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婆羅古談
-
2 # 漯河小史哥
讓董卓做周公。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白居易一首詩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下士時。
若是當時身便死,
一生真偽有誰知。
這是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之三》
董卓是個壞人嗎?答案肯定是的。
雖然董卓比起周公是遠遠比不過的,
其實董卓有個別地方是有周公之影。
提起董卓,我們應該先從董卓立漢獻帝談起
董卓立漢獻帝,這個無謀之舉,我實在表示難以理解,既然大權在握,則當生息養民,盡力拉攏朝中重臣,尤其是應該聯絡地方豪強,這個時候急於建立威信,反而將中立者推到了敵人一方。
從現在情況看來,現在的漢少帝很怯懦,而陳留王卻顯得很有能力,並且當初漢靈帝臨死前要立的也是漢獻帝劉協,只不過何進為了打壓董太后而立了自己妹妹的兒子。所以廢少帝立獻帝貌似也可行。理論上董卓立個弱的皇帝才對,皇帝弱才能符合當權者的心願,他卻要立能幹的漢獻帝,他可能並不想篡漢。
董卓是權力慾很集中的大臣,不過有權的大臣並不完全等於十分壞的奸臣,歷史上的周公、孔明也集大權於一身,尹伊、霍光也曾有廢立皇帝的事情,後世把他們統稱為千古大忠臣。從這點看董卓似乎也也沒那麼奸。
蔡邕的命運,是面鏡子,反映出董卓的為人,不管是說董卓沽名釣譽也好,還是什麼其他的也好,面對一個老學者他沒有一絲絲不敬,還強行提拔他,你想想一個人不停的威脅你的事,竟然是要提升你的官職。綜觀蔡邕的一生,他反對宦官,吃盡了苦頭,後來又因為同情董卓,被王允逼死在牢裡。在董卓當政的時代,施展了才華。
董卓要立獻帝的時候,袁紹手握著劍,跟董卓大吵大鬧,吵完了拍拍屁股走人了,但是董卓呢,不僅沒有追殺他,反而封他做渤海太守。什麼四世三公,連皇帝都敢廢了的人不會在乎那點虛有其表的勢力。從這一點看,董卓還是有一點點跟曹操那種梟雄的氣質。
三國演義中的董卓
看演義,董卓這人有些憨厚之處。他看見呂布鳳儀亭戲貂禪,先是怒不可遏,但回頭聽了李儒的話,又想把貂禪讓給呂布。這一點來看,董卓還是很大度的。只不過後來貂禪說寧死也要跟著他,於是和呂布翻臉。
董卓最後還是改變了原來的想法,在感情上還是很尊重貂禪的自願。雖然是小說,那時如果真有這種想法,董卓算有點良心。看連環計那一段,董卓雖然壞,其實王允也很卑鄙。王允其實也是披著忠誠的外衣想要替代董卓掌握權利。
被無限妖魔化的董卓
董卓這個壞蛋死後,一直在被無限妖魔化,曹操掌權之後,為了證明自己當年反叛朝廷的合法性,必須把董卓妖魔化。劉備也一樣,而且把曹操比作董卓。孫權的父親孫堅也是反董卓的先鋒,當然在這場戰爭中也得到了不少好處。還有袁紹、袁術、呂布,他們利益不同,但對董卓的態度是異口同聲的妖魔化。
董卓剛死就開始被不斷在醜化(當然董卓槽點也很多)以至於幾千年也沒人去洗。歷史是殘酷的,也是現實的。後來三國的曹丕、孫權都稱了帝,和董卓相比,說實話感覺其實也像董卓一樣是漢賊。
總結
我們不能否認董卓是個大壞蛋,但當時董卓是個新興軍閥,在那個世族主宰的時代,董卓的野心不是當皇帝,而是加入世族階層。他立劉協的意思是劉協聰慧,長大後念他有恩,封他世族。同時他對待大世族的人尤其客氣,比如袁家蔡家王家,但是這些大世族卻看不起他,董卓熱臉貼冷屁股。後來各大家族起兵殺他,說是勤王,實際上是想渾水摸魚。所以董卓實際上是個壞人中悲劇人物,他有能力有追求,他妥協忍讓想讓這些世族接受他。但是沒辦法,在那個時代,你沒出身就相當於什麼都沒有,那些世族他們不看能力。
我並不是說洗白董卓,我也覺得他是個十足的大壞蛋。只是細細分析的話,從當時的時代侷限性考慮覺得也有一些個別的無奈之舉。
-
