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新搜神記,用科學和歷史打通神話的任督二脈。其實這個問題充滿先入為主的想法。憑什麼說關羽就不能用偃月刀?千載流傳的神兵只是想象?

    很多人舉出各種理由,但脫離不了一句話:“專家說”。而專家就是歷史?網上流傳的“姥爺齊白石”、“溥儀回故宮”等段子或真或假,但說明了一件事,專家未必就是正確。歷史上“真”打臉不少。比如秦兵馬俑發現前,人們都以為中國的雕像藝術是從印度傳來。元青花在土耳其發現之前,“元代無青花”是常識。而所謂“關羽不用青龍偃月刀”不過是現在的又一個常識。在網際網路時代,其實很多虛假常識。比如“劉備不是劉皇叔”、“張飛是美男子”都是此類。雖然關羽的兵器證明似乎更確切些。但根本經不起深入推敲。

    大凡聲稱關羽不用青龍偃月刀的理由其實不脫三個:

    1、兩漢未出土相關刀型,有記載的明確的偃月刀型是在宋代出現。

    2、當年無有馬鐙,不利於馬上用長刀作戰。

    3、《三國志》上未提及,白馬坡殺顏良是用“刺”,當為長矛。

    現在就一一駁斥:

    三國的確未出土青龍刀型。但事實上三國古兵器是最缺乏出土的。儲存至今甚至不如兩漢多。今人不知緣由。但凡有一件三國古兵儲存較好,均名震海外。而且長刀刀柄多為木製,這是難以儲存的。所以根據有限的資料來推斷青龍刀存在於否就是個假命題。有意思的是,有好事的朋友在漢墓壁畫上看到了青龍刀的身影,此畫出土于山東孟莊漢墓。因為沒有實物,錮於定見,被人長期忽略。

    事實上在史書中,西晉已經有了使用長刀的記載。最典型的如《晉書》中記載陳安“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關羽提前幾十年用長刀有何不可?

    事實上長刀刀型早在先商已經出現,只是當時是青銅質地的。所以一般被認為是禮器。但禮器和實戰其實很多時候只有一線之隔。其脫胎於實戰是肯定的。如果沒有戰場上的彪柄戰功,是不可能被當做禮器使用。“戟”的發展就是如此。它在後世是一種禮器,即“平升三級”。但源頭是在於它在中古是最常用的兵器。劍也是一樣。雖然唐以後這兩件兵器在實戰中出現都很少,但不影響它們曾經是實戰兵器的歷史。

    而現在“關羽不用長刀論”已經走火入魔到說青龍偃月刀完全不能實戰。何其荒謬。

    事實上,很多人已經從記載中窺見,青龍偃月刀的真像可能就是一種異形戟。

    分析漢墓畫像我們可以肯定,這是有青龍偃月刀形的東西,唯一有疑點的是它的裝配方式。其實龍刀與戟的淵源很深。宋《武經總要》裡,我們熟悉的畫戟就被列入刀中,號稱“戟刀”。正好與偃月刀並列。再糾正個網上常見的錯誤。一般大部份人都知道戟刀不是實戰的古戟。但他們把單側帶月牙的戟也叫“方天畫戟”,其實這應該叫“青龍戟”。方天畫戟是兩側都帶月牙的。

    細看青龍戟和青龍偃月刀就可以明白。兩者很相象,都是單面有刃,可刺可斬的功能。那麼,會不會當年關羽用的本就是一把青龍戟?

    但不是說戟刀也是宋朝出現的?

    其實宋代雖然有了偃月刀和戟刀的記載,但不能說它們就出現在宋代。就好象前面的例子。中國有記載的真人等大雕塑作品出現在佛教傳入後。但兵馬俑的出現就顛覆了這一認知。其實在三國時代,正是戟最輝煌的時候。其可刺可斬的功能讓很多武將愛不釋手。呂布不過是他們中最有名的一個。在那時間誕生了很多對戟的魔改。這些兵器雖然現在已經無法統計,但有個總名叫“異形戟”。如果某位武將突發奇想,創造出這樣一把兵器來也未嘗不可。不要忘記。所謂“出土”,其實多半都是當時小兵的制式兵器。大將所用能夠和普通兵卒一樣?

    還有條線索,“青龍偃月”這個名字的確就產生於三國時代。所發明者是道教學者魏伯陽,見於其《周易參同契》中。所謂“青龍”,是指水銀。“偃月”是指鉛,這與道教的煉丹術有關,但煉丹者也可煉刀,比如稍後的陶弘景。一切都證明這個詞不象現在認為所謂“民間杜撰”那麼簡單。

    現在出土最早的關羽畫像是在宋代的西夏黑水城,他的隨從還沒有形成左關平,右周倉的格局,而這時青龍偃月刀已經在畫面上佔據重要位置了。這說明當時其已經神化。人們有什麼理由把一個新創造的東西安在神的身上?隨後千年,龍刀刀形都沒有什麼改變,為何三國到宋就會由槍變刀?這完全不合邏輯。

