山閘,截漕舟焚之,並驅漕舟攻至臨清——還是很眼熟是吧?然而李青山沒有宋江那麼好運,軍事進攻的結果是被朝廷軍隊合計,當家大元帥艾雙雙被斬,自己和另外24個大頭目被漕督張國維和內臣劉元斌誘降,押送到京師獻俘給崇禎,最後磔刑棄市。而李青山等人臨刑前痛哭:欲為國報效,不意為奸相誘執!

    李青山事件後,一位叫左懋第的《水滸》讀者發現了李青山事件和《水滸》情節十分相似,他是戶部給事中,當時也負責督催漕運,於是他在1642年(崇禎十五年)上了一個叫《謹題為再陳息盜要著事》的摺子,其中直接說到“李青山諸賊”“始於《水滸傳》一書”,“以宋江等為梁山嘯聚之徒,其中以破城劫獄為能事,以殺人放火為豪舉,日日破城劫獄,殺人放火,而日日講招安以為玩弄將士之口實。不但邪說亂世,以作賊為無傷,而如何聚眾豎旗,如何破城劫獄,如何殺人放火,如何講招安,明明開載,且預為逆賊策算矣”,而李青山等“向據梁山而講招安,同日而破東平、張秋二處”,是對《水滸》情節的“仿而行之”。他認為《水滸》是一部“賊書”,“貽害人心”,要求禁掉《水滸》,“凡藏《水滸傳》書及版者,與藏妖書同罪。”今日聽來偏激,而當時卻受到不少人認同。因為明末的“義軍”們,像李青山這樣死心塌地追求招安反而少見,更多的是表面宣告效仿宋江要受招安要忠義——發表過這種“心聲”甚至包括張獻忠——事實上是在套路官兵,是詐降,當緩過勁後,再度殺官背叛。結果就是越撫越亂。明末清初的歷史學家查繼佐直接將明朝的滅亡與《水滸》掛鉤,稱《水滸》“貽禍者三而未已也”,“一則萬曆末年,徐鴻儒以鄆城人倡白蓮教,巢於梁家樓,直欲親見梁山泊故事”,“一則崇禎中流賊初起,……亦輒如傳中各立諢號,如託天王,一丈青等勇出,相作梁山泊好漢,其為數十倍於天罡地煞不止”,“後十七年為《水滸》第三演義而國命隨盡。”

    這之後直至清末,關於《水滸》 “誨盜”逐漸變為主流,再之後便是金聖嘆的腰斬水滸——直接斬掉招安一節,不讓宋江等人“進有自贖之榮,退有免死之樂”,而再之後,便是堪稱“爽文”鼻祖的俞萬春的《蕩寇志》,“提明真事,破他偽言”,讓宋江等團滅啦。

  • 3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水滸傳》、《三國演義》都是不朽的名著。之所以說少不看水滸是因為水滸多是講哥們義氣,為了這個可以不顧一切甚至於損人害己,玉石同焚。而年青人正是三觀形成的時期,性格易衝動,做事不冷靜,易盲從,會被水滸中的一些橋段描寫所感染,從而進行模仿做出對社會有害的行為。

    而老年人因為經歷人生的種種境遇已有了相當豐富的閱歷和經驗。《三國演義》卻是一本謀略與反謀略,充斥著各種陰謀陽謀和詭計的書,其中對各色人等的描寫分析深入骨髓,也可說是一本“謀人”之書。老年人本就已磨得老練圓滑若是深讀三國則就是老練之外打磨成精咦!

