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凡人小兵
-
2 # 微播文化
因為是死記硬背,沒活學活用,所以導致不會用,因為是死記硬背的,而不是自己內在的知識結構,所以更不可能出口成章了喲。
-
3 # 偷聽制筆
關於每天背唐詩為什麼我不會用,不能出口成章?
我的回答是:背的不夠熟,用的不夠勤,生活經歷太少。
一、背的不夠熟
光每天背,但並不去分析,去賞析,那是比較容易遺忘的,在死記硬背之外,更要做功夫去研究詩人的背景,詩歌創作的背景,詩的意境,以及其他名人對它的評價。這樣你就光知道了它的文字內容,更能理解他詩歌所表達的真情切意。真正的熟,是能透過生活場景,或者感情的觸動,而自然聯絡到一首詩詞,這說明你就非常熟了。
二、用的不夠勤
如果只是完成任務一樣,去背一背,背完之後完全不用,那也是白背。要有目的的去背,去用。比如明天你要去踏青,你可以把踏青相關的詩詞都找出來用,然後踏青的時候結合場景心情,在心裡把最適合的詩詞吟誦出來,這就能做的應景。又比如,您要給人送禮或者恭賀新婚、喬遷、升遷。你可以把這相關心情的詩詞找出來,寫在賀卡上,微信裡或者電話裡說。這就是用,東西背下來並不是你的,用起來才是你的。心情舒暢時用什麼,暗戀人用什麼,傷心用什麼,多用勤用,功夫自然就漲起來了,因為你用的時候才能體會詩人為什麼用這個詞語,為什麼這樣描寫,能提高你的創作理解能力。
三、生活經歷太少
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你讓一個8歲小孩去背李白背李商隱,他沒有經歷過鬱郁不得志,沒有經歷過風花雪月,他的背也就是死記硬背,並不能產生共鳴,不能產生共鳴也就缺乏那種情緒,感受不到它的魅力,更無法激發真情實意的詩歌。當你生活有了起伏,經歷了酸甜苦辣,你要去表達情緒,就會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去描述,會畫畫的,會畫一幅符合自己心境的畫,會彈琴的會作一首曲,會詩歌的,就會去創作一首詩歌。生活經歷是創作必不可少的源泉,閉門造車的詩歌都是沒有靈魂的。
-
4 # 五方五土
文化創作中,無論篇章長短,思維必須釀造成熟。
文章是表述作者自己思想和心聲的形式。作者用自己的學識,見識和生話體驗閱歷表述自已內心含義。針對自己想表達中心思想含義篩選恰當內容素材,巧妙的寫作方式,段落結構設計和詞句修辭的運用等都是在腦海有成熟的整套構思,這就寫作下筆前做到了“胸有成竹”。所以文字表述流暢,字詞造句合情合理,文章有血有肉,耐人尋味。
如此可見,作者明白自己每字每句意思,才不會飢不擇食,錯用濫用字詞和糊亂選用字,詞和一些真理名言,哲學句段,詞詩句段。
學以致用,要活學活用。只是背誦,不求甚解,不知甚含意,如同你拿著筷子,識其樣知名卻不知其何以用,那擁有這筷子也就沒意義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談書很多很廣,重在於“破”,何為破?即把內容理解透徹,知其確切意思含義,才能融匯貫通到自己的思維中,用起來才可以隨心所欲,運用自如。對詩詞理解的過程就是思維消化和汲收的過程。
詩詞的記憶要講究從理解中記憶,從記憶中靈活嫻熟運用。
熱愛詩詞,熱愛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基因,傳承弘揚中華智慧!
-
5 # 周易研究與應用學者
會背誦唐詩只是表象,是機械的,並沒有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
首先,要真正弄懂每一首唐詩的真正含義,包括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詩,弄明白作這首詩的背景主題是什麼,究竟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又是什麼。這樣,把這些唐詩背後的知識揉碎了,嚼爛了,熟記在心裡,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當我們每每遇到一個情景,大腦裡就會浮現出這個情景唐詩裡有哪一首正好和它相吻合,這時候你就可以信手拈來的拿出來用了。所以你不能出口成章的根本原因還是你沒有真正弄透唐詩的背景、意境、情感、主題、場景。
其次,想要達到出口成章的地步,必須要大量的下功夫,我們都很欣賞央視主持人董卿老師的才華,董卿老師雖然有才華,但是也是靠每天不停的說,不停的練,不斷的運用,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不去用,永遠都是生疏的。所以建議日常生活中多用、多練,就像學習外語,如果不經常讀,不經常用外語去交流,不可能一上來就能和外華人直接熟練的對話的,這都是背後長期的練習的結果。
所以樹立一個榜樣,努力加油吧!看好你!
