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嘉人視界

    看來樓主是對微分音樂情有獨鍾了,至少現在還不是主流音樂吧。200年以後的事情,誰也說不準,現在的人也沒有誰能看得到。所以這個問題還是留給200年之後的人來解答吧

  • 2 # 張永科38

    我們知道,小於半音的音程被稱為微分音樂(miCrOtOhe),即1/4,1/6,1/8,甚至更小。微分音樂是上世紀20年代(1920年後)興起的一種音樂。在微分音樂領域有突出成就的是美國作曲家帕奇,他的代表作品是〈復仇女神的迷惘〉。〇〇微分音樂興起後也有起伏,總體來看現在還沒有成為主流,在中國使用的也不多!我雖是作曲的,但對這種音樂興趣不大!再過二百年能否風行而成為主流,看現在的趨勢我認為不太可能。

  • 3 # 青燈讀歷史

    不會,受眾太小

    在部分作品中,作曲家也曾少量使用微分音作為裝飾,以在傳統音高之中增加一些變化。他們大多各自使用自創的記譜法,來為傳統的五線譜表示微分音。巴爾托克·貝拉曾直接在音符旁標註箭頭,以上下指示微分音的升降。布洛赫則在音與音之間畫上斜線,以表示微分音的升降。阿洛伊斯·哈巴和潘德列茨基則是從升降記號的變形創造新記號,作為微分音的升降記號。

    微分音音樂的記譜法問題,在作曲家之間一直難以達成共識,演奏家也不願意學習冷僻的記譜法。要繼續使用原有的五線譜,還是另外建立一套新的系統,至今也還沒有定論。

    除此之外,還有微分音適當距離的問題。較早之前的是從十二個半音再分一半的24個四分之一音的音階。布索尼提倡36個音的音階,以六分之一音為最小音程。阿洛伊斯·哈巴隨後也發展出以十二分之一音為音程符號的樂制,一個八度音有72個音。

    Julián Carrillo設計了一種準確、靈活的新方法。C音以0表示,在一個八度音階裡,以連續的數目來表示音。例如半音音階可以0~11來表示,四分之一音的音階可以0~23表示。

    Joseph Yasser在他的著作《發展調性的理論》(A Theory of Evolving Tonality)中,反對以機械化的方式分割音,提倡在音樂演進的過程中擴充套件音階。他認為音樂的發展是從五聲音階到七聲音階,再從七聲音階到十二聲音階。根據這個發展過程,下一階段應該是十九聲音階,其中原先的十二音是正音,新的七個音是副音(相當於七音階的半音)。

    Harry Partch則在《音樂的起源》(Genesis of a Music)詳細研究調律系統和音階,並以此提出43音階。

    除此之外,還有演奏方面的問題。雖然聲樂、絃樂可以奏出微分音,但不易正確奏出。或者需要兩架鋼琴,調音相差四分之一音,再各自演奏分配開來的譜。還有專為微分音設計的特殊樂器,如Ervin M. Wilson的31音鍵盤。微分音的演奏工具,主要還是電子樂器。

    微分音音樂的美學價值,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定論。即使可以分辨出微分音音高上的微小差別,也無法保證其藝術價值。而且對於大多數的音樂家而言,微分音就是沒奏準的音。微分音音樂目前還處於開拓階段,主要還是進行實驗性質的工作。

    1895年墨西哥作曲家J.卡里略,首次使用四分音寫成了一首絃樂四重奏。以後,其他作曲家也陸續做了這方面的嘗試。如美國作曲家C.E.艾夫斯用四分音寫了絃樂曲、兩架鋼琴的樂曲以及《第四交響曲》。

    在歐洲,微分音音樂的先鋒派作曲家有義大利的F.布索尼,他應用了三分音,而捷克的A.哈巴則使用了四分音及六分音,甚至用四分音寫了歌劇《母親》,用六分音寫了歌劇《天國來臨》。

    在應用微分音的同時,有的作曲家也探索使用非十二平均律,如卡里略試用了十六分音及九十六平均律,美國作曲家H.帕奇試用了四十三分不等律,J.亞瑟主張用十九分律等等。

    為了記錄微分音,也出現了各種新的記譜法。如哈巴四分音及六分音記譜法(見下例),波蘭作曲家K.彭代雷茨基的四分音記譜法也甚知名。

    為了演奏微分音音樂,1892 年出現了四分音鋼琴。哈巴曾先後設計了 3種四分音鋼琴,1架四分音管風琴,1架六分音管風琴以及四分音單簧管、小號、吉他。卡里略和帕奇也設計了各種可演奏微分音的樂器。由於演奏及人類聽覺的限制,微分音音樂尚處於探索階段。

