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點心理

    在中國,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當年積極響應著國家計劃生育的號召,只生下一個子女,然而若干年後,他們的子女因為種種原因永遠地離開了他們,失去唯一子女的他們,我們稱之為“失獨老人。”失獨老人在中國一直是個很大的社會問題,資料表明,中國15歲至30歲的獨生子女總人數約有1.9億人,這一年齡段的年死亡率為萬分之四,因此每年約產生7.6萬個失獨家庭,按此統計,中國的失獨家庭至少已超百萬,而在不久的未來,這個數字會達到一千萬。

    失獨老人的無助及絕望是我們所不能想象的,大部分的失獨老人年紀都在五十歲以上,幾乎失去生育能力,其中有66%的失獨老人子女去世時甚至還未成家立業。像前段時間的達州地陷,僅僅新婚四天的夫妻雙雙失去生命,只留下悲痛欲絕的父母。身體的條件使得他們已經失去了再生育一個孩子的能力,而唯一孩子的離世,將意味著在今後的一生中,身邊再也沒有子女的陪伴,也沒有子女的孝敬。當別人在享受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時,他們只能活在自己的回憶和痛苦裡,失去孩子的絕望,傷心,愧疚,會像蛀蟲一樣侵蝕老人的身體,從而帶來抑鬱症、焦慮症、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另外,失獨老人的生存情況也非常堪憂,失去子女意味著失去家庭最大的經濟支柱,而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勞動力大不如前,入不敷出,老無所依,政府的救助也只能勉勉強強夠解決溫飽,生活質量大不如前。

    隨著社會上越來越多失獨家庭的出現,多點關愛失獨老人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們欣喜的看到社會上有許多幫助失獨老人走出心靈困境的活動,也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注並重視失獨老人的問題。外部的幫助力量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其實還是失獨老人自身激發走出困境的力量,從而更好地去面對失獨生活。那麼,失獨老人又該怎樣更好的去面對失獨之後那段艱辛的日子,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呢?

    首先,失獨老人要接受失獨的事實,同時明確失獨的意外性。有的老人一時間接受不了子女意外離世的事實,總是沉浸在子女還在世的幻想中,有的人會把子女生前用過的東西儲存完好,每天會做子女的飯菜,經常給子女發信息打電話,就像自己的孩子不曾離開人世,一直還在他們身邊一樣。然而這樣做只會讓老人活在回憶裡,不利於老人走出心靈困境,重塑新生活。還有的老人會把子女的離世當成是自己的過失,覺得子女過早離世一定是自己福氣不夠,從而陷入深深的愧疚和自責之中。這樣做只會讓自己更加放不下子女離世的事實,失獨老人要客觀地看到事情的出現是意外性、不可抗力的,意識到其實在子女離世這件事情上,自己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責任,打破以往那種“受害者與責任者” 不合理的心理角色定位,用更加理性客觀的心態去看待子女離世這件事情。對於子女的離世,很多老人不願意放下,也不捨得放下,但其實放下,才是對子女在天之靈最好的安慰。失獨老人應該從內心裡去接納這個事實,採取一些居喪儀式,如給孩子掃墓等,有助於幫助自己與過去告別。要做到真正在心裡和孩子告別,不要把悲傷壓抑在心裡。舉辦一些追悼的儀式,紀念孩子已經去世這個“事實”,在這個過程中,會把悲傷訴說出來,有助於內心的釋放,並與過去告別。

    第二,失獨老人應該嘗試去樹立新的生活目標。失獨老人應該認識到,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只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目標,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這個目標不能實現了,就打起精神來,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融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情中去,這樣會更積極自信,有助於更好地走出心理上的陰影。陳女士45歲喪夫,兒子又在她50歲那年在車禍中去世,親人去世的雙重打擊讓她一度失去希望,每天以淚洗面,甚至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後來在心理諮詢師的建議下,她去參加了孤兒院的志願者,看著孤兒院孩子們開心的笑臉,她彷彿見到了自己兒子小時候的樣子,心情也漸漸緩和過來,本來覺得毫無樂趣的生活,突然也開始有了盼頭。後來她不僅成為了孤兒院的一名專屬志願者,還獲得了“最美志願者”的稱號,生活也逐漸步入正軌。