  • 4 # 八風吹一一老獸

    這是句俗話老話,有它的道理在,但角度是以讀者為出發點,不能一概而論。

    任何俗語都經不起長篇大論的仔細推敲,因為很多俗語本身就是用作表達淺層道理之用,經不起較真。

    首先要說清楚這句俗語中即讀者角度對《水滸》和《三國》的定位是什麼樣的。

    少年血氣方成之時,好狠鬥勇熱衷身體對抗,《水滸》原本就血腥暴力處很多,所謂的好漢們其實是一干純正的流氓舞鏟階層,對人交往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義”和“血”。“義“,只要這個人表面上好交朋友愛講義氣,那就是好哥們好同志,“翻倒就拜”是標準儀式,至於這個義薄雲天的大哥內心,深層到底有什麼樣的活動,是個什麼樣的人是一概不追究的不考察的;“血“,奪人性命如同家常便飯,僅僅為了生存,就可以隨意開店殺人做人肉包子,遭遇矛盾,當然是拳頭說話暴力開路,這樣的一個群體是無法為少年做真正的人生榜樣的,最關鍵的,少年人三觀並未牢固樹立,在暴力上容易衝動,在感情上也特別容易被義氣綁架,一旦被綁在了“義“字綱領這個大旗上,人生可能就一失足成千古恨,再也沒有回頭路可走了。

    老年人經歷了人生滄桑,看透了人世紛爭,經歷了一輩子的人情冷暖,心裡都明白,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為了利益或者背叛他人,或者曾經背叛,可能人生走到夕陽之際,最厭煩最想遠離的就是”人心“二字了。《三國》中不但充滿了爾虞我詐陰謀詭計,更是以此為榮以此為傲以此為智以此為志,哪個老年人還看重這種把戲呢?

    其次,要換個角度來看兩部書,可能會有新的感悟。

    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水滸》是一部天才式的作品,語言洗練,耐人尋味,結構精巧,用詞老到,如果少年之人,能夠刻意的從這個角度去學習《水滸》,相信一生受益不盡,不僅僅限於文學創作,他會賦予一個年輕人宏大的格局和廣闊的視野,是絕對的不可多得的經典教科書,只是很少有人從這個角度去發掘他罷了。

    從創作的角度再去看《三國》呢,三條線先是從無到有,然後三線時合時分,在結構上手法純熟,在這點上和《水滸》殊途同歸,只是用詞用字上,比著《水滸》稍遜一籌,可以做框架板的觀摩書,老來多做參考又不受字詞幹擾,也是很好的樣本。

    當然兩者也都有不足和缺陷,這是另外一個話題,這裡咱們就不展開了。

  • 5 # 奶茶愛尚咖

    少不看水滸,是因為水滸傳裡都是好漢們的英勇義氣以及路見不平的豪氣,很容易讓孩子們效仿,但是小孩年少,思想不成熟,難以分辨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時機,反而容易養成衝動易怒的不良習性,對自身發展不利,同時對整體社會也會有影響;同時水滸傳的悲劇,容易給孩子們心理造成打擊,在他們眼中都是好漢的人物,最終卻都是悲劇收場,容易產生悲觀情緒。

    老不看三國,應該是到了老年,人的人生閱歷已經足夠豐富,不要再被三國裡的各種勾心鬥角、陰謀詭計所影響,不需要學習那些陰謀詭計去生活。老年延展的應該是智慧,智慧在於拋舍,扔掉那些沒用的東西,而三國裡的那些陰謀詭計、爾虞我詐就在拋舍之列,所以更沒什麼必要去讀。

  • 6 # 文化小小生

    少不看水滸意思是說年輕人火氣壯,愛抗爭,好犯上,喜動武,看了梁山伯英雄的造反行徑以後,對本來就有的逆反心理,會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

    老不看三國,是因為三國裡有太多的權謀和建功立業壯心不已的遺憾,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 7 # 陳凱藝術空間

    導讀:眾所周知,《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同時也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可以說對於這兩部作品,即使沒有人看過書,但也有不少人至少絕大多數人是看過其電視劇的。

    對於拜讀過《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著作朋友來說,不免會知道這樣一句話,這句話便是“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相信對於這句話,很多朋友絕對不會陌生!

    這句話雖然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隨時都有可能說前輩們講到,但這句話的意思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讀懂呢?很多人把這句話,拿來做口頭禪,但是根本不知道其真正意義所在。

    所謂“老不看三國”,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它指的就是,人在老年之時,就不推薦看《三國演義》,為何呢?其實並不難理解,對於看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在三國裡面,曹操、劉備、孫權,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如果人到老年之時,看了三國,會忍不住會犯錯誤,從而遺憾一生!

