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瑜留聲

    主要是整個聯盟的打法趨於小球了,內線球員需要更快的速度,投射能力以及策應能力,而球隊更多的追求三分投射,畢竟這個拿分更快,所以得分王這個還是線上球員有些較大的優勢。

    所以說奧胖之後無霸王,看牛掰中鋒還是看歷史吧:

    10、內特-瑟蒙德:這又是一個攻防全面還帶組織屬性的中鋒,他還是NBA歷史上第一位單場獲得四雙的球員。

    9、摩西-馬龍:摩西-馬龍是高中生球員的典範,他為高中生直接登陸NBA開了先河,雖然身高只有2米08,是個矮個中鋒,但他的得分能力、籃板拼搶能力皆屬上乘。

    8、比爾-沃頓:巔峰沃頓是什麼形象?沃頓擁有出色的進攻技術,同時,他的策應也相當出色,媒體甚至稱讚他是迄今為止最會傳球的大個子之一。

    7、大衛-羅賓遜:“海軍上將”是一個身高7尺卻擁有異常靈活身手的異類大個子,他的身手非常全面,內外兼修防守全面,他還擁有優雅的球風和謙遜的性格,生涯後期他甘做綠葉將鄧肯推到前臺將火炬傳遞給他。

    6、奧拉朱旺:奧拉朱旺依靠夢幻舞步統治聯盟,他的轉身、跳步、勾手、半截籃堪稱絕技,他的腳步一虛一實令人防不勝防。防守端奧拉朱旺也是屏障級,他三次拿到蓋帽王。

    5、奧尼爾:集體型、力量、技術於一身,是新世紀最具統治力的中鋒,放到今天這個年代,那些7尺風箏男、排骨男,即便用上兩人夾擊也擋不住奧尼爾。

    4、賈巴爾:看到當今聯盟這些“糙哥”連普通勾手都完不成,有著“天勾”美譽的賈巴爾說不準心裡多鬱悶,感慨後繼無人。

    3、張伯倫:在當時那個時代,就個人能力而言,張伯倫是天神般存在,書寫了太多後人可望不可及的偉大紀錄。

    2、比爾-拉塞爾:效力凱爾特人13個賽季,拿到11個總冠軍,其中包括8連冠,比爾-拉塞爾的成就前無古人,後極有可能再無來者。

    1、喬治-麥肯:在上世紀40和50年代,麥肯幾乎就是籃球的代名詞,那個年代他就是一個bug,是每一個對手的無解難題,他的統治力和地位如同後來的邁克爾-喬丹。至於他到底有多偉大,NCAA推出干擾球判罰政策,NBA將禁區寬度從6英尺改為12英尺,無不是因為麥肯籃下統治力太大。

  • 2 # 貓吃骨頭狗吃魚兒

    謝邀,在NBA中鋒要成為得分王,不僅需要很高的出手率,而且還要保持極高的命中率。在NBA近30年來,賽季得分王基本都是控衛和前鋒。最近一次中鋒得分王還是在99-00賽季的奧尼爾。而在這30年裡中鋒得分王僅有2人做到,共3次。其中奧尼爾一人就獲得了2次,另一位是大衛羅賓遜刷71分搶走得分王,卻給自己抹了黑點。

    作為NBA史上最具統治力中鋒之一,奧尼爾在94-95賽季場均29.3分擊敗奧拉朱旺獲得得分王榮譽。99-00賽季奧尼爾又以場均29.7分擊敗艾弗森的28.4分獲得得分王。然而在這個小球盛行的時代,中鋒大部分更像是球場上的藍領,不再專注於進攻和籃板,他們有時候需要掩護擋拆,需要無球跑動,有時還需要飄到外線來個三分。說到統治力,奧尼爾肯定是野獸般的存在,但也不是後繼無人,只是現在大部分中鋒都在適應這個新時代,一個嶄新的時代,他們需要做的是為球隊贏球,而不是個人資料!

  • 3 # 江塘主

    說後繼無人,有點過分,但是我覺得是這樣的。現在的中鋒職業壽命都很短,姚明,奧登,拜納姆,新晉的考辛斯,戴維斯,恩比德也是傷病不斷。究其原因,就是小球時代的興起,這是一種必然趨勢,因為不是每個球隊都有巨獸級中鋒,落陣地,打不過,那麼就打快。再來是打快,行雲流水,更有觀賞性,NBA是個商業聯盟,需要觀賞性。所以,小球就慢慢興起了。

