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蒼巖吹雪
-
2 # 今古雜壇
口頭文化是蒙古族遠古文學中最重要的民間文學體裁,其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內容,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成就,在蒙古族文學史、社會發展史、思想史、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在當今這個物質文明極度發達而精神追求普遍缺失的社會里,對口頭文化在歷史文化長河中逐漸流失這一現象,研究口頭文化未來的發展便呈現出應有的時代意義。包括史詩在內的所有題材的民間文學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深深紮根於蒙古族人民群眾的沃土之中,幾百年來能夠一直被人們傳承下來算得上是一個奇蹟。口頭文化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受到以下因素制約:
一、人民的影響
1.勞動人民的影響。蒙古族的民間文學是蒙古文化基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幾百年來能夠在人們中間傳承下來的原因是它能夠發展的生命力“土壤、水、空氣與營養”都是從哪裡來的,要想更進一步研究口頭文化的內容、文學價值和意義是靠什麼又怎樣顯現的,眾所周知,最強大的力量是——人民大眾。
口頭文化的資訊載體是人的語音器官。能發音的語音器官都能成為傳承民間文學的載體。
,這裡所說人類的語言是有語音的語言。人與人之間透過語言的協助才能相互交流思想。,1的“語言”是一種社會交流的工具,是人們交流思維與意見的最重要的武器。也可以看成是“人的一種感官——舌”。眾所周知,口舌是人們交流思想的最基本的載體,但不是唯一的。
從社會生活的變化來看,對口頭文化造成的重大影響是無法估計的,隨著現在的文學、網路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對新興文化和觀點的依賴變得更多一些。雖然這些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人們不使用自己的語音器官來說語言文學,而依靠寫信或計算機來聯絡,這造成了人們對於依靠語言器官的鬆解、語言的匱乏,更深層的理解為口頭文化很可能會失去傳承的工具。
2.語言文學家們的影響。口頭文化是語言藝術的開端。面臨出版、音像、網路等新世紀各種不同媒介的競爭。口頭文化的這種衰落的命運來自於各個不同的接觸方式的發展和現在語言文學家們提倡的以語言文學為中心,對利用計算機網路知識的這種觀點的重視作為不可替代的壓力,使口頭文化的傳承狀態變得越來越糟糕。隨著文學——理解、表達,辯證對社會的貢獻越來越大,有意或無意的造成了口頭文化傳承價值的下降。關於這些理論,在蒙古文學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語言文學家們理解為:把口頭文化認可理解為文化遺產,還認為口頭文化比語言文學形成的早,而發展程度為低階文化形式。例如:人們從口頭文化過渡到語言文學,把這個過程看做是文學發展歷史中的一個歷史性發展的過程。例如:無論是摩爾幹還是馬克思恩格斯都認為,把從口頭文化到有了語言文學的存在過程當做是人類時代從原始時代發展到文明時代的重要特點。,2,沒有文字時期的文化比不上有文字時期的文化,把口傳文化中關於人與事的敘述寫成專門的文學筆記是不可靠,是不能成為研究論證的,即:口頭文化發展緩慢,科學性不強。這些觀點無非會阻礙口頭文化未來的發展。
二、口頭文化本身的影響
可以說,至今留傳下來的口頭文化大多數都是以舞臺藝術的形式而存在。例如“江格爾”至今仍被維拉特人說唱,但以塔亞為代表的關於新疆江格爾奇田野調查及研究顯示;“江格爾”,在維拉特蒙古,19世紀以後就不再被民間所說唱。調查還表明,江格爾奇日益減少,
而且留下來的也大都變成了舞臺藝人。導致,包括英雄史詩的這類口頭文化,如此不樂觀。而更應該進一步探究口頭文化本身。
-
3 # 北方孤狼f
嚴格來說,所有的文化都是又口述起源再到文字的,神話倉頡造字便突出中國古代智慧轉向新的節點,在此之前,都是口述傳承。
-
4 # 墨染南國
布洛陀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績主要是開創天地、創造萬物、安排秩序、制定倫理等。"布洛陀"是壯語的譯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稱,"洛"是知道、知曉的意思,"陀"是很多、很會創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裡的頭人"、"山裡的老人"或 "無事不知曉的老人"等意思。
《布洛陀經詩》是壯族巫教的經文,它唱誦壯族祖神布洛陀創造天地萬物,規範人間倫理道德,啟迪人們祈禱還願消災祛邪,追求幸福生活。這部經詩貫穿著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識。《布洛陀經詩》各篇都可以獨立成篇。因其相當多的內容是創造天地萬物的,可以說是壯族的創世史詩;因其唱詞是民歌,又是在祭祀時喃唱的,故又可以說是壯族宗教文學。
