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華濤

    首先,阿難、伽葉向唐僧要的是人事,而非賄賂。人事是人事,賄賂是賄賂。人事有很多種意思,而賄賂只是其中的一種隱含意思。

    阿難、伽葉索要人事是真,索要賄賂是假,憑你怎麼猜,總歸他是要的。

    那為什麼阿難、伽葉要向唐僧索要人事,才肯把真經給他們呢?

    歷史上的唐玄奘沒有經過任何人的允許,就走上了西行之路,九死一生,取回了真經。現在看到的經書大部分是由玄奘法師帶回來並親自翻譯而成的,現在有多少人還記得他的功勞,又有多少人還在看經書呢?

    推而廣之,又有誰還記得阿難、伽葉呢?他們是誰,他們又做過什麼,為什麼要知道他們,這個很重要。所以巜西遊記》作者假借阿難、伽葉索要人事來提醒大家來認識這兩位佛祖,伽葉,是佛祖付法藏第一人,被後世尊為“初祖”。伽葉傳法於阿難,阿難被後世尊為付法藏第二祖,後面便有三祖、五祖…三十三祖。佛法便是這樣一代又一代的繼承與發揚下來的。但是到了唐代,三藏深感佛經的不足,後世經論不全,譯文中多有繆誤之處,於是大發宏願,要到西域親取佛法。這便有了唐僧取經的故事。

    即是故事,唐僧見了佛祖,是不是該繞佛三匝,誠心禮拜。

    即是故事,那唐僧見了阿難、伽葉是不是該有所表示,但作者卻沒有這麼寫,反而是阿難、伽葉向唐僧索要人事,這是有深意的。

    第一,阿難、伽葉在佛祖寂滅後,組織了第一次的佛法集結的地位,與唐三藏法師西域取經,取得成就同等重要,都是讓後世得以親聞佛法,功不可沒,沒有誰高誰低。

    第二,法不輕傳亦不可空取,莫將容易得,便做等閒看。不要認為經書來的容易,就將佛法慢怠了、看輕了。如來親說,在舍衛國趙長者要得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就是這個意思。光是眾比丘聖僧下山,誦了一遍,就值三鬥三升黃金,那麼現在的佛經即是佛祖的親自解說,該值多少錢!

    第三,佛經不是錢不錢的問題,有錢未必買的到,沒錢未必買不到。如果買回一本書來,你不看,他就是一堆白紙,白本無字。看了才有所獲,才算是有字真經。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若不知無字真經是何物,那便拘泥於有字的真經。先傳無字真經,聽不懂再傳有字經書,實非不得已而為之。

  • 2 # 安八居士

    真經不可輕傳,怕後人輕賤,不懂得珍惜,那兩個尊者阿難和迦葉,不是有意刁難唐僧師徒,而是用心良苦,所以要用紫金缽盂來換……

  • 3 # 西瓜籽影視

    我們知道西遊記中,唐僧一行人歷經八十難,才終於走到佛祖面前。就在取經的節骨眼上,佛弟子阿難和迦葉卻向唐僧師徒索要人事,唐僧說自己沒有帶著人事,阿難和伽葉這才傳了“無字”的經書給唐僧。

    這才有了第八十一難的“老龜問壽”。

    更近一步講,人事即是人世。

    把人事放下,說的就是放下人世種種,脫離凡夫塵心。

    那麼在唐僧心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

    答案就是:求取真經。

    而佛家中,所謂真經,實際上“求而不得,取而無有”。

    白話說就是:真經只能傳給無心取經之人。

    所以阿難伽葉向唐僧索要人事,本意是在度化唐僧,我們知道伽葉是禪宗祖師,這裡的問話,是在和唐僧參話頭,問的是:如今真經就在眼前,你已經放下一切了嗎?

    這個時候的唐僧,其實只剩一件事沒放下,那就是求取真經這個心念。

    就是因為這一念,唐僧的回答才落入了凡塵之見。

    唐僧說自己來的倉促,未曾準備人事。

    那麼阿難伽葉就明白了:你唐僧現在還有取經的私心,也就是還沒有明心見性,有字的佛經還不能傳給你,只能給你無字的真經,你再去悟悟吧!