    1950年以後,西方使用微分音已較多見。特別是在電子音樂中,由於可以任意控制音高,使用者更多。

    相關比較

    長期以來,音樂的主流都還是在傳統的樂音體系範圍內進行的革新,即這些音樂中所使用的音都是按一個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為最小音程單位的樂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經常遇到的諸如聲樂和器樂中的模仿性“滑音”、中國民間音樂中風格化的“歡音”和“苦音”等等,這類“微分音現象”可以認為是把微分音作為一種裝飾性的及風格性的音樂語言對待。

    西方20世紀的“先鋒派微分音”作曲家,以及中國作曲家何訓田1983年創立的RD作曲法——the RD Method of Musical Composition(任意律和對應法)都是把微分音納入一種完整的思維去創作,這是專用作曲技的變革。

    透過比較,筆者認為:中西“微分音音樂”既有裝飾性及風格性的相同特點,又有技術性運用的不同規律。認真研究“微分音音樂”的規律對於準確把握音樂風格具有重要意義

  • 4 # 南陵縣涵衣莊女裝店

    對於未來,我相信音樂應該還是經典在流傳,別的誰也說不清,未來有太多不可知!畢竟200年後我們這一代人都不可能存在於世了!

  • 5 # 傾芸音樂

    我們知道,小於半音的音程被稱為微分音樂(miCrOtOhe),即1/4,1/6,1/8,甚至更小。微分音樂是上世紀20年代(1920年後)興起的一種音樂。在微分音樂領域有突出成就的是美國作曲家帕奇,他的代表作品是〈復仇女神的迷惘〉。〇〇微分音樂興起後也有起伏,總體來看現在還沒有成為主流,在中國使用的也不多!我雖是作曲的,但對這種音樂興趣不大!再過二百年能否風行而成為主流,看現在的趨勢我認為不太可能。

  • 6 # 愛唱歌的冉冉老師

    應該不會吧,現在大部分人還是接受不了,這是約定俗成的音高,約定俗成就是人們遵循的自然規律而來。所以那些像要破例的人總是小眾,能都推廣開,還要看人們的聽覺習慣吧~

    長期以來,音樂的主流都還是在傳統的樂音體系範圍內進行的革新,即這些音樂中所使用的音都是按一個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為最小音程單位的樂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經常遇到的諸如聲樂和器樂中的模仿性“滑音”、中國民間音樂中風格化的“歡音”和“苦音”等等,這類“微分音現象”可以認為是把微分音作為一種裝飾性的及風格性的音樂語言對待。

    微分音音樂的美學價值,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定論。即使可以分辨出微分音音高上的微小差別,也無法保證其藝術價值。而且對於大多數的音樂家而言,微分音就是沒奏準的音。微分音音樂目前還處於開拓階段,主要還是進行實驗性質的工作。

    為了演奏微分音音樂,1892 年出現了四分音鋼琴。哈巴曾先後設計了 3種四分音鋼琴,1架四分音管風琴,1架六分音管風琴以及四分音單簧管、小號、吉他。卡里略和帕奇也設計了各種可演奏微分音的樂器。由於演奏及人類聽覺的限制,微分音音樂尚處於探索階段。

  • 7 # 草京

    樓主應該是很喜歡微分音樂吧!哈哈,已經關心到200年之後的音樂地位了!

    據我瞭解,微分音是西方現代主義音樂的作曲技巧之一,微分音是比半音還要小的音程,只有在極少數的作品中,作曲家用微分音作為點綴修飾,或者在傳統的高音中加上一些變化,他們大多用自己的記譜方法,來為傳統的五線譜表示微分音!但是由於每個作曲家的表示方法不同,導致難以達成共識!所以直到今天也還存在爭論!

    我不是專業學音樂的,所以對微分方面瞭解不深,但可以肯定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的發展,總有一天會有微分音樂的一席之地,畢竟音樂世界裡也多元化的!但具體是200年後還是1000年後會成為主流這就不得而知了!那時候我們也早已經不在人間了!

  • 8 # 軟耳兔兔D

    我個人認為很難。

    首先,表現主義音樂 (Expressionism music),一般認為是以“第二維也納學派”三人,勳伯格、貝爾格、以及韋伯恩為中心出現的。寫作方法以十二音以及無調性理論為基礎,創作出看似混亂龐雜實則具有相當內在規律的音樂。涉及表現主義音樂的作曲家們還有:保羅·欣德米特、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斯卡里亞賓等等。

    但是,題主也應該注意到,在今天具有顯著影響力的表現主義音樂家都是上世紀60年代以前的了;也就是說,雖然表現主義音樂的手法風格以及音樂目的和審美影響深遠,但其實,在今天表現主義音樂已經是很“保守”的了。

    我個人認為,表現主義音樂有它的卓越成就,也有自己的限制。它往往很難像非常規律的調性音樂一樣表現那麼純真美好的音樂形象,而且表現主義音樂(以及多數現代音樂乃至藝術)對於聽眾的要求更高。