-
6 # 一劍出沒
未經咀嚼就把食物吞進肚裡,食物消化不良就不可能為你充分提供營養。唐詩這樣的精神食糧也同此理。
不知道你的具體情況,但一般這種現象,都是因為背誦時不經理解死記硬背。
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裡的“熟讀”,不能單純地理解為有口無心地誦讀,而是指“爛熟於心”。而熟,來自於對唐詩從整體到區域性逐字逐句的解讀。
對唐詩做到“爛熟”,不僅要吃透每個文言字、詞、句的表面涵義,還要深究每個句子所蘊含的寓意和“畫外音”,最後才能精確地把握適合該句運用的語境。———買了一部新手機,你不能用它來砸核桃,也不能只知道它能打電話,你還要知道它的全部用途。
舉個例子,“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字面涵義為“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只因為自己身處山中”,如果你不瞭解其更廣闊的引申義,你就只能等到與廬山相關時才能用上這首唐詩,所以你用的機會就大為減少。實際上,其“畫外音”為“不能跳出事物之外就不能全面瞭解事物”,類似於“當局者迷”。———透過研究和解析你會發現,唐詩的應用之路非常的寬闊———原來手機除了打電話,還能上網。
“爛熟於心”之後將其融會貫通,在平時的語言中有意識地經常運用,隨著你文學素養的提升,自然而然地就能對唐詩信手拈來,做到出口成章了。
-
7 # 小樓聽雨71514
想出口成章和背唐詩沒有關係!出口成章應該是說的成語,而成語不在唐詩裡!你應從小多看書,日積月累,自會出口成章!
-
8 # 十四阿哥郎春濤
腹有詩書氣自華,時間沒到,火候沒到,量變才能質變,彆著急,繼續累積,量到了自然也就爆發了,才華橫溢就是這麼來的,我就是到了三十六七歲,突然思如泉湧不好意思,我實在說不下去了
-
9 #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A
首先你要問自己真的背會了嗎?讀懂了嗎?背和背會搞懂是有本質區別的。沒有足夠的輸入不可能有有質量的輸出。而且唐詩的學習不是光背會就可以的。這些文字離我們久遠,每個字每一句看起來你都認識但你不一定知其所以然。還要同時瞭解相應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這就要拓展閱讀大量的歷史、傳記等相關材料。才能做到爛熟於心。
你給自己主動創造環境了嗎?為什麼現代人無論學問在大也不可能超越古人的詩詞水平了。這就是沒有環境了。古人從小就讀四書五經,平時的語境在那兒呢!詩詞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你想想他們怎麼可能不精通呢。相比今天學起來肯定難了。怎麼辦呢?主動創造語境。參加詩會,學習小組,和比你強的人交流。多應用,各種場景都試著用一用,別怕錯了,就和學英語是一樣。
還有一點就是你可能閱歷不夠。這一點要想補足還是要多讀書,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如果是詩人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總之,就是要積累。而積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急不來的。還是放鬆心情,靜下心來欣賞唐詩的美。有計劃有目標的每天輸入。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就心中有詩自芳華了。日本音樂家久石讓說過,所謂的靈感就是大量的積累深層次的住進了你的潛意識。
-
10 # 江湖情報猿
因為記憶能力和表達能力是兩回事,人不是吃了一噸饅頭就會直接長大的,過程中還需要消化系統和吸收系統的工作,所以學以致用,學和用之間更需要努力,弄明白“以致”二字就容易了
-
11 # 把酒沐唐風
首先,很敬佩您的毅力,每天背唐詩,看得出,您是一個愛好詩詞的朋友,握個手。
至於要達到您說得出口成章的那一步,恭喜您,繼續走下去,相信會有那一天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請聽我解釋:
1),首先,您已經愛上了詩,併為此付出了努力(每天背誦),從這一點來看,這是最最基礎的。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對詩的興趣,學詩寫詩都是枯燥無味的。
另外,學寫詩,尤其是格律詩,更尤其是平水韻的格律詩,背誦唐詩也是最佳途徑。這不僅練習了您的詩感,還可以熟悉韻字,以及入聲字的掌握。對於這一點,我最有發言權。因為在我初學格律詩的時候,老師就要求我們,每天至少讀20首唐詩(格律詩),熟知每一首韻部,辨識每一首的入聲字。就這樣,在領讀老師的帶領下,經過一年多的晨讀,我從兩眼一抹黑的菜鳥,到常用入聲字基本不查平水韻就能一眼辨別出來。常用韻部的韻字也能熟練掌握。
所以,我說,您的付出絕不會是徒勞。
2)不過,在此,我也想提醒您,您在背誦唐詩的時候,不要單純為了背誦而背誦。要想寫出唐詩味道的格律詩,必須用心,帶著問題去誦讀。靜下心來想一想:這首詩的物都有哪些?