    但是想想,我之前回答過的問題,馬刺為什麼要囤積內線,因為內線對於籃板和殺傷是最厲害的,想想當年奧尼爾一個人頂翻4個防守人員暴扣,如果你有這樣的中鋒,還需要打快嗎?半場不到,估計就要開始罰球到天亮了。所以,我認為現在的中鋒球員統治力不如以往了,再加上中鋒最怕小球時代,來回折返跑,容易受傷,就變得現在沒有內線的得分王。

    大帝恩比德在擊敗快船的比賽中,得到了46分15個籃板,他的回答很經典,我只是更多的沉到低位,打我熟悉的比賽。奧尼爾也曾經多次給“表妹”考辛斯和“魔獸”霍華德提議,多到內線打,不要去投三分球。

    如果現在的NBA,重現一個巨獸級別的中鋒,相信又會重新把小球時代帶回中鋒時代!

    超級中鋒還有,只是凋零!

    奧尼爾:去你的小球時代!我虐死你!

  • 4 # 沙發體育風雲匯

    謝謝邀請!提及NBA內線球員得分能力,就不得不提兩個人——張伯倫和賈巴爾。前者是中鋒球員得分爆炸力的典型代表,曾經創造單場100分、單賽季場均50.4分的神蹟;而賈巴爾則保持了連續17個賽季場均得分20+、職業生涯38387分的記錄;但在過去這些年來,內線球員卻甚少問鼎得分王,最近的一個是2000年的奧尼爾,也就是說過去17年來,NBA得分王全部都被外線球員拿了去。近30年內,除了奧尼爾和大衛·羅賓遜,同樣沒有另外一名內線染指過得分王,其中後者的得分王還有刷分嫌疑。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這一情況出現呢?

    1)NBA規則變動。在過去幾十年間,NBA不斷完善、改進比賽規則,其中許多規則,都是有利於外線、不利於內線的。其中包括我們所熟悉的擴大三秒區、修改合理衝撞區、背身5秒規則,這都大大限制了內線球員在籃下的威懾力;而外線球員在這些規則改革中獲利甚多。別的不說,就拿進攻24秒來說,讓要求內線球員和外線球員一樣在特定時間內頻繁折返跑,顯然內線球員速度慢,體力消耗大,更加吃虧。

    2)得分後衛的出現以及雙能衛先後出現。在早期的時候,NBA只有後衛這個概念,顧名思義就是組織對方得分,保衛本方籃筐;而到了近幾十年,兩名後衛的職責分工化,出現了一大批以“得分”見長的後衛,其中尤以喬丹為典型,他的輝煌生涯和打球風格為NBA商業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兩次退役之後,NBA為了延續他的這種神奇魔力,開始了大規模的“造神計劃”,大力向外力捧希爾、麥迪、艾弗森、卡特、科比等人,都給他們冠以“喬丹接班人”的名頭。所以外線球員特別是在得分後衛在這個時期得到爆發式發展,科比、艾弗森、麥迪均曾多次斬獲得分王頭銜。

    而到了近些年,後衛界限再度模糊化,出現了兼具得分和組織屬性的後衛,也就是雙能衛,尤其是在2009年選秀進入的一批人比如庫裡、哈登、詹寧斯、蒂格、霍利迪等人,更是將這種風潮推至頂點,也就是我們口中經常說的小球風潮。在這一風潮下,承擔得分重任的往往是後衛或者小前鋒,比如威少、哈登、庫裡以及杜蘭特、詹姆斯等等,這也讓聯盟湧現出了許多超級前鋒、超級後衛;但內線卻日漸式微,逐漸淪為吃餅型的藍領大塊頭,比如小喬丹、卡佩拉、德拉蒙德等。

    3)NBA刻意地推動。從一些規則的改變到小球風潮的興起,這背後實際上都是NBA聯盟在推波助瀾,制定24秒規則讓球隊進攻回合增加、擴大三秒區給外線球員突破提供機會....這都是為了提升比賽的觀賞性,而NBA則需要這些觀賞性去開啟全球市場,進一步地實現商業化。別的不說,像哈登這樣的體毛哨在過去吹得不多,但在近些年來卻頻繁出現,這就是NBA裁判為了配合聯盟整體風格轉變作出了的改變。

    說了這麼多,再來說說小編對內線球員前景的一點想法:在NBA小球風潮的推動下,一大批內線球員開始適應轉變,射程正在擴大,比如樂福、戴維斯、考辛斯、恩比德、唐斯等一眾內線的射程都已經擴大到三分線外,這種空間型的內線近些年頻繁出現可能推動一個新的內線時代來臨,這些大個子很有可能在未來這幾年重新找回在聯盟的存在感,因此下一個內線得分王出現應該也不需要很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覺得當咖啡學徒比較好還是去培訓地方學習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