    因為對於聽眾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藝術的普及度是否跟得上是一個難題。你很難想象一位從未從未用過刀叉的食客輕鬆地享用鱒魚,同樣,你無法要求一位入門的樂友對相對嘈雜繁複的音樂形式輕易產生共鳴。

    事實上,音樂的主流往往停留在那些比較容易引起聽眾共鳴的曲目上;儘管人類的審美從古至今不斷改變。

  • 9 # 迷糊胡胡

    不會,不符合聽覺審美。

    音樂是聽覺藝術。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行程的聽覺習慣。

    距今9000年的出土賈湖骨笛,可以演奏出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可以吹奏《小白菜》。雖然音準對於標準音高有所差異,但是在9000年前沒有任何音樂理論和數學支援的基礎下人類的先祖的創作完全憑藉聽覺感覺。

    所以九千年來對於聽覺舒適的理解都沒有改變,你認為區區200年會改變麼?

    肯定會有更多新的創作技法和作曲技法。但是大小調,五聲音階七聲音階以及各民族的特色音節的標準是不會改變太多的,只會越來越規範。

  • 10 # 詩裡蕭邦鋼琴心情音樂

    再過二百年,微分音樂不會變成主流音樂!

    微分音樂作為西方現代主義音樂的作曲技法之一,它們採用微分音(小於半音的音程)寫成的音樂。

    自從確立十二平均律以來,作曲家一般只以半音為最小音程單位進行構思。也有一些作曲家也陸續做了採用除用十二平均律外這方面的音樂作曲嘗試,其中也包括微分音方式寫作音樂,最終都沒有成為主流音樂。

    迄今為止,雖然微分音樂作了大量的努力和改良,甚至專門製作一些適合微分音用來演奏的音樂,但由於微分音音樂首先超出了般人的辨音能力和聽賞習慣,以及用傳統樂器演奏存在困難等問題,最終沒有形成太大的影響。

    所以,我個人認為:微分音樂由於違背了常人聽音欣賞習慣,是一般人所不能接受的!作為某種音樂要想成為主流音樂,首先主流音樂受眾就是大眾,如果大眾都無法接受的音樂怎會成為主流音樂呢?!

  • 11 # 音樂小山

    再過二百年,微分音樂不會變成主流音樂!

    微分音樂作為西方現代主義音樂的作曲技法之一,它們採用微分音(小於半音的音程)寫成的音樂。

    自從確立十二平均律以來,作曲家一般只以半音為最小音程單位進行構思。也有一些作曲家也陸續做了採用除用十二平均律外這方面的音樂作曲嘗試,其中也包括微分音方式寫作音樂,最終都沒有成為主流音樂。

    迄今為止,雖然微分音樂作了大量的努力和改良,甚至專門製作一些適合微分音用來演奏的音樂,但由於微分音音樂首先超出了般人的辨音能力和聽賞習慣,以及用傳統樂器演奏存在困難等問題,最終沒有形成太大的影響。

    所以,我個人認為:微分音樂由於違背了常人聽音欣賞習慣,是一般人所不能接受的!作為某種音樂要想成為主流音樂,首先主流音樂受眾就是大眾,如果大眾都無法接受的音樂怎會成為主流音樂呢?!

  • 12 # 巴漢

    不會。因為人類遺傳音樂編碼是12分音,所謂微分與人類遺傳牴牾,丘腦不會繼承。200年後人類也聽不懂微分音樂。

  • 13 # 愛上巴洛克

    不像別的領域,藝術的變革很慢,你看油畫還是那個油畫形式,古典音樂包括咱們中國的京劇,將來電子音樂估計會發達起來,可是藝術這個東西舊說明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才金貴。

  • 14 # 依依小小妞

    很難,就算再有深遠思想、和諧數字比例的音樂,題主所言「成為主流」,註定是不太可能,表現主義音樂的音響大多是不符合人的生理聽覺的:

    ·不和諧和聲及音關係、不符合生理聽覺範圍的超高音和超低音,這些因素不可避免會影響聽覺感受,而成為主流音樂的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聽眾能夠獲得審美享受吧。

    ·這也是為什麼所謂的「古風音樂」、「抖音神曲」能夠成為社會大眾喜聞樂見(就算很多人不接受,但資料顯示這才是主流音樂)的音樂。

    當然,這對人民大眾來說是一個價值判斷,而對於作曲家以及專業音樂學院圈子內,衡量音樂的標準也不會不會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這也是學院派和外界的矛盾至今未解的原因之一。

    總之,聽眾聽不下去,學院派和外界的矛盾無法解決,表現主義音樂成為音樂主流的未來也不太樂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話溝通的特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