    無字真經,可悟不可讀、可遇不可求。

    唐僧只有悟得無字的真經,那才能準確理解有字的佛經。因為我們知道唐僧取回來的經書是梵文寫的,還需要唐僧翻譯成漢文,如果唐僧心中有欲,那麼翻譯的過程中,必定有人慾代入佛經,自然就不甚完美。

    所以這無字真經,是對唐僧的最後一道考驗。你懂了,ok,給你經書,你不懂,那麼你只能再悟:心中有人事,則身上有人事;心中無人事,何談留下來?

    唐僧畢竟是如來的弟子金蟬子轉世,實際上他在通天河撈無字經書的時候,就已經通悟這一切,當下即成就了佛性,已經完全放下了人事。

    人事一了,人世已空。

    那麼既然如此,唐僧又何必要再回去求取有字的真經呢?

    這個時候的唐僧,雖然已經無需佛經來度,但是東土還有千千萬萬的眾生欲聞佛法,所以經還是要取。

    但是很重要的轉變在這裡:唐僧過去想取經,是“人世”的求佛之慾,故未了人事。而現在唐僧想取經,則是為東土眾生,是“佛世”的一種大願,是菩薩心腸,已了人事。

    “由欲至願,轉識成慧”。

    這八個字可以說是我們修習佛法者,自我測驗的照妖鏡。

    再回劇情,在唐僧折返回來,二度求取真經時,唐僧有一個舉動,他願意把唐朝皇帝李世民送給自己的一個“紫金缽盂”留下來換取真經,這個缽盂一路伴唐僧西來,是唐僧的飯碗,唐僧用自己的飯碗換取真經,表達的是唐僧願意用生命換取真經。

    這一個舉動可以說意義非凡,是唐僧和如來做給眾生的一場戲。

    這一齣戲有何深意?

    這一齣戲,就根源來講,是道家的東西。

    說的是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這裡的美,並非美醜的美,而是成人之美的美,意為:美好。

    這樣才能和後面的惡字對應上。

    那麼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

    如果我們把美好的種子撒在天下人的心中,那麼醜惡的行為就會出現在天下人的身上。

    反過來,如果我們把醜惡的種子撒在天下人心中,那麼美好的行為就會出現在天下人的身上。

    這就是道家所謂:“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有,用其無”的“無為之治”。

    如來和唐僧以人事交換佛經的行為,正是這種高深道理入世後的具體呈現。

    要想弄明白這個,我們還得扯一扯儒家。 孔子有兩個得意弟子子貢和子路。

    子路受牛:

    子路曾經在河裡救起過一個人,這家人就送子路一頭牛作為酬謝,子路還真的收下了。

    天下人知道這件事以後,都紛紛嘲笑子路,說你身為夫子的親傳弟子,卻也能做出這貪財的行為,沒什麼了不起的嘛!

    孔子知道後,卻誇獎子路說:你做的對,從此大家都願意救人了。

    事後,大家果然紛紛做起好事來。那些收取回報的,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不收回報的,也在心中喜悅的很,因為深信自己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甚至超過子路這種賢人。

    這就是子路受牛的故事。

    子路透過捨棄自己的美名,而換來了大家的不惡。

  • 4 # 瞧我這張嘴呀

    西遊記故事最後,佛祖座下迦葉和阿難陀在授予唐玄奘真經的時候向師徒四人索要人事的橋段幾百年來充滿爭議,不少人解讀說這個故事最終成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破滅的悲劇結尾,我認為不然。在這裡以一個普通人對佛法的感悟,講講為什麼佛陀會向唐僧索要賄賂。

    唐僧師徒四人歷經千難萬險來到西天求取真經,其實是一個經過歷練逐步成長的過程,每個人在過程中都脫胎換骨改變了自己很多缺點,最後才能成佛成真。比如悟空的暴虐、八戒的貪婪、沙僧的愚鈍,當然,最大改變的還是唐僧,作為一個記憶中完全沒有前世能力的小和尚,從對於取經的迷茫,對於悟空的誤解,對於八戒讒言的信任,對於妖魔欺騙的輕信,對於大千世界繁華的喜愛,最終成為一個合格的佛。他不斷地失去、失去,失去一切塵世的羈絆和留戀,只留下純粹的佛緣,取經的路就是一個由人到佛的過程,一次淨化的過程。