這首詩的起承轉合是如何連貫的?這首詩的承轉句是如何對偶的?
轉句是如何做到的不斷裂?
合句是如何扣回起句的?
這首詩的韻部是平水韻的哪一個韻?
這首詩中的入聲字都是哪些?
……
3)另外,在您堅持誦讀唐詩的同時,建議您系統學習一下格律詩的基本寫作技巧和章法。多讀唐詩,多練筆寫,多琢磨自己詩中存在的問題,才能熟能生巧,運用自如。
-
12 # 東方詩文原創8268
你之所以每天背唐詩但卻不會用、不能出口成章,是因為你只是表面上的“熟背”而已,而不是真正的“熟”了,並且或許你積累的知識“量”還未達到“質”變的程度。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對“讀熟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熟”字的最好詮釋。
俗話說“熟能生巧”,關鍵在於“熟”之一字。
“熟能生巧”的“熟”字是指讀通、讀懂、讀透;“生巧”是指產生質變,產生靈感,產生出能夠靈活巧妙地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的思路方法。“讀熟唐書三百首”的“熟”字的含義、道理與之相同。
簡單地說,只有“熟”得徹徹底底了,才能“巧”用。
“讀熟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透過對唐詩反覆的讀、背、誦,其中的含義、道理就會自然而然地理解明白,靈感就會油然而生,就會能夠靈活巧妙地運用,對詩歌的吟誦就會才思如泉湧。這裡的“三百首”是虛數,實指積累夠一定的數量。
然而,靈感的出現是文化知識的日積月累達到一定程度後,產生的質的飛躍,是豐富的文化知識在在社會生活中被啟發或刺激瞬間閃現出的思想意識。
所以僅僅“讀熟唐書三百首”還不夠,還要博覽群書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智慧,而且還要到社會生活中去,深入實地體驗,獲取豐富的經驗知識,這樣才思才會更敏捷,靈感出現的機率才會更高。
另外,如何才能做到“熟”之一字,本人認為:應該做到全面深入地瞭解作者創作詩歌的時代背景和與之相關的所有人和事,這樣才能正確透徹地理解、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和真情實感,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
只有做到這一點才可以稱為讀“熟”,更重要的是隻有這樣“熟”,才能夠真正地吸取作者的知識營養和智慧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智慧。
我相信只要“讀熟唐書三百首”,你就“不會作詩也會吟”!
(注:此文的一些觀點我曾經在我自己的回答文章裡闡述過,並且有具體案例分析。)
回覆列表
俗話說“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吟”。暫時不會出口成章,不要著急。
1、做任何事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來就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出口成章是個知識不斷積累的過程,都需要經歷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這個不能偷懶,需要繼續背誦。
2、不知道你在背誦的時候有沒有做賞析。一首首流傳千古的詩篇,本來都是無聲的文字,但是,如果你能做細緻的賞析,那就變成了一幅幅跨越時空的精美畫作,還可以是有聲有色的影片片段。這裡邊有詩人的所見所聞、風雨人生、喜怒哀樂……這都需要細細的品讀。
3、要大膽的練習。認真學習平仄的韻律,仔細研究推敲,遣詞用句的準確度。要有“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的耐心的學習態度。完不成整首的詩作,可以從練習短句開始,儘可能精煉,也可以練習對對聯,等等。
最後想說,詩意是需要用真心去體會的,真不是簡單背誦就可以的,更不可能為了詩而詩。切勿浮躁,只問付出不問結果,有一天你一定可以出口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