    “少不看水滸”,這句又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句就更好理解了,看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水滸裡面有108單好漢,他們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大稱分金銀,日子過得好不快活!他們也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梁山好漢”,所謂梁山好漢,他們個個講義氣,同時他們個個手上也都有人命官司。

    分析到這裡就不難發現,倘若年少時期,本來就年輕氣盛!倘若,一看水滸中好漢的行為,難免會衝動!正所謂,衝動是魔鬼,或許衝動過一次,一生也就毀了!正因為如此,民間流傳才有“少不看水滸”之說。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一句話,也就這麼一直流傳了下來。對於這句話,仔細想想也是十全經典,但是它後面還有一句,又有多少人知道呢?那麼,後面一句到底是什麼呢?探哥就不賣關子了,直接分享給朋友們吧。

    其實,後面這一句很簡單了,叫“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意思就是男人不應該看西遊,為什麼呢?西遊中一會兒變美女,一會變金子,男人看多了,就會變得不現實!好逸惡勞,如此下去,怎生得了!女人呢,不推薦看紅樓,為何?紅樓是愛情悲劇,一旦看過,或者是看多,女人就會胡思亂想!好了,故事就分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歡迎收藏轉發,評論!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水滸傳》

  • 8 # 沉醉古詩文

    水滸和三國其實都認真看過了,也不是特別明白這句話。。可能是我年紀還小吧

    不過這句話肯定是根據兩部名著的內容特點來的。所以在這裡姑且分析一下

    水滸情節暴力,教人為惡

    畢竟單從表面來看,水滸寫的就是一幫強盜,梁山好漢不過是落草為寇的掩飾之詞吧。雖然其中英雄豪傑輩出,但還是江湖習氣,殺伐利落。

    這種情節看多了,往好裡說,會激起少年豪情,仗義行事。但年輕人心智不是完全成熟,容易受這些東西影響,甚至去模仿其中打打殺殺的情節。

    就像現在小孩子模仿灰太狼,模仿小豬佩奇裡邊的情節一樣。

    三國老謀深算,教人處事

    三國里爾虞我詐,來回的算計太多。。

    老年人本來就經歷完大風大浪了,現在再去看那些爾虞我詐的事情,可能和年輕人一樣也會稍微的影響到性格吧。

    會變得比較暗黑。。

    老人就該簡簡單單的享受生活,頤養天年吧,再去看這些東西好像也確實不合適,有點太沉重了。

  • 9 # 夢臻

    少不讀水滸,並非章回小說藝術特點不強,也不是故事情節不能引人入勝,我個人認為,全書突出的是一百單八將造反的故事,人格塑造的人物性格大多直率並有明顯的反派意識和暴力傾向,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來說思想上是某種蠱惑,正如孔子所說,年輕之時血氣方剛戒之鬥,因此,要有指導性的幫助他們閱讀。

    老不看三國。三國演義充滿著智慧和權謀。

  • 10 # 山谷大師

    金聖嘆先生曾因文字獄丟了性命,他在臨刑的那天因為天下大雪作了一首臨終絕筆,更是膾炙人口:天公喪母地丁憂,萬里江山盡白頭。明日太陽來作吊,家家簷下淚珠流。

    金聖嘆在為水滸傳這部名著作注後,不無感慨的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很簡單的,因為水滸中的人都是舉旗造反的,三國中的人都是教人謀略,使詭計的。

    它傳遞給讀者的意思是,少年涉世未深,打打殺殺的情節必定會教壞了你,如果仿效這些英雄好漢,而不領略江湖的險惡,就容易誤入歧途,被書中的快意恩仇和替天行道的仗義所迷惑,水滸裡面大都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好勇鬥狠,讓非人道的東西成為常態,再少年意氣用事,不講輕重,一旦進入其中,世界必然混沌恐怖。所以說在人生的初級階段,讀些內容健康情節平易的書,且不要讀水滸。

    再說三國 。三國演義講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廢帝立帝,袁紹割據天下,劉備桃園三結義收買人心,關羽義表雲天,張飛豪氣干城,江東孫權三代進取,周瑜火燒赤壁,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舌戰群儒,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天下無敵。

    一部書,最厲害,最陰險,最高強,最智慧的人最終都沒有一統天下,而鼠輩司馬炎成事,究竟是什麼?