    最終,師徒來到了大雷音寺,吳承恩先生有一件事是點明瞭的,真經不是廢紙,免費的就不珍惜了,所以一定要換。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因為唐僧一行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求的真經,應該格外珍惜才對,對於他們是不需要格外強調的。作者還有一個隱含條件,不但要換,而且要用你們最重要的東西來換。最重要的是什麼?生命麼?唐僧師徒自從上了取經路,就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何況還有六丁六甲他們保護,生命的價值已經不大,因此在船伕接唐僧過河時候河中流過四個屍體就是他們俗世的命,已經失去了,取經成功修成正果之後,生命也就沒有意義。這一段描寫我覺得是西遊記上乘的想象之一,充滿禪意。既然不是生命,還會是什麼?那個紫金缽代表什麼呢?這還要從唐僧取經出發說起。

    唐僧得到菩薩指點求取真經,他們怎麼遇到的呢?因為唐僧開了一個國家級佛法講座,為什麼要開講座呢?是給唐王李世民祈福,為什麼要給他祈福呢?因為唐王從鬼門關走了一遭,後來被放回來,決心好好治理天下,給自己添福添壽。所以取經的根源是一個君王的個人需求,終究是俗念。所以唐僧取經開始說出的目的是“願我王江山永固”。李世民很感激唐僧,贈送了他很多東西,白馬、僕人、當然還有一個紫金缽!唐僧一身土豪裝備,最昂貴的還是觀音賜給的錫杖和袈裟,讓黑熊怪夢寐以求,紫金缽並不能排的上數,但是意義卻特別重要。這是他們到達西天以後唯一留下來的大唐的東西,而且還是唐王御 賜,代表唐王和御弟哥哥之間深厚的感情。試想如果唐僧取經回去,唐王該怎樣優待他?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是老老實實做一個佛門眾人之一?就算唐僧不貪圖富貴,他的徒弟呢?就算他們都不貪圖,可是唐王的一片深情厚誼能拒絕麼?所以佛祖不止一次叮囑,回去傳經世間有限,一定要儘快回來,就是出於這點擔憂。

    想要求取真經,就要用最寶貴的東西來換,就要剪短一切塵世的聯絡,徹徹底底,六根清淨,四大皆空,放下一切。紫金缽代表的決不是他的交換價值或者使用價值,而是唐僧與塵世的聯絡,越是扭扭捏捏瞻前顧後越是說明對塵世的留戀,對唐王的感情。觀音當年送給唐僧一出手就是九環錫杖和木棉袈裟,如此闊綽,今天為了換真經連一個紫金缽都不捨得,能說得過去嗎?有舍才有得。如果真的放下了,用紫金缽也好,用金錢也罷,與用一塊石頭有什麼區別呢?達到了無的境界,一切都是可以放棄的,放棄了你就會回來,帶上緊箍,成為真正的佛,放棄了紫金缽,心中才有眾生。所以這次交易是一次充滿禪機的考驗,你覺得這是行賄,那是因為你還在意那個紫金缽的價值!

