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次角藝生

    打坐時,不閉眼,就不容易 低頭了!

    平時,要休息好!氣足,神足,就不會 昏沉!

    還可以練練站樁,或者跪功!

    性命雙修!

  • 2 # 軒轅凌霄

    這是初學正常反應

    比如一顆小樹或者小草

    你把它移植到一個新地方

    它會蔫幾天

    懂了嗎?

    這時候給它鬆土,多澆點水

    過幾天它就慢慢熟悉了新的環境

    就開始滋潤起來亭亭玉立了

    我形容打坐是: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

    亭亭淨直

    到了這一步,就自然不會低頭了

    和小草小樹一樣

    就挺直了腰桿

    認真練下去即可

    隨著時間的增加

    慢慢就懂了就會了

  • 3 # 納玉金尊

    打坐要求全身放鬆,那就放鬆好了,但是放鬆了又會低頭,那就低頭好了。不論禪定,功法,什麼的都有一個守意的部分,你只要認真守意達到第一層次,不論是一禪,一定,一法,一意。這時候你的身體自然會調整你的坐相,你自然會覺得低頭不舒服,自然而然的調整,自然而然的坐直。所以重點在守意那個部分。

  • 4 # 小編V果證

    (一)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以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最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

    (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

    (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六)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七)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 5 # 弗學漫話

    打坐時低頭常見的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問題

    坐姿的問題

    我們到寺院裡看一下,僧人們的打坐的坐墊,一般前低後高,相差5-10分分不等,這個就是防止坐久以後身體產生的不平衡的,對於初學者是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對於一些訓練有素的坐禪的人來說,這並不是必須的。

    心沉病

    打坐久之後,最常見的是心沉浮病。就是說調心之後,久之便生出昏沉之毛病,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來說,即是:

    二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行者於坐禪時。其心闇塞無記瞪瞢[dèng méng ]。或時多睡。爾時應當修觀照了。...但須善識藥病相對用之。一一不得於對治有乖僻之失。

    【闇塞】是指愚昧蔽塞,闇這個字同暗,是晦暗,昏亂的意思。

    【瞪瞢】[dèng méng] 亦作“瞪矒”。也就是睜著眼睛發呆。坐禪時當在不是睜著眼睛發呆,而是閉上眼睛發矒。

    【無記】這個無記,就是糊糊塗塗之相,你說睡著了吧,好像沒有睡著,但你說清醒吧,也不是。反正就是說明不明,是昧非昧,不覺妄念,亦不重昏,記憶不明,念頭不清。

    像上面這些現象呢,可以總之為沉病,或昏病,就容易產生低頭。對治的方法有止法,也有觀法,止法一般用系緣守境止的繫念鼻端法,觀法可以用觀心,也可用觀諸法。但是止和觀並不是死板的,止不行可以換觀,觀不行也可以換止,即使是止,如果用繫念鼻端法效果不好,也可以換成制心止或直身止。觀心或觀諸法效果不好,也可以用助觀的方法,如不淨觀等。

    總之,打坐首先要調身、調息、調心,保持好這個狀態,然後要明白之後所出現的一些毛病,毛病自己羅列好,如ABCDEFG等等;要知道止有幾種方法,觀有幾種方法,這是工具,像治病的方子。出了毛病就找方子,對治好,保持到最佳的調身、調息、調心即可。接下來還要明白各階段出現的症候。所以打坐時,要先理通,不能亂坐的。

  • 6 # 常誠始

    打坐時,可以採取散盤,最重要保證背部是直的,百會穴是朝著天花板的,就好像有人拿著繩子吊著你的頭髮一樣,這樣可以做的時間久,胸腔也打開了,不會有壓迫感。

    打坐時低頭,你可以:

    1,檢查打坐時坐的物品是不是過低,你可以在臀部下墊一個瑜伽磚,增加高度,以保證背部是直的。

    2,剛開始打坐時間不要過長,時間長就會有容易昏睡

    3,在光線好的地方打坐,不容易昏睡

    4,在家裡安靜的固定處打坐

    5,在精神最好的時候打坐,比方清晨剛醒後,家裡人還沒有起來,可以打坐。

    打坐時長久的事情,不是一時的事情。

    總之,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可以慢慢摸索哪一種最適合自己。

  • 7 # 密雲三昧

    打坐是低頭怎麼辦?