    老年人因為看懂了種種計謀,如果回憶自己的過去和屈辱,倘夢然醒悟,動用腦袋設法打擊報復,豈不無端惹事?所以人到晚年應當保持冷靜低調理智,多多修身養性,豈不美哉!

  • 11 # 晉綏往事

    先說老不看三國。這三國裡比較多的用到權術與謀略,老年人經歷豐富,老於世故,看了三國之後,更加心領神會,如果把權謀用在生活中會增加不穩定困素,話說老而不死為賊。

    孔明壯志未酬身先死,讓人閱讀之餘總會擲書三嘆,感慨萬千,大有雖欲再創事業卻有心而無力,以致鬱抑消沉,對老人的健康心態影響不好。

    再說少不看水滸。畢竟誰都年輕過,誰都青春過,誰都義氣過,尤其是人生觀事業觀還沒有完全構建完成的青少年,這種引導有可能是致命的。

    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性,我想現在的年輕人都看過水滸,也沒有人真的找個山頭自立為王吧?說明大家基本的定力還是有的!

    這句話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叫“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也很有深意。

  • 12 # 萬里清風來

    先說“少不看水滸”。

    《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在中國的文化傳承中自然有一定地位。全書講述的是宋江等108將揭竿起義,替天行道,受招安,抵禦大遼,徵方臘的故事。

    本書前半部分主要講奸臣當道,民不聊生,最後官逼民反。說實話,梁山好漢中有很多人真的是走投無路,才上的梁山。而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被宋江、吳用設計陷害被逼無奈才上的梁山。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除暴安良”,有多少無辜之人死在他們手裡。

    《水滸傳》後半部分講宋江招安,打大遼,徵方臘。大遼姑且不說,屬於外敵,有血性的漢子均應提刀上馬,上陣殺敵。方臘則不相同,是和梁山起義時有相同的目標“替天行道”,除暴安良。

    整部水滸充滿打打殺殺,爾虞我詐 。少年好衝動,很容易引起少年人是非不辨,打架鬥毆,形成不良習性。所以“少不看水滸”。

    再說“老不看三國”。本書前半部分講天下大亂,英雄輩出。諸葛亮等文臣揮斥方遒,關公等武將縱橫四海,只看的人血脈賁張,豪情萬丈。

    自關雲長大意失了荊州,本書情緒急轉而下,劉備託孤,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前,等等。很容易讓人感到英雄遲暮。

    老年人讀三國,看盡人生,深諳事故,洞悉裡面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產生壯士暮年,英雄垂淚的心酸。所以“老不看三國”。

  • 13 # 安平俊

    我不這麼看。人的血性和智謀都是天生的,受其影響是因為性相近,習相染。天性柔弱的讀一百遍《水滸》,終究是懦弱。天性單純的人,讀一百遍《三國演義》,終究是智術淺短。

  • 14 # 60後雜談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早就聽到有這個說法了。這是民間的智慧,是民眾總結了這兩部書的特點以及人生不同階段的境況兩個方面後作出的決定。

    簡言之,水滸講的是個義,寫的是反叛和打打殺殺的故事,在人的少年懵懂階段,和最易衝動的時候,人們建議不要看,就是非常有道理的事情了,可以避免少年憑一時的衝動和熱情,去打打殺殺,去幹一些不該做的事。少年階段的義,往往是不理性的,會帶來惡果的。

    再說三國,講的是謀略,講的是戰爭,講的是爭奪江山。這些,對已經諳熟世事變幻的老人來說,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呢?人到老了,世事就看得淡了,還看什麼謀略打江山。

    由此可見,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種說法真是人民智慧的結晶,非常有道理。

  • 15 # 香蓮芯

    打殺在水滸,計謀窮三國,水滸傳裡從頭到尾都是寫的是造反章節,年輕人看多了容易衝動,認為學會點本事就能闖天下,與當今的人生觀不同,誤導了年輕一代,所以年少不看水滸為妙。老不看三國就更不用說了,計謀窮三國就是說,三國演義裡計謀都用盡了,人把人不用殺都能氣死。老人看三國容易生氣,所以說老不看三國為好。