    這只是第一層。

    有人會問,既然想要他放下,為什麼一定要用這麼噁心的方式,直接讓他留下紫金缽不就行了?其實,仔細想想那個紫金缽是不值錢的,對於迦葉也好對於羅漢也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以在他們看來,這僅僅是一次交換。對於唐僧呢,你感到了惡,說明你心中還有惡。我就是要用最邪惡的方式,去奪走你最寶貴的東西,為了經文,為了佛法,為了眾生,你願意麼?如果當時用佛法和紫金缽作比較,唐僧的選擇一定是把紫金缽交出來,但是這樣就成為了道德綁架,如果一定要產生一些取捨,用佛法去和紫金缽做比較,就太抬舉紫金缽了。用世俗的方式去斷掉你世俗的根,才是正確的選擇。其實,用這種方式還有一種禪意,那就是你願不願意為了佛經,做一件違揹你準則的事情?多數人的選擇是不會。民國年間一位高僧在戰亂中救過一個財主的女兒,財主為了表示感謝設宴招待這位高僧,可是僕人們準備的竟然不是素宴。高僧得知了具體情況,二話不說喝酒吃肉,別人問他為什麼,高僧說如果自己不吃,財主一定會責怪僕人,僕人就不快樂,財主沒有成功感謝自己會很愧疚,也會不快樂,讓別人達到目標,每個人都很快樂,自己喝酒吃肉又有什麼關係呢?心中沒有肉,吃掉的僅僅是一家人的心意而已。財主全家大為感動,從此一生信佛。其實,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為了普度眾生,為了弘揚佛法,很多事情都不是絕對的,路徑不同,結果相同。如果糾結在行賄受賄的小是非,就忘記了普度眾生的大是非。就看你唐僧,能不能透過這個方便門,了卻小我,達到真自在了。從唐僧放棄紫金缽的時候,他才從為皇帝取經變成為人民取經。說實話,這個段落承受最大壓力的不是唐僧而是迦葉和阿難陀。

    以下有幾個細節用來佐證我的看法。1.迦葉和阿難陀都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迦葉還是以清廉著稱,派他們去做這件事佛祖考慮很仔細。2.佛陀的神通廣大,紫金缽對他們根本沒有用處,唐僧一行身上有什麼財物他們也心知肚明,其實索要的東西目標很明確,就是紫金缽。3.迦葉二人索要財物是很堅決的,周圍的佛陀羅漢其實已經當面批評他們,甚至撕扯他們倆的肌肉,但是二人不為所動執意當面索要,如果是一般的索賄這根本說不通,可見他們有別的目的而且已經將名聲放在身外。4.在沒有得到紫金缽的時候,迦葉他們也是授予了真經的,只不過是無字經,無字經也是經,這是佛祖說的,但是無字經渡不了凡人,可見九九八十一難只能渡自己,放下一切才能渡眾生。5.迦葉索賄不怕悟空告狀,佛祖也沒有懲戒,只能說明這是佛祖的授意。

    好多故事必須慢慢品、慢慢回味。當然如果把我舉出的細節都做另一番解讀,比如迦葉這麼清廉的佛陀都帶頭索賄,比如他們索賄竟然不怕別人指指點點十分囂張,比如佛祖放縱這樣的行為所以不批評他們。。。

    這是第二層,還有第三層,也就是最妙的一層。

    吳承恩的西遊記結尾是開放式的,他的通篇故事其實也是儒釋道三家混合、五味雜陳,黑白通吃,包羅永珍。這樣說能說的通、那樣講自然也講得通,至於你品出什麼,你心中便有什麼。西遊記就像一面鏡子,唯有這樣才能在故事中照出你我,常讀常新流傳於後世,這才是最妙的地方。

    洛水千鍾粟,靈山萬卷雲。

    金蟬存欲孽,伽葉斷塵根。

    歷盡人間難,功名苦最深。

    千花千世界,一葉一禪心。

  • 5 # 使用者和言悅色

    佛陀開始傳的是無字真經。而後來佛的弟子收受賄賂,卻傳的不是佛的真經了,而是文字相了,這就是末法時期出現的問題了。一部西遊預示出了釋迦牟尼佛整個時期的始末。

  • 6 # 那邊有座山的蔥小胖

    取經為何遭勒索,其實他們要的不是金缽。

    唐僧師徒四人千辛萬苦, 走到了西天, 四眾對如來倒身下拜後, 如來才叫阿儺、伽葉二尊者傳經。阿儺、伽葉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公然進行勒索。告到如來處後, 如來卻說, 這個事我知道, 我******下山,為別人念一遍經,才收了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收少了!怎麼辦呢? 沒招! 面對阿儺、伽葉的再次強行勒索, 唐僧只有乖乖地就範, 將唐太宗所賜的紫金缽盂送給了他們。

    阿儺、伽葉真的只是要勒索錢財嗎? 那個紫金缽盂究竟是銅的還是金的? 這個還不太好說, 就算是金的, 和“三鬥三升米粒黃金”的差距還是很大, 何況人家還只是念一遍, 並不傳經。按我們現在的標準, 租一本書看, 一天才一角錢, 買一本最起碼也得十塊二十塊, 唐僧他一個用舊了的缽盂就能換回那一大堆經書?