    第二點,三國時期正好是馬鐙的完成期,當時已經有單側馬鐙發現。但是很多人都有意無意混淆了一點,那就是這指的鐵馬鐙。事實是三國時皮革馬鐙早有雛形。而且比較精於騎馬的人都知道,沒有馬鐙其實是不影響馬上戰鬥的。只是這要比較高的武藝。當然這對關羽來說不是問題。

    相比之下,很多人都說關羽用槊作為武器,這其實是大錯特錯,槊其實是加長騎槍,其出現時期其實在南北朝的雙馬鐙時代。說關羽用它可能更不靠譜。雙馬鐙的作用並不是使人能夠馬上戰鬥,而在於降低了門檻,縮短了一個優秀騎士的培訓時間。好比筆記本與桌上型電腦的變化。今人不可誤讀。

    第三點,所有以《三國志》為理由的人,都無法解釋為何關羽“刺”殺顏良後還能於萬軍中斬其首。陳壽寫這事時距白馬之戰已經過去了五十年,要這樣都能做出現場記載那才是神話。但還有種說法,即原本《三國志》,上面的那個字不是“刺”,而是“剌”,這兩種動作是完全不同的,區別何在不再贅述。古書在流傳過程中出現錯漏屬正常。更何況早有武術名家說過,刀也可以刺,所以這個證據其實就是為理由而理由。

    當然,青龍偃月刀上也有很多可能被神化的光環。比如說做為戰場兵器,它不可能只有一柄無須替換。刀重七十二斤可能也不真。但是在當時環首刀已經出現的情況下,採用加配長柄就可以得到一把長刀。雖然刀形有所不同,但這依然是刀。象很多人相信那樣不用刀就一定用矛,是不是太武斷了?

    歷史是很細節的東西,忽略這些細節的話往往會導致各種奇談怪論。前面已經說了,槊與矛,刀與戟都有區別。外人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世人不可不細查。可惜現在的網上象這樣的東西不知道還有多少?

  • 2 # 夏慈史

    騎赤兔馬,手拿青龍偃月刀,似乎是大家對於關羽的形象的一致認可,但是關羽的形象從三國之後到近代經歷了不同朝代文人官方的多次藝術加工,其本來形象越來越接近於喜聞樂見,而非歷史事實。而“青龍偃月刀”本身也就成了三國中最大的誤區,那麼關羽所使用的真正武器到底是什麼呢?

    在三國時期出土的各種文物中,以及三國時期的官方歷史文獻中都沒有出現過青龍偃月刀的記載,不僅是沒有關羽使用的記錄,甚至是其他武將使用的記錄都沒有。

    歷史上這種長柄的大刀一直到北宋年間才有記載,被稱為“掩月刀”,這也可能是偃月二字的最早由來,但是東漢末年無論從騎兵作戰習慣,還是武器演化來說,關羽突破性的使用這種武器的可能性都是非常的小。

    那麼按照關羽作為一名漢朝末期到三國時期的騎將,應該是使用什麼武器呢?漢朝騎兵大多使用的環首刀,這個是在西漢攻擊匈奴時期逐漸成熟的一種騎兵武器,非常強悍,單側開刃,能砍能刺是騎兵作戰中非常強大的近身兵器,可以說關羽當年絕對是配有一把這樣的武器。陶弘景所撰《古今刀劍錄》記載:“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採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從這條歷史記錄也可以看出,關羽是配備有刀這個武器的,而且還是雙刀,漢唐時期的刀和劍形制是差不多的,不過劍是雙面開刃,刀是單面開刃的而已,而關羽“青龍偃月刀的”誤區可能就是沒分清楚“大刀”和“環首刀”的區別。

    除了近身武器外,關羽可能還配備有一種騎戰長武器,畢竟環首刀適合追逐掠殺,並不適合在中距離交戰。那麼關羽的長武器很有可能是馬槊,這種武器在漢朝已經出現,只不過造價非常高昂,一般無法制式裝備部隊,但是對於關羽這種將領配備一把還是可能的。

    一般的馬槊僅是槊鋒就長達60釐米,和長矛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而這麼長的鋒刃在劈砍刺殺的時候要求不能斷裂,對冶煉技術要求比較高,在當時屬於高階武器。而且馬槊為了保證鋒刃的韌性,只有加大鋒刃的直徑,這樣馬槊就非常重,武將力氣如果不行完全就使用不了,堪稱騎兵特殊兵器。而和馬槊比較接近的還有一種“儀刀”,也就是加長版的環首大刀,這種單手和雙手都能使用的長刀,鋒刃也可以達到60釐米以上,而且刃窄小,使用時能刺擊和削砍,不看力量取勝,是一種一擊必殺的作戰兵器,如果刺中要害估計是當場就沒了小命。