  • 16 # 我的小悟

    我也來說說。

    少不看水滸

    “老夫聊發少年狂。”東坡先生可曾也喊過這樣的話。少年狂,說明少年時代血氣方剛,膽大敢闖天下,那個地方不敢去,那個人不敢惹。就不是年少人的脾氣,個性。

    再看《水滸傳》處處講抱打不平,仗義相助。

    單說武松

    本是一個帶罪之人,發配孟州,因牢管營施恩所管罩,內心十分感激,便有了抱答之意。十分講哥們義氣。時分蔣門神霸佔了快活林酒店。施恩便迂迴訴說了原委。武松便應允下來,要去揍扁蔣門神,幫施恩奪回酒店來。這不是抱打不平麼?按理也是應該的。但按常規去解,武松已在吃官司,何必再生事?大宋時期,雖社會秩序有點不那麼地道,可也大宋歷律律法嚴整的。這樣做,不妥了。以至後來引起“飛雲浦”差點喪命,連殺數人,火燒鴛鴦樓,殺光張督監全家老少!其罪不小啊。

    如此看來,《水滸傳》可理解為兄弟抱團,有難必幫,殺人為講義氣。

    青少年看過《水滸傳》足否也要來個眾家兄弟,該出手時就出手,一起闖九州呢?

    還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大碗吃酒大碗吃肉。殺人放火,屢屢犯罪。

    所以,金聖嘆批《水滸傳》中寫下一句,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話說的很是中肯的。

    老不看三國

    一個人進入知天命年後,也就是五十多歲,對世上之事已經看淡看輕了,再不去計較爭奪,心態很平和。

    “採耦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晚年歸隱山林,自在逍遙的過日子。

    再讀《三國》處處講謀計,處處暗離鬥。

    只表司馬懿

    司馬懿晚年朝中鬥爭中失利了。兵權被奪,一直在家休息。一日北魏皇帝派人去探望。司馬懿知此事後,心生一機,裝瘋賣傻,又是痰濺被子,又是粥溢下頜,還胡亂說話。見事人便回去告之北魏皇帝。帝始放心。恰至曹爽大將軍外出打獵未歸,率家丁家傭殺入曹府,滅門曹爽一家。挾持北魏皇帝,奪回軍政大權。老奸巨滑,心懷叵測。心狠手辣。為了政治前途。以至自己的兒子後來稱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是老子司馬懿帶頭起篡權之心,司馬師,司馬炎接班往下傳。老人家司馬懿晚年本該退休安度晚年之際,卻名利燻心,攻於心計,謀權篡位起帶頭先鋒。

    老不看三國,有一定道理的。《三國》一書中講爭霸天下,謀士謀略百出,勾心鬥角,爭取名利。

    年老人應學會平靜平安度晚景。不再為名利場而被千夫一指,紛紛唾沫。

    今天看世界,看古典名著,告誡我們,與時俱進,不妄圖,不妄作。引起我們的注意了。

  • 17 # 只要半點心

    從字面意思理解就太淺薄了。這句話實際是發明這句話的人的讀後感。他讀了兩本書之後,發出瞭如此感慨:啊,水滸裡的豪傑太酷斃了,要是年輕人都這麼衝動莽撞可不行啊;三國裡的人都太有心機了,要是老頭兒老太太都這麼老奸巨猾,兒子兒媳婦可就沒法兒過啦。

    其實人家是對圖書內容本身氣質的一種生動解讀,而並非真的在說誰不該看什麼。

    結果很多人就真的認為“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是真理,是不是愚蠢呢?

    如果那個人真這麼想,那麼他就是愚蠢,跟他一道兒走的人就更愚蠢。

    看看看,什麼都該看。水滸裡的人物和情節那麼有趣,還能看見歷史的縮影,還能嘲笑裡邊人物的愚蠢,為什麼少年不該看?

    老年人看三國就更應該了,喝著茶,聽著滾滾長江東逝水,有滋有味地看諸葛亮們忙活,簡直是養生之道,沒病沒災的多活幾年,孩子們高興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古代,皇帝洗澡的時候,是宮女伺候還是太監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