    這裡面就存在一個問題: 阿儺、伽葉究竟是不是向他們要錢?

    分析如下:

    1. 阿儺、伽葉作為如來的心腹, 應該是不缺錢的, 不至於做出這樣的勾當。他們想搞點外快, 機會多的是, 也不需要搞, 自然有人供奉。

    2. 唐僧是個真正的貧僧, 大家都知道的, 即使敲詐, 也不該敲詐他, 敲不出多少錢不說, 還反背個惡名, 有損尊者的形象, 不划算。

    從雙方的角度進行分析後, 認為阿儺、伽葉完全沒有找唐僧要錢的必要。那他們為什麼還要向唐僧索要人事呢?因此, 我們只能說, 阿儺、伽葉向唐僧索要的東西並不是錢! 那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東西可能比較重要, 否則他們不會連要兩次。

    可是, 他們到了靈山後, 根本就不提犀牛精的事, 那隻犀角也沒有獻給佛祖。佛祖也不好意思要, 阿儺、伽葉問他們有些什麼人事送我們?應該指的就是這! 因為他們沒有別的值錢的東西, 只有這個犀牛角, 這個犀牛角本來就是準備獻出來給佛祖的!

    他們卻就是不拿出來! 阿儺拿著個缽盂不放, 只有發呆!

    明明說好了這個犀牛角是獻給佛祖的, 他們為什麼不拿出來? 我們來看一下:

    當時, 三個犀牛精來收油的時候, 他們看到的的確是三位佛身,可既然是佛, 為什麼要公然收刮民脂民膏呢? 所以孫悟空說:“不是好人,必定是妖邪也。”他們年年來收, 每年合銀將有五萬餘兩, 這個數額是巨大的, 如果不是在幫如來佛收, 如來又豈能容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上胡作非為?!

    所以, 孫悟空這一次沒有請佛派的人, 而是到天庭找的幫手, 否則的話, 又很難捉住妖怪。天庭來了四個星官, 角木蛟、鬥木獬、奎木狼、井木犴, 四個猛獸, 俱是捕犀的行家。結果, 這三個犀牛精被天庭方乾死一個, 被取經方乾死兩個。雙方合夥把如來佛的人打死了, 面子上不是很好看, 他們是如何處理的呢?

    當時, 還有兩個活的, 八戒道:“這兩個索性推下此城,與官員人等看看,也認得我們是聖是神,左右累四位星官收雲下地,同到府堂,將這怪的決。已此情真罪當,再有甚講!”四星道:“天蓬帥近來知理明律,卻好呀!”八戒道:“因做了這幾年和尚,也略學得些兒。”

    以往殺妖怪, 二話不說直接就打死了, 這次可能還不敢, 因為那是如來佛的人, 豬八戒出的這個主意很好, 是透過法律手段判決的,“將這怪的決。已此情真罪當,再有甚講!”所以大家稱讚:“天蓬帥近來知理明律,卻好呀!”知理明律, 就說明他們是以天條來處決這兩個犀牛精的。他們沒有錯。八戒說“因做了這幾年和尚,也略學得些兒。”當了和尚, 反學了些法律? 不是的, 是學了些辦事的道道。

    犀牛精被當眾處決後, 鋸下四隻角來。孫大聖更有主張,教四位星官將此四隻犀角拿上界去,進貢玉帝。把自己帶來的二隻, “留一隻在府堂鎮庫,以作向後免徵燈油之證;我們帶一隻去,獻靈山佛祖。”殺犀牛精是合夥的生意, 星官殺了一個, 得四個角, 他們殺了兩個, 卻只得兩個角, 利潤為什麼要這樣分成? 孫悟空這樣分, 為何叫“更有主張”?他們殺的, 叫星官拿去, 星官殺的, 他們拿著, 萬一以後追究起來, 大家都可以說, 那是他們乾的!