    第三,失獨老人可以嘗試培養一些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如果本來就有一定的興趣愛好,就一定不要因為過分悲傷而荒廢掉,重新拾回愛好,讓自己沉浸下去,可以有效減低孤獨感,並從中感受到絲絲愉悅。如果之前沒什麼特別的興趣愛好,可以嘗試一下接觸音樂。音樂是一種表達或寄託人們情感的“特殊語言”,音樂能表達語言所表達不出的細膩情感,因此更能打動人們的心靈。失獨老人可以嘗試著去聽聽戲曲,學學樂器,不僅能陶冶情操,在學習或者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還能接觸到更多的人,讓自己不再孤單。

    最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失獨老人要敞開自己的心扉,多點向他人傾訴。失去至親的感覺的確很痛苦,有些老人為了不讓自己回憶起失去子女的經歷,乾脆再也不和別人透露內心的想法,把痛苦都埋藏在心裡。痛苦在心中是永遠都不會消失的,它只會隨著時間慢慢發酵,最後醞釀成嚴重的心身疾病,等到老人身邊的人發現不對勁的時候,老人往往就已經疾病纏身了。因此,及時和別人傾訴自己內心的情緒是十分重要的。對失獨老人來說,關愛是他們最需要的禮物。多和身邊的人交流,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有可能是最後的救命稻草。此外,有相似命運的人可以搭建一個愛心交流、耐心溝通的平臺。失獨老人既可以把這兒當作是“哭訴會”,哭出心中壓抑多少年的恐懼和自責;也可以視為“支援小組”,卸下心防,大家一起交流走出困境的經驗和方法,聊聊如何讓晚年更加幸福。有的時候身邊的人實在是不知道如何去鼓舞自己,也可以選擇向心理專家求助,透過專業的指導去淡化內心深處的孤獨感,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平靜。

    失獨,固然是個很沉重的話題,無論你是失獨家庭還是身邊有失獨老人,都要記住,有些事情我們既然無法避免,那就只能勇敢面對。人生的路還有很長,哪怕是一秒鐘,也要活得多姿多彩。就算是至親的人,也不願意看到自己在災難中止步不前,一蹶不振,我們能做的,就是帶著他們的期待和對他們的這份思念,好好活下去,活出自己的風采,成就自己的人生。

  • 2 # 心理諮詢師肖檸

    首先,失獨未失愛。無論何時,身在何處,都要記得孩子和我們之間的愛,永遠都在。不需要忘記,不可能忘記。要帶著這份愛好好地活下去。替他們完成未竟的心願。

    其次,面對創傷之後的應激障礙,如失眠,焦慮,抑鬱等症狀,積極求助心理治療師,儘快緩解身心各種不適症狀。

    第三,培養1一2項興趣愛好。種菜,養花,養寵物,或者書法,繪畫,聲樂。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

    第四,加強鍛鍊增強意志。選擇太極拳,健步走,廣場舞等適合自己的鍛鍊方式,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免疫力。

    第五,積極融入社會。經常參加社群組織的公益活動,聯誼活動。積極爭取社會支援的同時,發揮餘熱助己助人,努力贏得社會認同,實現老有所為。

  • 3 # 江山如此多嬌2494

    獨字加了引號。想必是失去獨立生活能力的老人吧?

    活著應該有生活質量,如果單純為活而喘氣,不如安樂死!

    人人都會老,但是不一定會孤獨終老一因為社會在進步,養老機構越辦越好,越來越多。也許將來會有一個險種:70歲免費進養老機構,讓你投保呢?

    最重要的是從我做起,向子孫後代傳承袓國的傳統孝道美德,四世同堂、五世同居最好。

    國家政策二孩了,趕緊再生一個。兩個最好,老了不獨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一新生到目前為止沒有談過戀愛,是因為我不討人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