3 # Y榮光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搞清楚一件事,漢室可以復興嗎?魯肅在為孫權分析天下局勢的時候曾經說過:"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在孫權時代民眾普遍認為漢室已經併入膏肓,不可復興了。魯肅說這話是在董卓進京十幾年後的事情,那時經過了董卓之亂和群雄割據,中央權威和國家政權進一步瓦解,漢王朝才變得不可復興。但是在董卓進京之初,漢王朝有足夠的威望,漢王朝在士大夫階層和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仍然是無可取代的。漢王朝對地方掌控力也是足夠的,可以輕易任命和廢除地方郡守。所以如果要再度復興大漢董卓進京時期是"黃金時間段"。復興大漢大有可為,所以如果及時拉下董卓,換一個周公一樣的人,復興大漢的機率是非常高的,我們來分析一下可行性措施吧。
復興大漢措施:第一步:尊王,雖然當時的皇帝只有十歲,但是皇帝是封建時代國家的正義旗幟,只有尊重皇帝,才能獲得世族階層的認可,國家信心才會恢復,才能再度團結起來。建立新的國家政治秩序。
第二步:攬才,首先攬的三個大才就是:曹操,孫堅,劉備。有人就笑了,小編是不是喝醉了,這三個不是實際上瓦解漢王朝的人嗎?其實不是的,這三個人在董卓時代還是能臣,是忠於大漢的支柱力量,至於後來他們都成為割據一方的首領,那是國家政治形式進一步惡化的事情了。我們先說曹操,曹操在年輕的時候被舉為孝廉,後來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洛陽再也沒有人敢破壞治安,這個時候曹操才二十歲,但是他做事的幹練和果斷已經嶄露頭角了。後來董卓亂政,滿朝大臣都無可奈何,只有曹操站出來,刺殺董卓為大漢解除憂患,雖然沒有成功,但是這他種為國家拼命的精神也確實可嘉。所以曹操在這個時候是"治世之能臣",招攬曹操服務政府當然是好事一件,第二個我們說孫堅。在十八路諸侯進攻虎牢關的時候,大部分諸侯都是勾心鬥角,盤算自己的利益,只有孫堅是真心扶漢,作為盟軍前部,他奮勇殺敵,勢如破竹。在其他諸侯害怕呂布,都觀望不前的時候,他孤軍深入,營救被劫持的大漢皇帝。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此時他的忠勇足可以委任為大將。第三個我們說劉備。劉備一生以"匡扶漢室"為自己人生信條。這種人生信條雖然在三國後期變了性質,那是局勢使然。但是在劉備前期,劉備可是如假包換的鐵桿匡復漢室,劉備如果加入新政府,其影響力將超過他的本身,因為他是漢室後裔,他的加入將會吸引跟多人加入新政府。再說如果政治清明,諸葛亮也不隱居了,周瑜也來洛陽求官了,荀彧更是會為了大漢赴湯蹈火。屆時,以劉備為政,以曹操為謀,以孫堅為將,加上一大批文臣武將輔佐,誰還會謀反,誰還敢謀反?新政府的統治就穩定了。我們復興大漢的使命就完成一半了。
第三步。安民,恢復漢初"休養生息"的國策,1、提倡簡樸的生活,皇帝和丞相做出表率,改善官僚作風。2、減少不必要的宮殿建設,提倡薄葬,減少老百姓的徭役之苦。3、降低田租賦稅,藏富於民。讓百姓安居樂業。
第四部。戍邊。以上三步做好了以後。再派遣大將北征烏丸,西南平孟獲,東南降百越。不過此時國力還沒有完全恢復,所以邊境少數民族武裝能降就降,能和就和。保證邊境太平就好。
第五。修築長城。秦朝修築長城,二世而亡。很多人認為修築長城勞民傷財,是沒有用的。其實修築長城的作用非常大,它會使中原王朝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只是修築長城耗費人力物力非常巨大。要有計劃和有節奏的進行。不要給百姓造成太大負擔。
如此一來國家就恢復了正常秩序,大漢朝將再度復興。百姓將再享受至少200年的太平盛世。更不會有後來讓人窩心的"五胡亂華"事件。
回覆列表
說實話,做不到!亂世幾乎不可能做到周公、伊尹這樣的角色。董卓本無掌握東漢政權的機會,西涼太守,駐兵於遠離京都的荒涼之地。得益於大將軍何進召他進京討伐十常侍張讓等人。抓住這次機會董卓掌控了東漢的政權。董卓是個外來者,想以廢帝迎新君來立威,這自然要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對,更是給自己標上了奸賊的身份,在當時的環境中就算董卓有周公輔政的能力也做不到周公的功績,畢竟天下已經大亂,諸侯紛爭,歷史上的名臣沒有一個能夠拯救那時候的東漢政權,已經腐朽到一擊即碎的地步。董卓的選擇是個必然,他只不過是早於曹操等人扮演著漢末的權臣角色。所以說,想做到周公一樣的人,是不可能的。