    他們留下的這個犀牛角, 說是獻給佛祖的, 其實不是, 是他們自己留著的, 他們可以當證據當把柄一直捏在手裡。因為當時留在地方政府的那隻犀牛角就是當證據使用的! 證明收油的是妖怪, 你們以後再不要送油了。“

    但是他們帶著的那隻,卻沒有在到達西天之後拿出來交給佛祖,那麼這個犀牛角究竟在哪呢? 反正他們不提這件事, 你也不好意思問。 

  • 7 # TOTOO

    西遊記談的是做人心得

    正本西遊記實際上是一本做人做事的通俗教育讀本,而唐僧師徒的取經過程,正是在不斷地學會做人,擺脫過去狹隘的自我,不斷拋棄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在這種修煉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完美了,於是得以成佛。這正是為什麼西遊記裡取經要一步一步走而不是一步登天的原因所在。當然,西遊記還有其它幾個解釋角度,本文不討論。不知道有沒有讀者注意到這個事情,當你從這個意義上來解讀,你會發現每一章,作者都在教你人生的道理。

    我試舉一例:

    孫悟空在真假美猴王那一章遇到的六耳獼猴,實際上就是孫悟空自己,是與心魔對抗的過程。在遇到六耳獼猴之前,孫悟空多次遇到困難後就直接不幹了回花果山,經過隊友勸說才回來。而在解決了六耳獼猴之後,孫悟空遇到困難再也沒有說要回花果山的事,這是因為孫悟空戰勝了自己的心魔,從猶豫不決到堅定向前,我們很多事業半途而廢,都是因為沒有戰勝這個心魔六耳獼猴。

    唐僧拿經書,如來佛祖是指明要收好處的

    唐僧最後拿經書的時候,第一次找阿儺和迦葉要書,兩人問唐僧帶了什麼人事(約等於好處的意思),唐僧說沒帶,兩人於是給了唐僧無字經書,就是假經書。

    唐僧發現後向佛祖舉報。佛祖是講了一個故事的,佛祖以前下山超度,別人的回報是三鬥三升米粒黃金,佛祖還嫌價格太賤了。

    唐僧你不給好處,那我佛祖只好給你沒有字的書,因為你太笨了,老是想著不付出報酬就拿到別人的回報。那我只好用無字經書來忽悠你們了。這才叫公平。

    後來唐僧再找阿儺、迦葉拿經書,阿儺、迦葉還是索要人事,唐僧給了一件紫金缽盂,注意,紫金缽盂是唐太宗送唐僧去取經的時候送給唐僧的,所以紫金缽盂就是一個比較華麗的用來去化緣的碗而已,本身沒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用這個來交換經書還是賣得太便宜了,但是對於唐僧而言紫金缽盂是珍貴的,是唐太宗贈送的啊。你唐僧既然在大唐普度眾生,那你不僅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你還要給幫助你的人實質報酬。這個報酬不是說標價多少,而是你量力而為,你如果很窮,那你就送我你用來吃飯的碗,你如果富貴,那你就送我更多東西,你自己量力而為。但是,你得有回報感恩的意識在。

    華人,大多是不懂免費是最貴的

    我們華人,過了千把年,至今仍然沒有變。老想著別人免費幫助自己,獲得了幫助卻不給別人回報,只會貪圖便宜,這種人只會把路越走越窄,這種人就只配得到無字經書,只配一直生活在苦難之中。

    一個路越走越寬的人,一個努力走出苦難的人,必然就應該是懂得感恩懂得回報的人,不在乎你回報多少,你能力差你就回報少一些你能力強你就回報多一些。這不就是中國社會教導的行事準則嗎。

    所以我說知乎這個問題裡兩個高贊回答故作高深了,一般人還是沒有懂這一層意思。讀者回過頭來再去看看在佛祖那裡取經的那一章,看看是不是我說的這個理。

    《教父》也談的是有恩必報

    普佐在他男人必看的小說《教父》中也談到了同樣的思想,那就是有恩必報,幫助別人一定要要求回報。在人際關係中,正是大家都懂得回報,我們才能夠透過不斷培養的懂得回報的人際關係來結成一個致勝聯盟,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更能夠抵禦不測風雲。