《布洛陀》以詩的語言和形式,生動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陽、造日月星辰、造火、造穀米、造牛等的"造化"過程,告訴人們天地日月的形成、人類的起源、各種農作物和牲畜的來歷,以及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等。這部史詩滿腔熱情地歌頌了壯族祖先布洛陀這個半神半人的祖先創造人類自然的偉大功績,全詩長達萬行,自古以來以口頭方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一帶傳承。
《布洛陀經詩》的內容從性質上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創世神話、倫理道德、宗教禁忌。它的學術價值是多方面的。《布洛陀》的內容包括布洛陀創造天地、造人、造萬物、造土皇帝、造文字曆書和造倫理道德六個方面,反映了人類從茹毛飲血的矇昧時代走向農耕時代的歷史,以及壯族先民氏族部落社會的情況。根據已整理的版本,全詩分為四個部分,共十九章。第一部分是開頭歌,包括第一章禮貌、第二章回答歌、第三章石蛋歌。第二部分是創造歌,包括第四章初造天地、第五章造人、第六章造太陽、第七章造火、第八章造米、第九章造牛。第三部分是治理歌,包括第十章再造天地,第十一章分姓氏等。
布洛陀口傳詩體創世神話在內容上具有原生性特點,在漫長的口頭傳承過程中,經過一代代的不斷加工和錘鍊,藝術性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它不僅可以幫助人們認識歷史、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還具有教化的作用。
-
5 # 軍歌大叔
很多少數民族的文化都存在口述現象,在做民族文化調研中經常遇到、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省份你說的這種文化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例:苗族吹蘆笙、學蘆笙就用口述心授來傳承的。民間蘆笙師沒有樂理知識呀、教徒帶徒就用口述的方法、教授一套《指路經》一般要用三年的功夫才能出師,從前學《蘆笙詞》是每個苗家小夥的必修功課、學會《蘆笙詞》就能吹奏蘆笙了,學習《蘆笙詞》的過程也是口傳心授、如果沒有苗語基礎是很難掌握他的韻味的、就算你是一位音樂家、你能把譜子全部記下來你也不一定吹奏出它的韻味。
所以說語言的韻律與音樂是相關的、民族語音中的語調、語速、語氣、就結定了這個民族音樂旋律律動的特點、這就是口傳心授的傳承的魅力所在、是民族民間文化傳承有別於系統性文化傳承之處,這種傳承方法講究的就本民族文化特質的“韻味”脫離了韻味民族文化本身的特色就失去意義。
-
6 # 叄才堂主
口傳文化一般都是隻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他們口口相傳,將歷史文化用語言形式儲存並傳遞下來,如瑤族,毛南族,等人口較少民族。
-
7 # 南京徐老頭
沒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或不識字的文盲都是靠口述來傳承文化的,全世界這樣的現象過去幾十年常見。譬如非洲的部落(後來被殖民者灌輸文化,會了法語或英語等殖民者的語言,丟失了自己的文化)。
-
8 # 大鄉間小紀事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口傳心授的形式在傳承。如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傳統技藝,民間習俗等。早些年還把方言土話也歸入了非遺專案,因為方言也是口傳心授的傳統文化。目前所有方言都面臨失傳危機,急待保護。
-
9 # 中研會王開來
關於口述傳承,那麼與之相對的就是文字傳承,或者說是典籍傳承,而真正有典籍傳承或者文字傳承的,只有漢字,以及由漢字所形成的各種典籍,而除了漢字典籍之外的所有文化,都可以稱為口述傳承。而所謂的口述傳承都不可能持久,舉一個小例子:大家都玩過傳話的遊戲,五個人也好,十個人也好,傳一句話下去,幾個人之後必然會走樣,那麼這種資訊的傳遞很快就會失效,傳承也就中斷了。中華文明因為文字和典籍的存在,從3500年前的甲骨文開始,或者嚴格的說,從2500年前的戰國簡文開始,文化的傳承就因為典籍的傳承而沒有任何中斷。而觀之其他所謂的文明、文化,單靠口述是不可能傳承的。西方所謂的學術傳承,從亞裡士多德、柏拉圖之後間隔一千餘年,沒有任何出土或者儲存的中間文獻,僅靠口述,然後在十二三世紀被人重新整理,我是不相信這些文獻的真實性。
所以我最終的結論是沒有文字的傳承都是不可長久持續的
回覆列表
這個需要考究並且探討一下:什麼是口述文化?口述文化即透過語言而非文字進行傳承的文化。例如,凱爾特人在羅馬人佔有英國前就是透過口口相傳來傳承它的歷史、民間故事和宗教信仰的,因為凱爾特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發明文字。口頭文化存在於世界很多地方,而且很多世界著名的史詩故事就是口頭講述的,如荷馬的《伊利亞特》和《ODYSSEY》便由希臘人一代一代口頭傳承,直到後來才被付諸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