    關羽作為從基層慢慢成長起來的將領,不可能使用太過於奇怪的裝備,大多數肯定還是習慣使用部隊常規的制式裝備,最多也就是使用馬槊這樣的昂貴裝備而已。後世為了凸顯關羽神勇和與眾不同,所以進行了不少藝術加工,而且三國演義本身就突出武將,每個武將都有自己獨特的武器,這樣給萬眾敬仰的關羽安排一個“青龍偃月刀”就不稀奇了。

  • 3 # 有真理才有真相

    關羽,千古無二的大英雄,地表最強之武將!由於季漢後主劉禪誤信讒言,導致成都遭受戰亂,季漢史書盡數毀於司馬氏,我們現代人對於他的許多英雄事蹟都已無法得知,所以根本沒有必要糾結他生前使用的是什麼兵刃。

  • 4 # 覃仕勇說史

    答:關羽到底使什麼武器呢?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有關羽單刀赴會的情節。

    魯肅屯兵益陽,與鎮守江陵的關羽相拒。

    孫、劉兩家聯兵,不應該搞軍事對抗;但荊州之地存在爭議,不議不行。

    魯肅誠邀關羽相見,彼此各駐兵馬在百步之外。

    魯肅一見面,就數落和責備關羽,說你們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嘰哩呱啦,說了一大通。

    然後有一個人不陰不陽,不冷不熱地懟了一句:“講這麼多有什麼用?土地沒有永遠的主人,唯有德者居之。”

    魯肅勃然變色,厲聲呵斥,辭色甚切。

    然後,書中來了一句:“羽操刀起”,即關羽操刀站起,威懾會場,會議不歡而散。

    “羽操刀起”這四個字,說明了刀是關羽的隨身武器。

    但這武器既是在開會期間突然亮出的,應該不是重八十二斤的長柄大刀——青龍偃月刀,而是一把挎在腰間的佩刀。

    《三國演義》之所以會把關羽的武器設計為青龍偃月刀,應該是受這段“單刀赴會”的情節所啟發。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呂布身上,因為《三國志》的記載裡有呂布向董卓擲戟和在轅門射戟的情節,所以呂布的武器被寫成了方天畫戟。

    關羽這把佩刀有沒有來歷呢?

    南朝梁人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說,關羽曾經採武都山鐵鑄造了兩把刀,上刻銘文:“萬人敵。”

    但兩把刀,應該是短刀,否則,一個人無法操作兩把長柄大刀。

    也就是說,關羽隨身佩帶有兩把懸掛在腰間的寶刀,但不是青龍偃月刀。

    那麼,在戰場上,關羽是怎麼使用這兩把寶刀的呢?

    我們來看《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關羽擊殺袁紹大將顏良的記載:關羽“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這裡的一個“刺”字,透露出了關羽使用的是應該是以擊刺為主的長矛,他把顏良刺倒在地後,拔佩刀俯身將其首級斬下而還。

    所以說,關羽使用的兵器是長矛或長槊一類刺殺格鬥類兵器,同時,腰間也配備有兩把寶刀作為輔助兵器。

  • 5 # 長安城不良人

    萬人敵。

    關羽,歷史上人倒是有這麼個人,但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大多有誇大與虛構的嫌疑,在名著《三國演義》裡,關羽的形象正可謂“胯下千里赤兔馬,手中青龍偃月刀,”好不威風。但小說歸小說,歷史上真正的關羽,他真的有傳說中的青龍偃月刀嗎?

    考古研究發現,偃月刀是唐宋之間發明的,也叫“掩月刀”,偃月,即半月之意。宋代《武經總要》中才就有這種刀的繪圖。所以生活在東漢末年的關羽鐵定是使不上了偃月刀了。

    而真實三國時期的刀為窄而直的刀,長度在1米左右,東吳的刀長60多釐米,蜀國的刀則長1.2米以上,有堅厚的刀背和單側刃,不再有銳利尖鋒,而且一般都有環首,環首上的布條纏在手腕上,可以防止格殺時刀從手中脫落。原著《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青龍偃月刀”,在漢末的那水平,還是造不出來的。

    正史對關羽的兵器並沒有過多的描述,僅有南梁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中有過記載,說關羽自採都山鐵,鍛造了兩把刀,起名叫:萬人敵。

  • 6 # 蕭十三郎說三國

    常規兵器,就是槍。

    這一點毫無疑問。

    史書上記載: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說明是用槍或者矛之類的武器,刺殺後,再用刀斬首。

    之所以斬首,因為根據法令,得敵將首級,用重獎。

    三國演義裡,武將單挑的情景,在歷史中不存在。當時還沒有發明馬鐙,沒法在馬上比武。所謂騎兵,仍是騎到戰場後,下馬對殺。而少數民族能在馬上騎射,這是當時很厲害的戰術。

    所以,用刀在馬上打,在三國時是吃虧的。

    遠距離有箭,近距離用槍,槍斷了,就用佩刀或者佩劍。

    而戟,作為類矛的武器,在戰場上也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秦晉之好”,那麼歷史上的秦國與晉國究竟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