    打坐是為了提升我們健康,改善我們身心健康各方面的一些問題。打坐是快速、簡單的改善自己氣血迴圈不良的最佳辦法。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實踐。慢慢提高自己這個打坐技術方面的一些水平問題。

    打坐其實是一項很容易掌握的技術,是最實用的生活享受,同時也是我們平時修行養性、改良自己身心的氣血的一種辦法。

    打坐時往往低頭,可能是沒有休息好,導致身心疲憊,或者睡眠不足,或是飲食過飽,這些因素造成的。可提前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以及時間,休息足夠了再去打打坐。

    再一個方面,打坐時低頭,這種情況也可能與打坐的時間不適當有一定的關係,慢慢自己調整,來找到自己合適的打坐時間。

    第三個方面,打坐低頭是與自己飲食吃得太油膩有極大的關係,吃得簡單、清淡一點,身心就比較容易入道。

    打坐時低頭是一種昏沉,就是精神不佳的現象,但我們可以用一些辦法來集中精神,提高打坐時的專注力。打坐一定要要在比較空腹的時候去打坐,然後微微閉著眼,留下一點餘光來觀注著自己的氣海地方,就是我們的下丹田那兒。用兩眼的神意一直觀注著自己氣海一個點上,不要放鬆,散開注意力,保持輕鬆的坐姿,數息,數自己的呼吸,用數息觀來進一步提起自己的注意力和專注力,這樣可以集中精神,不會低頭。

    這個數息觀,其實是很有用處的一個修定方法,也比較簡單學會,用途很廣泛,而且隨著我們對修定、提升自己精力的情況,可以將這個數息觀運用到生活中的好多方面,來改善我們健康。我們可以將數息觀先簡單化,用按次序數十個數字,一,二、三……一直數到十,然後停止下來。如果時間允許,我們可以再數十個數字。在隨意,放鬆的情景中去數,不要拘束和緊張。

    這樣,用這些辦法我們可以漸漸地改善自己身心不集中的問題,打坐時不容易低頭了。

  • 8 # 魚生文化雜談

    打坐時低頭怎麼辦?低頭思故鄉啊,哈哈,開個玩笑。

    打坐時低頭應該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至於原因嘛,不過是昏沉而已。

    首先,要說什麼是打坐。達摩祖師看人盤腿打坐,便拿著磚頭去磨,其他人感到奇怪,便問他為什麼磨磚頭,他說要磨一面鏡子,那人又問,磨磚豈能成鏡?達摩祖師反問道,打坐豈能成佛?其人當下有所悟。

    六祖慧能也有類似的教誡,說:“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流通,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呵。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這是講坐禪的真義,是心如如不動,而自清明,念念圓明而無分別見,不落窠臼。

    人們常說的打坐其實是盤腿,標準姿勢稱作七支坐法,是毗盧遮那佛的坐姿,又稱跏趺坐。有半跏趺坐,有全跏趺坐,俗稱單盤雙盤。這只是人的百千種姿態中的一種而已,其實與禪無關。

    有人口唸心不行,是假唸佛。有人身坐心不坐,是假坐禪。從此誤者,不盡其數。

    至於打坐時老是低頭,正是不解用心的緣故,而使身心落入昏沉之中的結果。打坐所有的病症,大體說來只有兩種,一種是昏沉,一種是散亂。

    如果是散亂的話,可能一坐下去,就待不住,要起身,心煩意亂,或者浮想聯翩,或者陷入回憶而不自知。對治之法,要修止。如果是昏沉,則心地昏暗,漸入睡眠,為五陰境界所蓋障,都不自覺。對治之法,要起觀。

    天台教法,是明一心三觀,此一念圓明,即具中、假、空三觀,不落邪道。其實坐禪就是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中假空對應彌陀勢至觀音,又表三智,三德。即三而一,即一而三。

    古人所謂惺惺寂寂是,惺惺就是一念常惺,表示觀的作用,寂寂表止,所以只有止觀雙運,定慧等持,才是真打坐。如果只是想一味地消滅念頭,那是做不到的,而且會生起昏沉,坐著的時候必然不自覺的低頭,其實只是耽誤工夫。所以一旦覺察到昏沉,就要起觀,或從心裡唸佛,或數數,或開眼見外光明,讓心保持在明覺的狀態,但又不可執著於觀,一執著就會慢慢起散亂,墮入另一邊。

    總之,打坐低頭,是用功錯誤的現象,發覺時應該及時糾正。可以下坐經行,行坐結合,而不是一味地去坐時間,徒勞無益。等到行住坐臥打成一片,那麼坐與不坐,又有什麼關係呢。

    六祖言,何為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當以此為準的。

  • 9 #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打坐是要拜佛為師,常隨佛學的,不能自己盲修瞎練,避免入魔。打坐時低頭,要看具體什麼原因,然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適合發朋友圈的心情哲理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