    所以,每當教父收到求助時,他總會說:我可以幫你,但是有要求,我以後可能需要你的幫忙,那時你得幫,雖然我只是可能會找你幫忙。

    無人肯做英雄

    回到現實,為什麼我們社會的助人精神越來越差,因為太多的人不懂的感恩不懂得回報甚至恩將仇報。這會讓付出精力幫助的人心寒啊,幫一次兩次的時候忍了,第三次你再求助的時候還有幾個人會幫你。及時你是個窮人,即使你是個弱者,如果你不懂的感恩回報,那沒有人會憐憫你了。

    我們總是崇拜英雄,但是當我們發現英雄的瑕疵的時候,又馬上把他們打倒。大家有沒有人想過,英雄的付出,獲得了對等的回報嗎?正是人們對英雄的要求太高,給英雄的回報太少,才沒有人願意去做英雄,英雄才是傻子去幹的事情。所以,我不希望別人把我當英雄當偶像,我希望別人把我當見錢眼開的商人,你給我回報我才給你辦事,當英雄太心累了。

    總結下重點。

    滿本西遊記教會我們的是要擺脫苦難我們該做一個怎樣的人。而在受到別人幫助的時候,我們不要以為是理所當然,要給予幫助者回報,這樣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肯幫忙,路才會越走越寬。我們自己幫助別人的時候,也要要求回報,要引導別人產生互惠互利的意識,而不是讓別人吃白食,我們對別人要求免費的縱容,正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糟糕。

  • 8 # 老袁影視資料庫

    因為唐僧師徒在取經過程中歷經磨難,可始終沒有放下唐王賜予他的紫金缽盂,也就是說沒有放下放下世間的自私自利,放下世間的名利。這其實也是貪慾的一種表現,如來透過阿難與迦葉的收賄賂告訴他們什麼是放下,只有放下,他們才會取得真經,此為小乘佛法;將唐王賜予的紫金缽盂作為人事,是要他們為求取真經,造福世人做出付出,此為大乘佛法。

  • 9 # 大C小明

    我覺得100個人讀西遊記可能有100種理解,每個的理解不同那解讀答案也不同,回答這問題前先要回答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西遊的目的是真經還是西遊的過程,在我的理解為西遊重要的是過程,這是個自我修煉的過程,一步步到達最後真經有沒有真的有這麼重要麼,所以最後那兩個佛陀就是對自己的最後考驗,是為了得到真經而賄賂他們還是堅持自己的自我信念而拒絕他們。

  • 10 # 999小白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想這主要是由於劇情需要,不過在你可以去百度上查一下,在百度上查的話,可以延伸出很多,讓人感到非常信服很厲害的一些講解。比如說對於西遊記的分析講解,還有一些關於孫悟空,唐僧,如來佛的一些因果。大多我都看不懂。你這個問題當初我也在百度上看過,但是現在有點忘記了。我記得不是當出看電視,裡邊觀音菩薩說唐僧師徒還沒有受過九九81難還差最後一難了,於是就給他們了假經,開始唐僧,還不知道。然後又遇到老龜的事情,老龜拖唐僧去問年齡的事情唐僧忘記問了,所以老龜把它們翻進了水裡,經書都失掉了,然後唐僧去曬。這時候唐僧才發現經書是假的。然後再一次上佛祖那邊去問,這就是最後一難了。

  • 11 # 黃聖茗2019

    沒有付出是不會珍惜的。

    天下至簡之理。

    更沒有免費的午餐。

    所謂的索要“賄賂”,是旁人偏執的理解罷了,出家人修行人要那些何用,住寺廟無家可藏,更何況阿難出家前為釋迦堂弟貴為王子,迦葉是比佛陀開悟時還要名滿天下當時擁有最多弟子追隨的苦行者。

    凡夫不懂,佛陀心知,此舉正是點化唐僧師徒,不要執著於身外之物,為正法真經而可舍一切物慾執著

  • 12 # 破曉修羅

    1,阿難和迦葉並不是佛,是如來座下弟子,跟轉世之前的金蟬子一個地位。

    2,取經過程已經完成,如來需要透過這件事完成的一系列安排已經完成,他不太想真的給經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一部2000左右的安卓手機,哪一款值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